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台灣電影佛教元素與論述初探

台灣電影佛教元素與論述初探

發布時間:2024-04-17 04:34:09

㈠ 電影《血觀音》這部劇怎麼樣

我覺得看《血觀音》的整體觀感不如《大佛普拉斯》,但我依然得承認,這是一部好作品,拿到金馬的狀元實至名歸。 近幾年香港金像獎逐漸邊緣化,台灣的金馬獎卻越走越穩,沒有固步自封,既容納大陸、香港的作品,也暗暗的力捧本土新人,真是有點華語電影第一大獎的氣象。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好的地方不在於詭詐陰謀,而是三個女性角色的塑造,讓人感嘆人性的深淵,竟可以如此黑不見底。棠夫人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收斂低調,在一開頭送王院長夫人菩薩像的時候還挺狼狽,菩薩被意外弄壞,險些就下不來台,她似乎有些搞不定女兒棠寧,有時候還顯得挺委屈。當她跟死去官員的妻子對話時,自稱是「底下人,上面人的事我們不清楚」,姿態放的非常低。

㈡ 論文達人進!求救!關於電影的畢業論文!

相關資料:

從產業特徵看韓國電影振興

韓國電影振興現象產生的社會背景

經濟領域,韓國接受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自60年代以後,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金大中政府採取一系列務實性對策,不僅迅速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經濟發展還出現了新的局面。韓國成功地從一個農業國進入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所謂「漢江奇跡」。現代化是和都市化、工業化、教育的普及、職業分工的專業化、通信的發達等經濟發展現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和特定的社會政治變革聯系在一起的。在這個過程中,韓國城市的發展顯著,都市化率從1950年的21.4%,發展到1995年的81.3%。
政治領域,80年代韓國進入政治解凍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運動(註:以大學生為核心發起的兩次民眾民主運動,抗議軍人專制政權,曾得到韓國社會各界響應,但最終被軍政府血腥鎮壓。前者亦稱光州民眾斗爭,後者亦稱六月抗爭。)使韓國獨裁政府惡名昭著。1988年通過國民投票實現了向民主政權的過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著1998年出現了堪稱韓國政治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在野黨交接政府」(註: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總統競選中獲勝,標志了韓國建國起第一次「政權交替」,在野黨第一次成為執政黨,少數黨第一次戰勝多數黨。)的政治發展進程。長期以來在韓國社會上爭論不休的政治不穩定進入90年代開始銷聲匿跡,整個社會慢慢進入民主化、多元化的發展進程中。
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不僅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而且引起了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中產階級形成並穩步擴大,文化消費在消費支出中所佔比例逐漸上升。有線電視的開通、錄像市場的擴大、衛星電視的前景,一方面爭奪著電影觀眾,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電影節目而培養了觀眾,且它們都是以電影為核心的影像產業,這使得政府和大企業開始注意電影市場的價值。
大眾文化開始盛行。流行音樂樂隊等開始流行,消費人群年輕化,產品包裝要求提高,對大眾偶像的消費需求增強。
在現代韓國社會的變化過程中,青年群體又占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是經濟現代化的主力軍,在社會意識方面則是歷史變革的動力。截至1995年的統計,14-24歲的青少年人口略超過900萬,占總人口的20.2%。韓國政府的世界化政治戰略和提倡國際競爭力的經濟戰略,使得整個社會普遍認為,韓國的未來命運掌握在「一個背包就能周遊世界,懂電腦,會利用先進通訊設備,處變不驚,有堅強毅力,主張男女平等」的「新世代」身上。(註:金鎮旭(韓):《80年代至90年代的韓國電影》,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畢業生論文,第27頁。)特別是大學生(占青少年總人口的約54.5%)(註:君冢大學(日)、吳魯平(中)、金哲秀(韓):《東亞社會價值的趨同與沖突》,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44頁。),他們在80年代經濟繁榮的環境下成長起來,有機會享受1988年奧運會以後的經濟富裕和政治穩定。他們將成為韓國電影的主要消費者。
在造成韓國電影振興繁榮景象大的社會背景中,有一個因素不得不指出:韓國民眾強烈的愛國心和罕見的民族凝聚力。韓國電影票房的奇跡,與韓國觀眾對本土電影非理性的熱愛,蜂擁而上的參與行為是分不開的。許多影片如《生死諜變》、《共同警備區》的上映,媒體一律不能有批評聲音,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會被認為是「不夠愛國」。當政府放寬「電影進口限額制度」時,電影人立刻示威遊行,而韓國大眾媒體一律給予最大的支持,結果迫使政府對電影人和民眾做出妥協。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民族特質的原因有多種:一、有史以來,韓國即為單一民族國家,沒有像中國、美國等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他們認為自己的血脈最純潔,最干凈,在韓國最常見的標語是「身土不二」(註:「身土不二」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筆者根據所閱資料整理出以下兩層意義:其一,它是熱愛本民族的象徵,對生養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戀與敬畏的復雜情感。體現在微觀的經濟領域上,韓國出產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農副產品一律如此,其意類同於中國的「提倡國貨」。其二,它從人與土地(自然)的關系應和諧共處而延伸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精神,與我國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處。「身土不二」不僅是韓國傳統,還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發起的「新生活運動」的具體內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鄉村現代化的意味。);二、20世紀屈辱的被侵佔、被分裂的歷史,使現代韓國人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環境——如金大中所說,韓國為美、日、中、俄四大列強所包圍,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資源匱乏的小國(註:李立緒:《韓國啟示錄——韓國經濟危機實錄》,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頁。);四、經濟領域內的「漢江奇跡」所賦予的自信心;五、韓國儒教傳統影響(註:中國儒教傳統中,有以道德之有無來作「華夷」之辨的言論,韓國儒教繼承了這種說法,甚至在某些歷史階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國也視為夷。)。
了解這種民族特質或者說民族文化心理現象,對於解釋某些韓國電影現象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民族文化特質不是始自90年代的電影振興現象,而是一以貫之於包括韓國電影在內的韓國民族文化當中。
「從20世紀中葉以後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在朝鮮戰爭的危機中生存問題成為絕對的問題,從60年代到70年代,國家成為支配性的生產主體,以『民族文化』為中心形成了『國家主義意識形態』。相應地,韓國的現代化就意味著『獨裁下的開發』,接下來就出現了到70年代與80年代為止仍舊是『政治問題』獨佔主導性言論的現象。換言之,60年代以後,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費,而沒有確保其大眾性這種狀況。
「從這點上來看,應該說韓國文化論作為『大眾性消費品』而被生產和消費的條件具備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至進入90年代這一時期。在民主化取得某種程度的成就後,『政治言論』的影響力下降,人們有了一點可以說說『文化』的空閑和『自信感』。國際化的迅速進行同時也成為一種壓力,因而對自我與他人關系的設定也越發顯得重要。」(註:權淑仁:《大眾性韓國文化論的生產與消費》,《當代韓國》2000春季號,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61頁。)
漢城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權淑仁教授在《大眾性韓國文化論的生產與消費》一文中,探討作為大眾文化研究的「韓國文化論」缺失的原因。筆者借用這段話是想說明:韓國電影作為「大眾性消費品」具備被生產和消費的條件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至90年代這一時期。
韓國電影振興現象的出現,正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外圍環境的成熟,和電影產業內部製作、發行、放映諸環節的合理營造——其中電影製作人對類型片的有意識的推進和發展又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大資本的介入改變韓國電影產業格局
電影資金傳統上有兩大來源,但進入90年代,製片投資發生了兩次大變化,極大程度地影響了電影產業及電影形態。
1.產業背景
自50年代至90年代初,韓國電影工業基本上是以美國好萊塢電影消費市場為演變主導的。1986年韓國電影市場開放進口外國影片,迅速成為繼日本之後的亞洲第二大市場,一年即發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為本土影片,300部是進口影片。其中僅好萊塢和香港兩地的娛樂片即佔70%多(註:全陽駿(韓):《韓國:電影工業、美學、新潮流》,李蓮英譯,《新亞洲電影面面觀》,焦雄屏編,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101頁。)。80年代,韓國大電影公司將利潤由對本土電影的投資全面轉向進口好萊塢電影。政府雖然制定了「電影放映限額制」,但好萊塢利用美韓貿易談判的機會,強制韓國政府採取自由化的電影政策。美國電影公司不須經過壟斷進口的韓國電影公司,長驅直入韓國市場。
忠武路(註:忠武路是漢城市中心的一個地名,上世紀20年代韓國電影開始以來,主要電影製片公司和主要電影院都集中於此,既是韓國電影的搖籃,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韓國電影製作方的代名詞。)是自20年代以來韓國電影製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以中小資本對抗好萊塢電影,勉強維持生產。電影資金的兩大來源,一是地方發行人的預付款,二是錄像版稅。80年代末期的「電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電影公司壟斷本土電影的局面,一時間有一百家電影公司成立,活潑多姿,自由競爭,但規模既小,秩序全無,根本無力回天。
韓國的電影文化也深受好萊塢電影模式影響。忠武路電影街製片模式下的商業片,多運用好萊塢的敘事策略,來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悅觀眾,一方面不觸犯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類型基本是通俗情節劇、古裝歷史劇、B級動作片和軟性色情片。
2.大企業涉足電影業
財閥體制是韓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色,現代、大宇等等大企業在韓國政府的支持下,對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樣支持它們對文化事業的擴張。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絕無僅有的高票房電影,1991年是李明世執導的《我的愛,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義錫執導的《結婚的故事》,1993年是創造了100萬觀眾人次的《西篇記》。這三個由新導演創造出的票房神話,賦予了大企業信心。他們相信只要方式得當,投資電影一定可以盈利。
韓國大財團紛紛投資電影業。他們首先買斷版權,繼而染指影院的運營、製作、流通、配送等相關環節,參與步驟比較有序。如三星、大宇、鮮京都從錄像帶的營銷開始,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國外電影公司的錄像帶版權,在製作領域,他們則首先以購買韓國電影的錄像帶版權的方式來參與。
大企業為迎接多媒體時代而忙於興建新劇場或租賃已有劇場。三星、大宇、鮮京和壁山等大企業在大城市裡買入主要電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復合電影院,來形成連鎖的放映系統。以1997年為例,剛剛成立電影事業公司的現代集團就租賃了漢城名寶劇場的5個電影館。
有的大企業則通過與國外的電影公司聯手來進軍電影業。第一製糖公司向美國的夢工場投資三億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亞洲地區版權;並和香港的嘉禾電影公司合作,在韓國設立了JACOM電影製作公司。
大企業的介入對於只有好的創意卻沒有足夠資金的新導演和獨立製片人來說,無疑相當於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製片體系中「論資排輩、熬年頭」的慣例被打破,那些從電影學校畢業或者留學歸來的新導演,獲得了一顯身手的機會,懷才不遇的副導演、商業廣告的導演們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機會。李光熏由此導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國產影片;李民勇導演了《炎熱的下午》——一部風格獨特的女性主義影片。
1994-1996年間,大企業在電影業的投資蓬勃發展,完全激活了電影市場(也為日後的不穩定埋下隱患)。電影製作體系迅速分化,出現了四種不同的電影製作體系:原有忠武路製片方式,獨立製片人制,大企業直接製作方式以及獨立電影。不少年輕的導演和製作人脫離了忠武路製作系統,建立了以導演為中心的獨立製片人制度,如朴光洙製片、企劃時代、張宇錫製片等公司。
大企業都喜歡票房價值高的電影,注重迎合年輕一代觀眾的興趣,對這樣的電影不僅投入資金,並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製作以創意為主的新電影的獨立製片人能夠紮下根來。他們既製作出了相對高投資的商業電影,也促使獨立製作方式的低成本電影向商業領域邁進。這三年間電影面貌為之一新,既有大製作、高票房的動作喜劇片《兩個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劇片《封大夫》(李光勛)、以特技製作聞名的《銀杏木床》(姜齊奎)、科幻片《木槿花開》,也有票房評論雙豐收的低成本之作《時間長久持續》(金應壽)、《豬掉進井裡的那一天》(洪尚秀)、《鱷魚》(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愛》,也有藝術電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張善宇),女性電影如《像犀牛角一樣一個人走》(吳丙哲)、《炎熱的下午》(李民勇)、《媽媽有了男朋友》(金東斌)。大企業的進入,最重要的後果是,直接促成了韓國製片人制度的形成。
3.風險投資進入電影業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大企業自身難保,對電影的投入迅速減少,很多大企業紛紛退出電影業。只有三星是個例外,在1998年投資了6部影片,獲得相當大的成功。
金融危機後,財閥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漸下降,政府積極扶植中小企業。尤其是在風險投資中小企業的政策引導下,中小企業逐步開始取代財閥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以高科技密集為特徵的風險投資中小企業給韓國以往比較臃腫與僵化的產業結構注入新的活力
1997年11月,通商事業部宣布電影業及相關產業屬於風險投資產業。這意味著電影融資比較容易,並且可以享受減免稅等優惠待遇。風險投資公司迅速占據了大企業撤資後的空缺。他們帶來全新的投資概念,同時引導獨立製作公司製作題材更集中的片子,並加強營銷概念,電影市場日趨專業化。
日信創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資公司。它不僅作投資還充當投資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當優惠:5∶5,而一般大企業都是6∶4。僅在1996年到1998年間,他們投資的電影就有《銀杏木床》《上網》《哈利路亞》《八月聖誕節》《安靜的家庭》《驅魔錄》。
電影政策及電影文化對電影的影響
1.電影政策
電影審查制度
韓國電影審查制度形成於20年代日佔期。八九十年代嚴格的審查制度嚴重阻礙了電影的健康發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電影公映倫理委員會的審查違反憲法。這結束了70多年的電影審查制度,同時提出了新的迫切問題:建立等級分類制度。1998年,圍繞新的電影法(1994年制定的《電影振興法》),年輕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來越大,問題焦點在於等級外電影專用館和電影振興委員會的設立。
對於韓國電影來說,目前的等級分類制度畢竟提供了更寬廣的題材空間和表現空間。《兩個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違法勾當,《美麗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軍事獨裁體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眾遭到鎮壓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兩部影片《黃頭發》和《謊言》(張先禹),因暴露鏡頭被禁,引起廣泛爭議。但是影片經修改勉強通過審查後,卻在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
電影放映限額制度
朴正熙的軍政府在1966年開始施行限額放映制度,本意是過濾掉西方的某些影響,但在以後的數年中,它卻成了保護民族電影的一張安全網——政府立法規定每家電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體天數後有變化)的本國電影,這就是所謂「電影季節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譯為「電影放映限額制度」。
90年代中期以後,韓國國內幾度出現主張縮小甚至取消電影放映限額制度的論調。1998年12月2日,韓國外交通商部提議,參照與美國的雙邊投資協議,從2002年起將106天的限額降至92天。電影界擔心,如果這項提議獲通過,好萊塢洪水猛獸般的商業大片將逐漸淹沒本土電影。由此爆發了一場知名導演、明星發起的電影界大規模遊行示威。1999年6月電影界又兩次舉行示威活動。韓國政府被迫讓步,暫定在本土電影佔有市場40%的份額之前,維持限額制度。
盡管限額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損害韓國電影業的利益——韓國的電影放映量從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產量從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性極強、國家民族特性濃厚的特殊文化產品,電影應獨立於自由貿易協定之外,似乎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已達成一種共識。
經濟政策調控
為振興民族電影,韓國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啟動政策調控。90年代初期為鼓勵大財團進入電影界制定了減免稅收的電影振興政策。1997年後實行抵押版權融資制,比如1998年,國有的電影振興公司為10部電影作抵押版權融資,共提供30億元韓幣。這10部電影其中就有林權澤參加戛納電影節的《春香傳》。第三種舉措同樣重要,即是在1997年將電影業列入風險投資行業。
2.電影文化的普及
前文已簡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眾文化及其他娛樂媒介對電影的雙重影響。流行音樂、電視劇等大眾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觀眾普遍的文化素質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對電影呼喚與支持的一面畢竟大於搶奪電影觀眾的一面。從1995開始,韓國電影文化迎來充滿活力的時期。借紀念電影誕生100周年的機會,進入90年代後一直在上升的熱情終於爆發出來。
1995年3月大鍾獎電影節上放映了7部國外藝術電影。同年11月,電影製作公司「白頭大桿」設立藝術電影專業館,放映了前蘇聯電影《犧牲》、伊朗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等國際一流的藝術電影。僅僅《犧牲》一片,在一個月內就吸引了兩萬名以上的觀眾。電影發行商開始注意「藝術電影」商業化的可能。這一年,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韓國上映,每部電影的觀眾人次都達到十萬以上。同時期開始,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通過有線電視進入了千家萬戶。藉助於這些積極的市場引導與開發,以前只熟悉好萊塢和香港商業片的觀眾,對電影的印象和理解開始改變。
大眾媒體開始積極報道電影新聞和介紹電影知識。就在這一年,電影月刊《KINO》和電影周刊《CINE21》創刊,他們把韓國和國際電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種雅俗共賞的方式介紹給韓國民眾。《KINO》目前已經成為韓國最權威的電影雜志。
90年代中期以後在韓國掀起的電影熱演變成一種電影文化熱,韓國各大學相繼開設了四十多個與電影相關的專業。大學里的電影講座擠滿了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韓國國立綜合藝術學院設立了電影學校,購買了完備的電影製作設備。
電影節
在短時期內韓國還舉辦了釜山和富川兩個大型的電影節以及數十個小型電影節。其中釜山電影節至今已舉辦6屆,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釜山國際電影節創始於1996年,由釜山藝術學校、中央大學二校的電影系提議,在釜山電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獲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就達到18.4萬觀眾人次的良好效果。(註:金東虎(韓):《亞洲電影發展的後盾——記釜山國際電影節》,(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24頁。)

在諸多亞洲國家的電影節中,釜山電影節與眾不同的戰略值得重視。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於「非競賽性電影節」,避開了與其他電影節(如國際一流電影節和同時間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之間不必要的競爭,而專注於作為亞洲電影展台和展映國際最優秀電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兩項特別計劃。「新浪潮電影」及其扶持制度:選擇亞洲新導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們推向國際舞台,並為保障這些影片在韓國境內的發行放映,給予發行商3萬美元的資助;釜山振興計劃(PPP計劃,開始於1998年第三屆釜山電影節):為有電影製作計劃的亞洲導演和世界級的發行公司、製片人、贊助商創造合作機會,促成合作投資或共同製作或對影片後期製作提供贊助。香港的陳果、台灣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誠、中國大陸的賈樟柯、張元、王小帥等導演都從PPP計劃中獲益。釜山電影節對亞洲電影新人的成長,作出了切實的貢獻。
釜山電影節不僅為韓國電影和亞洲藝術電影提供了製作機會、拓展了電影市場,還和眾多的國際電影節達至溝通,使韓國電影大批進軍國際展台。僅1999年就有80部韓國電影計150次在73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其中包括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此外,釜山電影節本身產生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為釜山影視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釜山市政府選擇影視業為戰略產業,組建釜山電影委員會,推動了釜山文獻電影館、數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繼建成,陸續籌建影視信息城、主題公園、動畫片中心,並對與釜山相關的電影行政和財政的支持。(註:金東虎(韓):《亞洲電影發展的後盾——記釜山國際電影節》,(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29頁。)其中包括以釜山為影片背景的《朋友》。
總體來說,電影節最根本的作用在於它成為韓國大眾文化生活中的一個「事件」。與報刊、電視、流行音樂等大眾傳媒一起,它們構築了韓國電影振興現象得以發生、發展的意識形態背景。
3.紀錄片與短片的繁盛
短片和紀錄片的發展,是90年代韓國電影界一個異乎尋常的重要現象。截至1999年,韓國年產短故事片300多部,並通過國內外各種電影節上映。
紀錄片
80年代韓國曾出現一批源自大學校園的電影團體,他們標榜「獨立」和「進步」,既反對官方和商業電影,也反對實驗電影和作者電影,而是試圖與進步的文化團體、工人階級聯合起來,拍攝紀錄片,並以錄像帶的流通來代替商業電影發行。
政治動盪的80年代末,他們在政治活躍團體、進步工會、學生會等群眾團體的支持下,製作出了一批反映韓國社會矛盾的影片。「電影製作所」(1987年成立)和「勞動者製作團」(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地下電影團體。前者拍攝的《理想國》(16mm,110分鍾),第一次以劇情片方式處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罷工前夕》(16mm,100分鍾)則是以忠實刻畫工人運動為內容的劇情片,成為獨立電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該片通過校園和工會禮堂自辦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動直升機投擲催淚彈來驅散觀眾。「勞動者製作團」則是進步紀錄片的突破,他們製作了十數集每集1小時的《新聞電影》,專注於韓國工人運動的最新話題。事實上,這些電影團體建立了校園、工廠放映和錄像帶流通的獨立發行渠道。
如果說80年代的獨立影片內容上著眼於工人運動,政治導向上具有強烈的反政府性,價值取向偏於集體價值、共同空間優先個人、日常空間。那麼自90年代開始的獨立電影則遠為多元和復雜,嘗試著以多種方式去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
在紀錄片方面,邊英珠的《囁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戰期間淪為日軍慰安婦的婦女證詞來揭露性暴力和軍國主義問題;李慶順的《蒲公英》(1999)表現一位父親在民主化斗爭中痛失愛子的悲傷和勇氣;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寫一位旅日韓僑的流浪經歷;朴基福的《別管我們》(1999)則以離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為素材,描寫體制和反體制勢力都漠然無視的社會邊緣階層。這些紀錄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訪來引導觀眾,而代之以客觀紀錄的方式來試圖還原生活本身。
導演金東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蹤城市開發區拆遷戶的居住權問題,已拍出《上溪洞奧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們》(1995)和《另一個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個世界》拍攝了拆遷戶爭取到開發區居住權之後的生活,關心的焦點從特權化的意識形態轉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學,其關注的核心問題乃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認識與溝通。筆者認為,不了解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認識韓國電影振興現象,不可能細致讀解韓國的類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幫片《綠魚》、《搏動》。
短片
短片的繁榮是90年代另一個重要的電影現象。80年代的年均產量不超過50部,而90年代卻達到300部以上(註:南仁英(韓):《差別美學,日常生活的政治學——評90年代韓國電影短片和紀錄片》,(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30—35頁。),其中大部分出自電影專業學生和業余電影愛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資舉辦的漢城短片電影節,既是短片的盛會,也是商業電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資在北京舉辦了DV短片電影節。)90年代後期,韓國短片電影節增多,主要有獨立電影論壇、獨立短片電影節、釜山亞洲短片電影節等,很多韓國短片還參展戛納等大量國際短片電影節,獲得了較好的成績。
韓國90年代的紀錄片和短片具有三個層面的重要意義:1.為主流電影業提供新的電影人才和活化電影氛圍,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韓國電影振興現象並刺激其發展;2.在題材和表現領域上有效彌補了商業影片不敢涉足的領域,與主流商業片互為補充,並成為新的電影美學的催化劑;3.使電影產業和社會文化、藝術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平衡著電影作為產業、藝術和意識形態的三重功效,是韓國電影能夠健康發展的深層原因之一。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㈢ 誰知道有個佛教電影` 叫什麼救母 講的是一個男的闖18層地獄救他的母親` 不知道這個片子叫什麼名字了 知

影片名叫《目蓮救母》,是梁哲夫執導,鄒亞子、顧夢鷗編劇,盧碧雲、唐威、艾黎、孫越等主演的台灣電影,該片於1968年出品。

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釋迦摩尼的弟子大目犍連,漢語簡稱目連,修煉到了「六神通」的境界,也就是六種超人間的神力,這時他發了一個願,就是要超度已經去世的父母,以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但他以自己的神通去觀看人間,發現自己的母親,居然輪回在餓鬼道里,得不到任何飲食,餓得皮包骨頭。目連為此感到非常悲傷,趕緊在碗里裝滿米飯,前去喂養可憐的母親。但母親接過飯碗剛想進食,米飯竟然化成了熾型高熱的火炭。目連雖然擁有六神通,卻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能悲傷地放聲大哭。

聽到目連的哭訴之後,佛陀是這樣回答他的:你母親罪孽深重,光靠你一個人是救不了的,必須依賴天下所有和尚的力量。我教給你一個方法,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擺下香油和蠟燭,把豐盛的貢品裝進盂蘭盆里,以此來供養天下所有的和尚,這是救出你母親的唯一方式。目連按佛祖的教導去做,母親果然擺脫了餓掘仿鬼道。

佛陀又進一步告誡目連和所有弟子說,大規模的盂蘭盆供養,是一種偉大的功德,既能為在生父母添福增壽,又能幫助已經去世的父母脫離苦海。而這才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正確道路。這就是著名判租纖的盂蘭盆節的來歷。

(3)台灣電影佛教元素與論述初探擴展閱讀:

《盂蘭盆經》

此經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由於本經強調孝道思想,所以頗受國人重視。梁武帝於大同四年(538(戊午年))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舉辦第一次盂蘭盆會。

到唐代,盂蘭盆會便廣泛地在民間流行。直至今日,盂蘭盆會已成為中國民俗的一部分。

㈣ 請問誰知道有關於佛教的電影、電視劇嗎

《爐香贊佛》,《玄奘之路》,《春夏秋冬又一春》,《一輪明月》,《百年虛雲》,《達摩祖師》,《鑒真東渡》,《法門寺猜想》,《千年菩提路》,《優曇婆羅》,《殘花》,《魚籃觀音》

㈤ f佛教電影

請搜索「末學近一年來學佛過程中接觸的資料及一些體會(有利起信與入門)」裡面分享很多

以下這些末學所接觸、學習的資料。它們促成了末學的學佛因緣成熟,從而走入了這能揭示宇宙人生究竟真相的教育體系中。以下根據您個人的興趣對資料進行推薦,以期能幫您更快得到您需要的東西。有些鏈接因為時間的關系可能已經失效,如果碰到該問題,您可以將標題復制到網上搜索即有。
如果您是個高級知識分子接受過高等教育推薦您先從四、科學及科學家們的研究及成果開始學習;
如果您因為生活困難、遭受絕症,末學建議您從三、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開始看起,尤其是《山西小院》;
倘若您是個關注社會問題,關心民族、子孫後代和人類未來的推薦您一定要看《和.諧拯救危機》和三、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
倘若您喜歡看電視劇電影建議您從一、人物傳記類開始看起,百年虛雲末學每看一遍都有新收獲,常常為虛雲法師的命運、慈悲、大愛而感動流淚;
倘若您是個好奇心比較重,喜歡探險懸疑的那麼建議您從二、瀕死體驗、死亡與六道輪回的研究及證據看起;
倘若您和末學一樣也是初入佛門,想找個榜樣,那麼六、修行的榜樣無疑是最合適的了,尤其是劉素雲老師,讓末學覺得她那麼平凡,那麼真實,那麼親切,而又那麼偉大,那麼有力量。她的經歷讓我們升起信心,看到了希望;
五、傳統文化教育是末學走入佛教真正的因緣導師,醍醐灌頂之感無法言說,如果您不想牽涉什麼宗,什麼教,那麼這部分您一定要好好學,肯定有所收獲,如果真能依照去做也能「命自我立」,真正掌握自我命運呢;
如果您個中醫迷,對身體健康關注的人,請您關注八、中醫、道德與身體健康。

一、人物傳記類:
1、百年虛雲
2、六祖慧能傳
3、達摩祖師傳
4、秘尼泊爾靈修少年【Discovery】記錄片

二、瀕死體驗、死亡與六道輪回的研究及證據
1、國外關於「瀕死體驗」的研究
2、discovery的節目《生命不息》
3、輪回的故事
4、夭折男孩轉世投胎到鄰村【山東電視台】,下集的解釋,對於有智慧的人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判斷,我們只在乎其素材的真實性。
5、14位白領人士前世和今生的外貌驚人相似!
6、經典人文地理《肉身菩薩千年不腐之謎》
7、西藏肉身佛
《西藏肉身佛》這部記錄片記錄幾個西方學者調研一尊西藏「肉身佛」的過程,片中的「肉身佛」,是距今500年前當地一位藏傳佛教出家修行人,深入學習了藏傳佛教的瑜伽修法並到高山山洞中中進行閉關實踐。西方學者的研究結論雖然有不少偏頗之處,但由於由非佛教徒身份的西方學者來進行研究與記錄,反倒有取信於世人的特殊效果。
三、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
1、一個紀錄片《山西小院》,由陳曉旭、陳大惠等出資出力製作。體現當代佛教的現實作用和意義之一,你沒有時間建議先看第一集和第九集。其實這個紀錄片只有六集,後面是播放後產生巨大反響後加入的,第九集講的是一頭豬和一隻雞的一生。
2、《和.諧拯救危機》系列一、系列二
陳大惠老師兩度采訪凈空法師,今年4月份因各種原因,各大視頻網站為了減少麻煩已經刪除,所以比較不容易找到,但是個人極力推薦學習。
這個地方還有3集,大家自己上網找找吧。
2011年7月23日補充
和諧拯救危機一:

和諧拯救危機二:
3、慘無人道的墮胎
4、魚放生發生的感動場面(2010年中秋放生,喜歡吃魚的人一定要看,第一次看到讓末學感動得流下熱淚)
5、屠宰場的真相
6、恐怖分子割頭(膽小勿看,但與屠宰場的真相幾乎一樣的場面,只是其中動物換成人而已)
7、《地球公民》
8、觸目驚心:轉基因食品之前世今生:
9、千萬不要把牛奶、酸奶當好東西了
四、科學及科學家們的研究及成果
1、《人體身心靈科學》這個講座是2003年現任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應邀做的講座,李嗣涔為台灣大學電機系、電子所固態組、電機所醫工組教授,並擔任幾個社團的指導教授,先後有台大星艦學院、台大特異功能社。在台大校務行政方面,其於1996年到2002年間擔任「國立」台灣大學教務長,2005年通過台灣地區「教育部」遴選,擔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教授並無宗教信仰,但於特異功能(神通)以及佛教、基督教、媽祖信仰等的神靈相關求證性實驗研究中,有突破性的發現。
2、【朱清時】: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前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現在南方科技大學的校長。當你認真讀完這篇文章,你真的會感到當代科學家這段感慨是如此的真實不虛! 「當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3、《我們到底知道多少》(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我們懂個X)是一部很難得的電影,幾周前在身心靈整合家園我導讀了一次,感謝他們錄下了全程,在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看到我們談身心靈是有科學根據的,片中訪問的幾位科學家,都是當今世上最出名的,而且被譽為最聰明的腦袋。
4、沈家楨博士談五眼
5、《吸引力原則》,西方成功學的秘密系列教程之一
6、世界的終極真相
五、傳統文化教育(對於當今的人們是非常合適的學佛入門)
1、《王鳳儀講人生》,2010年7月份接觸,成為自己人生轉折的開始。為此編輯文章一篇講到自己接觸的因緣。請看【學習足跡】我的因緣導師之王鳳儀。
2、《了凡四訓》,在學習《王鳳儀講人生》後立馬接觸的第二篇經典,是一篇自傳式的成功改變命運的案例,一生不可錯過的經典。
3、由陳大惠老師負責在全國舉辦「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論壇」,「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
4、懺悔的好處1、2、3

六、修行的榜樣
1、胡小林:走出學佛的誤區
凈空法師贊嘆胡小林居士是學佛人的榜樣
2、念佛成佛二十則,據中國歷史資料所做。
3、劉素雲念佛人的榜樣,不能不認識的一個人,真知正見。
4、魏國興居士往生紀實,四川一個普通木匠,學佛五年預知時至。自己為自己舉辦往生法會。

七、其他推薦資料
1、怨天尤人最損福報,一次削三善
2、【推薦】加州大火中的奇跡
3、最美的洗腳妹

八、中醫、道德與身體健康
1、彭鑫博士
2、劉善人講病(王鳳儀的弟子)

九、自我反省錄
心靈秩序的自省【末學學佛兩個月後,在公司職業培訓中的反思。】

十:2011年12月更新
1、弘一大師:關於對佛教的誤解
2、為什麼意念實驗及其證偽實驗結果都真實可信
3、此生必看的科學實驗,你不知道的真相!(高清版)
4、女大學生之禍 【高清版】
5、【每日一讀】與老鼠為善:玉米田的奇跡
6、現代念佛感應生命奇跡
7、四川一居士坐著往生
8、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9、宗教不宜混濫論(印光大師)
10、十大礙行----藕益大師開示
11、有一部中央台的紀錄片「千年菩提路」有興趣的師兄可以看看

㈥ 能不能推薦幾個佛教或者道教的電影或紀錄片 純粹是想作為學術研究~謝謝了~

電影包括《小活佛》《玄奘大師》《棲霞寺1937》《一輪明月》
紀錄片包括《佛指舍利台灣行》《尋找香格里拉》《從當下出發》等等
推薦您下載一個佛弟子播放器,裡面很全的,一時我也想不起那麼多

閱讀全文

與台灣電影佛教元素與論述初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播放寶寶老電影 瀏覽:255
邵氏老電影北地胭脂 瀏覽:712
什麼舞日本電影 瀏覽:261
電影傳奇字幕 瀏覽:116
的英語電影中的句子 瀏覽:136
上譯電影蛇配音演員有哪些 瀏覽:207
什麼電影的海報是一排人頭像 瀏覽:629
拍電影經常用到的英文詞 瀏覽:158
暴躁老師帶槍的電影 瀏覽:463
小夥子給女人畫畫的韓國電影 瀏覽:645
高清歐美電影截圖 瀏覽:152
女主去旅遊被囚禁電影 瀏覽:391
袖口換彈夾是什麼電影 瀏覽:521
外國電影叫什麼黑妹特工 瀏覽:218
能夠拍電影的演員 瀏覽:174
外國關於聖誕節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75
掃毒電影名字 瀏覽:5
男補課老師女學生電影 瀏覽:959
淘票票電影院優惠券哪裡領 瀏覽:943
多人美女保鏢電影 瀏覽: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