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一部電影最終票房如何確定

一部電影最終票房如何確定

發布時間:2024-06-15 22:09:17

⑴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歷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不斷創造奇跡,在國際上也更具影響力,國產影片單片票房累計收入超20億、30億、50億的電影也不在少數。

影片票房火爆的背後,當然是投資方大賺特賺。比如說一部成本3000萬的影片,最終票房達到12.69億,這部影片就是當時很受歡迎的《泰囧》,影片背後的投資方有一位90後,於宇昂投《泰囧》400萬,經票片分賬獲得的收益為7000萬;成本為5億的《紅海行動》,四川人投資百分之十,也就是5000萬,最終吸金1.2個億……

選擇想投資的電影→了解項目資料與合同→確定認購金額→打款到出品公司對公賬戶→簽訂合同→等待電影上映→電影上映後等分紅→會計律師所計算好分紅→打款到合同上的銀行卡上。

⑵ 電影票房分析及預測

在缺少衍生品市場的當下,電影投資主要以票房為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前期的票房預測就顯得十分重要,能讓投資者提前預判項目的大致受益,並通過合適的宣發手段來提高影片的關注度,以便提高最終的票房收入。

新傳智庫自主研發的票房預測系統就從去年11月份開始,以影片自身題材、主創陣容、大盤、檔期、口碑、對手、首日及首周市場表現等為主要依據,對部分上映新片進行票房預測。雖然仍與實際結果有一些出入,但部分結果卻做到了高度的精準,可以此為基礎詳細解釋一下票房預測的思路、要點等。

映前主創信息—模糊分類,預測票房起點

由於此時影片很多都尚在製作階段,一般意義上,只能按照影片的題材、主創陣容、演員明星等推測影片的題材與體量,僅能大致分為大型製作、中等製作、小成本三大類,但這一指標卻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且預測難度也是逐步上升。

大成本製作,一般都有著大筆特效投入、知名導演明星參與,有的還有著一定的IP基礎,無論哪一方面都能吸引到大量的關注,因此其票房成績總體已經維持在了一定的水平,票房起點應該在5億以上。

相比於大製作,中等製作一般是輕工業產品,可能會有一些名導與明星共同參與,題材內容方面貼近現實,一般多為喜劇片、愛情片、劇情片,缺少武俠、動作、科幻、奇幻等題材所需要的大場面特效的加持。

中等成本製作總體較難預測,票房區間從千萬級別到億元級別都有分布。此時演員、導演的因素一般會被放大,明星雲集的影片更容易在同類型中獲取更多關注,《我不是潘金蓮》、《擺渡人》等都屬此類;同時,喜劇片的成績普遍要好於愛情片、劇情片等其他類型,可適當加分,如去年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和《奔愛》都主打明星牌,但的8.14億和4751萬的成績卻有著天壤之別。

而小成本製作則相對即簡單有困難,從題材到主創的毫無新意使得其註定要成為徹徹底底的炮灰,票房成績也均在一千萬以下,多數進口批片、國產劇情片、恐怖片等都屬於這種行列。但其內部之間仍然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大盤、檔期、對手等的變化仍有小幅的波動,很難利用現有指標精準預測其最終成績。不過對於此類製作而言,精準預測的意義也並不大。

映前第三方指數—縱向對比,預測票房區間

第三方指數(如貓眼想看指數、網路搜索指數等)反映的是觀眾對於影片的關注度與認可度,極有可能轉化為電影的實際票房支持,因此據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對於貓眼想看指數,一般從影片正式上映一個月左右,就可以作為有效的參考指數。

指數長期保持在高水平(一般日增想看指數維持在3000人以上)則是所謂的大片,其最終市場表現往往取決於口碑,口碑好的話會在一般水平上有所上揚,口碑不理想的情況下,自然就會有一定程度的縮水。

而映前短期內(一般為一周左右)相關指數暴漲的影片其更容易成為爆款,在預測這類影片票房成績時應適度擴大其預測值,但卻很難估測其最終的落腳點,最重要的是看同期競爭影片的表現。

對於每日日增想看人數僅在幾百左右的影片,則應已經註定了其票房成績難有起色。上周五上映的三部新片可以明顯的反映出這種趨勢(對於小成本而言,這一指標的參考意義並不大,相關平台一般缺少相關數據,難以以此做出有關的推論):

而網路搜索指數更多的是整體反應票房的大致趨勢,常用於與其他已上映影片的對比分析,以最近上映的三部進口大片《金剛狼3:殊死一戰》、《生化危機:終章》、《極限特工:終極回歸》為例,可以發現《金剛狼3》的映前的熱度明顯低於後兩這,因此其在票房上也難以達到兩者的成績。

第三方指數,僅用於初步判斷影片的熱度,最重要的意義來源於與相關影片的精準對比,數字本身與最終票房之間並沒有特別確定的函數轉換關系。

大盤趨勢與對手實力—小幅調整,縮小預測范圍

大盤的走嚮往往反映著整體的體量,約束著一段時期內電影市場天花板的高度,因此對於單個影片的影響程度較高,春節檔多方廝殺仍然平均分力,就在於市場容量的巨大,這也正是眾多影片搶占檔期的重要因素所在。

除了檔期以外,各月份也是有好有壞,3月、9月、11月等都是著名的淡季,全月的總體量在20——30億左右,萎靡的大盤難以被眾多影片平均分割,其票房成績自然也會有所下滑。但此時大盤的主要限制的是中等製作與小成本影片,大製作反而更因為觀眾選擇面窄小而獲利。而對大盤進行預測時,一般可參照去年同期的總量,並根據增勢做相應的調整。

除此之外,對手的實力也是影響票房的最重要因素。《功夫瑜伽》能夠力壓《西遊伏妖篇》登頂春節檔冠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西遊伏妖篇》的口碑不足。市場熱度和總量一定的情況下,重點影片的差評自然會催動其他影片成為「爆款」。

而同類題材也是重要對手,《金剛狼3》的成績不如《極限特工:終極一戰》、《生化危機:終章》;去年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遠低於《奇異博士》和《神奇動物在哪裡》等都有觀眾審美疲勞的原因在裡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影片口碑不俗,仍需調低票房預期。

上映首日排片、首周末票房——完全鎖定票房成績

以上的預測都處於前期階段,在影片正式落地之前,誰也無法比較精確的預測影片的最終票房成績,但到了影片正式上映之後,則一切都有了較為明顯和科學的依據。

雖然排片並不能決定一部影片的生死,但卻無疑有著極大的左右能力,限制著影片的市場發揮空間,是市場專業人士的預判。

一般情況下,排片佔比與票房佔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一致性,但馬太效應明顯。通俗而言,占據市場4成左右排片的影片一般會貢獻出5——6成,甚至是7成的票房;排片在2成左右的影片,其票房成績與排片佔比大致相同,而排片在1成以下的影片,通常其票房貢獻量會低於5%。

多數影片都集中於周五上映,恰逢大盤最火熱時期(個別節假日及檔期除外),而首周末三天口碑已出、接下來的工作日整體低迷、周五面臨新片沖擊,因此已經可以看出其市場走向如何了。

總體而言,對於一般的大型製作,其首周末票房占總票房的比重一般會在40%——50%;中等成本因為其本身的不確定性,用此方法相對較難以預測,但首周末票房所佔的比例一般都會在60%——80%之間。而對於小成本,其首周末票房的佔比有時會高達90%。

以2016年票房過億的85部影片為例,其首周末票房佔比分布如下(已祛除部分上映日期異常影片):票房成績在10億以上的影片,首周末平均佔比為31.09%;5億——10億之間,為45.24%;1億——5億之間,平均為63.03%。

此時還需要考慮的一點就是後續長尾效應。多在於其上映的第二周有沒有強勁的足夠挑戰影片時長份額的大片上映,如果沒有的話,影片的影響力可能會持續,尤其是在下周末會引來一次小的高峰,幫助影片的總體成績提升。

⑶ 電影票房是如何計算的

行業常用的票房收入計算公式為「票房=總座位數×場次×上座率×平均票價×天數」。
但此公式只是一個演變轉化後的公式,而還是不完整的表達公式。
票房收入的表達為「票房收入=觀影人次×票價A+觀影人次×票價B+觀影人次×票價C…………」。若進行簡單的轉化,可得到「票房收入=總觀影人次×平均票價」。而展示公式也是在這基礎的表達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三者乘積的實質就是「觀影人次」。因為在實際情況中更有條件找到「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個三個預測數據,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⑷ 電影的票房是如何計算的

行業常用的票房收入計算公式為「票房=總座位數×場次×上座率×平均票價×天數」。

但此公式只是一個演變轉化後的公式,而還是不完整的表達公式。

在數學公式上要得到同樣運算結果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是計算方式,如「9÷3-1」和「1+1」的結果都是等於2。但「9÷3-1」和「1+1」的表達方式就完全不一樣,「1+1」更為簡單易明。同理,常規票房預測公式也應該有更為簡單的表達式。要找到更簡單表達形式,首先要理解收入是怎樣構成的。

銷售收入(票房收入屬於銷售收入)通常的表達方式為「銷售收入=A產品數量×A產品單價+B產品數量×B產品單價+C產品數量×C產品單價…………」。為了方便統計和預測,一般轉化為「銷售收入=銷售數量×銷售產品的平均價格」。

參照以上方式,票房收入的表達為「票房收入=觀影人次×票價A+觀影人次×票價B+觀影人次×票價C…………」。若進行簡單的轉化,可得到「票房收入=總觀影人次×平均票價」。而展示公式也是在這基礎的表達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三者乘積的實質就是「觀影人次」。因為在實際情況中更有條件找到「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個三個預測數據,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拓展資料:

票房(Box Office)原意是指公開出售電影或劇院門票的地方,現特指電影或戲劇的商業銷售情況。票房可以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在現今的電影業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

票房在英文里的意思為「盒子辦公室」。這個詞來自於早期的戲院,要進入便宜的座位區需花費一個銅板,這個入場費是要放在位於入口閘門上一個鎖住的小箱子。當箱子裝滿的時候,會有工作人員將箱子拿進一個小房間進行清點並收藏。因此這個財務部門相關的小房間就被稱為「盒子辦公室」(Box Office)。

⑸ 電影票房是怎樣統計出來的

電影票房是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的。

電影業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可以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一般直接用來衡量一部電影的熱播程度。

2016年1月,電影市場管理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電影局出重拳整頓市場秩序,如果影院偷漏瞞報票房,院線要承擔連帶責任,影院放映質量差等問題也會被集中治理。

(5)一部電影最終票房如何確定擴展閱讀:

2018年一季度分賬票房189.49億元,同比增加39.96%。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8年上半年票房取得320.21億元,較2017年上半年票房271.51億元同比增加17.94%,不含服務費票房為299.64億元,同比增加18%。

2018上半年 s』b觀影人次9.01,同比增加15%。其中,國產影片票房為 189.65億元,同比增長 80.1%,占總票房份額的 59.21%,占據市場主體地位。

前6個月中國影市多個數據紀錄均被打破,在檔期方面,元旦、春節、清明、端午四個檔期票房均創造市場新紀錄。

⑹ 電影票房是如何統計的

行業常用的票房收入計算公式為「票房=總座位數×場次×上座率×平均票價×天數」。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場《李茶的姑媽》,有學生票:40元,共10人,標准票:80元,共10人,團體票:30元,共10人,會員票價:20元,一共10人,那麼,這一天該影院的總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現在各大電影院都實行電腦售票,這些售票系統是和國家電影局電影專項基金管理中心聯網的,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自動向專基中心發送票房數據。因此,相對來說,電影票房對判斷某部電影的觀影人數,影片受歡迎程度還是有很大參考意義的。

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

1、影片題材及劇本。題材和劇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題材如《變3》、《哈7》及此前的《阿凡達》等影片,一向是票房大熱,除題材具有想像空間而吸引觀眾外,這類影片本身就需要大成本支撐,因此獲得票房佳績也不足為奇。另外,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情感題材影片,如《非誠勿擾》、《失戀33天》等,也成為「應景」主題,為影迷所期待。

2、主創團對主創團隊,隊如導演、主演、製片人、製作團隊等,無一不是吸引觀眾的重量級籌碼。例如國民大導張藝謀、馮小剛的力量甚至大過於影片題材,成為觀眾期待的焦點;演員的力量同樣如此——有些人光名字就是號召力,如楊冪的《孤島驚魂》一舉開創「粉絲電影」的先河,演員對票房的貢獻不容小視。製片人、製作團隊的名氣,同樣能為一部影片帶來「萬眾期待」的效果。

3、影片定位,影片定位是指片方對自己影片的市場預估。首先應該是目標人群定位,從影片的劇本設置、演員選擇、拍攝手法到後期製作風格、傳播途徑、傳播手段等等,都要迎合大部分的目標人群喜好,奠定穩定的票房基礎。其次要正確預估票房,有時片方過於自信,會影響影片上映後的側重點。尤其在做傳播工作之前,應該根據檔期、題材、排片等因素做好影片的定位和票房預估的溝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_票房

閱讀全文

與一部電影最終票房如何確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香港電影禁地游戲 瀏覽:399
黑社會當老師電影 瀏覽:536
外國的神奇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4
新年英文微電影 瀏覽:291
貓和老鼠的新電影叫什麼 瀏覽:113
三個家庭故事的電影 瀏覽:155
中國卡通電影有很長的歷史英語 瀏覽:335
張藝謀新拍電影真實事件改編的 瀏覽:462
中正天街電影院怎麼樣 瀏覽:925
五個女生配音中文電影 瀏覽:33
農村的電影大全搞笑電影 瀏覽:430
電影演員新疆三大美女 瀏覽:20
法國好看的動漫電影 瀏覽:405
把酒倒滿是什麼電影主題曲 瀏覽:432
追龍是什麼電影改編的 瀏覽:61
外國小伙學中國功夫進監獄的電影 瀏覽:394
漫威電影英文讀後感 瀏覽:316
一眼看電影 瀏覽:530
兩個警察搭訕美女是什麼電影 瀏覽:836
滾石中國經典電影音樂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