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電影發展史,每個階段都要有什麼經典影片
(1)早年的道德圖景(1905-1932);電影歷史的開端定位在1905年並不特別准確,但1905年確實是中國人受到「西洋影戲」的誘惑,第一次拿起攝影機拍攝一部「國制影片」的日子。在古都北京,在法國制木殼手搖攝影機的注視下,作為電影的票友,國劇大師譚鑫培煞有介事地「請纓」、「舞刀」和「交鋒」;京劇《定軍山》片段,就這樣永遠無聲地顯影在一段後人再也無緣目睹的滲輪畢膠片上
(2)亂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
《天倫桐冊》(1935)、《小城之春》(1947)
(3)分立的家國夢想(1949-1976);
內地的多為紅色背景的電影,港台的多為古典武俠類,以及都市化遇到的問題
(4)整合的文化闡發(1976- )
太多了這叢芹個就不詳述了,幾何式增長...
不好意思,由於網路對很多詞眼的屏蔽,這里我不能給你完整的答復,如果有需要文檔版的,可以去下載的
2. 求中國電影發展史
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開始了中國的電影史
發展時期(1922-1926)
1923年,由於「明星」公司開拍的《孤兒救祖記》在藝術上和票房上都同時獲得成功而堀起,吸引了大批民族企業家注意。很多民族資本紛紛投資開辦電影公司。他們扭轉以往將電影視為游戲業的觀念,認為電影是一種「將要成為一股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業」。據統計,1922-1926年間,全國各地先後開辦的電影公司有175家,單上海一地就有145家。這些公司當中,雖然許多都是「一片」公司,甚至一部電影也沒有拍成。但是眾多公司的出現,造就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繁盛時期」。
危機時期(1927-1930)
1927年發生的4.12政變,北伐戰爭失敗,國共合作破裂。時局驟變的情況之下,中國電影界的方向亦發生改變,陷入危機。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統治國內市場,溝通海外貿易。上海六間規模較大的電影機構,包括「明星」,「大中華百合」,「民新」,「上海」,「華劇」,「友聯」聯合起來,組成六合影片營業公司。六合公司專責各公司的發行事務,而製片事務仍由各公司自己負擔。六合公司的成立竭制了國內電影粗製濫造的風氣,直接導致上海20多家小規模的電影公司倒閉。另一方面,曾與「明星」「大中華百合」鼎足而立的「天一」公司此時亦在南洋設立營業部,在影片發行上與六合公司抗衡。
左翼電影運動(1932-1937)
1930年,這批文藝工作者成立左翼作家聯盟。同時文藝界的其他左翼團體亦紛紛成立。1932年5月,「明星」公司首先邀請夏衍、阿英和鄭伯奇三人進入明星公司,擔任編劇顧問。1932年7月,「左翼劇聯」成立了影評小組,並先後在上海各主要報紙的副刊上刊登影評。這一系列行動之後,左翼電影工作者已開始可以在電影製作和觀影意識上影響著中國電影的發展。1933年3月,中共史央文委成立以沈端先為組長的電影小組。同年,估計各電影公司總共製作的70餘部電影中,具有左翼思想和進步傾向的約佔了三分之二。所以這一年又被稱「中國電影年」。
中國抗戰電影(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從當年的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起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租界為止,上海進入它的「孤島」時期。「八·一三」戰事改變了中國電影的版圖,上海影業遭到極大的打擊,很多製片廠毀於戰火,影人紛紛西去內地、南下香港,或者索性放棄了電影事業。不過,隨著「孤島」偏安一隅相對穩定的局面的形成,新華影業公司首先乘影壇凋敝、無人競爭之機恢復拍片,大受歡迎。到1938年,經歷了戰火洗禮的上海電影業居然又達到了自己的一個新的繁榮期。
戰後中國電影(1946-1949)
1945年8月15日,雖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八年抗日戰爭,但是國共兩黨的內戰旋即展開,社會依然動盪不安。國民政府接收了原來由日本控制的電影企業。包括華影、滿映。擴大了中電、中制、中教、農教。建立了長制、實電。在解放區里,延安建立了延安製片廠,西北電影工作隊;在河北建立了華北電影隊;原延安電影團亦前往東北建立東影。而民營電影企業方面,最重要的兩家是昆侖和文華。這個時期很多優秀電影出自於這兩家製片廠。昆侖的作品之中,以宏大氣魄的電影史詩和忠於現實主義的影片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