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部電影是你看過全程無尿點的
最狗血的劇情莫過於《夜闖寡婦村》,荒野孤村,詭異連連,除了影片中的嚇人的道具並沒有什麼看點,猜的到的劇情套路,猜不到的驚悚片最後居然上演一出色情戲。帥氣的男主陳亦凡沒有和暗戀的女主一起,居然睡了一個百般調戲他的寡婦,翻雲覆雨後從寡婦口中也未套出任何有價值的線索。就這樣失身了,失身後又搭上了女主。在後山發現制毒工廠,與對手博弈,打鬥過程也差勁。
在危機的關頭,一個小男孩指路救了他們。說一直跟著暗中保護他們。導演你是派了個天使來嗎?大半夜的膽大的小男孩天不怕地不怕來救人。
劇中最大看點就是男主禁不起寡婦的誘惑,意亂情迷失身了,幾分鍾完事,狗血到底。結尾又以另一波恐嚇結束。誰怕呀,除了恐怖音樂沒什麼看點。
本來名字是好名字,一部劇毀了一個好名字。奇葩的導演怪不得下「鬼才」著稱。劇情可以更跌宕,看完你會覺得被名字騙了!
《看不見的客人》
這部電影是在電影院看的,在觀看時一定要全神貫注去看,才能從劇情中找到線索,當然了,我和朋友根本沒有想到兇手是誰,感覺《無雙》里的懸疑部分跟這部片子很像。
電影還原了劇情,亦有真有假,大概講述了男主和小三私會,不小心撞死了一個男孩子,後來小三也被害死,到底是男孩父母、妻子還是自殺呢?
建議你看一下這個片子,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看完你絕對大吃一驚。保證全程無尿點哦。
下面給幾張配圖,提示一下哦。
《殺死比爾》
毫無疑問,這是載入電影史冊的經典動作片。
電影一開頭就提到了復仇,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緊張的氣氛。
伴著美妙的音樂(昆汀的電影配樂是一絕),只用四五分鍾,導演就呈現給了我們第一場打鬥戲,兩個人套路滿滿的打鬥過後,一個人被幹掉,我們開始逐漸了解事情的面貌:
這個女人的命運很悲慘,他要殺自己前組織的成員復仇。
一個,又一個,……
每一段的打鬥都相當精彩,每一段的對話又直入人心。
電影的高潮部分在女主去日本時發生,經典的bgm、經典的服裝、經典的噴血場面,因為有部分太過暴力血腥,導演還做了黑白化處理,不過整部片子呈現出的暴力美學魅力還是絲毫未減。女主不僅單對單幹掉復仇對象的手下,在亂戰中也是一點不怵,殺人如麻,叫人看得酣暢淋漓。
最後的決戰在雪地上進行,美如畫的場景,配上日本風格的音樂,極其美妙,當一抹血染紅白雪地時,我們知道,戰斗結束了。
這可能不是導演昆汀.塔倫蒂諾評價最高的電影,但一定是最好看的電影。
《不汗黨》
記得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知道到這部電影,當時候也找不到什麼好看的所以就去觀看了,裡面的情節主要圍繞著警察與知名大公司販毒展開,但是裡面所有人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警察想陞官而為破案不擇手段,只為自己,販毒老總想讓自己利益最大化決定處理掉為自己買命十多年的得力干將。所有人性陰暗一面都展現出來,而其中主角開場和最後性格的改變可以讓人回味許久。而且各種打鬥場面也非常好看,總之這邊電影可以讓你課到每個人心中陰暗的一面,而且也欣賞其中的畫面感。
沈騰主演的《夏洛特煩惱》是我看過的迄今為止全程無尿點,看了還想看的電影,其中構思很巧妙,以昔日暗戀的校花(秋雅)的婚禮為切入點,夏洛在初戀秋雅的婚禮上,假充大款,被老婆馬冬梅戳穿暴揍,混亂之中,夏洛意外穿越時空,回到了學生時代的課堂里。他勇敢追求秋雅、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後來夏洛進入 娛樂 圈, 他的人生也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但最後他才認識到最珍貴的是什麼,一切皆是過眼雲煙。通過這個電影也反映出人心的丑惡,提示眾人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匆匆一世,誰都是過客。
其中也有很多經典引人捧腹的橋段和人物,比如:馬冬梅樓下的老頭,袁華諧音圓滑,傻大春聽從夏洛的建議讓親戚在一線城市買房,袁華的作文《我的區長父親》……
沒有人提韓國的 《陽光姐妹淘》 嗎?那我來安利一下好啦。
這個片子的類型為 青春、友情、 搞笑 。30多萬人在豆瓣上給出了8.8的評分。
該片上映於2011年5月11日,由姜炯哲導演執導,沈恩京、姜素拉、閔孝琳等主演。劇情講述的手法是將現實和回憶交錯進行,講述了曾經的"七公主"sunny小團體成員,在25年後再次重逢相聚,共同回憶曾經的青春年少時光。
一講到回憶,很多人懷念,也有很多人詬病。 這部電影沒有主打情懷,反而在其中糅雜了 搞笑 的元素,將小女孩們的友情展現地別樣生動。
當然,影片也有著一定的缺陷,比如說 校園暴力的誇張化,人物塑造地極端化 ,但是觀眾們在觀看後依然會產生一種「這就是青春啊」的美妙感受,因此 瑕不掩瑜 ,依然值得大家去看一下,而且 獨特的年代感以及緊湊曲折的劇情和心路 ,讓人全程都能認真觀看,絕無尿點啊。
另,那時候看電影的時候還是個顏控,超級超級喜歡裡面一臉冷漠但是會為了小姐妹出頭的秀智(閔孝琳飾)啊啊!附上兩張劇照!
我個人特別喜歡看國產動作片,像戰狼2、紅海行動這些,可能作為一個男孩子,從小就有一腔熱血報效國家的念頭,對於這種片子120%的喜歡和欣賞,每部片子看至少在5遍以上,很多時候容易把自己想像成影片中的男主角,假如我是他,我會怎麼做,我更會怎麼樣……而且給自己設立過一個夢想,假如有一天,國家和外籍開戰,當然我非常希望國泰民安,如果有那麼一天,我義不容辭拋頭顱灑熱血,能為祖國獻出自己的生命,感到由衷的欣慰,有點扯遠啦,反正就是特別喜歡看愛國主義的這類國產影片
《 維京:王者之戰 》我比較喜歡北歐冷兵器時代的那些電影,力量與荷爾蒙、劍與盾的對抗。
這部電影是俄羅斯歷時7年,耗資12億盧布打造的史詩級巨作,普京大帝都相當推崇,整部影片以冰天雪地為原景,講述古羅斯大公 弗拉基米爾 的父親死後,作為家中私生子的他與大哥爭奪王位,如何在家族困境中,打破自己被人質疑的皇族身份,鐵錚錚帶領了維京狂戰士統一內部抗爭外敵,最終藉助古羅馬的力量創立了自己的偉大帝國的故事。
每個皇族都有著如出一轍的故事,為了爭奪皇位,鏟除異己、殺兄弒父、陰謀篡位,古羅斯也一樣!作為私生子的弗拉米基爾大公成功上位後,很快剪除黨羽,打壓了其它信仰教派,扶持東正教,改變了大眾對神的信仰。改變了人們對過度神話的宗教深陷。
請各位看官在評論區發表不同建議@板哥觀影
蝙蝠俠:黑暗騎士。
這是為數不多的我刷了好多遍的電影。諾蘭成功地讓本部電影超越了傳統的超級英雄電影的范疇。貝兒和希斯萊傑的演出也讓我如痴如醉,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那種癲狂,無所求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小丑不求錢不求權,他只想求混亂,所以他才會熱衷於把哈維黑化,而蝙蝠俠為高譚市奉獻了一切,他不能擁有名字,不能擁有愛人,在愛人受到危險時,他選擇為了城市的未來去拯救高譚的光明騎士,而在影片的最後,為了留給高譚市市民以希望,他選擇讓黑化的哈維在民眾面前繼續保持光輝的形象,讓自己繼續成為黑暗的騎士,即使只能在黑暗中被人唾罵,也在所不惜。
《狙擊電話亭》
柯林-法瑞爾 / 基弗-薩瑟蘭
▷講述一個年輕人本想打個電話,卻接到一個威脅電話,警告他不能走出電話亭,否則就會被槍殺。影片以新穎的構思和緊張的節奏取勝。
《七宗罪》
布拉德-皮特 / 摩根-弗里曼
▷劇情與天主教中的七種死罪緊密相連,但影片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機械性的將這七宗案件羅列在一起,而是從兩名警探的視角出發,逐漸的推理向案件背後的真相,而凱文·史派西扮演的連環殺手不但以自首的方式讓案情峰迴路轉,第六、第七宗案子的完成更是出人意料。
《死神來了》
戴文-薩瓦 /艾麗-拉特
▷劇情驚險恐怖,環環相扣。高中生艾利克斯-伯朗寧與7名同班同學登機前往巴黎。起飛前,他突然預感到恐怖的一幕:飛機將會在空中爆炸。艾利克斯非常驚恐,大喊飛機即將出事,但是,被艾利克斯不幸言中,飛機在半空中爆炸,全部人員罹難。
所有下了機的人都在慶幸大難不死,卻不知死神還是不願放過他們……
《恐怖游輪》
梅麗莎·喬治/利亞姆·海姆斯沃斯
▷單身母親傑西和一群朋友乘坐遊艇出海遊玩遇到風暴,登上一艘經過的游輪後卻發現這艘1930年失蹤的神秘游輪里空無一人,隨之而來的連環兇殺讓傑西等人陷入輪回的恐怖之中。
《盜夢空間》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講述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造夢師,帶領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艾倫·佩吉扮演的特工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並重塑他人夢境的故事。
《美女特工隊》
凡妮莎·哈金斯/艾米莉·布朗寧/艾比·考尼什
▷這一天她被送進一家私人會所。該會所由藍佬掌控,他四處網羅妙齡女孩,並讓葛斯基夫人教授她們舞蹈,旨在取悅那些腰纏萬貫的富翁和手眼通天的政要。洋娃娃在此結識了小甜豆、火箭女、布女郎、黑琥珀這四名好友。洋娃娃不願淪為供人把玩的工具,她與朋友們商量從此逃走。
只是終究也分不清,這是誰人的魔幻世界……
《恐怖直播》
河正宇/李景榮/全慧珍/李大為
▷故事聚焦首爾漢江上發生的一連串炸彈恐怖事件。廣播主持尹英華在節目中接到神秘聽眾打來的威脅電話,尹英華意識到這個神秘聽眾很可能就是漢江連鎖炸彈恐怖事件的元兇後,意圖將該事件製作為一檔能夠令自己咸魚翻身的獨家直播節目,但事件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
《熱血高校》
小栗旬 / 山田孝之 / 矢部享佑 / 遠藤憲一
▷鈴蘭男子高中是一所惡名遠播的學校,這里聚集著一群嗜好打架的不良學生,他們因象徵著流血等不吉利事件,而被稱為「烏鴉」,為爭奪學校霸權,他們又分為諸多派系,其中最強悍的兩股勢力為:芹澤多摩雄所帶領的芹澤軍團,轉校生瀧谷源治和地頭蛇片桐拳聯手的新力軍。隨著兩派矛盾的激化,源治和芹澤兩大烏鴉軍團決一雌雄的時候即將到來……
《源代碼》
傑克·吉倫哈爾/維拉·法米加/米歇爾·莫納漢 一
▷講述了一位在阿富汗執行任務的美國空軍飛行員柯爾特·史蒂文斯,醒來時發現自己正處在一輛前往芝加哥的火車上,並就此經歷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事件。
《瘋狂的賽車》
黃渤 / 徐崢
▷講述了一個因0.01秒之差而與金牌擦肩而過的職業自行車運動員耿浩。在痛失金牌後,他又被終生禁賽,為了維持生計,他干起了用冷凍車為餐館送海鮮的行當。 但命運多舛,在平靜的過了5年「海鮮仔」的生活後,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他被捲入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案件之中。
《無間道》
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曾志偉
▷講述的是兩個身份混亂的男人分別為警方和黑 社會 的卧底,經過一場激烈的角斗,他們決心要尋回自己的故事。2003年,該片獲得了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第4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等獎項,梁朝偉憑借該片獲得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等獎項。
《致命魔術》
休-傑克曼 /克里斯蒂安-貝爾
▷講述的是在魔術產生盛行的維多利亞時期,出現了兩位極有天賦的年輕魔術師、兩個好朋友,羅伯特·安吉爾和阿爾弗雷德·伯登。兩個人因為互相嫉妒猜疑,而成了勢不兩立的對手,他們用各種方法來證明自己是那個時代首席魔術師的故事。
『貳』 作為政治寓言的「無間道系列」
《無間道》(Infernal Affairs)在亞洲金融風暴後的香港取得空前的成功,不但有人視之為走向沒落低迷的香港電影新希望所在,甚至罕有地受到特區首長公開贊譽。然而,具諷剌意義的是,《無間道》卻可能是香港電影歷史上最強烈的政治寓言。
我試圖以政治寓言的角度閱讀“無間道”系列,在另文曾仔細追索過香港電影中“卧底”題材的次類型(sub-genre)自八十年代的發展,[1] 也會在本文展示 “無間道”系列各集之間的內在聯系。我認為“無間道”系列的吸引力,在於它能在香港卧底電影的傳統上創新,而在各集之間,也互有連系地發展出一種新的敘事風格,切中香港歷史現實和當下處境,對時間、記憶、身份等三個深具香港當下 文化 政治意義的問題,作出別具新意的介入。
毫無疑問,過去二十多年以來,香港深受九七問題的左右,這個問題既是政治性,也是文化性的。甚至雖然“後九七”的說法已漸漸在這幾年浮現, [2] 二零零四年的“愛國論”爭議及人大釋法,卻又隨即激發出 “二零零四才是一九九七”的驚嘆,[3] 可見 “九七”其實並未隨主權移交中國而離香港遠去。九七之前,海外和香港的文化評論,出現了不少爭論,辯說香港是否一種混雜的文化形態。這些爭論雖有助釐清一些事實,但其局限是把香港的文化問題,收窄為對香港文化身份屬性的檢驗。然而,當代文化研究正好要指出,文化屬性的爭論不可能抽離在不斷變動中的具體政治處境。文化身份並非靜態的文化特質,它同時是文化認同的定位、政治世戚游身份的選擇、政治位置的佔取並謀求確認的問題。所以,當這些九七文化爭論還在空泛地捕捉香港人是如何混同中西,且內在矛盾之際,香港人更切身地從每日生活和政壇政治變化所感受到的,更是活靈活現、目不暇給的政治“變臉”活劇,及種種關於轉換身份和政治效忠的游戲。這種活生生的文化政治,更能剌激香港文化創作人的思緒。
占據香港電影創作人心目中一個重要地位的,當然是香港人的身份政治,以及搜銷和身份政治相互緊扣的幾個課題,其一是時間,其二是記憶。九七前後不少電影以人文體驗的切身角度去探討時間經歷、時間意識,其實它們都可閱作為對“九七大限”那種被動時間觀的反抗。從大部分香港人親身感到的文化 經驗 來說,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有著繁雜多樣的種種“過去”(pasts),並無清晰線索,然而九七“回歸”,卻逼著所有人去面對和接受一個一統版本的歷史命運\。在 “線性歷史觀”下所描畫的“歷史”長河上,香港完成了政治“回歸”,但這卻非意味為人們找到了一個原鄉式的“歸宿”。相反地,九七年的時間“大限”,毋寧是一個逼在每個人面前,要作的存在選擇。無論是走還是留,都要同時整理過去,為自己選擇未來。也正因九七是這樣一個具存有論意義上的選擇 (ontological choice),它也是一個叫每個人都重整記憶,清理舊帳的大決算,彷如一個讓每個人“重新做人”的生死大關。
然而,正由於各人身處位置不同,經驗不同,在一連串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面前,並沒有一個放諸天下而皆合乎道義標準的公式,讓人整理自己的“過去”,因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焦慮和響應 方法 。有人尋回過去失落了身份的回憶,有人力挽狂瀾,在即將消逝的“現在”,保存這個即將失去的身份的回憶,也有人以為自己欠缺的,就是自己失去了的,對這一切都聲稱曾經擁有,保留或運\用追究、索償的“權利”。於是,香港在過渡期末的電影,就出現了多種關於“過去”記憶的題材,其中包括 “恢復記憶”和仔銀“失憶”這兩種主題,一些敘述關於失憶之後找尋那失落了的“記憶”的 故事 ,另一些則講述如何為了逃避痛苦而選擇“失憶”,分別展示對九七的記憶政治的不同取態。[4]《無間道》是關於卧底的電影,編導們對卧底題材有嶄新的演繹,但它同時是屬於那一系列探索時間和記憶問題的九七電影。
記憶的政治與時間的暴力:《無間道I》(2002)
與八十年代開始把卧底寫成悲劇人物的傳統不同的是,《無間道》把卧底的形像和可書寫的角度大大開闊,卧底不再單指警方派到匪幫的卧底,也包括匪幫派進警隊的長期卧底。於是,卧底就成了一種更有廣泛意含的“身份錯置”的象徵。第一集的《無間道》,把卧底探員陳永仁和卧底匪徒劉健明兩人的身份錯置,編寫成兩人你死我活的斗爭,而這也是環繞身份的記憶的斗爭。因為當劉健明正要利用自己的假身份(也就是在警隊的職權),追查誰是破壞匪幫的卧底探員之時,匪幫首領韓琛,卻派人把陳的上司黃志誠\打死了。但黃卻是惟一能證明陳乃卧底探員的人,掌握著關於陳的身份的全部記憶。這“身份”的機密記憶,只剩下劉健明可以替陳恢復,但陳後來偶然知道,這個事業上正如日方中的劉,其實正是潛伏在警察內部的卧底,兩人的對決就不可避免。
卧底如何回復真正的身份,是香港卧底電影的經典結構。對“真正身份”的執著,是港式卧底悲劇的基本原素。但《無間道》並沒有停留在重復這個悲劇故事,而是要討論一個更深入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才能“重新做人”。“重新做人”不一定是回復原來身份,但“重新做人”的歷程一定要求每一個人處理好自己的 “過去”,那些只能透過記憶、記錄、檔案而留存的“過去”。對記憶的所有權,變成對身份的所有權,個中包括對他人的記憶、他人的身份的所有權。對於卧底探員來說,“重新做人”就是回復“真”身份,也就是恢復記憶,制止自己繼續在身份迷失的苦海中流放,終結那在善惡邊緣的危險徘徊。他需要的是名實相符的“回歸”,重獲警察這個國家機器的確認。相反,對於一個潛伏在法治文明世界的匪徒,想“重新做人”的話就要為自己“洗底”,洗刷掉自己的記憶,也抹去甚至消滅他人對自己的任何記憶。
《無間道》片中經常朗日高照的天台,是卧底任務的指派、爭吵和斗爭的主要舞台,暗示見不得光的卧底身份,將要在炙熱傷人的陽光下暴露,過去在暗室進行的勾結、交易,將要成為過去。然而,對“過去”的擁有權,仍然是善惡斗爭的關鍵。就如陳永仁在陽光普照的天台上,不肯和劉健明達成交易,讓雙方都有做“好人”的機會,是因為他自豪地堅持自己“真正”的身份,道:“我是警察!”,劉的回答卻是:“誰知道?”
九七年“重新做人”的暴力性格和政治本質,就在於時間的無上律令,逼令對“過去”進行整理和清算。而香港的“過去”,洽巧就是那種充滿含混,充滿暗室交易,充滿身份錯置,見不得光的勾結游戲(collaboration)。[5] 那是一種關於時間的暴力,或更正確的說,是一種歷史主義時間排序的暴力(violence of historicist temporalization)。《無間道》對法理身份和法理的時間的諷喻,表現在陳和劉相爭不下的悲劇。正因為委身於法理秩序和法理身份的陳永仁,否決了讓劉和平地“重新做人”的選擇,拒絕繼續玩“勾結”游戲,它所換來的,卻是殺身之禍。[6] 然而,消滅記憶的需要,也成為這個殺手(另一個匪幫潛伏在警隊的卧底)被劉健明殺死的原因,因為這個匪幫“兄弟”,也保留了劉健明真正身份的記憶。為徹底完成為自己“洗底”的工作,以終結他長期為匪幫卧底的痛苦,繼續當一個成功地活在法理社會秩序下的警察,他把“兄弟”也殺掉。從電梯暗室中善惡無間(無差別)的地獄深淵中,進行過以暴力完成的身份抉擇(重新做人)後走出來的,是手持警察身份證的“好”警察劉健明。
無間地獄的“史詩”:《無間道II》(2003)
《無間道I》以天台和電梯的空間辯證,講述一個發生於回歸之後六年關於卧底身份和記憶的傳奇故事。然而,《無間道II》卻進一步把這傳奇的敘事的時間也顛覆掉。它是《無間道I》的前傳,說的是一九九一年開始直至一九九七的事(如電影的宣傳 口號 謂,是關於“一個傳奇的誕生”)。出人意表地,觀眾\ 在《無間道I》知覺到的善惡分野,在此集中被回溯式的敘事時間重新打亂和問題化。在第一集中與黑幫相鬥,最後被殺的正直督察黃志誠\,原來曾透過勾結黑社會內部分勢力,把黑幫龍頭首領殺掉。事變觸發了黑幫家族底下的五大頭目,產生脫離龍頭控制的背叛之心。家族第二代倪永孝施計對他們繼續牽制,並准備將他們殲滅,警匪雙方向對方派長期卧底的計劃,亦在這時開始。奇情之處是,卧底探員其實是黑社會新龍頭倪永孝的同父異母兄弟。這個大家族權斗的故事,包含各條支線,探討夫妻間的情愛忠誠\和同事朋友間的兄弟情誼。關鍵人物是前頭目手下的“忠臣”韓琛,他被追殺至泰國不死,後答應回港以污點證人身份,指控發動幫會內部血腥清洗的倪永孝。
影片以九七過渡為背境,片中幾個人物亦都面臨“重新做人”的抉擇:倪永孝發展“正行”生意,甚至在政界穿梭,靠攏“親中”力量,令他有可能得以放棄黑道事業,變為“正當商人”;督察黃志誠\要面對如何洗刷他被揭發策劃謀\殺,和引致好友同事死亡的悔疚;韓琛要以污點證人身份指控倪家,求取“重新做好人”的機會;而卧底探員陳永仁則努力搜集黑社會的犯罪證據,以助瓦解這個他在血緣上從屬的黑社會家族,以和它割斷關系。然而,韓要報復妻子被殺之仇的慾望,打亂了警察部署好,以法律制裁倪永孝的計劃(因而浪費了卧底陳永仁仔細搜集編排,曾說“絕不能把日子弄錯”的證據)。結果,督察黃志誠\被韓琛設巧計親手殺了倪永孝,國家機器只成了被復仇慾望愚弄的工具。與韓同夥的泰國歹徒,亦在夏威夷把倪全家殺死,利用和收編了原來單純的為愛復仇之心。殺人和罪惡的無間斷伸延,於閃念中或有從善之心的韓琛,亦在無間地獄的犯罪之路上越走越遠,一切善行惡行的精密平衡和計算,最後都全部失控。因為,在私人恩怨、個體身份選擇背後的,是跨境跨地爭奪利益,重劃地盤的野心。黑道“全球化”的邏輯,無情地嘲弄了“現代”的法理公義及“前現代”的恩怨情仇。
這種對黑社會家族故事接近史詩式的描述,令不少人將《無間道II》比擬為《教父》 (Godfather)。不過,我以為只有從政治寓言的角度,才可以解讀出這兩集《無間道》電影的有機統一,及有別於一般黑道影片之處。故事中倪氏家族衰亡,充滿內憂外患,權斗不斷,一邊是常抱異心的分離主義者,一邊是意欲一統天下的野心家。傳統價值的忠誠和忠貞,與不規矩的貪念慾望流動,出現無休止的較量。如果這個故事,可以被讀成中國近代史(或華人家族式社會)的某一種縮影的話,那陳永仁這個“同父異母”的卧底角色,就更可堪玩味。他的身份悲劇,在於他決意“做好人”(不單只是一個能完成任務的警察),與自身家族的罪惡、傳統和恩怨告別,並因此而向現代法理秩序致敬效忠。但是,他的唯一機會,卻是要接受任務,潛伏在家族之內,當一個隨時被揭發向另一種制度、另一套價值效忠的“叛徒”。而當《無間道II》細訴了陳的過去身世,揭露了他的上司其實正是他的殺父仇人,情節之反諷詭異,一如香港的真實歷史。如果鴉片戰爭之恥可以比作殺父之仇,那幫助為中華民族文化注入現代法理價值,於香港人而言就有如一秘密任務,甚或會招來殺身之禍。
二十年來,活在種種“親英”還是“親中”的拉扯角力當中的香港人,在陳永仁身上,難以不會閱讀出一種集體經驗。當陳決意下大決心“做好人”,選擇繼續秉承警察職志,完成卧底任務,卻只能在暗角向在警校提擄 教育 他的殉職教官致敬。這一幕就更折射出香港人對自己的“過去”當中,殖民性(coloniality)與現代性(modernity)交纏的復雜體認。不過,陳一心以為可以耐心的收集黑幫犯罪證據,以求一個歷史和法律裁決,為實現現代理性公正的夢想而努力。可是,在更大的復仇慾望和權術詭詐共同鼓起的竄流暗涌下,他的努力最終盡付流水,甚至付出生命。因為他要尋回“真實自我”(authentic self),取回“過去”的“真實”記憶(authentic memory),收集“真實”的歷史證據,將之交付公義裁決,實際上是有點過份純真率直,卻又非常危險和具威脅性。
身份錯亂與左右逢源:《無間道III》(2003)
如果說首兩集《無間道》的卧底群像,鋪開了一個交錯的香港殖民歷史時空下,香港人主體性問題,在心理上和道德選擇上的焦慮困局,那不應忽略的是,“無間道系列”並沒有以自憐、自傷的態度去看待香港人的所謂雙重身份、雙重效忠、身份迷失等問題。相反地,“無間道系列”中一、二、三集的編排,並非單純以一個線性時序交待事件,而是以不斷回溯來重寫上一二集的角色,打開觀眾觀賞和評價的可商議空間。這一種不斷重寫的敘事策略,我以為特別適合探討香港的身份政治,因為香港的雙重身份問題,正好並非一個單聲獨白的故事可以道盡,而是有多重書寫甚至多重解讀的可能。第二集改寫了督察黃志誠在第一集的一貫正直形象,掏出他的污點,以探討他的歉疚。這集也改寫了韓琛,他不是生性歹毒,而是如常人一般,在忠誠、恩義、情愛之間糾纏掙扎。結果他舍善道而行惡道也是形格勢禁,在矛盾的道德原則下驅使的結果。
而系列第三集《終極無間》一方面著墨於後九七更大的空間格局,引入沉澄和楊錦榮的新角色,以帶出大陸公安黑幫的元素,另一方面也改寫了陳永仁和劉健明兩個卧底的形象和性格。這一集的劉健明,也改變了他在第一集的冷麵形象。他藉偷閱陳的治療檔案而進入了陳的內心世界,使他原本被殘酷的生存和自保需要而掩埋的另一個向向公義的自我浮現,但這也使他掉進了一個負罪者自我揭發,無法區分雙重身份中何者才是真我的心理悲劇。但有趣的是,第三集的陳永仁,卻不再只是被描述為身份悲劇的犧牲品,他其實並非因為被分裂的身份所撕裂而有暴力傾向 (他的暴力其實是韓琛測試他的忠誠而被逼作出的)。這個被重寫過的陳永仁,是一個不斷頑抗警察體制將他的處境“病理化”,與治療語言相互戲耍的頑強人物。[7]
《終極無間》拒絕自傷自憐地看雙重身份,還可以在新加入的楊錦榮及沉澄兩個人物得到引證。因為影片對兩者的“真正”身份,其實最終也沒有交代清楚。觀眾可以接受那個“官方”版本,認為後者是大陸公安而前者是協同大陸公安查案。但觀眾也可以把各種疑團、線索,例如楊錦榮和韓琛在圖書館的秘密會面,視作為楊錦榮其實“真正”是韓琛安插在警隊的另一卧底的證據,而沉澄則是在大陸既為官府亦屬黑道的雙重人物。《終極無間》對雙重身份問題的開放詮釋,雖然使不少觀眾撲朔迷離,但楊錦榮這一角色,對影片整體的這一種結構性的含混,事實上作了很有興味的批註。
楊錦榮穿梭黑道白道,遊走京港之間,司職黃志誠所指“有很多秘密”、“搞政治”比搞保安更多的“保安課”,左右逢源,實是呼之欲出的典型後九七政壇新人格。他那副冷峻無情、滿懷自信而跡近目空一切的面孔,正好是陳永仁和劉健明這兩個苦惱於自身雙重身份的卧底們所欠奉的。他為求政治上把台灣黑道掃出香港之外,面不改容地公然插贓捏造偽證。而他也透露,他早於警校時期,開始踏上成功之道就在於懂得寫 報告 。他從不猶疑或迷惑於真相、身份,因為他有懂得寫報告的能力。這點既是指涉他這個角色,也是指涉作為敘事工具的電影,以及香港歷史現實中的情況。
既然三集《無間道》都可以對不同角色的屬性一再重拍、重寫,重新估價,觀眾所需的並非誰是忠、誰是奸的終極答案,而是重新閱讀、重新審視的空間。身份問題的問題意識,不在於身份的有或沒有、遣失或尋找、記憶與遺忘、證據與指控,也不在於它帶來的是喜劇團圓還是悲劇感傷,而是關於“再現 ”(representations)及“再現”的權力。
楊錦榮的自得自滿,相對於劉健明的迷亂瘋狂,陳永仁的無辜喪命,合組成香港雙重身份的文化權力大架構改朝換代下的浮世繪。但個中誰是忠、誰是奸,誰有罪,誰是站在公義的一邊……等等,並不在乎有沒有證據左證終極的答案,而在於是誰人為甚麼原因擁有甚麼權力去重寫、重演、重看、重讀。然而,這種重寫的可能性,並沒有減弱“無間道系列”作為一出政治寓言的批判性。可以說,沉澄的含混和神秘,毫無淡化這個角色所具體指涉的後九七香港政治實況,而楊錦榮的多重面貌,則更直率地說明一種關於香港人雙重身份問題的政治演繹,以及這些演繹的政治性。“無間道系列”作為關於香港歷史境遇的政治寓言,它的成就在於既串連各種悲劇情節,卻亦能擺脫了香港文化討論中關於雙重身份、雙重文化等論述往往內蘊著的傷感主義濫調,開啟了歷史和政治層面上的諷喻和批判。而這點批判卻既是實質政治指涉上的,也是美學認知形式上的。
作為無間道的“勾結式殖民主義”
香港九七問題的出現,以及這個問題所爭持的,是關於香港島、九龍半島的有關條約的法理性,以及關於新界地區租約的時效性。整個爭論所先設的,是那套深植於現代世界民族國家體系內的線性法理歷史敘事時間觀。一直以來,香港問題的官方陳述,都視之為“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彰顯歷史的公義。但是,香港現代文化角色的難局,並沒有隨九七的時間界線被越過而改變。時間的序列(編好號碼和日子的證據)並非等同公義的序列,每個新的時間開端都不是原初性的復歸,也不是新的出發,而是另一場表演和扮裝。[8] 就如九七之前,黃志誠\督察面對謀\殺指控,雖然因意志消沉而想一口認罪,但警方的內部聆訊卻一力為黃掩飾,否定各種證供。平行剪接的鏡頭又不時跳到劉健明在警隊的升職考核場面,他被問到對九七後的前景有沒有信心,匪徒卧底的劉卻以一口流利的英語說:the law will back me up(“法律會支持我”)。顯然,法理公義的時間並非自有永有,它的前提其實是“再現”的權力。
“無間道系列”以不斷重寫人物的開放結構為中心,但整體上又提供一個宏大而反諷的歷史敘事:九七不是一個大審判的時刻,但也是一個“大審判”的時刻。因為人們都要為自己打造一個身份以便迎接“未來”。面對這場要“重新做人”的大決算的,包括那些曾被中央某些領導人首肯為“當中也有愛國人士”的黑道豪強。九七這場“大審判”以回歸“真正”身份為戲碼,但結果似乎更合於以背叛、出賣、勾結、“轉軑”、變臉為能事的各式豪強。一方面我們看見,陳永仁在九七之前,於掛著快要下落的港英旗幟的墓地,向殉職警察同事立志完成卧底任務,但九七之後,他仍繼續過“三年又三年”沒完沒了的卧底生涯,公義的時間似乎停頓下來,亦隱喻香港人作為一個身負尶尬文化角色的悲劇,似是沒完沒了。但另一方面,隨九七逼近而大步發展的,卻是黑社會權術家倪永孝,他甚至踏足政壇(差一點被推舉為政協代表)。及後韓琛雖然經歷劫難,終能取倪而代之,重出江湖,立即就在慶祝香港回歸的酒會上,得意洋洋地舉杯。換旗、換徽,一個大時代的開展,卻又好象甚麼都沒有改變。
九七之後,黑社會仍是香港政經權力形構核心的最佳隱喻,他們或會死於仇殺,或會死於被騎劫操控的法律工具手上,但他們真正的競爭者,就只剩下那些甚至能出入“政治/國家權力”架構的同類,以及與後者共謀\的“勾結者”。因為只有這些既能把弄雙重身份,卻又沒有身份認同和道德原則包袱的政治“勾結 ”行為,才有搬弄黑白是非,消滅和捏造歷史記憶和證據的權力,使他們得心應手地駕馭各式政治忠誠\的游戲。它們沒有過渡九七,它們反是關於九七,關於前後的記憶和身份的主宰。這種權力形構,既是黑社會的,也不單只是黑社會的。就一如香港一百五十年來的“勾結式殖民主義”一樣,既是罪犯的,也不單是罪犯的,既是殖民主義的,但更多是勾結者的。所以楊錦\榮和沉澄究竟是公安還是黑道,其實並不重要。
誠然,今天的香港,並非如電影世界所想像的,僅只是一個由黑社會把持的“罪惡之都”,但放眼更宏觀的社會政治層面,那恐怕還是一個由權術家、陰謀家、野心家和勾結者當道的世界。他們向哪一方面都能靠攏,也會隨時背叛任何人和原則,在他們中間,起主宰作用的行為邏輯,恐怕還是符應著與百多年香港歷史共同推進的“勾結式殖民主義”文化政治形構。這個“無時間、無空間”,不隨時日年份而被跳越,跨境跨地的在不停運作的文化權力形構,或者也就可以像這系列電影一樣叫作“無間道”。
[1] 香港卧底題材次類型的處理,可參閱拙作羅永生著:〈卧底的世界?——殖民香港的(非)歷史想像〉,本文由此整理節選。
[2] 例如影評人朗天即以“後九七”為題談論香港電影,參閱朗天著:《後九七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03)。
[3] 見呂大樂著:〈二零零四年才是一九九七〉,《信報》,2004年3月10日。
[4] 見《後九七與香港電影》中第四章“失憶游戲”的分析;同注2。
[5] 參閱拙作Law Wing-sang, Collaborative Colonialism: A Genealogy of Competing Chineseness in Hong Kong,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2002).
[6] 這里對法理身份的歷史諷喻在於九七問題是因為九七到期的新界租約,在英方而言要解決,但從來不承認條約有效性的中國,卻以此來收回整個香港,包括原來是“永久割讓”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而當初提出條約問題,希望英人能延續其統治,香港“維持現狀”的香港富豪,卻觸動了一個原初意想不到的歷史效應,使整個香港交回中國。
[7]陳永仁在此集的形象,其實脫胎自九十年代香港卧底電影中卧底“去悲劇化”的前文,和對身份的“演出”性質的體會。見拙作羅永生著:〈卧底的世界?——殖民香港的(非)歷史想像〉。而與心理治療師(陳慧琳)周旋的情節,更有向另一出卧底電影《豪情蓋天》(1997)中心理學家(吳鎮宇)對出走卧底張耀揚不斷研判的情節致意的味道。
[8] 視身份作為表演和扮裝的文化理論,可參看J udith Butler,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Routledge(1993)。拙作羅永生著:〈卧底的世界?——殖民香港的(非)歷史想像〉亦曾分析周星馳在電影《喜劇之王》(1999)中曾以戲耍和表演論的角度重新刻鑄“卧底”角色和其文化意義。
『叄』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海吉拉
台灣電影海吉拉的評價:
題材新穎,年輕演員演技出色,一部很棒的愛情台灣電影。
下面詳細介紹一下:
1、海吉拉在烏爾都語中意為「性無能者」,是印度的一個特殊群體,印度人認為沒有生育能力的男女都應該成為海吉拉,除了極少數的兩性人和從未有過月經來潮的女性之外,絕大多數海吉拉人由生理條件正常的男性受閹而成。
4、台灣在一定程度上,思想的開放程度是比大陸走在更前沿的,比如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里的片段,在台灣同性戀已合法化。
(3)在陽光下拉屎是哪部香港電影擴展閱讀:
台灣電影海吉拉的劇情介紹:
1、兩個性格迥異的女性卻意外成了最好的姐妹——何希真、劉宛婷,他們同時喜歡上文棠生。
2、但其實文棠生早就注意到劉宛婷,在好友希真的讓步下,婉婷跟棠生進入交往,三人也形成親密的三角關系,直到一場意外讓宛婷發現原來她具有雙重性徵。
3、而此刻她必須選擇作為其中一個性別活下去。
『肆』 香港群星宣傳艾滋病的短片《愛在陽光下》
鏈接: https://pan..com/s/1wramPG19WLBI8wkTxvJQCg
《愛在陽大局光下》全稱為《世界艾滋病日——愛在陽光下》,這部音樂電影由香港電台製作、由香港關懷艾滋病基金資助。世仿彎為宣搜悶揚不要歧視艾滋病人信息,他們將以各行各業的造型出現,Cookies扮電梯女郎,古天樂與莫文蔚扮廚師,劉德華與郭富城扮電梯佬,而TWINS的阿Sa則扮艾滋病患者。
『伍』 找一部老電影,港台的,講的是一個女孩被騙拍暴露電影,男友阻止卻被打。女孩被迫拍了。
該電影是《陽光地獄之人肉市場》,是由陳奧圖導演的一部香港電影。由陳國邦和楊玉梅主演。
主要劇情:一對新婚夫妻昌與燕, 他們參加旅行團到美國渡蜜月, 二人非常恩愛, 到處遊玩, 正享受著美國的陽光· 而另一面在碼頭的陰暗處, 一群中國偷渡來的人蛇正剛到達美國, 而莉是其中一個來到尋找黃金夢的女孩, 她們被安排到一小屋內, 等待著親友們接回。但蛇頭早巳把年輕貌美的少女留下, 還假裝找不到她們的親友· 莉是其中之一, 餘下的人蛇, 被威迫利誘, 作娼妓償還偷渡的尾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