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台灣電影和大陸譯名有什麼區別

台灣電影和大陸譯名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2025-02-22 17:47:44

⑴ 內地台灣電影譯名竟差距那麼大,哪些譯名超乎想像

內地和台灣的電影譯名差距非常大,例如《UP》,大陸會將其翻譯為《飛屋環游記》,然而中國台灣卻將其翻譯為《天外奇跡》等等。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可能是因為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的語言表達有所不同,他們學繁體字,和中國內陸地區用的字體不是一樣的,所以很多台灣人要想在中國大陸讀書或者工作的話,必須要學習一些簡體漢字。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在國際上的名聲同樣非常好,所以中國大陸將這部電影翻譯成一個特別唯美的名字《天使愛美麗》,然而台灣起的名字完全就破壞了這種美感,他們將其譯為《艾米莉的異想世界》。

⑵ 台灣VS大陸用詞—電影篇,兩岸電影譯名差異為何如此大

文化就像一座冰山。當我們第一次同另一種文化接觸時,文化差異在最簡單的層面上沖擊著我們,我們會立即注意到語言、禮儀、衣著、行為和舉止上的差異--這些都是冰山的可見部分,也就是冰山的一角。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使人們往往從自身的文化角度,用自己的價值觀來理解他們的事物。

文化都是獨特的,都有存在的價值,都值得尊重,都有值得尊重的經驗和智慧。 所以,對於生活在同一藍天下,但面對兩地文化的差異,兩地在過去對於翻譯的初衷的不同導致了譯名的巨大差異,我們應相互尊重,通過平等交流對話,達成彼此間的理解和包容。也應當用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學習和借鑒優秀外來文化,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化交流。

⑶ 兩岸電影譯名差別有多大《變形金剛》被叫《無敵鐵牛》你能接受嗎

一些外國電影被轉譯為中文時兩岸的電影譯名差別還是非常大的,就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變形金剛》在台灣卻被譯為了《無敵鐵牛》。說實話,對於小編來看,總是感覺無敵鐵牛少了那麼些味道,而且瞬間就讓這個電影的吸引力下降了不少。並且相比較變形金剛來說,無敵鐵牛似乎並沒有很貼切影片的內容及題材。所以在小編看來還是以為《變形金剛》比較好。

不論是變形金剛還是無敵鐵牛,都無法否認這部電影的內容還是十分好看的,但是就是就小編個人來說,譯名為《變形金剛》,小編個人還是更喜歡一點的,當然了,無敵鐵牛聽起來更加可愛一些,所以都有自己的想法。

⑷ 盤點中國台灣的神鬼電影翻譯,中國內地的總動員譯名


中國內地與台灣的電影翻譯藝術,一場跨越文化的神鬼奇緣


神鬼對決:中國內地與台灣的電影譯名較量


在華語電影的世界裡,兩地的譯名策略各有千秋。中國內地的譯名往往更為直接,如飛行家化身為「神鬼玩家」,而台灣則更傾向於詩意與創意,如「懲罰者」被賦予了更深的制裁寓意——「神鬼制裁」。


諜影重重系列


從「神鬼認證」到「神鬼疑雲」、「最後通牒」,台灣的譯名彷彿為影片增添了神秘的懸念。《諜影重重5》中的傑森·包恩,即使名字簡短,卻在兩地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喜劇與懸疑的碰撞


「愚蠢計劃」在台灣成了「神鬼妙計」,「貓叔游戲」則搖身一變成為「神鬼交鋒」,這種幽默與緊張的調和,正是翻譯藝術的微妙之處。


經典角色的異域解讀


「誰是塞勒斯·湯特」在台灣成了「神鬼奇謀」,「壞傢伙」則成為「神鬼拍檔」,這些名字的轉換,讓角色性格更加鮮明。


恐怖與驚悚的再詮釋


「小島驚魂」在台灣變成了「神鬼第六感」,「競技場」則化為「神鬼競技場」,這些名字在保留原意的同時,增添了不同的情緒色彩。


奇幻與歷史的交融


「吸血鬼德拉古拉」在台灣改稱為「神鬼大反撲」,「厄運狂瀾」則成為「神鬼大法師」,這些譯名賦予了古老傳說新的時代感。


……


從動作冒險到懸疑驚悚,再到奇幻與現實的界限,兩岸的譯名都以各自的方式,為觀眾編織了一幅豐富的文化地圖。每一個神鬼譯名背後,都蘊含著譯者對原作精髓的理解和文化差異的巧妙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外國片的「總動員」熱潮,還是國產片的跟風,都反映出華語電影翻譯中的集體記憶和創新精神。這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對電影世界的獨特解讀和文化對話。


⑸ 為什麼大陸、香港、台灣翻譯的外國電影名字或者是人名有很多差別。比如同樣是音譯:一個反應泰坦尼克號,一

香港用粵語翻譯,跟普通話不同。比如Marlboro,「萬寶路」顯然不是一個說普通話的人最先翻譯的。因為如果用普通話來翻譯,第一個字應該發M而不是W。粵語保留古音,「古無輕唇音」,萬wan在粵語的發音就是man。再比如Watsons,「屈臣氏」也是一個粵語的譯音。「屈」在粵語中不念qu,而的確是類似於wat。粵語保留了古音中入聲的特點,「屈」是一個入聲字,在母音後面還有輔音,正好與Watsons中的t對應。還有Beckham,香港翻譯為「碧咸」,比普通話的「貝克漢姆」少了一半的字數。因為普通話用「克」對譯k,用「姆」對譯m,而粵語里「碧」是入聲,入聲的那個末尾輔音對應了k,而鹹的末尾輔音也是m,正好與英語里的m對應。不過了解粵語的這個特點,似乎還不能完全解釋「鐵達尼」的問題。從對應來看,「鐵」對應ti,「達」對應ta,」尼「對應ni(c)。看起來是一個很奇怪的翻譯,因為」鐵「和」達「都是入聲,而ti和ta的母音之後其實都沒有輔音。而」尼「不是入聲字,卻似乎還要對應最後的c。不過因為」鐵「國語念tie,與ti差別更大,所以雖然港台和新加坡等地都用這個名字,我還是傾向於這是一個粵語發音的翻譯。從大陸的翻譯看,」泰坦尼克「是一個比較忠實於英文發音的翻譯,ti的i,發音是[ai],而不是,所以」鐵「這個對譯顯然是一個從字面而不根據讀音進行的翻譯。大概某個英文水平較次的記者首先從某個英國報紙獲取了這部電影開拍的信息,在並不清楚Titanic讀音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低水平的英譯漢。為什麼要這么猜測呢,因為現在我們常說的」烏龍「,似乎就有人指出是從」wrong"這個單詞來的。「烏」對譯的是實際上並不發音的w。如果再考慮上Hobbit的例子(我之前並不清楚原來「哈比」也是港台譯名啊),「比」對譯bit,似乎有些時候香港的譯者對最後的輔音不是那麼關心?所以「鐵達尼」的「尼」也對譯了nic?至於我自己嘛,念英語的時候的確是常常把一些讀起來感覺比較輕的輔音直接忽略掉……粵語的「霍」發音不是h,所以香港譯者不會用這個字來對譯ho。我也沒想明白為什麼用念ha的「哈」對譯ho……至於有人覺得什麼「總動員」的翻譯不好,我倒不這么覺得。至少一看到什麼「總動員」的動畫片,我就知道迪斯尼的新片來了~挺成系列的~

⑹ 為什麼台灣和大陸的電影譯名不一樣

本來就不是同個單位譯的,當然會有不一樣。我覺得台灣的譯名比較直白,偏向於直譯;而大陸比較有文藝范一點,喜歡加點有文化氣息的詞語,偏向於意譯。

⑺ 關於國外電影的中文譯名,大陸和台灣的翻譯哪個更准確

個人認為如果從電影的名字發音來說,港台的翻譯比較好。
但是如果考慮電影的名字的連貫性來說,大陸的比較好。
例如spanner,港台那邊翻譯為斯把拿,大陸譯為扳手

閱讀全文

與台灣電影和大陸譯名有什麼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暴力血腥電影叫什麼彎的 瀏覽:403
破碎mc電影完整版中文版 瀏覽:25
分身影音怎麼看電影 瀏覽:226
上海新電影 瀏覽:388
原聲英文電影學英語 瀏覽:440
哪個電影里有個男的叫大志 瀏覽:686
小夥子和美女拍電影吻戲 瀏覽:453
五四微電影重逢是個什麼故事 瀏覽:266
在哪個網站能下載電影 瀏覽:309
關於貓的古代國產恐怖電影 瀏覽:280
漫威電影有哪些類型 瀏覽:430
抖音電影解說怎麼算原創 瀏覽:844
國外股票勵志電影 瀏覽:770
電影演員閆妮有兩個嗎 瀏覽:911
革命故事電影 瀏覽:861
女同電影中國校園 瀏覽:427
老電影美國初戀 瀏覽:67
知道電影成本和總票房怎麼算收益 瀏覽:589
和月亮星星太陽電影還有哪些 瀏覽:551
警察踢門後引發洪水是哪個電影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