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台灣人看台灣劇或其他國家的電視劇或電影用什麼軟體/網站
台灣電視台當然有自己的網路播放平台的,至於看其它國家的劇,你難道忘記了人家可以上全世界最大的那個視頻站,我們內地訪問不了的那個了么。
B. 為什麼大陸電影那麼多台灣人,台灣電影有大
因為台灣騙不到錢
C. 台灣電影徹底絕跡的原因沒有任何台灣電影的消息,怎麼回事台灣人不拍電影了
台灣的電影市場是對外開放的,然後就被老美 港台 日本給佔領了,老美是佔大頭,而且院線大頭也是老美控股,本地拍片風格傾向於文藝片,跟市場脫節,全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看的人不多。
D. 如何看待台灣導演抱怨港台影視受制於大陸而被掏空的看法
別人為什麼就得要忍耐自己不喜歡的人?而你願意為了錢在你不喜歡的人面前強顏歡笑是你的事,沒人強迫你。別人不可能賤到一邊讓你大賺其錢,一邊讓你盡情辱罵。我不知道文章里寫的這一類人在抱怨什麼?台灣嚴厲限制大陸的影視劇,限制大陸的投資,限制大陸的人去台灣工作。限制也就限制了,大陸沒有抱怨,也沒有採取對等措施。反而不計前嫌全面開放台灣影視劇,開放台灣來大陸投資,開放台灣人來大陸就業。這等優惠待遇,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還會要求別人容忍自己的一切?Who are you !
E. 《賽德克·巴萊》在台灣的票房好嗎台灣人認可這部影片所反映的歷史嗎
這部電影讓魏德聖大賺了一筆,於是魏德聖把賺來的錢,全部投進去拍《賽德克巴萊》。當時魏德聖盯著票房總冠軍導演的名頭,老闆們也都捨得投資,於是《賽德克巴萊》終於可以拍攝了。這部電影絕對是大製作,光是群眾演員就動用了上萬人次,各種戰爭動作戲份製作都非常精良。
魏德聖也因為這次嚴重虧損,後來基本上沒有再拍電影。但不能說《賽德克巴萊》票房不好,實際上當年上映時候,很多台灣人都呼籲更多人去電影院支持。因為這是真正的本土史詩大製作電影。只能說台灣電影市場太小了,實在無法撐起這么大的投資。大家看,這是台灣電影史上本土片票房情況.《賽德克巴萊》2部都排進前十名.要說起台灣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其實當年這部電影在台灣還是引發了轟動效應。關於這段歷史,可能說起來比較復雜。不過這部電影既然吸引了這么多人去電影院看,自然也會有大量相關討論。
F. 台灣人會看大陸的電視和電影嗎
大陸有些電視劇在台灣會播出,
像是甄嬛傳.步步系列...等,收視率還不錯,
照之前收視率來看,古裝戲劇在台灣算是蠻有市場,比較受歡迎,
但是時裝劇就比較沒那麼好了,
至於大陸電影...有些是有上映啦,只是票房就蠻慘澹的。
G. 求一些反應台灣本土文化的有深度的電影
一般來說,台灣大的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以下是些具有里程碑式的電影明細,摟住可挑選其中一、二欣賞;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
《兒子的大玩偶》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並引領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開端;
《風櫃來的人》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
《油麻菜籽》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青少年哪吒》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的生命;
《愛情萬歲》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
H. 校園青春電影各地都有,是什麼令台灣電影在其中鶴立雞群呢
如果提起台灣電影,相信大家最有印象的,都是其出產的校園青春愛情電影,包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等一個人咖啡》這三部紅遍兩岸三地的作品。校園青春電影世界各地也有,到底是什麼令台灣電影在其中鶴立雞群呢?
台灣青春電影其中一個特點是純粹,不會有加入太多無厘頭的搞笑又或是科幻的元素。賣的就是單純的青春回憶,而這種回憶對很多人而言都有感鳴感,而且是誇地域的共鳴,故此才可以在兩岸三地都獲得成功。
《那些年》柯震東的淘氣,在校園的各式搗蛋不請在哪個國家都會出現。《我的少女時代》中展現了對抗校規與強權的勇氣,學生時總會覺得一些校規很白痴吧!甚至一些細微處,如玩滾軸溜冰這些小事情,都是一代人的回憶。
善於真摯地表達老土劇情
其實,這些台灣校園電影的故事情節很多都很老土,不會令人感到很驚喜,《那些年》柯景騰與沈佳宜從歡喜冤家到互相欣賞,從熱戀到爭執分手,一切都似乎很套路。但它似乎總有種魔力令你感動,因為你從中看到自己。
只有年青時才可以奮不顧身地去喜歡一個人,才可以付出那麼多去追一個人,柯景騰是個大傻瓜,然而很多人也當個大傻瓜。初戀總是最美好,但又有多少可以走到尾?
最後新娘結婚,新郎不是我的遺憾又有多少人感同身受?年輕人在其中可以找到正在經歷的情節,成年人於內里亦可以找到回憶甚至遺憾。
同樣地,《等一個人咖啡》道出了默默守候,最好的人可能就在身邊,但自己可能錯過了。《我的少女時代》中一時意氣的遺憾。這些劇情都很老土,沒有看過電影單看故事的劇情或對白,應該會打冷震。然而,台灣人總能把這些老土的劇情真摯地表達出來。
台灣用於起用新人及宣傳
這或許與台灣電影業界非常勇於起用新人有關,柯震東、陳妍希、宋芸樺、布魯斯、張立昂、王大陸等都是當時的電影界新人,頂多有演過電視劇,但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陌生的面孔。
他們未必有最完美的演技,但新面孔能讓青春校園電影更有說服力,角色不由成名演員拍攝,更有代入感及親和力。相對之下,有些電影講求卡士,沒有一定的知名演員投資公司總是放不下心,宣傳力度亦會弱很多。風氣上,台灣對新人明顯友善得多。
主題曲出色與電影相得益彰
另外,台灣校園電影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功不可沒的元素必然是它的主題曲。《那些年》、《小幸運》、《等一個人》、《缺口》等,每首主題曲或插曲好聽之餘更與電影完美配合。
譬如《那些年》這首歌,如果沒看過電影其實只是首普通的流行曲,但歌詞「今天男孩要赴女孩最後的約」「回到教室座位前後/故意討你溫柔的罵」、「那些年錯過的大雨/那些年錯過的愛情」等等,都能令人想起電影的畫面,相得益彰。
《小幸運》的歌詞又令人想起林真心與徐太宇的錯過。這些緊扣而好聽的歌曲,都為電影大加分甚至引起一定話題性。
另外,台灣或一些西方國家在學校有較大的自由度,可以呈現更有趣而普遍人有共鳴的話題。同樣在學生壓力較大的日本及韓國都有類似情況,這些國家的校園青春電影是相對較少,即使有亦比較多發生在大專、大學,又或是比較偏向負面。國家或地區風氣對孕育某種文化有很大影響,台灣校園青春是其中一個應運而生的題材。
近日上映的台灣電影《帶我去月球》再度吃這股校園風,但聲勢明顯不及前幾部,原因可能是因為《帶我去月球》進一步在地化,電影開宗明義紀念張雨生,又可能是宋芸樺第3次演這類角色,觀眾有點膩了。亦也許是台灣校園青春電影已太多,之前又太好,無以為繼。無論如何,到底它能否再次成功呢?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I. 想知道:台灣人為什麼那麼喜歡《海角七號》
看看導演魏德聖的資料:1968年8月16日生於台南縣永康市。遠東工專電機科畢業,退伍後開始從事電影工作。這樣的一個人就是游戲《大富翁》里的阿土仔么,連電影專業都不是,但是能拍《海角七號》這樣撩動全島人心的影片出來,讓追星的、念舊的、懷鄉的人都得到滿意,讓喜歡愛情故事的人撒下一掬淚水,讓所有人在電影院里因為生動細膩的市井生活和小人物而開懷大笑,而且在風球為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高懸的時候,描寫了一群熱愛生活、為夢想努力打拚的人,讓觀眾點燃了無限對生活的熱望。這樣的影片,這樣的導演,應該起立致敬,而不是說什麼酸話。
來自台灣島內有評論說,《海角七號》無非是一部青春偶像劇。台灣文藝青年討厭起來簡直和大陸文藝青年簡直不相伯仲,我就不認為電影是什麼藝術。電影的基本屬性就是商品,只要電影還需要進電影院播放,刻成DVD販售,而不是成為電影學院的教材,它就是需要滿足觀眾需求的商品。作為商品,就應該愉悅觀眾。一小時四十分鍾的片子,你只能看到日本明星、帥哥靚女、MTV一般的風景鏡頭,那是你自己的問題。《海角七號》起用名不見經傳的演員,集合客家人、原住民、閩南人而且是老中青幼四代,有《鹿港小鎮》的余韻,有《陽光小美女》的溫馨,也有《天堂電影院》的神髓,這怎麼可能是青春偶像劇所能比擬的?為什麼不去問一下那些歐吉桑、歐巴桑,是什麼讓他們進入電影院,而且一看再看,難道他們也追星?
如果把電影視為藝術品,那麼它的全部價值在於導演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解釋生活,看待世界。《海角七號》用平民視角,講述小人物在新舊兩個時代里的悲歡離合,公正不倚地表現他們的慾望、煩惱和希望,最後在一台演唱會的舞台上讓歷史和現在,夢想和現實,傳統和現代完全交融。在那麼短的篇幅內,描繪了小鎮上的人際關系,隱秘的情感,傳統和現代的沖撞,各種族群的融合與紛爭,它當然是「一部能讓大陸人讀懂今日台灣人的電影」。而且不單能讀懂,《海角七號》還能讓我們這些大陸人念想起在家鄉衰老的爹娘,回憶起小鎮上的寧靜生活,幻想突如其來的洶涌愛情,這些基於人性和傳統文化的共鳴使得它異常強大。
J. 台灣電影的介紹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普通話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呈現衰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