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寫出畫面感(新人進階教程)
前言,描述文字和場景結合,使讀者產生聯想,從而營造畫面感。語言描繪,一段文字僅用言語對話,卻能激發讀者的想像,如同電影畫面般生動。如《大話西遊》中至尊寶對紫霞仙子的表白,讓讀者彷彿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體驗情感的波瀾。
場景描寫,通過環境刻畫,構建場景氛圍。簡單的環境描寫,如「大風起兮雲飛揚」,7個字勾勒出一幅風起雲涌的畫面。復雜場景描寫,加入人物動作和神態,如「孫悟空揮舞金箍棒,將巨掌捅開」,描繪出激烈戰斗的場面,視角從人物動作到周圍環境變化,構成動態畫面。
在場景描寫中融入人物元素,使畫面更加生動。如「伸手抽軟劍,踢碎大門,提劍殺入庭院」,通過動作串聯場景,描繪出緊張激烈的氛圍。同時,注重人物形象的詳細描繪,比如無頭女屍的恐怖場景,以聲音、動作、環境和人物形象相結合,構建出令人震撼的畫面。
注意描寫順序,確保邏輯連貫,增強畫面感。從整體到局部,或是從局部到整體,按照一定順序描繪,避免混亂,確保讀者能夠清晰地想像出畫面。例如,先描述環境,再加入人物動作,最後描繪人物神態,逐步構建出一個完整的場景。
② 影視畫面是如何表現構成主要對象
首先:畫面的構成包括四個主要元素,分別是主體、陪體、前景和背景。主體即所拍畫面的主要表現對象,是拍攝者思想的最主要傳遞中介,主體必須是拍攝者最想展示給觀眾的內容,通過主體觀眾才能比較直觀地理解創作者的大意。
其次,畫面的構成元素主要有
1.陪體即陪同主體一同出現在畫面中的形象元素,顧名思義,陪體就是起到對主體的陪襯作用,它和主體可以構成一定的關系,營造一定的情節或氛圍,表現出純主體無法呈現的內容。
2.前景是靠近我們的鏡頭最近的景物,是突破影視畫面二維空間限制的一個利器。我們的眼睛在生活中看到的世界都是三維的,而影視畫面呈現的總歸是平面的,要符合人的視覺特性就必然要利用種種手段土坯二維呈現出三維。前景的存在給人的空間感是鮮明的,合理利用前景,可以產生隱喻、對比等效果。
3.背景是主體存在的環境,是對人物和環境關系的一種明確交代。背景主要是交代環境的,它碎玉主題的烘托,對於氣氛的呈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③ 影視畫面是如何構成的
影視畫面的構成主要包括構圖、光線、色彩、聲音與文字。這些元素共同作用,通過寫實性、表意性、隱喻象徵性及特殊的符號意義等展現畫面的美學原則,表達一定的畫面主題。畫面的構成元素主要有:主體、陪體、前景、後景、背景、空鏡頭。
1. 主體是影視畫面所要表現的主要對象,起著主導的作用。要讓畫面的主體占據突出位置,運用光線和色彩產生鮮明的對比,再利用虛實關系等方法來突出主體。
2. 陪體是與主體構成特定關系來輔助主體表現主體思想的對象,是主體的陪襯,一般表現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
3. 前景指畫面中處於主體前面、靠近鏡頭的人或景。經常用來交代情節、營造環境氣氛、加強畫面的縱深感、加強視覺表現力、形成某種圖案美和裝飾效果等。
4. 後景位於主體之後,是環境的組成部分,是構成畫面中生活氛圍的主要成分。
5. 背景的范圍往往要大於或包含後景,用來渲染和襯托主體,營造場景氣氛,展示空間深度感的。
6. 空鏡頭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那些只出現自然景物或場面而不出現人物的鏡頭。這種鏡頭常用來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空、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推進故事情節。
影視畫面中的第二部分是光線。光線是鏡頭畫面視覺信息和視覺造型的基礎,是電影語言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是揭示主旨與刻畫人物、強調不同景物或形象、渲染情緒與意境、引發聯想等等的有效手段。
影視畫面中的第三部分是色彩。它能最直接地反映了畫面的感情內容、主觀意念和藝術氛圍。色彩還有著象徵性,比如白色象徵著快樂、純真清潔;黑色象徵著悲哀、絕望、沉重等等。
最後是文字,即影視畫面中的字幕,對畫面中的聽覺、視覺形象起輔助說明作用,如表明時間、地點、人物身份的字幕等。文字與視覺、聽覺元素一起讓觀眾享受到真正的藝術美感。
④ 離開濾鏡和後期,如何用手機拍出電影質感的影像
光線對質感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光也是攝影的核心要點,質感乃至整個畫面的形成都是由無數個點、線、面來構成的,這些點線面就是光。就和畫家能通過畫筆來勾 勒出線條一樣,攝影師也能通過明暗來勾 勒出點線面,通過軟硬來塑造細節。甚至就拿現實來說,如果一個物品被光直射,它所呈現出來的面貌真的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樣子嗎?強光干擾之下,就算處在現實的物品,在我們眼裡也會顯得失真。所以,陰天和晴天出來的拍攝效果也會大相徑庭,這就和光線強弱有很大的原因。而僅僅是光線的選擇,側光、逆光、順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門道。選擇不同,最後的呈現效果也會不同。如果對攝影比較感興趣的可以往這方面多鑽研鑽研,這邊就不細講了。並且我們普通人正常拍攝出來的效果雖然說比不上大片,但是也足夠我們發朋友圈了。除了光之外,第二大影響質感的因素應該是相機了吧。而在本題,手機就是相機的替代品。好的手機質感會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像素和影像感測器的不同,細節層次也會有所不同表現。當然這並不絕對,也不是說一般的手機拍不出來質感好的照片,而是說,好的手機在細節的呈現上面肯定會更有優勢。畫面的真實還原程度,也非常依賴廠商的整體調色風格。還有就是手機相機的設置。對比度和銳度都是在有些手機可以進行調節的。需要柔和的質感就可以把銳度和對比度稍微往低處調,這算是拍照攝影的前期工作。當然後期成片了也可以調節,但我個人認為還是拍攝的時候進行調節更為妥當。
⑤ 如何把照片拍得有電影感
要把照片拍得有電影感,需要理解電影攝影師在拍攝時所採用的技術和藝術手法,並將這些元素融入到攝影作品中。以下是一些關鍵步驟和技巧:
規劃和前期准備:
故事線:確定你的照片集要講述的故事。構建情節,思考如何通過單個畫面傳達故事的不同部分。
參考電影:挑選幾部具有你想要模仿的電影感的電影。分析這些電影的攝影風格,包括構圖、色彩運用、光線處理等,並思考如何將這些元素融入你的作品。
攝影設備選擇:
相機和鏡頭:全畫幅相機更佳,因為它能提供更大的感測器面積,有助於創造淺景深效果。使用大光圈鏡頭(如f/1.4, f/2.8)以獲得更佳的背景虛化。
三腳架:為了保證拍攝穩定性,尤其是在低光環境下或長時間曝光時,三腳架是必不可少的。
光線運用:
自然光與人造光:利用黃昏或黎明時分的自然柔光,或者使用反光板和外閃來控制光影。
光影對比:通過創造高對比度的光影,可以增強畫面的戲劇性和情緒表達。
構圖與視角:
規則與突破:遵循諸如三分法等傳統構圖原則,但也不要忘記打破常規,創造新穎的視角和構圖。
深度與層次:在畫面中加入前景、中景和背景,為觀看者的眼睛創造引導路徑。
色彩與後期處理:
色彩搭配:電影通常有一套限定的色調來表達特定的情緒和風格,提前規劃好你的照片集的色調。
後期調色:使用圖像編輯軟體調整色彩,增強或降低飽和度,調整對比度和亮度,甚至可以嘗試模擬電影膠片的色彩響應曲線。
動態與深度:
模糊與運動:使用較慢的快門速度捕捉移動主體的動態模糊,或者追蹤拍攝(panning)保持主體清晰而背景模糊,營造速度感和緊張感。
空間感:合理安排拍攝角度和距離,使得畫面中的元素呈現出層次分明的空間感。
情緒與氛圍:
場景布置:通過對場景細節的布置來營造所需的氛圍,比如利用霧、煙、灰塵等增加空氣質感。
模特引導:與模特溝通清楚所需表現的情緒,指導其表情和姿態以符合整體風格。
故事敘述:
視覺敘事:考慮連續幾張圖片如何串聯起來講述一個故事,每張圖片應該是故事中的一個環節。
意象與隱喻:通過象徵性的物品或者隱喻性的構圖來加深圖片的內涵和故事性。
總之,將上述技術應用到具體的攝影實踐中,需要不斷實驗和調整。拍攝時要有耐心等待合適的光線與時刻,同時在後期處理中細致入微,這樣才能製作出真正具有電影感的照片作品。注意多觀察電影劇照,從中學習專業電影攝影師的技藝,並嘗試將它們融入到你的攝影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