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二怒漢》,這部影片最偉大的地方在哪
影片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短短的一百多分鍾時間內,十二位陪審員以辯論為武器、以投票為戰場,展開矛盾重重的沖突,雖然每個人著墨並不多,但卻完美的將十二個出生不同、職業各異、性格懸殊、立場區別的人物形象完美的展現出來。這裡面,有市儈的小生意人,有自私自利的普通市井小民,有冥頑不靈的老頑固,也有如同西部牛仔般,孤身一人扭轉乾坤的英雄人物。
這里不得不提到,東西方所不同的英雄觀。提到英雄,在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眼中,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無名強者,是「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情人物。但無論如何,也絕不會是亨利.方達在本片中飾演的連真實姓名也沒有出現的「8號陪審員」。或許可以這么說,中國人憧憬的是在體制之外快意恩仇的劍俠刀客,西方人則將這種人視作不法之徒,反而更多的將「8號陪審員」這種堅持在法律框架下伸張正義的人視為英雄。當然,美國也有大漠黃沙、單槍匹馬的西部牛仔,但那畢竟不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究其原因,大約與雙方的政治制度息息相關。中國數千年來的君主集權,讓反抗者成為民眾心目中勇敢和偉大的化身,特別是20世紀以來所形成的語境里,「造反」與「破壞」幾乎成為最值得崇敬的行為,這也就讓本身在法律體制之外的「俠」成為正義的代名詞。而在西方,契約精神和民主制度早已深入每個人的骨髓,維系好「法律」這種社會公共契約,本質上就是維護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公眾利益。這也就可以解釋,在某美國媒體對民眾進行的心目中影史最偉大英雄排名中,格里高利.派克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飾演的芬奇律師力壓詹姆斯邦德和印第安納瓊斯,高舉第一位的原因了。
Ⅱ 《十二怒漢》演繹出了韓國新花樣,眾多版本中你看好哪一部
推薦你看中國版的。
由經典電影改編的《十二公民》已於今日上映。這里簡單評價一下美版《十二怒漢》、俄版《12》、日版《12個溫柔善良的日本人》和中國版《十二公民》幾個版本的異同。
1957年版的《十二怒漢》,至今仍位列imdb top250第7名。實際上,如果你事先看過俄國版的《十二怒漢·大審判》(集合了12位俄國老戲骨)以及中國版《十二公民》(集合了12位北京人藝演員),你會覺得這個堆滿特寫的版本真是朴實無華乃至土得掉渣,尤其是每當有陪審員發表了什麼不受待見的言論(比如3號陪審員載入史冊的「他就是做了!他就是做了!怎麼你們都看不出來呢?」)
偶爾甚至會讓我想到《春苗》
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法律電影——所以在分析各版《12怒漢》之前,我們有必要先釐清「經典」為什麼是「經典」。很多經典其實都不怎麼好看(當然《12怒漢》是相當好看的),比如《魔戒》的原著,相比現如今的暢銷書,人物不生動、對白很枯燥,基本上是一部邊走邊唱的公路流水賬。它是經典的理由很簡單:作為一部完整的架空作品,它集前人之大成,開後人之先河,有著獨屬於自己的語言、種族、世界觀,在真正意義上開創了「奇幻小說」這種文學類型。
《十二怒漢》同理。它有個空前偉大的戲劇前提:一個貧民窟的小混混被控謀殺了他的養父,11名陪審員未經討論便認定他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堅持「我們應該坐下來好好研究一下案情」——隨著討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疑點浮出水面,最終8號將其餘11人逐一說服,所有人均將判決改成「無罪」。
這里,隨便拎出來一個點都可供影評人和公知大做文章:貧民窟的小混混,是社會的邊緣人、少數派;陪審員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因此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案情,這就製造了很多討論社會問題的空間;更別提還有陪審團的原則、法的精神,等等等等。
正是因為「12個男人」、「全部都是有關法律的對話戲」、「全部情節都發生在一間煙霧繚繞的小會議室里」這些元素實在是很無聊,所以「1個人說服11個人」、「全程跌宕起伏無尿點」、「空前絕後的好口碑」聽到觀眾耳朵里,才格外地有吸引力。
其實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版本,就是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它可以說是美版、俄版的綜合,比美版更豐滿,比俄版更緊湊。
因為目前國內沒有陪審團制度,編導只好給它改了個看起來挺雷的設定:政法大學家長組成的模擬陪審團。不過在何冰韓童生等人藝老戲骨的演繹下,這場討論仍然被呈現得非常真實可信。
而且由於並不涉及人命,討論更多地轉向了對陪審員內心的審視,加入了不少比較本土化的情節,比如仇富、地域歧視等等;除此以外,更多了一個特別有中國特色的關鍵詞「為了孩子」——所以不妨將之視作是在借鑒了俄版劇作構思的基礎上,對美版情節的補完。可能是因為這場討論完全是虛擬的,《十二公民》對各位陪審員的內心世界、以及這背後的社會現實的挖掘,才會尤其深刻、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