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教電影大師兩個電影名字
自從公元1895年,法國盧米埃兄弟製造出第一台電影機後, 電影這門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物就開始風靡全世界,讓無數的人們為之傾倒。而電影大師在電影的發展史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應用於電影事業,但是,正是這些電影大師們利用他們獨特的眼光、思想,一次又一次的將技術與藝術融和起來,創造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讓我們再次回顧歷史,了解這些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讓我們再次感受思想藝術的力量吧。
卓別林
說到電影喜劇,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卓別林,他在銀幕上以層出不窮的噱頭、 滑稽的表演和他獨創的頭戴破禮帽、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笑。然而在這種歡笑背後卻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他的喜劇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創造了世界喜劇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國電影史學家路易斯•約可布斯說:"談論查利•卓別林也就是談論電影。美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像查利•卓別林那樣,成為全世界這樣珍愛的人物。"
卓別林(1889--1977)出生於倫敦一個貧苦演員家庭,父母都是游藝場的歌舞演員。他的童年動盪不安,10歲時他就進了一個滑稽劇團充當演員,開始獨立謀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爾諾啞劇劇團。1913年他隨團去美國演出,其間與啟斯東公司簽定了合同,開始在製片人兼導演——塞納特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劇片《謀生》問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陣雨之間》中首次登台亮相,成為日後卓別林喜劇電影的重要標志。這一時期他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
1923年他創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別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他一身兼任製片、編劇、導演、演員、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巴黎一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馬戲團》(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1957年他在英國執導並主演了《一個國王在紐約》,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是 《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萊塢,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接受了為表彰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貢獻」而授予他的藝術成就獎。卓別林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與社會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劇之中,創造了世界喜劇電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個人感覺:我常常被卓別林的黑白片的形象,雖然都是默聲片,但是,他所塑造的形象常常為人們所稱道。卓別林一直拒絕有聲電影,他認為有聲電影破壞了電影藝術,當然,由於他所處的歷史時代,有些觀點不免帶有局限性,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卓別林不愧是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劇電影明星.而他作為偉大的喜劇電影藝術家,最大的貢獻是他把為笑而笑的庸俗「鬧劇」,提到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度。他以獨特的喜劇藝術表演風格和辛辣的諷刺,尖銳的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同時,表現出對不幸命運的抗爭,對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撓的追求。我們欣賞卓別林的影片,笑,是發自內心的笑;哭,則流著真誠的眼淚。卓別林對電影藝術的偉大貢獻,寫下了好萊塢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光輝的一頁。
斯皮爾伯格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1947年誕生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個電子計算機專家,其母是位頗有造諧的古典樂典演奏家。斯皮爾伯格自小便喜歡冒險與幻想,又勤於思考。12歲生日那天,其父送給了他一架袖珍攝影機,這使他對拍電影更為著迷。 16歲時,用8mm攝影機拍了一部兩個半小時的科幻片《大光》FIRELIGHT。影片拍成後他的父親租了一家影院放映,一晚上就收入500美元。1969年,拍了《安布林》,這部20分鍾的短片不僅使他獲得幾個電影獎,更引起了「環球/MCA電視劇作人肖恩伯格的注意,為他帶來了份7年的合同,使他成為一名真正的導演。這一年斯皮爾伯格21歲。
1971年為ABC美國廣播公司拍攝了電視電影《決斗》該片用了16天時間投資35萬美元,賺得了超過500萬美元的全球收入,並且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美國電視節目之一。
1974年,26歲的斯皮爾伯格進入影壇,他的第二部電影便是帶有里程碑性質的《大白鯊》FAWS,並取得空前的票房成功。從此,科幻與歷險成了斯氏電影的標志。
1993年,執導長達了3個多小時,紀實風格、純現實主義的史詩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單》共奪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七項奧斯卡大獎,同時還獲得全世界所有電影大獎的最佳影片獎。此外,該片獲得七項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全球獎、全美影評人協會、製片人公會導演公會和克里斯托夫獎的最佳導演獎。同時由他執導類型,題材和風格迥異的《侏羅紀公園》獲三項奧斯卡大獎並創下全球歷史最高票房紀錄。1996年,拍攝《侏羅紀公司》的續集《失落的世界》上映5天收入9000萬美元。
在好萊塢,斯蒂文.斯皮爾伯格不僅是美國人的偶像,更是美國電影的奇跡。
當好萊塢對電影的商業利益日趨看重,而明星們對自己號召力的要求亦日漸增強時,導演便成了擔負這雙重壓力的特殊角色,他們必須同時擁有金錢和才華,這樣才能使他們的影片在藝術上和票房上都很好看,而在好萊塢這份雙項指數的評比中,斯皮爾伯格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斯皮爾伯格正在成為一個遠遠超出導演范圍的活的傳奇,而他的下步又總是令人難以捉摸。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影片:
《大白鯊》1975 《JAWS》
《第三類接觸》1977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ree Kind》
《外星人》1984 《Gremlins》
《紫色》1985 《The Color Purple》
《太陽帝國》1987 《Empire of the Sun》
《胡克船長》1991 《Hook》
《侏羅紀公園》1993 《Jurassic Park》
《辛德勒名單》1993 《Schindler's List》
《失落的世界》1997 《The Lost Word》
《勇者無懼》1998
個人感覺:我有時不得不承認,斯皮爾伯格是電影界的天才,他的這方面的才能早在少年時期就已經顯現出來了。我覺得,他富有豐富的想像力,還有深刻的洞察力。他的作品往往是科幻與倫理道德的化身。在《侏羅紀公園》中,我不只一次為其中宏偉的畫面所震撼,我們彷彿在體會人類偉大的力量,然後又倒在自然的陷阱里掙扎。在《辛德勒的名單》里,我被紀實般的鏡頭所震撼,被人物的精神所感動,歷史又在我們面前重現。在今天好萊塢電影投資與日俱增的情形下,他理智的運用金錢,創造著藝術。他不愧是美國電影的奇跡。
戈達爾
戈達爾193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長大後回到巴黎。他大學時攻讀的是人種學。戈達爾自小對電影就有狂熱的興趣,1950年,他進入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開始從事專職影評。隨後的十年間里,他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研究和觀看了大量各種類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電影素養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嘗試導演了五部短片。
1959年,在特呂福的幫助下,29歲的戈達爾導演了第一部長故事片《精疲力盡》並一舉成名。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盡》、《卡賓槍手》、《瘋狂的比埃羅》等。
自1967年拍攝《中國姑娘》以來,特別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之後,戈達爾與當時法國學生運動領導人讓_比埃•高蘭組織了「維爾托夫小組」,聲稱他信奉蘇聯早期「電影眼睛派」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的理論,要用影片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同時,「為了攝製革命電影,首先應該對電影進行革命」。戈達爾和它的小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東風》、《義大利的斗爭》、《直至勝利》、以及《一切順利》。
70年代,戈達爾曾遭遇車禍,一度中斷拍片,移居瑞士。直到1980年才重又回法國拍攝故事片,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門》、《新浪潮》等。
戈達爾作品年表:
《精疲力盡》(1963)
《卡賓槍手》(1963)
《瘋狂的比埃洛》(1965)
《我略知她一二》(1966)
《中國姑娘》(1967)
《真理》(1969)
《東風》(1969)
《義大利的斗爭》(1970)
《直至勝利》(1970)
《一切順利》(1972)
《故事》(1980)
《芳名卡門》(1983)
《新浪潮》(1990)
黑澤明
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品川區大井町,是8個兄弟的老末。初中畢業後,黑澤明熱中於繪畫,並立志當一名畫家。由於受到哥哥影響,黑澤明在1934年考取助理導演,進入東寶電影的前身「PCL電影公司」拜名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
1943年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不但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
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不過對於原因兩人都是三緘其口。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不過黑澤明很快就再站了起來,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由法國電影公司出資,黑澤明與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攝的《影子武士》則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漿。
1985年,黑澤明完成了巨型古裝片《亂人》。晚年的黑澤明熱心於創作古裝片,藝術上的追求也更加執著,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內涵。
黑澤明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常常為了一個鏡頭的完美不惜消耗眾多的人力物力。斯皮爾伯格曾說:「 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這充分體現了一位大師對另一位超級大師尤衷的贊嘆。
黑澤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藝術家。他的電影總在描寫日本的武士階層:武士階層的歷史,武士的道德風尚,武士階層的社會作用及演變等,通過藝術去歌頌錚錚鐵漢。黑澤明是不同情弱者的。如果說美國的西部片是美國文化的象徵,美國精神的象徵;那麼黑澤明的武士片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徵,日本精神的象徵:武士那種忠於自己的團體、盡職、勇敢、正直、富有獻身精神,紀律和克己,以及粗獷的斗爭,是武士的品格,也是日本民族的品格。
他的影片具有十分強烈的影象感和深刻的道德觀念與哲理。他有著其他日本人少有的天資,即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深邃的思想,使他成為日本最理念化的導演。他的創作方法十分特別,他喜歡由某一哲理觀念出發進行構思創作。他拍的許多影片都是自成一體的,甚至有時以一個字作為主題。他首先對生活、社會、人生有某一特定的觀念,然後去收集素材,構想人物和情節。這些情節和人物未必是真實的,相反是為了論證作者的哲理而被加工、誇張、強化的形象。電影只是他個人探索人生的試驗。他就是要把人放在試管之中,給予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刺激,以測定人的反應。
黑澤明是日本最歐、美化的導演。他曾把莎士比亞,陀斯妥也夫斯基,高爾基等人的作品改編成日本故事搬上銀幕。他也是最善於模仿美國電影的人,把現代化的電影手法與日本的民族傳統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他的《七武士》是部充滿激烈爭斗,又富有喜劇幽默和深含哲理的娛樂影片。在結構上完全是模仿美國西部片的模式。
『貳』 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是什麼
《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是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於1936年上映。
本片故事發生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查理(卓別林飾)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這一切都是與當時的經濟危機給人們帶來的生存危機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在艱難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場面溫馨感人煥發著人性的光輝。
(2)香港女伯爵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這部影片是卓別林導演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因為他認為,用滑稽誇張的肢體語言,要遠勝於對白。因此,他只在片中加入配樂和少許音響。
《摩登時代》中出現了一些關於監獄中使用到毒品的場景,但根據當時美國的電影審查制度,這樣的表現是十分冒險的。
據說他原先已經拍完的一個結尾是:查理最終神經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醫院,而前來看望的她的那個姑娘變成了一個修女。卓別林後來覺得這個結局「過於痛苦」,而走了一條慣常路線。
『叄』 卓別林的代表作有哪幾部電影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他的代表作《淘金記》《摩登時代》《馬戲團》等。 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小查理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賣花童、理發店小工、醫生的小工,還有報童。1903年5月,他的哥哥西德尼出海歸來,打算憑借他在船上學會的娛樂表演登上舞台。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記得點贊哦!
『肆』 卓別林演過什麼電影
卓別林一生主演過八十多部影片,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安樂狗》、《狗的生涯》、《尋子遇仙記》、《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總是寄同情於窮人,而嘲弄那些富人。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喜劇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後感到淚水的苦味,充滿了對受壓迫受欺凌的人們的同情。
1889年,卓別林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貧民區里,他的父母是音樂廳的演員。由於父親早亡,母親精神失常,他被迫流浪街頭。他住過孤兒院,當過馬夫、小販。14歲那年,卓別林加入流動劇團,跑遍了英國各個角落。19歲時,他當上了一個著名劇團的演員,並隨團到歐洲、美國等地演出。1913年他到了美國,開始從事電影事業,並於1914年在影片《威尼斯賽車記》中創造了一個悲劇小人物「夏爾洛」,從此這個有特別裝束的流浪漢形象風行世界70年,經久不衰。
卓別林給電影觀眾帶來了無休止的笑聲,甚至可以使人笑出眼淚來。然而,人們卻無法說明那是歡樂的眼淚還是辛酸的眼淚,別人只可以讓觀眾發笑,卓別林卻可以讓觀眾笑完以後深思,這是同時代的任何喜劇演員不能做到的。1936年,他主演的無聲片《摩登時代》就是這樣一部有著巨大諷刺力量的影片,影片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工業化把人都弄成了瘋子。資本家為了剝奪更多的利潤,連工人吃飯都要靠傳送帶和「吃飯機」。1939年,卓別林秘密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大獨裁者》,揭露和抗議法西斯對全人類的迫害,博得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熱烈歡呼,成為風行世界的一部優秀作品。
『伍』 一部古老的又好看的電影叫什麼啊救救``
查理·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
生平與創作:
在電影史上靠拍悲劇成為大師的人數不勝數,但靠喜劇片成為大師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這足以證明喜劇是一門多麼難的藝術,喜劇要讓人發笑的同時還要給人強烈的震撼,這比悲劇要難上一百倍。但卓別林做到了,百年來只此一人。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歡笑。這歡笑背後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這套DVD收錄了卓別林10部長片,加上兩張短片集錦,代表了卓別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興的是,其中最重要的電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記》、《摩登時代》等都是數碼修復版,畫質比原來清晰了不少,作為收藏是上佳的選擇。
頭戴一頂大禮帽,腳登一雙尖頭鞋,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鬍子,緊綳的上衣與肥大的褲子別扭地穿在身上,手裡舞著一隻手仗,鴨子般地出現銀幕上——這就是卓別林為我們創造的紳士流浪漢形象。查理·卓別林是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創造的夏爾洛形象一起被人們永遠銘記。無論是流浪漢夏爾洛的善良、風趣、不幸,還是大獨裁者的剛愎自用、自高自大,這些都成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造型。
卓別林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父親和母親都游藝場的歌唱演員。1歲時父母分居,幼年卓別林便隨母親四處周遊,並登台表演。5歲時,因母親嗓子沙啞,結束了演出生涯,卓別林遂獨自登台從藝。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病倒,卓別林與同母異父的哥哥流浪街頭賣藝、乞討,一度被送進孤兒院。後來兩兄弟在游藝場和巡迴劇團里演唱、跳舞和干各種雜活。
1913年,卓別林隨卡爾諾啞劇團去美國巡迴演出,被一位電影公司的製片人兼導演看中,簽訂了為期1年、周薪150美元的合同,從此,卓別林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生涯。
1914年1月,卓別林拍攝了第1部影片《謀生》。同年2月18日,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首次在喜劇電影《陣雨之間》里出現,這一形象後來就成為卓別林電影的主要銀幕造型。1年後,卓別林在美國成了被人們廣泛熱愛的演員。
1915年,卓別林的《流浪漢》等影片獲得了巨大成功,卓別林也身價倍增。當他轉投其他電影公司時,年薪已高達67萬美元。
1917年,卓別林與米爾德麗德·哈麗斯結婚。1924年兩人離異後,卓別林與麗塔·格雷結為夫妻,並生有兩個兒子。1932年,卓別林又結了3次婚,新娘是寶蓮·高黛。
卓別林從1919年開始獨立製片,一生共拍攝了80多部喜劇影片,如《淘金記》(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 《凡爾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這些影片不僅在美國,而且也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觀眾濃厚的興趣。卓別林電影成了從20年代至50年代美國戲劇電影的最成功的代表,也成了那個時代電影的一種標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前的1938年,卓別林開始籌劃代名「七號」的工程,即後來拍攝完成的諷刺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的電影《大獨裁者》。當時,英、美當局都害怕這部影片會引起麻煩,從而對卓別林施加了種種壓力,各地的納粹組織也威脅卓別林。但卓別林無所畏懼,仍然堅持拍攝。二戰全面爆發後,這部影片在世界引起了轟動。
卓別林的家庭生活經歷了許多變化。1942年,他與已經共同生活了10年的第3個妻子寶蓮離婚後,一個曾與卓別林相好的年輕女性聲稱已經有了卓別林的孩子。這使卓別林卷進了桃色事件中。直到上了法庭,他的名譽才得到澄清。後來,54歲的卓別林與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戲劇大師奧尼爾折女兒、年僅18歲的烏娜·奧尼爾結婚,盡管這樁婚姻受到了新娘父親的反對。
在政治上,卓別林受到的周折更大。由於一貫對小人物、失業者寄予深切的同情,並支持民主進步運動,50年代初期,卓別林受到美國麥卡錫主義者的迫害。盡管他在美國居住了42年,可有關當局卻借口其新片《摩登時代》和《凡爾杜先生》的主題諷刺了美國社會,拒絕他加入美國國籍。此外,卓別林還因謠傳他系共產黨人而受到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追逐調查。在給國會的證詞中,卓別林的一段話代表了他的政治觀點:「我不是共產黨人;我一生中從未參加過任何政黨和政治組織。但我卻是你們所稱之為的『和平販子』」。1952年,就在他同烏娜從大西洋返回倫敦的途中時,美國當局還向移民局下令,除非卓別林接受調查質詢,否則拒絕發給他再次入境簽證。於是卓別林發誓,再也不回到這個給他帶來財富、名聲和不幸的國家。此後,他同烏娜及8個孩子一直定居瑞士的沃韋直到去世。1957年,卓別林在英國攝制的《一個國王在紐約》即是他在美國這段辛酸經歷的真實寫照。
1962年,卓別林接受了英國牛津大學授予的榮譽學位。1967年,在定居瑞士期間,他拍攝了生平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該片由馬龍·白蘭度和索菲亞·羅蘭主演,但上映後,卻沒有獲得意想中的成功。
1972年,美國設立奧斯卡將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給卓另林發了「藝術成就獎」,以獎勵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貢獻。」卓別林赴美領獎,所到之處受到人們的狂熱歡迎。
197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已經83歲的卓別林爵士封號。
1977年12月25日,卓別林在瑞士沃韋河畔的科西耶去世,終年88歲。
一本權威的電影史著作曾經這樣評價卓別林:一想起卓別林就會想到電影。在美國電影史上,任何人都沒有像查理·卓別林這樣受到全世界的愛戴了。卓別林同所有偉大的人物一樣,每個人都從他身上得到他所要的一切。這個渺小的流浪漢做出了我們多數人想和想試著做而無法做到的事情,他的失敗是人類的失敗,他的成功是全體人們的成功。卓別林之所以被稱為電影事業上的怪傑,原因就在於此。
個性檔案
最關心的人:哥哥雪尼·卓別林
最 恨 的人:希特勒
最喜歡的事:拍電影
最傷心的事:3次離婚
最反對的事:有聲電影
最愛說的話:再試一次
不加入美國國籍的理由:我是世界公民
藝術蹤跡
《謀生》(1914年)
《陣雨之間》(1914年)
《淘金記》(1925年)
《馬戲團》(1927年) 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和最佳喜劇導演獎提名,獲榮譽獎。
《城市之光》(1931年)
《摩登時代》(1936年)
《大獨裁者》(1940年)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最佳影片獎提名和最佳編劇獎提名。
《凡爾杜先生》(1947年)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提名。
《舞台生涯》(1952年)
《一個國王在紐約》(1957年)
《香港女伯爵》(1967年)
『陸』 關於卓別林的電影
〈大兵日記〉,〈 摩登時代〉
《大獨裁者》,《安樂狗》、《狗的生涯》、《尋子遇仙記》、《淘金記》、《城市之光》《馬戲團》,《舞台生涯》《賽車記》30年代到50年代,卓別林的創作生涯達到了巔峰,他先後創作了《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等優秀作品。在《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里,他無情揭露了資本主義對工人的剝削和勞動人民遭受的苦難;在《大獨裁者》里,他把矛頭直接指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舞台生涯》里,他進行了嚴肅的人生探索,表現了對未來的希望。 由於他積極參加美國的進步文化活動,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曾傳訊過卓別林;當卓別林在歐洲旅行期間,美國司法當局聲明拒絕讓他再次入境,並以拘留相威脅,為此,卓別林於1957年拍攝了《一個國王在紐約》,予以堅決回擊。
《香港女伯爵》。
1915年 流浪漢 / The Tramp;Charlie on the Farm;Charlie the Hobo
1917年 安樂街 / Easy Street
1918年 夏爾洛從軍記 / Shoulder Arms
1918年 狗的生活 / A Dog's Life
1921年 尋子遇仙記 / The Kid
1923年 巴黎一婦人 / A Woman of Paris
1925年 淘金記 / Gold Rush, The
1928年 大馬戲團 / Circus, The
1931年 城市之光 / City Lights
1936年 摩登時代 / Modern Times
1940年 大獨裁者 / Great Dictator, The
1947年 殺人狂時代 / Monsieur Verdoux
1952年 舞台生涯 / Limelight
1963年 三十歡樂世界 / 30 Years Of Fun
1967年 來自香港的伯爵夫人 /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謀生(1914年)
陣雨之間(1914年)
淘金記(1925年)
馬戲團(1927年) 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和最佳喜劇導演獎提名,獲榮譽獎。
城市之光(1931年)
摩登時代(1936年)
大獨裁者(1940年)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最佳影片獎提名和最佳編劇獎提名。
凡爾杜先生(1947年)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提名。
舞台生涯(1952年)
一個國王在紐約(1957年)
香港女伯爵(1967年)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5%8D%93%E5%88%AB%E6%9E%97&restype=-1&id=10000002&ty=1
『柒』 馬龍白蘭度演過的電影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男兒本色》(the men) 《慾望號街車》(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薩巴達萬歲》Viva Zapata 《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 《碼頭風雲》on the water front 《飛車黨》《野性騎手》the wild one 《拿破崙情史》Desiree 《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 《秋月茶室》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櫻花戀》Sayonara 《幼獅》The Yong Lions 《漂泊者》The Fugitive Kind 《獨眼龍》One eyed Jacks 《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醜陋的美國人》The ugly America 《枕邊故事》Bedtime Story 《代號莫里圖里》Morituri 《阿巴魯薩》The Appaloosa 《追逐》The chase 《香港女伯爵》 A countess from Hongkong 《黃金眼中的鏡象》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糖果》Candy 《第二天的夜晚》the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奎瑪達》Quemada 《教父》The Godfather 《夜間來客》The nightcomers 《巴黎最後的探戈》Ultimo tango a Parigi 《密蘇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 《超人》Superman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勞尼-為亞馬遜而戰》Raoni:the Fight for the Amazon 《公式》The formula 《乾燥的季節》A dry white season 《新手》The fresh man 《黑暗的心-一個製片人的啟示錄》Hearts of darkness:a Filmmaker's apocalypse 《克里斯托佛-哥倫布之發現》Christopher Colmbus:the Descovery 《唐-璜》Don Juan Demarco and the Centerfold 《人魔島》The island of Dr.Moreau 《勇敢》The Brave 《意外之財》Free money
編輯本段作品年表
1950 The Men 男兒本色 1951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慾望號街車 1952 Viva Zapata 薩巴達傳 1953 Julius Caesar 凱撒大帝 1953 The Wild One 飛車黨 1954 On the Waterfront 岸上風雲 1954 Desiree 拿破崙情史(拿破崙與黛絲麗) 1955 Guys and Dolls 紅男綠女 1956 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秋月茶室 1957 Sayonara 櫻花戀 馬龍·白蘭度 劇照(7張) 1958 The Young Lions 百戰狂獅 1959 The Fugitive Kind 流浪者 1961 One-Eyed Jacks 獨眼龍 1962 Mutiny one the Eounty 叛艦喋血記 1962 The Ugly American 醜陋的美國人 1964 Bedime Story 閨中艷事 1965 The Saboteur(Code Name Morituri) 諜艦 1966 The Chase 凱德警長 1966 The Appaloosa 大西部 1967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香港女伯爵 1967 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金眼的反映 1968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翌夜 1968 Candy 1968 I Queimada!(Burn!) 1971 The Nightcomers 畸戀山莊 1972 The Godfather 教父 1973 Last Tango in Paris 巴黎最後探戈 1976 The MIssouri Breaks 大峽谷 1978 Superman 超人 1979 Apocalypse Now 現代啟示錄 1995 Don Juan DeMarco 天生愛情狂 2001 You Rock My World (With Michael Jackson)天旋地轉 2001 The Score 大買賣(又名:鬼計神偷)
『捌』 求香港女伯爵1967年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馬龍·白蘭度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goLCGlK2YfPsrMe9RjaMkA
導演: 查理·卓別林
編劇: 查理·卓別林
主演: 馬龍·白蘭度 / 索菲婭·羅蘭 / 悉尼·卓別林 / 蒂比·海德莉
類型: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上映日期: 1967-01-05
片長: 120 分鍾 / USA: 108 分鍾(US version)
又名: 來自香港的伯爵夫人 / 香港伯爵夫人
IMDb: tt0061523
馬龍·白蘭度、索菲亞.羅蘭等合演。描述一名美國富豪乘郵輪回美國,途經香港時,一名落魄的白俄女伯爵潛入其房間,意圖偷渡美國,結果讓富豪發現,二人經談論之後共隨愛河。此為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最後一部作品,亦是他唯一的彩色片,成績雖然較其代表作失色得多,但仍維持頗高的喜劇效果,而且拍出了一點人情味。可惜男女主角選擇不當,趣味性打了折扣。
『玖』 求所有電影名字中帶有伯爵兩個字的電影
《伯爵夫人》 《基督山伯爵》《香港女伯爵》《冒牌的伯爵》《吸血女伯爵》
『拾』 卓別林系列電影都有哪些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記》和1928年的《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四年之後他拍攝了《大獨裁者》。1952年,他的有聲電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1967年他拍攝了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1977年聖誕節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