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孤獨即是自由」這句台詞出自哪個電影
《草葉》
《草葉》劇情介紹:
倍受學生愛戴,事業如日中天的古典哲學教授比爾·金凱德(愛德華·諾頓 Edward Norton 飾)聽聞自己孿生兄弟布雷迪(愛德華·諾頓 飾)的死訊後匆忙趕回奧克拉荷馬州的老家,塔爾薩市的小迪克西鎮。
布雷迪的好友博爾格(提姆·布萊克·內爾森 Tim Blake Nelson 飾)負責接機,到家後發現布雷迪並未中弩箭而亡。比爾雖然氣憤,但仍同意翌日去養老院看望十幾年都沒見面的母親(蘇珊·薩蘭登 Susan Sarandon 飾)。
布雷迪帶比爾參觀自己設計組裝的第七代無土水栽優質大麻,並介紹他認識了當地中學的英語老師珍妮特(凱麗·拉塞爾 Keri Russell 飾)。就在比爾打算返回學校之際,他得知自己竟被捲入一起猶太毒梟(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飾)謀殺案……
(1)台灣電影德萊擴展閱讀:
《草葉》演員表:
1、愛德華·諾頓
愛德華·諾頓(EdwardHarrisonNorton),1969年8月18日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美國演員。
1996年,愛德華·諾頓參與演出庭辯戲《一級恐懼》,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的提名和美國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
1998年,他以《美國X檔案》的演出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1999年,愛德華與布拉德·皮特合作主演了《搏擊俱樂部》。
2000年,他自導自演喜劇片《男人愛美神》。
2006年,愛德華·諾頓主演兼製片的《流入山谷》更入圍戛納電影節。
2008年,愛德華·諾頓主演的《無敵浩克》上映。
2010年7月8日,聯合國任命愛德華·諾頓為聯合國的生物多樣性親善大使。
2、蘇珊·薩蘭登
蘇珊·薩蘭登(SusanSarandon),1946年10月4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美國演員、製作人,畢業於美國天主教大學。
1970年,出演個人第一部電影《喬》,正式進入娛樂圈。
1975年,主演喜劇歌舞片《洛基恐怖秀》。
1980年,憑借愛情犯罪片《大西洋城》入圍第54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83年,出演恐怖電影《血魔》。
1987年,憑借恐怖片《東鎮女巫》入圍第15屆土星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0年,憑借女性公路片《末路狂花》入圍第64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2年,出演劇情片《羅倫佐的油》。
1996年,憑借犯罪片《死囚漫步》獲得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9年,在劇情電影《芳心天涯》中飾演母親阿黛爾。
㈡ 求加里·麥肯德萊導演傑森·斯坦森主演的電影鐵血精英KillerElite(2011)高清百度雲資源
《鐵血精英》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eYMJBRJxA1_u58myZVGWw
導演:加里·麥肯德萊
編劇:蘭奴夫·費因斯/馬特·謝林
主演:傑森·斯坦森/克里夫·歐文/羅伯特·德尼羅/多米尼克·珀塞爾/阿登·楊/
類型:動作/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澳大利亞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2-02-17(中國大陸)/2011-09-23(美國)
片長:116分鍾
又名:殺手精英/滅殺斗(港)/特種精英(台)
該片介紹了美國著名的海軍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的前精英隊員丹尼·布萊斯Danny(傑森·斯坦森JasonStatham飾)如今,正捲入一場跨國的「秘密殺戮」事件當中。他的對立面——斯派克Spike(克里夫·歐文CliveOwen飾)則是來自另一個國家的超強特工,此人同樣心黑手狠,並正打算以一切手段除掉丹尼。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交手之後,對強悍的丹尼似乎無能為力的斯派克打起了其特戰導師亨特Hunter(羅伯特·德尼羅RobertDeNiro飾)的主意,並打算以亨特為誘餌設置一個天衣無縫的陷阱來獵殺丹尼,結果經過超強特訓以及身經百戰磨礪後的丹尼之戰鬥力已然超出了斯派克一夥甚至軍方的想像。丹尼不但在殊死一戰後救出了老恩師亨特,還對斯派克一夥造成了巨大的殺傷。影片改編自蘭奴夫·費因斯(RanulphFiennes)的紀實性文學作品《男人的羽毛/羽人》。
㈢ 求一部電影講的是200萬年前的食人魚後來出現
食人魚3D
地區:美 國
導演:亞歷山大·阿嘉
編劇:Pete Goldfinger
類型:劇情
主演:理查德·德萊福斯
時長:89分鍾
上映:2010年
㈣ yesterday once more是什麼電影
生 命 因 你 而 動 聽
外文名
Mr.Holland's Opus
出品時間
1995年
地 區
美 國
導 演
斯蒂芬·赫瑞克
編 劇
帕特里克·謝恩·鄧肯
製片人
泰德·菲爾德
類 型
劇情
主 演
理查德·德萊福斯
㈤ 誰有1998年由咪咪·萊德執導的美國科幻災難片《天地大沖撞》百度網盤資源。
《天地大沖撞》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天地大沖撞》(DeepImpact)是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和夢工廠出品的科幻災難電影,由咪咪·萊德執導,羅伯特·杜瓦爾、摩根·弗里曼等主演。影片於1998年5月8日在北美上映。該片講述了一顆彗星將要撞擊地球,災難無法避免時,政府實行了最後的「方舟」計劃,拯救地球的故事。
㈥ 有個電影叫什麼德萊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台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內容闡述發生於1930年台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台灣山區爆發沖突,兩軍交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
上下兩部,抗日題材
㈦ 電影界中的「新浪潮運動」是怎麼回事
讓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新浪潮
<<劃時代的作者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始末>>
來源: 作者:讓一皮埃爾.讓科拉
「有一點我們強調得不夠:『新浪潮』既不是一場運動,也不是一個學派,又不是一個集團,它只是一定的量,是報界創造出來的統稱,為的是把兩年來崛起於本行業中的五十餘名新手統歸一類,以往,每年只能出現三四名新人。」
——弗朗索瓦.特呂弗 《法蘭西觀察家》1961年10月19日
「……不過,這的確是一段好光景。既然這一套吃掉開,製片人當然都希望拉青年人為白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爾.德維爾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1958年是法蘭西歷史也是法國電影史的轉換點。
1958年5月至9月,政局動盪,法蘭西第四共和國行將消亡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戴高樂當選總統前的法國。——譯者……有一位慈父將親自出馬,把法國人從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泥潭中、從奇恥大辱中拯救出來。法國人真是三生有幸。
大體與此同時,電影出現了更新的跡象,這在文藝沙龍中引起了反響,隨後,各大報刊便把這種新動向冠以美名,日「新浪潮」。
新法國要新電影。口號應運而生。當然,無論是法國,還是法國電影都沒有象當時宣揚的那樣明顯改觀……這也無妨,1958年畢竟算是轉折的一年。
「新浪潮」這個名詞一直洪福不淺,至今人們還在談論「 新浪潮」影片、「新浪潮」時期,或是抱有敵意,或是帶著懷舊情緒。一位才能有限,但富於想像力的製片人,為了發行放映比埃爾.德朗雅克的《尋槍記》,甚至於1966年某一天舉辦了「下一次浪潮日」,雖然這部影片不久便無人問津。「新浪潮」——這就是電影。
然而,「新浪潮」的出現有著遠為廣泛的背景。要想了解它的起源,應當追溯到1957年10月3日出版的一期《快報》。這一天,在周刊封面上印著一位妙齡女郎的面部特寫,標題是《新浪潮來了》,下面引用了夏爾.貝璣(夏爾.貝璣(1873—1914):法國詩人、政論家。曾在轟動一時的德雷福斯案中主持正義,為德雷福斯辯護。所寫作品有劇本《貞德》、長詩《夏娃》等。 1905年後發表《我的祖國》一書,宣揚沙文主義。——譯者)的箴言:「我們才是中樞和心臟,中軸線從我們這里通過。要以我們的表來對時」。當時,正在開展廣泛的全國性徵詢活動,總共提出了二十一個問題。自10月10日至12月12日,《快報》周刊連續登載了回答與分析文章,從中總結出來的《全國青年問題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當時,「新浪潮」的提法一直與《快報》聯系在一起,甚至從1958年6月26日至12月 11日,各期《快報》的封面都印著副標題;《新浪潮期刊》,前後達半年之久。……那時,還尚未涉及到電影。
「新浪潮」這一名詞見諸報端,多半是弗朗索瓦茲.吉羅(吉羅(1916一);法國女作家,《快報》創始人之一。後任激進社會黨副主席,曾在吉斯卡爾.德斯坦政府婦女部中任要職。著作有《新浪潮》、《青年肖象》、《假若我在說謊》、《權力喜劇》等。——譯者)涉筆成趣的產物。而電影開始湊趣則是數月之後的事。這家《快報》在1958年10月30日出版的一期上登出由影片《我們都是殺人犯》(影片攝於1952年,導演是卡雅特。——譯者)的導演署名的一則啟事,標題是《您願為卡雅特的影片出力 嗎?》啟事內容是:「拜讀過『新浪潮』之後,我決定拍攝一部這類題材的影片。我在幕前,諸君在幕後。本人成竹在胸,諸君則希望有人代言……候迴音,煩告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八十一號,《快報》周刊,安德烈.卡雅特先生」。果然,報社收到了一些回信,並登在 1958年 11月 2 0日的《快報》上。許多回信強調了阿爾及利亞戰爭,並且殷切希望在銀幕上對其有所表現。(在1957年春季進行的調查中,有個問題是:「對法國人來說,全國頭號難題是什麼?」在「新浪潮」青年的回答中,阿爾及利亞問題居首位(百分之二十八),其次是「找一個穩定的政府」(百分之二十四)。這兩個問題在隨後四年期間也是法國政治生活的中心,而所謂「新浪潮」影片對此只有寥寥無幾的反響。——原注)這件事未見下文。倘若安德烈.卡雅特的影片果然拍成的話,世人所知的「新浪潮」想必就不是如今這個樣子了……
後來,歷史為「新浪潮」一詞保留了特定的含義,最初將「新浪潮」用於這個含義上的人大約是彼埃爾.比雅爾。他在《電影》1958年2月號上發表了一篇調查匯報,題為《法國電影的青年學院》,他列舉了青年導演的一份名單,名單之駁雜,二十年後當令人捧腹(1918年後出生的導演一律算做「青年」:韋納伊、博爾德利和雷卡梅竟與路易.馬勒並列,而象阿侖.雷乃那些「拍短片出身的導演」和「電影手冊派」的里維特、特呂弗、夏布羅爾還榜上無名呢),比雅爾最後斷言。「這股『新浪潮』為什麼還服服貼貼地跟著前輩轉,真令人困惑。」
不過,直到1959年春季,圍繞著基納電影節和在拉納普爾的青年導演的聚會上,電影「新浪潮」才確實名聲大噪,並從此叫開了。
倒敘
可以沿著兩條平行不悻的路去尋找「新浪潮」的根。
一是,當浪潮已過,前景已經分明之時,一些有名望的前 輩要求承認他們在「新浪潮」中的一席地位。電影史學家是承認阿涅斯.瓦爾達(1954年他拍攝了《短岬村》)或亞歷山大.阿斯特呂克(1955年拍攝了《狹路相逢》)的先鋒作用的,或許還承認讓一比埃爾.梅爾維爾是前驅,他也大言不慚地以此自居:「『新浪潮』,這是新聞記者的發明,……新導演所做的事,我在 1937年就打算做了。遺憾的是,直到1947年拍出《海洋的寂靜》之後,我才實現了宿願」
另一條路子同樣值得注意,那就是,與同輩人一起,回顧一下在掀起「新浪潮」之前的幾個月中法國電影的變化,以及人們對這些變化的感受。
還必須提及《快報》周刊。在那幾年,這家周刊相當及時敏銳地反映出年青人的思潮變化。1958年1月30日,《快報》封面上刊登了影片《通往絞刑架的電梯》男主角莫里里斯.羅內的劇照,並引用了路易.德呂克的一段題詞:「今後,不僅僅是循規蹈矩的孩子去擺弄影象了」。同年,3月13日,德尼斯.溫桑著文分析愛德華.莫利納羅的影片《背倚高牆》:「多年來,無論哪一家法國製片廠拍出的影片都象是陳年舊貨,粗糙不堪,可是這部影片與眾不同。年青一代導演正把埋頭苦幹令人感動的老傢伙從攝影機旁趕走,他們要親自動手,以克魯佐或貝克為榜樣,大量拍片。這些年輕人多麼精明,記憶力多麼強!甚至有些過分……」
這一年11月6日,弗朗索瓦.勒代利埃談到不久前拍攝《戀人們》時的情景;「……只有當一個攝制組在導演身上感覺到對新電影的堅定信念和至少不照搬時下影片老套子的堅強意志時,才能發揮出這么大的干勁。總之,人數這樣多的一班人馬(近三十人)好歹得適應拍一部短片的物質條件。……效果如何,這要由觀眾來判定,不過。這種方法表明,在法國電影中,正出現某些變化。夏布羅爾 也採用了這種方法,他的攝制組的人數也大體相同。」
一周之後,在同一版面上,丹尼.溫桑更是把握十足地劃分了陣營:「為企業獲益,按生產處方炮製的盈利片最好也不過是《厄運臨頭》(《厄運臨頭》拍於1958年,導演是烏當.拉哈,主演是碧姬.巴鋒。一一譯者),最劣就會是《馬克西姆》一類影片,而與此同時,平行電影正在誕生,因為有些人已經感到,電影的革新不在於用變形鏡頭拍攝寬銀幕,不在於色彩,也不在於任何技術上的進步,而是來自『內部』;這些人大多數是青年……不錯,這種脫離傳統道路的作法所以能出現,多半是受了1955年12月設置的優質獎的激勵。」(法國文化部設置該獎鼓勵有創見的導演。——譯者)
1958年歲末,法國人更換了政府(他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也換了總統,甚至連共和國也改了號,取贊成態度者過了大半(百分之七十九點二五選票同意戴高樂新憲法,僅有百分之十五棄權);而且,他們被告知;法國人的電影也要變!
概述
「新浪潮」就是在 1958——1959電影年度期間問世的,其標志是:克洛德.夏布羅爾的頭兩部影片在商業網公映(1959年2月2日,《漂亮的塞爾傑》公映,1959年3月11日,《表兄弟》公映)、特呂弗的《四百下》和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對這四部影片的介紹均參閱。電影藝術譯叢》 1980年第 1、 2 NI期刊載的、法國「新浪潮」和「左岸派」。一文。——譯者)於1959年5月在戛納電影節放映。從1961年起,便有人宣稱「新浪潮」已趨低落。路易.馬爾科列爾在1961年10月17日《法蘭西觀察家》報上甚至寫道:「現在我們可以說,『新浪潮』已經終結…」 我們認為,「新浪潮」做為社會經濟現象總共延續了四年,這大概是不錯的。它的崛起是在1958年,到1962年期間便自行削弱了。
如果我們只限於綜述事實,不加評論地概括「新浪潮」現象,它就應當包括兩類情況。一方面涉及影片,另一方面涉及圍繞電影大作文章的報刊、新聞和評論。
首先是電影。上述四年期間,至少有九十七名導演拍攝和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這足以使專業人員和公眾輿論大為震驚。新聞報刊便跟著大事宣傳。嚴肅的刊物注重提高這一現象的意義,並且對它加以分析。而發行份數較多的報刊只圖保留「新浪潮」這個合適的商標,然後慷慨大方地四處加封:從影片到導演,從大明星到影壇新秀。「新浪潮」有銷路,大家都搞「新浪潮」,為了內銷,也為了出口。影片與圍繞著影片的沸沸揚揚的推銷活動混雜在一起,很快便難分彼此了。當時,阿爾及利亞戰事正緊,舞文弄墨「毒化空氣」成了時髦。於是,圍繞著「新浪潮」,人們又開始毒化空氣」了。
「新浪潮」與法國政局的變化同期發生,實在純屬偶然。即令第四共和國延續下去,仍然會出現「新浪潮」。下面我們會看到,這個現象有其必然性,而且,即便在另一個政治背景中,一系列具體原因也會促使「新浪潮」出現。但是,法國動盪不安的局面(或許這只是動盪的幻象)畢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需要新人、新形式、新語匯。各家報紙對這種動盪的局面自然求之若渴。「銷售暢旺」的就是金融界新巨頭、戴高樂講話、長筒裙、「新浪潮」一類消息。為了顯得在行,「新浪潮」乾脆被簡稱為N.V.」(法文「新浪潮」兩詞的第一個字母。——譯者)
「新浪潮」是個來勢洶洶、波及甚廣的現象,現在應試將匯成「新浪潮」的不同分支加以區別。
我們似應回顧一下第四共和國時期已經僵化了的電影。當時,電影創作者相對來說已為數不多,而且許多人已經上了年紀,因為自第二次大戰以來,人材更新十分有限。具體來說,1958年,馬克斯. 路 爾已經去世,雅克.貝克、讓.格萊米水也只有幾個月的光景了。讓.雷諾阿、雷內.克萊爾、阿貝爾.同斯、薩沙.居特里、馬塞爾.帕涅爾(文中所提導演是二十年代以來法國影壇的大師。——譯者)都是年邁老翁,到了創作生涯的末期。1957至 1959年是較為次要的,但是在過去十年中最多產的十二名導演拍完了各自的最後一部影片,他們是雷蒙.貝爾納爾、安德烈.貝多米奧、馬塞爾.布利斯丹諾、莫里斯.德卡依日、亨利.迪阿芒一貝爾熱、喬治.拉貢布、列奧尼德.莫居、讓.斯特利、羅貝爾.維內……為了保證法國電影能繼續在各方面生存下去,把擔子交給在次要崗位上等了十年左右的人就是必然的、刻不容緩的事了。總而言之,由科班出身的人來接班是勢在必行。
在第一類新崛起的導演之中,愛德華.莫利納羅是個樣板。他生於1928年,先是為莫里斯.德卡依日、安德烈.貝多米奧做過助手,後來拍過紀錄片,搞了十年專業之後,才戰戰兢兢地嘗試拍攝故事片(《背倚高牆》)。1959年5月10日,他在拉納普爾討論會上做了發言,指出自己在「新浪潮」中的地位,頗有自知之明。他說:「以我之見,似乎應當把所謂『新浪潮』一分為二,一方面是通過正規途徑進入影壇,即融入正規製片系統的青年導演;另一方面,是終於博得年青的製片人或因外人士的信任的一批人。我想,假若沒有特呂弗或夏布羅爾,我們這些從正規途徑走過來的人,仍舊是電影界正統『官員』。現在,既然他們的電影已經問世,我本人也算有幸,我的 下一部影片就不至於太蹩腳。固然,十年來,我不得已拍出那種風格的影片,這是出於無奈,那時,我也沒有別的辦法;而明年,我要改變拍法。」
愛德華.莫利納羅並沒有改變拍法。一旦「新浪潮」的狂熱趨冷下去,他便成了第五共和國一名地地道道的電影「正統官員」,他的電影年表上列著二十四部影片(這個統計數截止到1978年。1980年,莫利納羅又拍了一部影片。《瘋女牢籠》第二部。一譯者),是近二十年來最長的電影年表之—……
在「新浪潮」中,與莫利納羅同時開始拍故事片的科班導演有兩、三打人,如,比埃爾.格拉尼埃一德費爾,他當過讓一保羅.勒沙諾瓦、安德烈.貝多米奧或馬塞爾.卡爾內的助理導演;喬治.羅特奈,他當過場記、剪輯、攝影師和諾貝爾.卡爾博諾的助理導演;雅克.德萊,他曾經是讓.鮑育、吉勒.格朗熱埃、路易斯.布努艾爾、儒勒、達森的助手。在這份人名表中,似乎還應添人象克洛德.索泰、讓.吉羅爾或路易.馬勒那樣與眾不同的人物。對於所有這些人來說,涉足故事片是他們「修業期滿」之後的歸宿,雖說苦熬多年,卻也必不可少。
有些人發現自己也被賜予如此時髦的美名之後,大感驚訝.米歇爾.德維爾在數年後就曾流露出這種心情:「我是循著傳統老路一步步走過來的,這正是我與『新浪潮』不同之處。最初,我當過見習導演,然後是第二助理導演,並且做過德古安的第一助理導演,後來又成了技術顧問。拍完《今夜不再來》(該片攝於1960年。--譯者)之後,有人說,我屬於『新浪潮』,我大為吃驚。在編寫劇本時,尼娜.孔巴涅茲和我都深信我們是和『新浪潮』對著乾的。」(見《正片》,1964年2月,第五十八期。——原注) 短片起家
(短片包括紀錄片、科教片、實驗影片等。——譯者)
他們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們無疑是眾望所歸:阿倉.雷乃、喬治.弗朗朱,還有比埃爾.卡斯特、亨利.法比阿尼、羅貝爾.門 戈茲、讓.多埃維,以及其他人……五十年代末,電影俱樂部活動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這些拍短片的人被介紹、被承認了。著名影片有《巴黎殘老軍人院》和《禽獸的血》(喬治.弗朗朱)、《戰禍》和《被詛咒的建築師》(比埃爾.卡斯特)、《彌天大罪》、《我的雅奈特及我的夥伴》、《住宅危機》(讓.多埃維)……當然,還有阿侖.雷乃的《梵高》《高更》、《格爾尼卡》、《夜與霧》和《世界的所有記憶》。本文無意撰寫三十人小組(三十人小組指阿侖.雷乃為首的拍攝紀錄片的一批人,到 1958年 12月,這個小組的成員已達一百二十三人。——譯者)的歷史,只是應該強調指出,十年來,短片為法國有所抱負的電影爭了光,也是它的容身之地。
這些人拍的短片從來廣泛放映過。或者,只是做為一部商業片的「加片」才有廣泛放映的機會,觀眾反應則是冷淡和不耐煩。而影片《夜與霧》是唯一的例外。這部影片在1957至1958年期間馳名遐邇,外省的觀眾所以趕去看盧奇阿諾.埃麥爾的義大利片《重婚》,就是因為他們得知要加映阿侖.雷乃的《夜與霧》,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特別是通過電影俱樂部、報刊雜志、電影節這些文化網的渠道,人們了解到,在法國,不僅僅有德拉諾瓦,也不僅僅有德尼.德拉巴特利埃(德拉巴特利埃(1921一),主要作品有《開往杜布魯克的計程車》。---譯者)來接替德拉諾瓦。人們對阿侖.雷乃寄以厚望。 人們期望他和其他電影導演拍出一種左傾電影。因為,不言而喻,從幾部短片來看,阿侖.雷乃和其他幾個導演就是左派;而第四共和國大多數導演「背叛了」現在,躲進趣聞軼事或古裝片中偷生。通過那些短片才能在銀幕上看到當代法國人的生活,看到住宅危機,看到礦工罷工……
也正是在這些短片中,新風格漸趨形成,電影避免了特呂弗曾經痛斥的過分精雕細琢的敘事方式。這些短片可以是實驗作品,可以筆觸大膽,揭露時弊。而在1957年「功成名就」的電影中痛感缺乏的恰恰是這些特徵。
當然,三十八人小組中的佼佼者轉行拍故事片也不是很有把握,即使比埃爾.卡斯特曾經戰戰兢兢地指過路(在這些人當中,比埃爾.卡斯特是第一個拍故事片的人,1957年他拍攝了《袋中愛情》----譯者)。不過,由於觀眾的進步、大城市中專門性電影院的建立,而出現了新需求。國家又通過預付收入的辦法進行資助,給予了最初的推動。從1957年5月起,各大報刊一呼百應,紛紛報道了阿侖.雷乃即將在法國和日本拍攝有關原子彈的大型記錄片的消息……(「大型紀錄片」一語系原報道所用、——原注)
異軍突起
什麼是史實,什麼是經過渲染的傳奇,在這里最難分辨。《電影手冊》的編輯們早有親自大幹一場的打算,他們也從不諱言。其中幾位已經在所謂的電影「專業」中立足了,因為這里的界限並不分明。比如,克洛德.夏布羅爾曾經擔任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新聞專員(當時夏布羅爾負責為美國影片的法文版編過新片名.——譯者),後來,他還把讓一呂克.戈達爾和保羅.日戈夫引薦進來(日戈夫有一段時間替夏布羅爾寫劇本,後來拍過一部《落潮》,這部影片也如「新浪潮」時期許多影片一樣胎死腹中)。有些人嘗試拍過紀錄片,不過成就不一(如,雅克.里維特的《牧羊人的運氣》、弗朗索瓦.特呂弗的《頑 童》)。繼承遺產、有油水的婚姻——這些偶然機會也為他們一下子提供了必需的資金去「籌劃」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未及問世,他們就開始大吹大擂,以至於「新浪潮」一詞的意義從此在大家的默許下變窄了。結果,這些冒牌的業余愛好者們便把「新浪潮」旗號據為己有。影片一部接一部,他們賺了些錢,開設了製片公司 (如,克洛德。夏布羅爾開辦了阿吉姆製片公司,後來這家公司為菲利普.德布羅卡、埃立克.羅麥爾、雅克.里維特的最初幾部故事片提供了全部或部分投資)。不久,連較保守的製片人也嗅出了生財之道、千載難逢的良機和政洽氣候(克洛德.夏布羅爾說過:「我們千萬別上當;各大報刊嘩嘩不休地談論我們,這是因為他們打算把一則方程式強加於人:戴高樂=革新。將軍來了,共和國變了,法國再生了、電影和其他領域一樣。看吧,天才崛起,知識分子在雙十字微的庇蔭下發揮才幹。青年人有用武之地!」,----原注),於是,也開始為低成本的影片投資。
兩年內,這家黃皮刊物的編輯們幾乎都到攝影機後面去了:克洛德.夏布羅爾和弗朗索瓦.特呂弗,然後是讓一呂克.戈達爾、雅克.多尼奧爾一瓦爾克羅茲、埃立克.羅麥爾、雅克.里維特、克洛德.德熱夫萊。在他們的提攜下,一些親朋好友也連袂而至,譬如,菲立普.德布魯十、讓.歐列爾、弗朗索瓦.莫雷伊、列奧納爾.凱熱爾或讓一路易.里查德。
比埃爾.卡斯特則另當別論。他不完全屬於「新浪潮」一代(除了十二部較有名氣的短片之外,在1957年,他已經導演了由讓.馬萊主演的《袋中愛情》,當時,這還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傳統影片),但是,他與「新浪潮」的各個分支都有瓜葛:他作為格萊米永的助手修完了傳統的「學業」;他又是三十人小組的成員,是人們翹首以待的左派;最後,他還是以賣文為生的自由記者,他為《電影手 冊》撰寫過不少文章,結果,《電影手冊》派便不知羞恥地把他拉入自己的名下,這與他們把拍《廣島之戀》時的阿侖.雷乃歸入自己一派的作法同出一轍。
1959至1960年間,全是一團亂麻,理不出頭緒,這或許是存心,或許是無意。每個製片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新浪潮」影片,有自己的新導演。在這股無法駕馭的游渦中,處女作竟有數十部之多,可是,其中不少影片從來就沒放映過。當時,在選擇應召待聘的導演的標准中,內行與否是最末一條。
這種含糊混亂的局面很快便與「新浪潮」這個稱呼聯系起來了。對「新浪潮」運動阿諛奉承的人往往也是運動的干將、他們在《電影手冊》或《藝術》周刊上大肆吹噓不受章法約束的格調、吹噓戲噓之中不失瀟灑的風格、吹噓與製片人或工會的刻板傳統的決裂……他們為用少量投資就能上馬而感到洋洋得意,他們有著無窮的幻想。在拉納普爾討論會期間,製片人亨利.多施麥斯特也來乘機趕浪頭,他在《藝術》周刊上寫道:「每個製片人都為『新浪潮』的年青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因為是他們把電影從種種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使電影擺脫了行業工會強加於人的最起碼的攝制人員人數的限制。他們使電影從管理與財政上的困境中脫身,直接到街頭、屋內實景、真實的住房和自然景物中去拍攝。他們把電影從層層審查關卡中解放出來,這種審查機構對藝術、對生活、對道德,對如何影響青年人,對維護民族尊嚴的問題所持的觀點實在荒唐。他們打破了『老前輩們』拍片時的清規戒律。他們破除明星崇拜,摒棄單純追求技術完美的做法。」
以不諳業務為驕傲。夏布羅爾說過:「為了處理《漂亮的塞爾傑》的第一個鏡頭,我還要問,我應該盯住攝影機的 哪一個取景器,我甚至不知道眼睛該往哪兒瞧!」夏布羅爾在拉納普爾講的這件趣聞或是確有其事,或是笑話一樁,這倒無關緊要,它畢竟表明了,在1959年,以外行自居是多麼心安理得,甚至以此為榮!
。。。。。。。。。。。
0
㈧ 嬰屍的電影劇情
幸福的三口之家,可愛的小女孩亞美卻經常對著空氣說話,並言稱有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弟弟跟在身邊。她的舉止令父母非常擔心,而詭異的事件也相繼發生。亞美的媽媽小萍是一所高中的老師,她的學生阿波與關兒相戀。青春男女愛火正熾,無所顧忌,終於令關兒不慎懷孕。為了免去負擔與壓力,關兒最終找到無照女醫引產,這也正是他們痛苦的開始。另有一美貌女明星,適值人氣下滑,而她又因不負責任的男友不斷懷孕,人生漸漸陷入困境。 在這些所謂時尚男女的附近,寂寞冷清的寺院內痛苦悲傷的嬰靈無助哀號。各人欠債各人還,以殺生換取的幸福終究帶著濃濃的血腥……
泰國香火鼎盛的寺廟,每天近有上萬名信眾朝貢,但未料寺廟中,埋藏有2002具嬰屍。他們的怨魂無法升天,只好流連人間;嬰魂纏著信徒,入夢現身,期盼自己屍胎能早日被人發現…有些佛可以信,有些廟千萬別亂拜,你敢確定,拜的是神,還是屍!
1、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爸爸德萊是攝影記者,媽媽小萍是高中教師,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叫亞美。爸爸德萊和媽媽小萍發現亞美經常對著空氣說話,總說有一個小弟弟在跟著她。爸媽還以為亞美是想要一個小弟弟呢。
2、媽媽小萍的學生關兒和阿波相愛,意外懷孕。關兒心懷忐忑,把這個消息告訴阿波的時候,阿波瞻前顧後的樣子很讓關兒失望。沒有別的辦法,關兒決定靠自己解決,想把孩子做掉。
3、記者德萊工作中遇到一位因墮胎致死的案子,感到非常詭異。媽媽和亞美在街上買東西,一會兒就不見了亞美,焦急萬分的媽媽到處尋找,卻在嬰屍廟找到了亞美,媽媽的心裡充滿疑惑和恐懼。
4、媽媽聽到亞美自己在房間自說自話,很是納悶兒。媽媽問亞美怎麼回事兒,總是提到小弟弟,是不是想要一個小弟弟呀?亞美卻說她已經把小弟弟領回了家。原來是亞美把一個舊玩偶放在書包里帶回了家,媽媽卻在書包里看到了一個死嬰,嚇了一跳。最終德萊講那個玩偶送回了嬰屍廟。可能是職業習慣,他還隨手拍了幾張照片。
5、通過朋友介紹關兒找到一個地下的無照女醫做了人流,等男朋友阿波找到這里為時已晚。無照女醫為了掩蓋事實,在夜裡提了兩袋子死嬰送到廟里,並一再囑咐看廟的人要處理干凈。
6、德萊問亞美是不是玩他的攝影作品了,亞美的回答卻是小弟弟玩的。半夜裡,亞美又跑到外面去盪鞦韆,這一系列怪異的行為讓德萊媽媽疑惑不解也緊張萬分,他們覺得還是對孩子關心太少的緣故。
7、亞美媽媽發現阿波和關兒沒有上學,懷疑他們出了什麼事情,追問之下,才知道真相。做了人流之後的關兒喊著肚子痛,正好亞美媽媽趕到,把關兒送進了醫院,並囑咐阿波好好照顧關兒。
8、半夜,媽媽被開門聲驚醒,擔心亞美,就喚醒德萊。德萊起身來到亞美房間,亞美卻沒在。德萊媽媽到處尋找,最後卻在室外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找到了亞美。亞美卻說她在陪小弟弟玩。
9、詭異事件不斷發生。這天只有德萊在家,與朋友在視頻交流的時候,朋友告訴他背後站著孩子,然後對方的電腦莫名其妙地出現故障,這一切不能不讓他發生聯想,頓時驚恐萬分。
10、這些詭異事件引起德萊的警覺,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希望能夠找到事情的真相,那就是利用攝像機實時拍攝。可是當他架好機器,上床要睡覺的時候,攝像機莫名其妙地倒了,而且是反復這樣,讓夫妻二人困惑不已。
11、德萊最終在攝像機裡面發現一種可疑的影像,趕緊招呼媽媽一起尋找亞美,果然亞美沒有在自己的房間,而是一個人坐在陽台邊兒上。德萊媽媽問亞美,亞美還是說小弟弟在下面,要跟她一起玩。
12、亞美告訴爸媽,小弟弟說他們不愛小弟弟,爸媽卻告訴亞美根本就沒有那個所謂的小弟弟。亞美在學校,總是一個人在玩,自說自話,好像真有個小弟弟在陪她。這種的狀態很令爸媽擔憂和苦惱,以為還是孩子出了問題。
13、寺廟的廟祝再次用焚化爐焚燒嬰兒屍體時,發生靈異事件,焚化爐無法正常使用。無照女醫再次給廟祝送嬰兒屍體,廟祝將嬰兒屍體往停屍箱內扔時靈異事件開始爆發,燈光全部關閉。
14、無照女醫處發生靈異事件,嬰兒鬼魂控制她的行為拿起剪刀做人流時的動作,無照女醫嚇的大說:「不是我殺的你,是你的媽媽,我是幫你,讓你投胎到愛你的人家」,鬼嬰退去。德萊家也發生靈異事件,亞美告訴父母弟弟來了,然後媽媽小萍被鬼嬰控制,發出哭泣聲,並且行為異常,推搡中將德萊推倒碰暈。貌美的女明星處也同時發生靈異事件,屋內門窗突然關閉,物體到處橫飛,女明星被嚇的跑出樓,然後掉進樓下游泳池內,並被鬼嬰在泳池中控制。
15、德萊清醒後,回想之前事件,覺得和寺廟有關,跑到寺廟停屍箱處尋找妻女。在停屍箱中成功救出妻子後,又將女兒從箱中抱出,女兒問他:「你愛亞美么?」「當然愛」「那你為啥不愛我?」德萊才轉頭發現,女兒亞美在妻子懷中,而自己懷中抱的是一個已見人形的嬰兒屍體。德萊倒地昏迷
16、相關部門發現廟祝、無照女醫行為,在停屍箱中發現2002具嬰兒屍骸。德萊和貌美女明星都昏迷在醫院,意識清醒,但是無法表達,並且眼睛無法閉上。亞美和母親從醫院離開時,亞美將德萊和女明星之間的簾子來開,並且看他倆一眼,然後對著女明星說了句弟弟我走了,原來德萊和女明星有染,並且以前也在無照女醫處墮過胎(可能月份很大了,看德萊之前抱著的嬰兒屍體以及無照女醫是跟警察說的她做過的月份最大的手術是將近9個月),一系列的靈異事件都是他倆的孩子領導做的,並且最後讓他倆都陷入這種境界,他自己附在女明星肚子里的嬰兒身上(德萊的孩子),要跟他自己的父母在一起。
㈨ 理查德·德萊福斯的主要作品
赤焰戰場(2010)......Alexander Dunning
Piranha食人魚(2010)
My life in ruins 我的廢墟生活 (2009)......Irv
Suburban Girl (2007)
The Girls' Guide to Hunting & Fishing
Untitled Marc Klein Project鐵皮人 Tin Man (2007).....Mystic Man
Boffo! Tinseltown's Bombs and Blockbusters (2006).....Himself
Nadie sabe nada (los secretos del cine)
海神號 Poseidon (2006).....Richard Nelson
銀城競選 Silver City (2004).....Chuck Raven
驚爆銀色選戰
咫尺天涯 Coast to Coast (2004).....Barnaby Pierce
逍遙騎士和憤怒的公牛:性、毒品和搖滾一代如何拯救好萊塢 Easy Riders, Raging Bulls: How the Sex, Drugs and Rock 'N' Roll Generation Saved Hollywood (2003).....Himself
Generación que cambió Hollywood, La
讀愛情小說的老人 The Old Man Who Read Love Stories (2001).....Antonio Bolivar
Gamle mand der læste kærlighedshistorier, Den
Gamle som läste om kärleken, Den
Vecchio che leggeva romanzi d'amore, Il
Viejo que leía novelas de amor, El
Vieux qui lisait des romans d'amour, Le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 & the Island of Misfit Toys (2001).....Scoop the Snowman (Narrator) (voice)
Rudolph & the Island of Misfit Toys
In Search of Peace (2001).....Yitzhak Rabin (voice)
神鬼奇謀 Who Is Cletis Tout? (2001).....Micah Donnelly
Cletis Tout
哈拉教父 The Crew (2000).....Bobby Bartellemeo/Narrator
狐群狗黨
Fail Safe (2000).....President
核戰爆發令
A prova di errore
Fail Safe
Fail Safe - Befehl ohne Ausweg
Point limite
Sin retorno
好萊塢百年百個明星 AFI's 100 Years... 100 Stars (1999).....Himself
To Life! America Celebrates Israel's 50th (1998).....Himself
第7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The 70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98).....Himself - Past Winner (uncredited)
我們一家都是野蠻人 Krippendorf's Tribe (1998).....Prof. James Krippendorf
夜落曼哈頓 Night Falls on Manhattan (1997).....Sam Vigoda
夜襲曼哈頓
野性的呼喚 The Call of the Wild: Dog of the Yukon (1997).....Narrator (voice)
Jack London's The Call of the Wild
Jack London's The Call of the Wild Dog of the Yukon
小子闖天涯 Oliver Twist (1997).....Fagin
霧都孤兒
The 6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96).....Himself - Nominee: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 Presenter: Gordon E. Sawyer Award
子彈邊緣 Mad Dog Time (1996).....Vic
Trigger Happy
飛天巨桃歷險記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1996).....Centipede (voice)
白宮奇緣 The American President (1995).....Senator Bob Rumson
美國總統 / 白宮情緣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Salute to Steven Spielberg (1995).....Himself
The AFI Salute to Steven Spielberg
桃色檔案 The Last Word (1995).....Larry
Cosa Nostra: The Last Word
生命因你動聽 Mr. Holland's Opus (1995).....Glenn Holland
沉默的陷阱 Silent Fall (1994).....Dr. Jake Rainer
無聲的陷阱
瘋狂盯梢令 Another Stakeout (1993).....Detective Chris Lecce
Stakeout 2
The Lookout
浪漫一生又何妨 Once Around (1991).....Sam Sharpe
天才也瘋狂 What About Bob? (1991).....Dr. Leo Marvin
天生一對寶
Prisoner of Honor (1991).....Col. Picquart
Gefangene der Teufelsinsel, Der
Kunnian vangit
Prigionieri dell'onore
Prisioneros del honor
Une affaire d'honneur
羅森·格蘭茲與吉爾·登斯頓之死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1990).....The Player
君臣人子小命嗚呼
Rosencrantz & Guildenstern Are Dead
來自邊緣的明信片 Postcards from the Edge (1990).....Doctor Frankenthal
歲月星塵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Pete Sandich
第6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The 61st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89).....Himself - Co-presenter: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冒牌君主 Moon Over Parador (1988).....Jack Noah/President Alphonse Simms
緊急盯梢令 Stakeout (1987).....Chris Lecce
錫人 Tin Men (1987).....Bill 'BB' Babowsky
A&E人物誌 Biography (1987).....Himself - Actor (2 episodes, 1997)
Biografía
Biografías
Viografies
我要求審判 Nuts (1987).....Aaron Levinsky
第5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The 59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87).....Himself - Presenter: Irving G. Thalberg Award
貝弗利山奇遇記 Down and Out in Beverly Hills (1986).....David 'Dave' Whiteman
乞丐皇帝
伴我同行 Stand by Me (1986).....The Writer
站在我這邊 / 同仇敵愾
The Body
Compte sur moi
Conta Comigo
Állj ki mellettem!
Állj mellém!
Anni VHa-Hevre
Cuenta conmigo
Sammenhold
Stand by Me - Das Geheimnis eines Sommers
Stand by me - Compte sur moi
Stand by me - ricordo di unestate
Stand by me - viimeinen kesä
Venner for livet
天涯芳草 The Buddy System (1984).....Joe
競賽 The Competition (1980).....Paul Dietrich
再見女郎 The Goodbye Girl (1977).....Elliot Garfield
Neil Simon's The Goodbye Girl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Roy Neary
CE3K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Special Edition
The Close Encounter of the Third Kind
Watch the Skies
恩德培的勝利 Victory at Entebbe (1976).....Colonel Yonatan 'Yonni' Netanyahu
Inserts (1975).....Boy Wonder
大白鯊 Jaws (1975).....Matt Hooper
Stillness in the Water
學徒 The Apprenticeship of Duddy Kravitz (1974).....Duddy
Apprentissage de Duddy Kravitz, L'
大盜龍虎榜 Dillinger (1973).....Baby Face Nelson
大賊龍虎榜
美國風情畫 American Graffiti (1973).....Curt Henderson
畢業生 The Graate (1967).....Apartment House Resident (uncredited)
娃娃谷 Valley of the Dolls (1967).....Assistant stage manager (uncredited)
製作人-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小子闖天涯 Oliver Twist (1997).....co-procer
霧都孤兒
幕後謊言 Quiz Show (1994).....executive procer
機智問答 / 益智游戲 / 答問比賽節目
浪漫一生又何妨 Once Around (1991).....co-procer
Prisoner of Honor (1991).....procer
Gefangene der Teufelsinsel, Der
Kunnian vangit
Prigionieri dell'onore
Prisioneros del honor
Une affaire d'honneur
2009-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瀕臨崩潰的生活 My Life in Ruins (演員) 騎呢團友愛導游
Erotas ala ellinika
My Life in Ruins
燈塔看守人 The Lightkeepers (演員)
草葉 Leaves of Grass (演員)
2008-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布希 W. (演員) Bush
2007-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新綠野仙蹤之鐵皮人 Tin Man (演員) 鐵皮人 / 綠野仙蹤之奇幻王國
2006-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海神號 Poseidon (演員) Poseidón
Посейдон
明星聊電影 Boffo! Tinseltown's Bombs and Blockbusters (演員) Nadie sabe nada (los secretos del cine)
2004-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銀城競選 Silver City (演員) 驚爆銀色選戰
咫尺天涯 Coast to Coast (演員)
2003-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逍遙騎士和憤怒的公牛:性、毒品和搖滾一代如何拯救好萊塢 Easy Riders, Raging Bulls: How the Sex, Drugs and Rock 'N' Roll Generation Saved Hollywood (演員) Generación que cambió Hollywood, La
2001-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 & the Island of Misfit Toys (演員) Rudolph & the Island of Misfit Toys
In Search of Peace (演員)
神鬼奇謀 Who Is Cletis Tout? (演員) Cletis Tout
讀愛情小說的老人 The Old Man Who Read Love Stories (演員) Gamle mand der læste kærlighedshistorier, Den
Gamle som läste om kärleken, Den
2000-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哈拉教父 The Crew (演員) 狐群狗黨
核戰爆發令 Fail Safe (演員) A prova di errore
Fail Safe
1999-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好萊塢百年百個明星 AFI's 100 Years... 100 Stars (演員)
蘭斯基 Lansky (演員) Lansky
Lansky, el imperio del crimen
1998-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第7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The 70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演員)
我們一家都是野蠻人 Krippendorf's Tribe (演員)
To Life! America Celebrates Israel's 50th (演員)
1997-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小子闖天涯 Oliver Twist (製作人/演員) 霧都孤兒
夜落曼哈頓 Night Falls on Manhattan (演員) 夜襲曼哈頓
野性的呼喚 The Call of the Wild: Dog of the Yukon (演員) Jack London's The Call of the Wild
Jack London's The Call of the Wild Dog of the Yukon
邁克爾傑克遜專輯歷史記錄II Michael Jackson: HIStory on Film - Volume II (演員) 邁克爾·傑克遜 歷史II
1996-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飛天巨桃歷險記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演員) Dev seftali
James V'Ha-Afarsek Ha-Anak
第6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The 6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演員)
子彈邊緣 Mad Dog Time (演員) Trigger Happy
1995-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白宮奇緣 The American President (演員) 美國總統 / 白宮情緣
生命因你動聽 Mr. Holland's Opus (演員) Goodbye Mr. Holland
Herr Hollands symfoni
桃色檔案 The Last Word (演員) Cosa Nostra: The Last Word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Salute to Steven Spielberg (演員) The AFI Salute to Steven Spielberg
1994-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沉默的陷阱 Silent Fall (演員) 無聲的陷阱
幕後謊言 Quiz Show (製作人) 機智問答 / 益智游戲 / 答問比賽節目
Телевикторина
Kvíz-show
1993-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瘋狂盯梢令 Another Stakeout (演員) Stakeout 2
The Lookout
1991-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Prisoner of Honor (製作人/演員) Gefangene der Teufelsinsel, Der
Kunnian vangit
天才也瘋狂 What About Bob? (演員) 天生一對寶
浪漫一生又何妨 Once Around (製作人/演員)
1990-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羅森·格蘭茲與吉爾·登斯頓之死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演員) 君臣人子小命嗚呼
Rosencrantz & Guildenstern Are Dead
Rosencrantz & Guildenstern sont morts
來自邊緣的明信片 Postcards from the Edge (演員) 歲月星塵
1989-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錢從天降 Let It Ride (演員) A Grande Barbada
Alles auf Sieg
直到永遠 Always (演員)
第6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The 61st Annual Academy Awards (演員)
1988-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冒牌君主 Moon Over Parador (演員)
1987-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A&E人物誌 Biography (演員) Biografía
Biografías
我要求審判 Nuts (演員) 堅果
Berättelsen om Claudia
Cinglée
緊急盯梢令 Stakeout (演員)
第5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The 59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演員)
錫人 Tin Men (演員)
1986-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貝弗利山奇遇記 Down and Out in Beverly Hills (演員) 乞丐皇帝
伴我同行 Stand by Me (演員) 站在我這邊 / 同仇敵愾
The Body
Compte sur moi
1984-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天涯芳草 The Buddy System (演員)
1980-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競賽 The Competition (演員)
1977-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演員) CE3K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Special Edition
再見女郎 The Goodbye Girl (演員) Neil Simon's The Goodbye Girl
1976-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恩德培的勝利 Victory at Entebbe (演員)
1975-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大白鯊 Jaws (演員) Stillness in the Water
Hajen
Inserts (演員)
1974-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學徒 The Apprenticeship of Duddy Kravitz (演員) Apprentissage de Duddy Kravitz, L'
1973-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大盜龍虎榜 Dillinger (演員) 大賊龍虎榜
美國風情畫 American Graffiti (演員) Amerykanskie graffiti
Locura americana
1967-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娃娃谷 Valley of the Dolls (演員)
畢業生 The Graate (演員) Lauréat, Le
Reifeprüfung, Die
㈩ 電影《大白鯊》主要演員
大白鯊》-導演簡介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姓名:斯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Spielberg生日:1946年12月18日出生地: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星座:射手座身高:5英尺7英寸(1.71M)血型:A型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曾就讀加州州立學院三年,12歲開始用8厘米的電影攝影機拍家庭影片。1960年,他編導了一部片長四十分鍾的戰爭片《無處容身》,在「峽谷影展」中獲勝,並使他獲得了一台十六厘米的攝影機作獎品。1968年,他獲得一位開光學儀器公司的富翁投資十萬美元,讓他導演一部用三十五厘米攝影機拍攝的短片《安培林》 ,講述一對年輕戀人在莫哈威沙漠相遇後一齊坐車到加州海邊的故事,結果在第二屆亞特蘭大影展上獲獎。環球公司的行政總裁恰好看到了這部短片而與他簽約。從此開始了他在好萊塢呼風喚雨的時代。作品以卓越的講故事技巧著稱,名字已成為好萊塢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