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沒落了

香港電影沒落了

發布時間:2024-05-08 15:27:14

A. 港片是不是沒落了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感覺都挺讓人失望的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冥王的心裡有很多的想法,因為感覺香港之前的所有演員都是一些好演員,他們的電視劇作品或者是電影作品都能夠給人很深的印象,但是自從他們減少了作品之後就覺得香港的影視作品不好看了。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有很多很好的影視作品以及演員,而且票房的號召力特別棒。在那禪灶個時候我們打開電視劇就能夠看到成龍周潤發或者是王祖賢以及李連傑他們所演的電影電視劇,每一部都可以堪稱經典。

金融危悉襲頃機又遇上好萊塢大片兒,勢必會把蕭條的香港影業擠兌的走投無路。所以在近兩年來,我們根本就看不到一些精品製作的電影作品或者是電視劇作品,反而那些記憶深刻的作品都是上個世紀90年代遺留下來的經典。

所以可以說是港片沒落了,也可以說是一個時代造就了香港電影的興起和滅亡。

B. 香港電影什麼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

97回歸後,香港電影開始走向沒落,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時間節點難免會讓人產生誤解,事實上從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已經展現出了疲態。如果說香港電影是一種情懷,那今天他已經是過去式了,如果把香港電影看做地域發展的產業,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依螞冊罩然是前進的。經濟危機,盜版,好萊塢電影的興起,韓國電影搶占市場,sars,本土電影票房劇降都是造成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的拐點,在1993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走下坡路,單從電影產量就開始下降了

電影市場對比

1993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在美國 Turner 及Disney 購並New Line 與Miramax,二是中國電影改革的關鍵文件3 號推出,這都推動了香港電影走向衰落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如何走向了沒落,至少有這幾個原因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

1、邵氏電影公司的轉型

從80年代悶鬧開始,邵逸夫的電影公司把重心轉移到了電視劇上面,這也是為什麼80年代電視劇如此火爆,而電影開始減產。曾經出品過很多精品電影的邵氏,不知道是窺探到了時代的脈搏,還是後起之秀電影公司的壓力,工作重心轉移。

2、台灣市場的流失:台灣市場是香港電影的主要輸出對象,台灣本地電影的崛起以及香港電影的泡沫化導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影響力銳減,台灣民眾的重心回歸本地電影。這個理由十三少是不贊同的,在1989年開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國片製作輔導金",大力扶植本土電影,確實是在逐漸壓縮外來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內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姿旁但由於台灣本身的電影基因不夠,本土片很難盈利,香港電影擁有更強的明星號召力和電影賣埠價值,於是大量的台灣電影製作公司紛紛將資金輸送到香港拍片,然後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將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進口到台灣上映,這就是所謂的"台產港片",所以總體而言,香港電影並未由於台灣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沖擊,所以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3、電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導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導演有吳宇森、徐克、洪金寶、林嶺東、袁和平、於仁泰、唐季禮等,演員有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我們必須弄清楚香港電影由繁華走向沒落的轉折點具體是在93年,而大導演,大明星的流失幾乎都是在95年之後,舉幾個例子,95年成龍憑借《紅番區》成功打入好萊塢,李連傑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俠》上映,這才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關注,周潤發的好萊塢**作《替身殺手》更是在98年才出現。吳宇森93年赴美國發展,直到97年才靠電影《變臉》正式在好萊塢站穩腳跟,這樣的例子大家可以通過翻閱他們的履歷來分析,所以十三少想指出的就是:不是由於大批名導和明星趕赴海外發展才導致香港本土電影的不景氣,而是由於香港電影的萎靡讓他們失去了信心這才選擇走向國際,同時作為已經在本土達到事業巔峰的他們何嘗不希望走向更大的舞台?

4、盜版橫行:把盜版泛濫歸結為香港電影市場萎縮的罪魁禍首更是無稽之談。當時的電影製作公司大多有黑幫背景,很多的影迷朋友都應該清楚。盜版商部分是有些後台,但誰也不敢得罪電影幫幕後的老大,他們經常會換著地方偷偷出售,一段時間內也讓電影發行商虧了不少。後來電影製作公司就找到了這些盜版商,二者商議在電影放映的前兩周,不允許在香港本土傳播盜版,電影製作公司給予盜版商一些錢作為補償,那拍好的盜版碟怎麼處理?那還不簡單,抬頭望去,對面就是大陸,直接派幾艘走私船一船一船地運到大陸去賣。所以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里電影製作公司和盜版商是和睦相處的,有錢一起掙,他們是利益共同體,彼此之間的利益並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所以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5、好萊塢電影的發展

9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可以說已經波及了全球熱愛電影的影迷,派拉蒙、華納等一大批電影公司相應美國尼克松政府對電影業實行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電影產業逐漸恢復,1994年電影品質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好的一年

2000年後,無間道的出現似乎預示著香港電影的復甦,但這更像迴光返照一樣,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電影人的相繼北上,香港電影的港片也不再有真正的港片的味道,香港電影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把更多的期待放在華語電影上或許是影迷的最好選擇,當韓國電影,泰國電影,美國電影發展如此迅猛時候,我們應該堅定的支持華語電影的影人。

C. 香港電影曾經是東南亞票房支撐點,如今為什麼拍不出

原因如下:
1、沒有市場。
香港人口也不過700萬。而大陸觀影人數每年都是以10億來計算的。靠這么小的市場,支持電影業根本不可能!縱觀現在的電影市場,其實英國、法國電影也沒落了。就是因為人口不足以支撐市場。

2、時代變了。
當年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不算什麼了。

3、市場變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可以走國際化道路,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但是隨著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而且香港也沒有強大本地市場可以依託。

4、香港沒落了。
香港電影的崛起是站在香港崛起的潮流上的。香港現在已經沒落了,所以電影業沒落是可想而知的。

5、電影成本提升了。
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

D. 曾火爆亞洲的香港電影,為何如今已不復當年的輝煌

曾經火爆亞洲的香港電影之所以逐漸沒落,原因有三點。第一,電影人才青黃不接。第二,外來影片的沖擊,第三,投資成本的下降。

總結

雖然香港電影曾留給我們非常多美好的記憶。但是不可否認,現在的香港電影已經沒有優勢,要想再次崛起,還需要新一代香港電影人的不懈努力。讓我們期待香港電影的再一次崛起。

E. 香港電影為什麼現在不火了

這就是香港電影不火的真正原因,當年香港有五大票房巨星,五人的電影都可以賣到東南亞國家,而不僅限於香港彈丸之地。

我覺得是「限制」的問題。

一方面是電影題材的限制,第二方面則是電影市場的問題,最後就是演員的限制。

香港電影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拍攝的電影數以萬計,其中言情、武俠、 歷史 、警匪、 搞笑 等類型繁多,每隔幾年就會誕生一位「紅星」。

在那幾十年裡,香港電影幾乎每天都有「新片上映」,大多數電影都是根據小說或戲劇改編,因此故事題材也會被用完,導演、編劇們最終也會「黔驢技窮」,最後就逐漸開始翻拍電影。

事實上,90年代的香港電影中有很多也是翻拍作品。例如《四大家族之龍虎兄弟》翻拍《白粉雙雄》,古天樂、楊恭如主演的《新家法》則是翻拍鄧光榮主演的《家法》。就連《跛豪》這類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也被翻拍七八次。再厲害的編劇,現在也想不出什麼新故事來了。

幾十年前,香港人的 娛樂 生活也比較少,有錢人可能就去夜總會、舞廳,沒錢的就會選擇去看電影,所以電影市場比較樂觀,由於利潤可觀,老闆們又肯出錢投資拍電影,因此形成了三贏的局面「 老闆賺錢,演員成名,觀眾得到了精神層面的享受 」。要知道,當年電影播放到精彩片段時,電影院的觀眾都會鼓掌吶喊的,現在幾乎看不到這種情況了。

如今,隨著演員的片酬高漲,香港電影市場的回報率,甚至無法挽回成本。這種情況下,誰願意做虧本生意呢?所以電影市場逐漸萎縮,沒有新片好片上映,觀眾則會選擇去看外國大片。

大量導演、演員陸續到大陸發展,片酬比香港要多得多,一部電影在大陸能賣到三億五億,十億八億的。例如周星馳一部《西遊降魔篇》12億票房,《美人魚》30多億票房,拍一部電影,幾年都不用開工了。所以誰還會在香港演戲拍電影?


曾經說到香港電影,大家能說出許多演員的名字,例如關德興、石堅,李小龍,洪金寶、林正英、成龍、周星馳,周潤發,劉德華,吳孟達,吳君如,關之琳,林青霞,曾志偉等等。

如今的香港電影,可能就是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林家棟,而且近幾年的香港電影就是這四個人的代名詞。

雖然有許多新一代的香港演員,在許多電影里只是出演配角,即使有主演,也紅不起來。即使向華強的兒子「向佐」,若不是因為他有自帶「光環」,也只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小演員而已。對於港產片,已經沒有能「扛大旗」的演員了。

F.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沒有以前的好看了

第一個就是時代不一樣了啊。97年之前,香港是在英國的碰明困統治之下,97年以後,香港回歸了,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員了。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也開始跟我們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密切相關了,很多人覺得香港電影已經沒落了,主要是因為香港的動作電影、搞笑電影、英雄電影的市場已經槐裂飽和了,加上了新的時代,香港人感覺跟之前不一樣了,所以才會有沒落的感覺。



實際上,香港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只是大家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好了而已,這個是假象。你喜歡現在的香港電影嗎?

G. 從洪金寶到林正英,曾經輝煌的「香港僵屍片」,為何衰敗消亡了

林正英僵屍電影集,可以說當時也是紅極一時的,記得自己小時候,大概10歲左右的時候吧,看這些東西,特別著迷。因為那時候都是買光碟的,一有光碟他就對應著一個電影的片子,現在這種騙子基本已經落魄了。

只能說時代在逐漸改變以前的時代,終究會過去林正英僵屍電影集,雖然經典,但畢竟是對應那個時代的,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很難出現這樣的經典作品了。所以沒有人繼續拍了,就像我們小時候喜歡玩過家家,現在我們長大了嗎?還喜歡這些嗎?時代不同了,要求不同啊,環境上就不一樣,以前是比較容易審核通過的。現在關於這方面的審核都非常嚴格的風險太高也沒有好的演員,自然也就把這一部分的表演內容逐漸拋棄掉了,換了一個新方向。

H. 港片是不是沒落了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感覺都挺讓人失望的

港片的沒落,就像少女長成美女,然後再成長就是老太太。它並非停滯不前,而是成長了也糟糕。

港片崛起於類型化武俠片,跟進時裝警匪片和言情片,曾經讓亞洲電影在世界影壇頗為風光。八九十年代看電影,港片是上座金招牌,打造出了最早的明星群。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周潤發,張曼玉,關之琳,劉德華,周星馳,張國榮,梁朝偉等等。

然而,港片紅得發紫,也註定了它的沒落。不一定紅就得沒落,至少可以大大推遲衰落周期,甚至用代償躲過衰敗。但是港片做不到,它成於類型化,也沒落於「過度」的類型化。於是港片有點像一台高效復印機,大量重復自己,它的進展,也就只能是衰老了。

好萊塢也漸漸風光不再。但你會發現,它的影響力減弱得非常緩慢,代償功能巨大,甚至有反彈再造新極的可能。原因在於它的類型化豐富,已經形成電影生態,在那裡看膩了武打警匪片,它還有科幻片,有倫理片,有作者電影,有 歷跡羨銷史 片,有 社會 問題片,有災難片,有魔幻片,有反思電影。回頭再看港片,「打打鬧鬧,說說跳跳,情情戀戀」,像《桃姐》那樣的片子,似乎極其罕見。它這個「電影超市」,品種明顯單一了。

如果說好萊塢已經是一座城市,那麼港片還只是一座花園,看著美麗但是有幾個人能在花園里過日子。

八、九十年代,香港做為亞洲四小龍,電視劇電影 娛樂 行業風靡亞洲,在香港和內地更是 娛樂 產業發達。涌現出一大批的優秀演員、歌手,還有經典的電視劇,真的很懷念那時的港片。近年來,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影視劇的製作水平也突飛猛進,不管是音樂還是大片製作都能和國際水平相媲美。

過去內地很多都是追著港劇看,而如今他們拍的電視電影已遠遠達不到國人的欣賞水平,而且製作水平也沒有提高,所以可以肯定的認為香港的電視劇電影已經沒落了。

相比較,內地電影格局大,故事貼近百姓生活,講述家國情懷、世間冷暖。現在國人在經濟富裕的前提下追求的是高、大、上的,格局大的電視,電影 ,更能激勵大家奮發努力。

相對來說香港電影電視劇真的沒落了,希望香港的 娛樂 行業要不斷創新,把香港的影視界帶動起來,再譜寫輝煌。

接班人青黃不接,再加上盜版猖狂,導致港片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上世紀80-90年代,是香港電影最繁華的時期,從70年代李小龍爆紅開始,

香港的電影就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文藝,功夫,哲理,都市,警匪,種類繁多,

不乏經典中的經典,成龍的不要命系列,周潤發的耍酷系列,周星馳的無厘頭系列,種種,

讓香港電影走向亞洲之巔,但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盜版產業的猖狂令整個的香港電影業受到沖擊,再到回歸之後,香港電影不得不走向低潮,

可以說,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但不會讓人失望,因為帶給人們太多寶貴回憶!

都覺得現在的港片和香港電視劇都有點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了!就像是金庸古龍等的武俠小說看多了都拍了幾十個版本了還要去拍!看得多都讓人覺得膩啦!現在的港片就好像守著以前掙錢的那種版本和模式不肯創新也不敢去創新更不捨得花錢去創新!反觀中國大陸的電影和電視劇都大大發展越來越好!

以前的明星都是通過艱苦努力拚出來的,現在的明星都是包裝出來的,不經得起風吹雨打。現在說到香港影劇,浮現的還是那些老面龐。

為什麼呢?

不可否認,香港影視的巔峰時期確實過去了。

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思想,香港作為一個中西方文化匯集的結點,自然而然的影響著整個內地。時勢造英雄,經過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前派肢十年的發展,港片包括樂壇也一樣,呈現爆發式發展,對內地影響也極為深刻。一個個奇才導演,演員,歌手,樂曲成了時代的標桿,諸如徐克、成龍、周星馳、周潤發、張國榮等等,不一一枚舉,無不彰顯香港影視圈的繁華。

隨著姿遊人們審美觀的改變,加之一代群星逐步退出影視圈,(當然也有一些負面新聞的影響,在此略去)。當然,內地影視與我們物質文化需求的緊密結合具有更大優勢,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同時自然而然的掩蓋了香港影視的光芒。

總之,原因必然不止這么多,只拿出幾個大趨向來說。對於內地的我們來說,港片必然是過了巔峰期處於暗淡階段,未來走向如何不作斷言。

算是吧!只不過現在沒有純港片,香港市場太小,所有香港明星基本上全都北上了!合拍片是大趨勢

對七零後八零後來說,可能都還有個印象,九十年代港台劇在大陸大行其道的時候,對廣大農村和小鎮青年來說,最讓人感到好奇的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說是引領著大陸的 時尚 潮流也不為過。

比如很多人看射鵰英雄傳,當時農村農村小孩也有樣學樣,模仿著裡面的那些組織,成立一些校內帶黑 社會 性質的組織,比如江南七怪之類。後來古惑仔又風行一時,就有更多的內地農村和小鎮青年也去模仿,比如那種外號,還有紋身,染發之類。

尤其是當時香港的一些警匪片,可以說為我們提供了最為原始而又簡單粗暴的對現代化城市的想像,高樓大廈林立,人們都西裝革履,講話夾雜著英語單詞,覺得特別時髦,也很現代,以為現代化的城市就是這樣的。

但從兩千年以後,香港就很難再為大陸的農村和小鎮青年提供這種想像了。首先是隨著內地的發展,香港影視劇里那種曾經看上去很洋氣的生活方式不再那麼洋氣了,甚至有些土氣。比如現在如果看香港黑幫片,大陸一線城市的觀眾可能會覺得很土氣。

再就是隨著內地的影視 娛樂 業的發展,投資越來越大,很多電視劇的製作水平實際上比港台劇要好。比如港台武俠劇大量的室內布景,而內地的古裝武俠片基本上都是實景拍攝的。也就是說,相形之下,港台劇的五毛錢特效騙不了內地觀眾了。

最重要的則是 社會 文化心理上,以前內地是把香港當作模仿的現代性樣板,而現在已經基本上不存在這種仰望的心態了,反而是曾經的香港各種明星都在內地拍戲,參加綜藝,乃至走穴賺錢,當然也就不覺得神秘和高不可攀了。

總的來說,還是那句老話,發展是硬道理。大陸這些年的發展成就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在文化心理上越來越自信了,甚至一二線城市的人到了港台和國外,會覺得他們太落後了,很多方面還不如國內。影視劇作為文化工業產品,只是反映了這種變化。

閱讀全文

與香港電影沒落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聽風者電影劇情片段 瀏覽:346
電影里有車的名字 瀏覽:452
上一次在電影院看的什麼電影 瀏覽:70
中國催淚電影古代 瀏覽:935
大人物第二部電影 瀏覽:802
富婆電影中文字幕 瀏覽:651
經典電影台詞如何串聯 瀏覽:70
香港電影神算 瀏覽:22
電影浮城大亨英文名 瀏覽:55
倫理學的電影 瀏覽:112
艾達電影講的什麼 瀏覽:133
超凡蜘蛛俠2電光人崛起電影演員 瀏覽:284
怪物之子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394
快播怎麼下載不了電影了 瀏覽:118
一隻鳥仔台灣電影 瀏覽:81
台灣電影中年女人 瀏覽:709
電影死亡故事 瀏覽:673
余額不足電影演員表 瀏覽:973
熊出沒狂野大陸電影免費觀看高清 瀏覽:45
水熊蟲電影有哪些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