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商業化是中國電影的推手還是殺手
萬事都有利與弊!~商業化可以是電影拍的越來越精彩!~我認為商業化能推動電影事業走的更遠
『貳』 當前中國電影產業是否存在過度商業化現象
2013年2月,我國影院的放映場次達200多萬場,環比1月份基本持平;觀影人次達5700多萬,增長近1000萬人次,增幅達19%;共產出票房21億多元,大增近5億元,增幅高達近30%。
前瞻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生產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2012年,我國3D數字放映、IMAX巨幕放映設備普及率進一步提升,其中中國巨幕數字放映系統開始投入商業運營,打破了美國IMAX格式的壟斷;國產3D、巨幕電影的製作水平取得突破,12部國產3D影片登陸市場,《十二生肖》、《一九四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等嘗試通過IMAX。報告分析認為,正是由於各種類型電影均發力,才使得我國電影市場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植入式廣告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電影實行產業化改革之初,全國票房只有9.2億,僅僅10年的時間,2012年中國電影的年票房就超過了170億,是2002年票房的18.5倍,平均年增長率達到33.90%,2013年只要保持20%左右的增幅,全年票房就將突破200億大關,而這只是一個保守估計。相信隨著我國電影市場的繁榮,電影植入式廣告市場發展前景也將十分廣闊。
『叄』 如何看待電影商業化
電影商業化切莫舍本求末雜言碎語
這是個資訊泛濫成災卻又是極度缺乏有效資訊的時代。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近些年來全球商業化思維,讓更多的媒體及媒體人忘記了自己身上的責任。有些媒體利用其影響力一味地靠揭露隱私或是極盡一切手段來搏得觀眾眼球以達到商業目的,雖贏得了商業利益,卻製造了無數的垃圾資訊,有的甚至誤導民眾,對內貽害百姓,對外醜化民族。在商業利益面前,「凡事娛樂化」似乎成了傳媒人生存發展的趨勢。殊不知,這種凡事「娛樂化」做法取悅了一部分觀眾,但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教壞甚至「謀害」我們的下一代。
最近聽聞《滿城盡帶黃金甲》落敗奧斯卡的消息,有好多人發出嘆息,覺得可惜,但在我看來此事見怪不怪,水平如此,落選奧斯卡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這表明,在中國電影面臨大改革的時代,任何模仿甚至是照搬照抄好萊塢商業套路的路線都是錯誤的。所謂的一些「大導演」可以對觀眾蒙騙一時發點不義之財,但要一直成名搏利下去,肯定是行不通的。
一直以來,中國電影的商業化運作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表現上,舍本而求末,真正文化環境上的差異及其所造就的內在精神並沒有表現出來。因此,這些年來中國所謂的商業大片真是乏善可陳,反倒是盲目模仿好萊塢模式的習氣多了起來。同樣想角逐奧斯卡但落選的還有與《黃金甲》命運相似的《夜晏》,這兩部影片同樣以西方人學中國太極時只看「花拳綉腿」而無視內在功力一樣,「形」相近而「神」相遠,可以一時靠鋪陳大場面兼用明星來吸引觀眾的眼球,但終究卻逃不脫評委的銳利眼神,也不可能成為口碑相傳的好電影的。在中國目前電影商業化水平普遍低下的情況下尚可蒙騙一下觀眾,但在新一代奧斯卡的評委面前,終究逃脫不了落敗的命運。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長期久來往於中西之間的中國商人寫的,內容說的是至今為止很多西方人還認為中國仍然如《紅高粱》劇情中所描繪的野蠻和愚昧。事實上,即便是當時那個年代,也不像這部電影里所展示的情況那樣。大家其實都很清楚,一般的西方人通常少有機會到中國走訪,所以也只能從中國電影上了解中國,而他們最有機會看的,是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而張藝謀的電影他們看得最多。於是,在這些人的眼中,貧窮落後與愚昧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回顧一下張藝謀的發家歷程,可以發現他的真正所好:從充斥「偷情」、「亂倫」等低俗情節令其聲名遠播的《紅高粱》,到後來的《菊豆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等許多電影,都極度顯示出張藝謀拙劣地「形式主義」手法。而《黃金甲》仍舊擺脫不了此類惡俗手法,「偷情」與「亂倫」不絕於「目」。除了這些,老謀子還能拍些什麼?
20多年來,中國幾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相當多的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卻並未有多大變化。中國貧窮、落後、愚昧的形象充斥了他們的心裡,極大的醜化中國及中國人的形象,而造成這種狀況的恰恰是那些所謂的「大導演」。作為傳播文化藝術及民族精神的電影人,肩上的責任是宣傳教化人性中的真善美、唾棄假惡丑,但他們卻並未如此。
如今,《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一部部電影出來了,製片方的確賺翻了天,但觀眾不知不覺中被忽悠。在最近《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影片中除了花里胡哨的濃墨重彩能夠刺激到人的眼球之外,就是近乎「赤裸裸」的宮女胸脯。老謀子還將這部影片拿去角逐「奧斯卡」,結果可想而知。
在這個到處充斥著「赤裸裸」的銅臭氣息的時代,即便是一堆文化垃圾,只要經過不負責任的商業炒作與不負責任媒體的胡吹瞎捧,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穿上華麗外衣,來忽悠甚至是蒙騙觀眾。真希望那些所謂的「大導演」們能夠多點良心,多點責任,不要只靠「拍腦袋」來拍電影,「要深入群眾」,走出去的同時能夠走回來,真正立足人性根本,傳播真善美,才能不辱民族使命!
參考如下地址:
http://cool728.blog.163.com/blog/static/103759620070210470369/
『肆』 中國的電影為什麼拍的越來越商業化和中國的經濟有什麼關系
分級都沒有,類型片混亂,每年固定幾個大片掃一片票房,投資大肯定就商業化啊,不然哪兒來錢。導演光研究怎麼植入廣告了能不商業嗎,所謂的新生代導演沒幾個靠譜,拿電影當mv拍,不貼錢不錯了。商業才有大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肯定需要一些快餐性的東西,現在文化消費需求是大,但是層次都不高,你能拿小眾文藝片參加電影下鄉活動嗎,整體市場需要一些快,刺激,大眾的東西。電影的商業和房地產,股市其實本質上沒有不同,但我相信這都只是過程,就是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那個成熟的結果了。(純屬個人觀點,一個字一個字在pad上敲下來的,也很片面,就參考一下吧)
『伍』 電影商業化的商業推廣成風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寧宇在賀歲檔研究中指出,為擴大宣傳效應,片方經常有意識地泄漏或乾脆編造一些駭人聽聞的消息,如緋聞、爭斗、事故、粗口、走光等。不幸的是,這些低俗的招數大多效果良好,為賀歲片票房的飆升貢獻了奇特的力量。「賀歲片在宣傳營銷方面的進步,遠遠快於電影本身的進步。這使得賀歲片在營銷方面,產生了過度宣傳、過度包裝的現象。」
相比之下,另一些業內人士卻認為,目前中國電影營銷做得還遠不夠。「我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為歷史,商業化運作是中國電影財富增長的必由之路。」據新影聯副總經理高軍介紹,中國電影的宣傳經費比例跟好萊塢相比,還差得遠呢。有影院經理就感慨,這次《讓子彈飛》的營銷絕對值得研究,竟然導致網上口碑一邊倒。事實上,該片投入1.1億元製作費,卻投入5000萬元做宣發,比例遠遠超過了總成本10%的通例。製片人馬珂認為,要讓至少兩億人知道這部電影,捨不得花錢根本不行。這部影片的投資比例基本上達到了好萊塢的水準。
作為後發性的中國商業電影,大規模商業化包裝推廣之風,肇始於2002年張藝謀的大片《英雄》。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研究員金燕的看法也頗具代表性:「原來我很反感大規模營銷,當年對《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宣傳炒作很反感,但現在覺得製片方怎麼吆喝也不過分。你弄出一個商品來肯定會炒作,要不然也達不到好票房。可能觀眾會有惡心的反應,但還是一邊煩一邊看。」
這就是過度商業化嗎
2010年賀歲檔最為奪目的影片當屬《讓子彈飛》,但這部影片也充滿了爭議。一邊是眾多網友「交口」稱贊,另一邊卻又引來一些觀眾的激烈批評。央視主播郭志堅指責該片充斥臟話、血腥場面和性暗示,屬於少兒不宜。作家陸天明則撰文斥責道:「有人批評《讓子彈飛》粗話連篇、色情。這真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清華大學教授肖鷹更聲稱,中國電影不缺少「血腥」,缺的是藝術。這類完全相反的論調,如今在電影界屢見不鮮。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更加尖銳地指出,中國電影不能以「文化貧血症」來迎合票房GDP。他以《讓子彈飛》為例,猛烈批評該片把原著小說的歷史背景掏空,把大悲劇改成一場匪與霸的「雙雄會」,與原著相比,堪稱「化神奇為腐朽」,影片所有的荒誕情節都脫離歷史,「踐踏原作,娛樂過度,喪失精神文化的社會功能,不敬畏歷史和文化,只追求感官刺激,這就是過度商業化」。
究竟是過度商業化,還是在過度山寨化
《讓子彈飛》中的「拳頭加枕頭」,《大笑江湖》的惡俗搞笑,在一些人看來,具備了當下國產電影內容商業化的典型特徵。讓觀眾感到不滿足的是,一部電影看的時候挺樂,走出影院就忘了內容,甚至看了就後悔。「過去對娛樂的理解非常狹隘,認為拳頭、裸露等低俗的鏡頭就受觀眾歡迎」,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接受采訪時指出,今天的娛樂早已超出低俗的水平,而國產商業片為追求票房,娛樂觀眾的方式還是那麼低級趣味,手法顯得很幼稚。
尹鴻認為,中國電影與歐美電影相比,還處在市場化的初級階段,在商業訴求上顯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某些商業電影過度依賴明星資源,過度依賴商業炒作,過度依賴暴力情色,過度依賴插科打諢,難免出現叫座不叫好、養眼不養心、雅俗不共賞等負面現象。這也導致電影文化品質受到影響,被過度山寨化搞得不倫不類。
對於國產電影內容是否過於商業化,一些專家認為,其實還不夠商業化,國產類型片還太少,看來看去就是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幾個導演的作品。不僅如此,就類型本身而言,也還開發得很不夠。在2010年所有上億的影片中,佔比例最高的還是動作片,或古裝歷史劇情片,2010年雖有《讓子彈飛》、《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2》算是例外,但類型仍顯得十分單調,中國電影市場暫時還談不到產品多樣性的問題。導演高群書認為,中國電影必須學習好萊塢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
『陸』 中國電影什麼時候開始商業化的
從90年代開始提倡電影商業化。
『柒』 中國電影商業化後為什麼越拍越爛拜託了各位 謝謝
以前電影產業是國家養著的,所以導演會按照自己的風格演。如第5代更注重藝術性。現在是電影產業養著國家,成為為了國家賺錢的工具。所以電影就開始迎合觀眾,以商業價值為住。電影產業就跟國家養的小雞一樣現在小雞長大了,國家對電影說「你以後給我下蛋吧」
『捌』 商業化電影的生產要素
商業化電影要有投資商,導演,演員,製片系統,宣傳機構,炒作團體等。2010年歲末的中國影壇充滿了喜慶狂歡的氣氛。進入12月,票房急劇增長,全年票房破百億元已成定局。但在票房高速增長的同時,關於中國電影是否過度商業化的爭論也一浪高過一浪。眼下的電影市場,觀眾不難發現,一部電影尚未上映,前期宣傳已狂轟濫炸,除去奢華的首映儀式、導演明星集束訪談之外,更不乏惡性營銷、炒作的手段。一部電影放映之前,各大網路論壇、貼吧、微博中便有很多人大肆贊美這些作品,這些評論引誘觀眾走進影院,但看過之後卻發現電影根本沒有網上點評得那麼好。這種惡性營銷手段,也被觀眾認為是電影過度商業化操作的典型。相比之下,另一些業內人士卻認為,目前中國電影營銷做得還遠不夠。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更加尖銳地指出,中國電影不能以「文化貧血症」來迎合票房GDP。
『玖』 盡道當下中國電影缺少文化氣質,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當下中國電影缺少文化氣息的原因有三點。第一點,中國電影日趨商業化。第二點,中國電影市場的文藝片不親民。第三點,相比擁有文化氣質的電影,人們對於能夠刺激感官的畫面更加喜歡。
第三點原因,在中國的電影市場,觀眾更加願意去欣賞對感官產生最大刺激的畫面。放眼近幾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備受人們歡迎的電影,要麼就是,國外進口的商業科幻大片,要麼就是國內自己以玄幻,賽車,戰爭等為題材的電影。這種電影會對人體的感官帶來一定的刺激,相比於平平淡淡的文藝片,在影視作品中嵌入深層次文化的內容,觀眾在觀影的時候得不到一種快感,自然就會被摒棄。
『拾』 如何評價鞏俐所說的「中國電影越來越商業化,只看票房,越走越偏的觀點
鞏俐說的?原來她最近在思考這么深層次的問題(但願用的是腦,而不是某個部位)。
來看看中國的一個小省份,台灣,最近一些年我們看到的一些所謂的文藝片,小成本,小製作,票房不高,觀感那是杠杠的好。輕度商業化影響它成為好電影的事實了嗎?所以中國電影,要想發展的更好似乎並不一定要靠重度商業化,還是那句話,要想抓住一個男人,先要抓住他的胃。電影市場的好壞,取決於觀眾想吃哪口。
中國電影未來的出路在於有那麼一些人,目光深邃,看的夠遠,通過泡沫塵埃,把帆對准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