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踏血尋梅
後來,佳梅在網上認識了丁子聰,兩個同樣孤獨的靈魂,在深夜互訴衷腸,他成為她最後一個客戶,她說她不想做人,她說她想死。在交合的過程中丁子聰雙手掐住她的脖子,直到她窒息而亡。他用刀刨開她的身體,割下她的肉,挖出她的內臟,撕下她的臉皮。丁子聰在法庭上對殺人供認不諱,對作案手法的陳述極為冷靜,並不在乎別人對這件事的看法,他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他只是幫助王佳梅得到解脫。對於王佳梅來說也許或者比死亡更加痛苦。他說:你真的那麼想知道為什麼會殺了王佳梅?我覺得你想多了。我一點也不討厭佳梅。我怎麼會討厭佳梅?我甚至喜歡上了她。我完全不討厭女人,我討厭的是人。我不想佳梅是人,所以我殺了她。但是我不知道,我還多殺了另一個人。
這部電影並沒有完完全全地去講證據擺事實,而是轉過彎去挖掘背後的人性,背後隱藏的更為殘酷的現實,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和絕望感足以打敗活著的渴望。
2. 為什麼說郭富城是電影《踏血尋梅》中最大的不足
3. 《踏血尋梅》原型王嘉梅:交易過後,被肢解分屍,冒充豬肉售賣,你怎麼看
2008年4月29日,女孩王某因母親改嫁,隨母親移居香港。也許是由於後者不幸的家庭或不幸的童年,王開始從事不太體面的工作。但最近,家人已經兩天沒能找到她的下落,這讓她的母親非常擔心。幾次嘗試都無果而終,這家人趕緊跑到派出所報案。
警方接到報告後立即展開調查。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刑事偵查技術的發展也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經過警方調查後,發現受害人王某通過網路不斷接觸大量嫖客,在途中與嫌疑人丁某相識接觸。2008年4月27日,王某與丁某取得了最後一次電話聯系。
2015年12月,導演翁紫光拍攝了一部名為《踏雪尋梅》的電影。這是一部由郭富城等大牌主演的犯罪片。這部電影在香港上映的首日讓人想起了2008年一名少女被謀殺的事件,當時一名少女的屍體被肢解,震驚了整個香港。那個女孩的悲劇和兇手的殘暴似乎歷歷在目。
影片不僅想用一個真實案例的噱頭來喚起觀眾的票房,更重要的是要反映當今社會的現實。這部電影不斷地反映社會的現實,告訴世界惡魔無處不在,社會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美好。我們應該始終明白,保護自己和家人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同樣,這部電影憑借演員們出色的演技和真實事件的襯托,成功地獲得了十多項奧斯卡提名和七項大獎。這部電影立刻引起轟動。而這部電影也將在2008年與殘缺不全的屍體案在人們心中留下一個小小的漣漪。
4. 電影《踏血尋梅》求完整版在哪可以找的到啊
負責查她的死因,臧Sir 很怪,會在案發現場拍照留念,雹和不是不想破案,但對人的底蘊更好奇。他很快尋到聰沖裂,一個三失青年,跟梅一源判盯見如故
5. 踏血尋梅丁子聰為什麼殺害王佳梅
我個人的觀點:丁子聰殺害王佳梅並不是偶然的。
首先,丁子聰幼年的經歷的不幸使他對人生抱有不幸的看法,他媽媽的去世導致他從小缺乏女性的母愛,因此他對女性懷有相當的尊重,只是後來當他和一位被別人遺棄的女人好上之後,發現自己也被那個壞女人玩弄了,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加之他生活的困苦,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有厭世和憎惡女人的想法。
其次,王佳梅年紀輕輕,卻為生活所迫出賣肉體,感情亦被嫖客玩弄,她的夢想不被理解,同時掙的錢寄給父親卻被用來賭博,在這種身心俱憊的條件下,她對於生活、人生的生死有了深刻的思考。從電影的多個片段中都表現出她對死亡的茫然,只是缺少一個死亡的契合點。
再者,當偶然的機會丁子聰和王佳梅網上深聊之後,發現彼此對生活和人生都有類似的感悟,兩人欣慰不已。於是後來兩人做愛時,出於對美好經驗嚮往的王佳梅忽然希望自己可以忘掉不幸,尋死去天國,她才要求丁子聰幫她去死。而丁子聰亦覺得王佳梅的痛苦比自己還要強烈,加之丁子聰不幸經歷和復雜感情的作祟,他亦感到痛苦的活著不如痛快的死去,於是他幫助王佳梅殺死了她。
此外,我認為,即使丁子聰不殺死王佳梅,王佳梅也會尋求其他的方法結束自己,電影中的許多情節暗示的就是這樣。她似乎看透了人生,死亡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而投案的丁子聰似乎也並不是特別悔恨,他悔恨的是殺了那個無辜尚未出生的孩子。
在我看來,丁子聰和王佳梅其實都沒有什麼特別的錯,都是為生活所迫,都是不幸的受害者,只是結局他們都選擇了不同的解決方式,一個逃避了,選擇死,一個面對了,選擇贖罪承受。我的總的感受是,生活與人生是現實的二階體,現實是一個多層次的綜合的表達,每個人的經歷、認知、處理方式是有差別的,要有包容之心,要活在當下,用心感悟。
6. 港影:香港電影最後的巨星
這個話題頗具爭議,也頗確鑿。
或許有人要說,港片早已江河日下,哪裡還有巨星可言?
這當然是事實。
黃金年代早已遠去,港片蓬勃年代裡橫空出世的巨星們,在新世紀里,已經英雄遲暮。
港片的未來,更是如履薄冰。
但正因如此,香港電影圈相較內地,有著更激烈的的競爭。
競爭的方向,是演技口碑、票房表現,甚至也還包括人緣,資源就那麼多,在市場日益萎縮的態勢下,實力不足、商業價值不足的演員,自然會邊緣化,要麼只能在小製作中打轉,要麼坐實綠葉的位置,要麼就是淡出大熒幕。
所以在這樣激烈的環境中,能站上華語影壇巔峰位置的人,當然就是巨星。
而巨星的概念,也是一個綜合性的標准——既不是單純的以演技排名,也不能是簡單粗暴的票房論英雄,這個人需要能 扛起票房的大旗,也需要在演技方面與前列者並駕齊驅,還要有作品的厚度與藝術層面的追逐。
香港電影圈的活躍電影人,其實已經屈指可數。
雙周一成一李已經不再活躍,或者他們活躍與否其實已經不再重要,過去的黃金年代裡那些足夠的輝煌耀眼,可以視作一種功成名就,也就不再此文討論之列,甄子丹作為動作片單一類型的演員和動作監制身份,也不列其中。
名單呼之欲出。
在此之前,再講一個關於偶像派和實力派演員的問題。
毫無疑問,通常認為實力派是強於偶像派的。也就是說偶像派是指以顏值才藝取勝的演員,他們吃「青春飯」,一旦年老色衰,就時過境遷、風光不在;而實力派是靠自己的演技實力俘獲觀眾,就象酒一樣,會越陳越香。
這個認知當然沒有錯。
而實力派演員同樣優劣同存。缺少話題,難以扛起票房大任,而演技本身是具有一定專業性標準的,有時候也難以被普通觀眾認同和廣泛接受。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偶像派和實力派演員的聯合陣容。
但這並非一成不變。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偶像派演員其實有著更廣闊的前景。比如當一些被歸類為偶像派的演員沉下心,打磨自己的演技,通過一部部作品逐漸綻放光芒,成功地將偶像與實力兩者結合,達到某種普遍認同的層面之後,他就是當之無愧的巨星,而這個路徑,是實力派演員無法復制和實現的。
話題回落到本篇。
香港電影最後的巨星,是一個名號,卻也不僅僅是一個名號。
其實相對那些,在港片蓬勃年代裡聲名鵲起的巨星來說,在如今這個香港電影光影日漸黯淡的當下,能扛起港片大旗,無論在演技能力、電影口碑及票房表現方面都超出同儕者,巨星這個概念有著更大的意義,因為兩者難度截然不同。
而開篇所言話題的爭議性,在於他們都還活躍在幕前,前路都還有更多可能,所以雖然題為最後的巨星,但我們探討的肯定不單指某一個人,而是將這些潛在人選列出,通過作品和演技表現、票房情況以及近年趨勢等層面去進行剖析,最終形成推測結論。
還有一個爭議點在於,演員本身的粉絲群體認知,比如在粉絲濾鏡的視角,每一部影片都值得欣賞,演技每一部都無可挑剔,地位更可能是早就在巨星之列。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我們都尊重他人,所有人同樣都有客觀品評的權力。
一孔之見,若有疏漏偏頗,歡迎指正。
綜合言之,符合本篇上述所列標準的名單出爐。
按資歷和年齡排位,依次為——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和古天樂。
舍此四人之外,純演技著稱者、從前表現尚可但近年沉寂者、後勁乏力者皆不在此列。
1961年生,現年59歲。
若純以星光角度衡量,劉德華長紅四十年,穩居華語影星首位。
他的參演作品數量也位居所有華語影星第一,約略估計超過150部,這還是在近年墜馬事件之後減少產量的結果。
首先看票房表現。
劉德華截止目前的電影生涯,拿過三次香港電影年冠,此外進入前十榜更是家常便飯。
總體而言,劉德華票房表現非常穩定,但沒有打破過香港票房紀錄,而在內地票房井噴的這些年,有些徘徊不前,在《掃毒2》拿到13億票房之前,最高的是《拆彈專家》的4.1億,這個事情劉德華自己在接受采訪時也曾坦言,其他好多人都有超過十億的電影了,自己多少有些心有不甘。
若論獎項,劉德華三座金像、兩座金馬影帝,此外還有一個金像男配的獎項,放在整個華語電影,都是極高的榮譽。
但劉德華在表演上有一個劣勢,就是在和以演技著稱的演員演對手戲的時候,容易被壓制,這個問題體現了他自身爆發力不足的弱點,最突出的就是和梁家輝、梁朝偉的對戲,一部《黑金》,一部《無間道》,將這個弱點表露無遺。反觀《門徒》、《江湖》、《龍在邊緣》等片,卻又氣場全開,發揮上佳。
所以對劉德華而言,票房獎項作品都在手,早已是准巨星的存在。 唯一的障礙是演技層面的口碑表現,如果比肩第一梯隊的一周雙梁,他就早已是巨星,都不須討論,當然就票房而言,還需要在內地影市有更多斬獲才行,一部《掃毒2》肯定不夠。
1962年生,現年58歲。
出道即以演技著稱,不會被任何對手壓住表演的光芒。
和劉德華以參演電影數量第一不同,梁朝偉所獲獎項位居所有華人影星第一,只是近年來不管在作品還是票房表現上,都開始下滑。
還是先談票房。
梁朝偉目前為止,拿過三次香港電影年冠,前十次數不詳。目前內地最高票房紀錄是《捉妖記2》的22億,但口碑盡失,緊接著《歐洲攻略》僅1.5億,票房口碑皆輸,再結合之前的《擺渡人》贏票房輸口碑,這也是說他近些年勢頭下滑的原因。
在獎項上,一個戛納,三座金馬,五座金像,當真可以傲視整個華語電影圈,再結合其演技面的出神入化,除了近年來狀態不佳之外,梁朝偉可謂是幾乎沒有短板的演員。最近的動態,他應該在調整節奏,接片變得謹慎。
綜合而言,其實多縱觀整個九十年代,多數演員在票房上都被「雙周一成」壓制而沒法更進一步, 所以梁朝偉若要登頂,需要有更多重量級作品助力。
1965年生,現年55歲。
郭富城其實很早就投身大熒幕,但他的個人專注力其實分為兩個階段,2000年之前的十年,全身心投入四大天王的歌壇爭霸,到2000年第三次奪得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項之後,才返身主攻影壇,而在主攻影壇之前,已於九八年拿到香港票房年冠。
新浪潮導演嚴浩,曾形容郭富城為一架名琴,那是2012年拍攝《百年浮城》的時期,這是一種超然的肯定。同年郭富城主演的《寒戰》電影爆發,雖然郭富城早在2005、2006連續兩年獲得金馬獎影帝,但直到這個時候人們似乎才驚覺,郭富城居然是一個很好的演員。
郭富城的票房表現應該說相當優異。
歷史 上三次奪得香港電影票房年冠,《寒戰2》更是迄今為止的香港票房最高紀錄,兩部《寒戰》和一部《無雙》連續刷新內地警匪電影票房紀錄,內地影市個人擔綱主演電影有三部超過十億,除了《風雲之雄霸天下》,這些成績都集中在最近的十年裡。
有人說郭富城選片謹慎,總選擇適合自己的劇本參演,但只需要稍加推敲,就知道這個論調完全站不住腳,這十來年裡,郭富城和新導演合作的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人,角色類型有非常大的差異和跨越,他需要的是在劇本里有發揮,而不是首先考慮角色適不適合,能不能演。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比如《寒戰》、《踏血尋梅》和《無雙》,都是導演寫好劇本之後,第一時間鎖定的不二人選,而與其頻繁合作的演員,則是香港影壇巔峰之選,一周雙梁。
獎項數量上郭富城遜色於梁劉二人,目前總計兩座金馬、一座金像影帝,但在香港電影日顯凋零的當下,郭富城餘勇尚足,還可再追。在表演角度而言,郭富城和劉德華正好相反,屬於遇強愈強,爆發力十足的類型,這個狀態,未來真的可期。
1970年生,現年50歲。
2000年之前,他電視劇拍得很好,在電影里跑龍套,2000年後主攻大熒幕。
古天樂在香港影壇很象九十年代的劉德華,接片無數,尤其近些年,其片單密度有時候看上去令人發指,甚至比當年的劉德華更甚。
先看票房。
新世紀以來,古天樂沒有拿過香港電影年冠,但幾乎每年都有電影進入票房榜前十。
而在內地,早在以一億為標准衡量的時代,和甄子丹並稱「文古武甄」,幾乎部部破億,不得不說扛票房的能力極強,近年來票房逐漸走高,累積票房和平均票房都非常可觀,目前最高紀錄是和劉德華合作的《掃毒2》,反貪系列票房的步步走高也足可證明其號召力,尤其在這么高的出鏡曝光率下。
獎項方面古天樂乏善可陳,迄今為止一座金像影帝。
這也暴露出古天樂的短板,過多地在警匪類型中穿梭,過高的拍攝密度,會導致表演模式的固化和缺乏更深層次的角色詮釋,這是其最大的弱點, 如果能減少拍片數量,認真揣摩角色,當然就仍有機會,不止是做一個票房巨星。
最後的巨星誰屬?
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