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劉明珠全劇

香港電影劉明珠全劇

發布時間:2022-05-13 16:29:56

1. 找洪妙的經典潮劇

藝 術 年 表

1904年4月25日出生於泰國。4歲由父親帶回家鄉澄海隆都。
1909——1910年在家鄉參加大鑼鼓娃娃班。
1912年參加家鄉的紙影班,學唱潮劇。
1929年飄流到泰國,參加當地紙影班老正興。
1930年在泰國加入潮劇戲班老怡梨,成為正式的潮劇演員,在《楊令婆辯本》中飾楊令婆、《包公會李後》中飾李後。曾到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演出。後隨劇團回到中國。
1934年再度到泰國參加中正順潮劇班,除演出《辯本》、《會李後》外,還在《唐僧出世》、《朱洪武》、《薛武》等等連台本戲中擔任重要角色。但好景不長,中正順突然星散,他又倒嗓失聲,只好又回到家鄉,跟祖母一起生活。
1938年前後在家鄉參加「功德班」,稍後又參加潮劇老玉堂班。
1939年戲班星散,流落到福建東山一帶賣唱。
1945年參加永樂班和老一枝香班當演員。
1947年參加老源正班,演出劇目有《包公會李後》、《楊令婆辯本》等。
1951年在《白毛女》中飾老婦,《窮人恨》中飾大成母。
1952年在《孔雀東南飛》中飾焦母。
1953年在《志願軍未婚妻》中飾趙母,《紅樓夢》中飾賈母。
1954年在《婦女代表》中飾婆婆。
1955年在《卓文君》中飾程妻,《選女婿》中飾丈母娘。
1956年在《秦香蓮》中飾太後,同年調到廣東省潮劇團。
1957年上京演出,主演《楊令婆辯本》,被譽為「活令婆」。在《蘇六娘》中飾乳娘,《拉郎配》中飾李母。
1958年底廣東潮劇院成立,為一團主要演員,在《蘇六娘》中飾乳娘。同年《蘇》劇拍攝成電影戲曲藝術片。
1959年國慶十周年獻禮,隨團上京演出。在《阿二伯的龜鬃匙》中飾二姆。
1960年隨廣東潮劇院一團赴香港演出,主演《辯本》。同年,廣東潮劇院成立青年劇團,調往青年劇團。
1961年在《換偶記》中飾張幼花。
1962年在《香羅帕》中飾老夫人。
1963年在現代戲《杜鵑山》中飾杜媽媽。
1964年在《劉明珠》中飾太後,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電影。。同年,參加廣東潮劇院建立的農村演出輕騎隊。
1964年表演唱《某公三哭》。
1965年調往廣東潮劇院青年實驗劇團。
1965年在現代戲《借牛》中飾劉母。
「文革」期間輟演。有一段時間到家鄉隆都放牛。
廣東潮劇院恢復建制後,於1978年2月17日,從戲校調到廣東潮劇院任顧問,同時在二團工作。
1980年隨廣東潮劇團赴香港訪問演出。
1982年12月15日廣東潮劇院為盧吟詞、謝吟、洪妙、吳大舉辦藝術生活紀念大會。
1984年在電影戲曲藝術片《張春郎削發》中飾乳娘。
1986年逝世。
洪妙小傳入編《中國大網路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藝術家辭典》和《中國戲曲曲藝詞典》。

2. 誰有潮劇【劉明珠】全劇的MP3下載地址

在酷狗音樂里搜索。

3. 煙花女與狀元郎的評論

評《煙花女與狀元郎》
林淳鈞
1995年,潮劇再一次被搬上熒幕,藝術片《煙花女與狀元郎》拍攝的成功,是普及潮劇、振興潮劇的一樁義舉。在當前潮劇劇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這部影片的發行,更是值得高興的事。這部潮劇影片拍攝是成功的,作為觀眾,覺得它有幾個方面的特色。
一是故事情節好。影片是根據明代傳奇《綉襦記》改編的,演的是唐代青樓歌妓李亞仙,與常州刺史的兒子鄭元和的戀愛故事。這個故事源出於唐人小說《李娃傳》,元明以來,多次被劇作家編成雜劇和傳奇搬上舞台。
李亞仙與鄭元和的故事,與《玉堂春》蘇三與王金龍的故事一樣,在我國民間流傳十分廣泛,不少地方劇種有此劇目,潮劇傳統劇目中也有此劇,現尚存有三十年代唱錄的《鄭元和落難》唱片,《潮劇劇目綱要》中也有《青竺寺》(《綉襦記》一折)的劇情梗概。五六十年代,潮劇院劇作家王菲曾兩次將此劇進行整理,並由潮劇院五團、澄海藝香潮劇團和香港韓江潮劇團演出;此次搬上銀幕,又根據電影需要再作修改,並賦以新意。這個故事為何受到歷代劇作家的表睞:原因在於它有情節而不離奇,有懸念而不玄乎,場面有緊有松,情節有悲有喜,一環扣緊一環,引人入勝。比如鄭元和與李亞仙聚而又散,散而又聚的遭遇;鄭元和與其父偶遇而幾乎故死、不死之後又頒逢,情節大起大落,富有戲劇性,最後又以好人得到好報,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其道德褒貶與我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一致的,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劇目。
二是人物形象塑造好。李亞仙與鄭元和,是劇中兩個主要人物,這兩個人物的塑造很完美。李亞仙是全劇第一人物,劇本對她著墨最多,通過她在鄭元和落難時贈綉襦(暗藏珠寶),以解鄭元和飢寒之困,在鄭元和沉於恩愛而不求進取時,她又毀容勸學,最後在長亭驛、在公公鄭儋面前,尊之以禮,曉之以理,歷陳往事,據理力爭,有層次的刻劃了一位身居煙花叢而心地善良、對愛情堅貞、有理想有抱負的古代婦女形象。劇本對這個正直善良的青樓女子寄以無限的同情,其形象刻劃是成功的。
鄭元和是全劇的第二號人物,劇本對這個人物的刻劃也很有分寸,與一般公子哥兒玩弄女性,始亂終棄不同,他對李亞仙可以說是一往情深,長亭作別,在他父親威逼之下,不得不在當官赴任,或棄官留住李亞仙兩者之間作出抉擇時,他還是表示選擇後者。當然,作為紈垮子弟,他也曾沉於美色而不能自拔,最後還是李亞仙毀容,才使他振作起來。影片對這個人物把握得很好。
其他幾個配角,如鄭元和之父鄭儋、鴇母李大媽,以及卑田院乞丐張直、李智,人物形象都很鮮明,特別是張直、李智兩個人物,他們雖然身處社會的最底層,但他們為人正直,富有正義感,熱心助人,身份卑而人不賤,他們的行為與品德,遠遠高於「高貴者」,所以,當戲結束時,他們領唱一曲「連羅呵,連羅呵,花開花落,日月如梭,有志何怕路坎坷,一曲綉懦人稱頌,毀容勸學世漚歌」時,觀眾無不對他們點頭微笑。這里地要歸功於戲曲導演林鴻飛和電影導演金作信,他們在發揮戲曲特點和電影特點這方面,配合默契,取長補短,使人物塑造更趨於真、善、美的境界。
三是唱腔音樂好。全劇的唱腔音樂布局比較完整,旋律優美,聲情並茂。首先是抒情性強,全劇較少宣敘性唱段,所有唱段多以感情抒發,一些主要唱段,還運用幫唱、輪唱的形式,比較淋漓盡致地抒發人物感情,很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其次是節奏徐疾有度,快慢相濟,通過節奏變化,表達了人物感情的變化,比如「毀容」一段,李亞仙這一強烈的舉動,終於使鄭元和醒過來。這段戲人物情緒起伏很大,作曲者陳浩忠通過音樂節奏的慢一快一再慢一再快的變化,較好的表達人物情緒起伏變化。第三是主要唱段的唱腔音樂比較完整,發揮了潮劇唱腔音樂的特色。另外,全劇的唱腔音樂在調式的運用上,也比較注意整體性,在一場戲的唱腔音樂中,基本上是用一個調式,沒有湊合之感。還應該提及的是,影片李亞仙的全部唱段,由潮劇名演員王少瑜配唱,其音色圓潤清美,感情很飽滿,可謂聲情並茂,使這部影片增色不少。
四是演員陣容好,影片由青年演員陳學希、張怡凰領銜主演,主要演員還有朱楚珍、陳秦夢、許仁敬、李義鵬、楊應森、黃盛典等;陳學希於八十年代初畢業於汕頭戲曲學校,1987年潮劇《張春郎削發》到北京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他飾演主角張春郎而盛名。這次扮演鄭元和,是他在銀幕塑造的第二個藝術形象,也標志他的表演藝術登上了新台階。張怡凰也是汕頭戲曲學校的畢業生,已有一定的舞台實踐經驗,她扮演的李亞仙,內在感情很飽滿,表演也有分寸,比較准確地把握人物思想感情。朱楚珍曾參加潮劇影片《告親夫》、《鬧開封》、《劉明珠》、《張春郎削發》的拍攝,並在《鬧開封》、《劉明珠》中扮演角色,是潮劇電影的一位老明星。這次扮演鴇母李大媽,按老旦的戲路表演,輕車熟路,應付自如。陳秦夢扮演的鄭儋,許仁敬、李義鵬扮演的張直、李智,都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
作為一部潮劇藝術片,它不是完善無缺的,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是比較明顯的,比如影片的前半部,情節發展太快,近乎跳躍,一些情節剛出現,就一晃而過,有局促之感;其次,張直、李智兩個人物,戲份嫌多了一些,給人喧賓奪主之感。但瑕不掩瑜,這部影片,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潮劇影片。

4. 請問劉明珠的配音作品都有哪些

劉明珠是非常資深的配音演員了!

她來自長春,90年代初一部長譯的影片《打工俏佳人》讓我對她留下了第一印象——銀鈴般的清脆!

後來她和大部分長春演員一樣來到北京發展,德加拉VCD,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國際部(CCTV-1,CCTV-8)以及現在的電影頻道(CCTV-6)都經常出現她的聲音,以下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

德加拉VCD部分:
《絕戀》/Jude (1996) 配女主角蘇——凱特·溫斯萊特扮演;
《王牌大姐大》/Straight Talk (1992) 配女主角雪莉——桃麗·巴頓扮演;

中央電視台國際部(CCTV-1,CCTV-8)部分:
《鋼木蘭》/Steel Magnolias (1989) 配女主角希爾比——朱麗亞·羅伯茨扮演;

廣電部電影頻道(CCTV-6)部分:
《瘋女胡安娜》/Juana la Loca (2001) 配女主角胡安娜——佩拉·洛佩茲·狄·阿亞娜扮演;

北京電視台(大寶劇場)部分:
《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4) 配女主角瑪戈——格蕾絲·凱麗扮演;
《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 (1955)配女主角弗朗西絲——格蕾絲·凱麗扮演。

《那波利情緣》女主角 和廣濤對手 7.23.03年中央6播

《盧浮魅影〉女主角 和張彭對手 6月03年中央6播

《狗仔隊〉 和廣濤對手 9.12.03年中央6播

《人人愛上我老婆》女主角 和廣濤對手 10.10.03年中央6播

《都是因為她》 女主角 和廣濤對手 4.21.04年中央6播

《天使愛米莉〉 女主角 和廣濤對手 5.5.04年中央6播

這是去年前年留意電影頻道時候錄的一些資料,因為後來錄音機壞了,聽到喜歡的聲音錄不到會抓狂~

有時候換台聽到 金永剛 總是在給一個什麼電影類的紀錄片配音,不能錄都要瘋了,就不再看中央6了~

5. 安以軒演過哪些電視劇和電影啊

2000年:
《橘子醬男孩》(客串)
2002年:
《天下無雙》雙雙(客串)
2003年:
《麻辣高校生》飾演:琦琦(歐沛琦)
《藍星》飾演:藍星
《台灣靈異事件--真假仙單元》飾:特異功能女警察
《麻辣鮮師》飾演:唐可伶
《王牌天使/天使人間道》飾演:康佳柔
《單身宿舍連環泡》飾演:余若雪
《斗魚》飾演:裴語燕
2004年:
《仙劍奇俠傳1》飾演:林月如(角色配音:馮駿驊)
安以軒《追風少年》飾演:COCO
《火線任務》飾演:李嘉嘉
《斗魚2》飾演:裴語燕
《中華英雄》飾演:陳潔瑜/仇莉
2005年:
《大漢天子3》飾演:霍祁連(角色配音:李曄)
《車神》飾演:歐陽倩
《白袍之戀》飾演:劉逸寧
2006年:
《卧薪嘗膽》飾演:西施
《雪山飛狐》飾演:苗若蘭(角色配音:閻萌萌)
《愛情新呼吸》飾演:范麗莎
《超級男女》飾演:杜小鳳
2007年:
《芸娘》飾演:芸兒/韋一嫻(角色配音:劉明珠)
2008年:
《新牛郎織女》飾演:織女(絲音)(角色配音:季冠霖)
《鎖清秋》 飾演:杜蘭嫣(角色配音:李世榮)
2009年:
《倚天屠龍記》飾演:趙敏 (角色配音:季冠霖)
《下一站幸福》飾演:梁慕橙
2010年:
《古今大戰秦俑情》飾演:韓冬兒/朱莉莉/徐小靖
《新西遊記》(張紀中版)飾演:白骨精(客串)
《水滸傳》(新版)飾演:李師師
2011年:
《蒲公英的約定》飾演:小薰

6. 誰知道鍾漢良演的那部探長的電視劇叫什麼名字

叫火線追凶
火線追凶是由CCTV電影頻道出品的系列電影,該系列由10個90分鍾長度的電視電影組成,共拍攝十部。由胡明凱、鄧衍成執導,鍾漢良、齊芳、釋小龍主演。此外,2009年6月22日,美國導演Newton Thomas Sigel也拍攝了一部同名電影,由約翰·雷吉扎莫、Ryan B. Adams、白靈主演。
基本信息
出品:央視電影頻道(CCTV-6) 導演:胡明凱 鄧衍成 編劇:吳崢 武術指導:李才
演員表
鍾漢良- 鍾朗(配音:張傑,配音圈人稱「阿傑」) 齊 芳-於勝男(配音:劉明珠) 釋小龍-韓非(配音:趙毅) 塗黎曼-鍾慧 劉 永-洪濤 公方敏-老孔 菅 愛-陶女士(配音:劉明珠) 高 雄-端木岩 徐少強-劉天河 陳觀泰-錢壽昌 尹天照-劉天德 廉 賽-餘利本 徐 亮-李約翰 趙 毅-寧二昆 陳繼銘-徐勝道 謝沅江-肖文斌 許 賀-朱國梁 宋 洋-王粟 劉子菲-秀秀 侯江龍-老魯
系列具體名稱
血色刀鋒 The Bloody blade 絕命狙擊 The sniper 黑槍疑雲 Gun mystery 突然死亡 Sudden death 掘墓人 Grave digger 驚魂宴 scary banquet 狂魔再現 monster reappearance 無罪辯護 defense for Innocence 沖破黑幕 uncover inside story 死亡地帶 zone of death

7. 范澤華的逸聞趣事

「傾城爭看《劉明珠》,閭里爭說范澤華。」這是潮劇電影《劉明珠》公演時的情景。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當年正值花季的范澤華為了能當上潮劇演員,曾背著家人「私奔」過。范澤華出生在普寧縣洪陽鎮,鄉里的男女老幼不但愛看潮劇,而且喜歡唱潮劇。夜幕降臨時,跟著大人們去看潮劇幾乎成了村裡每一個小孩的必然經歷,范澤華的童年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讀小學的時候,范澤華是學校的文娛活躍分子,尤其酷愛潮劇,她還是洪陽鎮新安村洪新劇社的台柱。盡管父母不希望她在這方面有所發展,但范澤華痴迷潮劇之心不改。
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演員的念頭愈加強烈。1952年,范澤華聽說有一劇團在汕頭演出,她旁敲側擊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願望,可是每每話還未說完,就被父母打斷了。她看出父母不讓她當演員的決心。然而,舞台就像磁場緊緊吸引著她。無奈之下,才14歲的小姑娘便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背著家人師友,與鄰居姐妹3人,步行20多公里到揭陽,再乘船到汕頭,報考粵東潮劇團。此舉在那個年代看來,膽識實在非凡。
不見愛女的雙親心急如焚,他們知道女兒一定是追尋潮劇去了,於是順藤摸瓜把她「逮」個正著。兩個哥哥就如「老鷹抓小雞」一樣,把范澤華「抓」回家裡。可是,倔強的范澤華暗下決心:等我翅膀長硬、羽翼豐盛時,一定要飛!
心要飛,誰能阻?興趣和愛好的磁場似有萬鈞引力。范澤華做手工積零錢買票看戲,她把眠床作舞台,蚊帳作帷幕,手帕作道具,忘情地學,忘情地唱。又幾個月過去了,恰逢怡梨潮劇團到洪陽戲院演出,范澤華與一女同伴相約到劇團報考。這一次她又考上了。然而,范澤華卻喜憂參半。喜的是第二次仍然考上,這條路可能走定了;憂的是母親絕對不會同意,怎麼辦?這時候,劇團領導到她家做她母親的思想工作。母親終於點頭了。1953年7月底,范澤華正式進入了怡梨潮劇團。 1959年,以廣東潮劇院一團為基礎組團赴京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范澤華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並握手。1963年,潮劇院二團(原青年劇團)在廣州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劉明珠》影片期間,突然接到省委通知,說有緊急任務,在穗各文藝單位做好准備一場重要演出,規定每個節目不能超過20分鍾(共有十多個單位參加演出)。潮劇參加演出的節目是《杜鵑山》選場,演員有:張長城、林舜卿、范澤華、吳為雄、葉清發和徐永書等,由陳彥團長帶隊到省交際處劇場。演出開始了,范澤華才知道主要客人是周恩來總理。那一次是周總理出訪亞、非、拉14個國家後,回國來到廣州的。演出結束後,總理在廣東省長陳郁,中南局秘書長吳南生等領導同志陪同下,上台與演員們握手並合影留念。然後,演員們以最快速度卸完妝,後由省接待處工作人員帶領我們到迎賓館。這時,總理又出現在我眼前,依次親切握手。陪著總理的省領導幹部向總理介紹,范澤華是潮劇院的主要演員,剛才演杜媽媽。總理微笑點頭,問范澤華叫什麼名字,演過哪些戲等等。這張照片就是當年省里的記者所拍攝的范澤華與周總理的第二次握手。

8. 包三姑誰演的

李綺紅(中國香港)飾 包三姑
她演過神鵰俠侶中的郭襄還有那個絕代雙驕裡面的小辣椒還有楊排風什麼的。

9. 了解戲曲文化知識和越劇的地方戲

戲曲指的是中國傳統的戲劇。戲曲的內涵包括唱念做打,綜合了對白、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表演方式,不同於西方將歌劇、舞劇、
戲曲(traditional opera)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京劇、越劇、紹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秦腔等五十多個劇種。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先秦時期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唐中後期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宋金時期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元朝時期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其中最為傑出的作曲家為關漢卿,他的代表作《竇娥冤》歷來被後人稱頌。
明清時期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
京劇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平,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它是由安徽的徽調和湖北的漢調及崑曲、秦腔糅合發展而來的。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平。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粉墨春秋(陳芳演出楊門女將)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經典劇目: 霸王別姬(梅派)、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旦角摺子戲)、群英會、借東風(須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關、望江亭、徐策跑城、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全部)鎖麟囊、探陰山、楊門女將、 文姬歸漢、羅成叫關、孟麗君、游上林(摺子戲)、趙氏孤兒、謝瑤環......
豫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緊次於京劇,居各地方劇種之首,目前在我國十六個省市有專業豫劇團的存在。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
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據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時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
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凌雲志》、《義烈風》、《霄壤恨》、《滌恥血》、《三拂袖》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豫劇擁有一批專業和業余的編劇人才,如樊粹庭、楊蘭春等。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後改編和創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 《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
評劇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奏,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 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 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 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 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 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 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 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 《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越劇名劇玉蜻蜓
評劇表演藝術家有新鳳霞、趙麗蓉等。
越劇
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尹桂芳、徐玉蘭、王文娟、袁雪芬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追魚》《春香傳》《孟麗君》《孔雀東南飛》《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等大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梅花大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主要劇院劇團有上越、浙百、紹百、芳華、南越等
黃梅戲
黃梅戲《天仙配》
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半把剪刀》、《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楊俊、韓再芬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劇團主要有安徽省黃梅劇團、安慶黃梅劇團、湖北省黃梅劇團
潮劇
潮劇開台吉祥戲《五福連》之《京城會》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戲、潮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距今已有44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被稱為戲曲活化石。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泰國曾經是潮劇在全球的發展中心,現還有泰語潮劇,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因此,潮劇要比其它劇種更具濃郁的民俗色彩。 潮劇唱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唱腔的用調上。曲牌唱腔或對偶曲唱腔一般都應用四種調即〔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此外還有〔鎖南枝〕調、〔斗鵪鶉〕調,以及犯腔犯調。 〔輕三六調〕以61235為主音構成旋律,適用於表現歡快跳躍、輕松熱烈的情調,如《大難陳三》的〔哭相思〕。 〔重三六調〕以71245為主音構成旋律,用於表現庄穆、沉重、激動的情緒,如《奏黌門》的〔黃龍滾〕。 〔活三五調〕以57124為主音構成旋律,善於表現悲哀和優怨的情感。〔活三五調〕為潮劇唱腔中的特殊音調,在唱腔中,其音調和潮語腔調十分密切,因唱詞語音升降而產生音調圓活多變,故藝人說:「從樂譜上看,〔活三五調〕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則一音數韻,圓活變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調的濃厚韻味,如《瓊花》的〔晴天霹靂〕等;〔活三五調〕屬悲調,但潮劇唱腔用調多變,也有悲調喜唱的,如《京城會》的〔皂羅袍〕。 〔反線調〕以61245為主音構成旋律,它是〔輕三六調〕的變體調,即以凡為宮,唱奏起來有特殊的風味,多用於游園玩耍、輕松明快的場面,如《刺梁驥》的〔羅漢月〕等。 犯腔犯調,是潮劇唱腔用調中經常出現的手法。潮劇唱腔用調比較講究,一般互不混雜,如〔輕三六調〕避免74為主音,〔重三六調〕避免63為主音,如果混用,則為相犯。傳統劇目《楊子良討親》中的曲牌〔弄魂幡〕,是由〔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四個調相犯而成,藝人俗稱為〔四斗臭(湊)〕,具有詼諧風趣的情調。〔鎖南枝〕調和〔斗鵪鶉〕調也屬犯調,但其子母腔句比較穩定。 〔斗鵪鶉〕調多用於自嘆或待遲(待人末至)場面,帶有凄清傷感的情緒。〔鎖南枝〕曲調較為沉悶,但也用於激動場面。 潮劇演唱用真聲,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影響,與京劇、粵劇等的假聲唱腔有很大區別,唱念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 劇目分三類: 一類是來自宋元南戲和元明雜劇,傳奇如《琵琶記》、《荊釵記》、《拜月亭》、《白兔記》、《高文舉珍珠記》等等;另一類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以當地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鏡記》、《蘇六娘》、《辭朗洲》、《金花女》,以及《龍井渡頭》、《陳太爺選婿》、《換偶記》、《月容夫人》、《柴房會》、等;中國辛亥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和「五四」運動前後,潮劇盛行「樣板戲」(即當時的現代戲)曾上演過《林則徐》、《人道》、《姐妹花》、《空谷蘭》等許多劇目,也是潮劇豐富的傳統劇目的一部份。 潮劇三寶:《掃窗會》《鬧釵》《楊令婆辯本》;此外還有《劉明珠》、《告親夫》、《鬧開封》、《蘆林會》、《井邊會》等經典劇目;後期新編的古裝潮劇更是數不勝數,樣板戲亦層出不斷。 特色樂器:二弦、椰胡、大笛、大鼓、深波、曲鑼、號頭、潮州嗩吶。
淮劇
淮劇《牙痕記》
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是距今已在二百餘年的老劇種,早在清代中葉,江蘇鹽阜(鹽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 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顧鳳英》(牙痕記)《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淮劇傳統經典劇目有《孟麗君》、《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玉杯緣》、《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記》、《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上海淮劇團為以《金龍與蜉蝣》為標志,都市新淮劇的旗號在戲劇界引起很大凡響。當今 江蘇省淮劇團創作的精品工程淮劇現代戲《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孟麗君》也深受觀眾喜愛;《金色的教鞭》、《小豆庄風情》 被拍成電影。

10. 王艷演過哪些影視劇你最喜歡哪一部為什麼

我知道演過《還珠格格》、《無敵縣令》、《武林外史》等電視劇,我最喜歡晴兒,因為溫柔知性大方。曾經的《還珠格格》吸引了很多人,有人被五阿哥和小燕子的真情所感動,也有的被紫薇和爾康那種天崩地裂的愛情所吸引,還有晴兒和老佛爺的祖孫情讓人動容。雖然《還珠格格》已經早已播完,但是它卻深深留在大家的記憶里,甚至大家還期盼這部經典的電影劇的主創人員能重聚,讓大家回憶20年前的青春歲月。終於大家的心願得到了滿足,晴兒老佛爺20年後再相聚,45歲王艷容貌無變化。

不知,王艷是否後悔過,自己任性放棄演藝事業了,在家裡得不到別人尊重,如果王艷當年不退出演藝圈,也許她現在在演藝圈地位不低,連丫鬟范冰冰熬出頭,成為國際上巨星了。希望以後晴格格能越來越好。

閱讀全文

與香港電影劉明珠全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哈爾濱看電影得新冠 瀏覽:638
喬女是哪個電影 瀏覽:354
電影熱愛演員 瀏覽:925
那女孩的俘虜電影時長 瀏覽:587
如何看有字幕的電影網站 瀏覽:84
電影聖人大盜演員表 瀏覽:536
電影博主在哪裡 瀏覽:877
幾個故事的動畫電影模特 瀏覽:170
漫改電影經典 瀏覽:335
在線觀影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42
什麼是電影發行的窗口期 瀏覽:904
極寒極熱的科幻電影人死去 瀏覽:706
大學生准備畢業必看電影 瀏覽:748
有關勵志的日本電影 瀏覽:172
鶴崗的電影演員 瀏覽:473
新喪屍海嘯電影大全 瀏覽:277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主持人是誰 瀏覽:15
哪個網址看電影 瀏覽:189
電影鏡仙講的什麼 瀏覽:284
入圍東京電影節中國電影 瀏覽: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