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電影與看小說哪個更能學到多的東西
如果說學東西,最直接的方法是看教程或參加學習班之類的,看電影和讀小說都偏娛樂為主,當然不能說一點兒東西學不到,什麼都不是絕對的。一定要從二者中選,我選電影,必竟要用真人模仿現實,那就得有實操性,對生活比小說更有指導性。
2.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你看完電影《長津湖》是什麼體會
《長津湖》的意義有兩個:一個是用電影形式對中國形象的再次輸出,一個是對歷史回顧,文化上提升國民價值觀,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建設。抗美援朝類型的戰爭題材在建國後初期一直都有拍攝,而我在小時候通過黑白電視所看到的不多。如果不是經常看電影的人,恐怕看到的並不多。
我們經常調侃的北斗神拳的梗「你已經死了」,就是一種力量的傳播。聽到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反派領便當。而沖鋒號,這種和美軍機械化部隊,現代化軍事部隊形成強烈反差的聲音,就是一種極其洗腦的傳播手段,是一種文化標志。文化強勢,震懾力就強勢。對於我們來說,沖鋒號的響起,就意味著敵人的節節敗退,而這種符號,在電影的傳播下,會一直傳承下去。
3. 關於如何拍電影的好書,請高手推薦一下。
這個是關於電影的書了。
1、 《故事》 羅伯特麥基
經典。我覺得每個想寫劇本的人都應該好好看看這本書。我前前後後大概看了八遍左右吧。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雖然同時也有不同的看法。但這本書覺得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不管是寫商業片還是藝術片,都能開放思維,得到一些啟示。
2、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悉德菲爾德
名氣很大,但是看的時候卻很失望。覺得太教條了。《故事》是開放人的思維,而這本書我認為是束縛人的思維,把編劇變成了八股文。不過很多小影視公司老闆在討論故事的時候,都會用這本書的理論公式去套故事,多少分鍾應該轉折第一個情節點,多少分鍾轉折第二個情節點。我認為如果想寫俗套故事,這本書的公式還是有用的。不過如果要是有更高的志向,不要看這本書。這本書還有一本續集:《電影劇作者疑難解答指南》我也覺得沒什麼用。不過有一個導演朋友覺得還不錯,比這一本好多了。
3、 《認識電影》 路易斯賈內梯
這本書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是經典。當時新版還沒有出,是問朋友借的舊版,如獲珍寶。後來在北京到處找這本書,在海淀圖書城淘到,立馬買下。前前後後也是看了很多遍,但兩年之後,看到第五編的時候,覺得這本書太幼稚了。從此再沒有看。舉個例子來說,裡面一些關於構圖的介紹,仰拍表示偉大,俯拍表示卑微。初看的時候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可是後來慢慢不這么的認為了。這是一種俗套的表現形式。就好像表現一個人的痛苦,總喜歡安排在雨中漫步一樣。符號象徵圖解沒有意義,故事和結構才是王道。簡單而言這本書入門很好,但是等成長起來,一定要把這本書完全忘掉。
4、《香港電影的秘密》 大衛波德威爾
經典。同樣也是先問朋友借的,覺得後來想辦法淘到的書。我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因為香港電影我愛上了電影。盡管後來我接觸到了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發現原來電影的天地是那麼的開闊,但那種香港電影的情結是怎麼也揮之不去的。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甚是熱血沸騰。大衛波德威爾對香港電影的分析實在是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令人欽佩不已。
5、《好萊塢的敘事方法》 大衛波德威爾
因為《香港電影的秘密》,崇拜大衛波德威爾,於是買了這本書。可惜翻譯得不怎麼好,很影響閱讀。而且對於大衛波德威爾在這本書中的觀點也不是很贊同。覺得他有時候太專注於技術了。只要是拍出來的電影,他都拿來舉例子,可是問題是有些電影好,有些電影不怎麼好。那麼忽略內容直接分析形式好壞,感覺不怎麼對。
6、《電影化敘事》 范茜秋
看看可以。但是感覺沒有什麼深度,不過是總結了一些電影中的表現手法罷了。可是這些手法,自己看電影中不就能看到了嗎?
7、《電影的力量》 霍華德蘇伯
好像字典一樣,講了電影的很多觀點。有一些非常有見解。但是也有很多平平無奇。不過入門,還是值得一看的。
8、《萊昂內往事》
萊昂內的訪談集。萊昂內是我非常喜歡的大師級導演,買回來兩天內看了兩遍,裡面有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見解,也有他的一些拍攝的八卦。我個人口味只愛看見解,不大愛看八卦,但還是很值得看。
9、《編劇大師班——眾編劇巔峰傑作訪談類》
好萊塢、歐洲一些當紅編劇的訪談。買的時候很興奮,買回來看發現八卦太多,見解太少。我覺得意義不大,不過我的一個朋友覺得還可以。
10、《電影音樂》 彼得拉森
買的時候有點沖動,買回來發現裡面有《西北偏北》等幾部電影的樂譜分析。因為不懂五線譜,沒看懂,搬家的時候,賣了。
11、《電影是什麼》 巴贊
巴贊的影評集,聽說很牛,不知道為什麼看了很多次,就是看不下去,後來送給朋友了。
12、《施拉德論施拉德》
施拉德是《計程車司機》的編劇,因為喜歡《計程車司機》,買了這本書。不過因為裡面除了《計程車司機》,很多他導演的或編劇電影都沒有看過,於是沒看完。不過有裡面一句關於編劇的話非常有價值,現在還銘記著:每把椅子雖然形狀不同,但椅子還是椅子。這是我看這本書最大收獲。
13、《導演功課》 馬梅
課堂討論實錄,談編劇、導演。很多人覺得寫得不錯,看了三編,沒有再看,覺得對自己啟發不是很大。
14、《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
希區柯克和特呂弗談他的電話,還是關於拍攝的八卦太多。所以看的時候,覺得沒有太大的啟發。
15、《雕刻時光》 塔爾科夫斯基
塔爾科夫斯基談自己的電影和對電影的看法。一個導演朋友非常喜歡,膜拜的境界。所以買了來看,看了三遍。可是因為個人口味問題,感覺收獲不大。因為對塔爾科夫斯基來說,他認為電影可以完全沒有故事,而我卻認為電影要講故事。但這部書還是值得看的。
16、《光影大師,與當代傑出攝影師對話》
我不怎麼懂攝影,很多技術上的地方都沒看懂。不過這本書絕對值得一看。
17、《華人縱橫天下——李安》
李安的訪談,貌似內容和《十年一覺電影夢》差不多。講的是他拍電影的故事。有一些見解很有價值。值得看。
18、《導演電影:電影導演的藝術》
很多好萊塢導演關於電影的看法。經典。很有價值。
19、《電影書寫札記》 布列松
布列松談自己對電影的看法。第一次看這本小冊子,覺得沒什麼。第二次看的時候,發現實在是太經典了。雖然說我不怎麼愛看布列松的電影,太晦澀了。但是這本關於他談電影的書,卻是一看再看。
20、《電影的意義》 梅茨
和巴贊《電影是什麼》一起買的,不同的是《電影是什麼》,能看懂,只是看不下去。這本《電影的意義》是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一起送給朋友了。
21、《赫爾佐格談赫爾佐格》
每一個想拍電影的人,都應該看這本書。就算不愛電影,也要看這一本書。赫爾佐格的經歷太傳奇了。看完以後,你會渾身充滿了力量,發現:嗯!原來生活可以不那麼簡單的。非常經典的訪談,不管是電影還是人生。
22、《黑澤明自傳》
貌似就是《蛤蟆的油》,不敢肯定。黑澤明從小到《羅生門》之前的自傳。對我而言,還是八卦太多了。不過還是能看。
23、《電影剪輯技巧》 米勒/萊茨
關於電影、新聞片、紀錄片等類型的剪輯技巧書籍。看了三遍,技術而言還是有用的。不過總感覺關於剪輯,還是得多看電影,多自己剪,去找感覺,而不是理論上的紙上談兵。
24、《影視導演》 阿倫阿莫爾
和《認識電影》一樣,也是剛開始覺得很好。後來覺得沒太大用處。當然入門很有用。
25、《我的第一部電影》
科恩兄弟、阿莫多瓦、李安等很多導演談自己怎麼拍第一部電影的。對想拍電影的人來說,非常非常有用。
26、《我是怎樣拍電影的》山田洋次
看了《世界電影》雜志選摘的幾章,覺得很有用。因為這本書太老,買不到,於是復印了全本。可惜復印完了才發現,精華部分都在《世界電影》雜志選章上。不過還是很值得看的。裡面講了很多創作的方法。
再補充一本《電影編劇新論》吧,雖然也顯教條,但對我當初很有幫助。當完全不懂怎麼編劇的時候,好萊塢的經典劇作法至少能給你清晰的方向。
不過書看多了,容易限於理論,束縛思想。當了解了基礎的故事概念和邏輯之後,就不必再看了。
4. 看了電影《我是山姆》,我們獲得了哪些生活中的力量
一:父愛無關於智力。愛是一種能力,與智慧無關。智力卓越的人不見得一定有,而智力不佳的人也會擁有。山姆就擁有這種能力,即便他的愛時常充滿稚氣,卻能說出「我有很多時間,思考為人父母成功的條件,重要的是毅力,重要的是耐心還有傾聽,重要的是愛」還有,他始終明白,在某些方面她不能給露西更多,於是他也曾逃也似的覺得露西不需要她了。
三:任何關系都需要交流和陪伴。影片中,為山姆無償辯護的職場精英女律師,看似擁有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業,但是沒有人知道,她的丈夫背叛了她,因為忙於工作對兒子缺少陪伴,兒子慢慢和她疏遠甚至有些恨她,看似成功事業的背後,每天處理各種各樣的案件,忙的焦頭爛額,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還有和山姆一樣的殘障人士。
5. 大型紀錄片公司的力量(1-10)全集在線觀看 公司的力量全集下載 公司的力量全集視頻
鏈接:https://pan..com/s/1440guZDjmrB1QtA4Q5JOUA
《公司的力量》是中央電視台2009年度啟動攝制的一部大型電視紀錄片。2010年8月23日起在央視財經頻道(CCTV-2)開始隆重播出。這就是央視聯手金蝶軟體打造的、中國第一部深刻探討公司制度的電視紀錄片。它以世界現代化進程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推動和影響,旨在以公司為載體觀察市場經濟的演進,探尋成長中的中國公司的發展道路。
6. 看電影的意義是什麼,一部好影片會帶來什麼意義
一.人為什麼喜歡看電影
我喜歡電影,喜歡看到世界上有超乎我認知的事情,人,物。喜歡電影帶給我的美好,悲傷,笑容和淚水。電影為我指引方向,擊碎我又重塑我。我愛電影,我愛電影帶給我新的自己。
在《花樣年華》里,我們能體會到隱忍含蓄的外殼下是涌流的情感,我從來沒想到原來婚姻是這么復雜的,還以為一個人做得好就行了,可是兩個人在一起,單是自己做得好是不夠的。
在這樣的電影藝術面前,語言並不會成為障礙,最好的交流其實無需語言,而是心靈的某種契合與撞擊。
7. 看電影到底算不算是一種閱讀呢
我覺得看電影是算閱讀的吧,畢竟看電影重點是「看」啊,透過眼睛來讓自己的心靈去感知這一切,跟閱讀的本質是一樣的。不過我還覺得看電影是更加立體的一種閱讀,這種閱讀讓你的眼睛運用的更多,不僅是像看書一樣看某些文字,還讓你看到畫面、光彩、演技,很多很多東西,更不用說所謂的「視聽盛宴」了,聽覺比看電影的時候也很重要,這是它跟閱讀相差最大的一點,兩者雖然在這方面有所差異,但本質上並無不同。
《二十二》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閱讀這部電影就跟看了一本好書一樣別無二致。
8. 有哪些電影讓人看過後,充滿了希望與力量
我覺得《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看完之後就會讓人覺得人生是充滿希望的。雖然女孩她們一開始出生在那樣的環境當中,她們的命運也會像她們的朋友一樣。會被家人嫁給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可是她們的爸爸卻讓她們有了自己選擇人生的機會。因為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奮斗,你人生的命運是掌握在你自己手裡的。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只要你肯努力,你也可以達到別人達不到的成就。你一樣可以得到世界的尊重。看完這樣的電影就會讓人感嘆,人生還是需要努力的,並且應該認真的去奮斗。
還有很多電影,比如說宮崎駿的所有動漫,都會讓人覺得人生充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