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啟功先生「一朝證得黃金律」里的「一朝」是哪個年月
啟功先生以有韻詩歌的形式用簡明的語言闡釋了結字黃金律的意義:「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並說「世俗流行之九宮格、米字格作字,上字之腳,每侵入下格,遞侵之餘,常或一行四格之中,只能容三字。以注意力必聚於格之中心也。偶以放大畫圖所用劃有細小方格之坐標玻璃片,置於貼上,詳量每字筆畫之聚散高低,始知結字之秘。蓋字中重點,並不在中心一處。其法將每大方格縱橫各劃十三小方格,中間三小格縱橫成十字路,每行小格為五三五。自左上一交叉點言,其上其左俱為五,其下其右俱為八。此十字路中四交叉點,各為五比八之位置,合乎黃金分割之理焉。」啟功先生在「論書隨筆」貳《論結字》第九十九首一文中說:「……這種五比八,若往細里分,即0.382∶0.618,無論叫什麼黃金律、黃金率、黃金分割法、優選法,都是這個而己矣」。啟功先生的結字黃金分割律發現,傳統米字格的中心點不是字的重心聚集處,把一個正方形方格縱橫各畫十三個正方小方格,即正方方格每條邊均分為十三等份,字的重心在中間五:八處,即字的交叉點「其上其左俱為五,其下其右俱為八」,這四個交叉點就是漢字的結構中所注重的地方,也是漢字的重心和聚處,啟功先生在談到這一問題時專門強調:「第一,不要注意中宮,而要注意四個五比八的交叉點;第二,就是不要真正的橫平豎直。凡是注意中宮這個觀念和一定要橫平豎直觀念的,他再寫一輩子也寫不好。」根據結字黃金分割律的要求,漢字的結字重心應安排在中宮點偏上偏左的一個小范圍內,按此法則寫出來的字不僅體勢舒展,端莊穩重,而且能夠獲得合適的透視角度,便於布置字面的疏密虛實,增加體勢的立體感,避免出現四平八穩的僵硬和呆板。「結字黃金分割律」融入了時代的審美情趣,把漢字書寫的美化推到了極致,啟功先生鍥而不舍地把「黃金分割律」踐行於創作中,一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書法作品,這一理論和法則對學習書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按照趙仁珪先生所做的注釋:「黃金律:即黃金分割率:把一條線段分成兩部分,使其中的一部分與全長的比等於另一部分與這部分的比。即比值為0.618.這種比例在造型上比較悅目,容易引起美感,故稱黃金分割。作者的一大發明即在於發現最佳的結字組合亦符合黃金率。」請採納,謝謝。。。。。。。。。。
Ⅱ 啟功,於右任,李鴻章,張之洞,康有為 的對聯,你
啟功、於右任、李鴻章、張之洞、康有為……的對聯,你會掛誰的?
寫了篇《雙十一看五位書協主席的書法對聯,我真沒想到啟功竟然能超越舒同》,發現啟功的書法對聯都在40萬左右,我想,可能與許多對聯是啟功並書有關(並書,寫自己的原創)
忽然想問:何為君子?
Ⅲ 電視電影版《紅樓夢》那個版本的最經典,說明下原因,謝謝。
電影版的不了解,電視劇中87版毫無疑問應該是公認的最經典的。個人總結原因有下:
1.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劇本,就像樓上說的,87版不是按照120回通行本來拍的,而是忠於原著,因為我是讀過甲戌和庚辰的脂批本紅樓夢後又看的電視劇,所以看到後面的劇情是很是驚喜,心頭一震。
2.其次從導演的角度來講,王扶林導演曾立志要將我們的四大名著拍成電視,下了很多功夫,拍出的自然也是經典。演員選定後先在大觀園里體驗了幾個月的生活,學習琴棋書畫之類的,然後才開始拍。單看這件事,就足見其用心,不浮躁,不作秀,自然,不做作。
3.再次從審美的角度來講,87版給人以美的感受,很多鏡頭都很唯美,很多劇照成為經典。新版紅樓夢沒有看過,因為沒有開播時看了幾張劇照,就實在看不下去了。只是談一下感受,沒有褒貶之意。
4.再有,演員的個人魅力也不可忽視。旁人不提,單是陳曉旭一個人,已經有多少人把她的紅樓夢劇照視為真正的黛玉了吧。是曉旭復活了黛玉,還是黛玉塑造了曉旭,恐怕已經說不清了。只是,在提到林黛玉時,更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還是曉旭吧。
暫時想到的就這些了,個人是紅迷,力挺87版。lz採納吧O(∩_∩)O~
Ⅳ 名言警句
Like a rat in a hole.
瓮中之鱉。
Like author, like book.
文如其人。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or like.
一報還一報。
Like knows like.
惺惺相惜。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有其母必有其女。
Like teacher, like pupil.
什麼樣的老師教什麼樣的學生。
Like tree, like fruit.
羊毛出在羊身上。
10黃鷹抓住了鷂子的腳——扣了環了(第30回 王熙鳳)
11金簪子掉在井裡頭——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釧)
12九國販駱駝的——到處兜攬生意(第46回 鴛鴦)
13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都是好畫兒(第46回 鴛鴦)
14狀元痘兒灌的漿兒——又滿是喜事(第46回 鴛鴦)
15黃柏木作磐槌子——外頭體面里頭苦(第53回 賈珍)
16聾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 王熙鳳)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兒(第60回 芳官)
18倉老鼠和老鴰去借糧——守著的沒有,飛著的有(第61回 柳氏)
19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第65回 尤三姐)
20見提著影戲人子上場——好歹別戳破這層紙(第65回 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長瘡——多少膿血兒(第68回 王熙鳳)
22頂梁骨走了真魂——嚇得要命(第68回 王熙鳳)
23鋸了嘴子的葫蘆——沒口齒(第68回 王熙鳳)
24小蔥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25可著頭做帽子——要一點富餘也不能(第75回 鴛鴦)
26羊群里跑出駱駝來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賈母)
27含著骨頭露著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鳳)
28焦了尾巴稍子——絕後(第117回 眾人 )
經典語句:
1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2 花開易見落難尋
3 花落半身埋
4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5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6 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壠中,卿何薄命。
7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8 質本潔來還潔去,一掊凈土掩風流
9 亂哄哄你發唱罷我登場
反認他鄉作故鄉
甚荒唐
到頭來
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10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11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12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
13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14 爾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喪。
15 得意濃時易接濟,受恩深處勝親朋。
16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17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18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19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低遲?
20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21 真做假時假亦真. 無到有時有還無.
22 花落人亡兩不知!
23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24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青埂峰頑石偈
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題石頭記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春夢歌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
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
又副冊判詞(睛雯)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風流靈巧招人怨。
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又副冊判詞之二(襲人)
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
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副冊判詞一首(香菱)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
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正冊判詞之一(林黛玉、薛寶釵)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正冊判詞之二(賈元春)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芳開處照宮闈。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正冊判詞之三(賈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正冊判詞之四(史湘雲)
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
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
正冊判詞之五(妙玉)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正冊判詞之六(賈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
正冊判詞之七(賈惜春)
堪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綉戶候門女,獨卧青燈古佛旁。
正冊判詞之八(王熙鳳)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正冊判詞之九(賈巧姐)
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
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正冊判詞之十(李紈)
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正冊判詞之十一(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 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 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 孝順兒孫誰見了?
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篷窗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卧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引子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 都只為風月情濃。
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悲金悼玉的《紅樓夢》。
終生誤(賈寶玉)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
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枉凝眉(林黛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恨無常(賈元春)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
眼睜睜,把萬事全拋。
盪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鄉,路遠山高。
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
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
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
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
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也去,莫牽連。
樂中悲(史湘雲)
襁褓中,父母雙亡。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
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
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
廝配得才貌仙郎,搏得個地久天長。
准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
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
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世難容(妙玉)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間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
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
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願。
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喜冤家(賈迎春)
中山狼,無情獸。全不念當日根由。
一味的,驕奢淫盪貪歡媾。
覷著那,侯門艷質同蒲柳;
作賤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嘆芳魂艷魄,一載盪悠悠!
虛花悟(賈惜春)
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
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
說什麼,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
到頭來,誰把秋捱過?
則看那,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
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
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
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
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
聰明累(王熙風)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
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
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
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留餘慶(賈巧姐)
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
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
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晚韶華(李紈)
鏡里恩情,更那堪夢里功名!
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綉帳鴛衾。
只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
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
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
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
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好事終(秦可卿)
畫梁春盡落香塵。
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
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
宿孽總因情。
飛鳥各投林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
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
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
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回答者:旋渦鳴貓 - 高級魔法師 七級 3-8 15:44
據統計,《紅樓夢》中的俗語就有315條,其中加有「俗話說」這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48條,後四十回有7條,合計55條。加有「古人說」一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17條,後四十回有8條,合計25條;加有「常言「這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4條,後四十回無。研究者還歸納出,《紅樓夢》一書人物引用俗語最多的是王熙鳳,共57條。引用俗語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計16條。民間諺語有268條,成語有11條,歇後語52條,曹雪芹自己創造的有7條。曹雪芹使用的俗語,是比較寬泛的概念,應該包括了民間諺語、成語、古人的詩句和歇後語。所以給《紅樓夢》中使用的俗語定一個標准就是指民間諺語、古語、格言、歇後語等,由勞動人民創造並在人們口頭流傳的經驗的總結。《禮記·大學》中就說:「諺,俗語也。」俗語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傳性。曹雪芹對俗語的態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確了:「我雖不學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不可破一時之悶,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語。在文學作品中引用俗語,並不自曹雪芹才開始的。從宋元話本、雜劇以來,文學作品中引用俗語已是司空見慣的。據粗略統計《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語高達七百餘條之多,幾乎是《紅樓夢》的一倍。</P>
下面討論一下《紅樓夢》俗語的來源問題。</P>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說戲曲,對《紅樓夢》的創作有直接的影響。《西廂記》是對曹雪芹創作有最大影響的戲劇作品,無論是主題,還是情節,《紅樓夢》原著有許多情節就是脫胎於《西廂記》的。如四十三回賈寶玉撮土為香私祭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釧兒時茗煙代祝一迴文字,脫胎於《西廂記》第一章第三折中鴛鴦降香第三柱則不語,而紅娘代祝數語,道出鴛鴦心事一段。從語言上看,《西廂記》中許多唱詞、道白,均為《紅樓夢》所吸收。如「紗窗外定有紅娘報」、「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紅樓夢》還吸收了《西廂記》中一些富有表現力的俗語。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紅娘罵張生道:「你原來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鑞槍頭。」《紅樓夢》二十三回黛玉罵寶玉道:「呸!你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 二是歷史典籍、古人詩詞。《紅樓夢》中第十五回「遠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韓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見於老子的《道德經》;「佳人薄命出自蘇東坡的詩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P>
三是最重要的一個來源,也是俗語最豐富的,就是民間的俗語。曹雪芹《紅樓夢》中引用了許多當時流行於北京地區,尤其是流行於旗人社會的俗語。其中有一些是直接從口語中采擷來的。例如「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十六回)、「搖車里的爺爺,拄拐杖的孫子」(二十四回)、「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六十五回)等等。這些在小說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新鮮有趣,朴實自然。</P>
四是自己的創造。《紅樓夢》中有一些俗語是曹雪芹自己的創造。清人裕瑞在《棗窗閑筆》中,謂雪芹「善談吐,風雅游戲,觸境生春。聞其奇談娓娓然,令人終日不倦。是以其書絕妙盡致。」可見曹雪芹是一個很風趣詼諧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護官符,還有有打油詩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紅樓夢》的俗語,大部分是來自於元明清小說戲曲,相當大部分來自當時的民間,小部分來自歷史典籍、古人詩詞,極少是曹雪芹在「時諺」基礎上的創造。那麼直接來自於民間的說唱藝術,子弟書的俗語運用極為廣泛,其來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戲曲、小說、前人詩歌、詞曲、歷史典籍,更多是來自於當時生活中流行的口頭語、俗語、諺語等等。戲曲家、民俗學家傅惜華先生曾說過:「子弟書……詞句雖有時近於俚淺,婦孺皆曉,然其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出其口;極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無能與倫者也。」∞這里的「婦孺皆曉」道出了子弟書語言的通俗性,甚至近於「俚淺」,以淺近的俗語、俚語來創作,才能在民間具有普及推廣的優勢。子弟書用七言律詩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數的碎句做襯墊,這是它的句法基凋。啟功先生分析認為:「正是因為修養不深,也就是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這樣的膽力」,「其實杜甫做詩時也未必像解詩的人想的那麼多」,「子弟書的成就,恰在於膽,也恰在於淺。」</P>
那麼28篇《紅樓夢》子弟書中,運用了哪些俗語呢?筆者歸納如下:</P>
; 俗語出處備注</P>
1、俗語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咱們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榮國府》第一回劉老老語</P>
《二入榮國府》第四回王熙鳳語</P>
3、上年紀老人更與老人親。 《二入榮國府》第五回敘述者語</P>
5、古人雲菽水承歡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樂老親。 《二入榮國府》第八回敘述者語</P>
6、古人雲愛親並愛親之母,能為孝子必為賢孫。 《二入榮國府》第九回寶玉語</P>
7、自古道貞節二字女自根本,從一而終無變更。 《芙蓉誄》第四回晴雯語</P>
8、人說是聞名不如來見面。 《芙蓉誄》第五回燈姑娘語(晴雯表嫂)</P>
9、要知道人死焉能會再生? 《芙蓉誄》第六回黛玉語</P>
10、薄命兒的紅顏林黛玉。 《露淚緣》第一回敘述者語</P>
; 11、古人說窮乃攻書原不錯,又道是書能解悶未必真。 《露淚緣》第五同黛玉語</P>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隨緣隨分莫追求。《露淚緣》第六回王熙鳳語</P>
13、倒不如打開壁子說亮話。《露淚緣》第十回寶釵語</P>
15、沒見過這兩個不知好歹的冤家嘔死個人。 《二玉論心》第一回賈母語</P>
《二玉論心》頭回詩篇</P>
< 17、古人雲韶光易過紅顏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語</P>
18、深知你花言巧語呆里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語</P>
、我與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疊被鋪床待吾眠。& 《葬花》第四回寶玉語</P>
20、又誰知韶華有限悠然去,晚景無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語</P>
21、低聲說你是傾國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p; 《雙玉埋紅》寶玉語</P>
22、也是個銀樣鑞槍頭。; 《雙玉埋紅》黛玉語</P>
; 23、唱一聲如花美眷音多慘,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雙玉埋紅》敘述者語</P>
24、又聽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間天上兩悠悠。; 《雙玉埋紅》敘述者語</P>
bsp; 《議宴陳園》二回劉老老語</P>
<P> 其中敘述者語言中所運用的俗語有8條,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見人物語言中自然運用適當的口語、俗語是在《紅樓夢》子弟書中是更多運用的。那麼子弟書語言的通俗性,對俗語的運用還體現在對俗語詞彙和口頭詞彙的運用上。人物對話中最能體現俗語、口頭語的運用,在對話中體現人物的不同性格,這在前面人物論中有所涉及,這里我們不妨就語言來看一看。歸納《紅樓夢》子弟書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語言,運用俗語詞彙、口頭詞彙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寶玉、黛玉、劉老老、鳳姐、燈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這幾個人物。先來看看寶黛所說的俗語和俗語詞彙、口語詞彙。黛玉作為貴族小姐,從她的口中說出了6條俗語,佔了較大的比例,加上寶玉的3條,光這對公子小姐所說的俗語就有9條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獨處的時候,對話也較為隨意,運用的俗語詞彙比較多,可見兩個人非同一般的關系。</P>
例如《雙玉埋紅》中寫寶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讀《西廂記》的溫馨與和諧。</P>
; 又翻一過要留心記,這寶玉在姑娘的身後咂嘴搖頭。</P>
低聲說你是傾國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這佳人聽罷登時滿面羞。</P>
說你看了邪書拿我湊趣,我成了爺們玩,意兒逗笑兒的丫頭。</P>
一面說著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內去講講情由。</P>
<P> 這寶玉著忙復又賠不是,說好妹妹恕我言語不防頭。</P>
<P> 我從此競把絕大烏龜化,等妹妹百年之後葉落歸秋。</P>
<P> 將妹妹賢德行書勒石上,我替妹妹馱於背上萬載無休。</P>
<P> 林黛玉聽言不免噗哧笑,說呸也是個銀樣躐槍頭。</P>
<P> 寶玉說這個也就該罰你,我也到太太房內訴情由。</P>
<P> 黛玉說你當你能過目成誦,還有個一目十行在後頭。</P>
<P> 這一段寶玉一時興起,引用了《西廂記》中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意。黛玉心裡聽著高興,表面上還要佯裝委屈,揚言要去太太房裡告狀。急得寶玉以趣語哄逗黛玉,說自己是「大烏龜」、「我替妹妹駝於背上萬載不休」。這段有趣的自咒之語是對原著的化用,原著寫寶玉急著賠不是道:「要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里,叫個掘頭黿吃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兒,我往你墳上替你駝一輩子碑去。」而黛玉也轉怒為喜,同樣引用《西廂記》中的話「呸也是個銀樣躐槍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兩位主人公在一來一去,一退一進中,表現了親昵隨便、無拘無束的關系。而其中,俗語詞彙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P>
<P>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寶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沖突,寶玉一再安慰討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氣平息下去。黛玉對他的一番話也是極為口語化的:</P>
<P> 說起開罷那邊給我斯文著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邊的風。</P>
<P> 剛剛的睡醒你又來纏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難星。</P>
<P> 似這般拉拉扯扯成甚麼樣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發酸骨節兒疼。</P>
<P> 動不動有人無人來上頭上臉,討人嫌更比從前說話兒瘋。</P>
<P>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該把那脾氣兒改,</P>
<P> 何苦呢傳出去又惹的別人好說不好聽。</P>
<P> 還有那一句言詞奉勸你,二爺的話好歹別當耳傍風。</P>
<P> 誰像你終朝只在女孩兒們一處里攪,</P>
<P> 從沒見一個胭脂兒常沾在爺們的嘴上紅。</P>
<P> 這其中的「起開罷」、「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難星」、「討人嫌」、「話兒瘋」、「耳傍風」等等詞語,是通俗的口語詞彙,從黛玉的口中說出,可見黛玉與寶玉的關系之親密,黛玉可以這樣毫不掩飾地批評寶玉,而「魔難星」、「討人嫌」等詞,又反映出一種名貶實褒的意味。寶黛的語言中所運用的俗語詞彙和口語詞彙,體現了二人親密無間的關系,即使是從較有文學修養的貴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說出這些話,也顯得風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進了二人之間的感情。</P>
<P> 再看看體現不同性格的、卻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語從下面人物口中說出有什麼樣的效果。</P>
<P> 作為農村老嫗的劉老老,前面已經有專門的章節做過討論和分析。這里在略加舉例說明,劉老老的語言可以說是目不識丁的農村老太太的真實反映。「二入榮國府」鬧出了很多的笑話,其中最能體現子弟書作者創新的還是老祖宗見到劉老老的一問一答,這一文一俗,一個文話兒謙辭,一個是「有錯岔批」,逗得滿堂大笑。</P>
<P>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麼問的:</P>
<P> 因問道老親家貴庚年多少?花甲還是七旬與六旬?</P>
<P> 為什麼年來未見親家的面,多因為事務兒匆忙疏淡了親。</P>
<P> 你若是不嫌儉慢就請下榻,何妨呢曠幾天兒在此處存。</P>
<P> 「貴庚」、「花甲」、「七旬」、「下榻」,這樣正式的文言話語,粗村的劉老老能聽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難怪她會理解錯誤,答非所問了;</P>
<P> 忙應道少年時耕種我全都會,如今衰老了力難禁。</P>
<P> 老祖宗方才問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畝薄沙零四分。</P>
Ⅳ 「德為人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德為人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句話的意思為:要努力修養自己的道德,以超過一般人。要努力做好學問,有充足的知識和品格來教導學生。要努力樹立自己的形象,規范自己的行為,為世人做個好的典範。
出自春秋孔子所寫的《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
《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
(5)電影啟功經典語錄擴展閱讀: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Ⅵ 上海的文化人為什麼不討厭北京話
在球場上,北京上海比賽從球員到球迷都不用動員。在網路上,凡是涉及到北京或者上海,兩地人都互不服氣,甚至看對方的優點也不順眼(當然大多數人也沒工夫扯這個閑篇,大多數上海人、北京人也是互相尊重)。
比如說到北京話,北京以外的一些人常常不滿甚至討厭北京話,認為牛、油、損、空??
但我發現上海的文化人並不討厭北京話,有的甚至充滿感情。中國當代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王安憶以一個上海文化人的眼光來看北京人的語言:「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著深邃睿智的表情,他們的背影有一種從容追憶的神色。護城河則往事如煙地靜淌。北京埋藏著許多輝煌的場景,還有驚心動魄的場景,如今已經沉寂在北京人心裡。北京人的心是藏著許多事的。他們說出話來都有些源遠流長似的,他們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語已經過數朝數代的錘煉,他們的俏皮話也顯得那麼文雅,罵人也罵得有文明:瞧您這德行!他們個個都有些詩人的氣質,出口成章的,他們還都有些歷史學家的氣質,語言的背後有著許多典故。
他們對人對事有一股瀟灑勁,洞察世態的樣子。」一個純粹的上海人把北京人觀察的這樣透徹,而且不乏感情,也許值得北京人感謝和驕傲。
北京人的幽默語言不是自當代始,而是世代相傳。
首先,幽默的語言智慧是從老北京文化傳承而來。北京人說話就是逗。哪怕有的時候身陷囹圄,也會用幽默的語言化解。文革中「三家村」的吳晗和廖沫沙,那是被「全黨共誅之、全民共討之」的人物啊,那壓力就別說了。他們關進一間房子,老北京的中共北京市委的統戰部長廖沫沙對吳晗說:「我們兩個成了名角,假如我們不來。這場戲就唱不成了。」吳晗說:「我們唱的是什麼戲呀?」廖沫沙想吳晗是北京副市長,相當於古代的地方官,聯想起陶淵明,說:「這出戲就叫《五斗米折腰》啊!」您看,咱北京市的老領導這個時候還這么幽默。
幽默不分貧富,不分文化高低,好像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幽默細胞。啟功是中外聞名的文化名人,但是他不僅沒有名人和泰斗的架子,反而幽默的對自己進行自嘲,他給自己寫的《墓誌銘》短短幾十字,堪稱老北京人幽默的經典:「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啟功還有件趣事也是老北京人的做派和老北京人的幽默。他的字當然是洛陽紙貴,仿冒他的字發財的也不少。有次他到榮寶齋,一位仿冒者正用啟功委託他賣字的謊言行騙,榮寶齋的工作人員告訴這個仿冒者:「啟功先生就在店裡呢。」接著就把老先生叫來,仿冒者頓時滿頭大汗,啟功先生看了看他的字說:「其實你寫的比我好。」啟功又對畫店工作人員說:「他用我的名字說明他有困難,這件事就算了。」仿冒者感激不盡,啟功老先生又叮囑他:「你可別用這種字寫反動標語啊。」
啟功作為一個學界泰斗如此,平民百姓也如此。北京人講究「逗悶子」,說白了就是用嘴找樂兒。自己的嘴過了癮,把別人說的全神貫注或者捧腹大笑,就是說話的人莫大的幸福。外地人來北京看電視、聽廣播,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侃談節目特別多。不僅僅時政要聞會請來專家分析品評,就是娛樂也會引來眾多的觀眾聽眾。人們發現,干這一行的評論員乃至觀眾都把侃談做為一種樂趣,誰侃的好就像在台上唱了一手好歌能博得聽者的滿堂喝彩,而且幽默是侃的好壞的重要標准。這些年足球職業聯賽,電台在球賽完的當晚「研討」剛結束的比賽,熱線忙得從來都打不通,外地來京的人很感驚異,有的廣東人甚至說:「有這功夫做點生意不好嗎?」他們不知道,北京人的侃談尤其是喜歡逗悶子就如同廣東人的早茶一樣不可缺少。
有句話有些偏頗:「寧聽北京人吵架,不聽關外人說話」,多少也說明北京話受到喜愛。像老舍先生在《正紅旗下》傾注全部感情的福海,他對福海說話也極盡贊美:「至於北京話呀,他說的是那麼漂亮,以至使人認為他是這種高貴語言的創造者。即使這與歷史不大相合,至少他也應該分享『京腔』創造者的一份兒榮譽。」這何嘗不是老舍先生自己對北京語言的追求呢!
王安憶這樣的上海文化人高度評價北京話,可能與她接觸下層北京市民較少有關,因為她畢竟屬於上流社會。應該承認,北京近年來在語言方面也漸漸失去了早年的溫情脈脈。北京人的語言優勢常常因不節制乃至濫用而多有失去本色,這也是一部份北京人需要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