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孤村國產電影

孤村國產電影

發布時間:2022-06-11 19:43:42

⑴ 電影《孤村客棧》是不是08年9月上映的電影

好象是,一部幽默恐怖的戲劇片

⑵ 《天凈沙秋》和《天凈沙秋思》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兩首詞的不同點: 1、秋思作為描繪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詞,開篇連著三句,通過每句三個名詞,即每行三個簡單的事物描繪,最後點出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內,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轉情轉換的流暢,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確實是一篇難得的好詞; 秋也是寫物,但是通篇沒有一句寫情,只是播放風景優美的秋天的畫面,但是沒有象秋思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過畫面人觀眾自己去體會。 2、秋在對秋天景色的描繪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樣是寫秋景,秋思是從一開始通過幾個細微事物的描寫,感受作者內心的那份惆悵,「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近景,但是秋則是從遠景「孤村落日殘霞」到近景:「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然後又是遠景「青山綠水」,然後又是近景「白草紅葉黃花」。顯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還是有差別的。 3、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詞里沒有一個顏色的詞,但是整體看確是灰色的;但是秋裡面卻有「青、綠、白、紅、黃」等色彩,同樣說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樣。4、情感宣洩的程度不同。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佔多數的,這也說明了秋思這首詞更被大家認同,其主要原因就是這首詞通過白描的方式,描繪那些讓人感覺昏冷幽暗的事物,來點出作者心裡(其實也是所有普通人)對秋天的那種肅殺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歡快多的秋,在人帶來的情感宣洩的撞擊力上,要比秋思稍遜,所以大家更容易記住秋思。相同點就比較籠統了,都是描繪秋天景色;都運用了白描的寫實手法;都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內心感受。

⑶ 電影《孤村客棧》是不是08年9月上映的電影

好象是,
一部幽默恐怖的戲劇片,很期待

⑷ 光良的影視劇有哪些

電視劇

2001 白色戀曲(5月22日台灣八大綜合台首播)導演:柯欽政 主演:林嘉欣、光良、張鎬哲、丁小芹
2002 時來運轉(11月4日台灣中視首播) 導演:柯欽政
主演:連凱、吳佩文、光良、婷婷、王海輪
2003 王牌天使(9月3日台灣台視首播)導演:柯翰辰
主演:吳孟達、林佑威、光良、安以軒、范筱梵
2003 寒夜續曲-孤村荒燈(台灣客家語電視劇,12月15日台灣公視首播) 導演:鄭文堂 主演:光良、朱陸豪、吳雨致

2003在F4成員主演的《狂愛龍卷風》中客串vivian的男友「小志 一角

························

根據幾米的漫畫《幸運兒》改編的同名舞台劇2005年9月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映

主演:光良、趙文暄、楊乃文

························

電影

1998 三人行 音樂電影 導演:周格泰 主演:光良、品冠、劉若英

2000 夏日的嬤嬤茶 導演:馬楚成 主演:鄭秀文、任賢齊、光良、阿牛(陳慶祥)

2002 愛情靈葯 導演:蘇照斌 主演:光良、劉虹樺、陳升、芝田玉子、戴立忍

2006 英勇戰士俏姑娘 導演:瞿友寧 主演:光良、曾寶儀、糯米團 (預計2月台灣上映)

⑸ 誰知道《天凈沙 .春》《天凈沙.夏》《天凈沙. 秋》的鑒賞

春:這支曲子運用繪畫技法,從不同空間層次描寫春天的景物,具體來說,整個畫面的背景,是遠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點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鬧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畫面,是中景。最能夠體現春天特徵的兩個形容詞是暖和啼鶯,而最能庭院中生機的景物是舞燕和飛紅。 這支曲的人物應該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欄桿之旁,簾櫳之下,窺探著春天的景緻,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細膩,更加秀美.......
秋: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麼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乾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⑹ 百變大偵探孤村凶咒地下室盒子密碼是什麼

百變大偵探孤村凶咒地下室盒子密碼在游戲裡面沒有顯示出來,要靠自己去想出來的。

⑺ 江南春的意思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854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出身於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後來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黃、池、睦、湖等州做過刺使,還曾在中央任過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員外郎等職,終於中書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青年時期的杜牧,懷有經邦濟世之志,喜讀兵書,為人剛直不阿,敢於指陳時弊。後來,由於捲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張未得旋展,終於墮入頹廢享樂、縱情聲色的生活裡面。
杜牧在文學方面,主張文以致用,強調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提倡言之有物,朴實無華的文風;反對無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麗柔靡的文壇上,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後人所傳誦。由於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後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並與李商隱並提,稱為「小李杜」。杜牧雖然寫了一些進步詩篇,但也寫了不少消極頹廢、趣味低下的作品,這些含有糟粕的詩歌,應引起注意,給予批判。
注釋
1、郭:外城。酒旗:酒簾,高懸在酒店外的標幟。
2、南朝:東晉後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齊、梁、陳四朝合稱南朝。當時的統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3、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這里說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數字。
4、樓台:指寺廟。
譯詩
遼闊的江南到處鶯歌燕舞綠樹紅花相映,
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風飄動。
南朝統治者篤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廟,
如今有多少樓台都籠罩在這蒙蒙的煙雨之中。
賞析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江南多麼迷人,多麼令人嚮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隻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領我們參觀了幾個景點,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台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首先詩人把我們帶入了江南那花紅柳綠的世界。你看,到處鶯歌燕舞,到處綠樹紅花;那帝水的村莊,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風招展的酒旗,多麼令人心馳神往!「千里」說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里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築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詩人在這里不說「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說「南朝四百八十寺」,顯然別有意蘊。南朝統治者佞佛,勞民傷財,修建了大量寺廟,《南史·郭祖深傳》說:「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據此,杜牧說「四百八十寺」顯然說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為歷史的遺物,成為江南美妙風景的組成部分了。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豐富了。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一句一景,各具特色。這里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個字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台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范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台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麼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達了作者的情緒很中性,既無明顯的憎 ,也無明顯的惡.僅僅是在單純的寫景、詠春.
明代的楊慎對《江南春》的評價在歷史上也相當有名,其評價如下:
明楊慎《升庵詩話》雲: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駁曰: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台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
[編輯本段]寇準詞作《江南春》
寇準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江南春,這里是詞牌名。
以「江南春」作為詞牌的詞現存只有寇準這一首。這個詞牌名可能是作者從南朝梁柳惲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句,擇取而名。
寇準詞作鑒賞

此詞以清麗宛轉、柔美多情的筆觸,以景起,以情結,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寫了女子懷人傷春的情愫。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評此詞雲:「觀此語意,疑若優柔無斷者;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蓋人之難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圖景:一泓春水,煙波渺渺,岸邊楊柳,柔條飄飄。那綿綿不盡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遙遠的天涯。夕陽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闃寂無人,只見紛紛凋謝的杏花飄飛滿地。以上四句含有豐富的意蘊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觸目傷懷,想起當年長亭惜別之時。「孤村」句說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陽」句則包含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凄涼和感傷。
結拍兩句承前面寫景的層層渲染鋪墊,直抒胸臆,情深意摯,將女主人公的離愁抒寫得淋漓盡致,使人感覺到她的青春年華正孤寂落寞的漫長等待中流逝。

⑻ 天凈沙·秋

原文 天凈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編輯本段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盪著炊煙的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一位騎著瘦馬的遊子緩緩前行。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歸的斷腸人還遠在天涯。
編輯本段題目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秋天裡的思念。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內容。此曲被後人稱為「秋思之祖」。
編輯本段曲牌格式
△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仄, △平△仄平平。(「△」 為可平可仄。) 讀此曲注意四點:①節奏分明 ②語速慢 ③語調低沉 ④重音找准 【作品風格】 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鬱中見通脫之風格。 馬致遠雜劇的語言清麗,善於把比較朴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馬致遠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太和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又若神鳳飛於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
編輯本段故居介紹
小橋流水人家 ——元代戲劇家馬致遠故居 。 在京西門頭溝區王平鎮的韭園村西落坡小山村內,有一元代古宅,村民們世代相傳說這里就是馬致遠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園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經門頭溝區王平、大台、木城澗、庄戶村、千軍台、張家村、七里墳等村鎮,到軍響鄉又和京西大道會合。韭園村由韭園村、東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橋耳澗村四村組成。馬致遠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東,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門前是小橋流水,門前的影壁牆上寫著「馬致遠故居」,並有馬致遠生平的介紹。繞過影壁就來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東南四面都有房間,每面三五間。因長久沒有人居住,現已破舊得很厲害,院內野草叢生,雜物滿地。馬致遠的名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失為對京西古道滄桑的寫照。
編輯本段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 天凈沙·秋思
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與此曲感情比較相似的還有杜甫一首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遊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陽下, 烏鴉歸巢, 小橋邊,農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 瑟瑟秋風中, 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 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 全曲不著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 「枯藤老樹昏鴉,」 小令伊始,由近處著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只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緻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並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一頓,語調由低轉高,再由高轉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一緩,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來。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嚮往與渴望。在平仄的運用上,採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也因平仄的轉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嚮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里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願不情願,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仄仄—平平—仄仄—」,音聲一變,氣息也由舒緩再次轉為短促,顯示出詩人的激憤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著緊張起來。 「夕陽西下—,」「平平平仄——」我們的心再次被詩人揪起來: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 「斷腸人在天涯。」 詩人此時愁苦之情溢於言表,是一種濃濃的離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詩人發出一聲仰天浩嘆,就此作結。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來,純用白描手法,仔細揣摩,卻又滿是比喻象徵。用詞之精煉准確,結構之精緻巧妙,寓意之深刻廣泛,實為罕見。 這首小令寓情於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致,前三行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 「斷腸」二字為詩眼。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於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編輯本段簡評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像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棵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麼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乾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天凈沙》一曲,篇幅雖短,卻為極多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字,刻畫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起首三句為鼎足對,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這里,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 語言特點:白描勾勒,言簡義豐,多方映襯,情景交融。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8課 古代詩歌五首 第五首 (山東教育出版社)
編輯本段注釋
本詩選自《全元散曲》。 [天凈沙]選自《東籬樂府》。天凈沙,曲牌名;秋思,題目。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1251—1321至1324間),元大都(現在北京)人,著名雜劇家、散曲家,戲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枯藤]乾枯的枝蔓 [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人家]農家,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天涯:名詞,這里指天邊。 [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 [西風]秋風 [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悲傷、流落他鄉的旅人 [天涯]形容極其遠的地方
編輯本段擴展延伸
天凈沙· 秋(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共同特點: 體裁相同(小令),描寫的都是秋景,頭兩句每兩個字都是一種獨立事物,表現的情感相同(悲涼,蕭瑟) 不同點: 馬致遠的「秋思」不僅寫景還寫人,突出了「思」,在末尾兩句時白樸寫的較為平淡。 突出顯現了遊子之悲。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至1324間),元代著名的雜劇家、散曲家。代表劇作有《漢宮秋》、《青衫淚》等。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雜劇四大家。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後過著「幽棲」生活。他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家,有雜劇15種,今存有《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江州司馬青衫淚》、《西華山陳搏高卧》、《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半夜雷轟薦福碑》6種,並和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合寫《邯鄲道醒悟黃粱夢》一書。他也是一個散曲名家,輯本有《東籬樂府》一卷,現存小令一○四首,套曲二十三套。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卧》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8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歷上的這一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於作為籠絡手段,在《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上一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落魄書生張鎬時運不濟,一再倒霉,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進京趕考的盤纏,半夜裡都會有雷電把碑文擊毀。後時來運轉,在范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飛黃騰達。劇中多處表現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如:「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 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這個劇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的人生觀,也反映出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的處境下的苦悶。 《青衫淚》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系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種自我陶醉。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劇。《岳陽樓》、《陳摶高卧》、《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跡,宣揚全真教教義的。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傾向都是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要人們一空人我是非,擺脫家庭妻小在內的一切羈絆,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獲得解脫與自由。劇中主張迴避現實矛盾,反對人們為爭取自身的現實利益而斗爭,這是一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度。但另一方面,劇中也對社會現狀提出了批判,對以功名事業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包涵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雖然作者未能找到實現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
編輯本段英文賞析
My Feeling in the Autumn ----- Tian jing sha On an old tree wreathed by leafless vines, Dry wine, old tree, crows at 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horse,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編輯本段歌曲
天凈沙 秋思 原詞:馬致遠 改編:董貞 作曲:董貞 編曲:陳迪 離鄉路 腳步染塵土 青衣顧 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 眼模糊 可曾依稀記來路 老樹枯 只剩鴉聲話如故 馬蹄孤 追逐不停駐 千山渡 仍義無反顧 遊子苦 向誰訴 西風路過去何處 天涯路 可有鄉音伴歸途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離鄉路 腳步染塵土 青衣顧 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 眼模糊 可曾依稀記來路 老樹枯 只剩鴉聲話如故 馬蹄孤 追逐不停駐 千山渡 仍義無反顧 遊子苦 向誰訴 西風路過去何處 天涯路 可有鄉音伴歸途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離鄉路 腳步染塵土 青衣顧 留一抹楚楚 遊子苦 向誰訴 西風路過去何處 天涯路 可有鄉音伴歸途

⑼ 白樸《天凈沙·秋》和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所抒發的情感有何異同

《天凈沙·秋》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繪的。作者擷取了六種自然景物:村、日、霞、煙、樹、鴉,再用孤、落、殘、輕、老、寒等六個感情色彩一致的詞加以點染。六個意象並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畫面籠罩著一派蕭瑟的氣氛,令人感到濃濃的秋意,照應了題目「秋」。「落日殘霞」不僅點明了是傍晚時分,更傳遞出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奈惆悵之感。孤零零的小村莊,樹木枯老,烏鴉出沒,一點生氣都沒有,又繚繞著飄渺迷濛的「輕煙」,這樣的畫面使人不由得會產生一種凄涼、撲朔迷離的情思。在這里,作者正是運用了寫實的手法,描繪出一幅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圖。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蕭瑟、冷清,看那「一點飛鴻影下」的景象,「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這幅畫面色彩斑斕,鮮艷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與前一幅畫面在環境氣氛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同樣是秋天之景,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較這兩幅畫面是找不到明確的答案的,如果聯系白樸不願在元朝做官的態度,答案就不難明白了。畫面中的「一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二》其一:「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樸不願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開朗平和,沒有一點消極之感,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屬於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境放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憎之情。 《天凈沙·秋思》賞析 馬致遠,元代傑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傑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說,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註定為鬱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斷言:「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對這一斷言是否過於絕對我們姑且不論,但用來觀照這首小令卻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在馬致遠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來就是一些易於讓人愁思一觸即發的秋色,加之時值黃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這種滿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羈旅的愁苦而在心頭蔓上愁思萬縷,進而結晶出這樣一首蘊藉著遊子綿綿不絕的愁緒,且格調蒼涼、籠罩著愁雲慘霧的《天凈沙·秋思》也就不足為怪了。可以說,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實而又生動的寫照。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馬致遠就是以這樣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 起首三句為鼎足對,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這里,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 《天凈沙·秋》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該曲雖和馬致遠的《秋思》有相似處,但卻又自有特點。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一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此曲極富藝術張力,一筆並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一篇寫秋傑作。 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兩首詞的共同點: 1、都是描繪秋天; 2、都運用了白描寫實的手法 3、都通過秋天的人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兩首詞的不同點: 1、秋思作為描繪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詞,開篇連著三句,通過每句三個名詞,即每行三個簡單的事物描繪,最後點出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內,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轉情轉換的流暢,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確實是一篇難得的好詞; 秋也是寫物,但是通篇沒有一句寫情,只是播放風景優美的秋天的畫面,但是沒有象秋思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過畫面人觀眾自己去體會。 2、秋在對秋天景色的描繪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樣是寫秋景,秋思是從一開始通過幾個細微事物的描寫,感受作者內心的那份惆悵,「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近景,但是秋則是從遠景「孤村落日殘霞」到近景:「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然後又是遠景「青山綠水」,然後又是近景「白草紅葉黃花」。顯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還是有差別的。 3、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詞里沒有一個顏色的詞,但是整體看確是灰色的;但是秋裡面卻有「青、綠、白、紅、黃」等色彩,同樣說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樣! 4、情感宣洩的程度不同!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佔多數的,這也說明了秋思這首詞更被大家認同,其主要原因就是這首詞通過白描的方式,描繪那些讓人感覺昏冷幽暗的事物,來點出作者心裡(其實也是所有普通人)對秋天的那種肅殺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歡快多的秋,在人帶來的情感宣洩的撞擊力上,要比秋思稍遜,所以大家更容易記住秋思。

⑽ 影視藝術鑒賞

一:第一副畫: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二:1。一個孩子看見樹上有一隻鳥(一個勤勞的男子在田間勞作)2。孩子要打下這只鳥(國民黨要抓壯丁)3。於是孩子拿出彈弓(官兵氣勢洶洶沖向天地)4。鳥應聲而落(男子被抓走)5。鳥的伴侶在枝頭徘徊哀鳴(男人的妻兒悲痛欲絕)

閱讀全文

與孤村國產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血仍未冷國語電影 瀏覽:822
粵語版電影邪下載 瀏覽:322
劍雨高清完整版電影在線收看 瀏覽:933
哪吒新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395
電影狙擊手女人 瀏覽:457
香港電影十年獲金像獎 瀏覽:759
做英語電影卡 瀏覽:481
恐龍動畫電影全集兒童 瀏覽:691
電影投資價格怎麼樣 瀏覽:879
海洋之歌電影中文 瀏覽:2
電影乘風破浪的演員 瀏覽:126
恐怖分子電影黑狗 瀏覽:133
如何把下載的電影放到電視上 瀏覽:115
八佰看電影 瀏覽:981
2014香港電影排行榜 瀏覽:663
女孩給男孩微電影 瀏覽:516
白雪公主大電影英文版電影 瀏覽:650
路飛是哪個電影里的人物 瀏覽:880
一個老頭死了睜開眼睛跳井了是什麼電影 瀏覽:421
千與千尋電影日語版高清下載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