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張藝謀電影經典獨白

張藝謀電影經典獨白

發布時間:2022-08-08 10:36:05

❶ 急求!!張藝謀《英雄》影評

毋庸置疑,《英雄》是張藝謀最具爭議的電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國內外之大相徑庭的評價和口碑。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例如我一個畫畫的美國朋友認為此片是他看過最好的非英語電影,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像」去贊譽它。

官方信息來看,美國《紐約時報》曾用整整兩個版面報道這部電影,稱「《英雄》這部電影經典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也是我們美國奧斯卡的無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華語電影首次問榜登頂的神話。

這樣的口碑差異是值得研究的。張藝謀曾在一次訪談里說,從《英雄》開始,他的大部分電影都不叫觀眾滿意,而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張藝謀。用他自己的原話就是,「這電影擱在別人那兒,都是好電影」。

這句話也很令人回味,道出了觀眾對於大導演的藝術期待,你是張藝謀,你就應該水平比別人高;同時,也反映出觀眾對於導演「人藝合一」的期待,超生風波,包括接手奧運會開幕式,都讓張藝謀的影迷對於一個藝術導演的純粹性打了折扣。

但話說回來,就《英雄》這部電影本身而言,它真的有國人批判的那麼差勁嗎?


首先,我認為有幾點是可以作為客觀評價這部電影的基礎。

第一,「武俠」的概念是主觀的。沒有一個今天的人是真的生活過在一個「武俠」的世界裡的,也有沒有一個字典或一本教課書來給出「武俠」這一含義的標准解釋。所以,人們對於武俠的理解都是基於文學、美術、影視等人為創造的、間接建構的信息,那麼,這個「武俠」的概念和觀點就是絕對主觀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江湖」。張藝謀拍的是一個自己臆想里的「武俠」精神,所以,有人叫好,有人批評,是很正常的。

第二,「武俠」不是張藝謀成長的世界,也不是他骨子裡的精神。張藝謀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導演,他的成長環境、審美品位、藝術理念,都是很傳統的,中國式的大紅大綠,透露著人多、地大、黃土高坡的壯美和豪情。所以,類似於《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傳統文化的、鄉土環境的、內陸氣息的、現實主義的電影題材才是張藝謀根子里的東西。他深有體會,包含情懷,所以這類題材的電影他拿捏得當,立意深刻,飽受好評。較徐克這樣的導演而言,《英雄》想表達的武俠世界絕對不是張藝謀的主場,也不是他的專長,所以電影拍得不進油鹽滋味,可以理解。

第三,《英雄》是張藝謀的野心之作。不可否認的,張藝謀拍《英雄》是受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龍》的影響,他也想拍一個叫西方人大開眼界的視覺奇觀,並進軍好萊塢,最好能拿個奧斯卡。新千年後的張藝謀,已經憑借《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包括《我的父親母親》在國內獲得了無數的聲譽,已經是國內一線大導演,於是野心放大,想征服國外市場,也是情理之中。這種國內大導演想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的心態在後來的馮小剛身上體現的更明顯。作為一個賣座但不得獎的導演,馮小剛自己也坦言,《夜宴》算是他進軍國外、企圖得獎的野心之作,最有趣的是《卧虎藏龍》、《英雄》、《夜宴》有一些一以貫之的元素,例如章子怡的形象,譚盾的電影音樂(這三部電影音樂完成了譚盾自己的「武俠三部曲」)。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明確,張藝謀拍《英雄》的主要目的是給外國人看的。他選擇了一條自己不擅長走的題材道路,目的是證明自己的視覺藝術控制力,至於結果怎麼樣,我們細細來看。


從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內地有一整個時代的電影觀眾都是在張藝謀那寫意又寫實的電影里成長的。例如我爹,是絕對的張藝謀腦殘粉,視鞏俐為心中的第一女神。他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等電影,敘事風格充滿了中原文化的豪氣,講究的色彩和構圖形成了獨特的電影語言。張藝謀的電影注重寓意、象徵意味豐富,這個陝西漢子用朴實的獨白和激情的畫面講述了一些我們文化「根」里的東西,剖析中國的社會、中國人的命運。所以,當2002年,這個黃土地導演用巨星雲集的商業大片描述一個虛幻的「武俠」故事時,人們都驚訝了。無論是題材,還是製作,《英雄》都一反張藝謀電影的常規,打破了人們的預期。

這部電影斥資3000萬美元,成為了當年投資最高的中國電影。在演員陣容上,此片匯集了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這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當紅影星,就連電影主題曲的演唱者也是天後王菲。這種製作陣容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觀的。最終,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高達2.5億人民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影片,創下了無數個歷史奇跡。兩年之後,電影於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區上映,連續兩周奪得票房冠軍,全球票房達到1.77億美元,這種華語電影在好萊塢地區的驕傲成績至今也非常可觀。

所以,就中國電影進程來看,《英雄》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自此之後,中國電影拉開了商業大片的時代帷幕。砸投資,拼明星,狂宣傳,這開始成為一種商業操作的模式。

於是,電影觀眾在大量的「大投資」、「大明星」、「大爛片」的惡性循環里感到失望,也開始埋怨起這種大片模式的怨始作俑者,張藝謀的《英雄》。

我個人就十分懷念八十年代末中國電影的誠摯時期。有張照片我記得清楚,畫面里有三個光著膀子站在高粱地里的男人,分別是莫言、姜文,還有一個帶著一身黃土、笑眯了眼睛的導演張藝謀。


但話又說回來,撇開導演的個人野心和商業大片的操作,《英雄》作為一部電影又如何呢?


《英雄》的故事情節簡單得幾乎可以不用復述,張藝謀版的「荊軻刺秦王」,在電影語言里描寫了一個「講故事」的故事:刺客無名背負著刺秦的使命來到秦王面前,為了完成自己十年練就的「十步一殺」的絕技,他需要長空、飛雪、殘劍三位刺客的犧牲而接近秦王。電影的整個架構就在無名與秦王二人的對話中產生,回憶和現實不斷交織,真實和謊言相互交錯。幾位刺客的形象在風格化的色彩敘述分支中不斷豐滿成型,秦王的回憶和猜想也推進了故事的進展。最後,無名受到殘劍「天下」概念的啟發,在與秦王面對面的交涉之後,決定為了天下的大一統而放棄刺秦的任務,犧牲自己,最終完成了故事對於歷史上秦國統一天下的結局對接。

這種電影構成和敘事模式展現了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多視角、分段式敘事,展現了同一故事的不同角度,刻畫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各自經歷和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敘事模式給予了觀眾多元化體驗的可能,完整了單一敘事中的情感缺口;同時,在哲學思想上,也表達了藝術家對於「真實」和「體驗」的辯證關系、復雜結構的反思,試圖用多人、多角度的私人化體驗去拼貼一個集體事件的「真實」外衣,從現象學的角度去考量個體和群體的聯系。

所以,《英雄》的電影模式雖談不上新奇,但卻是中國電影在傳統敘事模式上的突破,也展現了中國導演在西方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產生的藝術實驗。

這種多線多角度的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故事本身的情節矛盾,到底哪裡是真實、哪裡是謊言成為了無名和秦王鬥智斗勇的交鋒,它們的互補和互斥也成為了觀眾思考的主題。

西方導演在使用分段敘事、多角度回憶的電影創作時,多習慣於用文字標題來提醒觀眾,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鬼才導演昆丁·塔侖蒂諾的《低俗小說》。這部電影由「文森特和瑪莎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加上序幕和尾聲這五個部分組成。風格化的字體和標題的運用把這五個環環相扣的小故事分隔開來。這種由標題統領的「環形敘事」的結構成為了電影史中的經典,其中標題的運用也影響了好萊塢的類型化影片的發展。這種文字標題的使用既體現了導演的個人風格,更體現出了美國主流文化里受到自六十年代後的「波普藝術」的影響,文字和語言在視覺藝術里的直接參與表達了以廣告為主的大眾文化和商品經濟對於流行文化的入侵。


而張藝謀作為中國導演,在進行風格化的分段敘事時,沒有採用「文字標題」的手段而是使用「色彩」這一元素對不同主體的故事進行分割。這既符合中國文化里內斂寫意的氣質,點到為止而不必點破,也符合導演個人的審美喜好和一貫創作風格。張藝謀的色彩美學在這部電影里發揮到了極致:色彩不僅僅成為了渲染電影情緒、人物心情的元素,色彩更是成為了電影情節推動和故事邏輯構成的主角。所以,色彩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的巨大視覺標識,讓人們記住了張曼玉和章子怡在黃色樹林里決斗時的紅衣飄飄,也讓人們記住了李連傑和梁朝偉在碧水山巒上對戰時的俠氣青衣。

電影的色彩分段敘事主要分為四大色塊:

第一塊是黑色主題,主要為無名和秦王在現實主線中的色調,這個黑色的主線貫穿電影始終,從二人的衣服發飾,到秦宮大殿內的擺設,到衛兵大臣們的一眾黑色,都象徵了那個鐵器時代的風貌,秦國的威嚴和歷史的殘酷;

第二塊是無名講述的第一個故事,以飛雪、殘劍在趙國書館的紅色基調為主,紅色映照著這個故事中對於愛欲的描寫,體現著愛、恨、佔有、嫉妒等激烈的人類情感;在另一方面又伴隨著秦軍大部隊的箭雨腥風,紅色象徵著歷史興衰滅亡的血液,而與硃砂這一書寫材料的顏色相呼應,又在情感上體現了導演對於文化血脈這一重要情懷的暗指;

第三塊敘事主要由秦王的回憶和想像講出,以三位刺客的藍綠色調為主,刻畫了一個仙氣十足的境界,水藍色既表現出秦王內心世界的縝密心思、鎮靜強大,又在氣質上體現了殘劍飛雪這一對俠義眷侶的超脫世俗的氣質,在形式上模仿山川、江河的流動與飄逸,也包含了秦王對於俠情義膽的崇敬,對於胸懷坦盪的劍客精神的尊重;

而最後一個色塊是表現真實世界的白色敘述,白色在本意上體現出真實,本質,干凈,統一,既是最簡單的存在,也是最難得的純粹。光可以看作是白色的,水可看作是白色的,風可看作是白色的,白色構成了這個復雜世界的基本元素,導演在賦予真實以「白色」的外衣之時,也在對這個意義復雜的存在基本付諸個人化的思考。


這種極其風格化的敘事方法給張藝謀帶來了兩極式的評價。熱愛這種極度寫意化、舞台化表現手法的人對這部電影的贊美滔滔不絕,稱《英雄》成就了電影視覺世界的空前美景,其色彩的運用媲美黑澤明的電影經典《亂》。而習慣於張導早期電影的觀眾則失望於美麗的視覺世界裡缺少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對於這種虛無武俠世界的淺層詮釋也讓他們無法在所謂的「天下」概念里找到人物轉變的合理解釋。

而這種「所見」與「所感」之間產生的巨大不平衡正是《英雄》這部電影飽受爭議的原因。

西方觀眾因為缺少對於秦國大一統歷史的了解,抱著對於武俠世界的無盡想像,驚嘆於這個詩意暴力美學里的世界。面對這個他們並不了解、少有熟悉的東方環境和俠義精神,他們選擇完全的相信,賦予充足的尊重。可以說,西方觀眾多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去觀看這部影片,選擇沉浸和融化在那個美麗而遙遠的精神世界裡。

而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人們本著對於「荊軻刺秦」的個人歷史觀,對於「武俠」精神的自我理解,對於張藝謀電影的心理期待,都是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去觀看這部電影的。還是那句話,西方世界裡,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英雄》放在中國觀眾的眼光里,也正是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秦始皇,一千個無名,一千個「英雄」的定義,一千個「天下」的價值觀。這種豐富的背景知識和情理常識讓中國觀眾很難在張藝謀給出的唯一答案里找到最讓自己信服的解釋。



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尼采曾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一類是阿波羅式的藝術,指的是理智的、規則的、文雅的藝術;第二類是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所指的是混亂的、無序的、瘋狂的藝術。

而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知識分子理智的反思,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源自於人類的心理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都是宙斯的兒子,彼此互不相容,但又無法分割。

尼采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都含有這兩種基本的表現性質。而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就是狄俄尼索斯式的:在視覺表現上,它們突出地呈現了鮮艷的色彩、扭曲的形式;在技巧上,注重形式的表意、表情緒,創作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性。所以,廣義的講,表現主義是指任何錶現內心情感的藝術。而從這點看來,張藝謀的《英雄》確實用他的藝術手法展現了表現主義的內涵。

電影的濃烈而分明色彩風格化敘事尤其體現了此片的表現主義手法,而這幾段小故事都源自於單一人物的回憶或是想像,這又符合了表現主義的感性特徵,反映了一個私人化的潛意識視角。

所以,從某一層面上說,基於這種私人化敘事的語言要求,邏輯思維和現實反思並不是電影鏡頭要表達的中心,在這種寫意抒情的語言環境下,苛求表現主義電影的現實反思功能是有些多餘的了。就如同其他表現主義電影那樣,張藝謀在《英雄》的故事裡強調的是觀眾的直覺感受和他藝術的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不對現實理性做出評價,崇尚的是一種類似原始藝術的非實在性的、裝飾性的美,並求在濃烈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中創造出一種極端純粹的精神世界,致使超現實的藝術風格更進一步的發展。


但是,這種基於尼采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作本身就是會遭受到社會質疑的。

這種只表現私人內心、體現情感宣洩的作品從一定程度上講體現了虛無主義精神的本質,在影像世界裡只關注異化精神的表象而不去反思現實世界的矛盾。雖然人類的共性是企圖在現實中找到精神的安慰,逃亡不可避免的沖突,但這種類似精神鴉片般的藝術手法無法揭示生活的真諦,無法給我們的真實世界提出有力的反思。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覺得《英雄》這一電影,只有華麗奪目的外表,但無深刻的精神內核的根本原因。

但是,這種源自於表現主義本身的界限不能完全否定《英雄》作為電影的藝術價值。相反,《英雄》這部影片之所以在西方世界獲得了歷史性的成功,正是源於此片對於表現主義影像的較好詮釋。在這種創作精神下,故事的文化內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跨越了語言障礙和東西文化的差異,感染了處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的生命個體。


通常說,表現主義電影的導演都在創作中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和視覺安排,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這一點在《英雄》中體現的極其明顯。

總的來說,四大色彩板塊的安排就體現了四條人物主線的情緒和意義,這種通過顏色完成的精神暗指是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的,讓中西方的觀眾在情緒和心理上都能讀懂人物的發展和情節的走向。電影的移動影像被設計平面藝術一般地精心對待,對於居中、對稱、平鋪等畫面結構的安排也展現了視覺語言的力量。

例如秦王大殿內的完全對稱象徵了秦王的嚴謹和畫面情緒的緊張,秦王在鏡頭里的居中體現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威,凝聚了劇情的張力。

而表現主義電影里常用的人物特寫和富有象徵意義的空鏡頭也在《英雄》中有突出的表現。在許多打戲中,導演刻意放緩了電影的鏡頭速度,用慢鏡頭去特寫人物表情,中國功夫在如夢如幻的服飾幫助下成為了令人沉醉的舞蹈,而主要人物的一顰一笑更是讓人記憶深刻,這種放大式的表演增強了影片的風格化和戲劇性。

而對於環境的渲染則可以看做是對於人物行為和人物內心靈魂的解釋,力圖揭示人物行為背後的情緒和社會原因。這一點從導演對於「沙漠」、「山水」、「樹林」等幾個重要場景的安排就可讀出。在大漠中出現的那幾次交鋒,包括最後殘劍飛雪的殉情,都展現了人物個體在大環境里的渺小和悲劇意味,體現了中原歷史的殘酷,人物心境的蒼涼之態。

而在那場無名和殘劍在意念中進行的湖中大戰里,九寨溝的迷人景色更是把這種意念之態推向了極致。在這種如夢如幻的畫面中進行的打鬥更多的是一種禮儀,一種對話,一種對於逝者的尊敬,和一種對於武俠精神的致意。那片山水呈現出永恆的寧靜之態,超脫了個體生命的愛恨情仇,展現了自然之超越人類的廣闊和純粹,這是對武俠意境和中國山水寫意的重要體現。

在這些導演藝術化處理的主觀鏡頭里,客觀的寫實已經不是電影敘述的主要目的,情節和邏輯的分析讓位於情緒和意識的描繪。《英雄》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探討「講故事」的私人化和主觀性,而電影鏡頭展現的也正是這種藝術處理後的「主觀的現實」。

這種主觀的現實讓西方觀眾簡單易懂地看到了中國山水詩意的美,武俠世界的瀟灑和無奈,中國文化的博大和深遠。在劇情的推進中,還順帶介紹了武功與琴韻的相通,讓西方看到了「大音希聲之境界」;揭示了書法和劍法的相似,傳達了「靠手腕之力與胸中之氣」的統一;同時還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歷史,秦國統一度量、統一文字、最後統一天下的文化結果,等等這些內容都讓西方觀眾在看得著迷的同時看到了點中華文化的皮毛。

所以說《英雄》作為一部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我認為它的使命是完成了的。

形式的壯美附帶著中華文明的情韻被西方人欣然接受,這個結果是理想的。如果真的能讓所有中國觀眾也能在這個表現主義的主觀世界裡讀出點現實主義批判的深刻含義,那麼《英雄》也許真的可以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完美的作品了吧。

❷ 經典台詞「安紅,我想你」出自張藝謀導演的哪部電影

《有話好好說》

❸ 張藝謀經典電影有什麼

6.《我的父親母親》推薦指數:8

觀看條件:對真 愛的存在疑問,在物慾橫流中迷失。

推薦理由:張藝謀最浪漫的電 影。很難想像這影片是和《活著》同出一人之手。每個人內心世界都 有很純真很美好的情愫,然而很多時候會被世俗所遏制或掩蓋。當心 靈慢慢結繭的時候,《我的父親母親》就象春雨一樣融化我們心中的 堅冰。影片是難得一見的小品電影,它會讓我們忽然發現很多愛情片 原來是那麼矯情和濫造。
7.《英雄》推薦指數:8
觀看條件 :摘掉有色眼鏡。

推薦理由:張藝謀電影和中國電影的里程碑。高度 風格化的影片,顛覆固有武俠電影概念的影片。張藝謀把武俠片詩化 ,因為在張藝謀看來,武俠的世界就該是充滿瑰麗色彩充滿詩意的世 界,這個世界並不存在於現實,而是藏在人們的想像和情緒之中。所 以真正看懂了《英雄》,不是用眼睛而是用情緒。

❹ 張藝謀一生拍了很多電影,其中哪些電影成為了經典

張藝謀的影視作品有較強的觀賞性,不論是對視覺的表達方式,還是對藝術領域的追求,都能有內而發憑借真實的主題表達出來。他的給大家帶來的故事雖然劇情類型較多,但絲毫不會覺得沉悶,反而步步緊跟主題,從而引發有聚焦性的看點,因此張藝謀的電影有著超強的可塑性,他的作品成為了這個世紀電影領域最有代表性高能產物與經典。比如《紅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成就經典的影視作品,下面就圍繞這三部電影來做個介紹。

一、《紅高粱》

《紅高粱》是由張藝謀指導,鞏俐、姜文等人主演的劇情電影,主要講述了男主人公與女主人公攜手經營了一家燒酒作坊,隨著日軍侵華,他們二人奮起反抗卻最終不敵日軍的一系列故事。該影片不管是人物刻畫上還是對劇情的表達上都到了一種爐火純青的底地步,張藝謀通過充滿野性的拍攝手法把當時那個紅色年代渲染的非常豪放,是一部很有現實性意義的作品,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你還知道張藝謀哪些電影成為了經典?歡迎在下方評論里留言。

❺ 張藝謀導演拍的一部電影裡面有句台詞,「安紅,我愛你」電影名叫什麼

這是我為你找來的答案,絕對官方•﹏•
中文名:有話好好說
外文名:Keep
Cool
出品時間:1997年5月16日
製片地區:中國
導演:張藝謀
編劇:述平
主演:姜文,李保田,瞿穎,葛優
類型:黑色幽默,都市喜劇
上映時間:1997年5月16日

❻ 求一篇張藝謀電影英雄的影評,3000左右,要有意識形態、階級意識等方面的分析,最好是原創。

從東西方意識形態論《英雄》

電影《英雄》是著名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也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並在西方電影市場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
《英雄》藉此刻無名和秦王之口,交替講述了三個與刺秦有關的故事——無名虛構了反刺秦的故事一:先殺長空,再誘使飛雪殺殘劍,最後在飛雪方寸
大亂時殺之。而秦王則更相信自己的揣測出的故事二:為完成刺秦,無名與長空串通,由己殺之,而後再邀殘劍飛雪之一獻身,其間飛雪為愛而先傷殘劍,再為刺秦
捐軀。最後,無名坦誠公開了真實的故事三:為完成刺秦,經過串通,無名假殺長空,後與飛雪聯手傷殘劍,再於秦軍陣前假殺飛雪。影片在敘事結構上呈現為20
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影壇上頗為流行的由不同視角來建構的「分段講故事」的敘事模式,這種突破可謂是同時迎合了中西方的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
對於國內市場(主要的東方市場)而言,電影《英雄》取材自大眾耳熟能詳的「荊軻刺秦」的故事,無需翻閱多餘的歷史資料,華語觀眾就能立刻進入
電影的文化語境,加上影片中所運用的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獨白,也使觀眾沒有任何隔閡感,就能順利進入情境。但區別於以往歷史、神話、武俠電影對故事精神內核
——不畏生死抵抗強權的贊頌,把該類電影的社會功能定義為用「俠」的形象以武犯禁,沖破社會禁忌,對抗強權政治,為讀者或觀眾提供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感,
在《英雄》中,張藝謀改變了敘事策略,其主題在商業和藝術之間遊走,消解了其中啟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產階級在目前國內的文化語境之下對宏大敘事的矛盾
心態。可以說,《英雄》體現出了當前社會對於權力的基本認識:崇拜權利與夢想對抗強權並存,而影片試圖調和這種矛盾。把鞏固權利與向權利挑戰這兩種對立,
並列地呈現在故事中,正是這部影片的獨特所在。
電影提供了兩個位置供觀眾同時選擇:有權的在位者與無權的挑戰者,並試圖通過各種表現手段,極力在各自的道德取向上平衡兩者的關系。我覺得這
其實正反映了導演、編劇代表的當今社會意識形態中,自相矛盾的英雄觀——人們在主觀意識上會試圖把兩者都打扮成英雄。正是這種看似模稜兩可的態度,導致了
兩者實質上的互相消解,使兩類人物都不符合傳統觀念中的英雄。但是,電影以形象感人,觀眾習慣性地首先與無名、殘劍、飛雪等為代表的俠認同。他們是對荊軻
之類轉為豪門貴族賣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寫,以一種新的身份示人,是士與俠的綜合,這種認同感也正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英雄情結」、「俠客豪情」的體現。
我個人認為,無名在被秦王識破後,用劍柄象徵性地刺秦王這個舉動是全片的點睛之筆。這種安排極具象徵性:無權的個體或許無法跟有權的統治者抗
衡,但影響統治者的觀念比消滅他們的肉體更重要、更有效。若無法用暴力奪取統治者的權利,只能轉而求其次,通過發揮更大的話語權,以傳達自己的呼籲和平的
觀念。這是東方意識形態中「中庸」但不妥協的思想的傳達和寫照。
三個以不同影調建構起來的敘事段落,形成了部分的相互否定關系,於是在表面上似乎形成了敘事的「羅生門」——所有人物的敘述都被質疑而不可
信,從而形成了結構上的開放性。在這一作用下,敘事與意識形態之間便出現了微妙的裂縫:殺或不殺,合或不合,群體或個人的英雄主義,都是對原先故事設定的
一種顛覆。但這種顛覆卻為觀眾所認同,因為觀眾進入了情境,見證了整個顛覆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故事中的人物「無名」是不易的,幾番掙扎與斗爭都是艱難
的,他最後的「英勇就義」並非與傳統中國價值取向中的群體抗爭意識相對立,是魯莽或沖動無智的,而是迫不得已成就了他的「個人英雄主義」,在觀眾眼中,他
雖然是一個人,但他代表著千萬人的努力與斗爭。這樣的結局,不過是通過「個人英雄主義」的形式,表現出「群體抗爭意識」的內涵罷了。
另一方面,西方市場而言,《英雄》中大牌明星「國際臉」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充分突出「民族性」的中國傳統意境與
最有觀眾市場的「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類型片明星制,到拍攝製作,最後宣傳發行,無一不遵循著經典好萊塢電影的運作模式,
《英雄》可謂在起點上就已經擁有了良好的市場前景。而影片中主角無名帶槍匹馬前去刺秦,與秦王鬥智斗勇後英勇就義,恰恰迎合了西方社會價值體系中對「個人
英雄主義」的崇拜與推崇。
西方人對於個人與集體的思維是側重於從個人角度來看待集體,他們認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強調個人的作用、能力、奮斗、拼搏等。因此,個人英雄
主義是西方社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這一點在美國的西部電影和罪案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如經典西部電影《正午》、風靡全球的《蜘蛛俠》、《超人》系
列,主角無一不具有鮮明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電影中英勇的主人公形象已經成為一種符號和象徵,他們並不是再現歷史的真實寫照,而是創造著一種理想的高德規
范,去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傾向。
不同於中國觀眾對影片結局的理解,西方觀眾普遍推崇無名的「個人英雄主義」,在他們看來,無名不畏權威,為報國仇家恨,隱姓埋名,身負刺殺重
任,憑借個人能力與秦王鬥智斗勇,不斷地化解危機,是個人英雄主義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對立與碰撞。這種人性的力量使其具有了無可替代的魅力,他是無數無權者
勇於進行斗爭的形象的化身,符合西方觀眾傳統觀念中「英雄」的形象,所以《英雄》才在西方市場站穩了腳跟,並且收獲頗豐。
應該承認,導演在抹平縫隙掩蓋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這是商業片的必然選擇。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滿足了不同觀眾的許多利益和願望,從理性
上分析,它們很可能出自互相沖突難以協調的意識形態。贏得觀眾的要訣在於,不要突出某種意識形態壓服其他,企圖根本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而是找到調
和之道,使各種利益集團從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因素。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英雄》的故事其實就是《英雄》在當下的情境的隱喻,也恰恰成了當下世界的一個隱喻。」從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來看,導
演張藝謀藉助環環相扣的敘事模式,討巧地將東西方對「英雄主義」的價值觀上的差異「縫合」起來,在存異中求同,引導觀眾看到了各自想要的結局,攻克了不同
文化語境帶來的挑戰。而另一方面,《英雄》採用的成功的電影產業化運作模式,也為未來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長久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它是是中國電影
產業化道路的一塊里程碑,它在藝術和商業結合的中國武俠類型片的發展上,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

❼ 張藝謀電影<英雄>里邊的台詞都有什麼

台詞很多了。
我叫無名。人若無名便可專心練劍。
寡人要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寡人悟到了。真正的劍道便是不殺,是以大胸懷包容天下,那便是和平,
姑且記得這么多

❽ 張藝謀電影里有一首詩:你念或不念我,心就在那裡,~你見或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見不散,你要或不要我

《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懷里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喜歡


倉央嘉措

❾ 張藝謀說我不是每天都睡三個小時,你覺得他導演的作品如何

我覺得他導演的作品還是非常不錯的,張藝謀是我國老派的這種電影導演了。他早期的這些作品大部分我都看過,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大紅燈籠高高掛。這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在當時我學習廣播電視編導的時候經常看,甚至看了好幾遍,對這個電影的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的,當時也是對這個電影很多地方都進行了深度的分析。比如說各個鏡頭中包含的意義,在專業老師的領導下我才知道,這部電影中每一個鏡頭都是有它獨特的意義的,並且通過一些很小的方面可以表達那個時代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❿ 求 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大紅袍》的台詞,知道多少說多少,謝了

您把抱怨放下了嗎?您把懷才不遇放下了嗎?您把朝九晚五放下了嗎?上午寫材料,下午看股票,晚上看報道,半夜一般安眠葯,沒工夫喝茶。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一技之長,沒有找到對象,沒有車沒有房,沒有錢孝敬父母,沒時間喝茶。上下班要擠地鐵坐公車,回到家還要洗衣服做飯,忙活生病的老人,陪著孩子做功課,終於忙完了,躺在床上,還得琢磨著老公怎麼還沒有回來,是不是和別的女人在一塊,哪有工夫喝茶呀。
海枯了,我再挖一個海,石爛了,我重塑一座山,我讓天地顛倒,星移斗轉,只為等著下一個相見。
其他的記不起來了,嘿嘿。印象大紅袍演員敬上。

閱讀全文

與張藝謀電影經典獨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沒票怎麼辦 瀏覽:327
日語電影十大經典台詞 瀏覽:914
2021恐怖電影預告 瀏覽:837
超搞笑的和尚電影推薦 瀏覽:640
香港電影小姐誘心台詞 瀏覽:338
香港粵語動作電影 瀏覽:900
灰姑娘電影是哪個國家 瀏覽:125
鹽城哪個電影院是可以躺著的 瀏覽:323
搞笑電影類似四平青年 瀏覽:442
一幅美女畫像的電影 瀏覽:724
香港武俠電影梁朝偉 瀏覽:111
救了一個女孩電影 瀏覽:599
可以上傳自己的意識科幻電影 瀏覽:356
漫威即將新拍的電影 瀏覽:650
微電影什麼主題好 瀏覽:14
西安哪裡能看120幀電影 瀏覽:361
街趣看電影 瀏覽:141
在網上購電影票在哪個軟體上 瀏覽:745
女孩裸體電影 瀏覽:196
剪映怎麼剪輯電影片段教程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