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灣同志電影有哪些
最有名的是李安導演的《喜宴》:
片名:喜宴
英文名:The Wedding Banquet
導演: 李安
主演:郎雄 歸亞蕾 趙文瑄 金素梅
類型: 劇情/喜劇/愛情
年份: 1993年
獲獎情況:1993年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第30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
定居美國的高國偉(趙文瑄飾)是一個同性戀者,他和他的戀人、一位叫Simon(Mitchell Lichtenstein 飾)的美國男子,一起住在紐約的曼哈頓。但高國偉在台灣的父母(郎雄、歸亞蕾飾)並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他們不斷地催促國偉快點結婚,好承繼高家的香火。恰好高國偉的公寓里借住著一位來自大陸的非法女移民顧瑋瑋(金素梅飾),於是Simon出了個主意:讓國偉和瑋瑋結婚。這樣一來既安撫了國偉遠在台灣的父母,又能使顧瑋瑋拿到夢寐以求的綠卡,而且還能保持Simon和國偉之間的同居關系。
這個看上去的萬全之策卻引來了更復雜的事端,國偉的父母聞知喜訊欣然來到了紐約,為兒子操辦喜事。於是各種各樣的情感糾紛、人際沖突便在一個熱鬧忙亂的中國式喜宴背後展開了……
本片是李安首次揚威國際影壇之作,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金馬獎最佳影片。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國人特有的家庭倫理觀點和中庸觀念來處理同性戀問題,使這個幾乎令所有家庭困擾的社會問題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種喜劇的方式解決。這種處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戀的理念,是東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找到類似的觀點。但這個故事卻又是在最繁華最現代的都市——紐約發生的,古典和現代在這里交匯,新舊觀念在這里沖突後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把一個傳統中國家庭面對現代社會現代觀念的困惑、無奈以及寬容傳遞出來。當然,《喜宴》的成功也要歸功於其中幾位演員稱職的演技。特別是李安的兩位御用老將郎雄和歸亞蕾,他們自然、持重的表演幾乎蓋過了幾位俊男美女的風頭。
作為一個喜歡探討倫理問題的導演,李安的這部影片在題材上延續了創作者對於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倫理道德沖突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復雜的人際情感糾葛的關注。影片前半部分的鋪排也許會讓人覺得它埋藏的火葯引子足夠去炸毀一座囚禁個體幾千年的倫理建制,其間叫人咀嚼玩味的問號俯拾皆是:九十年代的男同性戀者為何仍自甘藏身衣櫃?同性戀者不敢站出來曝光,除因社會壓力,家庭倫常可要承擔責任?為了自欺欺人而把謊言越滾越大,反叛者及家長究竟孰得孰失?異性戀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是否是唯一的理想家庭模式?以孝道之名而行的"傳宗接代"應否繼續被視為必然而合理的繁殖理由?異族情侶(尤其同性戀)在所屬文化與傳統的差異之前,該如何對話?
以上這些問題無一不切中多元社會中人際關系的道德困境。但李安在如此紛繁復雜的問題面前所顯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顛覆任何道德價值觀的思想銳度,而是其氣定神閑的敘事能力。李安的出色之處在於能把這諸多線索加以巧妙編織,並在一層一層展開故事,推向戲劇沖突高潮的同時,對各種人物細致到位的刻畫和對諸多價值、情感的裂縫用一種普遍的「愛」的名義來小心翼翼的加以平衡。這種敘事風格上的特點在其後來執導的《理智和情感》中再一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貳』 台灣有哪些同性電影
推薦幾部給樓主: 小清新的有《少年不戴花》 《帶我去遠方》《渺渺》《霓虹心》
校園題材《盛夏光年》
女同《刺青》《渺渺》
望採納 求好評;
『叄』 台灣電影有哪些
海角七號,魯冰花,搭錯車。。。。。。這是我們上台灣文學課老師放的,都還不錯
『肆』 台灣電影推薦
幻想愛情喜劇《消失的情人節》一定是第57屆金馬獎的最大贏家,包括五個獎項:最佳情節、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剪輯。
《親愛的房客》莫子怡,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陳淑芳,專注於同性家庭、收養、老年人等現實生活問題。愛沒有什麼不同,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能真正尊重和容忍不同的聲音。
《同學麥娜絲》人會變老,存錢也要存一些老朋友,從同學那裡看現代人的生活…這部電影獲得了8項提名,包括第57屆金馬獎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
《無聲》聚焦聾啞人特殊群體的故事和性侵犯、欺凌等青年成長中的敏感問題,思考旁觀者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孤味》一部覆蓋了幾代台灣女性情感脈動的電影,從主角到配角全年齡段覆蓋。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每個人的初戀,無論是20年前還是20年後,都和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與性別和歲月無關。刻在你心裡的名字會讓你忘記時間。
『伍』 台灣電視上的「普」字和「護」字分別是什麼意思
台灣電視分級為:
限制級(簡稱「限」級):未滿十八歲者不宜觀賞。
輔導級(簡稱「輔」級):未滿十二歲之兒童不宜觀賞,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少年需父母或師長輔導觀賞。
保護級(簡稱「護」級):未滿六歲之兒童不宜觀賞,六歲以上未滿十二歲之兒童需父母、師長或成年親友陪伴觀賞。
普遍級(簡稱「普」級):一般觀眾皆可觀賞。
電影分級制系透過電影片之審查,依照「電影法」、「電影法施行細則」、「電影片檢查規范」及「電影片分級處理辦法」,將國內上映的影片分列為「限制級」、「輔導級」、「保護級」與「普遍級」四個等級,並依法予以刪剪或禁演。
(一) 限制級:
電影片描述搶劫、綁架、吸毒等犯罪行為情節細密、及血腥、殘暴、表現淫穢情態,不適合少年及兒童觀賞者,列為限制級,未滿十八歲者不得觀實。限制級影片如過度描述殺人,成人無法接受者,應予刪剪;如片中有明顯煽動群眾以非法方式破壞社會秩序造成危害者,應予禁演;另限制級影片,如有性行為過程具體描述或生殖器官的撫摸等明顯渲染性行為鏡頭,應予刪剪或禁演。
(二) 輔導級:
電影片涉及性問題及犯罪與暴力事件,對於兒童心理有不良影響之虞者,列為輔導級,未滿十二歲之兒童不得觀賞,十二至十八歲之少年須由成人輔導觀賞。影片中有暴力、血腥、恐怖程度足以影響少年身心健康或引發模仿者,例如殺人或自殺過程的細節描述等,應予刪剪;影片並不得有強烈性暗示的對白或聲音,以及明顯猥褻的動作。
(三) 保護級:
影片涉及性問題或恐怖情節須由成人陪同輔導,以免對兒童心理產生不良影響者,列為保護級,未滿六歲之兒童不得觀賞,六至十二歲兒童須由成人陪伴觀賞。保護級影片如有猥褻及暴力、血腥、恐怖程度足以影響兒童身心健康者,應予刪剪。
(四) 普遍級:
普遍級則為無任何色慾動作或對白及任何對兒童發展不良影響之暴力、恐怖鏡頭,一般觀眾皆可觀賞之影片。
『陸』 一部台灣(貌似是)的限制級電影
看劇情貌似是蘇有朋。鄭家榆主演的《情色》。
『柒』 有沒有台灣的同志電影
涉及同性戀、雙性戀與/或跨性別話題的電影,塑造了重要的同志角色和/或把同性戀、雙性戀以及/或跨性別身份或關系作為一個重要的劇情
1980年代
《孽子》,台灣(1986)
1990年代
《喜宴》,台灣(1992)
《青少年哪吒》,台灣(1993)
《愛情萬歲》,台灣(1994)
《河流》,台灣(1997)
《美麗少年》(Boys For Beauty),台灣(1999)
2000年代
《夜奔》,台灣(2000)
《雨後的天空》(短片),台灣(2001)
《藍色大門》,台灣(2002)
《跳飛機》(短片),台灣(2002)
《台北朝九晚五》,台灣(2002)
《幸福備忘錄》(Memoranm On Happiness),台灣(2003)
《飛躍情海》(Love Me,If You Can),台灣(2003)
《十七歲的天空》,台灣(2004)
《豔光四射歌舞團》,台灣(2004)
《孤戀花》,台灣(2005)
《無偶之家,往事之城》(Scars on Memory),台灣(2005)
《盛夏光年》,台灣(2006)
《當我們同在一起》(GO GO G-Boys),台灣(2006)
《愛麗絲的鏡子》,台灣(2007)
《刺青》,台灣(2007)
《少年不戴花》(花を掛けない少年、It Seems to Rain),台灣(2007)
《沿海岸線徵友》,台灣(2007)
《漂浪青春》,台灣(2008)
《花吃了那女孩》,台灣(2008)
《艾草》,台灣(2008)
《霓虹心》(Miss Kicki),瑞典/台灣(2009)
《亂青春》,台灣(2009)
《帶我去遠方》,台灣(2009)
2010年代
《小狗情人》,台灣(2010)
《雙》(Pair of Love),台灣(2010)
『捌』 一部台灣電影 涉及到同性問題的
刺青
『玖』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海吉拉
台灣電影海吉拉的評價:
題材新穎,年輕演員演技出色,一部很棒的愛情台灣電影。
下面詳細介紹一下:
1、海吉拉在烏爾都語中意為「性無能者」,是印度的一個特殊群體,印度人認為沒有生育能力的男女都應該成為海吉拉,除了極少數的兩性人和從未有過月經來潮的女性之外,絕大多數海吉拉人由生理條件正常的男性受閹而成。
4、台灣在一定程度上,思想的開放程度是比大陸走在更前沿的,比如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里的片段,在台灣同性戀已合法化。
(9)台灣電影涉及性擴展閱讀:
台灣電影海吉拉的劇情介紹:
1、兩個性格迥異的女性卻意外成了最好的姐妹——何希真、劉宛婷,他們同時喜歡上文棠生。
2、但其實文棠生早就注意到劉宛婷,在好友希真的讓步下,婉婷跟棠生進入交往,三人也形成親密的三角關系,直到一場意外讓宛婷發現原來她具有雙重性徵。
3、而此刻她必須選擇作為其中一個性別活下去。
『拾』 觀看影片《不能說的夏天》,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多角度談談影片中所涉及的社會性別觀念問題。論文題目自
蟬聲雖響 奈何亂
文/夢里詩書
根據真實校園性侵事件改編,電影伊始實對《不能說的夏天》有著一同韓國《熔爐》那般的期待,但見其成片一面是劇情人物塑造的乏善可陳,另一面過多不恰當的旁枝末節,使人更難明其主線,《不能說的夏天》原名取意噤若寒蟬的《寒蟬》,只是這蟬聲雖響,奈何凌亂。
這是部有著鮮明台灣氣息的電影,固有的清新化運用在電影中是一種得體的柔美,這次的郭采潔也一改《小時代》中顧里那女強人的面貌,渴望獨立卻又性格軟弱遭受性侵女孩白白的形象,亦然演繹的入目三分,風格與劇情在電影中做到了絕對的契合,但在劇情人物的塑造上電影卻是蒼白的,這種蒼白感並非源於劇情的缺陷,相反白白如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般真的愛上了戴立忍飾演對其強暴的李教授,這是其有別於同類型電影的獨到,也是其最能動人心弦的深思,電影人物劇情的蒼白實在於導演渴望將每一位演員的人物塑造上都做到面面俱到,用一部電影的時長妄傾訴所有群像人物的故事,反而忽略了白白這一核心人物她的內心演化,電影在其深層次探尋上是缺失的,人物情感終還是浮於了表象。
《不能說的夏天》有著太過濃重的野心,卻未能有其相稱的能力,電影從一開始就並不僅僅只是希望給人以單一事件的感動,而是寄予呈現台灣整個社會的詬病,從開篇的拆遷事件,到台北學運運動的側面穿插,在到美麗灣運動,這些與主線劇情實並未有絕對的必要性關聯,而這些輔線的穿插還採用了跳躍性發展,這使電影在後半部分走向了迷失,對政府不公抗爭的元素絕非不好,他們都能使電影如同蟬鳴般發出強大的聲音,但過多且不合理的運用使這蟬聲變的雜亂無序,未能給人以循序漸進的觀感,使其本應是巨浪的劇情沖擊化作了波瀾不驚。
這是一部同《熔爐》極為相似的電影,在電影的最後,惡者都未能接受法律的嚴懲,只是前者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引發了整個韓國社會的反思,而《不能說的夏天》卻甚還未能講好一個故事,兩者的差別自不言而喻。(轉載須註明:原作者夢里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