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發布時間:2022-06-13 16:28:48

A. 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歷史回顧

電影江湖五十載,金馬浮沉浪淘沙(1)
瓊瑤、胡金銓、歸亞蕾、徐楓
張艾嘉、柯俊雄曾合作的《我的爺爺》。
金馬獎過去半個世紀,從局限於台灣地區的獎項擴散至整個華語地區,已成為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也是華人電影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和大陸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不同,金馬獎更具開放性。40屆之前,參賽影片只要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的影片」即可(這之後刪去「主要」兩字,只要片中有華語都可參加),且沒規定是否曾公映。這種開放性,讓大陸、台灣、香港甚至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出產華語片、電影人都有機會獲得肯定。
上世紀90年代,金馬獎變成完全由民間舉辦後,包容性和前瞻性也更具顯露出來。大製作、大明星可以捧杯,小成本文藝片、不知名演員也能獲獎。很多如今知名的電影人第一個獎項肯定就來自金馬。
翻看過去50年的金馬獎,就像是閱讀一本濃縮的華語電影史。我們既能看到時代精神和評獎標準的變遷,更能領略到每個時代電影人的卓越風采。 取自金門馬祖
1962年台灣官方為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在金馬獎的前二十年,由於評獎為官方主辦,獲獎人和電影多集中在台灣電影和香港國語電影。「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地名的字首,剛好也符合全球主要電影節名稱以「金」字為頭的潮流。前十屆,由於官方色彩濃厚,獲獎影片多由中央電影公司、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等出產。不少影片也頗具意識形態色彩,也經常有官員參與頒獎。
電懋VS邵氏
上世紀60年代,剛好是邵氏兄弟和電影懋業(簡稱電懋)在香港乃至東南亞展開激烈競爭的年代。第一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星星太陽月亮》就來自於電懋,當時電懋的實力可以說略勝於邵氏,舉例說,1964年金馬獎曾停辦一年,一方面因是與第11屆亞洲電影節(今亞太電影節)撞車,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年電懋公司總裁陸運濤一行三十餘人在台中飛機失事罹難,當時這個事件震動華語電影圈。
1963年第二屆金馬獎,由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拿到6項大獎,是前十年囊括獎項最多的影片之一。可以說,在陸運濤罹難後,邵氏影業才開始了在華語影壇長達三十多年的統治地位。
李翰祥
作為華語影史的傳奇人物,李翰祥一生拍片無數,類型橫跨歷史、戲曲、奇情、風月、歌唱、恐怖等類型。第二屆金馬獎便憑《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拿到最佳導演在內6項獎,第四屆《西施》再包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第九屆憑《緹縈》獲最佳編劇。李翰祥雖不是金馬獎獲獎最多的電影人,但其作品的票房紀錄、引發的爭議、對兩岸三地電影工業的影響則無可置疑。
李行
從第三屆開始,李行導演共有《養鴨人家》(上圖)《啞女情深》《婉君表妹》《還我河山》4部影片獲得金馬獎,其中《養鴨人家》獲1965年第三屆金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開啟台灣電影健康寫實主義風潮。從此李行成為台灣導演扛鼎人物,晚年更是為兩岸電影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他是金馬50年歷史上獲最佳導演獎最多的電影人(和杜琪峰並列為三次),而他導演的7部影片曾獲最佳影片,更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嶄露頭角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有多部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獲金馬獎,除《啞女情深》《婉君表妹》外,還有《煙雨蒙蒙》《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等多部影片獲得表演獎項。進入70年代後更多瓊瑤小說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成就華語影視圈長達近五十年的瓊瑤傳奇。
與張徹一起開創華語新派武俠片的胡金銓,也在這個階段嶄露頭角,從演員起步的他憑借自編自導的《大地兒女》《龍門客棧》分獲第四屆、第六屆金馬獎最佳編劇。而更大的肯定在之後,1979年憑《山中傳奇》獲16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直到今天歸亞蕾還活躍在華語電視屏幕。年近七十的她出道甚早, 1965年22歲的她主演首部電影《煙雨濛濛》,1966年獲第四屆金馬獎影後。後主演過多部電影、電視劇。1970年的《家在台北》,於第八屆金馬獎再獲影後。 二秦二林
上世紀70年代的台灣,以瓊瑤小說為代表的愛情文藝片成為主流,這些電影里的俊男美女迅速成為超級紅星,曾出現過一道人稱「二秦二林時代」的亮麗風景:秦漢、秦祥林、林鳳嬌、林青霞,這四位俊男靚女在銀幕上演繹出一樁樁動人的愛情故事;銀幕外也有精彩的感情戲。
秦祥林最早走紅,主演了《一簾幽夢》《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1975年他在第十二屆金馬憑《長情萬縷》獲得影帝,1977年第十四屆金馬憑《人在天涯》再獲影帝。不過與秦祥林相比,秦漢的金馬履歷就沒那麼輝煌了,秦漢唯一一次拿金馬獎卻不是瓊瑤電影,而是1978年李行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飾演殘障人士鄭豐喜。不過與這些演藝生涯比起來,觀眾似乎更熱衷當年兩人「爭奪」林青霞的八卦,而相較於林青霞,林鳳嬌在最走紅的年代(1982年)嫁給了成龍大哥,從此相夫教子。
徐楓
從一代俠女到國際知名製片人,徐楓在華語電影史上算是不多見的傳奇女子。17歲出演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成名,1976年憑借在《刺客》中的出色表現,獲得第十三屆金馬獎影後,1980年在第十七屆金馬獎上憑《源》再獲影後。嫁給香港富商湯君年後,徐楓轉而成為製片人,成就更大。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滾滾紅塵》,唯一在戛納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獎的華語片《霸王別姬》。
柯俊雄
柯俊雄是台灣電影界「勞模」,出演200多部電影,類型橫跨愛情、動作、歷史等。1979年柯俊雄憑《黃埔軍魂》獲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99年自導自演《一代梟雄:曹操》在三十六屆金馬獎再獲影帝。闖盪香港影壇期間,他參演的《江湖最後一個大佬》等在很多錄像廳青年心目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不過坊間更愛聊他的「江湖」傳聞,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欲女舒淇出道」和「斗毆古龍之死」。
張艾嘉
作為華語電影圈不可多得的全能女性電影人,張艾嘉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從影,入圍過導演、女主角、女配角、原著劇本、改編劇本等多種獎項,甚至還擔任過金馬獎主持人,七次入圍最佳女主角也抱回兩座金馬影後。1981年第十八屆金馬獎憑《我的爺爺》獲金馬影後,1986年第二十三屆因《最愛》再獲影後。
-嶄露頭角
徐克金馬獎從來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前瞻性屢屢被時間證明。1981年剛滿30歲的徐克在第十八屆金馬獎憑《鬼馬智多星》獲最佳導演,至今他仍是金馬獎史上最年輕的導演獎獲得者。這之前他的《諜變》《地獄無門》《第一類型危險》開創了香港新浪潮,但始終未獲獎項肯定。金馬的鼓勵讓徐克更加銳意創新。 新浪潮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金馬獎的開放性也為這時期香港電影給足肯定,包括周潤發、梅艷芳、周星馳、張曼玉、成龍、王家衛等明星、名導不斷涌現。與此同時,台灣電影「新浪潮」運動興起,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等導演脫穎而出。尤其在1989年的第二十六屆金馬獎上,最具標志性的便是侯孝賢和他的《悲情城市》,影片在獲得最佳導演獎等多項大獎的同時,獲得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也開啟了華語導演的歐洲電影節拿獎的風潮。《悲情城市》題材上直面台灣敏感的「二二八」事件,間接推動了台灣電檢制度的松動。該片不但奠定了侯孝賢個人風格,也開啟了台灣新電影輝煌之路。
楊德昌
1986年第二十三屆金馬獎上,戰勝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獲得最佳影片的是一部叫《恐怖分子》的電影。該片由楊德昌執導,時年39歲的他才執導過三部電影。《恐怖分子》是他第一部多主人公電影,他用現代變革的眼光來看待台灣都市的文化變遷與人情世故,偏重理性剖析,極具批判意識。1991年,楊德昌帶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圖)更成為他職業生涯代表作,當年在第二十八屆金馬獎再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這部長達4個小時的史詩作品,也讓楊德昌為西方評論家所知。可惜的是,他於2000年憑借《一一》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迎來事業高峰卻罹患直腸癌,藝術生命戛然而止,2007年離世。
侯孝賢
如果要評選近三十年最能代表台灣本土導演,侯孝賢排第二,沒人敢說排第一。李安更多的作品在美國創作,楊德昌則以拍片慢著稱。侯孝賢1973年以場記身份踏入電影圈,1989年《悲情城市》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1995年第三十二屆《好男好女》再獲最佳導演肯定。金馬獎肯定的只是侯孝賢作品的一部分。
無論是《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還是自傳性的電影《童年往事》《戀戀風塵》都引領過風潮。而台灣三部曲(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確立了他的大師地位。如今的侯孝賢已成為台灣電影領導者,擔任金馬執委會主席幾年來,已將該獎項做成華語電影界影響力最大的盛會。
李安
1991年第二十八屆金馬獎,是電影導演人才輩出的一年。當時和王家衛、楊德昌同時提名最佳導演的還有李安和關錦鵬。1991年李安是以處女作《推手》(上圖)參賽,該片讓郎雄獲得金馬影帝,王萊獲得最佳女配角的肯定。躲在背後的李安似乎被人忽視,但就是這部片開啟了李安的電影夢。1993年第三十屆金馬獎上,他以《喜宴》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2000年《卧虎藏龍》獲得最佳影片肯定、2007年《色,戒》再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成名於金馬的李安,如今享譽全球影壇,擅長於中西文化融合的他,兩度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肯定,也是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人。金馬50周年之際,這位台灣電影影壇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導演擔任評審團主席,金馬獎重新向更開闊的視野出發的意味異常濃烈。
-港星「翻身」
周潤發
1985年二十二屆周潤發憑借《等待黎明》首次拿到金馬影帝,這是他結束和電視台的合約,專心電影領域後獲得的第一個肯定。對於片中主演周潤發而言,《等待黎明》雖然不是他演藝生涯的分水嶺,但也重要。在這部寫盡悲情之能事的影片中,他的演技成功突破了以往的瓶頸。自此,星路逐漸走出低谷步入高峰。1987年二十四屆金馬獎上,周潤發憑《秋天的童話》再獲影帝肯定。
成龍
誰是金馬史上首個蟬聯影帝的人?梁朝偉、周潤發,不,是成龍。1992年作為台灣女婿的他在第二十九屆金馬獎憑《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稱帝,第二年再憑《重案組》稱帝。盡管成龍當時紅遍亞洲,但動作片一直是商業片的代表,經常和電影獎無緣,金馬將成龍納入視野,也是這個老牌電影獎從固守藝術和思想性,向擁有越來越多受眾的商業電影妥協的一種轉變。
王家衛
1991年第二十八屆金馬獎上,贏了楊德昌獲得最佳導演獎的人叫王家衛,當時他的參賽作品叫《阿飛正傳》。許多年回頭來看,這樣的結果其實也是公平的。王家衛是現在香港乃至華語影壇最負國際盛名的導演,獨樹一幟的敘事和影像美學,建立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影響到不少國外導演。王家衛曾五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雖只有《阿飛正傳》獲獎,但《重慶森林》《東邪西毒》《花樣年華》《春光乍泄》部部都能獲得國際影展的肯定。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王家衛再攜《一代宗師》而來,被譽為獲獎大熱門。
張曼玉
1989年,《三個女人的故事》戰勝《悲情城市》獲最佳影片,這部影片導演在之後也大放異彩,他的名字叫關錦鵬,但更重要的是25歲的張曼玉那年憑此片獲得金馬女主角,從此開啟了這位香港女星獲獎之路。在這之後,張曼玉分別在第二十八屆《阮玲玉》第三十四屆《甜蜜蜜》、第三十七屆《花樣年華》獲得女主角肯定,同時也在香港拿到金像獎女主桂冠。至今,張曼玉還是金馬歷史上唯一四奪女主角的女演員,男主角都沒有出現四冠王。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她還憑借《滾滾紅塵》獲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周星馳
1988年第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頒給了周星馳,這個香港電影圈的新人在參演這部影片之前,只是個多年跑龍套的電視劇臨時演員、兒童節目主持人,這個獎項似乎象徵著「多年媳婦熬成婆」。從此他的電影片約開始變多,1990年的《賭聖》小兵立大功在港台創下票房佳績,這之後三年他連演三十多部喜劇片,奠定了獨樹一幟的「無厘頭」風格。在第一次獲金馬17年後,2005年周星馳憑《功夫》在第四十二屆金馬拿下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本土低潮
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頻繁,這十年大陸電影開始進軍金馬獎,姜文、陳沖等導演揚威金馬獎,而劉燁、李小璐和秦海璐等演藝生涯的開端也來自於金馬獎的肯定。而這十年台灣本土電影開始陷入低谷,除《美麗時光》《愛情萬歲》《卧虎藏龍》外,最佳影片都由香港和大陸電影獲得。這十年中,杜琪峰和梁朝偉後程發力,開始三奪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的歷程。而《卧虎藏龍》更是在全球掀起華語武俠片風潮。 梁朝偉
1994年出道12年的梁朝偉,終於憑借《重慶森林》摘得金馬男主角,這是他第一次獲得主角類的獎項。這個獎似乎打通了梁朝偉的任督二脈,他開始了香港電影金像獎五拿男主角、金馬獎三度奪魁的歷程,均創造兩個獎項的最高紀錄。而2000年憑《花樣年華》拿到戛納電影節男主角,更是讓他得到國際聲譽。金馬50他再度憑《一代宗師》入圍男主角,對手是梁家輝、李康生和王羽等,這次他會將金馬紀錄再度提高嗎?
蔡明亮
1994年似乎是蔡明亮年,那一年他的第二部電影作品《愛情萬歲》連拿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第31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蔡明亮是繼侯孝賢、楊德昌和李安之後,又一位在歐洲電影節享有盛譽的台灣導演。他之後的作品《河流》《不散》《你那邊幾點》《天邊一朵雲》等都有不錯的聲譽,但因對評委會看法有異議,曾攜《洞》和《黑眼圈》兩度退出金馬獎評選。2013年他的威尼斯參賽作品《郊遊》再度參與金馬,不知結果如何。
杜琪峰
2000年杜琪峰《槍火》首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對手有《卧虎藏龍》的李安、《花樣年華》的王家衛,最終他突圍而出,此時他已出道二十年。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頹勢盡顯,但杜琪峰卻越拍越順手,2004年憑借《大事件》、2012年憑借《奪命金》又兩次獲得最佳導演,和李行導演並列金馬獎最佳導演紀錄保持人。更重要的是,通過杜琪峰的電影,劉德華、劉青雲也是在事業奮斗多年後終於獲得金馬男主角的肯定。
桂綸鎂
在第49屆金馬獎中,以《女朋友。男朋友》獲最佳女主角,也是繼舒淇得獎7年後,該獎項再次回到台灣演員手中。
戴立忍
2009年第46屆金馬獎上,由演員轉導演的戴立忍憑借《不能沒有你》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影片涉及台灣最底層貧民生活,對社會關懷的態度得到評委會肯定。而業界也認識到了戴立忍身上具備表演、編劇、導演多重才華。
鈕承澤
和魏德聖一樣,鈕承澤也是台灣導演「觸底反彈」的代表人物,2010年他導演的《艋舺》讓台灣本土片重新進入春節檔,並取得票房佳績。他本人雖未獲金馬獎肯定,但卻推出阮經天、趙又廷等新一代台灣男演員。與大陸合拍的《愛》也在兩岸都贏得市場認可。 觸底反彈
進入2004年之後,華語電影圈生態再次發生較大的改變。由於大陸電影市場的興起和香港電影市場的衰落,內地、香港合拍片數量增多,也讓這些影片慢慢占據金馬獎舞台,兩岸三地電影人的融合呈現前所未有的高潮。從2008年開始,台灣本土電影以《海角七號》《艋舺》為代表的影片開啟「觸底反彈」的態勢。
阮經天
在第47屆金馬獎中,以《艋舺》獲最佳男主角,也是繼柯俊雄得獎11年後,該獎項再次回到台灣演員手中。
陳可辛
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產量下降比較快,陳可辛是少量能保證出品數量和質量的導演。1996年的《甜蜜蜜》讓他在香港金像獎拿到最佳導演肯定,但金馬獎的肯定則要遲到10年。2006年43屆金馬獎上,憑《如果·愛》獲得最佳導演認可。頒獎當晚當時他正在北京籌備《投名狀》,劇本剛被投資方否定,正處於極度絕望中的他接到頒獎人吳君如打來的電話,可謂「雪中送炭」。巧合的是,兩年後的45屆金馬獎上,《投名狀》為陳可辛贏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郭富城
如今總結娛樂圈「咸魚翻身」的例子時,郭富城總是會第一個入選。2005年他在《三岔口》中的頹廢演出,為其贏得第42屆金馬獎影帝,讓他迎來演藝生涯第二個春天。從那之後,郭富城在表演方面似乎開竅,連續出演多部頗有挑戰性的角色,更於2006年借《父子》蟬聯金馬影帝,成為成龍之後第二人。
鍾孟宏
台灣新生代導演中,鍾孟宏是最受歐洲電影節肯定的。49歲的他只有三部作品,《停車》獲2008年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第四張畫》獲2010年最佳導演獎、《失魂》入圍金馬50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並代表台灣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爭。鍾孟宏的作品比較擅長對准城市人的黑暗面,和鈕承澤、魏德聖主攻類型片不同,鍾孟宏似乎更像是楊德昌、蔡明亮這類的導演。
劉德華
被譽為華語電影圈勞模的劉德華,2004年在第41屆金馬獎終於獲得最佳男主角,這是他2000年《暗戰》和2004年《大隻佬》兩獲香港金像獎男主角後,演技得到兩岸三地電影人的全面肯定。2004年的金馬男主角對劉德華意義很特殊,因為前一年他和梁朝偉因《無間道》同時入圍,不僅輸給後者而且還被主持人蔡康永調侃;2012年劉德華因《桃姐》再獲得影帝時,已學會自我調侃:「我就自己付錢拿影帝。」(《桃姐》有劉德華的投資)

B. 金馬獎終身成就獎有什麼重要含義

8月24日,第57屆金馬獎召開執行委員會議,全票通過選出侯孝賢為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表彰他在電影美學的卓越成就以及對電影傳承所做出的貢獻。

細述歷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第47屆獎項得主徐力功,第48屆獎項得主丁善璽,第49屆得主石雋,第50屆獎項得主甄珍......

縱觀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不是電影大亨就是導演,不是粵劇演員就是電影巨星,同時也有編劇大神倪匡和功夫大師劉家良。他們都是用了畢生的心血去孕育作品,度過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漫長時間去打磨修改,才呈現出經典與傳奇。

C. 王牌對王牌阮經天罷錄是第幾期

阮經天罷錄是《王牌對王牌》第一季的第八期。

這一期節目主題是王牌電影角色爭奪戰,一共有四輪比拼,兩隊分別是海清帶領的顏值爆表隊和王祖藍帶領的喜感爆棚隊。

原本謝娜也在這一期節目中出場,但是她因為家裡有急事所以退出了正式環節的錄制,由海清擔任代班的班長。阮經天演技炸裂,在現場上演了一出罷演的戲碼,觀眾們都以為是真的,還嚇了一跳。

《王牌對王牌》節目模式

《王牌對王牌》每期節目圍繞一個主題,邀請兩支王牌團隊,由兩位固定隊長各帶領多名熱門IP嘉賓進行PK對戰,通過才藝比拼、游戲競技,決出王牌中的王牌,節目模式為「中國最紅王牌隊員對決」。

《王牌對王牌》明星嘉賓及其IP團隊本身的對抗性,使得對決本身在狹小空間里的競爭感更足,加上500名觀眾的評分,一決高下的緊張感撲面而來。

D. 金鍾獎跟金馬獎歷屆主持人分別是誰

2010第45屆電視金鍾獎主持人:方芳芳將與曾國城
2009第44屆電視金鍾典禮主持人:徐乃麟、陳亞蘭 & 梁赫群、白歆惠
2008第43屆電視金鍾獎主持人吳忠憲、天心與侯佩岑
2007第42屆電視金鍾獎蔡康永、侯佩岑
2006第41屆電視金鍾獎陶晶瑩、天心
2005第40屆電視金鍾獎邰智源、董至成、寇乃馨

2003年金馬獎
第40屆
主持人:蔡康永、鄭裕玲

2004年金馬獎
第41屆
主持人:蔡康永、林志玲

2005年金馬獎
第42屆
主持人:胡瓜、侯佩岑

2006
第43屆金馬獎
主持人:蔡康永、侯佩岑

2007
第44屆金馬獎
主持人:藍心湄、陳建洲、周瑛琦

2008
第45屆金馬獎
主持人是陳建州、鄭裕玲。

2009
第46屆金馬獎
主持人是陶晶瑩

2010
第47屆金馬獎
主持人是:蔡康永和小S

E. 求歷屆金馬獎完全獲獎名單!

截止至2019年8月,歷屆金馬獎獲獎名單如下:



1962第1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王引《手槍》,影後尤敏《星星月亮太陽》

1963第2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唐菁《黑夜到黎明》,樂蒂《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4:未舉辦

1965第3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葛香亭《養鴨人家》,影後李麗華《故都春夢》

1966第4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趙雷《西施》,影後歸亞蕾《煙雨蒙蒙》

1967第5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歐威《故鄉劫》,影後江青《幾度夕陽紅》

1968第6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崔福生《路》,影後凌波《烽火萬里情》

1969第7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楊群《揚子江風雲》,影後李麗華《揚子江風雲》

1970第8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葛香亭《高山青》,影後歸亞蕾《家在台北》

1971第9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王引《緹縈》,影後盧燕《董夫人》

1972第10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歐威《秋決》,影後翁倩玉《真假千金》

1973第11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楊群《忍》,影後上官靈鳳《馬路小英雄》

1974:未舉辦

1975第12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秦祥林《長情萬縷》,影後盧燕《傾國傾城》

1976第13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常楓《香花與毒草》,影後徐楓《刺客》

1977第14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秦祥林《人在天涯》,影後陳秋霞《秋霞》

1978第15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秦漢《汪洋中的一條船》,影後恬妞《蒂蒂日記》

1979第16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柯俊雄《黃埔軍魂》,影後林鳳嬌《小城故事》

1980第17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王冠雄《茉莉花》,影後徐楓《源》

1981第18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譚詠麟《假如我是真的》,影後張艾嘉《我的爺爺》

1982第19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艾迪《邊緣人》,影後汪萍《武松》

1983第20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孫越《搭錯車》,影後陸小芬《看海的日子》

1984第21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李修賢《公僕》,影後楊惠姍《小逃犯》

1985第22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周潤發《等待黎明》,影後楊惠姍《我這樣過了一生》

1986第23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狄龍《英雄本色》,影後張艾嘉《最愛》

1987第24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周潤發《流氓大亨》,影後梅艷芳《胭脂扣》

1988第25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萬梓良《大頭仔》,影後鄭裕玲《星星月亮太陽》

1989第26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陳松勇《悲情城市,影後張曼玉《三個女人的故事》

1990第27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梁家輝《愛在他鄉的季節》,影後林青霞《滾滾紅塵》

1991第28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郎雄《推手》,影後郎雄《推手》

1992第29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成龍《警察故事Ⅲ:超級警察》,影後陳令智《浮世戀曲》

1993第30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成龍《重案組》,影後吳家麗《赤裸的誘惑》

1994第31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梁朝偉《重慶森林》,影後陳沖《紅玫瑰白玫瑰》

1995第32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林揚《超級大國民》,影後蕭芳芳《女人四十》

1996第33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影後蕭芳芳《虎度門》

1997第34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謝君豪《南海十三郎》,影後張曼玉《甜蜜蜜》

1998第35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洛桑群培《天浴》,影後李小璐《天浴》

1999第36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柯俊雄《一代梟雄:曹操》,影後李麗珍《千言萬語》

2000第37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吳鎮宇《槍火》,影後張曼玉《花樣年華》

2001第38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劉燁《藍宇》,影後秦海璐《榴槤飄飄》

2002第39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黎明《三更之回家》,影後李心潔《見鬼》

2003第40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梁朝偉《無間道》,影後吳君如《金雞》

2004第41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劉德華《無間道Ⅲ:終極無間》,影後楊貴媚《月光下我記得》

2005第42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郭富城《三岔口》,影後舒淇《最好的時光》

2006第43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郭富城《父子》,影後周迅《如果?愛》

2007第44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梁朝偉《色,戒》,影後陳沖《意》

2008第45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張涵予《集結號》,影後劉美君《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2009第46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黃渤《鬥牛》及張家輝《證人》並列,影後李冰冰《風聲》

2010第47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阮經天《艋舺》,影後呂麗萍《玩酷青春》

2011第48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劉德華《桃姐》,影後葉德嫻《桃姐》

2012第49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劉青雲《奪命金》,影後桂綸鎂《女朋友男朋友》

2013第50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李康生《郊遊》,影後章子怡《一代宗師》

2014第51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陳建斌《一個勺子》,影後陳湘琪《回光奏鳴曲》

2015第52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馮小剛《老炮兒》,影後李嘉欣《百日告別》

2016第53屆中國台灣金馬獎:影帝范偉《不成問題的問題》,影後周冬雨及馬思純並列《七月與安生》

2017年第54屆影帝塗們《老獸》;影後惠英紅《血觀音》

2018年第55屆影帝徐崢《我不是葯神》;影後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

金馬獎標志:

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島名的字首,此外,它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稱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 。

金馬獎歷屆獎座:

金馬獎創立初期獎座依獎項有大中小之分。第一屆獎座出處已不可考,第二屆邀請青年雕塑家楊英風設計,以殷商圖紋構化「馬首是瞻」,表現得獎者的典範風華,之後配合時代進步,漸進設計為戰馬奔騰之姿,象徵電影藝術工作者向專業化、藝術化、國際化不斷努力的精神,也包含著華語片放眼世界、精益求精的宏觀胸襟,金馬意興風發、向前奔躍的姿態象徵了金馬獎引領華語電影奔騰不息之意 。

F.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獲獎名單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獲獎名單序號獎項獲獎名單01最佳劇情片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02最佳導演鍾孟宏《第四張畫》03最佳男主角阮經天《艋胛》04最佳女主角呂麗萍《玩酷青春》05最佳男配角 吳朋奉《父後七日》06最佳女配角郝蕾《第四張畫》07最佳新演員李千娜《茱麗葉》08最佳原著劇本高山、劉傑《透析》09最佳改編劇本劉梓潔《父後七日》10最佳動作設計 洪金寶《葉問2》11最佳音效杜篤之《艋舺》12最佳剪輯曾劍、布萊松-弗洛朗斯、翁首鳴《春風沉醉的夜晚》13最佳造型設計吳里璐《十月圍城》14最佳美術設計彭維民《當愛來的時候》15最佳原創電影歌曲雷光夏《第36個故事》16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佩曼-雅茲達尼爾《春風沉醉的夜晚》17最佳視覺效果南相宇、李庸基《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又名:《通天神探狄仁傑》18最佳創作短片《馬嘎巴海》19最佳紀錄片 《街舞狂潮》20終身成就獎徐立功21特別貢獻獎孫越22最佳新晉導演獎何蔚庭《台北星期天》23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李烈《艋舺》24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第四張畫》25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當愛來的時候》26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第四張畫》

G.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相關評價

金馬獎頒獎典禮前晚曲終人散,但賽果爆冷,《十月圍城》的王學圻意外敗給《艋舺》的阮經天,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唐山大地震》的徐帆大熱倒灶輸給《玩酷青春》的呂麗萍,無緣封後。不少中港電影人批評大會偏幫台灣片,連今屆金馬獎評審寧浩導演也透露開會時火葯味很濃,香港導演張同祖也覺得賽果偏幫台灣電影。
金馬獎可信度依然比金像獎高。中國媒體黑社會式的吹捧馮小剛徐帆不惜報道假新聞,令人生疑。
金馬獎近年屢被指為小圈子游戲,據悉其評選准則也欠權威性,初選僅由5位台灣評審檢閱所有報名影片,進入復選才增至11名台灣評審選出入圍名單,決選再加入2至4名海外評審選出得獎名單,控制權全在台評委手裡。今年大會明顯要熱捧台灣本土電影,所以賽果才會爆冷連連。
曾執導《瘋狂的石頭》的導演寧浩也是今屆金馬獎評審之一,他說:「金馬獎是票選制,我們只能投出自己的選擇,其實評審的討論火葯味很濃,比如攝影獎,那怕你不是這塊的權威,一樣有投票權。」寧浩對徐帆失影後獎也很無奈。
11月20日晚第47屆台灣金馬獎頒發,小成本電影繼續受到鼓勵,但影帝阮經天和影後呂麗萍均稱得上冷門。對於影後熱門徐帆的「失利」,馮小剛在微博上稱影片票房好遭人恨,「她是路線斗爭的犧牲品。」對此本屆金馬獎終審評委黃建業回應稱:「評委是就表演論表演,很難說票房好壞影響到選擇。」此外,對於影帝為何頒發給阮經天,是否有意保護台灣本土片等質疑也一一做出回應。
疑問1
徐帆為何輸掉影後?
因表演猛烈不夠討喜
金馬獎揭曉前,徐帆因在《唐山大地震》中的出色表演被認為是影後熱門人選,而最後的「失利」讓馮小剛略感不服,頒獎次日晚他在微博上寫道:「『唐』大賣就已鑄成今天的結果,賣了6.6億還把獎給你?恨你還來不及呢。這是生態平衡……她是路線斗爭犧牲品。」徐帆則通過丈夫的微博稱不在乎得失。
對於馮小剛的言論,黃建業稱:「我個人很喜歡徐帆的表演,但評委都是就表演論表演,很難說票房好壞影響到他們的選擇。而且每個演員表演都有正反面意見,徐帆的表演有比較猛烈的部分,可能有些評委不喜歡。」黃建業透露,前兩輪湯唯和徐帆陸續淘汰,就剩下張艾嘉和呂麗萍,「呂麗萍飾演的單親媽媽撐起《玩酷青春》全片,她在遭逢生活上的困難及教養孩子的無奈中,有很強的演繹。由於同是演繹朴實的單親媽媽,出局的徐帆的票數就落到了呂麗萍身上,最終後者以一票之差勝出。」
疑問2
阮經天如何贏老戲骨?
因有所突破以示鼓勵
王學圻在《十月圍城》中的表現一直被看好,但繼年初在香港金像獎上輸給《歲月神偷》的任達華,此番又輸給《艋舺》中的阮經天。黃建業稱阮經天此番摘掉偶像的標簽,得到多數評委看好。來自香港的評委舒琪也認為結果合理,他透露,「我個人投給了阮經天,以他的資歷有這樣的表現很不錯。但王學圻則用一個傳統的手法演繹,反而沒有阮經天突出。」對於王學圻的落敗,黃建業表示:「王學圻在《十月圍城》的戲份被割裂得很嚴重,導致整體戲份偏少。」此外他認為倪大紅在《透析》中的表現也很突出,只是電影氣氛太壓抑,讓其演繹較難表現出來。
疑問3:
台灣本土片受到保護?
絕非評委團主流依據
黃建業告訴記者,在投票過程中,地域是比較少被考慮到的,或許一兩位評委身上會有,但絕對不是主流。對於台灣影片得到保護,拿了最佳影片獎的張作驥導演認為:「保護不來的,要吃漢堡的還是會吃漢堡,有的人卻偏愛小籠包。我只希望《當愛來的時候》票房再好一點。」
【金馬影帝鮮有本土演員】
自1999年柯俊雄憑《一代梟雄:曹操》獲得金馬影帝以來,阮經天是11年來首個獲得影帝的台灣演員。影後方面,除2004年楊貴媚和2005年的舒淇,11年來金馬獎影後全部是大陸、香港演員。 金馬獎對於華語電影工作者來說,是一年的總結,在每年的11月份頒發,之後的12月份沒有重要的獎項開頒,在這個時間點上,金馬獎也算是辭舊迎新了。金馬獎的時間缺陷在於,它會錯過12月份的許多華語大片,因為賀歲檔才是大製作影片的匯集地,所以《十月圍城》這樣在2009年12月份上畫的電影,就只能等到2010年年底才能亮相金馬,有個時間差的遺憾,金馬就不能像香港電影金像獎那樣將賀歲檔的大片一網打盡,或許金馬獎可以考慮像美國奧斯卡那樣,改在每年的2月份舉辦,這樣子或許會使的金馬獎更有看頭,而不是讓去年年底的一些影片來金馬獎爭奪獎項了。
1、 越來越小眾化的金馬獎
台灣電影目前在華語電影圈之內仍然是很尷尬的局面,每年並沒有多少部台灣電影能夠引起足夠的關注,今年最火的台灣電影就是《艋舺》,阮經天憑借這部影片奪得金馬獎影帝桂冠,為台灣電影新人增添了幾分力量。本屆金馬獎台灣電影大獲全勝,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導演等多個獎項上都是獨占鰲頭,侯孝賢作為金馬獎主席,強推台灣電影也無可厚非,但這樣台灣電影是否真的強到這種地步了嗎?
本屆金馬獎不管是入圍的台灣電影,還是獲獎的台灣電影,都是相對小眾的影片,和去年《不能沒有你》橫掃金馬獎情況一樣,文藝片今年依然是金馬獎的心頭所好,可是這些影片真的擁有廣泛的觀眾群嗎?不要說在內地或者香港,即使在台灣,《當愛來的時候》、《第四張畫》、《父後七日》都不是備受矚目的影片,金馬獎的文藝氣息越來越重,扶持文藝電影是對的,但似乎不要一條道上走到黑,台灣電影連年低谷,不也是因為台灣商業電影的極度匱乏嗎?現在金馬獎難道要和台灣電影一樣走向同樣的低谷嗎?
2、 難以捉摸的金馬獎
曾國祥和尹志文執導的《戀人絮語》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的角逐,這個獎項的頒獎嘉賓是他的爸爸曾志偉和姐姐曾寶儀,在之前外界看來,曾國祥此次獲獎的幾率很大,大家都想看到一個全家在頒獎台上團圓的景象,但是,這幅美景最終沒有出現。獎項的角逐對於入圍來說,是四分之一的機會,所以提名人都有機會得獎,曾國祥沒能獲獎,或許也是彰顯了金馬獎的公正吧。
但阮經天戰勝王學圻,《當愛來的時候》戰勝《十月圍城》,多少還是讓人感到意外,最佳導演的角逐上,鍾孟宏的脫穎而出也是堪稱黑馬,種種結果都讓人看到了台灣電影的絕對優勢,這樣看來,金馬獎似乎又不是那麼公正和令人信服。金馬獎既然是把兩岸三地的優秀電影和電影人都匯聚一堂,那麼為什麼會造成台灣電影大獲全勝這樣的局面呢?況且是在有《十月圍城》這樣出色作品參與的情況下,金馬獎不應該成為一個地域色彩越來越濃烈的獎項。
3、 能否激勵台灣電影的金馬獎
金馬獎今晚讓台灣電影揚眉吐氣,張作驥在2002年憑借《美麗時光》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之後,今年又憑借《當愛來的時候》又一度捧得金馬獎,兩度將金馬獎最佳影片收入囊中,這樣的成就連金馬獎現任主席侯孝賢都未能達到,侯孝賢目前為止還未能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大獎,這在台灣影壇也算是怪事一件。現在侯孝賢擔任金馬獎主席,對文藝類電影也展現出了偏愛。但文藝片始終不是市場的主流,金馬獎評委不跟隨大眾的腳步,一心一意支持文藝電影,精神可嘉,但對於市場而言,這並不是明智之舉。
從目前台灣電影的生存現狀來看,或許就像鈕承澤的電影片名和內容一樣——《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台灣電影人就是在夾縫求生,立足於台灣的金馬獎是面向整個華語電影圈的,台灣電影本身不給力,也導致了金馬獎的營養不良。本屆金馬獎的獲獎影片即使在藝術質量上過關,但影響力較小也導致了金馬獎自身的影響力削弱,這勢必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從長遠來看,台灣電影和金馬獎都需要能夠造成良好市場反響的藝術佳作來增添活力,魏德聖明年正在製作的大片《賽德克·巴萊》,或許能給台灣電影帶來一些全新的改變。
金馬獎自1996年開始改革為面向全球華語片(包括內地、美、加、新加坡等地,而改革後的首屆便是由內地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等)的電影獎,並為了保障本土電影及電影從業者而次年增設評審團大獎(獎勵台灣電影)及評審團特別獎(獎勵台灣電影人員)。不過,在金馬獎的四十七屆歷史里,絕大部分時候還是由台灣本土電影獲得金馬獎的主要獎項,無論是台灣電影沒落的九十年代末還是隨著「超過世代」崛起的今天。
而本屆金馬獎,整體上又是一次對「超過世代」的肯定:獲得台灣傑出電影的《第四張畫》,其導演鍾孟宏的導演處女作《停車》便是超過世代的代表作,憑《艋舺》獲得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李烈,在當年也曾監制影片《囧男孩》成為當年超過世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另外則是《海角七號》、《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九降風》等),而獲得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的《父後七日》的導演王育麟與劉梓潔,也可以歸入到超過世代……
另外,本土化還包含了另一層意思,即這些獲獎的台灣電影往往帶有著比較濃厚的本土生活氣息與色彩,如《艋舺》,表現出八九十年代台灣艋舺地區的血與淚及復雜的情緒,而《父後七日》充滿著濃厚的鄉土人情風俗,《第四幅畫》則通過兒童的眼光構成一幅現代社會的浮世繪。
平衡化:
既然金馬獎是一個面向全球華語電影的獎項,評審團還是在本土化的基礎上盡量的尋求平衡,包括台灣本土以外地區的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
去年只有三部香港電影入圍五個獎項遭遇了不少人的詬病,今年則有《十月圍城》、《月滿軒尼詩》、《葉問2》等九部影片入圍,並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等獎項,但比較特別的是,《狄仁傑》、《十月圍城》、《葉問2》各自獲得一個獎項,帶有些分豬肉的味道。如果再加上菲律賓影片《台北星期天》,內地電影《透析》、《玩酷青春》等都僅是獲得一個獎項時,這種分豬肉的意味更加明顯。
相比於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比較注重於商業性與電影工業的影響,內地金雞百花電影獎的注重於主旋律影片,金馬獎則側重於電影本身的藝術性,即使是在這商業化流行的時期,金馬獎還是堅持著努力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的關系。如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的《葉問2》、最佳造型設計的《十月圍城》都是商業性比較濃的影片,但在其它的技術性獎項里,同樣有《艋舺》的最佳音效、《當愛來的時候》的最佳攝影等平衡;而呂麗萍憑借《玩酷青春》獲得最佳女主角,也有平衡的意味。
縱觀本屆金馬獎的獲獎結果,過度保護本土電影及分豬肉這兩點,可能會成為影迷群體的詬病之處,倒是如今的金馬獎相比金像獎、金雞百花獎等,更加的敢於、勇於不斷的改革改進,被台灣影評人黃仁贊為是「雖然每年風波不少,卻是當今全球唯一力求改進的華人影展」。
何況,實行輪替制的金馬獎主席及不斷變動的評審團成員(每年都在20名左右),也使得金馬獎既帶有專業性(評獎過程有所類似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等,評審團成員集體討論再表決出各項獎項),又有變化(如前幾年時金馬獎更側重於商業性作品與香港電影,這兩年再度側重本土化製作)。

H.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這部電影獲過哪些獎項

呵呵,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呢
獲獎記錄
2010年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南相宇、李庸基:《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編輯本段獲獎提名
2010年 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提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0年 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提名:徐克 2010年 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提名:劉德華 2010年 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提名:李冰冰 2010年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提名:南相宇、李庸基 2010年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提名:洪金寶 2010年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提名:趙崇邦 2010年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提名:余家安 2010年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音效提名:王丹戎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提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徐克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劉嘉玲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鄧超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梁家輝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提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著電影音樂提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提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提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剪輯提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提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1年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提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I. 47屆金馬獎哪些人得了

最佳劇情片: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導演:鍾孟宏《第四張畫》
最佳男主角:阮經天《艋胛》
最佳女主角:呂麗萍《玩酷青春》
最佳男配角:吳朋奉《父後七日》
最佳女配角:郝蕾《第四張畫》
最佳新演員:李千娜《茱麗葉》
最佳原著劇本:高山、劉傑《透析》
最佳改編劇本:劉梓潔《父後七日》
最佳動作設計: 洪金寶《葉問2》
最佳音效:杜篤之《艋舺》
最佳剪輯:曾劍、布萊松-弗洛朗斯、翁首鳴《春風沉醉的夜晚》
最佳造型設計:吳里璐《十月圍城》
最佳美術設計:彭維民《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雷光夏《第36個故事》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佩曼-雅茲達尼爾《春風沉醉的夜晚》
最佳視覺效果:南相宇、李庸基《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又名:《通天神探狄仁傑》
最佳創作短片:《馬嘎巴海》
最佳紀錄片:《街舞狂潮》
終身成就獎:徐立功
特別貢獻獎:孫越
最佳新晉導演獎:何蔚庭《台北星期天》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李烈《艋胛》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第四張畫》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當愛來的時候》
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第四張畫》

J. 歷屆金馬獎影帝都有誰

第四十五屆【金馬獎】(2008年) :張涵予《集結號》

第四十六屆【金馬獎】(2009年):張家輝《證人》;黃渤《鬥牛》

第四十七屆【金馬獎】(2010年):阮經天《艋舺》

第四十八屆【金馬獎】(2011年):劉德華《桃姐》

第四十九屆【金馬獎】(2012年):劉青雲《奪命金》

第五十屆【金馬獎】(2013年) :李康生《郊遊》

(10)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擴展閱讀

金馬獎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語及華人電影報名,每屆頒發23個獎項。由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審團在觀賞完所有影片,探討討論後投票選出得主。

除了正式獎項外,還有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兩個會外獎。終身成就獎或特別貢獻獎,則由各電影工(公)會推舉,執行委員會投票選出。

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一般於每年11月至12月於中國台灣舉行頒獎典禮。

閱讀全文

與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危化生機電影演員 瀏覽:471
pr如何導入下載好的電影 瀏覽:43
老北京的紅星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488
山西影視2018經典電影 瀏覽:204
電影推薦排行榜古裝 瀏覽:193
各電影院2月12新排片表 瀏覽:988
奧特曼電影國語版愛奇藝 瀏覽:324
傷害女孩的電影 瀏覽:247
雅甲電影演員表 瀏覽:99
大型國產電影精彩片段 瀏覽:978
立夏看電影 瀏覽:505
哪裡能下電影mo4 瀏覽:813
角鬥士國語電影下載 瀏覽:115
被父母遺棄的女孩電影 瀏覽:701
電影母親的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36
貓眼電影怎麼加會員卡 瀏覽:593
出軌在線中文電影 瀏覽:643
受到誘惑的女人電影 瀏覽:613
電視劇電影里的人物 瀏覽:108
吝嗇鬼法國電影劇情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