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為什麼香港電影很喪

為什麼香港電影很喪

發布時間:2024-04-25 02:31:34

Ⅰ 為什麼香港電影沒了港味

我所理解的「港味」,就是電影《食神》里史蒂芬周炒的那碗叉燒飯。

趕工而做的生活日常,但卻是用了心的,讓人癲狂,卻又隱隱地讓人神傷。

盡管早早出現了好萊塢電影這樣的佛跳牆,但在很長時間內,它比不過這碗本土燒制的叉燒飯。

這碗港味是二十多年裡香港市民的最愛。

因為這碗叉燒飯里,他們能品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失落與幻想。電影里全部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的夢想,或是有情飲水飽,或是一夜變富佬,或是寄寓鬼怪,善惡有報,或是縱情江湖快意恩仇。

一、「趕」出來的叉燒飯

在香港電影最繁榮的時候,每年要出三四百部電影,平均每天就有一部拍出來。祖籍四川的演員鄭裕玲,曾經一天趕過9個片場(劇組)拍戲,人稱「鄭九組」,龍套演員每年拍的戲更多;周星馳最火的那幾年,早上6點多起床,收工接近凌晨,每天工作18個小時;黃百鳴曾經用一個晚上寫出《開心鬼》的劇本,劉鎮偉20多天拍出《東成西就》救了王家衛的場,這些都被傳為香港神話。

這些電影拍得確實很趕,時間緊張得就像周星馳製作那碗叉燒飯。這些電影看起來也確實用不了多少成本,演員還都沒什麼「腔調」(格調)。但在這些電影里,很少有創作人員和演員是敷衍的。因為競爭太厲害了,你不付出心思與態度,你就會被別人替代。不賣座的電影,可能上映幾個小時就被撤掉,從此默默無聞。

這種氛圍,不亞於一場「食神」比賽。你不得不趕,而又不得不用心。這些電影,每一部都寄託著主創和演員的歡笑與汗水。

這些趕制出來的電影,更加註重有創意的橋段和打鬥,還有近乎生活化的表演。這些電影不需要多深刻的思考,迎合了忙碌的觀眾在閑余時間消遣娛樂的需要。

二、叉燒飯中的「人間煙火」

香港電影里的「生活氣息」主要是體現在電影刻畫的人物、故事、場景和對白中。

這些電影,或有喜劇片,或有動作片,或為江湖傳奇,或為鬼怪故事,或是校園青春,或是社會險惡,歸根結底,大多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寄託著香港平民對生活的感想與期望。

比如王晶的電影。王晶最得意的就是他曾是香港最多產最賣座的導演。他有兩個殺手鐧,一是「賭」,二是「追」。《賭神》、《賭聖》系列給人發橫財改變生活的憧憬,《精裝追女仔》系列,兜售窮小子追上意中人的夢想。

離奇的劇情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是不成立的,但生活化的場景道具、充滿俚語的對白、演員的表演風格都使這樣的愛情童話在搞笑的同時,不失真實和親切感。

香港電影從不吝於展現一些街道、樓宇、住宅的鏡頭,香港觀眾對之充滿認識甚至能感受到就在他們周圍;一些取景地如九龍城寨、廟街、皇後碼頭、深水?兜鵲日廡???獾毓壑諞膊環τ∠蟆?/p>

香港電影的另一個重要符號是粵語對白。盡管我們看的許多港片經過國語配音後仍然保留了對白生活化的品質,但粵語裡面一些只有幾個字的俗語(不限於粗口)本來非常形象,但普通話需要一兩句話才能解釋得清,這部分在配音時被大量省略或另譯了。

三、不可替代的洋蔥

不管是土生土長的香港演員,還是北下的大陸演員,亦或是南上的華裔演員。在香港這塊土地上,都得慢慢打磨,才能變成璞玉。而當中一些佼佼者,其本身的演員特質,是從出生起就被熏陶出來的。這種偶像特質,就像叉燒飯中的洋蔥,是能讓人唏噓動情的核心材料。

我們看香港最受市場歡迎的「雙周一成」三位演員,他們都能把自己鮮明的小人物的特質反映到角色身上。周潤發出生在南丫島,10歲才搬到香港的貧民區;成龍是武行出生,從小挨打長大的;周星馳連演員培訓班都考不上,當了幾年的兒童節目主持人和電視演員才出道演電影。他們無一例外都經歷過跑龍套的歲月。

為什麼現在很多港片都讓人覺得沒有「港味」了呢?

首先,是香港電影里一些重要的符號消失了,而且這種符號缺乏替代品。

比如說九龍城寨,它為什麼能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因為它曾經是香港最負」盛名「的貧民窟,在這里充斥著各種三教九流、底層亂象。它作為一種背景被展示出來,就隱性的表達出各種社會問題。比如在《省港旗兵》的後半段,九龍城寨就為警匪對峙、兄弟反目提供了一個相當緊張的空間環境。警察、渴望留下的小弟、有情有義的劫匪大哥『、安心做娼的舊情人,九龍城寨將這些人物襯托得真實且鮮活,最後也加重了這群省港旗兵的悲劇色彩。

在1997年的《香港製造》和2008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導演也用了屋村和深水?鍍睹衤ダ垂乖煒占洌???遣⑽茨芑?沓刪帕?欽?庋?蝸蟮姆?龐鎇浴?/p>

另外一個消失的符號是演員。香港演員在今天斷層的局面十分明顯。三十年前的老電影,我們看成龍、周星馳、周潤發、梁家輝、任達華、吳君如這些人,三十年後的新電影我們還是看他們。其中更有一些已經離世了,張、梅兩位大牌不說,還有像大傻成奎安、老道長午馬這樣的綠葉演員。

香港電影當真沒有本土氣質的接班人嗎?答案是有的。

但遺憾的是,出現了某門事件。

某門事件整整毀了香港一代希望之星。謝霆鋒、張柏芝、陳冠希、TWINS。尤其是謝霆鋒和張柏芝,他們本是香港唯二的影帝、影後夫婦。他們本來擺脫了壞孩子的形象,年紀輕輕演技就獲得廣泛認可。但今天呢?一個成了傳說中脾氣暴躁的單身母親,一個心灰意冷無心電影事業開始低調做人。事件的另一位主角,說到做到徹底離開了電影圈。觀眾只有在觀看《狗咬狗》和《無間道》時才感嘆:啊,他原來是那麼有表演天分。

在《狗咬狗》中大部分時間里都沉默的陳冠希,用他內斂的表演,表現了角色的孤獨痛苦與不馴。

其次,是觀影人群的變化。

是什麼導致了香港電影的繁榮?

不誇張的說,是一群女人,一群車衣女工。麥兜的媽媽,就是一位車衣女工。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製造業興起和繁榮,制衣就是其中重要一項,大量原本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女人走進了工廠,成為賺錢養家的勞動力。當時車衣女工被認為是」一份可以做一世的好工「,許多女孩甚至小學畢業十三四歲就借身份證進工廠養家。盡管工作很苦很枯燥,但是女性有了消費能力以後,她們開始走進電影院,以此作為消遣。當年輕的女人走進電影院後,年輕的男人還能去哪裡呢?

這群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輕人(沒有貶義),最容易接受的,就是不用思考逗人發笑的生活喜劇,而且他們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放鬆。所以,他們能吃得下「香港電影」這碗叉燒飯。

另一方面,由於艱苦的生活,他們對於電影中小人物的理解,對於樂觀向上的精神,更容易產生共情。生活經驗彌補了他們文化知識的不足,使他們更能理解這些電影的表達。

而今天,不只是香港的觀眾,包括大陸的觀眾,很多都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接受過高等的教育,他們對於電影視效的要求提高了,對於苦難的理解降低了。娛樂、刺激和」燒腦「成了更直接的需求,也難免投資方和創作人員把資金投向一些大片當中了。

有各種各樣的佛跳牆,喜歡叉燒飯的自然少了,何況是少了幾味調料的叉燒飯。

再次,是電影市場中心地位的變化。

80、90年代的香港,正處於經濟騰飛的黃金時期,是整個東南亞的電影文化中心。在香港電影中,周圍地區都是附庸和落後的角色:菲佣「瑪利亞」、大陸來的「老表」、台灣來的黑社會;盡管港片中的本港人也都是些市民小角色,卻個個樂觀向上,結局一團和氣。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充滿人間煙火氣。

隨著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香港已經失去它作為華語電影市場中心的地位。原本香港的資金和人才很早就流向內地了。

在電影市場重心的轉變過程中,原本香港是有機會把重心留在本土,吸引大陸人才和資金流向香港發行電影的。但是香港電影人並沒有展現這種包容的態度,相反的,他們對於和大陸的合作,從一開始的高姿態,到轉變為防禦姿態,最後只剩下一小部分堅持本土創作,對外界呈現出一種抵抗姿態。

這一點不在此展開。因為如果香港電影以包容的心態去迎接內地影人,沒有粵語和其他束縛,那時候港味也可能會產生另一種變化。

只從目前看,「港味」變質了。

用許冠文2005年的話說:香港在成為「四小龍」之前,香港人沒錢,但是有情,他們很快樂;成為「四小龍」之後,香港人感情淡薄了,但是有錢,他們也很快樂;但是金融危機之後,香港人既沒有錢,也沒有情,於是他們不快樂了,不僅不快樂,而且很憤怒。

在香港人「憤怒」以後,更多香港電影人傾向拍攝反省港人港事的題材,試圖找出本港人的精神內涵。從《老港正傳》、《金雞》到《細路祥》再到《老笠》,莫不如此。但年代越近,越發透出死氣沉沉的宿命感。在《香港製造》、《老笠》中,都有年輕人跳樓自殺的場景。在電影《毒誡》中,本來是一個救贖的主題,但影片灰暗的基調卻讓人印象深刻。導演著力渲染了空間對人的束縛力。

同樣是生存在狹小的空間,以前的小市民樂觀、堅持,相信努力會有收獲;現在香港電影中的小市民,更多是感到悲觀、絕望,認為沖不破這樣的空間。

在這種心態下,他們緊縮身體,下意識的認為這樣更安全,表現出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個人認為這部分香港人對現狀存在這種矛盾心理:一方面認為空間限制了自己,一方面又蜷縮於這種空間當中,懷念過去甚於迎接新的未來。

但是,如果香港不能以更樂觀開放的心態,去包容和面對外部世界的變化,那麼我們,只能在老電影中緬懷曾經的香港精神了。

為什麼要給我這么好吃的叉燒飯,以後吃不到怎麼辦?

薛家燕在《食神》中的台詞,一語成讖

Ⅱ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

首先就是時代不同了。香港電影的時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不僅僅是周星馳代表的搞笑電影,成龍代表的動作電影,還有周潤發代表的英雄電影。這些電影使得香港的電影引領著大陸的發展,大陸電影逐漸向香港電影靠攏,隨著香港回歸和大陸開放的進一步發展,香港電影開始走向了衰落,因為人們的審美趣味變了,變得更加多元化了。


這個也不能說是香港的電影的沒落,只是香港電影的換一個新的模式了,這個模式與大陸的模式是不一樣的,更多的是港式電影特有的內容,不知道大陸的導演或者是製作人會不會借鑒香港的這種模式,要是可以的話,會不會是大陸引領著香港的發展呢?

Ⅲ 為什麼現在香港電影沒人看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電影在好萊塢高科技大製作和自己的大量粗製濫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場,包括東南亞市場,同時也受到日本、韓國電影的影響,大量電影資金流失,電影人青黃不接,出現了前所沒有的頹勢。九七的臨近也加劇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資金大量的從電影業撤出,大部分人還是觀望的態度,於不安和擔憂中期盼著轉機。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香港電影面臨低谷正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刻,之前的大量跟風和粗製濫造的作品減少了很多,電影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被「提純」了,留下來的電影人開始重新尋找市場的切入點、探索全新的電影表達方式、規劃香港電影的新未來。很多原來商業化模式下難以見到的電影紛紛嶄露頭角。比如,陳果的《香港製造》,以清新、真實的記錄風格用平民化的視角關注邊緣生活。另外一個令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是電影人青黃不接,1993年吳宇森成功進軍好萊塢後,先後有周潤發、成龍、李連傑、楊紫瓊、袁和平等去好萊塢拍片,香港電影的大量中流砥柱遠走他鄉,電影人才瞬時出現了真空。此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生代的電影人,在市場不景氣、人力資源缺乏的境況下,為香港電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堅守香港的中堅導演之一。這一時期的香港黑幫片中彌漫著一種混亂末世的悲哀和命運無常的感傷。

造成這種局面,香港黑幫就是最大的元兇!舉一個例子:吳宇森是跟張徹學電影的,正經的科班出身,拍的電影美感都極強,是有藝術性的。1986年,他拍《英雄本色》就是一種「藝術創作」,跟當時黑道幾乎沒有糾葛。也獲得了滿堂彩。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中國人特別喜歡強調做人的重要性,喜歡說「首先你得會做人」。至於做事好不好,倒是沒那麼重要。而中國人的做人標准又實在有些高。人的才華總是有限的,做人達標的人里,才華蓋世的不算太多。兩樣都登峰造極之人,數來數去,居然多為早逝者。這樣令人嘆息的結果,到底是天妒英才,還是天才長期壓抑個性所致,也就很難說了。更何況若做事力求完美,就難免會得罪人――選擇了更合適的新夥伴,就是傷害了不再合適的舊夥伴。制定了嚴格的執行標准,就是在傷害那些無力達到的人。這的確是會顯得不夠念舊、感恩、善良。這樣做的人,就叫做不會做人。我相信周星馳一定傷害過很多人,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對他公開表示不滿。可是,照我看來,這樣的反對理由對周星馳們很有些不公平。天才沒有義務遷就庸人。而庸人假若能少些抱怨,多些努力,或許也能和天才更接近一點。那麼多人抱怨自己曾經給了周星馳機會,他紅了後卻將自己丟在一邊。可周星馳合作過那麼多人,無論導演還是配角,都是在與他合作時達到巔峰。而他做導演後,更是達到了用誰完成作品都不重要的地步。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級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拚――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Ⅳ 為什麼香港電影在97後開始衰落

97回歸後,香港電影開始走向沒落,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時間節點難免會讓人產生誤解,事實上從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已經展現出了疲態。如果說香港電影是一種情懷,那今天他已經是過去式了,如果把香港電影看做地域發展的產業,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依然是前進的。經濟危機,盜版,好萊塢電影的興起,韓國電影搶占市場,sars,本土電影票房劇降都是造成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的拐點,在1993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走下坡路,單從電影產量就開始下降了

電影市場對比

1993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在美國 Turner 及Disney 購並New Line 與Miramax,二是中國電影改革的關鍵文件3 號推出,這都推動了香港電影走向衰落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如何走向了沒落,至少有這幾個原因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

1、邵氏電影公司的轉型

從80年代開始,邵逸夫的電影公司把重心轉移到了電視劇上面,這也是為什麼80年代電視劇如此火爆,而電影開始減產。曾經出品過很多精品電影的邵氏,不知道是窺探到了時代的脈搏,還是後起之秀電影公司的壓力,工作重心轉移。

2、台灣市場的流失:台灣市場是香港電影的主要輸出對象,台灣本地電影的崛起以及香港電影的泡沫化導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影響力銳減,台灣民眾的重心回歸本地電影。這個理由十三少是不贊同的,在1989年開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國片製作輔導金",大力扶植本土電影,確實是在逐漸壓縮外來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內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由於台灣本身的電影基因不夠,本土片很難盈利,香港電影擁有更強的明星號召力和電影賣埠價值,於是大量的台灣電影製作公司紛紛將資金輸送到香港拍片,然後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將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進口到台灣上映,這就是所謂的"台產港片",所以總體而言,香港電影並未由於台灣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沖擊,所以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3、電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導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導演有吳宇森、徐克、洪金寶、林嶺東、袁和平、於仁泰、唐季禮等,演員有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我們必須弄清楚香港電影由繁華走向沒落的轉折點具體是在93年,而大導演,大明星的流失幾乎都是在95年之後,舉幾個例子,95年成龍憑借《紅番區》成功打入好萊塢,李連傑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俠》上映,這才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關注,周潤發的好萊塢**作《替身殺手》更是在98年才出現。吳宇森93年赴美國發展,直到97年才靠電影《變臉》正式在好萊塢站穩腳跟,這樣的例子大家可以通過翻閱他們的履歷來分析,所以十三少想指出的就是:不是由於大批名導和明星趕赴海外發展才導致香港本土電影的不景氣,而是由於香港電影的萎靡讓他們失去了信心這才選擇走向國際,同時作為已經在本土達到事業巔峰的他們何嘗不希望走向更大的舞台?

4、盜版橫行:把盜版泛濫歸結為香港電影市場萎縮的罪魁禍首更是無稽之談。當時的電影製作公司大多有黑幫背景,很多的影迷朋友都應該清楚。盜版商部分是有些後台,但誰也不敢得罪電影幫幕後的老大,他們經常會換著地方偷偷出售,一段時間內也讓電影發行商虧了不少。後來電影製作公司就找到了這些盜版商,二者商議在電影放映的前兩周,不允許在香港本土傳播盜版,電影製作公司給予盜版商一些錢作為補償,那拍好的盜版碟怎麼處理?那還不簡單,抬頭望去,對面就是大陸,直接派幾艘走私船一船一船地運到大陸去賣。所以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里電影製作公司和盜版商是和睦相處的,有錢一起掙,他們是利益共同體,彼此之間的利益並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所以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5、好萊塢電影的發展

9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可以說已經波及了全球熱愛電影的影迷,派拉蒙、華納等一大批電影公司相應美國尼克松政府對電影業實行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電影產業逐漸恢復,1994年電影品質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好的一年

2000年後,無間道的出現似乎預示著香港電影的復甦,但這更像迴光返照一樣,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電影人的相繼北上,香港電影的港片也不再有真正的港片的味道,香港電影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把更多的期待放在華語電影上或許是影迷的最好選擇,當韓國電影,泰國電影,美國電影發展如此迅猛時候,我們應該堅定的支持華語電影的影人。

Ⅳ 為何香港電影極端暴力

暴力美學 暴力,可能是大多數人最早、最持久的觀影記憶。暴力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作為一個關乎生死的哲學問題歷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又是世界電影長廊中的重要景觀。從早期電影人對暴力的敘述直到20世紀80年代吳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吳宇森影片中對暴力的風格化處理成為電影中暴力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因為以往好萊塢對電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規都是針對暴力和色情提出來的,都是僅從道德層面出發將暴力當成一種對社會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這些限制是與當時電影中暴力的呈現方式密切相關的。吳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現使得他以暴力為題材的影片不再被當成是「暴力影片」來看,因為他給全世界觀眾提供了一種審視暴力的全新視角——東方美學視角,第一次使暴力成為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語),其後的北野武、奧利弗·斯通、大衛·林奇、昆汀·塔倫蒂諾等人對暴力進行的風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壇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掀起了一個「暴力美學」的熱潮。,他的代表做品有《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由中國香港赴美國發展的導演吳宇森的《喋血雙雄》、《英雄本色》、《變臉》;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系列等。筆者個人認為把 「暴力美學」這個詞眼發揮到極致的電影莫過與《罪惡之城》三部曲
就像產生「暴力美學」的後工業社會的多元化特點一樣,「暴力美學」也因不同國家(地區)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呈現出一種同時包含同質因素和異質因素的多元化的風格樣式和精神內涵。
「暴力」和「美學」,原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詞,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它們結合成一個新的詞——「暴力美學」,並逐漸演化成為一個流行的概念。不少熱門影視作品、新版卡通書、動畫片、電子游戲紛紛以此作為招攬,與之相關的文化現象不僅與時尚和消費有著密切的瓜葛,也成為被爭相闡釋和檢審的對象。「暴力美學」是如何產生的?其確切的特徵和內涵是什麼?對於與他相關的文化現象我們該如何評價和看待
什麼是「暴力美學」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聽到「暴力美學」這個詞彙。電影評論中,一批新銳導演的作品被認為與「暴力美學」相關,如美國的昆廷·塔倫蒂諾,中國香港的吳宇森等。一些武俠電視劇,以及原本單純可愛卻被加入暴力內容的卡通畫,被聯系至「暴力美學」;一些新推出的電子游戲產品,也爭先恐後以「暴力美學」作為賣點。一些新聞類作品,如犯罪實錄電視采訪、展示殘酷場面的新聞攝影作品,也被貼上了「暴力美學」的標簽。「暴力美學」究竟是什麼呢?
「暴力美學」是個廣義的、泛審美的概念,並非嚴格的美學概念,相關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展示攻擊性力量,展示誇張的、非常規的暴力行為。文藝作品中,暴力的呈現可劃分為兩種不同形態:一是暴力在經過形式化、社會化的改造後,其攻擊性得以軟化,暴力變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彈、血腥的場景經過特技等手段處理後,其侵害性傾向被隱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國的一些電影中,施暴者代表正義卻蒙受冤屈,這種人物關系的設置也軟化了暴力行為的侵略性。另一種情況是比較直接地展現暴力過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這種傾向在多種文化行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兩種暴力呈現方式審美價值不同,社會效果也不一樣。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中國香港發展成熟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其特徵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游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這類影片更注重發掘槍戰、武打動作和場面的形式感,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發揚到炫目的程度,卻忽視或弱化了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
受「暴力美學」的影響,近年來出品的武俠電影和電視劇對暴力(武打動作)的處理也出現了舞蹈化、詩化、表演化的傾向,人們在觀看武俠影視劇的時候,彷彿是在欣賞一場別開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兇殘的暴力場面有時反倒呈現出一種視覺的美感,進而消解了暴力的殘酷性。
「暴力美學」是後現代主義四個審美特徵中的「主體消失」在影視創作中的體現,這兩個矛盾的片語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具有全新含義的詞語。它將傳統的主體意識弱化了,注重對暴力的細節及場面處理,呈現出反對權威、反對經典、反對主體創作意識、反對精英主義的特徵。

Ⅵ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有哪些

我覺得香港電影沒落原因有很多的因素在裡面。首先是演員方面吧,我們以前知道比較出名的香港明星諸如:張學友、周潤發、周星馳……

Ⅶ 比肩《釜山行》!這部港式喪屍電影不負期待!

本文首發於香港電影公眾號

文:vivian

如果說去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韓國電影,當然是非《釜山行》莫屬啦,緊張刺激又震撼精彩,讓許多本來不看恐怖喪屍電影的觀眾都欲罷不能。

請輸入圖片描述

但反觀國內的喪屍類電影,即便加上台灣香港,我們拍的喪屍片數量和質量都讓人不甚滿意。

正值此時,香港一部喜劇喪屍片殺出重圍,直言比肩《釜山行》!

——《今晚打喪屍》

請輸入圖片描述

《今晚打喪屍》由鄭思傑監制,盧煒麟執導,以及白只、張繼聰、顏卓靈等人主演。

改編自小說和漫畫的《今晚打喪屍》,可謂是近幾年難得的喪屍題材作品,更在香港影評界引起爭議。

有觀眾認為它是一套真正的cult片!

請輸入圖片描述

整體而言,《今晚打喪屍》這套電影確實很cult, 也許因為經費不多,導演取景於許多「平民區」,充斥著本土味道,例如茶餐廳外賣、小巴上的粵劇、大量街市畫面,能看出導演有在認真思考如何拍出 「本土感」。

電影取景主要在西環,但也夾雜不少像旺角這些旺區的畫面,確是大眾最有親切感的地方。

有評論認為這套電影,由於導演資歷尚淺,想帶出的題材太多,有些「兩頭不著岸」,白白浪費了這麽好的喪屍素材。但也因此, 電影的cult味便散發出來。

正因為導演想到什麼拍什麼 ,反而多了一種雜亂無章的美。

請輸入圖片描述

這種「雜亂無章」,可能源於電影最後一小段在劇情上有些難以支撐,前半段鋪下的諸多伏筆,到結尾處卻筆鋒一轉,有些無厘頭,更象是特撮片而非喪屍片(例如對手竟然是只不知從何方而來的方形雞)。

而讓人摸不著頭腦之餘,它還有許多「雞蛋炸彈」,這些炸彈被牛三龍老爸一炸,全部變成煎蛋,作為觀眾,那一瞬間實在覺得有些莫名。不過,轉念一想,倒也是映射了cult片的基本—— 導演想拍什麼就拍什麼。

請輸入圖片描述

不難發現,導演和編劇在影片中巧妙地融入了某些反諷社會的題材,例如——地產經紀比喪屍還要恐怖。近年香港樓價高企,卻仍有許多人在樓盤初開市時,蜂擁而至,通宵排籌,希望可以上樓。而許多地產經紀更是見人就sell, 實在讓人覺得和毫無生命的喪屍無異。

「明明周街都系喪屍,佢地都好似冇野甘。」

帶出這座城市冷漠的一面,在生活壓力下,各家自掃門前雪,都只顧著自己的飯碗。

戲中六個主要演員包括萬子哥、吳家麗、白只、張繼聰、顏卓靈和王敏奕。當中最讓人期待的還是萬子哥的演出,近年因為身體欠奉一直很少出現在大熒幕的他,這次難得出山,他和家麗姐的演技,真的帶動著整套電影。

請輸入圖片描述

甚至有影評說,整套電影要是沒有萬梓良和吳家麗的演技,那麽感情部分一定會十分薄弱,略顯平庸。《今晚打喪屍》的情感沖突處理恰當,不會太多,但拿捏得剛好,點到為止,再多隻怕顯得矯情。「

萬梓良與吳家麗的互動很是可愛,有種老派的浪漫,如果沒有喪屍沒有怪雞,大概會以為這是一部老一輩的愛情片」。

請輸入圖片描述

萬梓良更說, 好久沒有碰到這麽一班對電影這麽有熱誠的人,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們都是自己的影迷。

不得不說,萬梓良戲中角色牛容一直希望報恩,最後聽三姑媽(吳家麗飾)想吃雞蛋仔,卻因為街上都是喪屍而卻步,而冒著生命危險在後巷弄雞蛋仔,不太懂如何做雞蛋仔卻執意希望能幫珊姐達成願望的一幕,真的非常暖心。

請輸入圖片描述

甚至連白只和張繼聰都忍不住開玩笑說,這套電影幸好有萬子哥carry, 笑說每次一拍完,先看的不是導演,而是萬子哥,在片場永遠都能感受到萬子哥的氣場。

而萬梓良自己則是在一直稱贊製作團隊有心,尤其對於當中的喪屍造型,他說光是他在劇中那不是非常搶眼的喪屍造型,都已經化了三個多小時,化妝師連一點小細節都不肯忽略,這一份認真讓他十分欣賞。

請輸入圖片描述

導演曾在訪問中表示,近二十年香港都沒有真正的喪屍片,上一套已經是由陳小春及湯盈盈主演的《生化壽屍》,因此他希望拍一套屬於香港的本土喪屍片,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確實做到了。

整套電影都有光復香港本土漫畫之感,尤其片頭和片尾的兩段漫畫非常出色。電影配樂也找來獲得金像獎的波多野裕介,配樂運用十分到位,令整套電影在擁有本土感之餘,也帶著些許時代感。

雖然是cult片,但片中喪屍的妝容絲毫不馬虎,據說,在拍攝時王敏奕還被嚇得尖叫。這兩年,香港新導演和低成本製作電影在徐徐發展,希望這股浪潮繼續,能有更多不同片種和引人共鳴的作品出現。

《今晚打喪屍》預告

請輸入圖片描述

有 一 種 電 影 叫 香 港

Ⅷ 香港電影風格為什麼我總覺得那麼壓抑低沉

你說的應該是近年來香港電影的風格,如今香港電影已經逐漸走向末路,每一位香港本土電影人都懷著哀傷和遺憾的心情,所以拍出的電影有點低沉的風格,這幾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都沒有多少人關注了,實在是令人惋惜。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香港電影很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播放寶寶老電影 瀏覽:255
邵氏老電影北地胭脂 瀏覽:712
什麼舞日本電影 瀏覽:261
電影傳奇字幕 瀏覽:116
的英語電影中的句子 瀏覽:136
上譯電影蛇配音演員有哪些 瀏覽:207
什麼電影的海報是一排人頭像 瀏覽:629
拍電影經常用到的英文詞 瀏覽:158
暴躁老師帶槍的電影 瀏覽:463
小夥子給女人畫畫的韓國電影 瀏覽:645
高清歐美電影截圖 瀏覽:152
女主去旅遊被囚禁電影 瀏覽:391
袖口換彈夾是什麼電影 瀏覽:521
外國電影叫什麼黑妹特工 瀏覽:218
能夠拍電影的演員 瀏覽:174
外國關於聖誕節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75
掃毒電影名字 瀏覽:5
男補課老師女學生電影 瀏覽:959
淘票票電影院優惠券哪裡領 瀏覽:943
多人美女保鏢電影 瀏覽: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