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電影《太平輪》評分很低
個人認為太平輪評分很低是因為它的劇情不夠吸引人,並且情節散漫,節奏拖沓。影片上映前打著眾多大咖明星加盟的噱頭,黃曉明,金城武,宋慧喬,佟大為,章子怡等大牌明星,看陣容有很多粉絲光是沖著臉也要去看這部電影,可到了影院發現就算有顏也拯救不了這部電影的口碑。
這個時代越來越注重影片的劇情,演員們的演技等綜合方面,就像最近評分很高的《流浪地球》和《我不是葯神》,就它們的題材來講都不是很吸引人,但它們贏在了劇情,細節,開創了自己的特點。希望吳宇森導演能好好拍下一部吧。
『貳』 帶有一身彈片的老軍人過安檢這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帶有一身彈片的老軍人過安檢這個電影叫《聊聊》。
《聊聊》講述了一位曾經輝煌的老革命軍人甄六,今天已雄風不再,他性格古怪,獨自一人與勤務員生活在休養所。他那當大款的兒子怕他寂寞,雇了一個年輕姑娘陪伴她,姑娘告訴他自己的網名叫「恰恰好」,她來這里工作是為了掙一筆飛往美國的機票錢,好去留學。
在姑娘的慫恿、鼓勵和陪伴下,老軍人做飛機舊地重遊,來到鴨綠江邊。他回憶並向姑娘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往事,對純潔友誼和愛情的嚮往,使這不同時代的一老一少的心溝通了,貼近了。老軍人也敞開了封閉多年無人理解的心懷。
(2)保家衛國電影國語完整版擴展閱讀:
《聊聊》描寫現代都市生活中一位女大學生和經歷滄桑的老人之間的故事,女大學生作為「陪聊」和一位離休的將軍接觸,引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回味的話題。
《聊聊》出品時間為2001年,出品公司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製片地區為中國大陸,導演為陳國星,編劇為鄧一光。電影類型為劇情電影。 主演為雷恪生,胡可,吳軍,王學兵,王繪春。 片長為 90分鍾,上映時間為2002年10月。
『叄』 看哭了,電影《八佰》為何如此催淚值得一看嗎
「八佰」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個「人」、「英雄」和一種民族精神。震驚、感動、敬畏,有直擊人心的時刻,有落淚的時刻:被帶著炸葯跳躍的人物所震撼,被那些面對敵人飛機火力勇敢挺身而出的決心所感動,更被所有「勇敢抵抗敵人」的戰士所敬畏!我覺得電影《八佰》值得一看,挺催淚的,理由如下:
6、《八佰》這樣的電影所具備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歷史的銘記之上,還對現實的當下具有激勵作用:在經歷過疫情與洪水的考驗之後,《八佰》的上映或許能給大眾帶來鼓舞力量,讓大家不忘歷史的同時,也對未來充滿希望——只要民族的韌性不滅,就一定有希望 。 想起片頭打在銀幕上的那句話:「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向所有為保家衛國貢獻過力量甚至生命的戰士們致敬!
7、管虎導演選擇以一些「平凡小人物」的視角作為故事的切入點,不但能刻畫出鮮活有力的戰場群像,還能以小人物的視角去透視家國危難之際的選擇與覺醒,對於觀看者而言,會更有力度,也更能凸顯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的那股不屈不懼的韌性。 演員們對角色的演繹也很好地增強了人物的力度,同時也很好了展現了戰爭背景下各類人的不同面貌。
『肆』 究竟什麼是好電影
我看完就一感覺,慘。真是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任何一個三觀正確的人都會可憐那個小花,痛恨蛇蠍心腸的壞嬸嬸。單從電影本身來說,角色定位沒錯,好人飽受虐待,壞人耀武揚威。演員演技也沒話說。台詞,取景,鏡頭調控,剪輯都也沒問題。可是究竟是哪裡不對呢?原來導演一開始就不對,電影整個都不對。 人人都知道電影是假的。甚至連記錄片也是,角色們只不過是在導演的視角下的真實演出,你所看到的只是導演想讓你看的。導演剪輯完影片之後拋掉的膠片,以及鏡頭之外的東西,並不與你看到的大屏幕完全一致,甚至有可能會相反。所以你要知道,電影和生活永遠是兩碼事。 重要的不是花的真假,而是你以什麼樣的構思和角度對待它,以突出它的意義所在。一部真正好的電影,是在若有若無中讓觀眾思考,甚至是反思,審視。反思的是自我,審視的是現狀,是社會。看是一個享受的過程,是電影本身要呈現給觀眾的,而導演真正的任務是要在電影結束之後讓觀眾明白什麼,感悟什麼。這才是一部好電影的精髓所在。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好的電影的構思也即是如此。以無形變幻出有形,以小見大,這才能看出導演的功力。而我在看《暖春》就覺得好像在看《知音》雜志的影像版。。不是電影拍的爛,但真的不是好的電影。 我一直很排斥主旋律的東西,覺得太過於臉譜化。這大概也是我不喜歡《暖春》的主要原因。但這並不影響我在某些時刻聽到國歌奏起依然熱淚盈眶,我從來都深愛這個國家。可是你不覺得,一個反問句遠遠要比一個陳述句要來得震撼嗎?一個帶有黑色幽默的諷刺遠遠比一句贊美更發人深省嗎? 就拿姜文的《鬼子來了》來說,你說它是抗戰題材影片嗎?不是。姜文沒拍紅軍多麼英勇神武不畏艱險把鬼子打跑了。在電影里,姜文把中國農民的小農意識和奴性刻畫得入木三分,甚至令人膽戰心驚。這種奴性可以說是中國農民身上與生俱來的,流傳了幾千年,只不過對象換成了日本鬼子。奴性的根源在於生存。他們不懂什麼叫保家衛國,民族尊嚴,他們只想生存下去,於是把兩個鬼子俘虜當命根子一樣供著。我們不能說這是一種愚昧,這是本質上的善良。善良逐漸被逼退到底線,帶來了滅頂之災。但是底線一旦被打破,善良也會變成不可預知的反抗力量。這就是影片最後姜文的瘋狂報復。 其中還有很多細節,看似笑料,其實都包含了導演的隱喻。比如鬼子俘虜的武士道精神。比如出口都是文言文的村長。比如躺在床上都不能動卻一直叫著要直接殺進去的姜文准岳父,卻是電影里唯一知道要反抗的人。比如鬼子每天給村民孩子糖吃等等。看過讓人不得不去思考。可惜,這樣一部好電影卻被和諧掉了。 我始終認為,看這樣一部電影得到的東西要比組織學生看一場《地道戰》要多的多。 類似的影片我覺得還有馬儷文的《我叫劉躍進》,以一部電影就折射出了整個社會。他們出彩的關鍵就在於,他們故事說的好。 也許有人就會覺得好的電影就得拍得有深度,得讓人看得雲里霧里的就叫好電影。 究竟一部電影是不是好電影,那得問觀眾從電影院里走出來後到底帶走了多少東西。
『伍』 對電影《集結號》評論
集結號是什麼東西呢?顧名思義,就是把人召集起來的號角,在軍事上用作撤退的指示,大概追溯到古代與鳴金收兵是一個意思吧。片子以集結號取名,貫穿了整個情節的發展,然而戰場上的那一聲號角卻遲遲未能吹起,反倒是到了和平的年代,卻補上的這一聲號角,然而這種感覺已經截然不同了,片子將集結號牽動的人的表情和內心描寫都刻劃的很生動,馮導這次在人物的塑造上無疑是成功的,而在煽情的效果上個人認為也是相當到位的。然而,這次影片的效果雖然號稱是與韓國方面合作,但在我看來也並不是十分完美,的確,一些戰爭的畫面做的是比較壯觀,但是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尤其是片子開場的那一段,畫面抖動相當的厲害,基本上是看不清畫面中的人物,視覺效果很是不佳,這些就暫且不談了。
首先要講述片子的角色們,沒有他們的出色表演就不會有那一幕幕的感人畫面,雖然幾位演員都不是一線的大牌,但是依舊演的相當的真實和逼真,穀子地的扮演者張涵予原先僅僅是在馮導的天下無賊中露一小臉,然而卻已經讓人記住了他的形象,這次的他更加出色的詮釋了穀子地這個角色,從前線的小領導帶領弟兄們殺敵到委屈成為戰俘到之後的抗美援朝再到退役之後的為弟兄們正命,他的變化是很顯著的,不僅僅是一個外部造型的轉變,人物的內心、舉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僅將年輕時候的穀子地的英勇表現了出來,也將中年穀子地的執著給表現出來,更將人物飽經滄桑的那種感覺刻劃了出來,使得這個角色變得相當具有感染力。
片子中臉熟一些的就要屬任泉了,可惜才認出他的幾分鍾之後他就被殘忍的殺害了,雖然昔日的傻根目前憑借電視劇士兵突擊異軍突起,但是對於我而言,依舊是沒有什麼感覺,而他演的角色也只是是個佐料罷了,之前看集結號的宣傳采訪還提到他的一些鏡頭,不過在電影中這些幕過得太快,也就沒有什麼太多的印象,給予他的表現空間畢竟還是有限,其他的演員如廖凡、胡軍和鄧超,寥寥幾個畫面也沒有辦法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於是我發現原來這部片子倒有點像是穀子地的傳記,絕對的主角。
片子跨越了幾個不同的時期,通過集結號將各個段落串連了起來。戰爭時期,集結號有如軍令,令不下,誰都無法撤離,這就是為何穀子地堅守到最後一刻的直接原因,也是為什麼和他同學的團長戰斗至死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才為大軍贏得了時間和機會。但是,從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被大軍所拋棄,穀子地他們出發的時候是約定了要吹起集結號的,但是事實上就未曾響起,每個士兵在死之前想的都是那一聲集結號,戰爭的殘酷催生人反戰的情緒,這就是為什麼焦隊長死前要勸人離開的緣故,然而穀子地是一個執著的軍人,受過軍事教育的軍人,這就導致他將命令貫徹到底,直到失去戰鬥力,當然,這也給他自己帶來了無盡的疑惑和愧疚。他的這種感覺最後化作憤恨全都潑灑在死去團長的墓前,卻又很快消失一空,一切就此逝去,這就是軍人的魅力,那種對命令至死不渝的服從。
片子中有個人物很吸引眼球,那就是指導員王金存,起初的他是一個臨陣畏縮的逃兵,但是到後來他居然是堅守到最後一刻的勇者,其實按理他是最希望聽到集結號的人,然而最後考驗心智的那一刻他卻異常的堅決的給予了否定,他開始成為一個真正的戰士,那種不是為了集結號而戰的戰士,雖然這樣看似很傻,但卻是軍人真正的寫照。
片子看罷,感觸頗多,不過這部片子中帶著濃厚的中國元素,還是需要一些背景知識才能去理解透片子的,尤其是解放之後的那段故事,我想老外們看了應該是有點眩暈的吧,難怪馮導拍這個片子的時候感覺還是沒有什麼底,畢竟這部應該完全意義上是屬於給國人看的片子,賀歲與否,誰在乎~
『陸』 有哪些關於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電影及影評
在記憶中,《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小兵張嘎》的電影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電影節目,好不誇張的說,就自己能在電視中看到這些的次數不少於十次,但你能完全復述這些電影嗎?至少我不能,而且到如此也許要深深的懷疑一下自己的記憶。
以《英雄兒女》為例,電影的主角毫無疑問是英雄王成,我的意思是影片表現的全是英雄的活動:他們如何的為人民服務,如何的捨身忘己、保家衛國。而其他人物如王文清、王芳以及那首至今不衰的「風煙滾滾唱英雄……」都是電影的佐料,為這部激盪人心的電影增加一絲溫馨和歡快的成分。
終於有機會將電影完整的看了一遍後,驚奇的發現我的記憶完全有錯,《英雄兒女》並非在講述英雄的兒子或者英雄的女兒,王成經典的「向我開炮」在影片的四分之一處就已經結束了。當時我都極其疑惑的盯著屏幕:這么快就犧牲了?難道這個電影這么短?犧牲之後的情節到底還要說些什麼?
原來整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如何宣傳英雄」的影片。在王成犧牲之後,除了妹妹王芳的眼淚外,馬上進行的就是王文清下達師部的命令:要求宣傳部和政治部馬上對王成同志的英勇事跡進行宣傳。對於王成同志的懷念並非是追悼會或思念,而是滿牆的決心書;歌唱英雄的贊歌、宣誓。王成的父親之所以來到朝鮮戰場的原因也是師部的安排,為了是讓參加新一輪戰斗的戰士們親眼見到英雄的父親,為士兵打氣從而雄糾糾氣昂昂的開向戰場。
看到這里的時候,存在在我腦海中的記憶之牆瞬間從堅固轉成了迷茫,如墜夢中,懷疑一切:《冰山上的來客》除了那兩首經典的歌曲和一聲「阿米爾」,還講述了什麼?《董存瑞》中除了捨身炸碉堡,還有什麼?
原來這些老電影的影像是反反復復的通過片斷不停的作用在我脆弱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上所形成的脆弱的殘留,王成的高潮原來不在「向我開炮」,而是在其後的歌聲和誓言中不斷高大。據說在當年的朝鮮戰場上,這些歌頌英雄的電影做為一種靈活的教育方式播放給戰士們看,是否《英雄兒女》會事倍功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