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賠錢為何還有大量資本瘋投電影
2012年前六個月國產電影只有兩部基本保本,一部是《綉花鞋》,一部是《黃金大劫案》,其它的都處於賠錢狀態,有一些甚至陪的血本無歸。看到這個消息,我想寫一篇科普文章,既然這些電影都是賠錢的,為何還有大量的資本進駐電影市場,瘋狂的投資電影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科普一下電影分賬的問題(當然,很多讀者都已經非常清楚了)。
最簡單的電影票房分賬方法就是電影投資方、發行方和影院各拿三分之一少一點,少的那一點是給廣電總局的孝順錢,也叫電影發展基金。拿《黃金大劫案》的票房來做例子,它現在賣了一億五千多了,實際上電影的投資方拿到的回報是五千萬上下。一部電影除了賣院線獲得的票房之外,還可以賣電影頻道得到一些(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賣網路版權得到一些。院線的三分之一的票房加電影頻道售賣加網路版權,就是一部電影的最終賣出的錢。
第二段,對於懂行的讀者來說,有點多餘。第三段我加一個小問題,上半年真的是所有的國產院線電影都賠錢了嗎?今天上午微博上流傳的那份資料,是基於最簡單的票房三分之一法則來計算,直接把票房三分之一後與電影製作方公布的成本做比對,低於成本的則算是賠錢。而實際上,國產電影現在很浮華,它們對外公布的成本水分很大,一般都是把真實成本擴大三倍以上向外界公布,以蒙騙觀眾,給人大片的錯覺。所以,按著這個黑幕來看,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賠錢了,只是表面上看賠錢了。
第三段對於懂行的讀家來說,也是多餘的。既然多餘,第四段也再多餘一個問題,哪些電影資方願意說自己賠錢了,哪些又從來不說自己賠錢。那些真個拿電影當做賺錢買賣的,基本上都是賺錢賺的很低調的,從來都是哭窮,說自己沒賺錢。而為何還有一些公司使勁叫喊自己從來不賠錢呢?因為這些公司拍攝電影的資金,都是融資所得,他們自己沒有錢用於電影製作,拿著別人的錢給自己做嫁衣,所以要吹自己從來不賠錢的。若是我的讀者里邊有電影從業者,您以後看到誰說自己玩電影從來沒賠錢的,看看他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融你的資了。
第四段好像也沒有多大意義。第五段真正進入這篇文章的正題。上半年,國產電影沒賺著錢甚至是確實賠了不少,是實情。既然在中國投資電影,於票房上不能賺到錢,為何中國每年的電影數量還是逐漸遞增呢?為何還有大量的資本進駐電影行業呢?我覺得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
藝人包裝的需要。
有些影視公司,拍電影賺錢是其次的,靠賣藝人賺錢才是最主要的。這些公司規模都比較大,旗下藝人很多。幾千萬投資一部電影包裝自己的明星,靠走場代言等活動就可以把電影賠的錢賺回來了。說白了,拍電影就是給這些藝人穿身漂亮衣服罷了。也因此,很多藝人的炒作非常嚴重,而電影質量一直提高不上去。最近,小馬奔騰這家公司開始瘋狂的炒作寧浩導演,說白了,寧浩也只是一個藝人,不久的將來,很可能被小馬奔騰當做明星來賣的。不出一年,寧浩肯定有代言的品牌了,這個是一定的。因此,即使他們投資的電影賠錢了,還是有可以補回來的空間的。
第二、
地方政績的需要。
很多電影其實都是地方的政績電影。咱老馬是河北人,不能拿河北的那些政績電影舉例子,不然,又要有某些組織冒充黑社會威脅咱了。拿去年的《秋之白華》來說,這個其實就是政績電影。像《湘江北去》等等也都是地方獻媚的政績電影。這些電影是不在乎票房的,反正是納稅人的錢。
第三、
一些影視公司不可告人的圈地目的。
這個,我不便明說,只能舉個例子。有一個叫H的省,每年有幾千萬的影視扶持資金,但是,它的要求是,申請扶持的影視公司必須財務干凈,且最近幾年有成熟的作品了。那好,我馬慶雲建立了一個影視公司,花點錢投資了幾部電影,賠點錢,不算什麼,就是為了拿到這個幾千萬的扶持資金。當然,其間有沒有官商勾結,就得看我馬慶雲的本事了。這幾千萬還是小數字,更大的還在後邊。
我拿到這批扶持資金了,因為我最近幾年確實拍了幾部電影,甭管拍的多爛多不要臉吧,反正是拍了,我朝中還有關系,這扶持資金必定是我的了,政策上也說得過去。但是,我不滿足於這幾千萬的資金啊,毛啊,對於有錢人來說,這點兒是個毛啊。我要申請電影產業園項目!黨和政府您的領導英明啊,在您的領導下,俺們的電影事業是蒸蒸日上啊,俺們覺得,好萊塢對俺們的沖擊還是有滴,但是俺們深入學習了您們的指導精神,迎難而上啦,同時,俺們認為,好萊塢之所以能比俺們稍微厲害一點,是因為人家是有產業規模滴,俺們覺得,咱們H省也應該有自己的電影產業園區。領導們您們看啊,俺們申請辦電影產業園區啊!
各省的電影產業園,才是一塊肥肉。說是電影產業園,實際上,就是變相圈地,干房地產。房地產才是暴利!一畝地就能賺以前賠的所有的電影的錢。一個產業園,都是一大片的啊!暴利到底有多少,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了吧。幹嘛要拍電影,還不是為了圈地。中國這么多省,除了西藏青海之外,估計都想著要上馬電影產業園區了吧。這么多蜂擁著拍電影的,大多為了這塊肥肉。
……中國電影的崛起,不是干多少個電影產業園區就能起來的,這個沒有任何關系。說到底,中國的電影積貧積弱,根源上就是這幫各懷鬼胎的玩意們在玩票,不是以做電影產業為目的,而是懷著房地產的惡毒心態。電影,哼,電影不過是它們圈地的敲門磚罷了。中國為什麼沒有好電影,因為中國缺少優秀的電影中間環節。中國不缺優秀的電影編劇和電影題材,也不缺優秀的電影觀眾,缺少的是優秀的以電影產業為目的的資金和合理的電影審查體制。中國當下的電影,很多都已經是地產泡沫的一個延伸了,跟數年前的香港電影用來洗黑錢,大同小異。如此看來,中國電影是否有希望?中國經濟何時平穩著陸,中國電影何時才能打通這個一公里的中間環節。
『貳』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首先我們先來科普一下,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中國電影與戛納國際電影節打得火熱的時期應該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第五代導演集體尋路戛納。
舉幾個例子吧。1993年,第4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三度入圍,侯孝賢的《戲夢人生》摘得評審團大獎。緊隨《霸王別姬》光芒萬丈的第二年,張藝謀迎來了他的戛納時代。1994年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主演葛優成為首位華人影帝。2000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頂峰,姜文憑借《鬼子來了》獲得評委會大獎,中國台灣導演楊德昌憑借《一一》獲得最佳導演獎,梁朝偉憑借《花樣年華》封帝。
「唯票房論」的商業電影自然入不了主打情懷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眼。沉下心來少些唯利是圖,或許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叄』 關於中國電影票房榜前五全是國產片這件事,你有何看法
在之前,中國人是比較喜歡看外國大片的,特別是一些帶著科幻色彩的大片。這些大片是非常絢麗的,裡面的各種特效也是很吸引人目光的,所以說很多人都會在節假日的時候去看外國大片,只會有一小部分的人去看國產片。不過現在中國電影票房榜前五全是國產片,對於這件事情你有什麼看法呢?
總結
所以小編也希望中國的國產片能夠拍得越來越好,這樣也能夠讓中國人特別喜歡看國產片,而不是去在休假的時候看外國的片子。
『肆』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首先,這個問題說的,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了,事實上在短片環節中國還是有入圍的。那麼為什麼重頭戲的主競賽單元,也就是說有機會沖擊金棕櫚的電影,中國越來越少了。
2016年是0,2017同樣是0。綜合國力越來越強,按理說中國的文藝方面也應當跟著經濟一同強起來,套用政治課本上的話,那就是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決定的,並反作用於經濟和政治。
事實上,中國沒有出現經濟和文化的悖論,你必須承認,在近幾年中國的影視作品,是差強人意的。16年和17年的國產佳片,口碑都很是不錯。並且在一些新類型的嘗試中,也有了突破。
比方說吧,《百鳥朝鳳》、《山河故人》、《路邊野餐》,這樣的電影顯然不是符合院線口味的電影,但在中國仍然得到了一定的支持。這就是一種進步。並且類似於《湄公河行動》這樣的商業類型片,中國也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一度讓我感到驚喜。而《路邊野餐》,也有幾分賈樟柯《小武》的味道。
所以,中國電影的前景我十分看好,說直白些,一個越來越有錢的國家,電影不可能越拍越爛。
戛納為美法幾近壟斷的局面,中國遲早是要充當攪屎棍的角色的。對於這兩年零入圍,也不必過度擔憂,不契合戛納的胃口而已,其實沒什麼。入圍戛納的那些電影中,也未必部部都比國產佳片好。
『伍』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遇冷,主要是因為哪些原因
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觀看過好萊塢的電影,在前些年的時候,好萊塢的電影在我們中國的電影市場一直都是深受到影迷的歡迎的。咱們國產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相差甚遠,劇情製作觀感方面都是沒有好萊塢所製作的電影更加的精彩好看。但就在2017年之後,這個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好萊塢的電影在我們中國這關於市場中影響力以及受歡迎的程度都遠遠的大不如前。而好萊塢也對在中國市場遇冷這件事情表達出了擔憂,感覺到十分的有壓力。
再加上很多影片都比較注重於票房收益,對於演員陣容以及劇情方面的監管都是沒有那麼的嚴格,這也就直接的導致爛片的數量越來越多,大家對於觀影這件事情越來越不抱希望,越來越感到疲憊,花了錢之後看的還是這種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甚至想吐槽的影片,毫無體驗感,於是會選擇觀影的人也會越來越少。
『陸』 中國電影如何更好地與國外電影競爭
談到電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好萊塢的大片,在電影院也是這類影片充滿了噱頭吸引觀眾,其次才是國產影片,但是卻不分大片什麼的檔次了。這是人們的一種潛意識,當然,這種潛意識的形成也是因為國產影片在早些年的時候無論是電影中的特技還是畫面的質量都及不上國外所謂的大片。但是,在近些年國產電影還是有著飛快的發展,無論是從影片內容還是畫面質量都有著質的飛躍,雖然在一些觀眾心中還是傾向於國外的大片,但是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觀眾掉過頭來以國產電影為主了。
有很多數據就可以充分證明著國產影片的飛速發展。首先是電影的產量,2006年1~8月的產量是330部,而在2007年同期就超出400部,2008年卻又比同期增長55部,每年連續的增長說明在國內,電影的發展勢頭很強勁。2007年的票房全年在34億左右,其中包括一級城市、二級城市和農村,而在2008年又同比增長了近百分之三十,票房總量佔全球第十一名。此外,還有很多國產的大片獲得國際獎項,使國產電影在世界影壇上聲名鵲起。如賈樟柯的紀錄片《無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而他的《三峽好人》自威尼斯電影節之後又斬獲了7項大獎,創造了在歐、亞、拉美、非、大洋洲全部獲獎的記錄,此外還有很多國產大片得到世界的認同,是國產電影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這些都象徵著國產電影的崛起,可是在此同時國外影片也在飛速的成長,兩者在搶占市場的同時,也在進行激烈的博弈。
2007年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進口片票房的爆炸性增長。2006年進口片只有2部票房勉強過億,但2007年不僅共4部過億,其中《變形金剛》更是取得了27億元的超高票房,是自1998年《泰坦尼克號》之後近10年以來票房最高的進口片。《變形金剛》在周票房仍達到1000萬元時被撤下檔期,總票房才未能最終突破3億元。
2006年進口片前10名票房總計約6.6億元,2007年則達到10億元,增長了46%,而2007年度國產片前10名票房難以超過7億元。從票房產出能力上看,進口片遠遠超出國產片,以2007年度中國電影票房32億元計算,10部進口片的票房就約佔全部票房的30%。國產電影只能依賴年底的三部影片《色戒》、《投名狀》和《集結號》勉強抗衡進口電影。
自此就可看出,兩者之間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差距。不過,論增長幅度來說,國產影片還是遠遠高於好萊塢的,在今年甩掉了排名第11的巴西,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而且,據專家預計,中國有望在2010年趕超義大利和澳大利亞,躋身前十位,只是距離第一軍團好萊塢、韓國和日本還是會相差甚遠。
這兩者的差距頗多,如果從源頭開始,可以追溯到電影的投資上。國產電影的投資要比國外的許多電影的投資成本少很多,這里不僅僅是在電影拍攝時所需的資金和明星的費用,也包括電影製作後期的資金,比如設備。在國內現有的很多電影製片廠里仍沒有很及時的升級設備,使得兩者在和面的質量和特技的效果上存在著一定差距。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著人才的缺失,在國內,電影方面的人才還很稀少,甚至可以說是幾乎為0。個別的人才是無法建立起一個體系和一個項目的,需要許多此類的人才配合才能生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片,所以在設備的引進的同時還需要人才和技術的引進。當然這也是投資的一部分。其實,這種現象也是極其明顯,國產電影在產量飛速增長的同時質量卻跟不上,比如2004年韓國電影產量不過60部,收益卻是國產電影的6倍。而2007年中國電影產量近400部,可真正投資超過1000萬的電影不足50部。從票房角度來看,2007年的400部電影中,超過100部電影不足60部,僅占國產影片時長的百分之十五,而超過千萬的影片就更少,只有30部左右。觀眾的選擇其實也就代表了一部分影片的質量,這也是國產影片競爭中的不足之處。
『柒』 中國電影在近十年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票房爆炸式增產的背後,有何原因
中國電影在近十年內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進步,票房爆炸式的增長然後很多人都覺得中國電影業正在崛起,但是殊不知這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根本原因。
中國的電影在過去幾十年內都是處於低迷狀態,但是最近十年內卻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也許很多人覺得這就是低迷後的高潮,但是在我看來,電影事業好像更趨向於通過一些所謂的大局觀來鎖定觀眾的愛國主義精神。觀眾朋友們往往會因為這種特定的“愛國情懷”而選擇了去幫忙沖擊一下票房。不得不說這個是對觀眾的一種道德綁架,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會讓很多人覺得不舒服,但是這里也不排除有許多電影真的打動了觀眾的內心。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堅持,需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創造出更多經典的人物形象,才能在觀眾的眼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中國電影事業上,有很多的經典著作,值得後人去學習,繼承和發揚。
『捌』 如何評價現在中國電影的專業水平以及電影業在國內的發展
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整體來說是向上的,最近幾年來,好片佳片也很多。但是並沒有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別人還有很多粗製濫造的電影,而且很多電影創意不足,演員的片酬太高,後期的製作也很不到位。這就造成了那些靠明星來製造票房的電影,往往是讓投資人血虧。
找覺得現在中國電影的總體行業水平還行,但是除了個別像張藝謀這樣的導演,大多數導演對美學處理不是很好,導致電影情節尚佳但是畫面不怎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