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經典蒲劇電影全集

經典蒲劇電影全集

發布時間:2022-08-01 07:39:59

① 蒲劇的代表人物

本世紀三十年代,蒲劇舞台上的三個小旦的表演---王存才的路數,馮三狗的亂彈,孫廣勝的走,都各稱絕。特別是王存才在《掛畫》中扮演的少女含嫣,更是唱做俱佳,技藝超群。因而時人有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意即不當民國總統),寧肯誤了收秋打夏,不能誤了存才掛畫之說,可見當時的蒲劇表演藝術確有極大的魅力。蒲劇藝術除具有各種梆子戲的共同特點外,還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表演藝術方面,不僅動作寬大有力,且慣用特技表現人物。許多贊賞近代蒲劇及著名演員的諺語,至今也仍流傳不衰:寧誤打夏收秋,不誤廣盛《藏舟》;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諺語里說的(孫)廣盛,(王)存才,都是30年代紅極一時的名旦。到了蒲劇藝術空前興旺的20世紀50年代,不但整理改編出一大批傳統劇目如《徐策跑城》、《麟骨床》等,更涌現出一批著名演員。五大蒲劇明星--閻逢春、王秀蘭、張慶奎、筱月來、楊虎山聯袂出演的戲劇電影《竇娥冤》,遍映大江南北,倍享美譽。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蒲劇藝術還體現在演員們的特技功夫上。閻逢春當年獨創的翎子功,已被許多劇種演員推廣承襲;80年代一批青年蒲劇演員們,又以傳神的表演和精彩的水袖、椅子雙絕等功夫獲得戲劇梅花獎。

② 蒲劇在哪裡下載

優酷網,士豆網,新浪視頻網等各大視頻網站

③ 經典豫劇劇名

1、穆桂英掛帥

講的是北宋年間楊家將的事,唱的是報國忠君的大戲,那一年,楊家將屢次擊潰遼軍,保住了大宋朝的大好河山,天下太平二十餘載。怎奈昏君無道,聽信奸佞讒言,佘太君攜子孫辭官河東,這一去就是二十餘年。

不久,遼東安王起兵造反,率軍侵犯邊關,邊關告急,佘太君聽說後,曾派楊洪去探軍情。雖然此時的天波府沒有兵權,辭官回鄉,但是佘太君一直心系國家。楊洪回來之後,稟報軍情,佘太君聽說後心裡非常擔心,不知道是何人領兵作戰。

於是把楊宗保,穆桂英等人召集起來商討如何應對,眾人商議之後,決定派遣文廣、金花進入汴京城內打探。文廣、金花進入汴京城內,正看見張貼皇榜,校場比武點兵,兩人商量後便進入了校場。這時候主持點兵工作的正是堅持王強,他有自己的小算盤,想要他的兒子王倫做將軍。

2、對花槍

講的是隋朝末年,羅藝少年時,進京赴考,途中病在姜家集,被薑桂芝父親救回家中,並讓女兒薑桂芝向羅藝傳授姜家花槍,二人一同練習花槍,彼此愛慕,由姜父做主,結為夫妻,一年後,羅藝再次赴京應試時薑桂芝已身懷有孕。

離別後,音訊難通,薑桂芝父母亡故,攜子離開家鄉,流落在龍口村,隋朝戰亂四起,羅藝投奔瓦崗寨,又娶秦氏,生子羅成。四十年後,瓦崗寨史大奈,責於秦氏和兒子羅成,又怕在眾人面前有失自己長者尊嚴。

3、花木蘭

講的是北朝時番邦犯境,邊關告急。花木蘭的父親列名徵兵軍帖。木蘭慮及老父體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決定女扮男裝,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從軍。木蘭辭別雙親,披星戴月,快馬加鞭,奔赴邊關。

途中,她還結識了幾個朋友,全是應征入伍的戰士,相伴同行。他們在接近前線時,忽聞戰鼓齊鳴,殺聲震天,魏軍正與敵兵交戰,突力子等三人夾戰魏軍賀元帥,木蘭一馬當先,殺退敵人。從此,她便得到賀元帥的賞識。

戎馬倥傯,十二年過去,身經百戰的木蘭已晉升為將軍。某夜,木蘭外出巡營,忽聽群鳥飛鳴,她料想必是敵兵前來偷襲,驚起宿鳥。便稟告元帥,建議四面埋伏,智擒敵酋。果然,敵軍中計,突力子被擒。

元帥擬為木蘭封官進爵,並把愛女許與將軍。木蘭不慕官爵,更不能與元帥之女成婚,只求賜與千里馬,回故鄉探親。木蘭返回桑梓,脫去戰時袍,換上舊時裝。朝廷冊封木蘭為尚書郎,元帥率領眾將,抬著禮物,親臨花家,請見花木力將軍。

木蘭出堂,相見之下,元帥驚訝不已。於是,木蘭細述從軍經過,元帥盛贊木蘭不愧是一位巾幗英雄。

4、三上轎

講的是明萬曆中期,首相張居正之子張秉仁見同窗李通妻崔氏貌美,心懷不良,邀李赴宴,將其毒死。李父鳴官,知府黃成玉畏張之勢,斷崔氏為張妾。

崔氏先索壓轎銀三千兩以養公婆。再約事三件,一請知府為媒,二要新人房中免去燈火,三要張秉仁披麻載孝為李送葬。張皆從之。

將上轎,不忍離公婆,幼子;上而復下者凡三,最後決別而去。夜入洞房刺殺張秉仁遂自刎身亡。《三上轎》正是崔秀英懷揣利刃,哭別李桐靈堂、公婆、嬌兒的場面。抓住「三哭三別」的剛烈不屈,唱腔表演愈發悲壯感人。

5、桃花庵

豫劇《桃花庵》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傳統劇目,許多著名的豫劇表演藝術家都曾演唱過此劇。其中,尤以桑振君大師的演唱別具一格。該劇充分體現了桑派藝術「口伶齒利,字乖音巧」的演唱風格和閃、滑、搶、離的演唱技巧,成為桑派的優秀代表劇目之一。

講的是一段跨越十六年時間的悲歡離合故事。九盡春回之時,竇氏登門樓思念自己十餘年前離家的丈夫張才,恰逢知府蘇昆之子寶玉經過門前,竇氏因其酷似丈夫張才,便把他認為義子。時光荏苒。

四年後的一天,貧婆王桑氏長街叫賣衣衫,竇氏認出此衫乃是張才之物,一再逼問,王桑氏道出實情。原來舊衣來自虎丘山桃花庵女道姑陳妙善處。竇氏遂與小郎以燒香為名前往桃花庵中。在庵中,竇氏探問妙善,妙善極力隱瞞。

竇氏又設計與妙善結為金蘭,將她請至家中。在竇氏的旁敲側擊、一再追問下,妙善只得道出當年隱情。原來十餘年前,張才虎丘逛會偶遇妙善,兩情相悅,在桃花庵內成就魚水之歡。不料三月後,張才染病身亡,妙善也身懷有孕。

產下男嬰。妙善托貧婆王桑氏將男嬰送與他人,並且用張才的外衣包裹著嬰兒。道出實情後,竇氏與妙善盡棄前嫌,兩人又從王桑氏口中得知,知府之子便是當年她轉送的男嬰,也就是四年前竇氏認下的義子寶玉。此刻,寶玉高中狀元。

竇氏與妙善到蘇府認子,蘇夫人不允。三人爭執起來。寶玉深明大義,生養之恩皆不敢忘,於是一子認下三母,一家團圓,皆大歡喜。由於幾位主要演員的唱功和表演功底十分深厚,嗓音清脆、明亮、甜潤、俏麗,且隨著劇情時而婉轉、時而高亢。

時而緊張,時而松緩,或如泣如訴,或如珠玉落盤,清脆分明,擲地有聲。尤其是苗文華扮演的竇氏,扮相俊美,舉致優雅,持重大方,風格委婉俏麗,一亮相便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叫好。

她的演唱委婉細膩、字乖韻巧,以情傳聲,聲情並茂,使觀眾能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而引起共鳴。再加上劇情的輾轉起伏,絲絲入扣,深深吸引著觀眾,精彩之處不時爆發陣陣掌聲。

④ 東方藝術——中國戲曲 中印電影

八大劇種讓你重溫戲曲之美

核心提示

今明兩晚,「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演唱會」將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隨後將於11月3日和5日先後在佛山和深圳演出。

市民有多久沒有走進戲劇劇場了?傳統戲曲勾魂之美在何處?如何讓古老藝術的精華重新觸碰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位?

在開演之前,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參加廣州演出的京、昆、粵、越、川、梆、豫、黃八大劇種代表大家。名家眼中,戲曲之美無處不在:京劇《四郎探母》里「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的唱詞和那慘烈緊張的長串拍板是美;川劇里頭一扭手一揮,黑臉、白臉、花臉、紅臉看得人目眩神迷的絕技「變臉」是美;越劇《五女拜壽》里清一色全是「小白長紅越女腮」的少女是美;黃梅戲《對花》里「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的俏皮深情還是美……

專家們感嘆,相比歌劇《卡門》里玉石俱焚的強烈激情,中國人歸根到底還是最喜歡崑曲《牡丹亭》里「水袖這么一勾,眼波那麼一柔,20分鍾只是眉來眼去」的愛情。多少年風雲巨變,古老的戲劇在江湖草台漂漂泊泊之間,伴絲竹管弦說說唱唱之際,隨名角票友哼哼哈哈之餘,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剎那間「人生百味已嘗九之」。然而,到了今天,老戲的狀況卻如「崑曲義工」白先勇所言,宛如一個放在角落裡落滿了灰塵的瓷器,沒有人知道它的美。

如何細細擦拭戲劇,使之重放光彩?無論是豪言壯語、聲稱「川劇生存不是問題」的四川川劇院院長陳智林,還是認為「戲曲的曙光在前面」的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尚長榮,或者是低調坦言「戲曲已經邊緣化」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所有名家共同的心聲是,夾縫之中的戲曲之美,雖暫時陷入低潮但註定無比蓬勃,因為它紮根於民間,紮根於千百年來中國人世俗生活中的笑與淚。只有極低處的東西才能做到極大的包容。正如黃梅戲代表人物馬蘭所言,「它們是從孕育中國13億人口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聲音」。名家們由衷地贊嘆,此次演唱會給了我們一個重新發現戲曲之美的機會。

1

傳統戲曲美在哪裡?

尚長榮:唱詞以詩為主,唱功韻律動人

京劇美在既有陽剛,又有陰柔。它的表現魅力多元化,具有深厚的美學內涵。既能演帝王將相,又能演西廂紅樓;既有金戈鐵馬,又有才子佳人。京劇唱詞以詩為核心,唱功以韻律動人,念白十分講究音韻。

朱世慧、王立軍:京劇能成國粹,因它美在寫意

京劇能夠成為「國粹」,是因為它美在「寫意」。京劇可以用簡單的、藝術化的形式再現復雜的世界,用舞蹈、身段來表現不同的場景。舞檯布景極盡簡單,只有必不可少的一桌二椅。演員通過表演,再加上馬鞭、船槳等簡單道具,就可以表現門、表現船、表現馬,甚至表現千軍萬馬,表現時空轉換。如台上演員拿一根馬鞭,可以表示他在騎馬;拿著一根木槳,可以代表劃船;4個龍套台上轉一圈可以說「走了十萬八千里」,也可以表示「帶領了800萬人馬」。而京劇演員的「行頭」卻繁之又繁,從化妝到服飾,渾身上下從點翠的頭面到綉花的袍服無一處不是藝術品,以簡襯繁,十分妥帖。這種寫意的表現方式,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張火丁:不同顏色臉譜,京劇美的體現

臉譜是京劇美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角色和命運。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者;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者;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者;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除顏色之外,臉譜的勾畫形式也具有類似的象徵意義。例如象徵凶毒的粉臉,有滿臉都白的粉臉,有隻塗鼻樑眼窩的粉臉,面積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標志著陰險狡詐的程度不同,一般說來,面積越大就越狠毒。總之,顏色代表性格,而不同的勾畫法則表示性格的程度。

張靜嫻:唱腔一唱三嘆,崑曲獨具神韻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最能體現東方藝術之美的傑出代表。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之美,首先美在劇本。崑曲劇本文學性強,格律嚴謹,裡面運用了大量古典詩詞,意境優美深邃,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其次美在唱腔,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崑曲唱腔往往是一唱三嘆,委婉纏綿,有一種特別的神韻。崑曲的舞台集歌、舞、詩、畫於一體,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在唱腔上字少腔多,繁復精到,有著豐富的表演身段;舞台畫面感強,全方位體現傳統藝術的古典美,演員像畫中人一樣。

許荷英:河北梆子高亢,特別善演悲劇

河北梆子高亢悲壯,委婉動聽,其中既有排山倒海之勢,又有潺潺流水之聲。河北梆子的獨特之美在於它的音腔高亢悲壯。常言道: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河北梆子善演悲劇,它的悲腔,音區高,能把戲中人物的悲憤情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觀眾也聽得酣暢痛快。

陳智林:川劇詼諧幽默,融入百姓生活

川劇是中國戲曲中十分罕見的以昆、高、胡、彈、燈5種聲腔為一體的劇種,可謂是中國戲曲聲腔之集大成者。在200多年的發展衍變之中,它與四川方言土語、各地入川移民的鄉土風俗、民間歌舞、說唱曲藝、民間小調融合,最終形成了四川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川劇凝聚了四川人詼諧、幽默的性格,戲劇劇本文學功底很強,表現方式多種多樣,猶如川菜,色彩濃郁、手法豐富。例如托舉、變臉、鑽火圈、藏刀等絕技,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扎實經驗,既神秘又親切。

2

能否適應現代生活?

尚長榮:有人說京劇節奏慢,我們必須要用科學的時間觀念來表現古人的休閑與高雅,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應該說,戲劇藝術的「慢」,在網路時代的「快」節奏裡面,反而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

茅威濤:現代人也不是一成不變、一概而論的,也不一味都是追求快節奏,現代的文化精神是多元化,個人對美的追求是不一樣的,總會有人喜歡戲劇這樣有韻味、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我想喜歡越劇的人,可能要他去喜歡搖滾樂會比較困難。劇場藝術發源於希臘,具有一定的宗教氣質,現代人在解決溫飽之後,一定會在精神上尋求一種寄託的媒介。「慢悠悠」的古代戲劇,正好可以引發部分人的心靈共鳴。

紅線女、陳小漢:現在年輕一代嫌傳統戲曲節奏太慢,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就比如粵劇,並不是所有節目所有唱段的節奏都是緩慢的,我們根據劇情發展和人物內心沖突的需要,來決定何時快何時慢。在表現人物內心激烈斗爭的時候,節奏相對加快,甚至緊張到扣人心弦。因此說,戲曲的內容決定了程式。粵劇根據自身特點不斷地與時俱進,並不是一味地把節奏、速度加快就是創新。談革新不能離開「傳統」這個「源」,不能離源斷流,否則,我們傳統戲曲就會喪失立身之本。

3

如何吸引年輕觀眾?

於魁智:「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傳統戲曲改革不一定要取悅觀眾,作為京劇藝術工作者,我們首先要把藝術水平提高,把藝術作品打磨成精品。隨著年輕觀眾生活閱歷的逐漸豐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到時他們會真正意識到傳統戲曲之美的。傳統戲曲是個細水長流的行業,不像流行文化一樣追求轟動效應,追求大紅大紫,流行文化終究會曇花一現,而京劇卻是歷久彌新的。

王立軍:前不久天津市組織了兩批「京劇藝術走進大學」的活動,學生觀眾反響非常強烈,甚至到了「追星」的地步。可見,只要我們的傳統戲曲主動走近觀眾,走近年輕人,他們還是非常願意坐下來欣賞、回味的。

張靜嫻:不同戲曲有著不同的觀眾群,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做崑曲普及工作,目標主要是針對文化界人士和高校學生,欣慰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努力成果。我們上海昆劇團每年定期到高校開講座,舉辦「昆劇走近青年」、開展免費開班教唱、低票價優惠等活動,向年輕人介紹崑曲的表演、行當、選段等,邀請他們上台參與,讓他們在互動中感受到崑曲的獨特魅力。

馬蘭:我倒並不刻意去迎合年輕觀眾,我覺得好的東西一定就是好的,尋求刺激的觀眾不要到劇場去。到劇場就是為了給人一種美的陶冶。我相信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對傳統的東西一定會有一個記憶儲存,一定有一個密碼,在某個時候一定會觸碰到,他不需要天天來看戲,只需要一年中有那麼幾天來劇場看看,他內心一定會被喚醒。

李勝素:我認為年輕人應該主動走進劇場,如果在家看電視播出戲曲的話,根本感受不到現場的那種唯美氣氛。這幾年,我們經常送戲進大學,有些學生看了之後才感嘆:原來京劇是這么美的。當然,我們也要對傳統戲曲進行包裝。這就要求我們的舞台設計、燈光舞美、服裝布景等視覺效果要能夠讓觀眾眼前一亮。如我們新排演的《梅蘭芳》,就在形式方面吸收了話劇的長處。所謂「越守越沒有」,傳統戲曲在保留原汁原味內容的基礎上應該迎合年輕人的口味,有針對性地進行革新。

名家簡介

尚長榮(京劇)

京劇大師尚小雲第三子,中國戲劇梅花獎首位獲得者。5歲登台演出,師從侯喜瑞、陳富瑞、蘇連漢諸位名凈。嗓音宏亮寬厚,融「架子」「銅錘」於一體,追求「性格化」表演。所塑造人物或大氣磅礴,或質朴雄渾,表演唱念並舉,張弛有度,激情四溢,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代表劇目:《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於成龍》等。

於魁智(京劇)

先後上演楊(寶森)派名劇《楊家將》、《伍子胥》和李少春名劇《響馬傳》、《野豬林》等,以清新的演唱韻味和舞台風貌贏得老中青觀眾的喜愛,先後榮獲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等。

朱世慧(京劇)

被專家稱為「當今中國京劇第一名丑」。主演《徐九經陞官記》、《膏葯章》、《法門眾生相》等劇目,時稱一絕。先後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等。

張火丁(京劇)

中國京劇院著名程派青衣,唱、做、念、舞俱佳,表演突出了程派藝術的庄美、純正、深沉、凝重、幽遠的特性而且具有自己的表演風格。在唱腔方面被稱為「程腔張韻」。代表劇目《鎖麟囊》、《荒山淚》、《春閨夢》,創新首演程派劇目《秋江》、《絕路問蒼天》、《白蛇傳》、《江姐》等。曾獲戲劇梅花獎。

王立軍(京劇)

天津青年京劇團演員,工武生兼習老生。1992年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歷慧良親授「截江奪斗」、「艷陽樓」等劇目,扮相俊美,功底扎實,戲路大方,唱做俱佳,代表劇目有《挑滑車》、《英雄義》等。曾獲梅花獎和「首屆京劇之星」稱號。

張靜嫻(崑曲)

主攻閨門旦、正旦,戲路寬廣,表演細膩傳神,唱腔聲情並茂,塑造了許多性格迥異的舞台形象,如大型昆劇《長生殿》中的楊貴妃,《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司馬相如》中的卓文君等。曾兩度獲梅花獎。

許荷英(河北梆子)

從藝20多年來,借鑒姊妹藝術的演唱優勢,形成了一種既有劇種特色,又富時代美感的新型演唱風格,為當今河北梆子領軍人物,代表劇目有《杜十娘》、《竇娥冤》等,曾獲梅花獎。

紅線女(粵劇)

從藝60多年來,創立了紅派藝術,曾主演數十部膾炙人口的粵劇和一百多部電影,塑造了一系列女性藝術形象,所創造的紅腔和紅派表演藝術代表著粵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成就。曾獲聯合國亞洲表演藝術協會授予的「傑出藝人獎」和聯合國交響樂協會授予的「表演藝術獎」等。

陳小漢(粵劇)

表演藝術儒雅溫文,瀟灑大方,做功細膩,身段優美,尤其以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見長;善於以傳統程式去塑造人物,抒發感情。其唱腔發展了粵劇生行的聲腔藝術,形成了個人風格——以情帶腔、以腔傳情、腔隨情轉、因情造腔、靈活變化、韻味濃郁、細膩傳神,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流派唱腔「B腔」。

李勝素(京劇)

工青衣,扮相雍容華貴,嫵媚動人,噪音清亮甜美,表演規范自然,文武兼備,是當今梅派藝術最具光彩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曾獲梅花獎。

茅威濤(越劇)

師承越劇尹派,工小生,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4次獲文化部文華表演獎,兩次獲梅花獎,是中國當代越劇創新進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長在舞台上准確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賦予越劇「女小生」以嶄新的人文精神和行當魅力。

虎美玲(豫劇)

師從豫劇大師常香玉而為「常派」優秀傳人。善演閨門旦、花旦、青衣、刀馬旦,形成了委婉曼艷、清越高遠的演唱特色和扮相俊美、含蓄質朴、追求京昆風范的表演風格。代表劇目有《抬花橋》、《花木蘭》、《大祭樁》等。新版《白蛇傳》曾獲梅花獎。

陳智林(川劇)

二度獲梅花獎。曾先後主演《巴山秀才》、《托國入吳》等幾十齣大小劇目。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魅力。工文、武小生、正生,扮相俊美。

馬蘭(黃梅戲)

主演過《風流杏花村》、《風塵女畫家》、《無事生非》、《紅樓夢》、《戲牡丹》等劇;還拍攝了電影黃梅戲藝術片《龍女》和黃梅戲電視連續劇《嚴鳳英》、《劈棺驚夢》、《西廂記》、《西遊記》等。扮相俊俏,功底厚,身段美,唱腔動聽,曾獲文華獎和梅花獎。

廣州演出曲目

於魁智《上天台》、《三家店》選段

李勝素《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

於魁智、李勝素合唱《四郎探母》選段「坐宮」

王立軍《野豬林》選段「大雪飄」

張火丁《春閨夢》

尚長榮《鍘美案》、《曹操與楊修》(清唱)

朱世慧《徐九經陞官記》、《膏葯章》(京劇)

張靜嫻《牡丹亭》選段「尋夢」、「如杭」(崑曲)

許荷英《王寶釧》選段「大登殿」、《杜十娘》選段(河北梆子)「用手兒打開了百寶箱」

茅威濤《陸游與唐琬》選段「浪跡天涯三長載」(越劇)

虎美玲《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豫劇)

馬蘭《紅樓夢》選段「如此紅塵」(黃梅戲)

陳智林《巴山秀才》、《斬黃袍》(川劇)

紅線女《昭君出塞》(粵劇)(清唱)

陳小漢《范蠡覓西施》(粵劇)

重溫經典 回歸傳統

陳志

中國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高絕千古的豐神美韻,千百年來令人沉醉。《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鍘美案》等無數經久不衰的精品劇目,其摹寫胸中之理想,時代之情狀,真摯之理,秀傑之氣,在「戲場小天地」中,展現「天地大戲場」,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一個個千古不朽的風流人物,讓中華民族的風骨長存。

今天揭幕的「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將為您帶來一台中國傳統戲曲盛宴。國內8大劇種、14位名家在廣東同台演出,其陣容之盛,劇目之精,可謂全國多年難得一見的戲曲「高峰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和省長黃華華鼎力邀請,玉成了這次盛會,體現了廣東傳承民族文化精粹的深遠用心。

不可否認,今天的傳統戲曲藝術正面臨挑戰,不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農村的演出市場也日益縮小,一些劇種正在急劇消失。曾有一位年輕演員非常「不敬」地說:「如果梅蘭芳大師活到今天的話也不可能像當年那麼紅。」的確,與戲曲幾乎是人們「唯一」娛樂活動的年代相比,如今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要豐富得多。如何讓戲曲和觀眾走得更近,像流行音樂一樣在現代人生活中占據一席之地?

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這方面創造了成功的先例,他改編的崑曲《牡丹亭》,在北京、上海、台北和香港連演50場,場場爆滿,在北大、清華的青年學生中掀起陣陣旋風。《牡丹亭》的成功再次提醒我們:那些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戲曲藝術,本身並不缺乏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當呀呀學語的孩童驚詫於戲曲頻道上艷麗的舞台造型,當年輕的學子們眩目於水袖的曼妙流瀉,當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突然小憩於一個悠長的唱腔中,我們會赫然發現,傳統文化的根,早已深埋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為我國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提供展示風採的舞台,也為廣東觀眾提供了一次發現戲曲之美的機會。它撒下的種子,在一個民族正在復興的對優秀傳統文化熱望的陽光下,將使我們重新尋找5000年文化寶庫中遺失的珍寶。

專題采寫:本報記者 郭珊 見習記者 何東運(除署名外)

圖:

越劇名家茅威濤

京劇名家於魁智

京劇名家李勝素

粵劇名家陳小漢

⑤ 竇娥冤有哪幾種電影

這個不是戲曲片,肯定能看懂。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ijSpsbqBxQ/

《竇娥冤》的電視連續劇有三集。
三集電視連續劇《竇娥冤》三碟·教學必備VCD
【語種】國語
【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導演/指揮】蘇舟 相關人物:關漢卿
【表演者】蘇瑾 鮑國安 韓影
(去搜了一下,那個視頻就是2003拍的3集的連續劇,電影的話都是戲曲片。蒲劇《竇娥冤》(1959年),有字幕還是能看懂的。)

⑥ 蒲劇團電影哪裡能看

優酷
蒲劇團電影已經在優酷正式上線,用戶只需要打開優酷客戶端或者手機移動端搜即可觀看相應資源。

⑦ 如何欣賞蒲劇

什麼是蒲劇?
俗稱亂彈,又稱蒲州梆子、山陝梆子,今統稱蒲劇,因起源於古蒲州(今永濟市)而得名。據諸多出土的戲劇文物和有關資料記載,蒲劇起源於宋,由山、陝地區的民歌和說唱開聲,先演變為民間小戲,後又在民間小戲的基礎上,接受了古老劇種的藝術成就,逐步發展成為大戲。迄明中葉演變為「亂彈」、「梆子腔」,成為獨立完整的劇種。蒲劇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河南三角地帶,遠及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民國以來,陝西省的西安、延安、延長,河南省的靈寶、盧氏,甘肅省的定西等市縣,都曾建有蒲劇團。明嘉靖年間,蒲州就組建有義合班,進行演出。清嘉慶時有「永樂班」、咸豐時有「三義娃班」。從清末到民國初年,全區有蒲劇班社20多個。同時涌現出郭寶臣(藝名元元紅)、王來(藝名老二盞燈)、祁彥子(藝名彥子紅)、鄖三吉(藝名白菜心)、呂長林(藝名八百黑)、任金祥、孫廣盛、王存才、馮安娃等一批表演藝術家,推動了蒲劇藝術的發展。蒲劇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兩個不同的藝術流源,即西路戲與南路戲。南路戲以演傳統的上、中、下24本為主,唱詞較少,文辭典雅,多以情節奇巧取勝,格調文雅。西路戲則粗獷豪放,重唱功和做功,風格火爆。到本世紀30年代末,特別是蒲劇五大名演員閻逢春、王秀蘭、張慶奎、筱月來、楊虎山出現後,蒲劇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西路戲和南路戲的特點逐漸溶為一體,使蒲劇既有火爆激昂的一面,又有典雅細膩的一面,形成長於抒發激情和凄楚的情緒,具有豪邁奔放的特色。蒲劇的角色行當有須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凈、二凈、丑角等。蒲劇的特技表演馳名全國,髯口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甩發)、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及蹺功等特技為其它劇種廣為借鑒,耍紙幡、彩功等,亦極為細膩精彩。傳統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出。50-60年代,經過整理、改編至今仍上演的劇目有《薛剛反朝》、《趙氏孤兒》、《竇娥冤》(已拍攝成電影)等。近年來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西廂記》、《關公與韶蟬》《陰陽河》、《送女》、《蘇三起解》等。專業表演團體除地區蒲劇團外,尚有永濟市虹光蒲劇團、芮城縣黃河蒲劇團等lO個縣(市)蒲劇團。主要演員除已故的王存才(小旦)、閻逢春(須生)、楊登雲(二凈)、楊虎山(二凈)、筱月來(小生)等外,現活躍在舞台上的有張保(須生)、武俊英(小旦)、景雪變(小旦兼閨門旦、刀馬旦)、王藝華(小生)、吉有芳(花旦)等。

蒲劇音樂的特點

以粗獷高亢為特點,舊時演唱多用「三眼調」,相當於B調;有時也有「梅花調」,相當於C調。現在多改用D或A調。樂隊分文場和武場兩個部分。以管、弦、撥、彈樂器組成的稱文場;以打擊樂組成的叫武場。文場的主要樂器有胡呼(屬中音板胡),是蒲劇的主要樂器。笛子(中音管樂器),二胡、三弦、嗩吶。二股弦已被淘汰,近來又增加了小提琴、揚琴、琵琶、大提琴與小號等。打擊樂有鼓板、指板、馬鑼、撓拔、梆子、手鑼、鉸子、戰鼓、堂鼓、雲鑼、碰鈴、道鑼、木魚等。蒲劇音樂屬板腔體。主要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性、緊二性、撩板、流水、小流水、間板,滾白等8種獨立板式,還有大導板、導板、導爻板、小送板、大送板等。此外還有雜腔、花腔等。鑼鼓曲牌有六七十套,變化起來卻有百種以上。曲牌分嗩吶曲牌和絲弦曲牌兩種,嗩吶曲牌100多種,絲弦曲牌也有60多種。

蒲劇的板式介紹( 稽古軒主節錄)

蒲劇板式主要有[慢板]、[二性]、[緊二性]、[撩板]、[流水]、[間板]、[滾白]七個主要板式和[大導板]、[導板]、[導咬板]、[送板]、[抹板]、[折板]、[留板]、[饒板]、[假間板]、[干砸]十多個輔助板式。
[慢板]
[慢板],蒲劇唱腔的主要板式之一。一板三眼,記譜為4/4節拍,詞格為十字句。過去的[慢板]有唱四句、六句和八句的唱法,現在多用兩句或三句即轉入[二性]。由於[慢板]不能自行落板,常與[二性]組合使用,速度每分鍾40至80拍,其特點是字少腔多,不僅旋律性強,舒展大方,委婉多變,節奏穩和,腔幅長,聲情多而詞情少,而且有豐富的「花腔」。所以,它長於抒情,適合表現劇情和闡述人物心理變化的。多用於生、旦行。凈行、醜行不用。

[二性]
[二性],蒲劇唱腔中的核心板式。一板一眼,眼起板落。記譜為2/4節拍,有時因強調變化的需要,常插如1/4節拍,速度約每分鍾60至80拍,詞格為十字句和七字句兩種。為了表現的需要,亦可靈活變化,如三三四、三四三、七三五(似有筆誤,存疑)或二二三均可。它可以自行起板、落板,也可轉如其他板式,或與其它板式組織成套唱腔。有較強的表現功能,它的特點是:旋律流暢,節奏靈活多變,強弱分明。既可容納眾多詞段,又善於同字調緊密結合,既可敘事,也可抒情,可表現歡快熱烈的情緒,也可表現纏綿、深沉或悲愴凄楚的感情。生、旦、凈、丑各行均可使用。

[緊二性]
[緊二性],由[二性]派生出來的板式。是[二性]板緊縮一倍的結果,有板無眼。記譜為1/4節拍,速度為每分鍾約80至120拍,詞格與[二性]或[撩板],轉入[流水]或[間板]。長於邊縣歡快喜悅的情緒,如果運用不同的唱法,亦可表現高亢、激越或悲憤的感情。生、旦、凈、丑各行均可使用。

[撩板]
[撩板],也是[二性]派生出來的板式。有板無眼,記譜為1/4節拍,速度每分鍾約60至100拍,詞格與[二性]相同。他不能自行起板,常借用[二性]的上句,或[二性]的頭句帽子腔轉入[撩板],所以,它常與[二性]、[緊二性]組合。它又分為[空梆子撩板]和[撩板]兩種。前者速度較慢,唱詞的疏離間隔和腔的長短伸縮性有很大靈活性。[]撩板]速度稍快,字腔勻稱,語言性較強,近乎說唱。兩者均長於敘事。

[流水]
[流水],蒲劇唱腔中速度最快,通常用語渲染烘托氣氛緊湊的板式。有板無眼,記譜為1/4拍,詞格以十字句、七字句為主,間有五字句、三字句、六字句。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上承[二性]、[緊二性]再轉入[間板]或其它板式。它在演唱中分[大流水]、[小流水][扯流水]、[站字句]、[頂本]等多種變化形式。[大流水]使用大銅器,表現豪邁、雄偉和慷慨激越的情緒;[小流水]使用小銅器,給人以輕快、活波、瀟灑的感覺,多表現喜悅、歡快的感情。[扯流水]、[喝場](為何上邊沒提到?)是緊打慢唱。[站字句]和[頂本]速度較快,詞格靈活,節奏上是強起緩落,多表現激怒緊張的情緒,聽來如同頂嘴吵架。在一段唱腔只能感出現這種板式時,就意味這戲劇沖突已達到高潮,人物情緒已達到強烈又異常激動的程度。[流水]的特點是唱腔極富語言特徵和朗誦性,節奏自由,可快可慢,可松可緊,或整板或散唱均可,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在強烈的敘事性中體現出強烈的激情,繼而透發出強烈的旋律美來。各個行當均可使用。

[間板]
[間板],無板無眼的散拍體,記譜為「艹」,詞格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兩種。由於大、小銅器的不同使用,也分[大間板]和[小間板]兩種,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與其它板式組合,常與[流水]上、下連接,也可轉入[二性]和其它板式,速度的快慢與行腔的高低有極大的靈活性。它長於表現悲哀、傷情或慷慨激憤的感情,各個行當均可使用。

[滾白]
[滾白],亦稱[滾板],有板無眼的散拍體,記譜為「艹」。它可分為有韻的[滾白]和無韻的[滾白]兩種。有韻[滾白]有韻轍上、下句對稱,無韻[滾白]的唱詞無一定格律,可多可少,可長可短。根據劇情的需要,及使用大、小銅器不同,分[大滾白]與[小滾白]。呵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與其它板式組合。長於表現悲傷、哭素、哀怨的感情。除凈行不用[滾白]外,其它行當均可使用。

除了以上的七種主要板式外,還有輔助板式,如[大導板]、[導板]、[導咬板]、[大送板]、[小送板]、[小抹板]、[留板]、[假間板]、[干砸]十多個輔助板式,這些板式不能獨立存在,均依附於主要板體,或作起板的導引,或作落板的結束,或作轉板的橋梁,穿插在各種板體之間,在成套的大段唱段中,它有啟、承、轉、合的銜接作用。
蒲劇的板式變化在相互連接時,有一套銜接規律和連接方法。在速度和節奏方面一般遵循慢、中、快、散,或是散、慢、中、快。既有[散板]、[慢板]、[二性]、[緊二性]、[撩板]、[流水]、[間板]、[滾白]相互往返交替。
蒲劇中,板稱為「黑板」,眼稱為「紅板」。眼起板落俗稱「黑紅板」。[慢板]起唱在中眼(第二拍);[二性]起唱在二眼(第二拍),[緊二性]、[撩板]、[流水]起唱在後半拍。但各種板式的落音必須在板上(強拍)。

常見唱段的板式

閻逢春《殺驛》:吳承恩
[慢板]王老爺待人好誰不稱道…..燈棚下失卻他小小根苗。[流水]王夫人那樣賢世間稀少…..潛逃。
閻逢春《舍飯》:朱春登
[間板]民婦人她對我細講一遍,[硬四錘流水]高堂母!…..[慢板]好一似青鋼劍把人的心剜。…..[二性]郭千歲抽壯丁來到了門前。……口口兒講的是我的家園。[流水]思在前想在後心神意亂,……是不是上前去再講她盤。
閻逢春《跑城》徐策
[站字句流水]只覺得身輕步快馬難追,……拳打死張台之子惹禍災。我為與忠良繼後代,[連句流水]求夫人舍子撩衣跪塵埃…..薛蛟薛葵別看他年紀輕,[頂本流水]一對錘一桿槍一見人駭驚。……舉步撩袍上龍庭,[間板]直拌得頭昏眼花腰根疼。掠一掠汗捶捶胸,急忙上前擊金鍾。[五錘落板]

張慶奎《蘆花.訓子》閔德仁
[滾白]我兒跪倒非為別意,為只為他的娘抓養我兒一場了。……[二性]兒跪倒父施禮呀善人你莫惱,我的那李氏善人哪……他也能披麻帶孝送你到墳瑩。[站字句]為人生於塵世將心放平,……你拉定我的兒跪倒地為你求情。[緊二性]若不是無娘兒將我的心哭軟,李氏,我的善人哪,蒼天爺奏人情我也不從。……要兒死要兒活處在了你的心。[折板]這是我閔門不賢良,我的兒一死不願他的娘,休約扯個紛紛碎,把兒的孝名天下揚。

王天明《麟骨床》晉王
[二性]朕將她容貌兒仔細端詳,再將她舉動兒用心度量。……莫不是瑤池內仙姬下降,[留板]問紅塵難得有這般女娘。
王天明《楊門女將.探谷》采葯老人
[間板]聽說是楊元帥為國喪命,[七錘子二性]不由得年邁人珠淚淋淋……抖一抖老精神我把路引,[間板]懸崖上有棧道直搗敵營。

張保《馮彥上山》馮彥
[慢板]禁公兄他一言將我提醒,[二性]憶往事想前情疑難重重。……看起來那綠林倒堪仰敬。[流水]悔不該拒絕那馬武邀請,……我定要圖義舉掃盪不平。

堯廟紅《三擊掌》王寶釧
[大導板]老爹爹休道兒愚蠢,[二性]兒有言對爹爹當面細陳。……老爹爹為宰相官居一品,[留板]你怎能悔言失信昧婚姻。

朱秀英《四進士.柳林寫狀》楊素貞
(叫板)先生既問聽我道來。[二性]楊素珍在柳林悲哀喧慟,…….自那日[撩板]田氏女她把毒計想定,……你看我傷情不傷情。

秦翠蘭《法門寺.大佛殿》宋巧姣
[間板]宋巧姣下跪在大佛寶殿,[二性]稟太後和千歲細聽民言。……可憐我小兄弟生死不見,[緊二性]眼看我宋氏門絕了香煙。……審清了這樁案與民申冤。

王存才《連環計.花園》貂蟬
[二性短起板]貂禪女在王府心如亂箭,思想起張老爺……想是老爺游花園。將身兒隱在花枝下,[留板]等老爺過去再回還。

王秀蘭《西廂記.賴婚》崔鶯鶯
[二性]張先生痛傷心我心難受,老夫人悔婚姻好無來由。……猛想起瑤琴兒放在床頭。
丁桂蘭《綵樓記.坐窯》劉翠平
兒本想奉高堂朝夕參拜,母慈愛父無情更覺悲哀。……嚴冬盡冰雪化陽春自來。

田迎春《麟骨床》文嫣
[二性]棄寒舍進張府門庭更換,……[花腔留板]到那時不為正也願為偏。[緊二性]這才是春光不嫌老梅淡,想老梅它未必不抱春戀。我這里自思忖心暗盤算,[繞板]還需要巧安排待機去攀。老夫人今日命我把花采,[花腔留板]我只將百花園里走一番。

武俊英《蘇三起解》蘇三
[間板]請老伯莫惱聽奴把隱情談,[二性]我本是良家女父為官宦。……可憐他[留板]走投無路破廟受熬煎。

筱月來《黃鶴樓》劉備
[二性]劉皇叔莫要假傷情,難道說本督內不明。……到時未還荊州地,使吳侯常常掛心中。[流水]秦穆公駕坐咸陽地,晉文公駕坐平陽城。……若不寫咱兩家便失情。

孫文斌《綵樓記》呂蒙正
[二性]呂蒙正回寒窯風雪當道,恨只恨小和尚惡氣難消。……這男蹤和女跡定有蹊蹺。

楊登雲(楊老六)《巴州》張飛註:楊虎山先生的巴州板式同此。詞句略有異
[垂頭間板]張翼德回營來自思自嘆![二性]猛想起我弟兄結義桃園。……忽聽的小姣兒他來報一言。
楊虎山《黑旋風李逵》
[間板]奉命改扮下山崗,[七錘子二性]道旁的楊柳換新裝。風吹青苗成碧浪,遍野的桃花映斜陽。漁舟激動水波盪漾,有社燕與沙鷗往來飛翔。誰說我梁山無美景,我定要打、我定要打他一巴掌。你看那、你看那黃鶯兒枝頭吱吱喳喳只叫得得意洋洋。又只見黃鶯兒桃花瓣一瓣一瓣鵮(QIAN,禽鳥用尖嘴啄食)將下來落於水旁,落於水旁。[流水]沿溪水隨桃花忙把路上,[二性]又只見酒旗兒朝我飄揚。大哥怎樣對你講?為什麼初下山就要荒唐?臨別言語記心上,又聞得一陣一陣熱酒香。酒香引得喉中癢,李逵今日偏不嘗。甩開大步往前闖,抖一抖精神走一程。

吳永盛《竇娥冤》張驢兒(丑角,電影《竇娥冤》張驢兒扮演者。)
[一串鈴]叫聲娘子快從下,……從今後你親我愛我愛你親熱熱活或是一家。

稽古軒按:以上文字從《蒲劇優秀唱腔選》(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杜運佳和暢元發編著)一書的序「讓蒲劇唱腔之花更芬芳」一文節選的。文中附錄的大部分唱詞僅抄錄了轉板前後的語句,唱詞省略的部分以及相關的唱段大多可從清涼茶社和蒲劇藝術小組中找到全部。少量的青年演員的唱段在市面上很常見,可買的到,一般都附了唱詞,因此不再錄入。又因為《蒲劇優秀唱腔選》中許多唱段未註明板式,著名藝術家的唱段也不多,加上我對於蒲劇的板式也不清楚,因此有許多常見的優秀唱段的板式不能抄給大家,希望各位能補充一些,更希望大家發現文中唱詞板式中錯誤後及時指正(是指有些唱段的板式是我加),以免誤人。

蒲劇在陝北的流行與發展 ——深受延安地區群眾喜愛的蒲劇藝術

一條洶涌澎湃的大河,把秦晉大地一分為二,但卻阻隔不了兩省間的文化交流和滲透。晉南的蒲州梆子象長上翅膀一樣飛到了陝北。這里的群眾祖祖輩輩愛好秦腔,但對其姊妹藝術蒲劇亦一往情深,摯愛甚篤。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在現在延安地區的十三個縣、市內,曾有過半數縣先後成立了蒲劇表演團體。這枝藝苑中的奇葩,在延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展風采。被當地群眾親切地呼為「東路」的蒲劇,不知使多少延安人為之迷醉,受之熏陶!它對豐富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影響和推動延安地區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起到過不可低估的作用。
1.蒲劇在延安地區的發展

對延安地區的蒲劇史,僅從一些散見的資料和零星的訪問來看,蒲劇在延安地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1.1私人戲班的初創時期。
早在本世紀初,在保安縣(今志丹縣)順寧鄉有個名叫任大明的人,成立了第一個私人蒲劇戲班,演員多是流落在當地的山西籍農民和從晉南一帶聘請的蒲劇藝人。他們經常在保安、安塞、吳旗等縣演出《鍘美案》《薛剛反唐》等蒲劇傳統劇目,群眾非常愛看。幾乎與此同時,延安縣(今延安市)民間常年活動著一個名叫「雪花劇團」的私人蒲劇戲班,班主是藝名「銀圓」的正旦演員楊春艷。上演的劇目有《玉虎墜》《會孟津》《鍘美案》《春秋配》等。該劇團還經常在富縣、洛川、黃陵等縣的描繪上巡迴演出,在延安地區中、南部頗有影響。在當時缺戲少藝、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貧困的陝北山區,老百姓能看到這樣的大戲,堪稱一大快事。1947年,胡宗南進犯革命聖地延安,任大明、楊銀圓戲班遂告解散。

1.2蒲劇團竟相成立的鼎盛時期。
1948年延安光復後,不到三、四年的時間,延安、志丹、延長、宜川等縣人民政府,先後接管了本縣的原私人戲班,並以此為班底,分別成立了「官辦」的縣人民蒲劇團。這些劇團(包括六十年代前後游串於安塞、甘泉、延安一帶的所謂「趙貓腦黑劇團」十餘年間,足跡遍及陝北,有的還多次赴寧夏、青海、內蒙古獻藝。所到之處,備受群眾歡迎。這一時期,可以稱得上蒲劇在延安地區的「黃金時期」,在多數縣群眾中,蒲劇基本上達到了普及。此期間,在延安地區的蒲劇舞台上,出現了一批知名度較高的優秀演員,贏得了觀眾的青睞,進一步擴大了蒲劇在群眾中的影響。他們的名字,至今尚為人們傳誦。例如建國初期延安縣蒲劇團的正旦楊春艷(楊銀圓),在延安地區可謂「無人不知」,劇團走到那裡,戲迷們先打聽「銀圓來了沒有?」只要有銀圓的戲,群眾總是扶老攜幼,爭相觀看,只有看他演的戲,才算過了戲癮。再如宜川縣蒲劇團已故團長、小生和須生演員李四德,十三歲即在山西稷山縣本村業余劇團學藝,1952年被宜川縣招聘為演員。因其天資聰穎、幼工扎實、嗓音醇厚、扮相英俊,使他扮演過的十多個角色無不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特別是《周仁回府》中的周仁、《薛剛反唐》中的徐策,更是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令人叫絕,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雖其舞台生涯不過十幾個春秋,卻已名噪三晉,不僅為觀眾譽之為「當代閻逢春」,而且為劇界名宿墨遺萍和蒲劇表演藝術家王秀蘭所賞識,屢次受邀去山西與之搭檔配戲。還有延長縣蒲劇花旦宋梅桂主演的《梵王宮.掛畫》、《探陰山》,是該團最走紅的「王牌戲」/觀眾中盛傳著「寧看梅桂兩不走,不喝二兩好燒酒」的贊美之詞。在1960年陝西省戲曲會演中,宋梅桂以《探陰山》中柳金蟬一角,名列表演一等獎榜首。後又被授予「陝西省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1.3「關停並轉」的低潮時期。
從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除宜川縣外,各縣蒲劇團紛紛下馬,陸續轉演秦腔。但在此「山窮水盡」之際,卻有過一段「柳暗花明」的短暫高潮。這便是「文革」後成立的甘泉縣蒲劇團。此團演員陣容龐大,且擁有諸如姚建芳(須生)、王桂香(小生、武旦)、王彩雲(花旦青衣)等一批造詣較高的尖子演員,在延安地區乃至古城西安引起強烈轟動。外境人到甘泉縣如未看到姚建芳、王桂香的演出,無不視為一大憾事。1980年7月,甘泉縣蒲劇團應陝西省文化廳、中國戲劇家協會陝西分會邀請赴西安演出,首場由姚建芳領銜主演的《薛剛反唐》開門見彩,一炮走紅,當演到《跑城》一折時,姚充分發揮了蒲劇老生的走、跑、顛、撲、跌、坐等做工以及帽翅、袍帶、水袖、髯口等特技,掌聲如潮,經久不息。連演十餘場,場場爆滿,深受廣大觀眾和文化界專家的贊譽,墨遺萍、李尤白等名流賦詩贊揚。西安的蒲劇觀眾自從由著名蒲劇表演大師王存才、閻逢春、王秀蘭領導的劇團在抗日戰爭湖器別秦歸晉後,三十多年難得有欣賞蒲劇的機會,這次看到甘泉縣蒲劇團的精彩表演,大飽眼福,歡騰雀躍,掀起了一陣不小的蒲劇旋風,為延安地區蒲劇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然而,八十年代後期,在延安地區戲劇演出市場一度疲軟的嚴峻形勢下,甘泉蒲劇團難以為繼,被迫停辦。致此延安地區僅僅保留宜川縣一個蒲劇團。

2.現狀分析
蒲劇團體在延安地區的逐漸減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經濟因素,又有管理工作問題。從觀眾方面看,盡管在延安地區同山西隔河相望。群眾一貫愛看蒲劇,尤其是農村的老年人中不乏「蒲劇密」,但陝西是秦腔的家鄉,愛看秦腔戲者畢竟佔多數,加之,蒲劇的老觀眾日益減少,而不少聽慣了流行歌曲的青年人對秦腔亦無興趣,何論蒲劇。劇團一旦失去觀眾,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是觀眾的「斷代」問題,此其一。從劇團本身看,體制改革不深入,管理不完善,演職人員的積極性得不到充分調動,加上名演員少,演出質量差,經濟拮據,入不敷出,地方財政無力補貼,日子難過,一散了之,此其二。再從一些上級有關領導的知道思想來看,對戲劇的蕭條和滑坡不是從改革中找出路,而是抱著「甩包袱」的態度,所謂「自生自滅」、「生死由之」是也。筆者竊以為,此乃一些縣級劇團「解體」的重要原因。

3.展望
蒲劇在延安地區能否再度崛起呢?回答是肯定的。延安地區廣大群眾對這一優秀劇種是不會遺忘的,他們欣賞蒲劇的習慣和愛好是泯滅不了的。隨著全區兩個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長,單一的秦腔斷然滿足不了他們對戲劇藝術的渴望。象前輩那樣迷醉以蒲劇藝術將在預料之中。如同秦腔的振興一樣,蒲劇藝術在延安地區將重振雄風。

蒲劇須生泰斗--蓋天紅(作者:稽古軒)

蓋天紅是蒲劇前輩藝人,工須生。原名康世仁,襄汾縣人氏, 後入贅萬榮縣一王姓人家,遂改名王占勝。長期在夏縣蒲劇團演 戲,現在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夏縣人恐怕都知道"囔鼻子",因 蓋天紅說話瘟聲瘟氣,似鼻子不通,當地稱為"囔鼻子"。蒲劇 界老藝人也常背後這樣稱呼他。

蓋天紅藝術成就極高,幼功特別扎實,文武全才,唱做俱佳。 稱之為泰山北斗並不為過譽。常演的文戲有《雁塔寺》,《蘆 花》,《八件衣》,《反徐州》,《捉放曹》,《法門寺》, 《大報仇》,《殺廟》等,武戲有《淮頭關》,《寧武關》, 《會孟津》,《黃逼宮》,《盜牌》,《伍員逃國》等,能戲至 少在二百出之外,舊時一個行當的當家演員(行話叫頭套,註: 較大的蒲劇老班社都有雙套演員,類似於後來的A、B角)都能應 承本行當的所有的戲碼,舊時如果應廟會或村鎮之邀演出,很可 能要應承管事的人的點戲,一般他們都會點此班社出名的劇目, 偶有刁難的,點出冷門戲,演員即使不拿手,但要能應承,倘若 沒有一、兩百出戲是當不了大班社的當家演員的。蓋天紅在舊時 就享有盛譽,沒到一處演出,觀眾就會說:"名字沒起錯,真是 蓋天紅!"。蓋天紅的文戲以《雁塔寺》為最。《雁塔寺》唱做繁重,現 已失傳多年,這出戲在城樓上唐王有大段的唱腔, 這出戲的唱 腔優美流暢、瓷實粘弦、富有感染力,尤其身段動作非常優美、 到位,與鑼鼓配合的絲絲入扣,抬手、動腳、捋須、搭腿、擺頭 等自然的跌宕都在鑼鼓點之內。這段唱腔的唱詞也非常豐富,每 次表古可表不同的古人。在城樓上把大將趙總兵比古人時,一次比趙雲,下一次可能比關羽,再下次可能比伍員,如"閃上了 [念:遼,以下同]我朝的趙總兵,我把將軍方有一(的,[念: 地,以下同])比,比就了列國[念:歸,以下同]的伍子胥,臨 潼斗寶將軍的威名震,十八路諸侯各個皆寒心,他伍門犯下滅門 的罪,立逼的將軍逃了國.....";還有"閃上了我朝的趙總兵, 我把將軍方有一(的)比,比就了三國的趙子龍,長坂坡(啊,拖腔)將軍的威名震,七進七出殺曹兵,曹操土台傳下一道令, 張郃剜就了陷馬坑,一時將軍沒防住,連人帶馬跌進土坑,張郃提叉要性命,鳳凰點頭把身躲,連人帶馬齊出土坑,一來是幼主爺的洪福借重,二來是將軍哎嗨嗨武藝強啊.....";"

⑧ 《送女》 蒲劇 劇情

蒲劇傳統戲《送女》是一出經典摺子戲,選自本戲《汗衫記》,戲中講的是大家閨秀周蘭英聰慧賢淑,知書達禮。她與余寬花園相遇,一見傾心,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結為良緣。

婚後,周蘭英勤儉持家,恪盡婦道,孝葬父母,體貼丈夫。丈夫外出販馬,她依依不捨。夫走後,她獨守空閨,思夫心切,日盼夜想,倚門而望,致使陳大郎串通媒婆借機暗算了她。周蘭英酒醉失身,又羞又恨,這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可是件大逆不道之事。

周蘭英難以向外人啟齒,覺得唯一的辦法就是一直隱瞞下去,或者找個適當的時機告訴丈夫以求諒解。世上的事就怕一個「巧」字。

丈夫余寬巧遇陳大郎,發現妻子的汗衫竟然被陳大郎揣在懷里,盛怒之下休妻離家。蘭英父親不知原委送女還家。從而引發了一段《送女》的故事。

《汗衫記》本戲已不多演,但其中的《送女》一折卻久演不衰,流傳至今,講述的就是周蘭英被丈夫休妻之後回到娘家,父親送蘭英到夫家求情,卻被余寬拒絕的故事情節。

《送女》是小旦、小生、老生唱做並重的戲,是蒲劇前輩「四大名旦」之一孫廣盛的代表戲之一,而他的高足筱蘭香也非常善演此戲。這出戲經歷了幾代藝術家的精心雕琢,有了獨特的表演風格。也成為著名表演藝術家王秀蘭的代表劇目之一。

王秀蘭除了師承原筱亭外,還得到了孫廣盛、筱蘭香的點撥,博採眾長、功底深厚,花旦、彩旦、閨門旦均有應工。

她的表演大方細膩、生動自然,唱做俱佳,唱腔激情剛勁、字正腔圓,善於刻畫不同性格的人物,善演剛毅悲壯的人物,比如《游龜山》中的胡鳳蓮、《竇娥冤》中的竇娥,又能委曲婉轉、柔情蜜意,像《送女》中的周蘭英,不僅深得戲迷朋友的熟悉和喜愛,更被專家所推崇。

故事中講到,父親再三懇求,要把蘭英留下,但是余寬始終不允。

在這段戲中,也穿插了不少詼諧的情節,使整個劇情少了幾分沉重,多了一些輕松。蒲劇表演大師王秀蘭的表演細膩生動,眼神、唱腔、動作都運用得恰到好處,把蘭英在父親面前的嬌嗔、丈夫面前的愧疚委屈等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刻畫的十分惟妙惟肖。

尤其是每處對情節的交代,手眼身法步這五法的運用,都顯得極有層次,有序不亂。極好的烘託了周蘭英這個人物有家不能回的復雜感情。

在第二部分情節中,父親和蘭英幾經周折,向余寬再三懇求留在家中,余寬堅決不允,周蘭英又找理由說服丈夫,以情感人。這段戲中,王秀蘭用脆嫩、略帶「奶腔」的唱腔音色,把蘭英的委屈、悲切刻畫的惟妙惟肖。尤其是「余郎夫莫惱怒休把臉變」

這一核心唱段,緊扣劇情,把對丈夫販馬出門後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委婉優雅抒情,從初一盼到三十,一天不落的敘述了自己的焦急心情,更是讓王秀蘭演繹的哀怨纏綿,盪氣回腸。把周蘭英盼夫心切的真情實感,都融化在一字一句的唱腔里,在百姓中聲譽極高。

在最終余寬向蘭英索要定情之物汗衫,蘭英又驚又喜,誤以為余寬生氣就是因為汗衫這件小事,翻箱倒櫃再三尋找,始終沒有汗衫的影子。蘭英才暗自盤算,原來是中了陳大郎的計謀。

這段戲中,蒲劇藝術大師王秀蘭充分汲取生活中的營養,善於從生活中擷取富有個性的動作細節,使人物個性鮮明,舞台動作不僅精煉利落,而且生活化、真實化、個性化,在「周蘭英低頭暗自細盤算」一段唱中,吐字清晰,音色脆嫩,入情於聲,能讓觀眾深刻體會到她的冤情和受騙過程。

蒲劇藝術大師王秀蘭表演《送女》,這段戲中的人物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深得戲迷的熱捧和喜愛,也成為票友廣為傳唱的精品劇目,並流傳至今。其實在蒲壇之上,還有一位名家的《送女》也是深得百姓的喜歡,她就是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武俊英,主工小旦。

說起武俊英,戲迷們就會自然提起她的「俊英腔」,武俊英的唱腔「吐字清、聲含情、韻味美」,唱腔委婉凄切、柔腸百轉,既有蒲劇傳統韻味,又有時代氣息,為以慷慨激昂為特點的蒲劇又增添了一種新唱法。武俊英的《送女》師承筱蘭香,注意揣摩劇中人物的內心和情感,把周蘭英的委屈、真誠又有口難言的復雜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

《送女》這出蒲劇經典摺子戲,從四大名旦孫廣盛開始,就成為幾代藝人的代表劇目,像我們熟知前輩 筱蘭香、王秀蘭,又到今天的武俊英、王苗苗等名家,都在繼承前輩的藝術中,結合自身特點又有所發展,使這出摺子戲更加經典。

其實,蒲劇作為地方戲曲能流傳百年,並且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就是在繼承和不斷推陳出新上的結果,都是不斷吸取其他劇種的精華而成長的。但是要脫離了具有特色的蒲劇優秀傳統而去創新,發展就無從談起。

⑨ 各位樓主,誰有任根心的電影《煙花淚》蒲劇視頻,拜託上傳一個。要全劇的。那個網站都行,謝謝

http://tieba..com/p/582453650 網路貼吧戲曲吧
求採納。

⑩ 有關於竇娥冤的影視作品嗎

秦腔影視《竇娥冤》
越劇《竇娥冤》
淮劇音樂家程少梁作品《竇娥冤》
黃梅戲《竇娥冤》
呂劇《竇娥冤》
蒲劇電影藝術片《竇娥冤》
電視《竇娥冤》

閱讀全文

與經典蒲劇電影全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在微視上查看是什麼電影 瀏覽:707
祝自己生日快樂電影台詞 瀏覽:639
無衣之地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494
找個免費科幻電影 瀏覽:971
自私自利的電影人物 瀏覽:712
電影長城皇城取景地在哪裡 瀏覽:426
潘多拉之香港腳電影 瀏覽:114
蘆溪山河影城今天有什麼電影 瀏覽:642
電影親愛的故事原型 瀏覽:967
能提前看電影的播放器 瀏覽:358
蘋果什麼軟體能拍電影 瀏覽:162
關於家教的倫理電影 瀏覽:121
香港電影少婦 瀏覽:640
長城電影饕餮怎麼讀 瀏覽:921
好看的科幻求生類電影 瀏覽:558
中國貞子的搞笑電影 瀏覽:676
香港四級電影下載 瀏覽:432
電影大逃殺結局 瀏覽:236
哪裡可以看阿依阿妞完整電影 瀏覽:726
槍火電影粵語百度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