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感覺電影92版家有喜事隱喻了很多東西,都是什麼
確實,致敬的地方很多。
所以,廢話不多說,我就把我知道的,整理發上來。歡迎大家補充。
先說歌曲部分,電影開篇和結尾,幾度出現的,大嫂(吳君如)最愛唱的這首歌——《相逢何必曾相識》。
然後是,常歡(周星馳)送給大嫂的一首歌,是電影《人鬼情未了》里的主題曲,《unchained melody》。這首歌在電影里也多次出現,更是作為常歡和荷里玉(張曼玉)的定情之歌。
而常歡作為純情小主持放送的另一首歌,則來自陳奇頌的《情花開》。這首歌在星爺另一部電影《破壞之王》里也出現過。
常歡瘋了之後,唱過很多歌。
一開始,荷里玉拿把刀出來比劃,問常歡,我這副打扮是哪部電影,星爺喊(其實是唱)「女殺手」,這就是首歌陳寶珠的《女殺手》。
《恨綿綿》就唱了第一句「為何世間良緣每多波折」,還不是很清楚,是在荷里玉去在洗手間拿刀的時候唱的。
之後,常歡侮辱了荷里玉之後,換裝,唱的是《漂亮女人》的主題曲《pretty woman》。
後來,常歡從洗衣機里被撈出來,曬太陽掛那的時候,sheila讓他唱《IQ博士》,但事實上,他唱的是《賭仔自嘆》。
大嫂去 KTV的時候也唱了很多。
人家結婚,她唱《分飛燕》。
人家出獄,她唱《鐵窗紅淚》。
她還唱了好幾次《情人的眼淚》。
還有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常蘇(張國榮)在表姑媽(毛舜筠)教室門口徘徊的時候,用了《倩女幽魂》做bgm。
再來看,致敬的電影。大概集中在幾部粵語殘片和幾部90年的國外經典。
粵語殘片基本上就是二位老人看的電視。
一開始,常爺爺(關海山)和常奶奶(李香琴)在看的電視劇,我也不知道是什麼。
這部也不知道是什麼,但我懷疑是常爺爺年輕時候演的。
其中一次,常奶奶說,最討厭西宮了。而事實上,西宮就是她演的。
這個地方,我覺得也好 搞笑 ,但是我也不清楚具體是哪部。
然後,荷里玉初出場造型,就是模仿麥當娜90年的金發雄心演唱會的經典造型。
窗子上貼的就是麥當娜的海報。
又是荷里玉,模仿的是《pretty woman》里朱麗葉羅伯茨的造型。
一樣,後面就是電影海報。
之後,常歡去日本找荷里玉的時候,造型其實也是這部電影里男主的造型。
對,歡歡在電台騙台花說,記住這一分鍾,出自《阿飛正傳》張國榮的台詞,做一分鍾的朋友。
最經典的來了,房間里,二人做陶藝,模仿的是《人鬼情未了》的經典場景。房間電視里演的就是這部電影。
原版。
常歡瘋了,被綁在床上,荷里玉照顧他,這里蠻多致敬電影《危情十日》。
原版。
常歡還做了個荷里玉的雕塑,是模仿《剪刀手愛德華》里的經典場景。
對比原版。
二老壽宴的時候,sheila(陳淑蘭)和大嫂說的台詞,其實是《阿飛正傳》里,張曼玉和劉嘉玲的對白。
對比原版。
常歡挽回荷里玉時,開著機車,在隧道里,很明顯的是《終結者2》。
牆上也貼著海報。對比原版。
差不多,我就找到這么多吧。還有個地方,是常歡荷里玉去賞月的時候說的,至於是不是這樣,我就不知道怎麼。電影太老,我沒去看。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這部電影拍攝周期只有13天,但是,時間證明,這就是一部經典。
另外,16年還上映過一版加長修復版,其實是當年的韓國特供版,因為喜歡張國榮的槍戰片,所以他們特意要求是,槍戰版結局。
最後,這是我心中最好的賀歲片,沒有之一。
雖然,斯人已逝或是老去,歲月不再 但是還好的是,這些影像已經足夠永恆了。
以上。
92版《家有喜事》是明星 賀歲喜劇的巔峰之作 ,後面也出現過一些類似的電影,但是沒有能和92版媲美的。
就陣容而言,有 吳君如,張曼玉,周星馳,張國榮,黃百鳴 , 毛舜筠 這些可都是顏值與實力並存的明星,精彩的演技,讓人回味無窮。
這部電影每個角色的性格都是極端的存在,看似瘋癲的劇情,但是並不會讓人感覺很扯皮。當時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有將近五千萬的票房,在當時,是最好的賀歲電影。要知道這部電影當時的拍攝時間一共只有13天,放在現在夠幹嘛,現在一部電影動輒一年半載才能完成。
說說劇情,黃百鳴和吳君如飾演的夫妻,張國榮和毛舜筠,周星馳和張曼玉,他們是一個奇葩的大家庭。毛舜筠飾演的表姑媽身上全是男性特點,而張國榮飾演的常嫂更像是一個女人。周星馳飾演的常歡則是一個浪盪情子,對婚姻嗤之以鼻,擅長逢場作戲,對於他來說愛情的保質期是非常短暫的,短到可能只有一分鍾,看著是不是很像現在的快餐式愛情。張曼玉飾演的何里玉,和我們經常提到的中二青年十分相似,迷迷糊糊,傻里傻氣。
在外人看來「不正常」的一家人,他們卻不以為然。劇情是圍繞著三兄弟的感情轉換,很多劇情看似鬧劇,細品品又能看到扎心的現實。大哥大嫂經歷多年的婚姻,早已沒有激情,對著彼此就像看著鏡子里的自己。現在很多夫妻應該都是如此,早已看膩身邊人,尤其是很多結婚的女性,不注重形象,一成不變,數十年如一日地埋頭於家庭中的瑣事,殊不知自己的老公早已和自己不是一個精神層面。雖然電影想要傳達的是不要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眼前人,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
電影結局是美好的,常騷和表姑媽經歷了許多,最後性別也不再錯位,三弟最後也浪子回頭,為了追何里玉,陪她cos了好多電影,還惡搞了阿飛正傳,人鬼情未了,危情十日等等好多電影,最後總算在一起了,大哥大嫂也破鏡重圓了。我覺得啊,這部電影披著喜劇的外衣,實則講述了渣男變好的故事
周星馳(1962年6月22日-),生於中國香港,著名電影演員,兼導演、編劇、電影監制以及電影製作人。曾與吳孟達是"黃金搭檔",曾主演《九品芝麻官》、《大話西遊》、《食神》等多部喜劇影的,自導自演《喜劇之王》《功夫》等影片。有香港"喜劇之王"之稱,亦是"無厘頭"電影始祖,在華人世界具有極大影響力和知名度。擅於挖掘新藝人。且在1998年榮譽國際傑人會港澳傑人之星獎。其與成龍和周潤發並稱"雙周一成",意為香港電影票房的保證。
張曼玉(1964年9月20日-),著名國際影星,國家一級演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大使,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張曼玉是中國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佳演員,曾問鼎三大國際電影節雙料影後的亞洲演員,曾擔任三大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電影節)評委,並以十一個國際電影節的個人榮譽、五座金像影後、四座金馬影後及十餘項其他演員榮譽保持華人演員獎項最高紀錄。其主演的影片共獲二十餘個最佳電影獎,保持金像獎和金馬獎獲獎記錄,當中一部提名奧斯卡獎和金球獎,五部提名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張曼玉被眾多明星視為偶像,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電影女神"。
吳君如(1965年8月2日-),香港著名女演員,電視、電台節目主持,外號三姑,生於香港。16歲進入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1983年中學畢業後拍過《斗氣一族》、《錯體姻緣》等劇集,後轉往電影圈發展,常扮演被消遣挖苦的角色,不惜自毀形象 搞笑 ,由此贏得"女版周星馳"稱號。是兩岸三地華人影壇和 娛樂 界的首席女笑星。
阿飛正傳的梗!
星星是風流的常歡!
由黃百鳴策劃之港式賀歲喜劇系列第一集, 娛樂 效果也最好。《家有喜事》講的是一家三個兄弟的愛情和親
電影劇照
電影劇照
情,故事圍繞在常滿、常歡、常舒這三個性格迥異的兄弟身上發生。故事本身編得非常完整,有理有據,既瘋狂爆笑,又溫馨感人,個別細節難免落俗,卻也無傷大雅。導演高志森流暢地交代出整個故事,製造戲劇效果則主要依賴一大群演員的表演。其中周星馳以戲謔賣座名片場面來追求張曼玉,令人捧腹大笑。張國榮與毛舜筠飾演斗氣冤家也勢均力敵。八個大明星個個都不含糊,把本就功力深厚的劇本演繹得每一個段落都精彩絕倫;而在片尾,周星馳率領眾人唱的歌《相逢何必曾相識》,更是一段經典。這部電影拍攝只耗時十三天,票房卻超過五千萬,在以後的許多年都保持著永高院線的最高票房記錄;是香港最成功的喜劇之一、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二名。
哈哈哈哈哈哈這里笑爆
《家有喜事》最大的影響不是票房破紀錄(記錄僅保持了5個月便被周星馳自己所打破),也不是周星馳將功夫和名人組合的文化,而是電影上映前因周星馳片酬所引起的輿論話題。1992年初,黃百鳴公開對媒體表示周星馳片酬為800萬元,這800萬憑什麼引起軒然大波呢?因為在1992年,一般人對明星身價的認知是200萬片酬已是一線明星,比如張國榮自稱出演《東邪西毒》片酬是200萬元,同片中的梁朝偉片酬是50萬元。這800萬在當時意味著什麼可想而知。
本片上映5個月後,邵氏電影公司似乎在模仿黃百鳴,稱周星馳的《審死官》片酬達八位數。後來有知情人爆料稱:周星馳聰明地利用了黃百鳴和邵氏的競爭,使得自己的身價一再破紀錄。
那麼現在周星馳的片酬是多少呢?自從周星馳自己當老闆後,很多媒體都在瞎猜.其實周星馳自己給出了答案,上市公司比高集團2010年年終財報顯示,周星馳的薪酬為1億2179萬7000元,這僅僅是周星馳作為執行董事的薪酬,不含股票分紅和其他地產物業的獲利。於是就有了周星馳在接受采訪時稱"自己不當演員是因為自己太貴了"。
經典!生仔好疼的!哈哈哈
92家有喜事,影片講述了常家三兄弟性格各異,他們的愛情生活亦變化多端的故事。
《家有喜事》[1](英文:A happy event)是一部賀歲喜劇片,1992年於香港上映,導演為高志森,由周星馳、張國榮、張曼玉等主演,總票房48,992,188港元,刷新了當時香港票房紀錄。此紀錄隨後被同年上映的《審死官》以50,212,947港元(UA院線統計數據)票房打破。《家有喜事》為香港中文片票房排行榜的第九名。
《家有喜事》五年後拍成續集,名為《97家有喜事》,2008年5月再拍續集,名為《家有喜事2009》。
常家三兄弟性格各異,他們的愛情生活亦變化多端。老大常滿(黃百鳴飾)有賢妻程大嫂(吳君如飾),她服侍公婆盡心周到,卻是進得廚房上不得廳堂。而後常滿有了外遇(陳淑蘭飾),不料東窗事發,妻子同外遇相遇,二人分居。最後常滿幾經波折,總算與賢妻重歸於好。老二常舒(張國榮飾)女里女氣,未婚妻婉君與梁無雙(毛舜筠飾)的未婚夫家明回國後宣布結婚,常舒與無雙同命相憐,最後喜結連理。老三常歡(周星馳飾)長得英俊帥氣,自稱"純情小DJ",但生活中卻是個個花花公子,和好萊塢電影迷何里玉(張曼玉飾)一次偶然相遇後戀愛。但他又主張"博愛主義",常常周旋於眾女之間,但由於一次意外而變成失憶症患者,眾女皆對他避而遠之,只有何里玉一個人留下來專心服侍,實際是找機會報復常歡;常歡病好後,覺得真愛難求,遂收心養性,迎得美人歸。最後,三兄弟和父母四對夫婦皆大歡喜,喜結良緣,終成眷屬。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分三條發展線,也可以說是感情線。男人婆與娘娘腔一條線;互相爭吵,走的是互看不順眼的斗氣冤家段子。花花公子與荷里活瘋狂粉絲一條線;這條線走得比較畸形和另類。憨居大婆,貪錢二奶和喜新厭舊的老公又一條線。類似於回家的誘惑那種狗血家庭倫理。再加上配角是家裡患有老人痴呆的兩老,於是,一場鬧騰騰的 搞笑 劇就這樣開始了。首先,雲集了眾多笑星及演繹高手,從陣容上來說就已經非常強勢了。在其他片子里一直都很難看到吳君如和毛舜筠同場出現的。再者,這三兄弟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每個故事都不輸另外兩個。並且相映成趣。張國榮同毛舜筠的性別錯位,可謂是經典。而且二人的喜劇表演功力也可見一般。二人將這兩個角色演繹得活靈活現,絲絲入扣。都說時間是把殺豬刀。當小女孩變成大姑娘,當小明星變成大巨星,當青春貌美開始不敵歲月的侵蝕,當年的大紅大紫現在也相繼淡出,20年就這樣流逝,雖然說周而復始,萬象更新,但是那樣綻放的精采,如此強大的演員陣容,卻已是可一不可再了。其實情節什麼的都很簡單,非常鮮明的個性,誇張的表演, 搞笑 的場面,不得不說,真的很好笑。 最精彩的段落是周星馳最後的那段閩南語演唱,精彩至極!
張國榮(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生於中國香港,是一位在全球華人 社會 和亞洲地區具有影響力的著名歌手、演員和音樂人,中華地區樂壇和影壇巨星,演藝圈多棲發展最成功的代表之一。張國榮是香港樂壇的殿堂級歌手之一,曾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他是第一位享譽韓國樂壇的華人歌手,亦是華語唱片在韓國銷量紀錄保持者。他於1991年當選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1993年主演的《霸王別姬》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他亦憑此片蜚聲國際影壇,獲得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男主角獎以及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特別貢獻獎。
哈哈哈
倩女幽魂哈哈哈
92版的《家有喜事》由高志森執導,周星馳、黃百鳴、張國榮、張曼玉、吳君如等主演的賀歲電影,講述的是常家三兄弟的故事,影片雖然僅僅拍攝了13天,卻成為了不可復制的經典,如今再看,影片中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隱喻,比如 致敬了很多經典電影元素。
1.《與麥當娜同床》
張曼玉飾演的何里玉剛出場的造型十分拉風,這個造型模仿電影《與麥當娜同床》裡面麥當娜的,何里玉是一個狂熱的電影迷,在常歡辦公室出場,牆上也貼著麥當娜的海報。
2、《漂亮女人》
常歡在電影院門前等待何里玉,何里玉剛剛看完電影《漂亮女人》,常歡為了配合何里玉的造型,在自己的襯衣上手繪西裝的圖案,兩人模仿起電影《漂亮女人》海報的姿勢。
3、《危情十日》
何里玉去照顧受傷的常歡,穿的這身綠色的衣服,跟《危情十日》裡面的女主很像。兩人的角色都是在照顧受傷的人。
4、《終結者2》
影片最後,常歡去追回何里玉,他騎著摩托車,戴著墨鏡,一身造型就是致敬《終結者2》裡面的經典角色。
5、《阿飛正傳》
電影中常歡有一句台詞,「在1991年12月23日凌晨兩點半開始的這分鍾」,張國榮在阿飛正傳中就曾經說過相似的話。
感覺電影92版家有喜事隱喻了很多東西,都是什麼?
完全稱得上是上世紀好萊塢電影在港流行大賞:
《人鬼情未了》雙人做陶瓷、《風月俏佳人》風俗女搭訕、《危情十日》捆綁play、《閃靈》豎鋸切門、《剪刀手愛德華》下雪造冰雕、《終結者》拉風摩托致敬州長、順帶一提希胖的《捉賊記》和褒曼的《卡薩布蘭卡》,《德州電鋸殺人狂》,最後還惡搞了哥哥的《阿飛正傳》和《倩女幽魂》。
110分鍾版本中還有這一段:
程大嫂被幾個歹徒綁架的時候,常家三兄弟尾隨在後面,與歹徒展開了激烈的打鬥,其實這個版本的結局,當年是為了韓國市場,也是為了致敬發哥。
以上就是《 感覺電影92版家有喜事隱喻了很多東西,都是什麼? 》全部回答了。
我是 鵬城說 ,熱愛明星八卦電視劇電影,勵志做一個有態度的吃瓜人~
推薦閱讀:近25年高分13部諜戰劇,看看有你喜歡的嗎?
「以為沒關系,其實是前任」,盤點那些我們以為沒交集的明星們
王思聰初戀曝光!細數20任女友「吸血」史,有人撈10億,有人真慘
隱喻什麼我不知道,但是很好看,陣容也很龐大 我只知道92年到現在已經29年了 寓意看過這個電影的人都老了
㈡ 香港大部分武術指導,其實都師承下面五位大佬,你們認識嗎
武術(動作)指導是香港影壇獨創的一個電影職業,多年來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武指,諸如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程小東、洪金寶、劉家良、元奎等,可以說人才濟濟。當然這背後離不開下面五位大佬的功勞,因為這些武指大部分都師承他們,一起看看吧!
1、於占元
不知道於占元這個名字沒有關系,一定知道七小福吧,曾經占據香港動作片半壁江山,實力非凡。其實七小福並不是簡單的七個人,他們是一個團體,最出名的自然是洪金寶、成龍和元彪三人,然後接著是元華、元奎、元秋,元彬幾位,之後還有元德、元寶、元庭、元昌、元甫、元泰、元武、元俊、元輝等眾多師兄弟。值得一提的是,袁和平曾經也在裡面學習過一段時間。
關於七小福想要了解更多的話,可以看看羅啟銳執導,洪金寶、林正英聯合主演的《七小福》,洪金寶出演自己的師傅於占元,算是一次致敬,也是對自己青春的一次回憶,難得的是,洪金寶還憑借精彩的表演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於占元還有一個女兒於素秋,是洪金寶成龍的大師姐,曾經和曹達華是經典銀幕情侶。同時於占元還有兩個女婿比較出名,一個是於素秋的丈夫麥炳榮,另一個是韓英傑,胡金銓的御用武術指導,李小龍的好友,後來的洪家班得以輝煌一時離不開他的支持。
2、劉湛
劉湛可能不熟悉,不過黃飛鴻總知道吧,劉家良總認識吧,劉湛是黃飛鴻的徒孫,劉家良是他的兒子,所以劉家良是黃飛鴻曾徒孫,作為黃飛鴻的正宗傳人,堅守傳統的功夫,設計的動作講究硬橋硬馬。劉家良當年是張徹的御用武術指導,之後成為香港影壇第一個由武術指導升任導演的人,開創的劉家班壟斷過龍虎武師一段時間,手下徒弟眾多。在他手下的武術指導有小侯、任世官、楊菁菁、熊欣欣、馮克安、劉家勇等。
和劉家良屬於同輩的有劉家榮、劉家輝、黃蝦等,其中劉家榮是劉家良的親弟弟,而劉家輝只是義弟,黃蝦則算是師兄弟,他就是《僵屍先生》的任老爺。還要提一下,《功夫》中裁縫的扮演者趙志凌和劉家良是同輩,也是黃飛鴻正宗傳人,江湖地位不比劉家良差。還有張徹的徒弟戚冠軍算是劉家良的師侄,劉家良去世的時候他也是扶靈人之一。
3、袁小田
袁小田是香港影壇最早的武術指導之一,劉湛是南派代表,他則是北派代表,大家熟悉老爺子,大概都因為他在《醉拳》中的蘇乞兒形象,這一形象甚至被《拳皇》鎮元齋直接用了。袁小田除了自身成就之外,最出名的就是幾個兒子了,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愛出鏡的袁祥仁、反派專業戶袁信義、袁日初、袁信義等。
幾個兒子中名氣最大的自然是袁和平了,除了親傳弟子甄子丹之外,成龍、李連傑、吳京、張晉等幾位功夫巨星的成名都有他的助力,而且徐克、周星馳也都是他的合作夥伴,甚至還揚名好萊塢,《黑客帝國》《殺死比爾》系列都有他的參與。
除此之外,袁小田還有一位徒弟,他就是唐佳,曾經和劉家良是最好的組合,是張徹的御用武術指導。看過《三闖少林》的就知道他的動作設計有多厲害了。(下為唐佳和他老婆雪妮)
4、粉菊花
和於占元一樣,同是京劇大師,徒弟們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諸如陳寶珠、蕭芳芳、羅家英、尊龍、楊盼盼等,羅家英在粵劇領域成就非常高,蕭芳芳也是獲得過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人,尊龍因為《末代皇帝》享譽世界,還有楊盼盼最知名的角色是83版《射鵰英雄傳》的穆念慈,現如今創辦學校教人功夫。
除了上面幾位,還有林正英、董瑋、孟海、錢月笙、鍾發等,他們也是粉菊花門下的,在動作設計上面並不輸洪金寶成龍他們,林正英、董瑋也是斬獲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獎的,也是武指屆的翹楚。
5、唐迪
唐迪東方戲劇學院可能沒有於占元和粉菊花的學校出名,不過他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徒弟,那就是程小東,他設計的動作不像劉家良那般硬橋硬馬,更多的是一些天馬行空的設計,許多不可思議的動作他都能完成。《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英雄》等都出自他。除了程小東之外,徐忠信和火星當年也是唐迪東方戲劇學院出來的。
現在的動作片為什麼不好看了,因為大部分演員沒有真功夫,以為用特技就可以解決一切,其實那些只是花架子。真正好看的動作片還是那種拳拳到肉和硬橋硬馬,只可惜現如今再也看不到了,懷念曾經的香港電影!
㈢ 邵氏是如何由輝煌走向沒落的
邵氏電影的創始人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了
首先,邵氏電影公司是一個成立了幾十年的電影大公司。幾十年 = 會有很多的 歷史 遺留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積重難返;大 =不用心難以顧及到諸多細節,而細節往往決定成敗。80年代剛剛開始,邵氏電影的高層就將目光由電影投向電視劇。因為那個時候,邵氏電影的財報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恰好公司在經營TVB的時候也賺取了很大利潤,所以就漸漸減少對電影的投資了。
其二,邵氏幾十年不變的製片制度,早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導致邵氏很難再拍出像以前那麼受歡迎的電影了。加上不合理的演員選拔,導致很多優秀演員出走邵氏,另立門戶。而這些演員後來很多都成了邵氏強有力的對手。比如鄒文懷、李小龍和許冠文等。這都是在後來在香港影壇影響力巨大的演員和導演,可是他們都曾被邵氏拒之門外。不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被邵氏接納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們也許就難以取得後來的成就了。
加上徐克、黃百鳴、麥嘉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壇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藝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致命的是,因為香港本地的票房一蹶不振,邵氏高層將目光投向了投向了國際市場。邵氏電影公司在80年代開始進軍好萊塢。公司投資了《地球浩劫》、《銀翼殺手》等好萊塢大片,結果票房都不理想,基本都是賠本賺吆喝的局面。這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決策正確滑羨,邵氏電影公司也許可以成為像華納兄弟這樣的百年電影公司。可惜再也沒有如果了,錯過時代機遇的邵氏電影業只能漸漸被 歷史 的塵埃所掩埋了
邵氏的電影曾經是60、70年代中國電影的一個標簽,甚至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抹面的印記。十三太保、洪拳大師和方世玉與洪熙官等等電影都是邵氏電影的經典。
進入70年代後期,邵氏開始走向沒落我認為應該有一下三點:
一是香港影視的發展趨勢,50年代到70年代,當時電影很輝煌,大陸及亞洲的很多國家的優秀電影是香港輸入進去的,邵氏也在邵逸夫的帶領下把邵氏電影推向高潮。那是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電影業的迅速發達,但到80年代後梁啟隨著香港經濟的緩慢發展及周邊國家優秀電影的出現,香港電影漫步前行。
二是邵氏集團的內部原因,外部在快速發展,而邵氏的內部製片制度故步自封,沒有與時俱進,再加上一些優秀的導演和演員自立門戶,以及邵氏的精神領袖已經慢慢老去,特別是在80年之代後邵氏把注意力轉向電視領域,無暇顧及電影領域,但電視又沒有能給邵氏帶向輝煌,所以邵氏跟隨邵氏電影的沒落而慢慢走向沒落。
三是當邵氏在走向沒落時,錯誤的海外投資,使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邵氏雪上加霜,起到了摧古拉朽的作用,加速了邵氏的沒落。
具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邵氏電影公司從1958年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的巔峰期,再到八十年代的衰敗,共經歷了將近30年。這個影視帝國是中國電影史之最,也是華人電影的驕傲。由於八十年代各大電影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時代的進步,邵氏的電影風格已經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邵逸夫眼光獨到,趕緊將重心向電視事業轉移,就是如今的TVB(無線電視),通過轉移之後影響力非常大,也收到了很大效益,一部部經典劇集陸續誕生,例如《射鵰英雄傳》。這是邵逸夫深謀遠慮的成果,因為任何行業有興就有衰,邵氏電影獨霸了20多年,也是一個奇跡了,不可能長久不衰,到了八十年代雖然停產,但也不能定論為衰敗,只不過是一種轉型而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說明邵逸夫的做法是正確的選擇。
1957年,50歲的邵逸夫從南洋北上香港。
當時,邵氏兄弟早已在影視圈聲名遠揚。早在1925年,兄弟四人就憑借雄厚的家產,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老二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老三邵仁枚負責發行,老六邵逸夫一邊讀書一邊給哥哥們幫忙。
在兄弟的合力經營下,「天一」一度成為舊上海的三大電影公司之一,又將事業發展到香港、廣州,乃至東南亞,成為一家名揚海外的跨國公橡讓如司。
上世紀50年代,南下的邵氏兄弟,正逢香港百年難遇的發展機遇,此地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
然而,負責香港業務的二哥邵邨人卻未將主要精力放在製片方面,而是將興建戲院作為重點,很快遭到其競爭對手「國泰」的打壓。
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來到香港的第二年,便成立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大興土木、揮金如土,展現過人的創業氣魄。
他斥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開山填海建影城,並從美國重金購買器材。他一手打造的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一千三百人,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好萊塢」。
▲邵氏經典片頭。
邵邨人的保守主義很快被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摒棄。
為了徹底奪取老二的製片權,邵仁枚和邵逸夫想出一招「杯酒釋兵權」。他們在邵邨人的六十大壽上,當眾宣布:「二哥勞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還是退休享福為好。」
邵邨人被弟弟逼宮,不甘認慫,盡管讓出了製片權,卻在邵逸夫大刀闊斧進行建設時從中作祟,他先將舊邵氏片場賣掉,之後收購的新華戲院不放映邵氏電影,而給西片做首映。
直到1961年,邵邨人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企業一分為二。
在邵氏公司盛衰沉浮的風雨歷程中,權力的斗爭貫穿始終,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也成為香港影視圈一個聊不完的話題。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成立之初就面臨兄弟分家的邵氏公司,內憂外患不斷。
邵逸夫身先士卒,兢兢業業,談起工作,他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 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
出自邵氏門下的導演張徹親眼見識過邵逸夫的敬業,據他回憶:
「(邵逸夫)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
邵逸夫曾說,他沒有 娛樂 ,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 娛樂 。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要看六七百部電影。
為了保證影片質量,邵逸夫對影片嚴格把關,他說:「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
邵氏成立早期,邵逸夫斃掉的電影數不勝數。「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句口號絕非空話。
在邵氏艱難發展的同時,邵邨人出走帶來的問題很快暴露。
邵邨人有子三人,其中次子邵維瑛才能出眾,深受邵逸夫賞識。在邵邨人退出邵氏公司之後,邵維瑛依舊被六叔盛情挽留,擔任總經理,成為邵氏早期的骨幹,邵逸夫有意將其培養為邵氏電影事業的接班人。
但是,邵邨人因被弟弟們擠走,心有不甘,不願兒子「給別人打工」,勒令邵維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維瑛不願忤逆父親,只好向六叔遞上辭職信,遠走日本,從此默默無聞。
邵維瑛出走時,接任其總經理職務的是周乃文。邵逸夫不願將大權託付給外人,周乃文只負責發行領域,公司的大小事務由邵逸夫一手提拔的鄒文懷負責。
鄒文懷在邵氏多年,為其立下汗馬功勞,但職位一直限於宣傳主任與製片經理,最高時僅為副總經理。在此期間,總經理幾度換人,就算不掌實權,也始終壓在鄒文懷頭上。
鄒文懷很郁悶,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沒法獨當一面,更成不了股東。邵氏是家族企業,早在創立之初,公司章程上便寫著,主要股東只能是邵家的人。
如此安排為日後鄒文懷出走邵氏,自立門戶埋下伏筆。
當時,邵氏的競爭對手國泰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讓邵氏有些著急。鄒文懷為邵逸夫出謀劃策,從國泰挖角,出兩倍片酬從對方手下請來了香港最紅的女星林黛。
▲林黛。
林黛,本名程月如,其父程思遠是桂系大佬,曾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林黛被導演李翰祥稱贊為影壇幾十年都找不到的明星,可惜遇人不淑,嫁給了「雲南王」龍雲的兒子龍五。
1964年,林黛因婚變自殺,年僅30歲。此後很多年,香港人想起紅顏薄命的美女,總會提到林黛。
林黛跳槽到邵氏後,於1958年出演電影《貂蟬》。這部影片在第五屆亞洲影展獲五項大獎,導演是李翰祥。
李翰祥學美術出身,痴迷於戲劇,年少時拿著偽造的高中畢業證去報考大學,被發現後取消學籍。1948年積極參與各種學生運動,卻在政權鼎革前夕南下香江,躲過了之後的文化浩劫。
李翰祥是邵逸夫最器重的導演之一,他擅長的黃梅調電影成為邵氏當時的一大招牌。
1963年上映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李翰祥自編自導,取得票房佳績,在台北上映後,創下台北連映六十二日,票房總收入800餘萬新台幣的紀錄。
反串出演梁山伯的女演員凌波訪台時,引得萬人空巷,萬千市民排隊爭睹。她因此片獲得第2屆金馬獎的「最佳演員特別獎」,之所以會有這個獎項,是因當時評審不知該頒給她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
《梁祝》讓台灣成為「狂人城」,此後30年,台灣電影市場一直唯香港馬首是瞻。如台灣演員張艾嘉所說,台灣片商覺得,只要有香港演員出演就是好電影。
正當李翰祥事業蒸蒸日上時,國泰將其策反,支持他到台灣組建國聯公司。李翰祥本想干一番事業,在台灣也拍了一些好片,可由於經營不善,沒過幾年就瀕臨破產,到1971年只能狼狽重返香港。
聽聞李翰祥想回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絕,還是他三哥邵仁枚不計前嫌,勸說道「咱們爭財不爭氣」。李翰祥重回邵氏,風雲再起,又開拓了騙術片、風月片、清宮片等新式商業電影。
就是拍情色片,後來的許多導演也比不上這個老司機。
李翰祥的結拜兄弟胡金銓,也成名於邵氏。胡金銓是個理科男,後來首創用彈簧床拍輕功跳躍,正是從學習理工科得到的靈感。
他將華語武俠電影推向世界,拍攝了《大醉俠》、《龍門客棧》等經典影片。《大醉俠》更是被稱為新派武俠片的開山之作。
然而,胡金銓與邵氏也屢生齟齬。
1964年,胡金銓為邵氏執導抗日電影《大地兒女》,因當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實施反種族法,該片上映前被邵氏大量刪除日軍暴行場面及中日兩軍對抗的鏡頭,特別是有國旗的場面都被剪光。胡金銓對此很不滿意。
之後,胡金銓編劇的電影《紅鬍子》,本來在台灣看好外景,鄒文懷也已經與台方簽約,卻被邵逸夫下令停拍。之後由其他導演在台灣拍攝完,改名為《山賊》,胡金銓為掛名編劇。
不久,胡金銓離開邵氏公司,前往台灣。
與胡金銓共同開創武俠電影江湖的是邵氏另一位干將,張徹。
張徹出生在一個浙江軍閥家庭,早年從政,先在上海做「文運會」專員,後來去台灣得到蔣經國提拔。身在官場,張徹總想過過官癮,可是在權力斗爭中頻頻失利,只好退出政壇,從此縱情聲色,和女星李湄傳出緋聞,因此陰差陽錯當了導演。
初到香港,張徹先在國泰工作一年,之後被邵氏挖走。在邵氏做編劇主任時,張徹每日都會收到邵逸夫的一張小紙條,上面寫好交辦事項,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人除了鄒文懷之外寥寥無幾,足見邵逸夫對張徹的期望。
張徹沒有讓他失望。
上世紀60年代,高瞻遠矚的邵逸夫採納鄒文懷提出的差異化戰略,適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風靡香港,遂有意打造「武俠世紀」。這一時期,邵氏終於超過對手國泰,電影事業達到巔峰。
張徹憑借武俠片獨挑大樑,其電影中的人物,與胡金銓擅長的女俠、儒俠不同,更像是先秦時便已存在的游俠、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由張徹執導,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香港電影,一舉奠定張徹的江湖地位。
《獨臂刀》編劇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1957年,倪匡從廣州偷渡到澳門,再輾轉來到香港,起初只是在染廠里打工,偶然間給《真報》投稿,沒想到陰差陽錯寫出名堂,成了作家。
倪匡也寫武俠。1965年,金庸一邊經營《明報》,一邊創作小說《天龍八部》,有事要出國一個月。如果《天龍八部》暫停連載,讀者勢必難以接受,可金庸實在分身乏術,只好請倪匡代筆。
走之前,金庸告訴倪匡,千萬別把小說里的人物寫死了。金庸前腳剛走,倪匡就把小說中的阿紫弄瞎了。等到金庸回來,發現倪匡徹底放飛自我,把劇情改得面目全非。
面對質問,倪匡笑道:「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倪匡在武俠電影劇本方面成就較高,但他寫完一部作品,拿錢走就撒手不管,所以內容常被導演大肆修改。他改金庸的小說,別人改他的劇本。
倪匡對此毫不介意,他開玩笑說,《獨臂刀》只有「獨臂刀倪匡」五字是他寫的。在這部電影之後,他與張徹開始長達十多年的合作。
張徹片中的大俠英俊瀟灑,樸素的古裝扮相盡顯陽剛氣質,眉宇間常有抑鬱之色,上演了一個個悲情豪俠的故事。
李修賢、狄龍、姜大衛等都是張徹的得意弟子。
姜大衛出身演藝世家,和哥哥姜昌年都是童星出道。姜昌年後來取藝名「秦沛」,也是香港有名的演員。他們的母親在父親死後改嫁,又生一子,取名爾冬升。
演藝圈的兄弟並不罕見,可像秦沛、姜大衛、爾冬升哥仨姓名完全不同,還是兄弟的,估計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張徹御用男主角姜大衛。
張徹因《獨臂刀》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然而邵氏旗下還有一個導演號稱「楚千萬」。
此人就是楚原。
楚原自小痴迷上海電影,解放後在廣州讀大學,研讀不少前蘇聯的電影理論著作,1954年逃往香港。
楚原本來想當演員,無奈個子太矮,只好向編劇、導演發展,或許是放不下對演戲的執著,楚原晚年時不時在影視劇里客串一把,成龍《警察故事》中的大反派正是由楚原出演。
現在談及香港電影,很多人還以為小時候錄像廳和電視上看的國語片是內地引進的配音版。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香港是國語片的天下,李小龍的電影上映時配的是國語,到80年代重映,才改配粵語。
楚原擅長的古龍武俠片在港台上映時也是國語配音,他表示:「古龍的對白,國語念來最有味道。」
但是讓粵語片起死回生的,也是楚原。1973年,其執導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一經上映,轟動全港,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這部電影影響深遠,在日後衍生出各種影視劇。
然而,此時香港電影的江湖,已經不是邵氏一家獨大。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張徹曾為鄒文懷寫過一幅字:「知己酒千斗,人情紙半張;世事如棋局,先下手為強。」
在香港影視圈的棋局中,鄒文懷毫不猶豫將邵氏一軍,他給邵氏打了N年工,雖然備受邵逸夫重用,但也屢受掣肘。
1970年,年過六旬的邵逸夫本來心情大好,喜事接連不斷。十幾年的老對手國泰終於停止製片業務,遠走台灣的「叛將」李翰祥經營艱難,早晚要關門大吉。
之後,邵逸夫又將紅顏知己方逸華帶到邵氏,執掌采購部。歌星出身的方逸華甘為「妾室」多年,直到62歲才正式嫁給邵逸夫,人稱「六嬸」,一說將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稱為「四大天王」正是她。
邵氏在小小的香港重新建構大中華文化,他說:「我生產電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因為邵氏存在,香港成為當時華人電影的中心。
偏偏在此時,傳來壞消息。邵逸夫手下的第一能臣鄒文懷帶著一班邵氏舊將出走,成立「嘉禾」公司。
鄒文懷說:「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總會有想改變的時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實是同一類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兩個我們,實在是太擠了點。」
嘉禾成立之初,並不成氣候,鄒文懷籌拍的第一部電影是與日本合拍的《盲俠大戰獨臂刀》,還請來《獨臂刀》的主演王羽繼續出演,有點兒噱頭。
雖說《獨臂刀》系列是鄒文懷參與製作的,但這不明擺著山寨邵氏嘛。《盲俠大戰獨臂刀》一上映,邵逸夫就把鄒文懷給告了,直指嘉禾侵犯版權。
反目成仇的邵、鄒二人為此對簿公堂,還花掉了上百萬的律師費,直到影片映期結束,還吵得不可開交。
不過,鄒文懷並非有樣學樣,他和他的嘉禾不久後就找到對付邵氏的武器,還是一個大殺器,他就是李小龍。
1970年,在美國發展的李小龍接受港媒采訪,表示只要片酬、劇本合適,將要回香港發展。邵氏率先與其接洽,結果不僅片酬少(2000美金),態度也很傲慢,這讓驕傲的李小龍很不滿。
邵氏的片酬一直是個坑。
雖說邵氏在成立之初也曾砸重金招攬林黛等已成名的當紅明星,但在此後始終堅持家族企業的模式,實行月薪制,簽約邵氏的員工經常要忍受長期合約和低工資。
60年代拍粵語片的陳寶珠每年拍幾十部戲,有幾百萬身家,但片酬不超過一萬。
那時演員的片酬甚至比武師還低,混過武行的姜大衛就曾對張徹說,自己寧可做替身,也不願做演員。
李修賢曾經談到當年邵氏的管理制度,稱當時演員都是不能在晚上外出的。
邵氏的老員工談起老東家,經常會說一句「邵老闆養活了很多人」,但很少誇邵氏福利多好。
反觀今日,明星片酬居高不下,還有所謂陰陽合同,有人因為逃稅,一判就是8個億。要是讓當時的邵氏演員知道,估計還以為是天方夜譚。
▲鄒文懷與李小龍。
和邵氏談崩後,龍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轉而跟嘉禾談。
鄒文懷看出李小龍的價值,豪爽地給出7500美金作為片酬,並承諾會滿足他的其他要求。李小龍很滿意,和嘉禾簽了兩部電影。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一上映,就創造了香港的票房紀錄。
李小龍火了,嘉禾活了,鄒文懷笑得合不攏嘴,邵逸夫只能在家裡生悶氣。
一向睿智的邵逸夫在此時卻一時糊塗,屢屢錯過良機。李小龍爭霸香江時,為邵氏效力多年的「冷麵笑匠」許冠文帶著自己的劇本,找邵逸夫談合作,想要自導自演,甚至還想分紅。
分紅?門都沒有。
許冠文見邵逸夫太摳門,也跑到嘉禾,拍攝喜劇《鬼馬雙星》,這部電影針對香港人普遍好賭的心理,以本土粵語俚語編織笑料,自然大受歡迎。1974年在香港上映後,票房達到625萬,再一次破紀錄,正好彌補嘉禾因李小龍去世造成的損失。
至1981年,許冠文先後為嘉禾創作了《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摩登保鏢》等電影,全部奪得當年的票房冠軍,風頭一時無人能及。
▲《半斤八兩》海報。
有些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此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已不是邵氏所能掌握的,對電影公司來說,市場便是財源,票房才是王道。
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時代,新藝城、德寶、中國星、英皇等公司相繼崛起,邵氏的電影事業卻日薄西山。
1987年,邵氏電影公司宣布正式停產,盡管在90年代曾與TVB合組「大都會」重出江湖,可是並沒有趕上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末班車,而是很快歸於沉寂。
邵逸夫並未就此退隱江湖,而是將壟斷電視業作為主要方向。
1967 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立,邵逸夫是 TVB 的重要股東。
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邵逸夫在電影市場逐漸力不從心,其精心打造的TVB 卻進入制度化時代,在收視競爭中高奏凱歌,在電視劇、音樂、綜藝各方面極具開創性。
TVB製作的《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經典電視劇在改革開放之初傳入內地,引發收視狂潮,從此以後,每一個中國觀眾的記憶中都會有幾部印象深刻的TVB電視劇。
▲《上海灘》劇照。
TVB於1972年開辦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更是為華語影壇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批人才。
周潤發、吳孟達、任達華、林嶺東、杜琪峰、陳玉蓮、呂良偉、黃日華、劉德華、梁家輝、吳鎮宇、劉青雲、吳君如等等,都是從TVB的藝員訓練班走出。
1982年,兩個年當弱冠的年輕人同時報考無線藝員訓練班。
他們是好朋友,其中一個從小立志當演員,另一個只是被他拉來陪考。結果那個一門心思想做演員的小夥子不幸落選,陪考的那個反而因為相貌帥氣,被意外錄取為第11期學員。
落選的是周星馳,錄取的是梁朝偉。
不服輸的周星馳經過不懈努力還是擠進了TVB,常年在電視劇跑龍套,和成為「無線五虎將」之一的梁朝偉(其餘四人為黃日華、劉德華、苗僑偉、湯鎮業)不可同日而語。直到被李修賢發掘,周星馳的事業才步入正軌,成為我們熟知的 「喜劇之王」。
除此之外, TVB從1973年開始評選「香港小姐」。香港電影中那麼多絕代佳人,這一選美節目幾乎囊括了半壁江山。趙雅芝、張曼玉、邱淑貞、鍾楚紅、李嘉欣、周海媚、蔡少芬、袁詠儀等,都參加過港姐評選。
無論是訓練班學員,還是港姐,這些人一出道就帶著邵氏的印記,有人從跑龍套開始,吃苦耐勞,熬了許多年,有人事業順風順水,平步青雲,他們後來都成為香港影視界的中堅力量。
邵氏的傳奇不僅在於影視,還包括邵逸夫的慈善事業。在一個世紀的人生中,邵逸夫的善舉值得所有中國企業家學習。
從1985年起,邵逸夫將目光投向祖國內地,他說:「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及培養人才,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上,做一些實際的事,是我最大的心願。」
▲邵逸夫。
香港一個邵逸夫,大陸多少逸夫樓?這是邵逸夫去世時,一些網友發出的疑問。
一名網友在微博貼出圖片顯示,他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結果近3萬座,幾乎遍布中國。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幾乎都可以在他們當地的學校中找到一座逸夫樓。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邵逸夫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一共向內地捐助了40億港幣,在內地興建了六千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遍布31個省、市及自治區。
這個開創了一個影視江湖的百歲老人,直到晚年仍然行動自如,談起 養生 秘訣,他說,一要勤奮工作,二是笑口常開,三是每天練功。
當邵逸夫歸隱山林,頤養天年時,香港電影正在走向衰敗。
90年代,台資大量進入香港電影市場,一些電影人打定主意要在九七之前撈一筆,於是從台灣片商手中爭取大量投資,粗製濫造。1993年,台灣八大片商與香港電影從業協會就壓低演員片酬協商,提到「共有250多部台資港片未如期交貨」。「爛尾」投資多不勝數,港片最終失去了台商的信任,失去台灣市場。
1997年前後,曾在香港影視發揮重要作用的黑幫資本也接連撤出,香港電影又失去一大依靠。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撈金,本土市場日漸凋敝,似乎早已無力回天。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年107歲。
那時,邵氏電影的輝煌已成為 歷史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
參考文獻:
魏君子:《香港電影史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張徹:《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趙衛防:《百年逸夫的 歷史 貢獻》,《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傅葆石、劉輝:《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的大中華視野》,《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劉琦:《論香港武俠片在六七十年代的成熟、衍變及其意義》,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盾牌上兩個字母壞了風水,不怕生錯像,就怕起錯名。
主要是邵逸夫先生逝世了,TVB也沒了往日的輝煌
不叫沒落,而是中流勇退。他培養了無數香港明星,難道不是星媽嗎?
偏安一隅 不衰都難
㈣ 李連傑故人去世,呂良偉甄子丹發文悼念,李連傑為什麼卻沒動靜
之前多方面新聞媒體方式報道香港知名導演、著名電影製片人崔寶珠女士過世,接著,香港電影導演翁子光確認信息稱:「尊敬的寶石姐,曾擦身而過協作不了,但仍心懷感恩您對年輕影片工作人員的幫扶,大家都對您贊嘆不已,告慰了寶石姐,國內電影永留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