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電影為什麼比不過美國電影,在什麼方面有問題
以下是我個人的體會
首先是技術,中國電影的硬體是無法和美國電影相比的,就好像最近國內拍的《唐吉可德》,號稱國內第一部3D巨制。。拍出來之後一看,特效相當之落後,與國外歐美國家(包括印度、日本)相比至少落後10年。
但是,我要說的是,特效和硬體不是中國電影真正最急需改進的,中國電影真正的命門在於它的體質!中國不是沒有好電影的,什麼是好電影?好電影首先是一個好看的故事,其次能讓人引發一些共鳴和思考!剛才說的《唐吉可德》,這部電影最失敗之處不是特效,而是導演阿甘沒有把故事講好,劇本上的欠缺才是造成這部電影票房口碑兩差的關鍵。同樣的,陳凱歌的《無機》,馮小剛的《夜宴》,張藝謀的《十面埋伏》,《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些電影固然票房不錯,是大製作,有大場面,但是口碑並不好,同樣差在他們劇情的薄弱。
中國電影審核體質決定了中國是很難出現一些深邃的,能讓人真正引起共鳴和快感的電影的,要知道,中國導演(包括馮小剛、張藝謀、賈樟柯在內),他們近年來拍了很多好的電影,但我們國內幾乎沒人知道,這些電影在很多國外電影節獲得了大獎,這些電影揭露了社會的現實,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揭開了中國很多的傷疤,這些電影是好電影,無論是思想還是內容!但這些電影成了「禁 片」,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姜文的《鬼子來了》(你可以去查查這部電影的資料》。所以,思想的不自由大大限制了中國電影人的發展,這是一個長期存在而且一時難以消除的症結,因此,最近的《讓子彈飛》能通過審核讓我們觀眾看到,堪稱奇跡了。
最後,中國電影產業化還很欠缺,不可否認,這幾年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繁榮,但是問題猶在,中國電影的產業鏈還相當不完善,國外好萊塢擁有完善的電影製作流水線,保證了他們的電影擁有可以保證的質量和數量,每年他們都可以排出大量出色的類型片,這是中國電影還做不到的。
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❷ 與好萊塢相比,國內電影編劇產業是一個什麼樣的現狀
提起編劇,每個對電影行業有點了解的人都會有個模糊的概念,但是又很難三言兩語總結明白。
「在台灣,編劇其實也不是一個非常清晰明確的職務。我是影迷出身,年輕時,因為和楊德昌、侯孝賢那一批導演聊得來,他們在拍片過程中,有時會徵求我的看法。後來在哥倫比亞公司工作時,經常也會被一些導演要求從顧問的角度來提意見。於是慢慢的就被掛上了監制的名頭。」陳國富說。
遠觀好萊塢,有不少優秀導演在做監制,像我們熟悉的斯皮爾伯格、梅爾吉布森等,都有相當產量的監製作品。而在國內,雖然打上監制標簽的作品越來越多,但總的說,能從事監制工作的人很少,優秀的監制更少。
他接著跟我們解釋道,這是中國電影行業工業化程度低,分工不清晰的必然結果。
原因一:能做好導演已經很不容易,沒辦法同時在做好監制
因為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不成熟,以及更多時候是中層和基層從業者的不夠專業,讓導演需要投入過多的心血在每一件事務上親力親為。因此,在大多數電影中,導演都需要身兼數職,以至於自顧不暇。
❸ 中美編劇究竟有何異同
地位不同,美國是編劇中心制。在一部電視劇中,編劇擁有70%以上的決定權。編劇可以挑導演、選演員,從主角到小配角的角色,甚至外景場地,可以都由編劇說了算。在美國,編劇很有權威,導演不能擅自修改編劇的劇本,演員修改台詞也是對編劇的大不敬。美劇《老友記》里曾經有個情節:當演員的喬伊接受采訪時隨口亂說自己經常在拍攝時改劇本,報道登出來後第二天,他的角色就被編劇寫死了,他也因此失業。
而在我國,大腕演員往往才是受關注的焦點。國內電視劇愛「傍大腕」,誰有名誰任性,投資人非常看中明星的號召力。而編劇們則處於弱勢地位,和大腕演員、導演相比,編劇並無多大發言權。
❹ 中國的編劇創作和好萊塢相比差距在哪裡
國內整個商業電影行業都遠未成熟。表現就是資方不注重電影劇情,投入都砸在了泡沫嚴重的演員薪酬上了,導致絕大部分編劇不受重視收入低,是個人就敢上,肆意篡改劇本,HC問題多多。
觀影人群不成熟。很多人看電影就是看個熱鬧、追個星或者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關你劇情如何啊。
電影文化薄弱。好萊塢電影發展這一個世紀,對於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誕生了大量的經典,甚至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國就目前來說遠未上升到文化影響力層面。
焚化局,不說了。
❺ 中國電影的創作目前存在什麼樣的主要問題,如何解決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電影總產量200餘部,但是,其中真正精心創作,用膠片拍攝,能在市場上引起反響的,不過二三十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年度電影票房收入為15億人民幣,其中一大部分是屬於進口片的,而人口僅為4793萬人的韓國年度電影票房收入達到了1萬億韓元(約等於70億人民幣)。電影似乎正在逐漸失去觀眾;大多數國產片,投放市場後都是虧損的,一國內著名電影製片廠導演對我說,70%的片子連三分之一的投資都收不回;許多電影場次,觀眾還不如工作人員多,上海一家重要影城的經理說,他們那裡,電影票房的收入,有時還不如賣飲料、卡通玩具等的收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電影真的沒落了嗎?非也。這里有體制上的原因,電影投資、融資渠道不暢,投資、製作、發行主體地位不對等,中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度、攝制影片許可以及發行許可審查主要是內容審查(電影投資風險不可控),等等。
我認為,中國電影的根本問題是「原創力」低下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電影是反映時代生活的,就想當然地以為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是天生具備的。恰恰相反,和其他藝術樣式相比較,中國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可能是極其低下的,比較而言,也許人們更願意看小說、看電視、聽歌劇,而不願意進電影院,進電影院也更願意看進口片。
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什麼?是劇本。但是,中國電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不重視編劇的勞動,許多片子在劇本上的投入低於總投資的3%至5%,許多甚至不到3%,對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萊塢對好劇本趨之若鶩。
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一、中國電影最多隻能在「奇觀模式」里打滾。去年受到所謂好評的《可可西里》其實也是這樣一部片子;二、深度模式「平庸」,電影可以表現老生常談,但是,要對老生常談的東西作深度挖掘,這就產生了電影創作的「深度模式」,比如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就是這種模式的電影,父子情是老生常談,張藝謀繼續老生常談,是因為他想對這個情感做主題和表現方式上的深度挖掘,但是,可以看得出來,張藝謀的深度挖掘是不成功的,他得到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表現方式是新的,但對父子情的挖掘依然是平面的,沒有新意;三,「異見模式」缺乏。李安的《斷臂山》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他採用的是異見模式,他表現兩個男人的愛,讓女人退場的愛,他對人類長久以來形成的兩性愛情觀定式構成了異見,他把電影對愛的表現推向了一個異見的領域,相比較而言,這個模式要比張藝謀《千里走單騎》的模式,其創新的程度就大得多。「異見模式」是電影創作真正的創新模式,中國電影要走出困境,有待異見模式的真正崛起和繁榮,然而,恰恰是這一點,它正是我們的死穴,異見模式在中國電影中幾乎是空白,不斷觸碰觀念禁區的地方。
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什麼?是劇本。但是,中國電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不重視編劇的勞動,許多片子在劇本上的投入低於總投資的3%至5%,許多甚至不到3%,對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萊塢對好劇本趨之若鶩。
.美國的大片為什麼還看?就是是因為編劇編的好,很多都非常精彩,而再看國內的很多電影,有以下的毛病:
1,矛盾沖突不明顯,電影故事敘述速度過於緩慢;
2,對話太長,很僵硬,缺乏幽默;
3,故事結構鬆散,
4,在思想主題的新意方面挖掘不深;
5.喜歡搞所謂的大片,觀眾不知道是電影的投資大還是電影場景大還是演員名氣大.很多人對「大「的認識進入誤區.
6,故事越來越看不懂,千萬不要在電影里玩深沉,不要忽悠觀眾,觀眾的欣賞力是很高的;
這段時間,我認為<瘋狂的石頭>很不錯,如果大家覺得本片還不錯的話,我認為國產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❻ 中國電影為什麼不盡人意,是我們寫不出來好劇本,沒有好導演,沒有好演員為什麼比不上日本美國
因為中國是特色(和諧)社會主義,一切作為公開的文藝作品都會經過審批。不和諧的,有反面影響的都是要切掉的,導演本身還會惹一身騷。
所以,中國的導演在選本子的時候,就一定要選一個政治性好的本子(雖然最近幾年開放了很多)。而能把一個含有政治性的本子拍好,這才是一個中國的好導演。
❼ 影視編劇需要注意哪些
1、電影的工具論或者叫電影的屬性論:
電影是宣傳工具,這顯然就是國內的主旋律的概念。
電影是商品工具,這就是指商業性電影;
電影是機械記錄現實的工具:這就是所謂的搞記錄電影的一些人的理論本質;
電影是表達愛與非愛的工具:這是所謂歐洲個人化電影的理論本質;
上面這些論點並非從創作角度來講的,而是講的創作目的。沒有限制你可以寫什麼或者不能寫什麼,只是從傳播的角度上講了電影的一個基本分類。
不同的創作目的,必定有不同的理論支持,也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清晰知道自己的目的,然後再去進行創作是有很大好處的。
2、影視劇的字數和格式:
電影劇本:28000—32000之間。
電視劇本:8000---12000之間。
情景喜劇:5500字以內。
該怎麼寫。
為什麼強調字數這個問題:因為字數代表的是時間,和抒情是無關的。這看起來有點機械,但實際上就是這樣。
如何計算自己的字數呢?
第一個辦法:你掐著表,看看自己一分鍾正常速度下,說多少個字。這應該不難吧。如果這個計算出來,你再去數數自己的對話是多少個字。然後時間不就出來了。
第二個辦法:練習寫廣告,按15秒和30秒格式寫,然後你看看自己能寫多少字;
第三個辦法:有個編劇家軟體,是美國編劇常用的,中國漢化的。去下載,可以免費使用999次。
如果你能熟練使用那個軟體,不感覺到吃力,你再算你的字數,就肯定跟以前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