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如何讓中國電影

如何讓中國電影

發布時間:2022-06-01 07:42:14

中國電影應如何走向世界

一、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藉助國家戰略

目前世界電影產業的主要增量來自中國華語電影,中國電影發展的空間仍然很大。因為電影城鎮化還在不斷推進,城鎮化帶來的觀影人口將不斷增長,三四五線城市的增量仍然會帶來紅利,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依然停滯不前。中國電影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應該藉助於國家戰略,為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世界電影的新秩序。」

二、好萊塢電影人馬丁·基斯特勒:打造全球化故事

在本屆北影節「好萊塢工匠·中美電影交流高峰論壇」上,IG創始人、CEO馬丁·基斯特勒認為電影要想走出去,就必須講述一個全球化故事。「講故事是以新的方式闡述故事,要不聚焦本地的故事,要不聚焦全球的故事,這個取決於你想捕捉什麼觀眾。」馬丁·基斯特勒認為50%中國電影像好萊塢電影,《戰狼》風格跟好萊塢的風格非常類似,但是可以打動中國觀眾。最重要是內容、故事的呈現和講述方式。故事的講述方式一定要捕捉全球的觀眾。」這位好萊塢電影人認為故事首先要好,然後才是營銷手段層面的問題。「最重要是你的故事原生態,看一下你這個故事是不是被全球的觀眾所認可或者能打動全球的觀眾。」我們現在做電影是讓全球的觀眾來看,我們會把中國好的電影帶給全球觀眾,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到來了。」

三、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主席蘇彥韜: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除了作品的輸出,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也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中美雙節」主席蘇彥韜宣布第十四屆「中美雙節」將於10月27日至11月30日在美國好萊塢、洛杉磯、舊金山、達拉斯、拉斯維加斯等全美各地舉辦影視盛典、影視高峰論壇、「金天使獎」頒獎典禮以及電影合拍論壇、電視劇合拍論壇等數十場各具特色的大型電影專場、研討活動和200多場次的影片展映活動,為中美影視業界的合作搭建更廣闊的平台。近期的《戰狼》《紅海行動》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電影,這些電影振奮了人心之餘,大家對於影片話題的熱愛造就了一個更好的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契機

㈡ 中國電影怎樣由大做強

這十幾年來,中國電影業迅猛發展,一是國家的產業政策扶植的結果;二是城市化進程和數字技術普及與應用的結果,電影生產、創作行為與審美運動與時俱進。但是,我們需看到,相較於游戲產業的2000億元、電競產業的900億元規模,電影的經濟體量不大,電影創作的質量也並不穩定。

重視電影藝術創作的質量,仍然是新語境下中國電影創作務實發展的根本。優化電影題材和藝術表現結構,改變電影創作機制,提高創新能力;堅持內容為王,通過電影的人性價值與文化內涵的表達,創造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在探索追求中不斷創造豐富的審美空間;推進資源整合,克服電影短板;既講普通話,又講地方話;轉換視角,既保持,又放開;積極關注變化著的大眾觀賞趣味,提升電影藝術的活力和對外電影的「大循環」的全球化能力與水平,更有力地增進全社會的電影與文化獲得感,持續提供值得重視的新鮮經驗,同時,也為提高中國電影在全球電影發展空間的影響力、有效地建構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關系提供方向。

㈢ 中國電影今後應當朝怎樣的道路發展,才能在世界電影中佔主要地位

在全球化的形勢下,討論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問題不能脫離世界電影的發展水平(包括技術水平和藝術水平)。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我們現在看得非常明顯的是,影視技術的傳播壁壘幾乎不存在。電影自誕生以來,在製作方式、存在方式與傳播方式三個方面都得到了非常迅速和相當充分的發展,這種發展既取決於電影新技術的發展水平,同時也取決於我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否具有較高的自覺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盲目性。電影從誕生之初就是科學技術的產物,一部電影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走向完善、藝術創造趨於完美以及這兩者不斷地相互促進的過程。特別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數字化進程所造成的影視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發展趨勢,更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正如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所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傳播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善於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這一精神完全適用於討論電影的產業發展問題。但問題在於,我們有必要從電影的概念問題入手。也就說,新的形勢之下,特別是從數字技術可能造成的媒介產業重組的前景展望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和發展格局,必須建立在對於電影的新的理解和界定之上。
當然,討論概念對於不少的人來說的確是一件令人討厭的事情。特別是,對於那些習慣於舞文弄墨之士,或者樂於沉浸在聲音與光影世界中流連忘返的人們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對於那些辦實事兒及樂於思考者,則另當別論。但是,現在的事情顯然已經發展到我們不得不咬文嚼字的地步了。也就是說,到了俗語所說的「老鼠鑽到了碗架櫃,口口咬瓷兒(詞兒)」的地步了。這件事情倒是從某一個角度驗證了先賢和「後賢」們的告誡和提示。
《論語•子路第十三》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海德格爾曾指出:「言詞和語言不是把事物包裝起來為寫作者和說話者的交流服務的包裝材料。事物只有在言詞和語言中,才首次進入了存在並存在起來。因此閑聊、口號和廢話中語言的誤用,破壞了我們和事物的本真的關系。」「語言大面積地迅速荒疏,這不僅在一切語言運用中掏空了美學的與道德的責任,而且,語言的荒疏是由於人的本質之被戕害。」
孔子的話和海德格爾的話是相通的。但是,他們的話卻並沒有引起後世人們的充分注意和重視。即使是《聖經》中的「聖訓」,也沒有引起人們的多少警覺。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聖經》中的這句名言看起來是很神的,主要是其中的「道」字,是一個中國的古詞兒,很難解釋清楚。但是,一看英譯,含義立刻就清楚了。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聖經》的英文直譯可謂泄露了天機。直譯的結果是:「一開始就是詞,詞與神同在,詞就是神。」
《聖經》中堅定明確而又語重心長的神諭並沒有讓多少人開悟。別是文藝界的人士,包括研究之士,恐怕要很久很久以後才有可能認識到這一點。
按照「先賢」和「後賢」的思考方式和辦事兒原則,我們要討論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就一定要首先為電影正名,即「必也正乎名」。此即所謂「一開始就是詞」,這個詞就是電影。
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人們對電影這個詞兒的認識確實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直至現在仍然有些糊塗,但是現在不能再糊塗下去了。
電影的成一定規模的傳播必須有一個公共場所。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與其兄長奧古斯都•盧米埃爾用一台被稱之為「活動電影機」的設備在巴黎卡布大街14號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公開售票,公映了他們的第一批影片,其中包括《工廠大門》、《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這一天後來被電影史家確定為電影的誕生日。這種放映活動被推廣的後果是,專門用來放映電影的場所產生了,這就是電影院。此後,盡管確實存在著電影的個人化播放,人們還是不假思索地把電影同它的大規模的播放場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把在這個場所播放的電影稱之為電影。人們這樣做當然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電影的經濟回收和盈利主要靠電影院的銷售活動。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後還會繼續發生變化。這里有一個情況值得特別注意,在電影院里播放的電影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大致有三大類、故事片、紀錄片和美術片。目前國內的電影院大體上只剩下了一類,即故事片。紀錄片和動畫片的播放只是一種零星的行為。今天,我們既可以說紀錄片已經淪落為電視節目了,也可以說紀錄片改變了它的存在形式和播放形式。但是似乎沒有人說紀錄片已經消亡了,卻有人在談論電影(即故事片)的死亡。
有了電視以後,人們從來都不認為在電視中播放的電視節目也是電影,哪怕播放的是電視劇。盡管看起來,真正的電視節目大概只有一種,這就是現場直播(中國的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就是直播電視劇)節目。直到電影(無論是故事片還是紀錄片)變得可以在電視上播放了(或者通過無線遠程傳播或者通過錄像機、VCD機等),乃至直接為了在電視上播放的目的而拍攝所謂「電視電影」(無論是用膠片、磁帶,或數字化材料拍的)的時候,人們還是沒有產生這種認識。人們自然會找出種種理由認為電視電影不是電影,哪怕是在這些理由變得越來越少了的時候,變得越來越不成為理由的時候,除了少數人之外,人們幾乎是非常不情願地接受這種認識。主要的原因,除了面對種種新的情況熟視無睹以外,不是認真地思考電影的概念問題,而是把電影的歷史性存在方式、傳播途徑,同電影本身過於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嚴格地固守電影的「影院電影」的歷史界定:「只有在電影院中觀看電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觀看電影」這樣一種相當傳統的觀念。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有人甚至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數碼加入進來以後,傳統的電影還叫電影么?」
現在的問題是,任何狹隘的電影觀念都會影響我們對於中國電影現狀及未來的客觀估計和展望了。
中國電影有七大「怪」現象。其中之四是大力進行電視電影的拍攝:「電視電影的發展導致大家傾向於低成本運作,難以製作出精品。觀眾習慣了看電視電影後,就不會再走進影院看電影。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現在的電影法規和電影基礎設施達不到要求而退而求其次,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顯然沒有從如何調節電視電影和影院電影之間關系(諸如比例分配等等)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是把中國電視電影的發展看成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方面,看成是以一種新的方式滿足了中國廣大電影觀眾對於電影的需求的結果,而是看成了擠壓中國影院電影發展的一個應予糾正的失誤。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夠看出一個意味深長的事實,這就是,電視電影確實具有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影院電影的功能。一定不會願意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的:「由於衛星傳播和有線頻道的發展,美國電影在歐洲電視播放的電影中也佔有了70%。」由此可見,在中國電影現有生產量的狀況下,保持一定規模的電視電影的創作和生產,不失為滿足廣大觀眾在電視中看到電影的需求的一種可行辦法。
結論是堅定不移的:「新科技的物質條件,不管電影人情不情願,都將徹底地將電影改頭換面。下個世紀的電影很可能沒有膠卷、沒有影棚、沒有布景、沒有放映機、沒有影院。電影將化身在有無線電視、私電視與公電視(機場、酒吧….)、網路電視、手機、電子書頁、個人資料簿(PDA)、網際網路、電玩與多媒體、甚至足球場上的超大屏幕或雷射投影……之中。從生產(數字生產、虛擬影像)到行銷(跨媒體整合行銷)、到消費或重組再消費(影像單位化、資料庫化與重拼貼化),電影都將走出舊世界。」
雖然某些方面並不完同,但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態勢與格局的展望必須不失時機地建立在對於電影的新的與時俱進的理解和界定之上。事態的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證實了在大約五六年以前對電影做出的界定:「可以配有聲音效果並具有畫面性質的活動影像。」進一步的證實還有待於對事態發展的繼續觀察(當然,這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前瞻的眼光)。也就是說,電影不僅必須而且一定會成為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概念。雖然現在還沒有發展到一定要把電視劇乃至電視節目也包括到電影之中的地步。眼下雖不急於收編,但是應該想到,將來一定會出現把這兩者當成同類產品的不同規格的品種來加以對待的局面。下述統計表述是意味深長的:「1998年美國的第一大出口行業既不是飛機製造業、也不是農業,而是影視和音像出版業,出口總收入達600億美元;美國視聽產業(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排位已有1985年的第11位躍居到第6位;在錄像市場上,美國1997年金錄像租賃收入就達96億美元」。從中國電影發展態勢的角度來看,從現在開始,預算一部影片的投入和產出,不僅必須考慮到它在影院和「影廳」中的放映情況,而且還需要同時考慮到它在電視中的播放情況(包括排映和點播),以及光碟、像帶的銷售情況。其不言而喻的前提是,還要建立在確保上述種種考慮的有效性的保障體系的存在之上。既然「在美國,電影的海外市場、電視播映、音像製品和其他副產品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5%左右。」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稱這些收入為「後電影市場」開發呢?這些難道不是題中應有之意嗎?在我看來,有了這樣電影觀念,才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這一觀念對於全方位地同時又是布局合理地發展中國的電影事業是很有益處的,我們可能就不會杞人憂天地發出電影的「生存還是死亡」的無謂天問了。
從這樣的觀點和角度(即所謂行業混淆confusion或產業重組)來看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態勢與格局,2001年12月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的成立,就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特別是它統一考慮中國電影和電視發展戰略的眼光就變得更為重要了。雖然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撲朔迷離,其間充滿了太多的變數和難以把握的機會,但是卻讓我們可能看到更多的希望。在這情況下,高度的自覺性和清醒的意識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了。
我們能夠看到,在為中國電影的發展獻計獻策和「開葯方」的熱潮中,「全球化」和「產業化」可以說是兩個使用頻率最高的用語。應對全球化和實現產業化甚至被某些人當成拯救中國電影的前所未有的契機和良方。在這情況下,現代影視技術的革命性的力量以及所必然帶來的要求即「產業重組」和觀念更新的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因為,盡管計算機、互聯網(包括無線、寬頻及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幾乎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但是這一新興媒體技術及產業對傳統媒體產業及其觀念的(如報刊業、電視業和影院電影業)的沖擊才初見端倪。因此,從現在開始就轉變觀念,在全球化和產業化的基礎之上,認真地面對和貼近中國的現實,努力尋求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發展思路,仍然是來得及的。但有一點我覺得有必要及時加以改變。就像毛主席當年在延安曾經批評某些人「言必稱希臘」那樣,我們現在也到了對討論中國電影發展模式「言必稱好萊塢」的傾向給以一定質疑的時候了。經常被我們忽略的一點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不在少數,但電影產業發展到好萊塢的程度,在全世界可謂絕無僅有。其實,在產業重組的過程中,好萊塢也不是鐵板一塊。由此可見,好萊塢並不是世界發達國家發展電影的普遍道路。更不必說它應當受到批評和抵制(或者說需要檢討的)諸多方面了:「近年來的好萊塢電影越來越貪得無厭地追求視聽奇觀性,電影題材越來越變本加厲地脫離人們的現實體驗和現實生存,無論是故事或是視聽造型都越來越缺乏人文意蘊,越來越強調表像刺激,玩弄技術、玩弄奇觀的傾向正在將電影帶向一條遠離真實、遠離性情的道路……」由此看來,一個國家的某一文化行業的產業化及其國際化程度,肯定有一個由政治、經濟,乃至文化諸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歷史性進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畢其功於一役。設想一個正在調動一切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去打造和發展國際化、跨行業的本國電影的「航母」,無異於天方夜譚。
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情況可能反而更加清楚,而且更加具有啟示意義:影院電影業大幅度滑坡、重振乏力,在這方面,即使實現了中國電影的所謂「產業化轉型」,似乎也看不到與好萊塢電影打拚的樂觀前景,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倒是產業化程度不如電影的電視業的強勁發展勢頭未現明顯減弱的趨勢;電子圖書和數字圖書館雖在大力建設、不斷發展,目前還看不到印刷圖書業迅速萎縮的跡象(盡管這種情況根本無法同過去相比)。與此同時,電影在其各種製作方式、存在方式和傳播方式(特別是後兩個方面)的比例分配方面正在進行著的正是可能造成劇烈變動、重組的積累和醞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電視系統的終端和網路系統的終端將要合一的傳播技術前景,雖然尚需時日,但肯定是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發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會對現行電視業和影院電影業包括運作方式在內的各個方面都造成巨大沖擊。數字化進程及其技術保障的進展,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量。也就是說,決不能把這些重要的進展看成是與中國電影的發展前景毫無關系或關系不大的事情加以對待。據有關人士透露,到2002年底廣電總局已經建設完成國家光纜干線網3.9萬公里,省級光纜干線電視網超過11萬公里,市級以下光纜傳輸網超過了30多萬公里,可連通2000多個縣級網、1000多個企業網、3000多個社區,全國光纜總長超過300萬公里,並在東南沿海省份基本上實現了全部聯網。據說,廣電總局已決定全力推動有線網的商用,目前正在按計劃、分步驟進行,並將對有線傳輸網進行雙向改造,推出節目傳輸、帶寬出租、廣電在線門戶網站、數字電視、電視簡訊、可視電話、手機電視等業務。
無論形勢發展到何種地步,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每一種傳統傳播的方式都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戲劇上演了幾千年,至今仍然在繼續上演(哪怕是在文化政策保護之下)。影院電影只上演了一百年,決不會輕易就死掉。在整個電影的播放系統中「寥若晨星」也是一種存在方式。影院電影的確會越來越少,這一點幾乎毫無疑問。想一想電影的「黃金時代」正是電影的視聽質量都不怎麼令人滿意的時代,就會明白這一點。試圖通過保證電影視聽效果的高品質來振興或恢復「影院電影時代」的昔日輝煌(將近年300億人次的影院觀影量),看來是沒有什指望了。或許「廳電影」會越來越多,就像城市裡的超市一樣星羅棋布。但相當數量的電影拍完之後很快或立即就成為「電視節目」的情況將成為一種常規狀況。
特別是,當技術的發展到了能夠在電視中(或電影廳的一個終端中)真正點播電影(當然也會包括一切電視節目,在數字化的條件下這一點是不成問題的)的時候,將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想一想下述情況。目前國內的電視劇生產和創作形勢仍然未明顯減弱其繁榮景象。這種情況表明,對電視劇的觀看,已經成為相當多的人的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拿吃飯做比較的話,我們可以說觀賞電視劇已經成了人們的精神食量的「正餐」。在新的情況下把看電影(不論以何種方式看)當成人們日常精神生活中的正餐或主要零食並不是一種奢望。正在擬議中的收費電視頻道的啟動,電影難道不是被作為這些頻道資源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嗎?
中國電影未來發展態勢的這種設想,將會提出一系列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這些需要依次解決的既有關於技術方面的,也有關於制度法規方面的,更有理論研究與批評方面的。例如,建立不同級別的節目源站點,進行各種節目的大規模的收集、分類、整理和數字化。其中包括傳輸方面的建設,目的是便於檢索、搜索和點播。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收費定量(實際上是計費)問題、電影界定的再確認及科學分類問題都會順理成章地提出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有利於中國電影健康發展的電影、電視法律法規體系也會成為一件非常緊迫的事情。反對收費的觀點將會被證明是非常短視的,而採用收費就一定要研究科學的計費辦法。
按照設想,今後的電影(特別是電影在被數字化以後)可能會被分成三個大的類別,敘事片算一大類,資料片算一大類,還有一類就是論述片。把documentary由原來的紀錄片改譯成資料片,翻譯成文獻片也無妨,只是一定不要翻再譯成紀錄片了。認為,不管是誰,把documentary譯成紀錄片,都是一個已經造成了嚴重影響的歷史性錯誤(哪怕是有歷史原因的)。誤譯的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造成如此嚴重影響的例子並不多見。在新的理解之下,電視劇和電視節目都只不過是電影的一種形態或一種類型而已。
電視劇和電影一樣,作品的形態和特徵都與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現存條件密切相關。雖然這一觀念已基本上被國內外的學術界所認同,但真要具體地指出一部作品的哪些特點與政治相關,哪些特點與經濟相關,哪些特點與文化相關,哪些特點與技術相關,又並非易事。甚至應該說是一個難度較高的問題。因為,這些特點並不是現成地或明顯地擺在我們的面前,等待著我們去挑揀和拾取。所以,這種研究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相當缺乏的。我們知道,與理論相比,批評更側重於對具體作品的特徵描述、技巧分析和價值評估。但是,在准確的描述、分析和恰當的評估中,離開了對產生特徵、技巧和價值的那些條件的關注和考慮,是缺乏說服力的。
我們在觀看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感覺到,我們對片中人物的表現已經失去了耐心,但是我們仍然在關心著她或他的命運,是否繼續觀看,需要我們在「失去耐心」和「關心命運」這兩者之間進行一定的權衡。當前者超過了後者,就是放棄繼續觀賞,當後者超過了前者,就是繼續觀賞。但來瀏覽技術的條件下,這種權衡已經變得沒有什麼必要了。因為觀眾可隨意地放棄中間階段的觀賞,而只是看一下最後的結果,或有關的段落就可以了。
從此以後,藝術才有可能真正恢復它過去曾經有過但已幾乎喪失殆盡的尊嚴。黑格爾等人關於藝術的並不樂觀的設想也將變得根據不足了。影視作品的數字化保存技術,及在大范圍內可以流通和檢索的技術(包括作品的語言的語種可隨意選擇),將有可能使得人們對於「藝匠」作品的需求幾乎降至最低。相反,對於真正藝術作品的需求會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理論的貶值也將成為過去,恢復其崇高的威望。電影教育在整個國家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小學、中學乃至大學)也將會獲得其應有的位置。電影這種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在二十世紀發展起來的新的文化形態,作為二十世紀人類文化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應該在全民教育中獲得應有的和合理的位置。從而確保印刷文化與電子文化(影視文化是其主體)在全民教育的內容配置方面,保持一種均衡的發展態勢和合理的格局。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電影教育才剛剛處在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讓電影成為「教科書」,既不是對中國電影的詛咒,也不是中國電影人的夢魘。而發展中國電影教育的雙重後果必然是,為中國電影培育出一大批高質量、高品位電影需求者,進而為中國電影培養出一代新的創作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㈣ 如何提高我國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知乎

以下是王健林私享會的演講實錄: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國文化走出去」。講三點:

「 一、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 」

1、軟實力才能征服人心。

西方經濟學把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不必說了,經濟基礎、軍事等等。軟實力是什麼?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在這些方面,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真正在世界上影響人心、征服人心的不是硬實力,硬實力可以征戰但不能征服。

我舉兩個例子,我們在初唐盛唐時,用兵最少,但八方來朝,當時西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唐朝時候歌舞昇平,皇家樂府工作人員差不多有四萬人,比我們國家樂團多十倍都不止。為什麼世界各國都願意來呢?因為唐朝的文化發達,我們有很多發明,都願意來交流。
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美軍把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短短幾天就收服了,但征戰到現在,不管怎麼折騰,不管扶持哪方面的人上台,這兩個國家依然一團糟,生活水平遠不如戰前,老百姓怨聲載道,什麼原因呢?就是征戰後,軟的東西文化相沖突,特別嚴重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文化上的沖突沒辦法解決。所以說靠文化、靠軟的東西,才能夠真正的讓人服氣。
2、增加中國影響力。

最近三百年以來,中國沒落,中國的轉折就是從乾隆開始,有人說「康乾盛世」,實際上到乾隆就已經由盛轉衰了。從那算起到現在差不多三百年,三百年來中國國力漸衰,西方大國崛起,西方強國的各種生活方式、文化對中國全面影響,幾百年來在中國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風氣。具體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好。不管什麼事,哪一件中國人自己說好,那一定不行,外國人說好這事就行。所以我們不管拿什麼獎,不管是什麼電影獎、音樂獎,甚至是文學獎,不管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給的好。國人不管做什麼,都缺乏自信。
現在中國人提出的口號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六百年來全球有九個大國先後崛起,中國如果實現復興是十個大國,這六七百年來其它九個大國都叫「崛起」,唯獨中國提的口號叫「民族復興」。什麼原因呢?中國曾經在世上厲害了兩千多年,這三百年才沒落下去。所以我們不是新的崛起,是復興。那麼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當然發展經濟、發展軍事,還有一條就是要在文化領域里,改變西方影響中國的現象,把影響中國變為「中國影響」。別看四個字,兩個字一顛倒,內容完全不一樣。

中國現在提了要民族復興,建設小康社會,光靠經濟走出去是不行的,文化也必須配合走出去,硬的軟的一起走出去,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民族復興。

3、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現在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來?關著門自己說文化自信這不行。所謂的文化自信是自己民族文化,拿出去跟別的民族文化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增強自己,在比較中顯得更高更好,這個自信才能有。怎麼去比較?只有通過交流才能比較。所以說文化增強自信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世界上與其它民族文化相比較、鑒別,然後吸收精華,去除糟粕,提升自己,逐漸建立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所以說中國文化不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也是一句空話。我記得毛澤東曾說過「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提高」,就是這個道理。

「 二、文化怎樣走出去 」

都說中國文化走出去,前兩周政治局還開會,專門議了文化走出去。但是文化如何走出去呢?我談幾點看法。

1、要建立傳播渠道。

建高鐵,要先建高鐵線路;要開車,要先把公路建起來。這就是基礎設施,有鐵軌,有高速公路,火車和汽車才有跑的可能。同理,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必須先有傳播渠道。現在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無論電影、電視、網路、平面,諸多方面都嚴重缺乏渠道。我們說話的聲音,海外絕大部分的地方聽不到。你不要以為西方的媒體就是客觀的,這是完全錯誤的。所謂的大媒體、主流媒體都一定有他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它會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服務。在海外,看到中國的報道,基本上都是負面消息,老百姓從哪獲取知識呢?一般都是從媒體獲取。真到中國旅遊,改變印象的有沒有?有,但很少。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渠道。

我舉一個例子,電影怎麼發出去的?全世界電影公司不知道多少家,美國的獨立製片人公司超過三千家,但只有六家公司有全球發行渠道,這也是這六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號稱「六大」。其它公司,單講電影電視收入,已經超越六大中的兩三家了,但是通通不能稱為「大」,就因為他們沒有全球發行渠道。

中國電影依靠這六家發行渠道,能發出去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國電影近三年翻了一倍都不止,但中國電影這幾年來海外票房基本上沒有增長,什麼原因呢?海外收入跟國內的市場不匹配,這還是在2012年我們萬達並購AMC以後,中國電影在北美地區還放一些,從此就看出渠道的重要性。現在中國有些電影拍出來後,在北京或上海搞一個首映,號稱全球首映,那都是忽悠,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發行。

2、需要打造內容品牌。

除了要有傳播渠道,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內容品牌。美國文化影響全世界,美國不僅是經濟強勢,文化更強硬。美國出口的第一產品既不是飛機也不是其它事情,而是文化產業,美國文化產業佔了GDP24%,排在第一,美國文化的GDP產值佔了全球1/4,全面影響世界。美國文化不光是渠道強,還有很多著名品牌,比如奧斯卡、格萊美、迪斯尼,甚至包括肯德基、麥當勞,它創造了方方面面的東西,影響美國傳統的思想價值觀,教育全世界從小就形成唯「美」主義。

那麼中國文化走出去,除了盡全力打造自己的傳播渠道以外,還要打造我們自己的、在全球真正叫得硬的內容品牌,沒有這個光有傳播渠道也不行。如果不把內容品牌建設起來,我想不管是花多少錢、過多少年,最終還是回到原點。

3、依靠民企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靠誰走出去呢?政府當然是可以走出去的,政府本來就應該作為文化走出去的主導力量,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政府走出去靠的是財政投資。第一投資的財力有限;第二還有長期持續的問題。所以完全靠政府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深度、廣度、持續性方面,是難以做得深,做得久的,政府可以做指導。

為什麼國企難以走出去呢,國企代表著國家,走出去不是走到外省去,是走到外國去。走出外國去,中國國企首先過不了審批關,特別是在文化方面更敏感,所以我覺得國企是很難走出去。

只有民營企業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依靠民企文化走出去,這個認識可能現在人們還不認同,但是我相信通過幾年的實踐,會慢慢統一認識的。第一,因為民營企業走出去一個是民企容易解決審批問題,比如說我們收購英國的歐典院線那要經過歐盟的十幾、二十幾個國家的審批,我們上周已經拿到正式的批文。要是個國企,這么多國家,指不定卡在哪了。而且它是歐洲的第一大院線,民企肯定是容易審批。

而且,傳播中引起的反感較少,容易教化。你傳播什麼東西,寓教於樂,讓別人樂呵呵的接受,主動的接受,花錢來接受,那才叫本事。不然的話硬生生的去宣傳那可能不行。民營企業因為它是拿自己的錢來做的,它一定要想要我怎麼把這個錢收回來,怎麼樣讓別人接受、買我的產品,可能我們會在宣傳真善美和市場方面會容易找到平衡點,做出既能表現中華民族的特色,又能表現我們中國自己傳統價值觀,又能讓外國人接受的東西。

而且從民營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來看,它能夠做比如說現在三年五年內是虧損的,但是五年八年以後才能贏利的決策也可以做,國有企業很難做到這一點。還是舉一個電影院線的例子,2006年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我們蓋了很多萬達廣場,我說投資電影院吧,我的手下人告訴我,全國才十億票房,就算20%的利潤全國才兩億,投資怎麼收回來。可是我講,我們就賭吧,它總要增長吧,就賭十年增長100億,還沒敢說增長太多,增長100億的時候就是20億。真的,這個公司是虧了三年以後才贏利,但是我們還是趕上一個比較巧的時期,就是從那以後進入中國電影黃金十年,如果沒有黃金十年,可能熬的時間更長。像我們海外一些文化產業投資也是這樣的,也是需要熬時間的。民營企業因為是老闆終身制,他可以考慮更長遠的戰略。

「 三、走出去的政策建議 」

文化要走出去,知易行難。說的是很容易的,怎麼走出去?到現在這么多年沒走出去,肯定是很困難的。我有三點中肯的建議:

1、國家支持要給力。

現在中國文化企業有一個問題就是規模普遍偏小。上百億美元的,除了萬達,可能還沒有。外國兩百億、三百億的公司一堆。而且現在文化企業,外國叫娛樂企業,基本上都是全產業鏈,全媒體,很少有單獨的電影公司,都是電影、電視台等等合並起來的。所以我們這些文化企業走出去和這些大的財團競爭。就本身實力,還有制度方面的抵觸問題,所以對抗就很難,走得比較困難,就需要國家給予扶持。

支持要真支持。我舉一個例子,我到法國電影協會做了一個調查,我說法國人也就是個中等國家吧,但是為什麼法國電影可以在全球排第二,影響力那麼大?法國的電影節可以說世界第一節,奧斯卡名聲大,但是大家忘了奧斯卡是一個獎,就是兩個小時完事了,戛納一個節日,一辦就辦一周,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節,而且法國電影節還有世界影響力。

法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如果不對法語電影支持,英語片就會占滿全部市場,所以只要是投拍法語片,法國本土電影,國家一律先給50%的出資,比如說你投一個億,先給五千萬,放映如果產生虧損,再由國家補貼虧損的部分,一個億虧了六千萬,國家就由五千萬變成補六千萬,就是靠這個政策,還有一些稅收等其它優惠政策。所以說在法國沒有任何好萊塢限制的情況下,主要靠法語電影,其實這種現象很多的,德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很多都是這種形式。所以必須國家政策給力,才有可能使文化走出去做得更好。

2、要放寬對文化走出去的審批。

支持文化走出去,說了很久了,兩周前剛開了會議,談到走出去。但是我又聽說,最近外匯流失,又說對不管什麼樣企業的投資並購,不管是製造業、文化業通通審批要收緊,對外投資縮減。我覺得這個政策上就應該有所區別,對待投資也要區別對待,文化的並購談判是特別復雜困難的事情。

我們這次並購的歐典,始於五年前的談判,我跟歐典的董事長不知見了多少次,但就是談來談去也談不下來,真正的機會是什麼?英國一脫歐他就慌了,他擔心走向趨勢會改變,所以趕快想把它賣掉。這種文化資源類的並購,還有一些品牌文化的並購,我覺得國家應該在這些審批方面要放寬。如果一視同仁,或者是不管什麼都從嚴過審,談文化走出去就非常困難。

3、要打造文化龍頭企業。

美國電影有超過三千家的企業,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就只有六家,這六家不是每年自己拍片,自己拍的片子撐死1/3,一半或者是1/3,剩下的就是靠發別人的片子,收錢。有核心競爭力的就這么幾家,美國旅遊企業大型的超過一千家,還不算小的。真正影響力的品牌就是兩個,迪斯尼和傳奇。這說明什麼呢,文化要影響本國進而再影響世界,而不是靠一堆人,幾個大品牌就決定了,要靠龍頭企業。

我們有句古話說的話,萬只小舢板,也抵不了一隻航空母艦。就戰鬥力來講,一萬只小船並在一起,也抵不過航空母艦。

就是說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不管是在國內走還是向外走,首先中國文化要有龍頭企業,而且還不止一個龍頭企業,要有一批龍頭企業。中國如果能培養出十個八個年收入在百億美金,兩三個幾百億美金的綜合性文化產業收入的文化企業,可能我們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當中我們就能夠佔領潮流。時間關系,我就單講一個文化走出去,謝謝大家。

國產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該怎樣讓其走出國門

國產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一點大家應該是有目共睹,但是,更多的還是在國內的影響力,如果想要走出國門,那麼最好在三個方面努力,第一點就是電影本身的質量,第二點,加大中國電影在國外的宣傳力度,第三點,把特定的想要對外輸出,提高影響力的中國電影的內容形式多點國外元素。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第三點,不能只拍中國人看的懂的電影,如果想要加大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像國內有的只能是中國人自己能看的懂的梗就要減少輸出,必須將某些計劃輸出的電影的形式和內容上面,稍微加入一些國外的元素,也並不是說崇洋媚外,只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想要增強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開始就必須讓別人接受自己。

㈥ 中國電影要怎樣改革

第一,建構既能滿足中國觀眾精神需求又能為全球觀眾帶來價值共享的電影文化「通用體系」。我們知道,好萊塢一直「避諱」自己的「美國電影」身份,總是願意宣稱為全球而不是美國生產所謂的「世界電影」。即便某些帶有明顯國家意識的電影作品,都必然會用自由、平等、正義為核心的人道主義價值觀進行包裝來「遮蔽」其作品的「國家符號」,實際上就是用這種普適性文化來達到最大限度的全球共享性。同時,好萊塢還大量與歐洲、南美以及亞洲的印度、日本、中國合作拍片,《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號》《指環王》《哈利波特》等等,題材來自全球而不僅僅是美國本土,這些影片還使用其他國家編導、明星來吸引不同市場的觀眾,通過這些策略,穿透文化壁壘,使跨國傳播的「文化折扣」最小化,令不同國家、不同市場的觀眾意識不到這是一部「美國電影」,而是將其作為「通用」文化產品來接受,甚至還會帶來某種文化「親近」的想像。比如中國觀眾也許很難自覺意識到好萊塢主導的《功夫熊貓》《長城》《尖峰時刻》等許多電影的「文化」差異,這些電影的中國文化元素甚至讓觀眾產生更加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而像《阿凡達》《2012》《銀翼殺手》這樣的影片,更加模糊其「國家性」,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電影」,影片所包含的復雜而隱蔽的意識形態系統往往並不能被普通觀眾所覺察,其政治和文化影響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相反,中國電影在這方面,可以說還完全處在「本土性」階段,我們缺乏將中國故事「全球化」的能力和信心。中國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國情的復雜性,必然會催生一大批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的電影,但是中國還需要生產出更多具有全球共享價值的電影產品,才能真正成為世界性電影強國。在這方面,無論是文化觀念還是制度設計,無論是文化自信還是文化融合力,中國電影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還有艱辛的道路要走。長期以來,我們只習慣於用中國眼光看世界,甚至過度強調「中國中心」,這種「自我優越感」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很難被其他國家觀眾所接受。我們還需要用世界眼光看中國,用世界眼光看世界,將中國利益納入全球共同體之中來思考,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做到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甚至中國就融匯於世界之中,在保持世界文化多元中維護人道主義核心價值,在人道主義的核心價值中體現文化多樣性。

第二,建構完善的互聯網化電影工業體系。應該說,中國電影目前還處在快速而粗放的發展階段,產業邊界模糊,行業規范缺失,版權意識不足,領導性企業缺乏,行業結構也缺少集中度,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急功近利的行業行為比較普遍,各產業環節發展很不均衡,因而導致電影整體藝術質量和工藝標准不穩定,市場風險難以規避和控制,企業缺乏培養人才和其他產業要素的耐心和恆心。如果企業規模難以做大做強,就不可能出現好萊塢六大公司那樣的企業,更難以出現包含了好萊塢公司在內的如同時代華納、迪士尼、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索尼這樣的跨國、跨媒介的綜合性文化集團。中國電影行業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優勢,深度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CG技術、生態系統相互融合,形成與好萊塢相比更加互聯網化、更加智能化、更加全媒體化的工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成原始積累,在公平競爭前提下,形成互聯網與影視相互結合的產業鏈完整的領導性企業,制定並遵守行業和市場規則,參與全球競爭,培養人才、培養品牌,為中國電影建構既能減少無序競爭又能帶來創新活力的工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生產出達到國際標準的電影產品,並且使中國電影形成國內影院—國際影院—網路—電視—音像—授權的完整市場窗口體系。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完成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升的轉變,才能使得電影版權價值最大化同時,實現對經濟社會文化帶動作用的最大化。互聯網作為新媒體對電影的介入,很可能成為中國電影彎道超車的重要動因,互聯網所提供的分享、共享、集約、整合、精準等優勢有可能幫助中國電影走在建基於傳統工業的好萊塢前面。

第三,建構適應全球市場的國際傳播體系。電影強國重要標志之一,是全球傳播能力和效果。雖然好萊塢電影目前還具有比較明顯優勢,只有中國有可能形成一種新的全球制衡力量,一方面中國有即將超越北美廣闊本土市場作為堅強的發展「根據地」,另一方面中國又有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崛起」背景支撐,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電影格局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因此,通過更加積極的開放合作機制,通過培養跨國性文化和電影企業,通過吸引大批海外境外優秀電影人才,通過大膽採用不同國家和傳統的故事題材,通過重要產業環節的全球介入和深入,我們完全有可能在滿足本土觀眾、華人觀眾需求的同時,生產出更多能夠滿足世界不同市場觀眾需求的產品。當然,中國電影在全球傳播的過程中,也可以借鑒當年美國電影「全球化」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採取不同區域的差異性策略,分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東亞、亞太、非洲、中東、東歐、北歐、西歐、南美、北美以不同的模式逐漸產生更大的影響,用10年左右的時間,形成全球性電影傳播體系。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不僅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而且用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去豐富、完善世界文化,讓中國與世界人心相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享性電影文化,中國電影不再以「走向世界」作為目標,而是成為能夠被世界接受和尊重的全球電影一部分。

㈦ 如何加快建設電影強國步伐

3月6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出版界別小組會議上,委員們聯系本界別實際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建議,加快建設電影強國的步伐。

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童剛認為,應對政府資金加大管理力度,謀求統一運籌,引入市場機制,保障良好運轉。他以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舉例說,這項惠民工程曾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現在應根據農村情況的變化作出適當調整,與時俱進,努力實現農民從看到電影到看好電影的轉變。

「公益工程要讓老百姓感受到最好的文化享受,應當統籌、適當引入市場機制,最終讓其達到長效的效果。」童剛說。

㈧ 面對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市場的侵襲,國產電影該如何尋找出路

1、學習。學習好萊塢的先進的拍攝手法和經典的劇本經驗。
2、創新。以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拍出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影片。
3、市場。不僅要在國內做好市場推廣,更要在世界其他角落推廣我們的文化和影片。
4、成本。控制好拍片成本,把錢用在刀刃上。降低觀影成本,讓更多的人進入到電影院觀看,讓"到電影院看電影"成為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

㈨ 85怎麼實現中國電影的海外營銷

你要的文件如下
中國的電影院越來越多,可是新電影院如何才能夠盡快的開拓市場局面?老的電影院如何保持市場地位不動搖?

這兩者到底該如何做市場營銷呢?
有些電影院還會有這樣的困惑,我們做了很多市場活動,為什麼影城的市場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理想呢?其實,關鍵所在就是,電影院要弄清楚為什麼要做活動,能做哪些活動還有怎麼做活動,只要能夠把關於市場營銷活動的這幾個問題弄清楚,相信電影院營銷中的很多困惑就都迎刃而解了。
中國目前的電影院,仍然大多數處於新舊交替的時期,老的電影院沒有新突破,新的電影院沒有老經驗,所謂的電影院營銷,到底能有哪些內容呢?據環球相關人員統計,環球平均每家影城每個月要舉辦3-4次市場營銷活動,一年下來,一家影城全年營銷活動不會少於30次,如果按照全國126家環球影城計算,那一年就要有不少於3780次的市場營銷活動,而這3780次市場活動通過30餘個城市覆蓋的數百家媒體進行連續的報道傳播,一年下來,單純媒體報道就要有十多萬次之多,再加上很多活動帶來的附加社會影響、團體票房收益等等,估算下來,效果著實可觀。環球將這種營銷活動體系架構總結為「泛營銷」體系,其實是一種院線統籌調配、影城跟進執行的規模營銷運作模式,結合環球的實戰案例,在這里將影城經營過程中的市場營銷活動進行梳理如下:
對於影院的活動,我們可以做以下幾方面的分析:
一、影院為什麼要做市場營銷活動?
中國的電影市場與國外不同。在海外國家的電影院,首先沒有團體票,其次不會有很多的市場營銷活動,特別是美國等電影大國,電影的群眾基礎非常好,如何更好的經營賣品才是這些國家影院的主要市場任務。對於中國,這個電影市場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電影院基本上都不能直接扮演「摘桃子」的角色,「種桃樹」才是第一要義,也就是大家都在說的培育市場。那麼市場怎麼培育呢?就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市場營銷活動。市場營銷活動就是指以影院為陣地、以影片為焦點,衍生、設計、策劃的各種電影觀眾互動參與的市場群體活動。市場營銷活動是電影院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院所舉辦的各種花樣繁多活動,歸納起來,無外乎以下三個目的:
1、增加票房:做活動是為了讓觀眾從沒興趣到產生觀看的慾望,為影片宣傳造勢,或者通過各種團體組織性質的活動,為某些影片直接帶來票房收入。
2、增加人次:做活動是為了原本一個觀眾過來看,結果來了一家人,或來了一群朋友。這是真正的培育市場,雖然不能直接帶來票房收益,但是創造了歡快愉悅的活動氛圍,電影觀眾的參與互動,享受到了電影院帶來的最直接的快樂,通過人際之間的傳播,為將來的影院人次保障奠定了基礎。甚至可以通過豐富趣味的營銷活動,培養一批電影院的固定觀眾群,為電影院培養大批粉絲。
3、增加影響力:做活動可以進行媒體報道,讓宣傳范圍擴大到整個城市,讓更多的人知道影院,知道正在放映的電影,通過舉辦媒體感興趣的活動,也會拉近影院與媒體之間的親密關系,形成穩定的合作模式,有助於影城開拓媒體通路,形成穩定、長效的傳播渠道。
二、影院能做哪些市場營銷活動?
策劃設計影院市場營銷活動,基本上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就可以把一個活動策劃好了。
1、策劃思路來源:
策劃活動要將發散思維、減法思維、整合思維多種思維模式綜合運用,同時從影片、檔期節日、社會資源諸多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從中獲取策劃市場營銷活動的思路來源。
2、影院市場營銷活動具體樣式:
針對上面所說的思路來源,進行深入挖掘,就可以策劃出各種形式不同的活動,總結起來,電影院主要的活動形式包括以下幾種:
明星見面會、首映式:最常規,但是最有效果的影院活動。只要有明星到場,現場氣氛、觀眾反應、媒體報道,都能夠充分調動起來,但是中國的明星見面會資源存在著整體匱乏、分布不均的現實問題,不可能全國各地的影院都能夠在一年當中舉辦豐富多彩的明星見面會活動,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物以稀為貴,偶爾一次的有分量的明星見面會,往往才能夠產生真正的轟動效應。
新聞發布會:影院舉辦的較高規格的市場營銷活動,都會舉辦相應的新聞發布會,讓媒體在第一時間與活動主要人員進行深入溝通,得到影院市場營銷的豐富信息。
專題報告會:適合上映國產影片時舉辦相關活動。由於此類國產影片較為正統,內容往往以英雄模範事跡為主,雖然缺乏商業性,但往往都能得到一些相關機關單位支持,因此,可以藉助契機,與相關機關單位深度合作,觀看主題影片,同時對觀眾進行某些方面的現場教育,舉辦類似報告會形式的正統儀式,將使組織團體觀影的活動取得較好效果。
媒體放映場:與媒體充分溝通的很好的一種方式,讓媒體在第一時間准確把握上影信息,可以以此為,與當地媒體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按照管理,一部新片大片上映前,每個城市只能有一家影院可以申請一場媒體場。這也是很多影院競爭的重要資源之一。牢牢把握住媒體場,很多時候也就意味著牢牢把握住了媒體。
觀眾體驗場:與觀眾充分溝通的一種方式,既可以做為前期預熱,讓媒體給以報道,也可以調查體驗場觀眾反應,得到對影片最准確的市場把握,及時驗證調整影片的宣傳推廣策略,保證影片吸引准確的觀眾群體。這在發行領域,被稱為「點映」,在很多中小成本的文藝影片中,得到很廣泛的運用。
影院場地展示:場地的布置,十分重要,觀眾進入影院後,把握影片的信息往往通過場地布置,場地布置可以使用與影片有關的圖片、實物、模型、模擬人物等等多種形式的擺放,為觀眾在影院大堂創造視覺奇觀,充分調動觀眾的胃口。
場地互動游戲:游戲往往是從電影相關內容衍生出來,參與性互動性強,可以吸引兒童觀眾和青年觀眾的興趣,讓大家感覺不僅僅看電影是一種放鬆,來電影院,本身就是一個輕松愉快的過程,那樣會會影城招攬更高的人氣,人氣旺了,看電影的人自然也就增加了。往往大堂寬敞的影院具有操作此類活動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電影院大堂的作用,把電影院裝點成為電影的樂園。
戶外宣傳活動:根據各個影城情況的不同而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戶外資源,只要是有利於三個目的的活動,影院都可以主動出擊,把活動做好,做大。
相關產品促銷,聯合推廣:這類活動往往會與上面講述的幾種活動結合進行,具體的活動形式會與贊助客戶有一個商定的過程,具體與客戶聯合的推廣形式,由於設計商業推廣部分,作為第三點,詳細論述。
3、商家聯合推廣活動樣式:
活動推廣:與媒體、商家充分互動合作,如影院活動冠名、贊助、禮品、宣傳logo等等服務,在節省活動經費的情況下,也增加影片、影院的影響力。
套票推廣:幾部電影聯合推廣,或者一部電影同時出售幾張票。比如情侶套票,全家套票。這種合作模式,在很多電影院中廣泛被運用。
套餐推廣:在出售電影票的同時,與賣品相結合,刺激兩方收入的共同增長,特別適用於很多票房很高,但是賣品水平一般的影院,通過聯和促銷,在提升賣品的同時,對票房提升也會有促進作用。
團體推廣:通過團體客戶的需要,針對性開發市場營銷活動,吸引團體票客戶,直接購買大額團體票,實現票房的大額增長。這點對電影院來說,一定要轉變觀念,與團體客戶洽談業務,銷售的是一整套服務,包括為客戶提供的各種活動宣傳推廣,而不僅僅是賣電影票,這樣的聯和團體推廣,將會大幅提升團體銷售業績。
三、影院到底該怎麼做市場營銷活動?
1、從數量上看
影院活動,多做?還是少做?這有一個度的問題。
影院的活動舉辦一定要根據各個影院的情況不同,把握一個度。過多或者不夠都會產生負面效果。
如果影院做的活動不夠,那麼只有從其他渠道了解到影片大致內容的觀眾,才會觀看這部電影,原本存在的潛在票房沒有去爭取,那樣的損失,將難以挽回。
如果影院的活動過於密集,工作疲於應付,不能准確預估能否產生上述三種效果,這樣的活動將存在著很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費,也對上述三個目標的實現難以產生作用。
2、從質量上看
什麼樣的活動有效果,什麼樣的活動沒有效果,這是一個評估的問題。
活動的執行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基本上是這樣一個鏈條:
影片信息到達——活動方案策劃——方案前期准備——活動執行——活動總結——活動評估——活動備案,用於下次活動的參考。
上面的鏈條當中,目前我們的方案策劃與執行都沒有太多的問題,關鍵出在活動的評估上,一個活動做完了就完了,沒有對效果進行充分的評估,下次操作類似活動的時候,從上一次活動中得不到任何經驗教訓,還是茫然進行的話,對影城來說,將是無形的損失。
3、對於大多數電影城,可以嘗試進行如下操作:
(1)、廣泛嘗試各種活動
影院可以多嘗試,廣泛策劃,看看到底哪些類型的活動是直接可以見到明顯票房效果的,哪些是有助於增加觀影人次的,哪些是會廣泛吸引媒體的,而哪些是沒有用的。
(2)、重視活動效果評估:
全國很多新影院,活動運作肯定都存在著方方面面的不成熟,在盡可能嘗試各種活動的前提下,對各種活動效果分別進行評估總結,將幫助我們的影院開速成長。活動效果評估可以大致可以從上文提到的三個目的是否能夠實現來進行,但具體的評估反饋方式,還要各個影院的市場人員進行探討摸索。
(3)、效果好的活動多搞
等到積累到一定階段後,就可以在眾多活動方案中,有所取捨,只做最可能達到上述三種目標的活動,把活動做好、做精,出精品,用活動的力量,推動整個影院票房、人氣、影響力的大幅增長。
請及時查收
如有疑問 請追問
滿意的話

㈩ 你認為中國電影應該怎樣發展才能走向世界

國際電影節獎項一直被視作衡量一國電影水平的重要標准。某些類型的中國電影更容易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模式。
中國導演王小帥的新作《闖入者》是角逐本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唯一華語影片。他說,外國人通常喜歡在中國電影中看到「景象奇觀」和一些「邊緣化的景象」。
針對這種「潛規則」,一些中國電影人認為,中國電影要讓世界買賬,需要更多地考慮外國觀眾的心理。
不過,在威尼斯電影節首屆中國電影論壇上,王小帥直言,他不會去揣摩國外觀眾怎麼想,而是堅持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立足於中國人自己的生活、傳統和文化。他的電影中也沒有「景象奇觀」,而是關注人的基本情感。因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異,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帥的想法與義大利電影人喬治·戈塞蒂不謀而合。他認為,中國電影要想贏得世界,必須堅持自己的傳統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電影最吸引歐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獨特性。在他看來,中國電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強烈的情感表達。中國電影人如果試著去做和歐洲相同的東西,那就一定會失敗。所以,他說:「中國電影,請不要改變你的傳統。」
合拍?找好夥伴
中外合拍電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捷徑。威尼斯電影節期間,不少中歐製片人表達了合作意願,認為專業的合作有助雙方克服各自的劣勢,互通有無。
義大利製片人孔奇塔·艾羅爾迪在由「新華國際」主辦的威尼斯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上說,義大利對合拍電影有各種優惠政策,對這些,中國製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屆電影節閉幕華語影片《黃金時代》製片人覃宏說,外國導演剛進入中國時常常摸不準中國電影圈的「潛規則」,這恰恰說明找到好合作夥伴的重要性。覃宏說,中國現在有很多具備契約精神的合作方。
市場?需要橋梁
盡管中國電影人為走向世界做出各種努力,但一個事實是,中國電影進入國際主流市場仍面臨不少困難,所佔市場份額不大。
覃宏說,漢語畢竟沒有英語使用范圍廣,而在商業電影方面,中國電影業在特技技術、導演理念和視覺特效等方面還不夠先進。
而義大利電影人戈塞蒂認為,中國不缺好的電影,但不少好電影被歐洲市場忽視,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需要「橋梁」。在他看來,這座橋梁就是專業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廣策略。
他說,義大利曾經設立世界上第一個推廣本國電影的聯合機構,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打開了本國電影通向世界的大門。中國也需要制定相應策略,向世界推銷中國電影。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讓中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智謀銷煙電影演員 瀏覽:742
記單詞看英語電影不用看字幕 瀏覽:310
周星馳的哪個電影最搞笑 瀏覽:330
如何將電影調成中文 瀏覽:202
美女被男子偷襲的電影 瀏覽:914
中山紅葉影城今日電影 瀏覽:66
cctv6午夜播放過的外國電影 瀏覽:836
抓鬼合家歡粵語電影 瀏覽:469
如何做好一個電影解說 瀏覽:849
貓和老鼠新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瀏覽:260
松花江電影歌曲 瀏覽:995
青春拋物線電影完整版 瀏覽:849
買了電影票兌換券怎麼退 瀏覽:509
世界最恐怖的電影中文 瀏覽:602
德華演過哪些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479
劇情里小蘭的電影 瀏覽:516
電影頭文字d國語版 瀏覽:135
電影最後是神經病講故事 瀏覽:658
有個電影名字叫什麼天空 瀏覽:839
2021年新電影中國英雄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