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些拍攝技巧非常棒的電影
好的畫面十有八九是燈光效果做的好,燈光加場景美術,畫面,這兩樣做好,隨便拍畫面都好看。所以燈光效果有專門的燈爺在做,但是攝影指導是要負責設計燈光的,所以燈光也算在攝影部分。除了一些極其風格化的燈光設計,比如上面提到的杜琪峰為代表的銀河映像出品電影,大部分燈光比運鏡更加的隱蔽,難以察覺,因為絕大部分電影會在畫面中添加假定性光源,在畫面外放置電影燈做效果,所以人眼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欺騙的。最常見的假定性光源有:月亮,蠟燭等,其實它們的亮度都相當低,完全無法被攝影機捕捉,也不足以承擔起做造型的重任,所以就會專門用電影燈模擬它們的光效。
Ⅱ 求幾段關於電影<英雄>和<孔雀>攝影的評析!
顧長衛作品《孔雀》之意義,至今還沒有人指出。在柏林的時候,這位外表木訥的攝影師,謙遜地向德國人表示自己碰到了好劇本。其實他超出了曾與之合作過的任何"大師"。他自己正走向大師。而在他之前,中國大陸根本沒有出現過大師。我的個人觀點:華語電影的大師一直在台灣。有首歌謠也許聽過,被傳誦在《孔雀》描寫的那個年代:報告司令官,我老婆在台灣,沒有褲子穿,撿了一塊布,縫了個三角褲。就是這樣一個台灣,八十年代初開始了電影新浪潮運動,出現了楊德昌和候孝賢兩位影像文化大師。當時台灣流行著功夫片、瓊瑤愛情片和軍教宣傳片。他們的出現,使一種電影成為台灣幾十年間歷史及社會變遷的一個註解、一份見證。 "個人成長的故事裡隱喻著集體成長記憶的主題。" 顧長衛的《孔雀》似乎開始了這樣的隱喻。如果看過楊德昌的《一一》的人,甚至會覺得《孔雀》背景音樂的風格和出入方式,以及某些場面的剪輯,與《一一》頗為相似。這不是貶低《孔雀》,把它與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影片相提並論,並不丟份。陸川這個電影圈的後生小子去拿金馬獎的時候,想的是去台灣與楊德昌謀一面,可見這位台灣導演對電影科班生的影響力。 原本我們大陸的觀影者也該從影像里經歷一些變化。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給無數個體帶來頻繁震盪,震盪之下形成紛亂的人生細流。"第五代"的電影工作者理應與台灣同行一樣,呈現人生細流表現人性江河——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但一切被忽略和遮蔽了。從1988年著名的《紅高梁》起,便開始走向了虛幻的浪漫主義。那時我們還以為發生了中國電影的文藝復興運動,其實僅僅是場面和情節上的低層次鼓噪。這種風格如今仍存活、殘喘、延續在"電影奇才"張藝謀的影片里。依舊是誇張的情感、雜耍的情節、媒俗的場面,今天的《十面埋伏》只不過是技術上稍加精良的十多年前的《紅高梁》。 戲劇性的事情是:當年《紅高粱》的攝影師——可能將被後人稱作"後第五代"的顧長衛——許多年以後才拍攝了中國大陸首部大師級電影作品——印有電影事業管理局公映許可證的《孔雀》——中國電影的文藝復興,一下子晚了十七年。 看電影時第一遍的感受最重要,也最直接,猶如與美好戀人的頭一次見面。把《孔雀》介紹給周圍的人看,自己一旁再看,不知不覺看了四遍,這是在解讀電影了,與初戀的情人已混得相當熟,起初愉悅的感覺快要消失殆盡了。然後去天涯的獨立電影、去西祠的後窗、去網易的電影版區,拜讀高手與俗手的讀解,無疑這是在糟蹋這部電影了,與戀人上了床,已經是滿眼不堪三月暮。 在河南安陽街頭的菜攤子跟前,在一堆紅艷艷的西紅柿的陪襯之下,她的情感在壓抑中釋放,在宣洩中哀傷。我也情不自禁悲從中來。看到衛紅"姐"與"初戀情人"街頭偶然相遇——對面相逢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個段落,以及緊接下來的孔雀開屏,才覺得顧長衛終於找到了想要述說的事情,影片的高潮到來了也就結束了。 回首青春只有萬般無奈,往昔的熱情連點余溫都沒有留下。青春與世俗總歸是格格不入。青春過後,上面的灰塵一定會很厚。 同學畢業前語重心長之語猶在耳畔:電影終歸是電影,不要太迷戀呵。是啊,正如青春終歸是青春,不要執著太久。 "手風琴"和"降落傘"都是"夢想"的象徵物和代名詞,沸騰的"開水壺"才是世俗生活。年輕的"姐姐"看一眼"開水壺"而不加理睬,是個錯誤,不實際必將失敗。她想當傘兵是少女的羅曼蒂克在起作用。兩個女配角中單純的"胖姑娘"當上傘兵,是"胖姑娘"那個詭計多端的姐姐在起作用,是利益的主動出擊,是河南人的市儈主義。衛紅"姐"善意的心計再多,也敵不過世俗的力量。她只能導致乾爸"摸電門",雖然乾爸在她的感召之下,曾經翩翩起舞。盡管那是一段相當不錯的熱情的朝鮮舞,盡管那是一段久違了的青春之舞,然而青春就是狐狸精。熱情就是害人精。乾爸的自我覺醒、神采飛揚,也只在一瞬間迸發,通常我們把這叫:找到感覺了。他的家人不會理解,在他們眼裡,這是"勾引"惹得禍,理應代表世俗的力量去痛毆高衛紅。衛紅的媽媽不理解女兒,時常抬起緊綳的下巴,用疑惑和冰冷的眼神打量"姐":你以為你是誰?啥都看不上眼?這樣的眼神,我們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遭遇過,大人們搞不懂小孩到底在想什麼。我們都曾經與俗塵格格不入。 顧長衛這部憂郁潮悶的影片,還是給了青春一些亮色。夏日的午後,陽光照射在樓頂之上,樹葉被風吹得簌簌作響,傘兵好象和雲朵一起從天而降,飛機的轟鳴聲漸漸遠離。手風琴和鋼琴配合畫面情緒來回地交替,一會兒拉長一會兒跳躍,時而夢幻般舒緩時而愛情般明朗。高衛紅自製降落傘,並系在自行車上飛翔的那個片段,近乎瘋狂,可以看做是青春的禮贊。有人說換斯皮爾伯格來導演,一定會讓她的自行車飛起來,就象《E.T外星人》那個著名鏡頭。其實顧長衛已經很出格了,已經夠浪漫了。早有聰明的看客質問了:在物質匱乏的年頭哪能縫制這么漂亮奢侈的降落傘?那得多少布票啊?由此知道,中國的電影觀眾從來不容許揮霍意念,這就想拽顧長衛一把,讓他跌個重重的跟頭,就象導演讓衛紅媽媽奮不顧身地把衛紅拽下來一樣。 那個全家打蜂窩的細節,是個高度凝練的詩意化場景,也只有電影才能夠做到。換用文學手法無法表達,只能是一個句子:高家一家人在打蜂窩煤的時候,一場急雨把一切都淋濕了。電影中的場面卻讓我們產生無限聯想。《孔雀》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而且每場戲幾乎都是一鏡到底。這個場面我計算了一下,共2分38秒。聰明的看客說自己的老爸打蜂窩前都知道預料天氣的,有失手的時候,但也不會象片中那樣狼狽。面對此情此景,要從生活真實性上挑毛病,只能誤解電影藝術。從藝術手段看到思想的表達,從場面之中和情節之外領悟詩的層次,唯有大師才留給觀眾這樣的思考空間,因為大師信任觀眾。毛主席的畢生精力是讓我們吃飽,江主席是讓我們吃好,胡主席將要讓我們思考。可是有些匠人"藝術家"畢生精力是鏡頭拍得好讓觀眾跟著情節跑,走馬官花打打殺殺嚴禁隨便思考。這恐怕違背"三個代表"。 其實影片中的這個場景是司空見慣的,成年人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最大的戲劇性也不過如此。我們都觀察過螞蟻窩,這個場景就好象一雙眼睛在觀察螞蟻窩。倒不是表現手忙腳亂,而是生活如此地真實和如此地平庸,確實叫人感到手足無措。"姐姐"想要走出這個畫面,卻四腳朝天滑到了,美麗的女孩象徵著理想和青春,卻這樣地弱不禁風。 一相情願的追求不光發生在充滿靈氣的姐姐身上,連"腦子有點笨"的哥哥高衛國也有追求。他的理想是"交朋友"。 "我的工作換了五、六個了,連個朋友都交不住" 他竟然還想交女朋友。那個場景著實迷人:哥哥站在木房子一旁,面帶憨笑目光迷離,街上散發著夕陽的余輝,一群下班的女工漸漸占滿鏡頭,身後的情侶騎著自行車魚貫而過。受到了感染,他情竇初開,眼光不錯,一下子相中了紡織廠的一枝花——陶美玲。這必將是充滿人性關懷的美麗一幕,愛情面前人人平等。看客們當年是否追求過班花?追求過校花?就沒有犯過傻?恐怕還不不及"哥哥"的色膽大呢。你是孔雀,也開屏給大家看看? 哥哥的戲份與姐姐旗鼓相當。很多人持"三段論"的觀點,認為結構簡單明了,通過姐、哥、弟的各自故事來組織全片。我認為全片是統一在一個主題意念之下的完整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姐姐毫無例外是根主線,哥哥和弟弟由她來貫穿。姐姐與招兵的"初戀情人"街頭相遇作為故事結尾,正好前後呼應。 尤其欣賞哥哥"送傘"一段。傻哥哥冒著小雨,邁進校園的月亮門,踱著小碎步,與朗讀《荷塘月色》的畫外音——"零星點綴著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地打著盹"——構成絕佳的聲畫關系。從教室出來,又被優雅的歌喉所吸引,駐足女廁所門旁仔細傾聽。我沒聽錯的話,廁所的姑娘哼唱的是電影《小街》的插曲。《小街》是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後轟動一時的影片。郭凱敏飾演文革時的右派子弟,他到劇團給女友(張喻飾)偷假發被一群人追趕,打成了瞎子,這個悲劇片段的背景音樂是《媽媽留給我一首歌》。傻哥哥聽傻了,聽入迷了,不知道一次純正的暴力毆打將要蒞臨到自己頭上。八十年代的傷痕電影中的插曲,預示下面發生的事情,倒是有點幽默的成分。不過弟弟將傘尖扎向自己的哥哥的時候,氣氛才變得格外沉重。 弟弟的性格在哥哥的故事裡就得以表現了。如果說姐姐是孤傲的,哥哥是平和的,那麼弟弟則是古怪的。如果說姐姐回歸於世俗中的平淡,哥哥回歸於世俗中幸福,那麼弟弟可用"墮落"於世俗來形容。原本都與俗塵格格不入。但理想是傘,世俗是大地,終有一天人們會降落。和陶美玲一樣:昔日人人環繞,如今黃花堆積,借酒澆愁;和徵兵帥哥一樣:昔日光環四射英姿颯爽,如今落魄街邊,嚼著韭菜包子,即使還是一口純正的北京話。 河南安陽的街頭,姐姐衛紅笑著看著自己的夢中情人。然後轉過身,似乎一切都已經釋然。她對弟弟說那是"一個愛著我的人"。鏡頭跟隨弟弟的視線,我們發現帥哥身後一個女人提著一捆衛生紙從商店走出來。仔細一看:她竟然是"胖妹妹"的姐姐!"胖妹妹"的姐姐竟然成了招兵帥哥的妻子! 俗塵中人生竟然是這樣!美好的願望往往成空!人生是被選擇的! 公園孔雀開屏這個場面長達4分20秒。孔雀在前景,後景中三家人分別走過。這個場面一鏡到底是有難度的。他們說完話離開,然後孔雀開屏,倘若在一個時間段、用一個鏡頭拍下來,就絕對經典了。這不好安排,只能靠巧合,所以有個很明顯的疊化。倒不如把結尾"弟弟"的畫外音敘述提到孔雀開屏前面來,鏡頭再回到公園,最後看到孔雀開屏這個景象。這樣既掩飾了那個很拙的疊化,又能延長情緒的長度。放在結尾的話,我猜想顧長衛可能擔心這個時候電影院的觀眾已經探頭探腦地紛紛離開座位了——呵呵,這是中國觀眾的通病——不能體會他的深遠意境了。
希望採納
Ⅲ 你心中的華語電影攝影十佳分別是什麼
《後來的我們》「看到李屏賓三個字,就知道攝影肯定棒」,的確,李屏賓對光影的塑造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在《後來的我們》中,李屏賓也將他獨特的拍攝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回憶過去的部分,李屏賓使用了大量飽和色以及反差對比來渲染氛圍,表現了見清(井柏然飾)和小曉(周冬雨飾)初到北京的年輕氣盛。而到了現實的部分,畫面轉而變成充滿質感的黑白影像,這是他們被現實磨礪過後的成熟和沉澱。兩種影像風格之間的過渡流暢而自然,尤其是在電影的最後,小曉讀著見清爸爸(田壯壯飾)寫給她的信,畫面就在彩色和黑白之間來回切換,卻完全不顯突兀,再配上杜篤之的音樂和田壯壯的獨白,這個片段讓無數觀眾動容落淚。
《江湖兒女》以公路片的故事結構進行敘述,時間從2001年延續到現在,跨度非常大,每個階段我們都能看到賈樟柯以往電影的影子。而為了呈現出每個年代不同的質感,賈樟柯特意使用了包括膠片在內的6種攝影器材,從最低像素的用起,逐漸過渡變化,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以及這17年間的物是人非。小旅館里的重逢是《江湖兒女》中最重要的一場戲,通過攝影機的運動配合演員的走動,電影用了一個克制的長鏡頭拍出了巧巧(趙濤飾)和斌哥(廖凡飾)之間的情感暗流。
Ⅳ 影視作品中你印象深刻的希區柯克式變焦
運動變焦是一種富有創造力的特殊拍攝方式,作為電影中常見的鏡頭語言之一,伸縮變焦畫面中的前景能夠維持同樣的大小,而背景卻會逐漸放大或縮小,製造出不同景物距離的效果。看下面這個動圖你就知道是什麼樣的畫面了。
運動變焦也稱希區柯克式變焦。其實就是在設備移動的過程中變焦,從而產生背景視野變化的效果。這種方式拍出的效果完全超過了人們肉眼的視覺常識,常常用於拍攝驚悚、恐懼、懸疑等有沖擊力情緒表達的場景中。
這樣由遠及近地拍攝一段勻速平穩的鏡頭,運動變焦的效果就出現啦~連後期都不需要,是不是很簡單? 在拍攝過程中前進/後退的同時,Mini-MI會自動反之改變焦距,其變化將會改變視覺透視關系,壓縮/放大背景空間。 長焦秒變短焦!運動變焦的特點很明顯,中間人物或者物體的大小基本保持不變,但是背景快速收縮或者擴張。 怎麼樣,這樣的運動變焦效果是不是很炫酷~ 最後附上電影中的經典運動變焦集錦,拿起Mini-MI,在你的作品中也可以在適合的橋段嘗試一把運動變焦
Ⅳ 有哪些劇情或者拍攝手法很贊的電影
《墮落天使》 在王家衛的作品中,本片是運用近景鏡頭最多的一部。一般說來,鏡頭離演員越近,觀眾便愈接近角色的內心世界。王家衛與杜可風卻反其道而行之,在誇張變形的超廣角鏡頭下,卻更顯出人物陌生疏離的感覺。 廣角鏡頭出色的空間縱深感,讓人物即使同處一室卻也恍如隔世。杜可風搖晃的鏡頭和神秘的打光,加上陳勛奇夢囈般的配樂,更為影片增添了幾分時空倒錯的迷幻味道。
Ⅵ 著名的電影鏡頭是 CG 特效,但當時觀眾都沒發現的都有哪些
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大片都會運用後期製作技術,包括科幻片、災難片以及動作片等等。電影採取CG特效,可以有效地滿足劇情、導演無法實現的實景拍攝。電影中使用了CG特效,並且沒有被觀眾發現,可以說這部電影是相當優秀了。成功運用該技術的影片有很多。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題主說到的主角餓瘦的鏡頭,接下來我就說說這部電影裡面另一個CG特效鏡頭。主角和老虎的鏡頭,看似真真實實的老虎,實際上也是CG特效。
《復仇者聯盟》里的紐約的樓不是真的被炸了大家都知道啊!!!但你知道整個紐約都是CG嗎?特效團隊根據照片硬生生製作了一個紐約市來,演員在室內綠幕前表演,後期把實拍的內容和特效做的城市結合。你們覺得呢?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哦。
Ⅶ 哪些影視劇里的經典畫面可以讓攝影愛好者借鑒構圖技巧
好的攝影作品除了畫面本身讓人賞心悅目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畫面傳遞情緒與感情。
一些經典的影視劇鏡頭確實拍攝得極具美感,比如張藝謀的《英雄》和《影》。雖然電影總體質量差強人意,但純粹從攝影角度去看,畫面的構圖合理、色彩和諧、主次分明,可以說隨便定格都是一張精美的壁紙。
但是在情緒和感情的傳遞上,或許是電影本身故事太過經典吧,我覺得周星馳《大話西遊》中的一些鏡頭做得更好。請大家多多點贊支持關注。
Ⅷ 初學攝像可以模仿的電影片段
其實大話西遊還是很經典的,很適合模仿的,看起來就很有愛。
例如唐僧的那幾個片段。
是在班級模仿給大家看嗎?那大話西遊在適合不過了,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看過嘛,會有共鳴。
Ⅸ 世界電影中的十大經典長鏡頭
一、《站台》的二人世界: 就我看來,《站台》是賈樟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一部電影,影片通過時代的變遷傳達出太多復雜的情緒,而賈樟柯的長鏡頭電影美學也在影片中得以完美的呈現。在那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段落中,長鏡頭沉穩地記錄著一切,城牆上的二人世界也不再是溫馨和甜蜜。尹瑞娟和崔明亮一人一句,一對一答,一出一進,呈現出一種情感上的疏離,也預示著兩人今後很難聚合在一起! 二、《冬蔭功》的打鬥: 長鏡頭並不是現實主義影片或者文藝電影的專利,在泰國商業大片《冬蔭功》中,導演巴猜平橋就令人驚訝地創造出一個四分鍾的打鬥長鏡頭,讓動作巨星托尼賈從樓下一直打到樓上,而且時常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擊倒對手。這的確需要相當深厚的執導功底,各方面的准備工作都要考慮周全,因為稍有不慎就要NG,前面那一系列的拍攝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三、《大事件》的開頭: 從一個匪徒走上樓去同團伙會合,到樓下街道上重案組警員的守株待兔;從匪徒同巡警的小小糾紛,到重案組故意製造紛爭來引開巡警......直至最後的警匪街頭火拚,《大事件》開頭的7分鍾長鏡頭運用了靈活異常的鏡頭內部場面調度,為我們記錄了同一時間段中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沒有任何奇觀式的動作展示,只有匪徒、警察兩大團體的各自活動和最後的動作交匯。拋棄了強制性的畫面剪接,長鏡頭的銀幕時空看起來更自然! 四、《愛情萬歲》的哭: 哭!又哭!還是哭!一個勁的哭!哭得沒完沒了!怎麼還再哭啊!該哭玩了吧!我想這大概就是觀眾在毫無心理准備的狀況下看《愛情萬歲》結尾時的感受。蔡明亮那長達七分多鍾的長鏡頭一動不動,將這個女人的感情宣洩殘忍地記錄了下來。無盡的淚水引誘我們進入她的世界,跟著她一起心碎,一起傷悲 五、《雨月物語》的超現實主義: 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有一個震驚世界影壇的長鏡頭:男主人公源十郎從正門走進家中,發現裡面空無一人,於是一邊喊著妻子的名字一邊從側門走了出去。鏡頭從側門又重新搖回正門,我們可以從窗戶的縫隙間看到焦急尋找的源十郎,他轉了一圈重新從正門中走了進來。而這個時候,我們驚奇地發現,宮木已經安靜地坐在屋子中間圍著柴火燒飯了。該長鏡頭將超現實主義的色彩融入到高超的場面調度技巧中,盡顯東方電影之神韻! 六、《德州巴黎》的「獨白」: 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展現了時間的綿延,當男主人公塔維斯和曾經的妻子簡在那個色情表演小包間中再次相遇時,他背對著簡將自己這么多年來的內心感受和苦難經歷用一種舒緩的語調娓娓道來。演員哈里·斯坦頓的情感自然流露,完全沒有雕琢的痕跡,這也體現了長鏡頭一大優點,就是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於人物情緒的連貫,使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來! 七、《職業:記者》的結尾: 安東尼奧尼的《職業:記者》呈現出現代人身份的迷失和一種無法言說的荒謬感,結尾處那個顛覆傳統敘事手法的奇妙長鏡頭絕對是全片的精華所在。只見洛克躺在一個小旅館的床上,鏡頭從裝有鐵柵欄的窗子緩緩地向外推攝,在掃視整個廣場後又從外面的視角向屋內窺探(此間出現了不少看似無邏輯,其實卻對事件的發展起到主導作用的元素),而此時的場景則是洛克的死亡,警察的到來和妻子臉上的驚愕之情! 八、《不可撤銷》全片: 帶有實驗性質的《不可撤銷》,全片99分鍾的時間總共只有10個長鏡頭,於是每個鏡頭足足有10分鍾那麼長。從一開始同性戀俱樂部中晃得令人發暈的陰暗畫面到那個長達10分鍾的著名強暴鏡頭再到最後陽光草地的和諧溫馨,導演加斯帕諾實在是有點膽大妄為,他讓銀幕時間的進程完全違背了物理學上的熵變定律! 九、《奪魂索》全片: 《奪魂索》根據著名案件改編,在影像上卻成了希區柯克的一次大膽實驗。影片中他把長鏡頭發揮到了極致,看上去幾乎不用剪輯,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規則,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完整記錄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但實際上希區柯克還是採用了演員身體逐漸占滿整個畫面然後拉開等小技巧,使得鏡頭間的銜接在銀幕上呈現出天衣無縫的效果,於是整個攝影就感覺像是一氣呵成的模樣了! 十、《俄羅斯方舟》全片: 這是一部真正只用一個鏡頭完成拍攝的長片。整部影片在聖.彼得堡美術博物館中一氣呵成不間斷拍攝長達96分鍾,索科洛夫的攝影機穿過35個展廳及850人組成的空間,走了兩公里多的路程。從古裝到時裝,在一個個精雕細琢的畫面中演員所有的演出都依據事先設計做到精確無誤,美輪美奐,真正做到了拍攝時間和電影時間的同步。於是,一個長鏡頭掠過了俄羅斯300年的浩瀚歷史,也成就了電影史上的不朽奇跡。
Ⅹ 想要一些感人愛情電影中的 經典鏡頭 片段謝謝
看看《簡愛》,要看上譯那版的,邱岳峰配音,電影中簡愛在影片最後回到羅切斯特先生身邊,說:我回家了,讓我留下吧。然後擁入懷中。還有就是《孤星血淚》,也是上譯配的,這片子感情比較糾結,也是名著改編的,很好,講的是皮珀和艾斯黛拉的事。還有就是凱文·科斯特納的《保鏢》了,影片最後伴著惠特尼·休斯頓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男女主角相擁吻別。再有就是《卡薩布蘭卡》這片子我沒看過,是經典。再有就是墨西哥影片《葉塞尼亞》,講的是吉普賽女郎和白人軍官的故事,很曲折,片子也很長。美國的《廊橋遺夢》,講的是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在鄉間拍攝廊橋,並認識了一位女子,期間產生了感情。《人鬼情未了》,男女主角伴著《奔放的旋律》,相擁著一起做陶藝,就是這個鏡頭,經典啊。還有一些我不太熟悉《面紗》,《冷山》,尼古拉斯凱奇的《天使之城》,還有就是《魂斷藍橋》,《亂世佳人》,《鴛夢重溫》。上述說的都是老片了,但是部部經典,不知對你是否有幫助,如果找國內的,自行網路吧,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