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台灣電影光影

台灣電影光影

發布時間:2022-06-12 13:48:21

⑴ 林青霞演的第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林青霞的表演風格自然朴實、內斂細膩,善於表現人物思緒的繁雜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從影21年共出演了100多部影片。是港台電影界唯一能橫跨文藝、武俠兩種不同電影風格的女明星,同是也是走紅時間最長、光芒最閃亮的女明星。 這個從70年代的流行一步步走過90年代流行的特殊人物的確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時尚歷史。這個從瓊瑤片走出來的實力女星,用她21年的演藝史,幫我們記住那個已經漸漸遠去的年代和曾經的流行。 就象她固有的側頭睥睨的形象一樣,慢慢成為人們可記述的光影中一個閃閃發光的符號。 1973年,台灣導演宋存壽開拍改編自瓊瑤小說的《窗外》,公開招考演員,兩三百人去應征都沒被選上;倒是沒想過當明星的林青霞,某日閑逛西門町被星探發掘,就這樣演上女主角江雁容。其實,宋存壽當時選了林青霞和她的同班同學張俐仁一同演出,但直至開鏡前仍未決定誰當女主角。那天男主角秦漢到場,導演便問他兩個新人之中,誰演主角比較適合,秦漢指著站在遠處的張俐仁說:「這個吧!」但導演再三考慮,女主角比較瘦小、氣質較憂郁,張俐仁看上去較強壯,還是林青霞適合一些。看來宋導演可比秦漢眼光獨到呢!就這樣,林青霞賺得生平第一部片酬——台幣一萬元整,當時摺合港幣只得1500元。 但是,因某些法律問題,這部電影未能在台灣上映,她與台灣觀眾見面的第一部電影是《雲飄飄》。 1975年,在台灣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拍攝的《八百壯士》中,飾演泅水渡江向駐守軍人們贈旗的童子軍,因其出色演繹而廣受好評並因此獲得第二十二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成為台灣「首席文藝女星」。 1976年,加入瓊瑤自組公司成為拍攝影片的御用女主角。與秦祥林、秦漢、鄧光榮等合作,接連主演了《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根據瓊瑤小說改編的影片,成為瓊瑤筆下女主角的化身。在當時台灣影壇上,她和林鳳嬌以及秦漢、秦祥林並稱「二秦二林」,一度成為萬千影迷心目中的女神。 1977年,在李翰祥執導的《金玉良緣紅樓夢》中,應導演要求,一改往日高雅清純的少女形象,反串男角。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風流瀟灑、具有叛逆性格的賈寶玉,成為當時諸多作品中的一大亮點。 在演出了多部瓊瑤類型片之後,林青霞決定改變以前一貫的青春玉女路線. 1980年,她赴美國進修電影, 1981年,出演了由譚家明執導赴美國拍攝的影片《愛殺》。同年又回到台灣,在主演了包括徐克的《新蜀山劍俠》在內的幾部影片後不久,再次前往美國 1984年,在主演了包括徐克的《新蜀山劍俠》在內的幾部影片後不久,再次前往美國在聖地亞哥國際大學進修表演。 進修完畢回國後,林青霞把事業的中心轉移到香港,接連主演了《警察故事》、《今夜星光燦爛》等一系列影片.這是她演藝生涯中的第一個轉型期,這段時期她飾演了許多不同風格的角色,有英姿颯爽的革命人士,有黑社會的女流氓,有高貴典雅的貴婦人等等,展現了青霞多樣化的演技. 1990年,她主演了嚴浩執導的女作家三毛編劇的《滾滾紅塵》,飾演在動盪年代中顛沛流離的女作家沈韶華,因其精湛演繹獲得了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這是她一直期待的一個獎項,是她演藝道路上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1992年,林青霞與徐克再次合作出演了華語武俠片的巔峰之作《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在片中林青霞徹底突破了其文藝戲路,反串男角,在其剛柔並濟的精美演繹下塑造了一個經典的銀幕形象:唯美凌厲,驚才絕艷的東方不敗,在武俠片中迎來了演藝生涯的又一個巔峰。此後青霞找到了新的定位,飾演了一系列女扮男裝的角色,深受觀眾歡迎.她與徐克,於仁泰,王家衛等合作拍攝了《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白發魔女》、《東邪西毒》等多部武俠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4年,在演繹了諸多經典角色後,林青霞結婚隨後退出影壇。 2006年,2月19日,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re)刊登的55987號文件,正式宣布批准將38821號小行星改名為Linchinghsia(林青霞)。

⑵ 廖慶松為什麼被譽為「光影詩人」

看到這個題目首先我先對廖慶松本人有個更加深入的認識。我覺得廖慶松被稱為「光影詩人」,跟參與很多電影的製作有關系吧。

就是即將2020年上映的電影《莫爾道嘎》由金牌編劇曹金玲執導,獲得第55屆金馬獎特別貢獻獎、有「台灣新電影保姆」之稱的廖慶松擔任監制;影片邀請被譽為「光影詩人」。

可以說廖慶松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擔得起「光影詩人」這個殊榮,期待他以後能有更好的作品。

⑶ 電影中光影的理解

關燈拆電影 懂電影的看這幾個鏡頭就高潮了

一冰

Filming is the art of lights and shadows.

電影是光和影的藝術

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光」的孿生兄弟

「影」

在公眾號後台回復具體影片片名可獲取

全網獨家1:1同聲評論音軌鏈接

-

剪影突出與省略的平衡點

剪影是電影中最為常見的光影處理手段之一,它能夠有效地省去人物外形特徵,把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更重要的地方。

比如在一些動作片中主角以剪影的方式進行打鬥,一方面能夠突出肢體動作,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武打場面的多樣性,是動作片導演喜聞樂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007:大破天幕殺機》中這場高樓打鬥戲最為人津津樂道,

不僅動作戲連貫好看,背景幕牆上的水母圖案更是提升了這場打戲的藝術性,

剛硬與柔和在同一畫面里體現,美輪美奐。

也就是說,光和影能夠把畫面切分成兩個層次,在同一個平面中同時並置兩種對立元素,以此表達影片的某種復雜性。

譬如《搏擊俱樂部》的結尾,前景是傑克牽著馬拉的手的靜態剪影,後景我們看到摩天大樓轟然倒下,既暴力又具美感。

在這個畫面中前景象徵聯合,後景代表拆分,正合了《搏擊俱樂部》解構與重構的兩重性。

有的時候處於高亮部分的背景又可以作氣氛烘托的作用,譬如《愛樂之城》中戀人在星空下起舞,《ET外星人》里小男孩載著ET從夜空中騎行而過……

背景都為剪影中的人物關系鋪上了一層浪漫、奇幻的氛圍。

而影片中最常出現這種表現手法的時刻多處於日出或日落階段,

在電影學中這一時段也被稱為魔幻時段,英文叫Golden Hour。

顧名思義,因為太陽光線角度接近地平線而呈低色溫,整個畫面被橙紅色的光映照得暖烘烘的,特別適合導演在前景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戲。

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就有馬小軍俯瞰米蘭和劉憶苦交好,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這種表現方法具有三層含義。

一是黑根負責打理科里昂家族對公的事業,半明半暗代表他黑白通吃的兩重性。

二是黑根是老教父一手撫養長大的義子,他在科里昂家族中既是自己人又是外人,半明半暗代表著他尷尬的處境。

三是黑根對失去老教父庇護後的科里昂家族產生了信心上的動搖,半明半暗代表他搖擺不定的衷心,可以說是非常巧妙了。

再有一個特例,就是老教父的大兒子桑尼,他本是教父寶座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卻因為太過火爆的脾氣而間接被敵人設計暗殺。

為這個人物造影時,戈登·威利斯考慮到他直接的性格而特意沒有在他的臉上堆積任何陰影。

全場桑尼都是以面部高亮的形象示人,這也側面提醒了觀眾桑尼絕對不是教父之位的最終接班人。

陰影,究竟是五十度灰,還是五十度黑,沒想到竟然還有這么多的講究。

在戈登·威利斯開疆闢土般對陰影的研究和嘗試之下,終於「黑色電影」不再只停留於黑色的題材,而是更進一步地在光影藝術層面也達成了黑色的統一。

電影是一座光和影的神殿,

請關注「關燈拆電影」微信公眾號,

在往期內容中繼續收看「光」在電影中的巧妙運用。

我們,只讀經典。

⑷ 09年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完全入圍名單是

以下為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完全入圍名單:

最佳劇情片
《不能沒有你》
《鬥牛》
《瘋狂的賽車》
《臉》
《如夢》

最佳導演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管虎《鬥牛》
蔡明亮《臉》
羅卓瑤《如夢》

最佳男主角
陳文彬《不能沒有你》
張家輝《證人》
黃渤《鬥牛》
吳彥祖《如夢》

最佳女主角
張榕容《陽陽》
袁泉《如夢》
周迅《風聲》
李冰冰《風聲》

最佳男配角
蔡振南《老徐的完結篇》
黃健瑋《陽陽》
張涵予《李米的猜想》
王學圻《梅蘭芳》

最佳女配角
劉引商《片刻暖和》
陸弈靜《一席之地》
惠英紅《心魔》
章子怡《梅蘭芳》

最佳新演員
陳文彬《不能沒有你》
何思慧《陽陽》
余少群《梅蘭芳》
陳妍希《聽說》

最佳原著劇本
戴立忍 陳文彬《不能沒有你》
崔斯韋 邢愛娜 王紅衛 王要 周智勇 岳小軍 張承《瘋狂的賽車》
鄭文堂 鄭靜芬 張軼峰《眼淚》
方令正 羅卓瑤《如夢》

最佳改編劇本
管虎《鬥牛》
陳國富 張家魯《風聲》
谷小妮《米香》

最佳攝影
宋曉飛《鬥牛》
Sion Michel《如夢》
趙曉時《麥田》
曹郁《南京!南京!》

最佳視覺效果
姜維斌 雷載興《大明宮》
王建雄 陳京民 李麗萍《瘋狂的賽車》
馬永安《南京!南京!》
胡璇 肖洋《風聲》

最佳美術設計
霍達華《不能沒有你》
李天爵《臉》
奚仲文《如夢》
肖海航 楊浩宇《風聲》

最佳造型設計
陳同勛《梅蘭芳》
克利斯瓊-拉誇 王佳惠 Anne Dunsford《臉》
和田惠美《狼災記》
葉錦添《風聲》

最佳動作設計
董瑋《證人》
陳冠龍 秦海強《鬥牛》
菲立普-德庫弗列《臉 》
洪金寶《葉問》

最佳剪輯
張經緯《音樂人生》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孔勁蕾《鬥牛》
張一凡 杜媛 唐華《瘋狂的賽車》

最佳音效
張經緯《音樂人生》
杜篤之《陽陽》
王長銳《麥田》
杜篤之《如夢》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林強《陽陽》
竇唯 畢曉笛《李米的猜想》
Paul Grabowsky《如夢》
劉星《麥田》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莎呦娜拉》 詞:楊大正 鄭宜農 曲:鄭宜農 唱:鄭宜農(《眼淚》)
《流雲調》 詞:彭樟燦 曲:彭樟燦 唱:許景淳(《青春歌仔》)
《遇見》 詞:曾檐 曲:曾檐 唱:陶紅 譚維維(《米香》)

最佳動畫長片 空缺

最佳紀錄片
《音樂人生》
《野球孩子
《乘著光影旅行——李屏賓的攝影人生》

最佳創作短片
《片刻暖和》
《透明的孤獨》
《老徐的完結篇》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乘著光影旅行——李屏賓的攝影人生》
《不能沒有你》
《陽陽》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李龍禹
高捷
戴立忍

終身成就獎
明驥

特別貢獻獎
王珏

⑸ 光與影完整版電影

[光與影]第56集_1.mp4

⑹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的光影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的藝術歷程
就像其他人一樣,我不認為事情都是一蹴可及的,人總是隨著自己的能量運動方式起起落落,你愈能回到自己的根,往後你在人生的山峰上就的爬的越高。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VITTORIO STORARO)出生1940年的義大利。因為父親是電影公司的放映師,所以從小斯托拉羅被電影包圍著。斯托拉羅的攝影啟蒙老師應該是他的父親。斯托拉羅畢業於義大利中央電影學院,先後用了九年時間學習圖片的拍攝及其電影的拍攝。畢業後才21歲。他的第一部作品應該是叫《煙霧》的獨立電影。
與斯托拉羅經常合作的義大利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還有一種叫法叫貝爾托魯奇)。是因為義大利電影低谷兩年所造就這兩名藝術大師的合作。斯托拉羅的在28歲的時候擔任攝影師獨立拍攝的第一部作品《年輕,年輕》,從這部影片的開始斯托拉羅真正的投入到無限的電影創作之中。《年輕,年輕》就像一個孩子的出生一樣,斯托拉羅像獲得了生命。也因為這部電影,造就了斯托拉羅一生中的攝影理念和風格。他對《年輕,年輕》這部電影是這樣說的:「它就像指紋一樣,永久不變。在初試身手後的作品,我也不過任取其中的元素將它發揚光大,我試著讓它更清楚、剛具規模,也更顯眼。」在1965年義大利電影重振的時候,斯托拉羅重新站了出來,來證明自己。至今,斯托拉羅還奔波在大小電影的拍攝場地。全世界中最富有盛名的電影大師。向他致敬。^-^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成就的影片
談到斯托拉羅的片子,我講實話,只看過6部《現代啟示錄》、《1900》、《月神》
《巴黎最後的探戈》、《赤色分子》還有《末代皇帝》。根據資料中,斯托拉羅至今共拍攝了40餘部電影,其中他也發表過許多有關於電影拍攝的訪談。他三次捧走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其中包括《現代啟示錄》《末代皇帝》《赤色分子》。在1994年的11月在波蘭托論市舉行的「國際電影攝影藝術節」把終身成就獎頒給了只有54歲的斯托拉羅。斯托拉羅在1987年的《末代皇帝》的表現超越了國界,超越了所有的界限。1987年11月,斯托拉羅在北京電影學院進行了學術的交流和創作交流,與當時所謂的「78」班幾位攝影師談論中國的攝影理論,在這里他吸取了中國的既不完全唯美光線,也不完全紀實的光線的特有的攝影風格,從而運用到了《末代皇帝》的拍攝中去。一次,在《看電影》雜志上看到中國台灣攝影師李屏賓《花樣年華》《小城之春》《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攝影師對斯托拉羅及《末代皇帝》的評價,在看完《末代皇帝》後,淚流滿面,隨後道:「一個攝影師,就算把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已經完全吃透,也許也拍不出這么優秀的作品。」
維托里奧·斯托拉落對攝影光線的表意
斯托拉羅利用光線對人物的塑造。
在現實主義電影當中,塑造電影,塑造內心世界的莫過於人物,在演員的表演上引人入勝以外,而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攝影師對其角色的鏡頭造型與光線上的造型。在電影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外現不會一成不變的,電影實際就和人是一樣的,人是會變的,電影也是會變的。而面臨人物性格的變化,我們利用鏡頭的角度可以表現,但是照明是第一位的。利用光的特性對其人物表面甚至內心才會得到好的造型和深刻的含義。而斯托拉羅所對影片內中劇情與人物的變化,而利用什麼樣的光線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分類及處理呢?這里涉及到了影片的故事情節,影片內部的環境與氛圍……以一變應萬變。我在這里舉例:比如由科波拉導演的影片《現代啟示錄》中斯托拉羅常用人工光與朝或晚的自然光效達到人物的造型。還有,比如:上尉看科茨上校的鏡頭,影片中一共出現過四次,第一次,正面,側逆光。而為什麼要側逆光呢?我想斯托拉羅運用側逆光達到了劇中人物的陰影效果,戲劇話的條形陰影從照片劃過,這正與現實當中色彩濃郁的環境形成了反差和對比。第二次出現在夜裡翻照片,上尉拿著手電筒看科茨上校的童年照片,其人物的造型光是散射的,照片上童年的科茨的表情與深夜中手電筒中的這小小的一束光柱,從而看出了照片中人物的危機四伏。第三次,為黑白照片,剪影效果,光比非常大,從而表現出照片中的人物的危險,已經脫離了現實,突出影片向下的劇情一定會精彩好看。控制好整個片子的進度和節奏。第四次出現在暖色調很重的場景中,利用自然光和影利用樹葉的影子造就了科茨上校臉上的光斑,而他的身體完全在黑暗中。這樣的造型如果放在第一次,第二次出現都會感到突然和納悶,但斯托拉羅恰恰安排到了第四次,真的達到人物造型中畫龍點睛的妙筆。
斯托拉羅利用攝影光效對影片環境和時空的詮釋
一般情況下,我想有很多朋友在照片攝影中,往往是風景照片一般不會注意光線,而注意的可能是色彩,構圖,角度。而光是在片子中起的作用不能忽視。因光造就了影子,造就了質感,立體感。斯托拉羅在吉塞普·托納托導演的《末代皇帝》中用光尤其在傅儀所處的環境顯得由為出色。其光線的塑造了這一位末代皇帝的壓抑,輝煌,坎坷,衰落。片內運用戲劇化的光效,一般利用大光比,和冷暖色調的反差,這種有力的反差更體現了片中人物的內心和暗示。印證這部獲得奧斯卡9項的榮譽,而不僅僅依靠了故事的情節,人物活動及其人物內心的細節心理而達到成功。而是運用了鏡頭的運動、光線和影片的節奏塑造了影片對觀眾的心理影象。光效塑造了皇宮的圍牆,紅柱,房檐牢獄的大門、窗口的影子而造成了這位末代皇帝一生的囚禁生涯,被人擺弄的一生。而這所有的一切造就了這一位用光線書寫的電影大師
斯托拉羅對影片拍攝時印像象
斯托拉羅在他參與過的影片當中都充當著導演眼睛和手臂的角色,他通常會看劇本,把劇本分析的相當透徹後,帶著自己對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與導演交流。比如當他看到《1900》劇本的時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動盪的人生。選擇了「動盪」的拍攝手法。而當他看到《月神》這一劇本的時候,他想到了母親,用自己對影片的處理,達到像母親慈愛般的影片。在這里,我還要提到一個人。中國的攝影大師——顧長衛。他自身的影片的印象,與斯托拉羅非常相似。憑借的是第一感覺。比如:當他看到《紅高粱》的時候,他首先的印象就是紅,而造就紅不僅僅是高粱的紅,而是鮮紅。他們抓住了本子中的主體,和自己的第一印象的設計理念去在創作來貫徹全片。
斯托拉羅拍攝的色彩感覺
斯托拉羅拍攝的影片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大氣,色彩濃郁,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色彩對人類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它會造就出所有的心理感應及其行為。他認為色彩是光線的一部分,對比和反差,創造了影片的和諧、平衡。色彩是一種情感一種感受,通過象徵來表達出自己或影片中人物、故事的含義。在1979年,斯托拉羅結束《現代啟示錄》後。他又一次鑽進了電影學院和書籍當中,鑽研色彩。比如:《末代皇帝》中,利用光影色的均衡達到影片的曲張度,而達到影片的飽滿。《1900》中運用暖色調非常多,比如影片結束,當麥士找到1900前的幾個空鏡頭,其顏色的色調,飽和度,充分的表現了1900動盪的人生,此時眼淚真的莫名奇妙的落了下來,這個第一反應是我的,是從我的眼睛和內心發出的。影片的風格在手法,在色彩,在影調。它們確立的電影中的一切,包括氣氛,關系,節奏……
斯托拉羅的成功與自身的義大利文化是分不開的。從小被這個國度的藝術陶冶著。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等,使得這個電影大師保留著義大利特有的電影風格。使得在《末代皇帝》中對皇宮內每一處角落的解讀,包括宮殿當中的氣氛,少見的皇室用品、香蕈等等。由這個義大利人用他自有的義大利風格得到了非常完美的定義。怪不得李屏賓看完《末代皇帝》會潸然淚下,因為這個義大利人激勵著我們的不斷向前。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的攝影作品的風格是由自身的內心所造成的,與任何一個攝影師都不一樣,那是一種特有的感覺。與眾不同的觀察視點,不同影片的主體,及其嚴謹認真的態度,造就了他。

⑺ 急求《魔法阿媽》電影鏡頭、軸線、場面調度、色彩與光影、聲音設計、剪輯分析。

魔法阿媽 豆豆和小扁的初遇 魔法阿嫲(稻田電影工作室出品) 又名:Grandma and Her Ghosts(1998) 原名:阿嫲倘賣沒(製作初期定的名字,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改了) 首部進軍國際影展的華人原創卡通片 故事講述了豆豆的爸爸因為出了車禍,豆豆不得不暫時去那外表看起來很可怕的阿嫲(外婆)家住一段時間,由於阿嫲有著制服妖怪的能力,更是一個專捉惡鬼的大師,使得鬼怪都很怕她,其中一個被關在罐子里的鬼怪因為豆豆的貪玩,不小心給溜了出來,鬼怪為了對付阿嫲,欺騙豆豆收集阿嫲的眼淚,企圖阻止阿嫲來收服自己。。。。。。。。。。 卡通特色: 加入許多中國民間色彩的元素,尤其以鬼節習俗和漁村風情更為突出,更顯出自己的特色。若論畫功、故事,魔法阿媽 肯定是沒法跟美國的迪士尼或日本的宮崎峻這些老大哥相比,但其製作的誠意則是不容否定的,至少他們沒有依靠電腦,全部是畫師們一筆一畫勾勒的(由日本擔任顧問及後期工作),他們亦沒有請外援(跨國與韓國合作難道對方只提供了資金?),由故事結構到人物造型一手包辦,不受商業考慮的羈絆(起碼我是不信)。唯一不夠的是資金和時間(這點我認同)。 主要人物: 婆婆:表面上是一個以賣魚蛋為生的老婦,其實家族自祖父那代開始已肩負起捉鬼使命,然而卻被親生女兒指為迷信。外表凶惡、嚴肅,其實很疼惜女兒及孫子豆豆,為對付上了貓(酷羅)身的惡魔,不惜與狗(西羅)調轉軀殼,險些喪命。 豆豆:五歲,頑皮無知,因為爸爸出了車禍而被媽媽送到基隆外婆家住,感到外婆凶惡、古怪,為返回城市媽媽的懷抱,不惜答應把外婆賣掉,害外婆被車撞倒,最後認清一切是惡魔的詭計,和外婆一起捉拿惡鬼。 小扁:一條可愛的蛇,給車壓扁後,意外給豆豆發現。並答應幫助它投胎,因此成了豆豆那看不見的朋友。 小女孩:一個性格內向,手裡拿著個玩具娃娃,特害怕牛頭馬面而不敢投胎。在中元節放水燈的時候意外與豆豆相識,自此小豆豆又多了一個看不見的朋友。 阿民(內地稱阿寶):說話結巴,是豆豆來到阿媽家後認識的第一位朋友。擁有豆豆看不見的大鯨魚朋友,後來獨身一人去救大鯨魚卻被惡鬼捉了。 製作人員: 導演:王小棣(Siu-Di Wang) 主演:文英 (Wen Ying)/庄博文/許傑輝 動畫設計師:麥仁傑 故事版:麥仁傑 監制:王小棣、李春滿 編劇:黃黎明 製片:黃黎明 音樂指導:史擷詠 錄音:杜篤之 顧問:庄正彬 助理製片:安哲毅 前期製片:王耿瑜 美術指導:李鴻祥 構圖:郭錦洲、陳偉松、王登鈺 KiKi工作室、陳慶升 麥仁傑 動畫製作:Plus One Animation Co Ltd 杜比混音:偉意工作室 剪接:雷震卿 中文字幕:溫郁芳 字幕製作:塗茂松 幕後配音:文英、庄博文、許傑輝 影片類型:動畫/喜劇 國家/地區:台灣 影片長度:79分鍾 對白語言:國語(含部分閩南語) 官方網站: http://movie.kingnet.com.tw/channelk/magicgrandma/ 登場人物: 阿媽 配音:文英 豆豆 配音:庄博文 酷羅 配音:許傑輝 小扁 配音:庄建昱 巨人 配音:黃仲昆 阿明 配音:簡大智 大馬面 配音:李小平 大牛頭 配音:羅北安 醫生 配音:陳玉勛 護士 配音:陳秀如 局長 配音:王明台 警察 配音:趙正平 爸爸 配音:麥仁傑 媽媽 配音:溫莉荃 娃娃 配音:庄岱文 小鬼 配音:王耀華 金水婆 配音:陳月娥 各地上映詳細時間及地點: 香港 2000年10月13日 以色列 2001年7月12日 台灣 1998年01月1日 韓國 199?年 參展 / 獲獎記錄: 1998: 魔法阿媽 獲得第一屆台北電影節(原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類年度最佳影片及第三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入圍(因被金馬獎評審指為「倡導迷信」,因此與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無緣) 1999: 魔法阿媽 獲得中時晚報華語電影獎優秀作品、美國洛杉磯國際頻道電視台亞太地區優良電影及第十六屆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動畫影片佳作獎,並應邀參加13個國際影展 詳細參展 / 獲獎記錄: 1998 台北國際影展,閉幕片 1998 台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 1998 台北金馬獎最佳動畫片入圍 1998 加拿大溫哥華影展 1999 香港電影節 1999 新加坡影展 1999 美國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1999 美國費城國際電影節 1999 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1999 曼谷國際電影節 1999 日本福岡亞洲電影節 1999 美國紐約國際電影節 1999 美國芝加哥兒童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年度佳片 1999 第一屆台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獎 1999 芝加哥兒童電影節佳作 2003 英國艾斯特影展 2003 捷克茲林影展 2004 蒙古台灣影展 2004 台灣鬼魅影展台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 導演簡介: 王小棣,1953年生於台北,美國德州三一大學戲劇碩士。1979年回台灣創辦民心影視公司,1992年和黃黎明創辦了民心劇場和稻田電影工作室。 幕後/花絮: 人人都有一顆童心的導演王小棣 記:你一直都是拍劇情片的,為什麼會有興趣製作一部動畫電影? 王:我看到宮畸峻的動畫很感動,特別是他的《魔女宅急便》,還有他之前的作品《再見螢火蟲》,我覺得台灣因為傳統與教育制度,令我們的想像力越來越窄,為什麼我們沒有好好的發揮我們的想像力。 記:《魔法阿媽》的故事有沒有特別的意義? 王:我們的父母都是從舊社會來的,整天就跟你說我們以前怎樣苦。但我們的孩子卻是180度的不同,一屋都是玩具。你怎樣幫兩代溝通。上一代有他們的經歷,有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包容。有他們對天地的看法。《魔法阿媽》的鬼阿媽是非常大度的,她有現代的一面,也有傳統的一面。我們安排一個小朋友走進阿媽的世界,讓他去發現阿媽的世界也不是那麼古板的。 記:製作這部影片最困難的是什麼? 王:好萊塢的動畫片都是花幾年時間,上億元的製作,而我們因為拿了國片輔導金(1000萬新台幣),一定要在一年裡完成,製作費也只有四千萬台幣,沒有錢又要定時完成是很痛苦的。 記:這部影片在一些海外影展以至台北的影展都得到榮譽,你覺得評審為什麼會喜歡這部片? 王:一些專業的動畫家喜歡影片中的創意、幽默與想像力,他們也不介意你的影片的資金不足、品質沒有好萊塢製作精良。在台北電影節得到首獎,我想評審是想得獎的影片能讓觀眾欣賞。這部影片在美國上映的時候,有些ABC(美國出生的中國人),他們也很喜歡。 記:這部影片在台灣有人認同,是否台灣電影需要新的元素? 王:《魔法阿媽》能夠在台北電影節拿到首獎的原因,我想是評審希望有一些不太嚴肅的電影。當你聽到電影院里小朋友的笑聲是很動人的。你會有很深刻的體會。每個人都是有童心的,但因為經濟的壓力、工作的關系,我們必須將童心收藏起來,但《魔法阿媽》令他們得到了釋放,回憶起自己童年的點點滴滴

採納哦

閱讀全文

與台灣電影光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恐怖的鬼屋電影 瀏覽:114
怎麼建一個電影網站 瀏覽:249
狗叔看電影 瀏覽:959
用英文推薦我最喜歡的電影 瀏覽:736
松江看電影哪裡最好 瀏覽:857
七年級可以看的英文電影 瀏覽:22
明媚的青春1電影 瀏覽:363
傷感動漫虐心片段中文電影 瀏覽:2
汪汪隊立大功高清電影全集 瀏覽:850
經典武打老電影雷下載 瀏覽:118
韓國恐怖電影X 瀏覽:57
免費看電影app2021 瀏覽:212
電影星探粵語下載 瀏覽:742
在國外用手機看電影地區限制怎麼解決 瀏覽:41
粵語港產電影 瀏覽:934
有部電影裡面台詞談個蛋 瀏覽:873
電影牧羊人在哪個網可以看 瀏覽:253
龍山縣電影院今天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7
好看的中國電影喜劇 瀏覽:602
致命彎道電影在哪裡能看到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