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條》深度解析
《信條》深度解析介紹如下:
主角在假死被救後,被賦予新的更大的任務,通過女科學家的幫助,主角從射出的子彈倒著回到槍膛的實驗中了解到「逆轉時間」的概念,並被告知整個世界可能因為逆時間技術消失。
主角從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條」組織,成為無名氏,他的任務是保護全世界不要被逆時間毀滅。
2. 《信條》一個伏筆,5個暗示,真的有那麼燒腦嗎
2020年《信條》,「時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更加劍走偏鋒:在實體空間里,呈現時間的逆流。基本上整部電影,都被用於呈現這個「概念」本身。每個場景,正著拍一遍,反著拍一遍,是基本操作。而諾蘭又是個實景狂人,能不搭綠幕就不搭綠幕。因此,你所看見的預算,上千美元買兩輛蘭博基尼啦,都是基於製造時間奇觀這個核心需求。然而,改變時間的流向,並非簡單的「倒帶」,影片還引入了「熵」的概念。
諾蘭的電影是為了取悅那些在年輕時就喜歡上電影、漫畫、書籍和游戲的無辜者,並幫助他們超越普通生活和成年生活的局限。無論這種高功能的逃避現實意味著什麼,諾蘭都沒有違背他與粉絲的協議。正如安吉爾在《致命魔術》的結尾所言:「觀眾知道真相:世界是簡單的,悲慘的,固體的。但如果你能騙過他們,哪怕只有一秒鍾,你就能讓他們感到驚奇。然後你會看到一些特別的東西,那就是他們臉上的表情。」
3. 《信條》劇情解析是怎麼樣的
解析:
故事開始出現的薩塔爾方磚,有義大利龐培古城出土的迴文密符,這個方磚,橫著讀,豎著讀都有意義。
Sator是反派的名字薩塔爾,Arepo是戈雅名畫的偽造者,Tenet是電影的名字,Opera是第一場戲出現的地點,Rotas是奧斯陸自由港儲存藝術品公司的名稱。
這個方磚的迴文結構是電影非常重要的結構之一,暗示了電影的故事發展和情節設定。
影片評價
《信條》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學的概念來包裝故事,以物理學的學說為根基,對世界的樣子進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熵」是理解《信條》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對於時間別具一格地操作,構成了《信條》敘事上的多重復雜性:它有正敘,有倒敘,並且正敘與倒敘還可以匯合,從而實現「時間鉗形行動」。即,讓過去的你和未來的你抵達同一個時間點,完成同一個任務。
如此燒腦,也註定了它會將很大一部分觀眾拒之門外。《信條》還是挺概念化的,電影的主要精力是以故事還原這個概念本身,所以電影雖然輾轉三大洲七個國家拍攝,但它們也都淪為背景,部分人物也只是概念的道具,情感動機相對欠缺。
4. 萬字《信條》全解析,你發現了哪些細節
深入研究之後發現,真是不能小看《信條》裡面出現的那些物理學術語,因為他們都有理有據。有些看似誇張的結論,實際上是基於嚴肅的物理學家提出的物理學理論,並進行了嚴格的計算得出的,並不是為了戲劇效果而做的誇張說法。我會從以下幾點做詳細解答。
一、讓我們試著去理解它。並理解諾蘭到底想表達什麼?
要想理解《信條》這部電影,首先你要了解諾蘭這個人。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諾蘭的思維偏好:硬核物理學中的時間與空間。電影有很多種分類,有些偏於故事,有些偏於科幻,等。當然所有的電影都必須有一個完整的故事線,往往一部好的科幻片,故事本身也非常出彩。大多數電影一般屬類清晰,可是諾蘭偏偏不。諾蘭的某些電影重點既不是為了講故事,也不是為了科幻,他的重點不是在講一些人文的東西。很多時候貫穿整部影片的線索核心就是硬核物理學,所以普羅大眾理解起來不是一般的難,非常考驗影迷的知識庫。當然在2020這個特殊的時空節點,《信條》這部電影除了比較硬核的物理學知識外,人文、救世色彩也頗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