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一夜暴富到被逼到懸崖邊緣,回顧華誼兄弟的26年春秋
影院復工之前,博納影業因副總裁黃巍的意外而受到關注。
復工之後,話題度最高的影業,換成了華誼兄弟。
《八佰》 的成功,至少是讓華誼在懸崖邊緣站穩了陣腳。
20多年的歷程,令到華誼成為了中國電影的排頭兵之一。如果這個排頭兵倒下了,對於整個行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傷害。
為何華誼走到今時今日的地步,是什麼成就了他們,又是什麼挫折了他們。對於華誼,對於行業,甚至對於觀眾,都有著值得思考的空間。
創始人王中軍在2014年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講述了他的創業故事。
1994年,從美國回到中國的王中軍,帶著打工攢了5年的10萬美金,和兄弟們開啟了創業之路。
弟弟王中磊自己拿出了10萬人民幣支援,然後華誼影業的前身,一家主打直投廣告和連鎖企業標准化業務的廣告公司誕生。
王中軍把在美國的見識運用了出來,獲得了「人無我有」的創業優勢,很快就開始盈利。
賺到了錢,王中軍便打算拓展業務,依靠人脈,他進入到了影視投資的項目。
20世紀末,馮小剛導演的 《沒完沒了》 ,以及姜文的 《鬼子來了》 ,都有著王氏兄弟的投資。
結果馮小剛的賺了錢,而姜文的賺了國際獎項。
從學生時代就對電影感興趣的王中磊這時投身到更多影視業務之中,真正地打進了影視圈,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那時馮小剛和葛優的組合已經有了 《甲方乙方》、《不見不散》 的成功,有了王氏兄弟,即華誼兄弟的支持,更是如虎添翼。
一夥人再接再厲,2001年拿出了 《大腕》 ,2003年一部 《手機》 ,兩部電影都是年度票房最高的國產片。後者更是年度票房冠軍,比 《哈利波特與密室》、《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 等好萊塢大片還要賣座。
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華誼還做著扶植新人導演的工作,後來拍出 《可可西里》 的陸川就是受益者之一。
由於 《鬼子來了》 違規到國外參賽被禁止導演5年的姜文,「輔助」陸川完成了 《尋槍》 的拍攝,用小成本拿到900萬的票房,姜文也算是回饋了華誼。
另外,華誼還開展了一項重要的業務,藝人經紀。與王牌經紀王京花達成合作,使得華誼在藝人資源方面一騎絕塵,李冰冰、范冰冰等7位明星收歸旗下。
導演、演員資源雙管齊下,連續三年的片子都賺了錢,更重要是口碑都不錯,華誼一下子成為了中國電影的標兵。
王氏兄弟可謂是信心爆棚,想要再度擴張版圖。
這回他們把目光放到了香港電影人的身上,與博納的戰略撞了車。
博納那邊與寰亞影視達成合作,《頭文字D》、《投名狀》接連成功;
而華誼則找到了兩個人。
一個是 周星馳 ,一個是 成龍 。
2004年,投資周星馳的 《功夫》 (知道馮小剛為何有客串了吧),而 《天下無賊》 與寰亞影視合拍,兩部片子都進入到年度票房榜的前三名。
2006年,投資英皇電影主導,成龍主演的 《寶貝計劃》 ,與 《夜宴》、《墨攻》 一同進入年度票房榜前十。
此後,包括徐克、林超賢等大導也有了合作關系,香港電影便成為了華誼的主力軍之一。
2007年到2010年,華誼每一年都有一部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電影,它們分別是: 《集結號》、《非誠勿擾》、《風聲》、《唐山大地震》 。
馮小剛導演的佔了三部,奠定了他「華誼頭牌大導演」的地位。
他也與華誼進入了一段蜜月期。
2009年,華誼在創業板上市,成為了中國影視第一股。而博納則在美股上市。
兩家影業都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獲得了更大的收入,堪稱是一夜暴富,有了更多的錢投資拍片。
但同時,風險也多了不知道多少倍。
與博納單純在電影、影院方面加大注碼不同,華誼除了電影成本高了,還給明星分股票,給早期的藝人經紀業務升了級。
2014年,王中軍定下了「去電影化」,大搞電影周邊業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實體娛樂,模仿迪士尼樂園,開設旅遊、實體商業、影視拍攝三位一體的馮小剛電影公社。
錢越賺越多,雪球也越滾越大。
2012年 《一九四二》 是華誼的一個轉折點。
這應該是馮小剛在華誼的首次失敗。雖然有3.72億的票房收入,但由於成本投入高,最終還是虧了本。
不幸中的萬幸是,影片的口碑還過得去,而成龍的 《十二生肖》 拿了8.81億,算是補償了損失。
此後華誼的電影便不再穩健,票房和口碑都再難保證。
2013年馮小剛找來老搭檔葛優,試圖用喜劇的老本行挽回頹勢, 《私人訂制》 成功圈錢,卻敗了口碑。
而投資周星馳的 《西遊降魔篇》 和徐克的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 ,也都是年度票房前六的作品,這一年華誼光電影這塊就賺了超過10億。
2014年是華誼去電影化的開始,這一年華誼沒有大片,參投的 《太平輪(上)》 血虧,電影收入大幅度縮水,主要收入都是依靠資本手段。
2015年華誼又迅速回血, 《尋龍訣》 和 《老炮兒》 在賀歲檔完成逆襲,成龍的 《天將雄師》 口碑雖然糟糕,但也有7.43億收入。
在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基礎之上,只要華誼認真拍好電影,錢是不愁不賺的。
然而,去電影化的戰略在2016年開始顯現出弊端。
這一年華誼的 《我不是潘金蓮》 和 《羅曼蒂克消亡史》 兩部力作接連失利,直接造成凈利潤下滑了17%。
2017年靠著馮小剛的 《芳華》 ,以及周星馳和徐克合作的 《西遊伏妖篇》 扳回一城後,2018年的華誼,徹底崩了。
主力電影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 沒賺多少,更別談其他口碑平庸的小製作。
交出了上市以來的最差業績,王氏兄弟的雪球終究還是滾向了下坡路。
靠股票來捆綁藝人的經紀業務,淪為了明星們的賺錢工具。隨著王京花的離去,明星們紛紛跳槽,弄得華誼的旗下藝人陣容還不如初創時期。
實體娛樂項目雖然能在電影主業缺失的情況下,使得華誼還有收入,但同時巨大的運營成本成為了一個包袱,一旦資金鏈斷裂,後果不堪設想。
2019年,在兩大轉型戰略未能成功,主力大作 《八佰》 又未能上映的情況下,華誼巨虧39.6億,王氏兄弟不得不通過賣房賣畫來維持資金鏈運作。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令到華誼兄弟雪上加霜。
一部 《八佰》 的成功令到阻止了崩堤,不過已經滾到一定程度的雪球,仍在給華誼製造著巨大的壓力,稍有不慎,就會瞬間掉下懸崖,一去不復返。
誠然王氏兄弟是很有野心,創立華誼兄弟的26年間,打造出百餘部電影,總票房逾200億元,公司市值最高峰達到900億元。
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擴張版圖,這固然沒錯,可是作為一家影視公司,看管好電影製作發行的主業,是基本要求。
當離開了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意味著風險的增加。
試圖擺脫對老本行依賴的華誼,偏偏要在轉型的時候,加大了投入,以為事情會像以往一樣順利。殊不知在風險已經增加的情況下,又增大了風險。
風險超過了能夠駕馭的范圍,悲劇便難以避免。
『貳』 我要近十年電影的數據啊
2000年電影票房在8.6億左右
2001年電影票房收入8.9億元,2001年電影票房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12.1%,發行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11.1%。
2002年全國票房收入9.5億,中國開始實行院線制。
2003年,電影產品在國內影院票房市場、海外電影市場、電視播映市場上的三項收入達到22億元,今年同比增長66%,達到36億元,2003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只有11億元
2004年國內城市影院票房收入15.2億元,國產影片票房收入為8.25億,其中《十面埋伏》、《功夫》、《天下無賊》等7部影片的票房總計5.14億元;其餘205部,每部的票房不到200萬元。
2005年電影主業綜合收入達48億元,比上年增加12億元,其中國內電影票房收入20億元,海外電影票房收入16.5億元,電影播映市場收入11.5億元,均比上年有大幅增長。
2006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6.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8%,連續四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率,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為14.42億元,占總票房收入的55.03%,連續四年超過進口影片。
我只找到了這些 你想要的統計網上特別少 而且也不夠權威 中國電影的權威數據全部在電影局 有關系的話 可以去查閱 那是現在公認最權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