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少白的主要著作
《中國電影發展史》
《談影片故事性》
《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
《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
《影心探賾》
《影史榷略》
《中國電影史》
㈡ 李少白簡介和代表作
1. 李少白,著名攝影家.1942年出生於重慶市,曾就讀北京體育學院足球專業,畢業於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先後任《大眾攝影》、《中國攝影》、《攝影與攝像》等雜志的編委,並任中央民族大學現代圖像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李少白先生是一位堅持從人本主義的審美角度展現、詮釋中國傳統標志性建(群)的著名攝影家,出版了《李少白攝影作品選》、《神秘的紫禁城》、《偉大的長城》、《走進故宮》、《中國長城之最-司馬台長城》、
《長城野韻》、《看不見的故宮》、《看不見的長城》等多本畫冊,視角獨特,影響深遠。
長城和故宮攝影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台灣等地展出,並在法國、德國、日本、愛沙尼亞、瑞士、美國等國展出。
2. 李少白,湖南寧鄉人,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於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歷任長沙市劉正街小學教師,楚怡小學教導主任、副校長,長沙市青少年宮主任,長沙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文學創作一級。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3.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他的中、小學朝代在戰爭的動盪中度過,其父是皖北一帶有名的醫生,其刻苦,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李少白產生很大影響,使李少白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對他後來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影響頗大。
1949年,李少白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李少白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還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這一時期他又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點鍾》、《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他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他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該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工作,1963年,我國第一部電影史終於問世了。此後,李少白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1978年後,李少白發表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李少白一面從事中國電影史和電影藝術理論的研究,一面帶電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國唯一的電影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
㈢ 我要買一本中國電影史方面的書,考研用,倪俊、陸弘石、舒曉鳴、鍾大豐、李少白,哪一個人的比較好或其
1.標題上你說的哪些,基本我都看過,我比較喜歡鍾大豐的那本,當然,其他的也都不錯。其實這些書的基本史實(主幹)都是一樣的,只是各自的偏重有所區別。比如十七年那部分,李少白的這本《中國電影史》是從幾大製品廠入手的,而鍾大豐的則分別從當時的主要事實脈絡(四起四落)、主要電影類型、各自特點等等著手的。陸弘石那本比較適合最初打底用,比較薄,能夠先從整體上對中國電影史有個了解。
2.香港的那部分,可以看看尹鴻的《當代電影藝術導論》和李少白的《中國電影史》
3.買一本的話,還是推薦李少白的吧,因為他這個是06年出版的,比較新,裡面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台灣、香港等部分也都有。
㈣ 李少白的生平
1949年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並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時》、《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起死回生》、《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電影協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由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這是一部史料翔實程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中國電影史書,於1963年問世,影響深遠。此後,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
1978年後,撰寫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與著作《影心探賾》、《影史榷略》等均有很大反響,梳理了中國電影的百年歷程,體系完整規范,資料翔實,系目前為止中國電影史研究和教學的重要書籍。此外,李老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
2006年7月編著《中國電影史》,系目前對中國電影史研究最為完整和規范的一本教材。另有舊體詩詞選集《靈府軌跡》問世。還曾任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組第一、二、三屆初審會成員,首批通訊評議成員等。 2015年3月16日下午,著名中國電影史研究者、《中國電影發展史》作者之一李少白先生去世,享年84歲。
㈤ 從中國電影史找一本著作,談談其加以簡要概括
「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口號在電影史學界提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激烈論辯後,仍是眾聲喧嘩,新的言說似乎仍在策論階段而無有架構;隨著社會上「電影熱」的普遍升溫,許多高校開設了電影史課程,然而得到公認的中國電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紀60年代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幾乎沒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權威教材,其傳統史觀也面臨著新現象、新問題、新方法的多重檢視,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寫中國電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國當代電影史研究領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史觀變遷,重新書寫成為必需
長期以來,以《中國電影發展史》為代表的傳統電影史的寫作,更偏重於站在階級的立場上對中國電影進行評價。「對某些電影的主張、電影運動、電影作品的評價存在偏頗,對某些電影、電影現象和電影思潮的評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該說的還有遺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影視互動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訴記者。所以,長期以來,電影學界形成了內地有內地電影史,台灣有台灣電影史,香港有香港電影史的狀態。「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寫一部完整的中國電影史非常有必要。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宋家玲等學者表示。同時,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星提出,由於史觀的變遷,對史料的選擇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審視的問題。很多東西如果再不重新書寫,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給大家一個公正的文獻,讓大家來考察和評價,也是重寫電影史的意義,更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過去,對於電影我們過於偏重它的教育和宣傳的功能,而現在它變成了人們娛樂、休閑的文化方式。《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主編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在編著《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時候,把電影看成是一個產業,所以,《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於行政區域劃分的視野,將內地、香港、台灣統而觀之,探討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我們希望,對被忽略的歷史進行重現和描述。」賈磊磊說。
直面問題,當代影史脫俗出新
目前的電影學界,很多問題還存在爭論,而撰寫相關的當代電影史註定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國電影史應該分為哪幾個時期?還有,對中國電影類型的認識,目前只是約定俗成,從學術角度來看是否科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的難點就是,「對電影作品、電影的評價,對電影思潮、電影現象的評價,包括某一時期電影的觀念、思想、認識,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訴記者。比如,對「十七年電影」(即1949~1966年的中國電影)的評價,直到現在電影學界還是存在不同觀點。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周星認為,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劃分觀點的提出,在電影學研究上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或者可以解決從前電影分期過於簡單、形式化的問題。「以一個時代電影的總體特徵作為對新中國電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分類,力圖凸顯一個時代電影形態的主要特徵,是我們十多位學者20年來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賈磊磊說。同時,在類型的劃分上,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並非按照預先的邏輯強加給電影史,並非完全按照類型或者完全按照題材,而是按照中國電影的具體存在方式尋找各個章節的內在邏輯,將中國當代電影分為了時政、都市、農村、軍事、戲曲、驚險、武俠、古裝'歷史'傳奇、兒童等部分。「確實具有類型電影劃分的參考價值。」宋家玲評價。
教材建設,聯合協作大勢所趨
一直以來,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在電影學界得到公認的權威教材幾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缺乏聯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訴記者,近些年雖然也有一些中國電影史教材出版,但幾乎都特別簡單,偏重於常識性的介紹,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電影創作的發展情況,多是相關教師為了應付各自高校的教學任務而編寫的,有的質量很成問題,暴露出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還不是很系統、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學科,比如中文、戲劇等等,在其史學學科的構建上具有系統、科學、全局性的特點,現在已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的教材,權威牽頭,相關高校研究力量聯合協作,編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被大家認可,而且經過不斷修訂,越來越成熟。但中國電影史教材這一塊,好像就沒有統一的規劃。」學者們表示,作為教材,特別是史學一類的教材,不能各說各的,誤導學生。
同時,由於電影學科形態的特殊性,非常強調對直觀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佔有。非常遺憾的是,「有些部門的史料並不是完全公開的」。周星說。顯然,如果僅僅是從紙面到紙面地研究電影,權威電影史教材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以,「電影全史的個人寫作時代結束了,一個人要寫一本中國電影史的時代結束了。」賈磊磊告訴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出資調集了該院影視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國內當代電影史學的專家共十多位學者,共同參與了《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編寫,每個人,每幾個人,只是側重於這50年來電影的某個題材、某個類型,才可能保證新中國以來的電影,編寫者完全看過,才可能保證電影史寫作的質量
㈥ 李少白的介紹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2015年3月16日仙逝。一生從事中國電影史研究,傾注全部精力。參與撰寫的《中國電影發展史》成為中國電影史研究至今為止最為詳實,資料最為豐富的一部巨著。後有著作《影心探賾》、《中國電影史》等等。
㈦ 李少白是什麼出身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編輯本段1、中國著名攝影家
李少白 筆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寧鄉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兒童詩集《長鬍子的娃娃》《捎給愛美的孩子》《小小蝌蚪會唱歌》《少先隊活動朗誦詩》《淡綠的月亮》,童話集《大尾巴奇遇記》《傻熊多多的故事》等。還寫過不少歌詞,由他作詞的兒童歌曲《我向黨來唱支歌》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二等獎;《來吧,來踢球》在1988年世界兒童音樂節中獲獎。 李少白先生是一位堅持從人本主義的審美角度展現、詮釋中國傳統標志性建(群)的著名攝影家,出版了《李少白攝影作品選》、《神秘的紫禁城》、《偉大的長城》、《走進故宮》、《中國長城之最-司馬台長城》、 《長城野韻》、《看不見的故宮》、《看不見的長城》等多本畫冊,視角獨特,影響深遠。 長城和故宮攝影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台灣等地展出,並在法國、德國、日本、愛沙尼亞、瑞士、美國等國展出。
編輯本段2、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李少白,筆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寧鄉人,中國共產黨員。1960年畢業於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歷任長沙市劉正街小學教師,楚怡小學教導主任、副校長,長沙市青少年宮主任,長沙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文學創作一級。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出版有兒童詩集《長鬍子的娃娃》《捎給愛美的孩子》《小小蝌蚪會唱歌》《少先隊活動朗誦詩》《淡綠的月亮》《永遠看不完的畫冊》,童話集《大尾巴奇遇記》《傻熊多多的故事》等。還寫過不少歌詞,由他作詞的兒童歌曲《我向黨來唱支歌》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二等獎;《來吧,來踢球》在1988年世界兒童音樂節中獲獎。還寫了一首詩歌:《中華少年》,收錄於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學期書中第8課。
編輯本段3、中國電影博士生導師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他的中、小學朝代在戰爭的動盪中度過,其父是皖北一帶有名的醫生,其刻苦,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李少白產生很大影響,使李少白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對他後來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影響頗大。 1949年,李少白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李少白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還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這一時期他又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點鍾》、《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他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他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該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工作,1963年,我國第一部電影史終於問世了。此後,李少白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1978年後,李少白發表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李少白一面從事中國電影史和電影藝術理論的研究,一面帶電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國唯一的電影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 2006年7月編著《中國電影史》,系目前對中國電影史研究最為完整和規范的一本教材。另有舊體詩詞選集《靈府軌跡》問世。還曾任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組第一、二、三屆初審會成員,首批通訊評議成員等。哇好厲害
編輯本段4、李少白:書畫家
人物生平:
李少白
李少白,北京人,原名李倫,唐太宗第47世孫,七十年代出生於書香世家。其祖父李言,為老一輩革命家之一。其伯父李文傑為著名的考古學家 善丹青、工詩文、喜金石。他七歲學書法,揩書臨於顏、柳、歐、趙,草書主攻張旭、懷素、王羲之、孫過庭、賀知章,進修於中央美院。三十年如一日,堅持揮毫。 現任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家協會秘書長、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理事、中國書畫創作基地副秘書長、北京華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等職。
成就及榮譽: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展,獲得「國際著名書法家、世界藝術名人」等榮譽稱號。其作品被多位國家領導人收藏。 著有《商略》、《硬書要決》等書;
社會評價:
李少白擅長書法藝術理論的研究和探索,注重深入生活感悟人生,師古不泥,博採眾長,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行楷,清雋秀朗,風度翩翩,其境界、趣味、筆法,具有濃厚的書卷氣。其草書作品靜若處子,動如驚鴻,回峰轉筆奔放自如,韻態之中蘊藏極致美感。隸書章法有序,線條豐潤飽滿且富有很強的韻律感,另外,在金文和甲骨文方面亦有一定研究。他多年來臨池不綴,致力於繼承和發展的完美結合,因面得到名家贊賞和好評。
李少白的書畫作品選登:
三國演義開篇詞
對聯
隸書
天道酬勤
鴻圖大展
㈧ 李少白的資料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他的中、小學朝代在戰爭的動盪中度過,其父是皖北一帶有名的醫生,其刻苦,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李少白產生很大影響,使李少白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對他後來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影響頗大。
1949年,李少白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李少白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還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這一時期他又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點鍾》、《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他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他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該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工作,1963年,我國第一部電影史終於問世了。此後,李少白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1978年後,李少白發表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李少白一面從事中國電影史和電影藝術理論的研究,一面帶電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國唯一的電影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
㈨ 關於李少白的資料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他的中、小學朝代在戰爭的動盪中度過,其父是皖北一帶有名的醫生,其刻苦,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李少白產生很大影響,使李少白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對他後來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影響頗大。<br><br> 1949年,李少白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br><br> 1954年李少白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還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這一時期他又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點鍾》、《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他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他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該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工作,1963年,我國第一部電影史終於問世了。此後,李少白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1978年後,李少白發表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李少白一面從事中國電影史和電影藝術理論的研究,一面帶電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國唯一的電影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詳細資料)
㈩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哪部
《閻瑞生》
李少白的中國電影史在概述里說《黑籍冤魂》是在情節內容把握上超越了以往短故事片,為短變長奠定基礎,然後在後面第四節最開頭直接說「1916年拍攝的短故事片《黑》就已經具備了一般故事片的基本形態,為長故事片的拍攝提供了經驗」
鍾大豐的中國電影史描述《黑》的時候只是提了一句「幾年中只出了描寫鴉片毒害的《黑》等很少幾部影片」,後一句才是「進入20年代拍了《閻瑞生》、《海誓》和《紅粉骷髏》等三部最早的長故事片」
所以應該是《閻瑞生》,我最開始也以為是《黑》,看到你問才發現兩篇電影史中都已經做了明確解答不知道為啥我愣是沒看到還在邊上整理《黑》是第一部。。。。感謝題主讓我避一坑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