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與美國電影相比,中國電影的劣勢與不足
我個人認為與美國電影相比,中國電影的質量不高,而且曾經有藍皮書指出,中國電影目前的現狀是:電影生產的許多硬體都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人才、創意等軟體水平卻完全不匹配;中國電影因為缺乏海外營銷推廣人才而很難真正「走出去」。
中國電影主要是質量問題,不細致、不人文。大量電影存在「不真」的問題,主要是對人的生存狀態表現得不真切。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不細致。同時由於不可忽視的文化差異的存在,很難引起異域觀眾的認同。
比如,有很多宏大的主題、很多歷史標志性的會議,還有一些機構中的矛盾交織,而這並非所有人的普通生活,不是人類共同關注的東西。有的是適應一個時期的形勢和政治需求,沒有對人類共同的文化情感的焦慮等的共性的考慮,不具備全球化地域的對人類、人性的認知和思考,沒有異域文化的人群可以共同感受的東西。
B. 當代中國電影的藝術困境:對電影與文學關系的一個考察作者簡介
在當代中國電影的創作中,電影與文學的關系面臨著諸多藝術困境。從馮果教授的學術專著《多元素參與的電影表演》和一系列學術論文中,我們可以深入探討這一問題。
首先,電影與文學的融合與創新,是當代電影創作的重要趨勢之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電影與文學的結合並非易事。文學作品的豐富性、深度和復雜性,往往難以直接轉化為電影語言,尤其是當文學作品的背景、人物、情節等元素與電影的視聽語言存在較大差異時。這一困境要求電影創作者在保持文學作品精髓的同時,巧妙地將文學語言轉化為視覺、聽覺、情感等電影元素,實現文學與電影的融合與創新。
其次,電影與文學的關系,還體現在對故事敘述方式的探索上。在馮果教授的學術論文《從失語者到敘述者——對新生代獨立電影的分析》中,他深入剖析了新生代獨立電影中故事敘述方式的轉變。與傳統電影依賴於對話和解說詞進行敘述不同,獨立電影傾向於通過畫面、音樂、氛圍等非語言元素,來構建敘述空間和情感氛圍。這種轉變不僅挑戰了傳統電影的敘事方式,也對電影與文學的關系提出了新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電影創作者需要在尊重文學作品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創意,探索新的敘述方式和表現手法,實現電影與文學的有機融合。
最後,電影與文學的融合,還涉及到電影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在馮果教授的論文《消費社會中的電 影產業》中,他分析了電影產業在消費社會中的角色與挑戰。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電影產業面臨著如何與文學作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問題。電影創作者需要關注文學作品的市場需求,將文學作品的影響力轉化為電影產業的競爭力,推動電影與文學的共生發展。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電影在與文學的關系中面臨著多重藝術困境。電影創作者需在保持文學作品精髓的同時,積極探索電影與文學的融合與創新,不斷尋求新的敘述方式和表現手法,以適應電影產業的發展與創新。通過深入探討這一問題,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電影的藝術困境,也為電影與文學的未來合作提供了思考與啟示。
C. 為什麼中國大陸拍的電影差
個人覺得:
首先是中國內地很多電影人的想法,並不是真心想拍一部好的電影,而是把電影當成一門快速賺錢的生意,而且這生意中充滿著偷工減料、坑蒙拐騙,所以質量自然難以保證。當然也不乏有真正想拍些好電影的人,但大環境如此,他們裹挾其中,也進退兩難。
其次,中國人的整體思想,比較僵化,想像力不太豐富。自然難以拍出諸如《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阿凡達》這樣高質量高境界的影片。
再次,中國的電影電視審查,也限制了很多本來很好的劇本和創意。即便從國外引進的好萊塢大片也因審查被被剪裁得支離破碎。
再次,關於西方的很多電影獎項,甚至包括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人和中國作品很少上榜,主要問題多半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有關,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獎項也包含了很多政治上的偏見,甚至於有些不懷好意。另外,這幾年據說這些獎項里,似乎也充滿著金錢博弈的味道了。
最後,其實,中國不乏優秀的影視作品,比如《卧虎藏龍》《集結號》,再比如早幾年的《大決戰》。還有很多很多。隨著開放程度和反腐力度的加深,相信未來的中國的影視,也會越來越好。
以上,是一個業余觀眾,對此的非常粗淺的看法。
以下網頁是《中國內地電影行業主要特點分析》
http://www.askci.com/news/201406/05/0517443539813.shtml
D. 簡述對當代中國電影現狀的看法。
對於電影發展中存在的艱難現狀如下:
一是「出口轉內銷」。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的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功,反過來又提高了影片在國內的票房,使得不少電影人採取了類似的辦法——先到國際上拿獎,再通過宣傳來提高國內的票房。當然為此就必須去迎合西方。一方面採取西方較少見的各種東方民俗風情的奇觀,如顛轎、擋棺、求雨等;另一方面採取西方感興趣的題材內容,如同性戀、亂倫等,同時採用西方習慣的表達方式。如《霸王別姬》中的口誤;《一個都不能少》是改編自小說的,小說中涉及到民辦教師的問題,但導演擔心外國人看不懂什麼是民辦教師,就把這個情節刪去了。
二是加強了宣傳炒作,利用媒體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如夏鋼的《紅櫻桃》放映前,傳出女主角郭柯宇的家人為一個裸體鏡頭狀告電影廠,其後則不了了之。現在宣傳炒作已經成了重要的手段,開機儀式、首映式、明星簽名等,再加上各種明星的宣傳。這在商業上有一種現象叫「鯰魚效應」。意思是長途販運鮮活的魚類,會有很高的死亡率,如果水箱里放一條活躍的鯰魚,激活了其它的魚,死亡率便會大大下降。
總體說來,中國電影之所以陷入低谷,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
其一,體制問題。中國的電影產業傳統上採用賣拷貝的方式,即電影製片廠僅作為電影的製作方,將電影以拷貝的形式賣給電影發行公司,而電影的票房收入基本歸電影發行公司所有,電影製片廠只得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多數的電影賣到幾十個,上百個。個別電影只能賣出幾個拷貝,使電影製片廠陷入困境。
其二,電影的多級審查制度。中國大陸電影審查制度是個內部的制度。它不對公眾開放,不像多數法庭審判或價格 聽證。這種做法本身充滿非體制、「地下」的色彩。因此,要求電影審查不再暗箱操作的呼聲時起時伏。暗箱操作也不符合公眾經濟的原理。很多影片因為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的問題而被判為禁片,不能 播出,令中國電影的發展裹足不前。
其三,商業社會中娛樂方式的多 樣化,以及電視、走私電影的出現,導致國產電影產業受到沖擊。
其四,相對較高的電影票價超出了社會大眾的平均消費水平,使看電影成為奢侈品。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電影發展戰略的失敗。這些年電影廠普遍舉步維艱,卻又提出精品戰略,主張拍主旋律影片,對各電影廠更是雪上加霜。關鍵的問題是拍一部虧一部,而觀眾對電影又失去了信心。要改變這種面貌,首先要找回信任,要拍出好看的影片,這就要先從商業電影入手,通過商業電影的盈利來投資於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
-------來自《中國當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