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角色分析
在婁燁的電影「頤和園」的末尾,余紅(郝蕾)反思到,她的大學生活是她人生中「最迷惘」 的一段日子。我們很多人可能有同樣的想法,不過這個和電影同樣美麗和激情四射的女主角------余紅,卻有些與眾不同。 作為一個剛剛從邊遠小城來到北京大學的年輕女孩,她有種浪漫的、有時候甚至是奮不顧身的想法,在日記中她傾注了對一種猛烈的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的前半部,經過了幾段友情、朦朧的愛情,和周偉(郭曉冬)------一個瘦削的、書卷氣的男孩,她一生的最愛------之間激烈的、嫉妒的、分分合合的感情,滿足了她這種渴望。 但是余紅和周偉------以及影片中他們的朋友、敵人------不是普通的大學學生。或者這么說,他們的大學生活有個非同尋常的背景。於紅1988年來到北京,她的大學的第一年從感情和性的混亂開始,結束於那場動盪的社會事件。 「頤和園」第一次亮相是在2006年的 戛納電影節,對於性和政治的坦率讓人印象深刻。不出意料地,它的真誠並不沒有得到贊賞,因為沒得到許可就把電影拿去戛納參展,婁燁被禁止5年內不能拍電影。但是影片對年輕時理想主義的殷切的擁抱,撥響了那些有類似經歷的人們心中的琴弦。 婁燁不僅僅滿足於重構那些從女主角(以及他們那一代人)的青春里消失的微醺的瞬間。他同樣關心接下來的那些失望、妥協、顛沛流離,這些共同構成了電影角色的天安門傳奇以及畢業後的平凡生活。他跟隨余紅和周偉支離破碎的成長,用錄像帶記錄他們周圍變化的世界。 周偉跟隨大學時的朋友來到了柏林,與此同時余紅在一個省會城市找到了坐辦公室的工作。時代在變化,川流不息的自行車和紛至沓來的信封被SUV和e-mail所代替。其間有些情感糾葛,有一次自殺也有一次流產,盡管經歷了所有這些,未來因為茫然而痛苦,但是余紅並沒有喪失信心。 不管是後來的背叛還是當初的迷戀,影片的描寫都沒有誇大。在兩小時二十分鍾里,「頤和園」都伴隨著跳動著切分音的時代流行歌。像六十年代的讓-呂克戈達爾一樣,婁燁喜歡使用無聲的推拉鏡頭和急促跳躍的剪輯,和戈達爾一樣,婁燁的鏡頭也專注於女性的美麗。但是郝蕾,一個不屈的、不受束縛的女演員,不僅僅只是電影鏡頭關注的對象;余紅的頑強和脆弱是影片的情感核心,它躍動的節奏跟隨著余紅混亂的慾望。 在描繪愛欲與政治交織的時候,婁燁和賈樟柯----另一位經常被控制的中國導演(他的新電影「三峽好人」,今天也在紐約公映)----有些共同之處。「頤和園」被看做是賈樟柯電影「站台」的姊妹作品,甚至是續集。「站台」講述了一群中國的年輕人如何經歷了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早期社會文化變革。不過賈樟柯和拍攝過黑色電影「蘇州河」以及驚悚片「紫蝴蝶」的婁燁相比,更像個寫實主義者。 電影中那些意亂情迷的宿舍性愛場面和舞廳里的舞姿超越了敘事或是心理層次的意義。很明顯這才是重點。最終,婁燁更願意梳理中國最近幾十年的歷史紋路而不是反思。也許正是這樣,影片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些許不了了之的模糊的表達。 不過在電影「頤和園」中,婁燁不僅僅是記錄了這十年的重大事件,他更是找到了一種電影語言。他從那些感情的漩渦與狂想中提煉出的,正是栩栩如生的歷史的精華 宮世林你要找的這個電影角色分析在這里可以好到 www.cangjingkongba.com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