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具體影片為例論述20實際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取得了怎樣的發展(請舉例)
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由於我國1932年開始的左翼電影運動的興起及1937年的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中國電影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例如:在"一.二八"事變後人民抗日熱情不斷高漲的形勢下,出現了一批思想觀點鮮明,藝術上也有成就的影片.它們一改初期電影脫離現實的落後傾向,直接反映了社會現實存在的尖銳矛盾,具有代表的有<姊妹花><漁光曲>(該片也標志著其導演蔡楚生的創作走向成熟,1935年被送2往蘇聯參加莫斯科舉辦的電影節,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同時在30年代,默片藝術也日漸成熟,中國電影人勇敢的探索創新,在學習國外默片經驗的基礎上,對電影的視覺表現力進行了有力的探索,在學習國外默片經驗的基礎上,對電影的視覺表現力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並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有<春蠶><女性的吶喊><小玩意><上海24小時><神女>(該片作為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之作)等.而這個時候也是中國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過程,1931年出現了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蠟盤唱片配音的<歌女紅牡丹>,1936年,有聲電影完全取代默片.
1937年夏天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引起了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也變化著中國電影的面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電影又出現了新的局面.在40年代後期的民營電影公司中,"昆侖"和"文華"是最重要的兩家.前者大都是揭露和抨擊國民黨統治和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等,後者則多是知識分子氣質較明顯的社會風情畫式的作品,<小城之春>是其中最明顯的代表性作品.
40年代的電影界在政治方面也與當時全國的政治形勢一樣,進步和反動的力量對比開始反正根本性的轉變.在影片創作上,進步電影也有效地佔領了陣地,在影片創作的思想和藝術上都佔了上風.這些都是為了迎接新中國電影發展的新局面,是一項重要的歷史功績.
❷ 為什麼感覺國內的電影票房破10億很輕松,港片卻很難
近年來,國內電影的票房過十億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港片很難做到那是因為時也勢也,港片的輝煌已經不在,跟內地電影比起來格調並沒有高太多,依然是熟悉的臉龐演著熟悉的劇本,打打殺殺槍戰心理戰,觀眾著實有些疲勞。
而港片曾經輝煌,古惑仔,槍戰警匪,賭場爭斗,這曾經都是我們的熱愛,那是因為那個時期國內市場的空白的,是貧乏的,所以我們視之為珍寶,而現在這些片已經翻不出什麼花樣來了,觀眾已經不覺得稀奇了,甚至有的小年輕都沒有追港片港劇的經歷,他們怎麼會買賬呢?
❸ 中國優秀電影的高峰是哪幾部
💫抵達高峰的電影是最精練的藝術,是世間最純粹的寶藏💫!
我始終認為「電影源自生活」是一部好影片的初衷,經典的電影應該是耐人尋味的,優秀電影的高峰就是歷久彌新、無法超越的,個人認為中國優秀電影高峰有以下幾部:
💎結語:
💎電影的高峰在時代的洪流中歷久彌新,與你共勉,願經典永流傳,願中國電影越走越好!
❹ 未來中國會不會施行電影分級制
中國未來不會實行電影分級制。只要還是廣電總局控制著,就不會讓你有電影分級。
❺ 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特點有哪些方面
一、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中國電影經歷了萌芽時期、成長成熟時期、新中國電影時期。
萌芽時期。1905年,譚鑫培先生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戲曲片電影《定軍山》。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後,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出片最多、歷史最長的製片機構。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成長成熟時期。電影藝術從娛樂性轉變到反映生活、現實文化中。此時電影主要內容題材更多反映民族存亡,同時反映抗日戰爭、生活的黑暗、對封建文化的批判、社會人生的思考等,從而承擔起啟蒙教化、推動社會變革的使命。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漁光曲》等。
新中國電影。這個時期的中國電影大致分為六代導演。第一代導演:鄭正秋、洪深等。中國第二代導演:費穆、鄭君里、史東山等。
第三代導演:成蔭、崔嵬、凌子鳳等。此時的經典作品有:《劉三姐》、《紅色娘子軍》、《甲午風雲》、《洪湖赤衛隊》、《小兵張嘎》、《英雄兒女》、《烈火中永生》等。
第四代導演:稱之為「學院派」。這個時期的導演有堅實的專業基礎。代表導演:吳貽弓、張暖忻等。經典作品:《城南舊事》、《小花》、《良家婦女》等。
第五代導演創作主體是北京電影學院1978級學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壇,以飽滿的情緒力量、冷峻深刻的文化反思、高度個人化風格、富於挑戰性突破性的電影語言開創了「中國新電影」。代表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黃建新等。
第六代導演也稱新生代,指60-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學習,90年代嶄露頭角的電影人。更具先鋒性、前衛性、青春性的創作群體。主要導演有張元、王小帥、賈璋柯等。
二、發展中的中國電影
當代的中國觀眾的主體是年輕的一代,他們觀影更多的是尋求精神上的寬松和舒適,體驗一種無拘無束的感覺,而不想在看電影的時候背負著一種好似必須要承擔的責任感,只有符合大眾口味的電影、一種平民化的電影,一種蘊含的「壓力」很少的電影,才更易被今天年輕一代觀眾所接受。
近期,中國國產電影出現了收視上的春天,收視達到了13億,影片的奇跡就是徐錚的新作《人在囧途之泰囧》,這部影片符合了大眾的口味,更能反應百姓的需求,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切入現實,讓浮躁的人們在繁雜的生活中,不僅知道事業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更重要的是親情和友情,影片中戲劇成分沿襲了第一部《人在囧途》的風格,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囧事,影片讓人們看到在奮斗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並以喜劇的形式展現,讓人們既能產生笑感,又能激發深思。
中國電影需要科技的支撐。從技術角度上講,中國電影特技與好萊塢大片中的特技相差甚遠,當人們回味《阿凡達》影片中的虛擬技術時,人們或許會思考中國電影在技術上所存在的不足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電影需要藉助先進的技術條件,並且融入中國電影優秀的元素,以便發揮自身的優勢。
中國電影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著,雖然我們與國外的電影還具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自李安的《卧虎藏龍》,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等優秀影片之後,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電影業一定能獲得更大的發展。
❻ 為什麼中國的電影製作水平不如好萊塢
中國電影起步晚,三四十年代的美國好萊塢就開啟了電影的輝煌歷程,那時候中國卻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然更重要的是咱們國家的技術水平本來就不行,經濟也落後,對電影的重視程度自然也比不上美國。
不過好萊塢作為第一電影產地,任何國家都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趕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