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發明人

中國電影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4-10-12 01:59:14

Ⅰ 「電影之父」是誰

世界電影之父:盧米埃爾 誰也沒預料到,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發生的事,竟會被永久地載入史冊。 就在那天,里昂的青年實業家路易·盧米埃爾和他的弟弟奧古斯特·盧米埃爾,邀請了一大群賓客,在那個咖啡館的地下室里,連續放映了幾部用紀實手法拍攝的很短的電影。 放映的首部影片是《工廠的大門》。

開創中國電影的是遼寧人任景豐,1905年他在北京自己開設的豐泰照相館內,拍攝了京劇《定軍山》片段,開創了中國人拍攝中國電影的記錄,這一年成為中國電影的紀年。
人活一輩子,就活一顆心,心好了,一切就都好了,心強大了,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人的心,雖然只有拳頭般大小,當它強大的時候,其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可以戰勝一切,當它脆弱的時候,特別容易受傷,容易多愁善感。

心,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本,我們要努力修煉自己的心,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因為只有內心強大,方可治癒一切。

沒有強大的敵人,只有不夠強大的自己

人生,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較量,說到底,是自己與心的較量。如果你能夠打開自己的內心,積極樂觀的去生活,你會發現,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

面對不容易的生活,我們要不斷強大自己的內心,沒人扶的時候,一定要靠自己站穩了,只要你站穩了,生活就無法將你撂倒。

人活著要明白,這個世界,沒有強大的敵人,只有不夠強大的自己,如果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千萬別抱怨,努力強大自己的內心,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只要你內心足夠強大,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人生路上,坎坎坷坷,磕磕絆絆,如果你內心不夠強大,那這些坎坎坷坷,磕磕絆絆,都會成為你人生路上,一道道過不去的坎,你會走得異常艱難。

人生的坎,不好過,特別是心坎,最難過,過了這道坎,還有下道坎,過了這一關,還有下一關。面對這些關關坎坎,我們必須勇敢往前走,即使心裡感到害怕,也要硬著頭皮往前沖。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你勇敢,只要內心足夠強大,一切都會過去的,不信,你回過頭來看看,你已經跨過了多少坎坷,闖過了多少關。

內心強大,是治癒一切的良方

面對生活的不如意,面對情感的波折,面對工作上的糟心,你是否心煩意亂?是否焦躁不安?如果是,請一定要強大自己的內心,因為內心強大,是治癒一切的良方。

當你的內心,變得足夠強大,一切困難,皆可戰勝,一切問題,皆可解決。心強則勝,心弱則敗,很多時候,打敗我們的,不是生活的不如意,也不是情感的波折,更不是工作上的糟心,而是我們內心的脆弱。

真的,我從來不怕現實太殘酷,就怕自己不夠勇敢,我從來不怕生活太苦太難,就怕自己不夠堅強。我相信,只要我們的內心,變得足夠強大,人生就沒有那麼多雞毛蒜皮。

強大自己的內心,我們才能越活越好

生活的美好,在於追求美好的生活,而美好的生活,源於一顆強大的內心,因為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能消化掉各種不順心,各種不如意,將陰霾驅散,讓美好留在心中。

心中有美好,生活才美好,心中有陽光,人生才芬芳。一顆陰暗的心,托不起一張燦爛的臉,一顆強大的心,可以美化生活,精彩人生,讓我們越活越好。

生活有點欺軟怕硬,如果你內心很脆弱,生活就會打壓你,甚至折磨你,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生活就會獎勵你,眷顧你,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Ⅱ 求中國電影與美國電影的區別。急!!!!!!!!!!!!

1、起源不同

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

美國電影:1893年,發明電影視鏡愛迪生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大眾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2、特點不同

中國電影: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

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美國電影:美國電影是按照國家分類的電影類型,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3、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電影:中國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影片的表現手法多為平鋪直敘、中規中矩,影片通常以教科書式的權威口吻進行敘述,觀眾能夠獲得歷史的厚重感,卻無法產生深刻的代入感。

領袖、英模題材影片雖然已經逐步脫離了教科書式的書寫,在人物深度的刻畫、體現人性色彩、選取角度的靈活性等方面有所進步,但總體而言,此類影片仍然存在較強的教導、感化的痕跡

美國電影:美國主流電影的表現手法則更為豐富、細膩和深入,它能將國家形象和價值訴求投射到具體、真實的人物身上——這些人物可以是歷史人物,也可以是普通大眾,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有接受這種國家形象和價值訴求的能力。

Ⅲ 電影是誰發明的

電影是盧米埃爾兄弟放的。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中國電影發明人擴展閱讀:

技術視覺滯留,「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但是,將這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明聯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

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

但他發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裡,他終於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

與此同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採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運動的視象。

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像,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

此後,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制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製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

然而,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一、完整的動作連續。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可」。

Ⅳ 中國電影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楊小仲等。

(4)中國電影發明人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現狀,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

Ⅳ 中國電影歷史

在中國電影世紀史上,新時期電影佔有突出地位,這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佔了五分之一,在各個時期中時間最張;而且因為它特色鮮明,個性突出,顯得最為豐富多彩!
從1976年10月一舉粉碎「四人幫」,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矛盾徘徊時期。在這個時期里,電影界除揭露批判「四人幫」文化專制主義罪行這一中心內容外,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恢復被「四人幫」定為「毒草」、大張撻伐的建國後「十七年」影片的上映;二是,組織寫以同「四人幫」斗爭題材為重點的影片創作。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復映片受到了觀眾如飢似渴的歡迎;這些影片的創作者,也取得了相應的精神解放。同時出品了近50餘部故事片,特別是「十七年」間已有成就的導演如成蔭、謝鐵驪、謝晉等的重新拍片,顯現了某些創作上的生機。但總的說,那時人們的思想還不是很解放,在創作上、思考問題上,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顧忌,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開始了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以思想解放運動為先導的這一時期的開端,人民精神振奮,心情舒暢,意氣昂揚。它帶來科學文化的春天,文學藝術的春天,也帶來了電影的春天。
從那時起到現在,經過了20年的發展,中國電影藝術同其他文學藝術類以及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一樣,走過了一條並不筆直、平坦,然而卻是發展向上的道路。在這個進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也遭受到了一些波折——這是任何一個處於大變動的社會都在所難免的。但經過黨、政府和全體電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還是取得了重大的、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當然,也存在缺憾和不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電影界思想空前活躍,積極性被大大調動起來,以總結建國後電影的歷史經驗、解放思想為突破口,人們不斷開拓電影創造和理論的新思路。電影和搞電影創作的人,都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既然這樣,那麼作為社會的人的電影工作者的看法,就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矛盾、分歧和斗爭。在1979年10月召開的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同志在祝詞中重申:「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同時指出,「寫什麼和怎樣寫,只能由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這些,以及祝詞中的其他內容,有利於統一電影工作者的思想,指導電影工作的健康發展。那以後,電影藝術創作和學術理論上,都開始了大膽的創新和探索。
在學術理論上,從1979年春《人民日報》開展「怎樣把電影工作搞上去」的討論以及隨後《電影藝術》關於「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的討論起,在以後數年裡。電影藝術思想空前活躍,大體是暢所欲言的。關於電影與戲劇、與文學關系的討論,關於電影美學、電影本性的討論,關於電影民族化的討論,關於電影創新的討論,記實性美學的被張揚,以及對西方傳統電影理論和現代電影理論,如蒙太奇理論、長鏡頭理論、結構主義符號學、女權主義、文本分析、原型批評,以及其他現代與後現代理論的被譯介和引進,還有對中國傳統電影理論及美學的討論,影片分析、人物研究,等等,形成了建國後從來所沒有過的蔚為大觀的學術現象。他們程度不同地、或顯或隱地影響了創作,特別是促進了電影創作者對於電影理論乃至整個文化理論的重視。加以各種影展、回顧展的舉辦,各種評獎活動、電影節參賽,還有電影創作界和理論界的走出去、請進來,都大大地增加了國內的和國際間的電影交流,拓寬了電影工作者的眼界。與此同時,台灣、香港地區以及各外國影片的引進放映,及與之合作拍片,也增加了借鑒的機會。這一切藝術現象和相關條件,構成了新時期電影的一大特色。有學術氣氛的電影發展和沒有學術氛圍的電影發展,確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應當指出,在這些電影藝術討論和爭鳴中,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作出一個誰是誰非的科學判斷。因為這還需要歷史的證明和實踐的檢驗。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們都有益於中國電影的進步和電影學術自身的發展;比較好地做到了不同學術觀點的自由討論,造就了一個寬松的學術環境。在新時期的電影理論和批評的建樹,他們的論文、專著和結集,把中國電影學術園地裝點得一派生機。
同學術理論的空前活躍同步,是創作的繁榮興盛。1979年,改革開發的頭一年,電影創作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這一年共生產故事片(含舞台藝術片、下同不贅)63部。「《從奴隸到將軍》、〈淚痕〉、〈吉鴻昌〉、〈歸心似箭〉、〈啊!搖籃〉、〈苦惱人的笑〉、〈小花〉、〈保密局的槍聲〉、〈生活的顫音〉、〈櫻〉、〈傲蕾∙一蘭〉、〈苦難的心〉、〈海外赤子〉、〈神聖的使命〉、〈北斗〉、〈二泉映月〉、〈李四光〉、〈向導〉、〈瞧這一家子〉、〈小字輩〉、〈她倆和他倆〉」,這個長張的多達22部的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的故事片名單,足已印證這一成就。如果我們對這個名單稍加分析,不難進一步發現,這里不僅有題材內容的豐富性,如歷史和革命歷史、揭露「四人幫」罪行、「四化」建設、少年兒童、華僑故事、中外友誼、民間藝人命運,而且有著樣式形態的多樣化,如正劇、悲劇、喜劇、傳記、驚險等。從主創人員的層面考察,這里既有建國後「十七年」已經卓有成就或有一定創作經驗的編導藝術家。在前一類被人們已經習慣地稱之為「第三代」導演的創作中,他們在追尋現實主義回歸的意向里,力求藝術的真實性、典型性,力求形式和內容盡可能完美的統一,並力求寫出自己的藝術個性和風格來。同樣是歷史人物題材的影片,《從奴隸到將軍》寫的緩急、凝重,而《吉鴻昌》則奔放、激越;〈啊!搖籃〉的散文化,〈保密局的槍聲〉的懸念性,〈淚痕〉的嚴謹,〈苦難的心〉的深沉,〈歸心似箭〉的清新,以及〈瞧這一家子〉、〈小字輩〉、〈她倆和他倆〉的清喜劇風味,都使這一代導演的創作,在現實主義的一致的前提下,顯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
從這個名單中看,「文革」前電影學院畢業而這時才有機會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導演的作品,佔有一席醒目的位置:〈櫻〉、〈小花〉、〈苦惱人的笑〉。他們同樣遵循現實主義創作精神,但更把自己的藝術目光投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藝術方法及形式的處理上,力圖突破前入,走出新路。〈櫻〉的記實性手法和記錄片式的攝影處理,〈生活的顫音〉把影片的故事結構同音樂的曲式結構疊套一起,〈小花〉中過去和現在的時空交替並以彩色片和黑白片的格式區分開來,〈苦惱人的笑〉把幻境、夢境和現實交叉組接,以人物心理構成統一的線索;這一切都標志著創作者在藝術構思上的用心。盡管這些影片帶有相當程度的實驗性,從而程度不同地顯出這樣或那樣的稚嫩痕跡,但他們的創新勇氣極為可嘉,其作品也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1979年,是我國電影創作生產豐富的一年」,「涌現了一批題材、樣式豐富多彩、內容、樣式有所創新,有一定藝術質量的好影片」,「有了一個帶有轉折性的、十分可喜的進展」。

Ⅵ 電影是誰發明的

電影起源
[編輯本段]
電影資料庫「電影的史前史幾乎和它的歷史一樣長」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五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入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游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學娛樂游戲之中。至於電影的發明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大英網路全書電影史部分》,開篇第一句話。

一百年前人們這樣看電影

讓我們穿越時光,回到一個世紀前的中國電影院。那是些狹小的茶館、茅亭、布篷,簡易的銀幕上,影像猶如大雨落下般搖曳不定……

■電影來到中國,第一個亮相處是雅緻的徐園

電影出生不久,便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第一個落腳地是上海,在上海的第一個亮相處則是徐園。1896年8月10日到14日,《申報》連續刊登了徐園的電影廣告:「西洋影戲客串戲法,定造新樣奇巧電光焰火……陳設各種古玩,異果奇花,群芳譜曲,以助雅興。」
徐園到底是何模樣?電影在上海著胎的第一驛到底是何般景緻?在清宣統元年(1909年)出版的《圖畫日報》上,筆者找到了一段對於徐園的介紹:「徐園又名雙清別墅,為浙絲商徐棣三君之別業。初在老閘唐家弄,雖地只三畝有奇,而花木扶疏,亭台曲折……今遷新閘義袋角康腦脫路五號,布置悉乃其舊。而園址已寬至五畝有餘。園主刻為棣三先生之喆嗣貫雲凌雲二君,精書畫嫻吟詠……洋場十里中有此一園,殊足撲去俗塵三斗也。」
電影除了在收費的諸如徐園這樣的游藝場所里放映,也可以在臨時搭蓋的茅亭里找到蹤影。當時人們把這樣的夜遊之地稱為「夜花園」:「上海之有夜花園,非近歲始矣,溯自西人研究衛生,每當夏秋之交,禁止遊人在各花園夜遊後,知有利而不知有害者,乃紛紛在租界之界限附近搭蓋茅亭數座,藉供暑夜遊客憩息,並假以花園為名,除售茶酒之外,並雇灘簧影戲等一切玩意以廣招徠。」
看來,在20世紀之初的上海仲夏夜,已經有露天電影的放映活動了。那時片子的內容「無非是一艘大輪船,自煙波浩渺中開來,越開越近。看到乘客的活動,熙熙攘攘,上上下下……又有所謂滑稽片,也無非是一個闖禍者逃跑,人們和警察一起追,闖禍者在慌急中撞倒了行路人,撞翻了小販的貨攤等等。禍越闖越大,行人和小販協助追拿。終於把這闖禍者抓到,這闖禍者做出許多醜怪憐相,觀眾為之哈哈大笑,認為很是滑稽,帶著滿意的心情離場而去,讓第二場觀眾再來賞奇涉勝。」
電影還會在一種半流動的臨時撐起的布篷里上演:「放映電影設在臨時搭建的大布篷里,幾條長板凳,觀眾納幾個銅元,即為入幕之賓。那些長凳,安置在泥礫地上,高低不平,坐著很不舒適。時間長一些是吃不消的。幸而都是短片。一下便完了。」

Ⅶ 中國現在一年光爛片就好幾百部,當年的中國第一部電影有多麼艱難

一、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一)概況簡介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誕生,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這是有記載的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
1905,適逢譚鑫培60壽辰。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獲得了拍攝中國人自己的電影的靈感。這一年,離狄克遜發明電影放映機過了16年,離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車到站》過了10年。

(二)拍攝情況

20世紀50年代末,曾有人對豐泰照相館學徒劉仲明做過采訪,那次采訪留下了了對《定軍山》拍攝情況的最詳細的記載:
「……廊子下借著兩根大紅圓柱,掛上一塊白色布幔。屋內成了譚老闆臨時起居的地方,他的跟包、琴師、敲鑼鼓傢伙的,都來了。屋外院子里,把那架號稱『活動箱子』的攝影機,擺在了靠前院後牆邊。由照相技師劉仲倫擔任拍照(即攝影),他是『豐泰』最好的照相技師了。雖然前幾天練過幾回,但真的上陣,仍顯得有些緊張。一通鑼鼓過後,布幔後閃出一個戴髯口、持大刀的古代武將來,這就是譚鑫培最拿手的《定軍山》里的老黃忠,只見他配合著鑼鼓點兒,一甩髯口,把刀一橫,立成頂樑柱一般,就聽旁邊有人喊:『快搖』,劉仲倫便使勁搖了起來,那時的膠片只有二百呎一卷,很快便搖完了,算告一段落……」

(三)同類電影

早期中國電影和戲曲結有深厚的緣份。因為當時的中國人缺乏拍攝敘述性影片的經驗,而戲曲又是當時吸引觀眾熱情的保障,因此早期的中國電影與戲曲的聯系很緊密。除了《定軍山》是一部戲曲紀錄片外,豐泰照相館拍攝的那批電影都是戲曲片段。1931年誕生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不但描述的是戲曲藝人的悲歡生涯,而且還穿插了四個演唱片斷,1948年攝成的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也是根據同名京劇改編並由梅蘭芳主演的。
任慶泰挑選要拍攝的劇目時,會先派職員去戲院把受觀眾歡迎的戲記下來,然後選出其中做、打動作多於唱、念的片斷拍成影片。早期的這些戲曲片絕大多數是武工戲中的一些武打、雜技等戲曲舞蹈場面片斷,而主演也多是精擅武生行當京劇演員,如譚鑫培、俞菊笙、朱文英等,從而突出了視覺運動的銀幕感受。

(四)相關鏈接

1、任慶泰
字景豐,青年時在日本學習過照相技術,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派商人。1892年在北京開設豐泰照相館,成為京城最早開業的照相館老闆。因其技術優勢,生意異常興隆。最初,他的大觀樓像中國當時的所有影戲樓一樣,放映的是舶來品。漸漸地,任慶泰痛感「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僅有戲法與外洋風景」,他動了自己拍片的念頭。攝制《定軍山》之後的三年裡,他還拍攝了《青石山》、《艷陽樓》、《紡棉花》等戲曲的片段。1909年,照相館遭受火災,任慶泰的電影活動就此終止。1932年去世。

2、譚鑫培
著名老生演員,戲路廣博,文武昆亂,無所不能,是當時北京演藝界的明星人物,慈嬉的御用演員,人稱「伶界大王」,因拍攝《定軍山》而成為中國第一位電影演員。稍後他還拍攝過《長坂坡》的片段。

3、大觀樓影院
建於1905年,創始人即任慶泰,前身為大亨茶園。《定軍山》在此上映時,人潮洶涌,一時無兩。20世紀20年代成為中國第一家男女同座的影院。解放前一直由任家經營,1955年起公私合營,1965年改建成北京當時唯一一家立體電影院。

二、陝西省級風景名勝區——定軍山

定軍山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南5千米,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三國時,蜀將黃忠斬夏侯淵、趙顒於此,在歷史上遂負盛名。定軍山主峰海拔833米,屬大巴山脈,東西走向,其脈自高廟子入平地,隆起秀峰12座,號稱「十二連峰」。兩個主峰,東西分立,中一小峰,宛若「二龍戲珠」。西側主峰頂上有一個鍋底形的大窪,周圍1.5千米,即三國時稱為「可屯萬兵」的「仰天窪」。北有一開闊地帶,名「武侯坪」,即當年黃忠大戰夏侯淵的戰場;稍北有「八角琉璃井」,井口八角形,薄頁細花紋磚砌。更北兩峰西側下有一大石,高約3.3米,寬約2米,中開一縫,寬窄不一,名曰「遮箭牌」,傳為諸葛亮遮擋敵箭的遺物。北麓有一片廣漠沃野,就是當年諸葛亮大布「八陣圖」、「設督軍壇」的武侯坪。在此可時常發現「扎馬釘」和箭鏃,傳為蜀軍用兵之物。
定軍山廟宇堂皇,古木交錯,山道盤桓,是旅遊觀光、懷古覓幽的佳處。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婚姻故事最後心理 瀏覽:338
香港電影皇家師姐1國語版 瀏覽:947
電影演員楊吉兒 瀏覽:513
電影中國女兵1981 瀏覽:600
談戀愛除了吃飯看電影 瀏覽:731
超勵志的微電影 瀏覽:148
電影一個男的和好幾個女人談戀愛 瀏覽:151
電影信天翁哪裡能看 瀏覽:93
調皮美女的電影 瀏覽:175
電影小青春 瀏覽:57
女主李慧珍電影 瀏覽:907
好看的中文電影推薦 瀏覽:627
河豚電影簡介 瀏覽:717
體育高分勵志電影 瀏覽:993
中國電影發明人 瀏覽:569
科幻電影用了什麼技術 瀏覽:697
畫畫老師老年痴呆電影 瀏覽:377
我最喜歡恐怖電影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946
張晉古裝武俠電影 瀏覽:233
電影新宿事件哪裡看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