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功夫電影的發展過程
功夫電影發源於香港50年代,此時以粵語片《黃飛鴻》系列為代表。1949年新加坡電影人投資,胡鵬導演,關德興主要。整個50年代拍攝了62部。第一代《黃飛鴻》系列改變了以往騰雲駕霧,神怪之風,開創了中國武術片的新路子。
六十到七十年代,香港社會和電影轉型時期。武俠片成為經典,影響波及日韓和西方。
六十年代代表有:
胡金銓,生於北平的書香門第,喜好武俠故事。作品不多,但慢工細活,質量很高,文雅優美,空靈深刻。《大醉俠》《龍門客棧》《俠女》
張徹,生於杭州,長於上海。片子注重男性之間的情義,肝膽相照,義薄雲天。《刺馬》《十三太保》《大刺客》《馬永貞》
楚原,改編的多為古龍的小說。電影情節撲朔迷離,布景華麗,追求小說中的意境。深刻地揭示友情與道義,批判人性的慾望。《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劍》《三少爺的劍》
此時演員的名氣往往不如導演,沒什麼代表。
七十年代,新派武打片出現,演變為世界知名的「功夫片」。多以愛國題材為內容,徒手拳腳功夫為載體。
代表(這個太熟悉,不用多介紹了):
李小龍,《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
成龍,《蛇形刁手》《醉拳》《新警察故事》
八十年代,新潮動作片分為兩種:
吸收好萊塢經驗,表現香港現實的槍戰片,包括警匪片,犯罪片,《第一類危險》《夜車》尤其是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喋血雙雄》,在好萊塢樹立了香港槍戰片的傳統,融合了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和現代動作元素,周潤發也成為一代人心中的偶像。
另一種是懸疑奇幻武俠片,徐克《蝶變》。
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逐漸衰落,功夫片內容開始尋找另外的突破口。
1.徐克《黃飛鴻》系列,更加註重人性的探討。
2.古惑子系列。劉偉強,王晶等導演為代表。
3.杜琪峰,韋家輝的黑幫片。
4.林嶺東的「風雲系列」和警匪片。
5.李連傑系列。不過個人覺得他在大陸的影響力會大一些。
至於在國外的發展情況,很多都是借鑒了香港功夫片中的動作元素,而輔以好萊塢的經典敘事模式,並且融合了本民族文化中的優秀特質,典型的有現在韓國和日本的片子。美國片就更不用說了,很多東西直接照搬過去的,比如《熊貓大俠》。但具體的流變情況,因各自的環境不同而不能類比,如果你要寫論文什麼的話,也可以不用做這方面的工作,因為資料相對比較少。
『貳』 武俠電影的電影簡史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中國的武打片是中國電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很多外國人知道中國電影都是從武打片開始的。第一部在美國1000家影院同時做商業放映的中國電影是中國香港的《天下第一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導演:鄭昌和、主演:羅烈),第一部在國際最高級別電影節獲大獎的中國電影是《俠女》(在1975年戛納電影節獲綜合技術大獎)。
說起武打片,歷史可就長了,咱們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說它是一部武打片,都未嘗不可,因為裡面只是拍攝了同名京劇裡面的一個武打場面。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的電影,最賣座的類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們這輩人都沒緣一看的《火燒紅蓮寺》,一共拍攝了18集,要不是因為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愛國之士對這種所謂精神鴉片不滿,武打片還會繼續成為當時賣座電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國的武打片開始在香港復興,1949年,香港導演胡鵬拍攝了第一部以廣東民間傳奇武林人物黃飛鴻為主人公的電影,此後歷經近50年,黃飛鴻成了中國武打片的一個著名品牌,前後有關德興、李連傑等十餘位影星在近百部此類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中扮演黃飛鴻這個角色,有胡鵬、徐克等多位著名導演拍攝過這個題材,其中由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拍攝了近80集。在整個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象黃飛鴻之類的民國裝工夫片,一種是神怪類武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黃飛鴻系列,後者的代表作有《如來神掌》等片。
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動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響,模仿裡面的武打招式,題材也很窄,除了劍仙神怪就是學藝報仇。1964年,香港鳳凰公司拍攝的《金鷹》(導演:陳靜波,主演:高遠、朱虹),在內蒙古實地拍攝,裡面展示了摔交、套馬等傳統民族功夫,還有蒙古草原的壯麗風光。是一部創新的武打片。第 2年,長城公司拍攝的《雲海玉弓緣》(導演:張鑫炎,主演:傅奇、陳思思)則是在武打片的演職員表裡面第一次出現「武術指導」這個名詞,該片被認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術指導正式成為武打片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後,武打片的黃金時期來到了。
從1965年開始,邵氏公司的老闆邵逸夫對泛濫的老套武打片感到厭煩,他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之後,張徹和胡金銓分別在1966年拍攝了武打電影的傳世之作《獨臂刀》和《大醉俠》。這兩部影片奠定了他們在影壇的重要地位。張徹和胡金銓絕對是武打片教父級的導演,他們2人的風格迥異,張徹喜歡渲染暴力,武打動作比較寫實,經常拍攝一些諸如盤腸大戰之類的場面,總是血流成河,據說張徹每拍一部電影用做假血的番茄汁就要兩大汽油筒。而胡金銓則偏重於寫意,對武打的氣氛愛做渲染。他們2人對武打片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培養出一批這方面的演員和導演人才。參加過胡金銓電影演出的徐楓、白鷹、田鵬等人都成為台灣武打片的頂級明星。而經張徹之手培養出的這方面人才就更多了,象王羽、羅烈、狄龍、李修賢、姜大衛、陳星、陳觀泰、傅聲等都是整個70年代香港武打片的著名影星,在導演方面張徹還培養出吳宇森、午馬等人才,尤其是吳宇森更深得張徹真傳。與張、胡2人合作過的武術指導如袁和平、劉家良、唐佳、韓英傑等人成了炙手可熱的武術指導人才。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港台武打片著名導演除了張、胡2人還有羅維、郭南宏、楚原等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羅維一生拍片無數,他的最大貢獻就是導演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捧紅了李小龍這個國際馳名的功夫巨星。來自台灣的郭南宏原來是台語文藝片的導演,在60年代末期武打片開始流行的時候轉拍武打片,他導演的《一代劍王》和《鬼見愁》在台灣轟動一時,《鬼見愁》更是捧紅了在裡面扮演大反派鬼見愁的性格演員易原,易原後來成了郭南宏班底的御用演員之一。郭南宏拍攝的武打片內容豐富,但質量卻參差不齊,有《少林十八銅人》這樣的經典,也有《火燒少林寺》之類的失敗之作,他在70年代有段時間和張徹竟相拍攝少林題材影片,張徹喜歡拍硬橋硬馬拳拳到肉的真功夫,郭南宏則偏愛機關布景,這種競爭在1976年以郭南宏《火燒少林寺》票房慘敗而告結束。下面再說說楚原,楚原是香港50年代著名粵語片明星張活游之子,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經拍攝了反映社會現實題材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等名片,後來也加入武打片拍攝行列,導演了《愛奴》以及一大批改編古龍武俠小說的影片《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等,一時間古龍+楚原+明星成了古裝武俠片的鐵三角,楚原的作品情節詭異、懸念性強,布景豪華。
還有幾個台灣導演和他們的作品也值得一提,如《彈指神功》、《風鈴中的刀聲》等奇情古龍電影,張曾澤於1971年導演的描寫民國時期俠客殲滅土匪的功夫片《路客與刀客》(主演:楊群、孫越、崔福生),在影片里表現了鐵頭功和辮子功等奇特的武術招式,頗具傳奇色彩。還有丁善璽導演、楊群、甄珍主演的《落鷹峽》,結合了美國西部片的槍戰拍攝手法和中國式的武打,也很有看頭。以上兩部影片都在台灣金馬獎獲得了重要獎項。
中國武打片在70年代開始走向了國際市場。很多人都認為是李小龍使外國人認識了中國功夫,其實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業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鄭昌和導演,羅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該片曾在美國1000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不過倒是李小龍真正使中國功夫在海外發揚光大。李小龍的一生雖然短暫,只拍攝過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還有未完成的《死亡游戲》,但是在他的電影里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讓人看後精神振奮。他自創的截拳道功夫威力無窮,流傳至今。好萊塢許多硬漢明星如史蒂夫·麥奎恩、詹姆斯·柯本等,都曾在李小龍門下學過功夫。李小龍離奇暴斃之後,出現了很多模仿者,如何宗道、呂小龍等但只能得其形而未能得其神。
到了70年代後期,港台武打片開始走下坡路,這段時間,各種武打片的內容無非是門派斗爭、學藝報仇之類。胡金銓屬於慢功出細活,數年沒有新作。張徹也在不斷的重復自己,作品漸無新意。到了1978年,終於出了幾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影片,出現了幾個馳名國際影壇的人物。成龍,曾在羅維旗下苦熬多年,拍了不少片子,卻一直半紅不黑,1978年,曾在張徹旗下做過多年武術指導的袁和平為思遠公司執導《蛇形刁手》,起用成龍做主角,影片情節盡管沒有完全脫離老套,但是在武打設計上有所創新,在故事情節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劇元素,開創出一個武打片的新片種——諧趣功夫片,成龍充分發揮了他在於占元的京劇戲班裡學到的京劇北派功夫,成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後2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為經典。劉家良,正宗南派武術——洪拳的傳人,在張徹手下擔任武術指導多年,他於1978年導演的功夫片《少林36房》因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寫少林僧人練功的場面而大獲成功,他導演的《中華丈夫》、《18般武藝》都是當時比較賣座的影片,他導演的《長輩》讓女主角惠英紅成為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後。成龍的師兄洪金寶在70年代也已經成名,1976年他第一次獨立導演並主演了喜劇功夫片《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是香港的賣座片。
1981年,由張鑫炎導演,在中國大陸實地拍攝,全部起用國內專業武術運動員擔任角色和武術設計的《少林寺》上映了,這是一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影片摒棄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鋼絲、彈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採用長鏡頭拍攝,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後,票房奇好,賣座超過了成龍的《龍少爺》。
進入80年代,港台武打片的年產量已經大大下降,除了《彈指神功》《英雄無淚》、《少林寺》等少數影片,很少有轟動之作,就在這時,影圈新人徐克出現了,他曾經在美國的大學學過電影回港後在佳視拍攝的電視劇《金刀情俠》就使用了電影的拍攝手法,他導演的《蝶變》令人耳目一新,他在1984年拍攝的《蜀山劍俠》,聘請好萊塢的特技製作人員,營造出一個奇幻的劍仙世界,不過市場反應冷淡。這一時期,成龍、洪金寶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斷變化,他們拍攝了一系列的現代題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A計劃》等,為武打片闖出一條新路,武打更講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間還加入些幽默元素。這段時期,成龍在戲班學藝時的 「七小福」裡面的其他的師兄弟們如元彪、元奎、元華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術指導領域也都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裝武俠片開始重新為人們關注,胡金銓掛名,徐克、程小東聯合導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程小東導演的《仙鶴神針》、徐克、程小東、李會民聯合導演的《新龍門客棧》成為這一時期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的特點是武打設計天馬行空,想像力異常豐富。其中程小東可以說是武打片導演里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80年代初導演的《生死決》已經可以看出他日後的風格。而徐克的《黃飛鴻》系列將一個老的民間武林傳奇人物題材加以創新,影片里把武林紛爭加入到大的動盪時代里,表現出一種憂國憂民的意識,使武打片提高了一個檔次。一時間模仿跟風之作頻出,大家紛紛爭拍古裝武打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鐵猴子》和《火雲傳奇》還算有些創新。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又趨於沒落了!
從解放到整個70年代,中國大陸沒有拍攝過一部武打片,1980年大陸導演張華勛拍攝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為大陸武打片導演第一人,雖然在武打設計上還很稚嫩,但畢竟他敢開風氣之先。後來他導演的《武林志》也受到國內觀眾歡迎。1990年,何平導演拍攝的《雙旗鎮刀客》可謂是大陸武俠電影的扛鼎之作。此後,武打片在大陸開始風行一時,但是整體水平感覺要落後港台武打片10年以上。
一晃進入了新世紀,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4項大獎,使得中國的武打片再次被世界矚目!中國的一些著名導演如大陸的張藝謀、何平,台灣的侯孝賢都在拍攝或者籌劃拍攝武俠片。在新的世紀,中國武打片要出現新的輝煌!
『叄』 武俠電影的發展歷程
國內民眾對武俠文化也有著深厚的民族情節,武俠文化中所宣導的俠義道德深得民眾之心。
所以談論當前的影視與游戲等文化作品,不得不談到這些作品中的武俠文化情結的影響。
在電影傳入中國後,功夫片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大特色,是對世界電影的一大貢獻,也使武術邁向了新的領域。功夫片,又稱武術片、武俠片、武打片等,是以誇張的功夫格鬥為特點的影片。至今中國已有多少部功夫片,已難以記數。而古裝武俠電視劇,也在中文電視劇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開始拍攝的《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片,也是中國第一個系列電影,前後共拍了18部。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巨大好評,隨後就有不少跟風之作,將武術片推向了第一個高潮。
黃飛鴻是清末時期中國的武術宗師,香港在五、六十年代起根據他的故事拍攝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共百餘部,是世界上以同一題材拍攝最多集的系列電影。
而李小龍,則帶著他標志性的喊叫、雙節棍與凌厲乾脆的截拳道,將中國電影領入了全世界人們的視線中。對於許多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士來說,了解中國電影就是從看李小龍的電影開始,了解中國武術也是從李小龍開始的。
李小龍也因電影成為了世界最著名的中國武術家。雖然李小龍是真正把中國武術引向西方的人,但他的電影並不是第一個國際放映的中國功夫片。
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業放映的中國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鄭昌和導演、羅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該片曾在美國1000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李小龍之後,成龍的電影以現代化的背景,輕松幽默的風格,再一次征服了世界觀眾。
電影《少林寺》80年代也曾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掀起一股新風格武術電影熱潮,並使李連傑這個年輕的武術冠軍一舉成為國際級影星。於是《少林小子》、《南北少林》、《木棉袈裟》、《武當》、《南拳王》等片一擁而出,掀起了全民尚武的高潮。後來由他扮演,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系列,也深入人心。
中國的功夫片,演員多有武術基礎,不少都是武術家。如主演黃飛鴻系列最多的關德興,就是粵劇武生。而後的成龍、李連傑、趙文卓等,都是武術家。劉家良、劉家輝則更是黃飛鴻的傳人。
而在拍攝中需要演員真正打鬥起來,這樣功夫片又催生出了一個新的電影職業——武術指導。武術指導開始只在中國功夫片中出現,後來西方電影在追求更加刺激的打鬥過程中,也引入了該職業。
2001年3月26日,台灣導演李安執導的功夫片《卧虎藏龍》以其清新的畫面動作,西式的意識形態,獲得了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等四個獎項,是功夫片第一次獲此殊榮。
由此也引發了中國武俠電影的一次風格轉向。在《卧虎藏龍》後,大陸許多知名導演爭相拍攝武俠片,每次都是班底精良的大製作,邀請亞洲知名演員主演,並積極做商業宣傳。
此批影片特點是:場面,動作,音樂等優美精細,頗具藝術觀賞性;情節,對話等亦避免從前的粗俗,直接,構思方面追求一定的文學效果與內涵。但是,這批電影受到的負面評價卻普遍高於正面的。
很多評論家認為:名氣很大卻沒有功夫片經驗的導演們,想要迎合市場,又要顯示自己的高明,大手筆地製作了這些功夫片,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突破。很多地方弄巧成拙,如:為了追求所謂的藝術效果而過分做作,對白沒有跳出老套子,情節敘述冗長不爽快,或讓人莫名其妙等等。
相對地,功夫片或中式武打,在國際電影界卻越來越熱。不僅在東方,西方國家也開始拍攝以功夫為賣點的電影,及在電視節目中插入越來越多的武打鏡頭。
最明顯的例子是好萊塢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又譯為《駭客帝國》或《二十二世紀殺人網路》)。影片將科幻題材,電腦特技和中國功夫很好地結合起來,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巨大成功。
為了表達對中國功夫片的敬意,香港著名喜劇演員周星馳也運用電腦特技拍攝了《功夫》,並於2004年底上映,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肆』 武俠片的歷史發展
先秦之後,以武術和俠客為主角的小說逐漸興起,至唐代,形成第一個高潮。當時的《紅線》、《聶隱娘》等等,皆已有武俠小說的影子,但還未全面成熟。到了明代,《七俠五義》、《英雄兒女傳》等等開始流行,此時的武俠已經擺脫了唐代武俠中俠客依附政治、並為政治效力的窠臼,呈現出「游歷於江湖、行俠於社會」並與政治對抗的角色特徵,這種精神和春秋時期的「俠客」相吻合。到了明末清初,武俠小說已經在社會上廣泛流行,並取得了大眾的認可,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學形式。
電影傳入中國以後,以武俠和武俠精神為題材的小說、戲劇開始慢慢與其融合。第一部中國武俠電影,是1925年拍攝的《女俠李飛飛》。該片由邵醉翁(邵逸夫大哥)執導,林雍容,粉菊花,吳素聲主演。講述了一個女俠憑借武功成他人愛情之美的故事。影片雖已有後世武俠電影的雛形和精神氣質,但未脫胎傳統戲曲故事結構,結尾亦落入俗套,故未有太大影響。真正使武俠電影進入世人視線並取得巨大成功的,是1928年,由明星電影公司出品、張石川執導的《火燒紅蓮寺》。
該片根據「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是第一部根據原版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影響力巨大,觀者如潮,製片公司賺盡了票房和口碑。此後,續集連拍,一共拍攝了十八部,創下中國電影史上續集最多的單片電影。
武俠電影,作為中國一種獨特的電影類型,開始進入中國電影史。
從30年代開始,因為《火燒紅蓮寺》的火熱,中國開始出現了無數奇奇怪怪的武俠片,這些武俠片良莠不齊,大多取材於稗官野史,或追求新奇,或熱衷舊思想,文化質量不高,技術水準也沒有突破。1937年後,全面抗日中斷了武俠電影。
一直到了60年代,中國武俠片在題材和拍攝風格與技術兩方面,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邵氏從五十年代開始拍攝武俠電影,但不受歡迎,只好與「黃梅調」結合。此時的武俠片仍舊根植於傳統戲曲中,在服飾、台詞、劇情等等方面保留了較大的戲曲痕跡。
1965年,邵氏公司老闆邵逸夫對泛濫老套的武打片厭煩,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張徹在1967年拍攝傳世之作《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這部影片奠定了張徹在影壇的重要地位,被人稱為新派武俠電影。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只是陪襯。張徹的電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剛烈的俠客,個性獨立,有自己的為人處事的標准,看重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是陪襯。
新派武俠擺脫了老派武俠的套路,在技術上也有了巨大的嘗試和突破,一些風格化和接近生活化的人物裝扮及審美情趣開始呈現,但,真正引起巨大轟動、標志武俠電影成熟起來的是,1971年由台灣導演胡金銓拍攝的《俠女》。
這部改編自《聊齋》的中國武俠電影扛鼎之作以其跌宕起伏的情節、冷靜懸疑的氣氛、熟練精準的技巧和滲透其中的禪思哲理而受到了如潮好評,一舉奪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將中國武俠電影在世界范圍內推向了頂峰,這是中國武俠片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它標志著武俠片這種類型正式獲得世界承認並載入世界電影史。
該片在畫面和劇本兩方面確實頗有新意,導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鑄就了它的成功。竹林、斗笠俠客、政治迫害、輕功、射箭、野外拍攝等等影響後世巨大的武俠元素,皆由此片獨創。而源於道家的山水情趣和政治冷淡,深刻契合中國長久農業社會的思想根源。尤其是該片女主角——徐楓(現台灣湯臣集團總裁)扮演的女俠,輕靈颯爽,扮相利落,幾乎成為後世所有女俠的定格。而她飛身上樹時,驚人的一剪(剪輯特技),艷驚四座,被冠以「中國武俠第一刀」的美譽,在70年代影響力巨大。後來崛起的徐克、程小東等人,皆受此片巨大影響。
至此,中國武俠已經全面成熟起來。
此時,一種新的電影形式開始凸現,並最終於武俠片分道揚鑣:功夫片。
八十年代末,香港新浪潮電影崛起,一批新人開始嶄露頭角,譚家明、王家衛、張曼玉以及後來出現的四大天王。其時,邵氏電影停拍,香港電影呈現巨大市場空間。在這種背景下,以徐克、程小東等海歸派帶來的年輕創作活力和視野,開始掀起武俠電影的第三個高潮。
1992年,程小東取材於金庸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拍攝了同名電影,他大膽取捨劇情,創新動作和敘事技巧,在剪輯方式和拍攝手段上都有了巨大突破。威亞技術的成熟與飄逸審美的運用,共同構成了這部電影的審美情趣,在這里,金庸描寫的劍氣、輕身術等等都有了極為完美的視覺展現。而由黃沾作詞的「笑傲江湖」也傳唱一時,並在二十年後的今天依舊被人津津樂道。
該片完全延續了《俠女》的拍攝風格,主打元素依舊是竹林、斗笠俠客、陰謀等等,徐克事後說明他確實是向胡金銓學習了,而該片動作的方向所指:俠義精神中的超然脫俗與世外情結,第一次將武俠片的精神內涵做到了極致!!
此後,程小東再接再厲,又拍攝了續集《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這部電影引發的爭議和觀影狂潮更加超過前者,大陸港澳台幾乎萬人空巷。電影中,不僅兵器能殺人,飛花、落葉、針線、鐵鉤甚至徒手都能致人非命。而林青霞裝扮的東方不敗,則成為了新派武俠人物形象的一個巨大突破。
在該片中,林青霞扮演不男不女的東方不敗,因為修煉葵花寶典而揮刀自宮。徐克和程小東第一次吸收了黑澤明電影中的日本幕府時代風情,將和服扮裝與林青霞的美麗氣質結合得無與倫比,而林青霞近乎完美的表演水準,則成為「東方不敗」標志性形象。
以這部電影為准,香港和大陸都第三次興起了武俠片的狂潮,拍攝了諸如:《六指琴魔》、《天山童姥》等一系列武俠片,並在海外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
此後數年間,武俠片漸漸式微,無限制地復制類型導致觀眾視覺疲勞,而票房左右的市場因素也剋制了投資人的拍攝慾望,九十年代末,幾乎沒有人再拍攝武俠電影。
2000年,一部橫空出世的武俠電影,再度引發了這個類型片,那就是李安執導的《卧虎藏龍》。這部由香港安樂影業投資、根據王度廬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是迄今為止,華人投資、華人執導的華語電影唯一一次在奧斯卡獲得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也給武俠片注入了雞血針。
該片從元素、拍攝手法等等上並無巨大的突破,但,在導演水準、鏡頭設計、剪輯、服裝、畫面節奏等等方面,一反程小東徐克模式,採用了「劍走輕靈」的審美,其中,章子怡扮演的「玉嬌龍」形象轟動一時,而李安的導演水準也得到了空前肯定。
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東方不敗》中和服的引入,華語武俠片越來越脫離本土文化,種種莫名其妙的風格、裝扮等視覺設計,強行扯入西洋元素,為討好當時興起的美國大片觀眾。徐克拍攝的《斷刀客》等等電影,完全把武俠與美國西部片結合起來。莫名其妙的大漠風情、奇奇怪怪的盔甲裝扮、所謂的玄幻風格等等,割離了武俠片與中國農業社會的關系,歪曲了武俠片的文化內涵。加上此時香港的漫畫風,更加加劇了這種不嚴肅的「創新」。
在這種情況下,李安大膽回源,重新將武俠片定義為農業社會風情(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沙漠哪裡有俠客?俠客必然伴隨著社會和江湖,甚至美女),雖然在該片中仍舊有一段沙漠戲,但從歷史和情節上都予以了磨平,幾乎看不出痕跡。影片重要的仍舊是青山綠水、斷橋小樓式的純中國風情。
該片大俠扮演者:周潤發,他扮演李慕白,其寫意大度的動作設計所蘊藏的「大俠」意味,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出現了。而玉嬌龍和俞秀蓮在屋頂上橫飛的一段輕功,則看得觀眾目瞪口呆,尤其是美國觀眾,華盛頓郵報甚至貼出頭版評論:公然抗拒地球引力!
此片幾乎所有的元素都源於中國傳統的道家學說,包括「氣」、「穴位」、「輕功」等等,而原小說也是民國早期撰寫的,電影基本上忠於小說,並抓住了小說的精神實質。
但是遺憾的是,當時大陸電影市場極為慘淡,第五代嘗試商業屢屢失敗,第六代又拒絕商業模式,導致好萊塢電影大肆侵佔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這部極為優秀的商業武俠電影被引入大陸,引發了一定的觀影潮。這種情況為大陸電影公司和老闆極為嫉妒,他們出於各種心理,僱傭了一批所謂的評論家、影評人,對該片大肆歪曲,評價該片為:討好美國,討好票房,內涵不足等等……
實際上,這部電影美國人幾乎看不懂,因為美國人根本無法理解「輕功」是什麼,全世界,也只有中國文化中有普通人飛天的描述,在基督教世界,飛天,等於神!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公然抗拒地球引力」就凸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以,以「討好美國人」為借口來打擊該片的藝術地位,不僅不符合事實,而且凸顯出大陸當時電影產業的急躁和危機感。
至此,中國武俠片算是告了一段落,而後,引發了中國電影產業化的第一部純商業片《英雄》,便是對該片的借鑒,之後的《十面埋伏》等等,中國武俠電影正式走入了好萊塢。
『伍』 中國武俠電影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100年中,武術動作片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僅僅有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擴大電影的市場效應的作用,而且更有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宏揚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宣傳,從而使中國走向世界,使世界認識中國。如奧斯卡、如嘎那、東京電影節等等是中國影片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再如電影《霍元甲》的放映,使無數國人為之傾倒,從而使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自豪感大大提高。
中國電影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橋梁,中國武術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源泉。兩者的互存互進將永遠延續下去。
發展趨勢必然走向國際化,大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