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准備了十年的是什麼電影啊
台灣沒有準備
是魏德聖導演准備的
B. 孽子的影片評價
電影《孽子》在當時的台灣社會引起不同的回響,毀譽皆有,並榮獲台灣電影金馬獎1項提名。
在紐約首映場上,全體觀眾起立鼓掌,歷久不衰,廣被媒體報導。同時被選為「洛杉磯第一屆同性戀影展」的開幕片、加拿大蒙特婁影展觀摩片、紐約影展觀摩片。
本片沒有原著中濃重陰暗的悲情與畸零,也沒有電視版郁悶低調的抒情、寫實氛圍,和一群外型水晶般亮麗的偶像男孩們助陣,而將關注的焦點鎖定在一群受社會排擠的局外人(outsiders)與他們的流離家庭敘事。就八零年代的台灣電影史而言,它不僅打造了亮麗的票房成績,成功地突破了主流禁忌並引領社會風氣前進;而片中隨劇情發展,搭配了大量商業流行歌曲(原聲帶由孫越與虞戡平導演等人主唱),此種影音產業策略結盟的手法,亦是當時台灣電影曾一度光輝燦爛的獨特文化印記,可供現今觀眾回味那八零年代的懷舊氣氛。
C. 台灣有個好萊塢的時代背景
黑白台語電影在1969年以前,曾經在台灣有過一段狂熱的年代,黑白台語片在人們的心目中就等同於『電影』一詞,整個六零年代,就是台灣電影史的第一個黃金十年,許多長輩至今都還對當時的盛況歷歷在目、對當時經典的電影和影星如數家珍,眾多『主題曲』更是隨時都能朗朗上口,那一個黃金十年帶給老一輩觀眾的感動,就如同今天一樣反映在對大明星的狂熱、大街小巷對熱門主題曲的傳唱 。這段歷史之所以傳奇,有一半在於短短的十年內,創造了無數的經典作品和巨星,例如:《舊情綿綿 》、《望春風》、《少女的祈禱》、《悲情城市》、《王哥柳哥游台灣》、《孤女的願望》、《白賊七》、《龍山寺之戀》電影,演員則有文夏、田清、白蘭、何玉華、金玫、金塗、戽斗、柯俊雄、陳秋燕、陳揚、洪一峰、阿匹婆等。傳奇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台語電影轟動和熱門的程度,最高紀錄的1962年創下單一年度120部的驚人年產量,最炙手可熱的演員,甚至同時要軋上8部戲;最當紅的劇作家,同時要撰寫高達7部的劇本。 然而演藝圈傳奇的背後,總是上演著潮起潮落的戲碼,短時間內創下的高峰,就在晚期製作成本低落造成粗製濫造、彩色電視崛起、政府推行國語化政策的三面夾攻下每況愈下,時至1969年以後已經幾乎沒有人要看了。而《阿嬤的夢中情人》,就是史上第一部以這段真實台灣歷史作背景的電影,以現代人的眼光和所處當代台灣電影環境,回頭檢視那個曾經盛極一時,又令人唏噓的一代。
1955年至1981年台語片的高峰期,有多數電影都在北投一帶取景拍攝。最新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為追求符合當年景緻的拍攝環境,劇組走訪全台各地,先在台語電影的聖地北投,搭設一條六零年代風味街道全景,在中國電影製片廠,從街道以至於商店陳設無一不精雕細琢,全為呈現當年風貌,且於雲林虎尾的古跡––台糖第一公差宿舍改裝日據時期風格的木造建築,代替在北投已不復見的日式溫泉旅館建築及室內裝潢。另外,於林口苦苓林老戲院取古老戲院室內景,現苦苓林戲院仍呈現半廢棄
D. 林青霞出道至今 一共拍了多少部電影啊
林青霞在「台灣電影史料庫」中的記載
日期:2006-01-27 作者: 來源:青國青城明星俱樂部
這是台灣電影史料中有關林青霞的索引, 是正式的史料記載, 不含八卦或娛樂新聞的。 由此可見到林姐姐在台灣的發展部分(香港部分在香港電影史料上也有), 同時稍微可見台灣電影近30年的盛衰變化。
史料索引資
1996-01-03 林青霞產下一女
1995-08-28 電影百年盛會, 關錦鵬力邀林青霞,張國榮
1995-07-11 林青霞耶誕節當媽媽。
1994-06-29 林青霞與邢李(火原)將於六月二十九日在美國舊金山完婚,行政院新聞局長胡志強在婚禮前夕委託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舊金山辦事處新聞處長王壽來,送去六十六朵玫瑰及他對林青霞及邢李(火原)婚禮的恭賀之意。
1993-03-25 林青霞「東方不敗」征服高麗,韓國主動洽購每部十萬美金。
1992-10-07 今年金馬獎活動以資深影人為介紹主題的「電影檔案」刊物決定了林青霞等四位人選。
1992-06-29 林青霞要求在「東邪西毒」片中投保金額為一千萬港弊。
1991-12-24 獲得香港電影導演徐克的大力支持,舞台劇名家賴聲川首度進軍電影的新片「暗戀桃花源」,確定於明年1月9日在基隆開拍。徐克導演並將提供海外發行及特技製作的協助。「暗戀桃花源」的電影版將由林青霞和李立群、金世傑等舞台劇演員一同演出。
1991-11-26 林青霞表示不再堅持金馬獎要特別禮遇之。
1991-11-10 歷年受邀之金馬獎頒獎貴賓均自付食宿費用,今年林青霞和鄭裕玲要求主辦單位負擔。
1990-05-28 金馬影帝陳松勇最近身價飛漲,已成為國內片酬最高的男演員,每部片酬已達百萬以上,在電影事業不景氣的時候,算是一個異數。陳松勇日前接下一部描述現代師生相處的影片,片酬高達一百萬元。目前在台灣電影圈行情最高的還是港星,但土產演員則一再被削價價,除了林青霞、陸小芬之外,百萬身價者寥寥可數,陳松勇奮起直追而上,榮榮登百萬影帝。
1989-11-21 高仕公司籌拍「紅玫瑰和白玫瑰」,擬請關錦鵬導演,林青霞擔綱。
1989-02-21 中美洽拍「中國通」,考慮由林青霞擔綱。
1988-10-01 邵玉銘嘉許影星林青霞放棄與謝晉合作「最後的貴族」。
1988-07-11 大陸頻頻邀請台灣著名影星前往大陸參加影展,新聞局電影處長廖祥雄11日表示,希望影星們切莫心急,一定要配合政府政策行動,以免落入中共統戰的圈套。金雞獎和百花獎定下月舉行頒獎典禮,許多台灣影星如林青霞、徐楓和胡慧中等人,都被邀出席頒獎或擔任貴賓。日前,香港左派「大公報」報道女星林青霞赴大陸拜訪導演謝晉,但林青霞11日已親口否認認,並斥「大公報」的報道「無聊」。
1988-06-29 新聞局電影處表示,女星林青霞如果演出大陸導演謝晉的新片「最後的貴族」,將與現行電影法令「有所抵觸」。電影處29日獲悉林青霞要拍「最後的貴族」,曾打電話到香港找林青霞,希望「勸說」她打消主意,但未能聯絡上。電影處表示,林青霞如果和大陸影人合作拍片,不管有沒有赴大陸拍攝,都違反現行電影法令。
1988-02-29 行政院新聞局長邵玉鳴,29日頒獎金和獎牌給八位傑出電影從業人員。這八人分別是葛香亭、侯孝賢、小野、楊德昌、李屏寶、陳明章、陳坤厚和林青霞等八人。
1987-12-16 宣傳電影三級制,林青霞重拍短片。
1987-11-22 林青霞拍攝三級制宣傳片。
1987-09-29 林青霞請示與大陸接觸分寸,新聞局重申原則不變。
1987-05-13 林青霞因對角色及造型,戲份有意見,拒演「旗正飄飄」,最後同意兩天後再演出。
1987-03-06 「風蕭蕭」林偉生辭演,林青霞敲定。
1987-03-03 林青霞同意演「風蕭蕭」。
1985-04-10 獲白先勇授權代表處理小說電影版權權的代表謝家孝,昨向邵氏台彎分公司提出「一把青」的企劃案,表示可邀林青霞、秦漢聯手演出。
1984-11-05 林青霞獲頒第二屆國際傑出女性獎。
1983-08-19 劉家昌、林青霞因片酬糾纏不清而有分歧
1982-11-01 林青霞與西城秀樹在港合作拍片
1982-10-03 秦祥林在港腿傷復發,林青霞陪同赴美就醫
1981 中國女兵攪出是非, 林青霞真的是禍首
1980-09-05 林青霞與秦祥林在美訂婚
1980-09-04 秦祥林與林青霞在舊金山時間4日晚間舉行訂婚儀式。
1980-08-23 作家李敖23日宣布他將投資電影和唱片事業,已透過他在美國的合夥人葛大偉的幫助,與林青霞談妥一部戲的合約,林青霞將在明年二月前拍完這部戲。
1980-03-31 林青霞留美不歸,「古寧頭大戰」換角。
1979-08-14 林青霞炙手可熱,巨星,永升,中影,中制, 搶成一團
1979-05-18 秦漢初執導演筒拍「情奔」(林青霞主演)
1979-02-02 電影界組勞軍團到金馬等地區,包括林青霞,秦漢等人
1978-12-19 林青霞捐款一百萬元,支援愛國捐款活動
1978-08-04 林青霞在「沙灘上的月亮」中初試反派角色,效果不佳
1978-06-02 林青霞拍戲「拒吻」
1978-02-26 林青霞赴巴黎受到熱烈歡迎。
1977-01-16 林青霞將赴港演出「紅樓夢」。
1976-06-17 「八百壯士」獲亞洲影展最佳影片,林青霞獲最佳女主角
台灣電影筆記中的介紹!
林青霞 Lin Ching-Hsia/ Brigette Lin
1954年11月3日出生於嘉義,原籍山東。高中畢業後,某日在西門逛街被星探發掘而進入影壇。她的銀幕處女作是瓊瑤小說改編、宋存壽導演的《窗外》(1973),卻因為版權問題而無法在台上映;《雲飄飄》(1974)反而成為台灣觀眾認識她的第一步。
林青霞是七0年代後期最著名的文藝片巨星之一,與林鳳嬌、秦漢、秦祥林並稱「二林二秦」,尤其主演大量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而成為當年影壇「玉女」掌門人。1979年因為感情問題避走美國,返台時,文藝片逐漸沒落,但她依然在其他類型電影演出,並以《碧血黃花》(1980)、《慧眼識英雄》(1982)入圍金馬獎。當傳統國片式微、明星制度瓦解後,她轉往香港發展,依能維持第一女主角的聲勢不墜,主演了《警察故事》(1985)、《刀馬旦》(1986)、《今夜星光燦爛》(1988)等代表作,並以《滾滾紅塵》(1990)得到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2年,林青霞以《笑傲江湖Ⅱ之東方不敗》亦男亦女、顛倒眾生的形象,再攀事業高峰,兩年內主演了至少十三部武俠片。她不僅是極少數能橫跨文藝、武俠兩種極端類型的代表明星,也是走紅時間最長、幾乎從未被時代潮流給吞沒的傳奇之一。1994年下嫁香港商人邢李火原,即退出影壇,暫時為她的明星生涯劃上休止符。
一個非常不一般的評價:「林青霞何止代表了70年代,她代表的是半部台灣電影史。」
光明日報報社出版的《明星傳》[1992]
林青霞小傳
無缺打上來滴
林青霞,從《窗外》(1973)到《滾滾紅塵舞天涯》(1990),拍片近百部。一部戲接一部戲,拍到如今,她始終讓自己保持與普通人一樣的感覺,所以心態平衡。對於名利,她說從來沒有往這方面去想,一路走來,蠻自然,蠻順利的。因為她對工作的要求較高。
她說與秦漢的性格差不多,不挑剔,對物質沒有特別要求,生活得蠻自在,所以合得來。是銀屏上下情投意合的情侶。
1990年春,林青霞與秦漢一起到長春等地拍《滾滾紅塵舞天涯》,受到眾多影迷歡迎,又與親姐林莉相聚,她很開心、很開心。
這位1954年11月3日出生的山東姑娘、著名台灣影星,至今保持著「窈窕淑女」般的體型與心態。她讓大陸影迷看到的不只是瓊瑤筆下的朦朦朧朧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多情傷感的少女,而是一位清晰的具有秀逸典雅的氣質美,對事業、對親人、對影迷有著純純的愛、濃濃的情的電影藝術表演者。
1976年,她因主演《八百壯士》中的女童子軍楊惠敏,獲22屆亞洲影展的最佳女主角獎。
1988年1月18日,美國電影學院舉辦林青霞展,放映了林青霞主演的《窗外》、《夢中人》《警察故事》與《刀馬旦》四部影片。
她主演的影片有《雲飄飄》、《我是一片雲》、《奔向彩虹》、《月朦朧 鳥朦朧》、《一顆紅豆》、《彩霞滿天》、《在水一方》、《晨霧》、《金玉良緣紅樓夢》、《碧血黃花》、《慧眼識英雄》、《蜀山》、《我愛夜來香》、《今夜星光燦爛》、《風蕭蕭》、《英雄正傳》等。林青霞與周潤發還為兩人主演的、獲得1987年西班牙國際影展最佳影片獎的《夢中人》灌錄了主題曲。
林青霞在《滾滾紅塵舞天涯》中,主演才華橫溢的青年女作家沈韶華,她與在偽政府當文官的英俊、儒雅的章能才相愛。由於對人生的不同追求,因而愛感情中交織著既愛又恨、既憐又怨。抗日戰爭的風雲、硝煙,使這對亂世情侶幾度重逢幾度別離。這是一個令人嘆息、沉思、催人淚下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林青霞很喜歡這個角色。她因演沈韶華得第27屆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獎。
1984年11月4日,林青霞在美國舊金山接受孔子文教基金會頒發的「傑出女性獎」。同時獲獎的還有謝冰瑩女士、陳若曦女士、丁肇中博士。林青霞為自己能與幾位博學多才的前輩一起獲獎,感到「惶恐萬分」。決心做個好演員,不負殊榮。
她曾應美國總統里根及夫人南希、布希總統及夫人的邀請,以貴賓的身份出席重要活動。她也曾應新加坡總統之邀,成為慈善事業籌款活動的嘉賓。她參加過不少「上流社會」活動,但是不喜歡高攀有錢人家,攀大官,進入豪門。她喜歡過自由自在生活,只要跟時候自己的人在一塊,就覺得舒服,很開心。關於感情事,她說:順其自然了。君不見,銀幕下的林青霞生活得就是那麼自自然然瀟瀟灑灑,一派超脫的神采嗎!
1991年,林青霞在台灣首次登上了話劇舞台,在《暗戀桃花源》中,從一個扎著辮子的上海女學生演到老態龍鍾的婦人。她為自己開創了新的人生歷程。
1992年,她在李翰祥導演的《張學良傳》中主演趙四小姐(姜文演張學良、劉曉慶演於鳳至)。在香港拍《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等古裝武打片中反串男角。
E. 舉幾個電影名稱
先介紹一下 《AFI 100部最偉大的美國電影》(AFI's 100 Greatest Movies)
AFI是美國電影學會英文名(American Film Institute)的縮寫,該機構成立於1965年,由當時的總統約翰遜親自下令建立,代表了美國電影學術界的權威。
為了紀念電影百年(1896-1996),從1998年開始,AFI陸續進行了一系列美國電影史"百大"的評選活動。由他們提名,然後綜合學術界、製作業界和普通觀眾的投票,評選出過去一百年中美國電影的代表作,之前評選的主題包括最佳影片、經典海報、明星,喜劇等。
空前的慶典,從美國電影協會推薦的四百多部影片中挑選而出,集中了全美國一百多個電影發行公司的作品。最初美國新聞網CBS在黃金時間通過廣播預告參選節目,使得此次慶典具有廣度和重要性。
AFI 於1998年6月16日發布 《AFI 100部最偉大的美國電影》(AFI's 100 Greatest Movies)名單。 該名單由美國電影界的名流選出,這些人士包括藝術家,影評家和歷史專家,達1500餘人,候選電影有四百部。
下面是前100名,最後列出主演的名字(只列一個,太多不好列啊,至於導演,詳細情況你可以輸入電影名到網路或GOOGLE上去搜)
001. 1941 Citizen Kane 大國民;公民凱恩 Orson Welles
002. 1943 Casanblanca 北非諜影 Michael Curtiz
003. 1972 The Godfather 教父第一集 Francis Ford Coppola
004. 1939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Victor Fleming
005. 1962 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勞倫斯;沙漠梟雄 David Lean
006. 1939 The wizard of Oz 綠野仙蹤 Victor Fleming
007. 1967 The Graate 畢業生 Mike Nichols
008. 1954 On the waterfront 岸上風雲;碼頭風雲 Elia Kazan
009. 1993 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單;辛德勒名單 Steven Spielberg
010. 1952 Singing in the Rain 萬花嬉春;雨中曲 Gene Kelly And Stanley Donen
011. 1946 It's A Wonderful Life 風雲人物 Frank Capra
012. 1950 Sunset Boulevard 日落大道 Billy Wilder
013. 1957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桂河大橋;桂河橋 David Lean
014. 1959 Some Like It Hot 熱情如火 Billy Wilder
015. 1977 Star Wars 星際大戰;星球大戰 George Lucas
016. 1950 All About Eve 彗星美人 Joseph L. Mankiewicz
017. 1951 The African Queen 非洲皇後 John Huston
018. 1960 Psycho 驚魂記 Alfred Hitchcock
019. 1974 Chinatown 唐人街;中國城 Roman Polanski
020. 1975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飛躍杜鵑窩;飛越瘋人院 Milos Forman
021. 1940 The Grapes of Wrath 怒火之花 John Ford
022. 1968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 Stanley Kubrick
023. 1941 The Maltese Falcon 梟巢喋血戰 John Huston
024. 1980 Raging Bull 蠻牛 Martin Scorsese
025. 1982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外星人 Steven Spielberg
026. 1964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奇愛博士 Stanley Kubrick
027. 1967 Bonnie And Clyde 我倆沒有明天;雌雄大盜 Arthur Penn
028. 1979 Apocalypse Now 現代啟示錄 Francis Ford Coppola
029. 1939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史密斯先生上美京 Frank Capra
030. 1948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碧血金沙 John Huston
031. 1977 Annie Hall 安尼·霍爾;安尼荷爾 Woody Allen
032. 1974 The Godfather Part II 教父第二集 Francis Ford Coppola
033. 1952 High Noon 日正當中;龍城殲霸戰 Fred Zinnemann
034. 1962 To Kill A Mockingbird 梅崗城故事 Robert Mulligan
035. 1934 It Happened One Night 一夜風流 Frank Capra
036. 1969 Midnight Cowboy 午夜牛郎 John Schlesinger
037. 1946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黃金時代 William Wyler
038. 1944 Double Indemnity 雙重保險 Billy Wilder
039. 1965 Doctor Zhivago 日瓦格醫生 David Lean
040. 1959 North By Northwest 北西北 Alfred Hitchcock
041. 1961 West Side Story 西城故事;西區故事;夢斷城西 Robert Wise And Jerome Robbins
042. 1954 Rear Window 後窗 Alfred Hitchcock
043. 1933 King Kong 大金剛 Merian C. Cooper And Ernest B. Schoedsack
044. 1915 The Birth of A Nation 國家的誕生 D.W. Griffith
045. 1951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慾望街車;慾望號街車 Elia Kazan
046. 1971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橘子 Stanley Kubrick
047. 1976 Taxi Driver 計程車司機;的士司機 Martin Scorsese
048. 1975 Jaws 大白鯊 Steven Spielberg
049. 1937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白雪公主 David Hand
050. 1969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虎豹小霸王 George Roy Hill
051. 1940 The Philadelphia Story 費城故事 George Cukor
052. 1953 From Here To Eternity 紅粉忠魂未了情 Fred Zinnemann
053. 1984 Amadeus 阿瑪迪斯;莫扎特 Milos Forman
054. 1930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front 西線無戰事 Lewis Milestone
055. 1965 The Sound of Music 真善美;音樂之聲;仙樂飄飄處處聞 Robert Wise
056. 1970 M*A*S*H 外科醫生;風流醫生 Robert Altman
057. 1949 The Third Man 黑獄亡魂;第三者 Carol Reed
058. 1940 Fantasia 幻想曲 James Algar, Ben Sharpsteen, Walt Disney And Others
059. 1955 Rebel Without A Cause 善子不教誰之過;阿飛正傳 Nicholas Ray
060. 1981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法櫃奇兵 Steven Spielberg
061. 1958 Vertigo 迷魂記 Alfred Hitchcock
062. 1982 Tootsie 窈窕淑男;寶貝 Sydney Pollack
063. 1939 Stagecoach 驛馬車 John Ford
064. 1977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第三類接觸 Steven Spielberg
065. 1991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沉默的羔羊 Jonathan Demme
066. 1976 Network 熒光屏後 Sidney Lumet
067. 1962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諜網迷魂 John Frankenheimer
068. 1951 An American In Paris 花都舞影;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Vincente Minnelli
069. 1953 Shane 原野奇俠 George Stevens
070. 1971 The French Connection 霹靂神探;法國販毒網 William Friedkin
071. 1994 Forrest Gump 阿甘正傳 Robert Zemeckis
072. 1959 Ben-Hur 賓漢;賓虛 William Wyler
073. 1939 Wuthering Heights 咆哮山莊;呼嘯山莊 William Wyler
074. 1925 The Gold Rush 淘金記 Charlie Chaplin
075. 1990 Dances With Wolves 與狼共舞 Kevin Costner
076. 1931 City Lights 城市之光 Charlie Chaplin
077. 1973 American Graffiti 美國風情畫;美國往事 George Lucas
078. 1976 Rocky 洛基第一集 John G. Avildsen
079. 1978 The Deer Hunter 越戰獵鹿人 Michael Cimino
080. 1969 The Wild Bunch 日落黃沙 Sam Peckinpah
081. 1936 Modern Times 摩登時代 Charlie Chaplin
082. 1956 Giant 巨人 George Stevens
083. 1986 Platoon 前進高棉;野戰排 Oliver Stone
084. 1996 Fargo 冰血暴風;雪花高城 Joel Coen
085. 1933 Duck Soup 鴨羹 Leo McCarey
086. 1935 Mutiny On The Bounty 叛艦喋血記 Frank Lloyd
087. 1931 Frankenstein 科學怪人 James Whale
088. 1969 Easy Rider 逍遙騎士;迷幻車手 Dennis Hopper
089. 1970 Patton 巴頓將軍 Franklin J. Schaffner
090. 1927 The Jazz Singer 爵士歌手 Alan Crosland
091. 1964 My Fair Lady 窈窕淑女 George Cukor
092. 1951 A Place In The Sun 郎心如鐵 George Stevens
093. 1960 The Apartment 公寓春光;桃色公寓 Billy Wilder
094. 1990 Goodfellas 四海好傢伙 Martin Scorsese
095. 1994 Pulp Fiction 黑色追緝令;庸俗小說 Quentin Tarantino
096. 1956 The Searchers 搜索者 John Ford
097. 1938 Bringing Up Baby 育嬰奇譚 Howard Hawks
098. 1992 Unforgiven 殺無赦 Clint Eastwood
099. 1967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誰來晚餐;誰來付宴君且猜 Stanley Kramer
100. 1942 Yankee Doodle Dandy 勝利之歌 Michael Curtiz
其中:(下面還是不全請見諒啊)
01. 1998年6月16日,美國電影協會(AFI)公布了一百部最佳美國影片的評選結果,影片跨度從1915年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到1996年的《冰風暴》,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以最多票數當選百部之首。
02. 共有1,500多名協會會員參加了投票,他們中包括導演,演員,編劇,影評家和電影史學家等,柯林頓總統和戈爾副總統作為特邀佳賓也參與了這項大規模活動。
03. 鑒於美國電影協會在美國電影業中的特殊地位,此次評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當可視作對過去一百多年美國電影成就的一次蓋棺論定式的評價。盡管如此,結果宣布之後,仍有不少媒體提出各自的異議。
04. 《華盛頓郵報》的資深記者鮑勃.托馬斯便提出了他的三點不滿:一是本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亂世佳人》被貶低到第四位;二是只有四部無聲片入圍,大大低估了美 國早期電影的成就和在整個電影史中的地位;三是美國電影史中最傑出的社會寫實派導演普雷斯頓.斯特奇斯竟然無一部作品入選。
05. 相對於斯特奇斯的不幸,斯皮爾伯格則風光無限,他有五部影片被選中,領先於各有四部入圍的比利.懷爾德和希區柯克。
06. 在所有影片中有43部出自13位導演之手。
07. 查理.卓別林成為最著名的演員兼導演,有三部其自導自演的影片入選。
08. 馬龍.白蘭度成為唯一一位有兩部影片入選前十部的男演員。
09. 在百佳影片中,兩位著名男影星詹姆斯.斯圖爾特和羅伯特.德尼羅各有五部影片;羅伯特.杜瓦爾則在6部影片中扮演過角色,其中包括在《殺死一隻知更鳥》的 一個小角色;性格演員沃爾德.邦德的出現頻率最高,共有7部——《一夜風流》《憤怒的葡萄》《失嬰記》《馬爾他之鷹》《亂世佳人》《美好生活》和《搜索 者》;而凱瑟琳.赫本則在女演員中一馬當先,她主演的四部影片都被列入名單,緊隨其後的是納塔莉.伍德,費伊.唐納薇和黛安.基頓,她們各有三部入圍。
10. 這一百部影片中,正劇的數量占絕對優勢,此外有11部喜劇片,9部戰爭片,8部歌舞片,8部西部片,4部科幻片,4部恐怖片,4部無聲影片和2部卡通片。 雖然大多數奧斯卡最佳影片均得以入圍,但仍有不少被排擠出局,其中包括《大飯店》《失去的周末》《良相佐國》《騙中騙》《走出非洲》和《雨人》等。
11. 在前十部影片中包含了除80年代的所有年代(1930S——1990S),80年代的憤怒的公牛排在第24位;50年代是最風光的十年,有20部影片入 選;1939年無疑成為電影史上最輝煌的一年,有5部影片進入百佳——《亂世佳人》《綠野仙蹤》《關山飛渡》《呼嘯山莊》《史密斯先生去華盛頓》; 1951年和1969年則各有4部;《教父》和《教父II》是唯一一部續集影片。
12. 值得注意的是,名單中還出現了4部非美國出品的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奇愛博士》《2001年漫遊太空》和《發條桔子》均為英國片--這不能不算作 是組織者的一個失誤。但美國電影協會發言人塞斯.奧斯特卻不這么認為,「我們界定美國片的標準是:英語對白,有占絕對比例的美國的創作人員或資金。」她 說,「《阿拉伯的勞倫斯》和《奇愛博士》是由哥倫比亞投資的,《2001年漫遊太空》和《發條桔子》的資金則分別來自米高梅和華納,如果沒有美國的資助, 這些影片也許就不會被生產出來。」
中國電影學界形成了內地有內地電影史,台灣有台灣電影史,香港有香港電影史的狀態。
2005年,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 香港舉行了「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年——最佳華語片一百部」選舉投票, 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主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統籌, 邀請一百零一位導演、影評人及文化工作者投票, 又請投票者參考以往金雞百花獎、金像獎、金馬獎等等得獎電影; 由投票者各選二十部,每部一票,合計選出一百部。 3月14日公布選舉結果,共103部最佳華語片,如下:
1
1948
小城之春
中國
費穆
2
1986
英雄本色
香港
吳宇森
3
1990
阿飛正傳
香港
王家衛
4
1984
黃土地
內地
陳凱歌
5
1989
悲情城市
台灣
侯孝賢
6
1984
省港旗兵
香港
麥當雄
7
1967
龍門客棧
台灣
胡金銓
8
1982
投奔怒海
香港
許鞍華
9
1971
俠女
台灣
胡金銓
10
2000
卧虎藏龍
台灣/香港
李安
F. 請問中國電影史的各個發展階段及介紹
「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口號在電影史學界提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激烈論辯後,仍是眾聲喧嘩,新的言說似乎仍在策論階段而無有架構;隨著社會上「電影熱」的普遍升溫,許多高校開設了電影史課程,然而得到公認的中國電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紀60年代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幾乎沒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權威教材,其傳統史觀也面臨著新現象、新問題、新方法的多重檢視,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寫中國電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國當代電影史研究領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出版社)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史觀變遷,重新書寫成為必需
長期以來,以《中國電影發展史》為代表的傳統電影史的寫作,更偏重於站在階級的立場上對中國電影進行評價。「對某些電影的主張、電影運動、電影作品的評價存在偏頗,對某些電影導演、電影現象和電影思潮的評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該說的還有遺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影視互動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訴記者。所以,長期以來,電影學界形成了內地有內地電影史,台灣有台灣電影史,香港有香港電影史的狀態。「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寫一部完整的中國電影史非常有必要。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宋家玲等學者表示。同時,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星提出,由於史觀的變遷,對史料的選擇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審視的問題。很多東西如果再不重新書寫,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給大家一個公正的文獻,讓大家來考察和評價,也是重寫電影史的意義,更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過去,對於電影我們過於偏重它的教育和宣傳的功能,而現在它變成了人們娛樂、休閑的文化方式。《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主編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在編著《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時候,把電影看成是一個產業,所以,《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於行政區域劃分的視野,將內地、香港、台灣統而觀之,探討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我們希望,對被忽略的歷史進行重現和描述。」賈磊磊說。
直面問題,當代影史脫俗出新
目前的電影學界,很多問題還存在爭論,而撰寫相關的當代電影史註定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國電影史應該分為哪幾個時期?還有,對中國電影類型的認識,目前只是約定俗成,從學術角度來看是否科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的難點就是,「對電影作品、電影導演的評價,對電影思潮、電影現象的評價,包括某一時期電影的觀念、思想、認識,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訴記者。比如,對「十七年電影」(即1949~1966年的中國電影)的評價,直到現在電影學界還是存在不同觀點。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周星認為,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劃分觀點的提出,在電影學研究上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或者可以解決從前電影分期過於簡單、形式化的問題。「以一個時代電影的總體特徵作為對新中國電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分類,力圖凸顯一個時代電影形態的主要特徵,是我們十多位學者20年來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賈磊磊說。同時,在類型的劃分上,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並非按照預先的邏輯強加給電影史,並非完全按照類型或者完全按照題材,而是按照中國電影的具體存在方式尋找各個章節的內在邏輯,將中國當代電影分為了時政、都市、農村、軍事、戲曲、驚險、武俠、古裝'歷史'傳奇、兒童等部分。「確實具有類型電影劃分的參考價值。」宋家玲評價。
教材建設,聯合協作大勢所趨
一直以來,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在電影學界得到公認的權威教材幾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缺乏聯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訴記者,近些年雖然也有一些中國電影史教材出版,但幾乎都特別簡單,偏重於常識性的介紹,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電影創作的發展情況,多是相關教師為了應付各自高校的教學任務而編寫的,有的質量很成問題,暴露出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還不是很系統、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學科,比如中文、戲劇等等,在其史學學科的構建上具有系統、科學、全局性的特點,現在已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的教材,權威機構牽頭,相關高校研究力量聯合協作,編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被大家認可,而且經過不斷修訂,越來越成熟。但中國電影史教材這一塊,好像就沒有統一的規劃。」學者們表示,作為教材,特別是史學一類的教材,不能各說各的,誤導學生。
同時,由於電影學科形態的特殊性,非常強調對直觀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佔有。非常遺憾的是,「有些部門的史料並不是完全公開的」。周星說。顯然,如果僅僅是從紙面到紙面地研究電影,權威電影史教材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以,「電影全史的個人寫作時代結束了,一個人要寫一本中國電影史的時代結束了。」賈磊磊告訴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出資調集了該院影視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國內當代電影史學的專家共十多位學者,共同參與了《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編寫,每個人,每幾個人,只是側重於這50年來電影的某個題材、某個類型,才可能保證新中國以來的電影,編寫者完全看過,才可能保證電影史寫作的質量。
G. 台灣電影史哪一階段的影片最值得內地人學習,為什麼
海賊王劇場版10:強者天下 ONE PIECE FILM STRONG WORLD (2009)導演: 境宗久 / 尾田榮一郎編劇: 尾田榮一郎主演: 田中真弓 / 中井和哉 /
H. 光陰的故事的影片評價
1982年,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聯合執導的集錦式電影《光陰的故事》拉開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序幕,台灣電影史的一片燦爛就此孕育而出。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都是從美國留學歸來,張毅從事小說創作,這四個人都是從未拍過商業劇情片的新手,低成本拍攝從而減少商業回收壓力、在題材上開掘了「成長與歷史」的主題以及清新的紀實影像都是該片帶來的開拓性意義。
該片的劃時代意義體現在多個方面,在體制上,起用年輕導演,突破中影用人成規;低成本拍攝減少商業回收的壓力來換取創作的自由,為台灣新電影鋪下一條返樸的路向;在題材上開掘了新電影的成長-歷史記憶主題,也牽引出本土經驗的回顧;在影像風格上,以清新朴實的紀實影像與當時的電影風氣相區別;故事以低調處理,一反做作的戲劇模式。
該片由《小龍頭》、《指望》、《跳蛙》和《報上名來》四段構成,影片時代背景是漸進的,分別表現了「童年」、「少年」、「青年」、「成年」這成長的四個階段,四位年輕導演描寫出各自對周圍世界的感覺。楊德昌執導的《指望》是全片中技巧最成熟、藝術造詣最高的一段。13歲的少女小芬暗戀房客大學生,滿懷美好幻想的時候無意撞見姐姐和大學生之間的戀情,單戀只留在她心間伴她成長。《指望》將少女對於異性的夢想描述得格外真誠而細致。陶德辰導演的《小龍頭》描寫一個乏人關心的孩子小毛終日沉迷於幻想世界。導演拍出了童真情趣,同時也寫出了父母與兒女的隔膜。《跳蛙》由柯一正執導,影片以大學生為主題,以自由、奔放的筆調描寫一個大學生想干件轟轟烈烈的大事,結果像青蛙一樣不安閑、不停地跳動,卻找不到自己確定的目標。影片還藉此批判了現代生活中許多荒謬的現象。《報上名來》由張毅導演,講遷到新居後的一個早晨,年輕夫妻大衛和芬蘭上班時遇到的誇張故事,在描述成年的無奈的同時也指出了台北日趨繁華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
I. 有什麼比較安靜緩慢的台灣電影。。類似一頁台北 或者類似MONGA的也可以 最好有簡略的介紹 謝謝
《海角七號》[2](英語:Cape No. 7)是一部2008年的台灣電影,為台灣導演魏德聖的首部劇情長片[3]。該電影由歌手范逸臣和日本模特兼演員的田中千繪以及眾多音樂人共同合作,新生代歌手梁文音和日本歌手中孝介也在本片特別演出。獲選為2008年台北電影節的開幕片,這同時也是《海角七號》的世界首映;2008年8月22日,本片正式在台灣公開上映,2008年12月12日於全台灣首輪戲院下片。台灣電影近年長期低迷、籌資困難,但《海角七號》共耗資新台幣5,000萬元拍攝,是台灣電影近年來為數不多的較大成本製作之一,不過該電影在宣傳上並沒有大量花費,初期大部分是透過BBS與部落格,以口碑拉抬出了超高人氣,被視為台灣電影奇跡[4];而後票房突破新台幣5,000萬才開始吸引新聞媒體的目光,起了推波助瀾的效果。2008年12月12日全國首輪戲院正式下片後統計總票房為5.3億元。在台灣電影史票房記錄,僅次於冠軍《泰坦尼克號》[5];若以國片/華語片票房排名,《海角七號》便居第一名。而在香港方面上映首周更穩坐香港票房冠軍,票房方面至2008年12月23日止,達到761萬港幣[6]。《海角七號》在創造國片新紀錄之下參加了第45屆金馬獎,其中提名九項入圍獎項當中贏得了最佳男配角「馬如龍」、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國境之南」由范逸臣主唱、年度傑出台灣電影、觀眾票選年度最佳電影以及最佳傑出電影工作者「魏德聖」等六座獎項,為這次第45屆金馬獎當中最多項的得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