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電影《再見,在也不見》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在所有電影類型中,我比較偏愛成長型,或者說心靈療愈型的電影。這種類型的電影,在電影的開頭與結尾,人物變化會非常的明顯,你可能看不到一個故事性特別強的故事,但是你可以看到一顆心的成長,變化,一般都是由不好的、負面的,甚至是悲慘的,向好的,美的,治癒方面發展。
Ⅱ 誰知道電影《再見在也不見》究竟演了什麼
《再見,在也不見》是由三位青年導演共同完成,《心迷宮》(原名《殯棺》)導演忻鈺坤執導了第一個單元《背影》,在中國廣西完成;第二段《湖畔》由新加坡導演陳世傑在中國台灣和新加坡完成;最後一段《再見》則是泰國導演西瓦羅孔薩庫在曼谷完成。有趣的是,三段劇情分別對應「親情」、「友情」和「愛情」,主人公都由陳柏霖扮演,角色和故事之間並無關聯,相同的是對人性的剖析,雖出自三地導演之手,影像基調卻難得保持統一,淡淡的離愁別緒貫穿始終。
第一:《背影》:父子情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寫的是父親,這段影片則用這個片名來講與父親的「再見」。因為躲債而拋妻棄子的父親,如今身在他鄉垂垂老矣,因為出差意外遇見父親的陳柏霖,心情復雜,他跟蹤父親的腳步和背影,窺探他新的家庭和生活,怨在心中,心底仍割捨不下那份親情。
忻鈺坤的敘事功力經過《心迷宮》之後,越發穩健,畫面的陰暗冰冷,和父子間的對手戲,從跟蹤到飯館對談,雖彼此試探,卻慢慢揭開了溫暖慈愛的一面,非常細膩動人。這也是全片個人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尤其是老戲骨秦沛扮演的父親一角,表演已入化境,無需用力,淡然之間,便塑造出一位心懷愧疚、充滿自責的父親,「回去能幹嘛?他們都不認識我了……」,陳柏霖不告而別,在陰暗的小巷裡痛打了不懂孝順、同父異母的兄弟,是對父親離家出走的怨恨發泄,父愛在時不懂珍惜,分離了,就只能望著對方背影漸行漸遠。
這一段的「再見」,雖有怨恨,但依然有愛,因為,始終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第二、《湖畔》:「兄弟」基情
這個故事最具意象,說是「兄弟情」,其實應該是一段青澀懵懂的「同志情」,只不過「友情之上、戀人未滿」。雙線並行的敘事手法,現實與過去交叉呈現。水波微瀾的野湖、難以言說的心事,一段隱秘的往事、兩個曖昧的少年,這一切都止於父親的溺亡。成年結婚生子的陳柏霖,收到來自新加坡的掛號信,開啟了這段塵封已久的「兄弟情」,遠赴他鄉為被判死刑的楊佑寧送行。過去和現在的對比,相隔二十年的「死亡」,舉重若輕。
「同志情」一向是台灣電影最擅長表達的題材,因此,雖然導演來自新加皮,卻最有台灣電影的風格,對白和配樂極為克制,只依靠畫面和演員的互動來推進,兩位少年演員的表現尤其驚艷,眼神之間的默契,遊走於友情和愛情的邊緣,甚至有些搶去成年後陳柏霖和楊佑寧的風頭。
這一段的「再見」,是成年後的痛,是對年少輕狂的釋懷,是面對的死亡的超然和放下。
第三、《再見》:忘年情
來自上海的年輕教授陳柏霖,遠赴泰國曼谷講學,遇到了十二年前的「舊愛」——僑居泰國的老師蔣雯麗。這個故事最具時代感,貼近現實生活,片中有一段戲,陳柏霖演講時談到了時下流行的電子社交工具,無論FACEBOOK還是微信,看似有上千個好友,真正在乎你的也許只不過只是其中的五個人而已,科技的進步,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反而變得日漸疏離。有意思的是,陳柏霖初到泰國,意外撥動了一位泰國女生的心弦,一如當年學子時代的他,對老師的那段情愫,若即若離,是為呼應。而最後的酒店一夜,相擁激吻,是十二年前的舊情復燃,卻也是無奈的告別,一個事業有成,一個已為人母,終究掙不脫倫理道德的束縛。
蔣雯麗的表演老道,無論神態還是肢體語言都非常精準自然,讓我想到了《山河故人》里的張艾嘉,這種「忘年情」,真的需要好的對手,才能避免尷尬。而那個泰國女演員,純凈的眼神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這一段的「再見」,是時過境遷,是再見時對美好青春的懷念,和再續前情之後的落寞。
總結:雖然是三個迥然不同的故事,卻因為一個「情」字而緊密關聯在一起,情感的延續也沒有脫節,不過相對第三段的平鋪直敘,前兩段更能打動人心,而陳柏霖雖然扮演的是三個不同的角色,卻予人感覺是同一個人,尤其是大段大段的內心戲,表演難度可謂不小,看得出,他也在用這部戲證明自己不再是「小鮮肉」,而是能夠勝任復雜多變的角色,說實話,他的表現雖然有略為生硬的地方,總體還是非常不錯,值得肯定。
Ⅲ 誰看了陳柏霖的電影《再見,在也不見》,誰看懂了,給我講個梗概好嗎
如果說相逢是一種緣分,那麼再見則是一種勇氣。因為時間這東西最會打磨人了,再見時的TA可還是分別時的TA?借馬克李維的一句話:「距離已經產生,必須得有人先跨出一步,即使我們都同樣靦腆。」
影片通過三個獨立的故事描寫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三個故事中的主人公之間的關系都非常尷尬:事業有成的兒子和當年拋棄妻子而現在公司破產腿腳不便家庭不幸的父親,一起長大互生情愫卻無意中害死了父親的同性朋友和已經成婚且有一子的同志,愛戀已婚女老師並且也成為了老師的大學男學生和為了家庭的完整遠走異鄉的女老師。面對如此尷尬的情感關系,他們或是有意或是無意地再見。父親與兒子的再見可以說是偶然的,他們沒有對這份感情真正付出什麼,就算是看到對方生活的困境自己內心抓心的疼,那也只是單方向的,他們之間的情感紐帶似有若無。被迫分離的同志既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又是一定程度上的殺父仇人,一個與女子成家,一個被判死刑,即使如此,他們也拒絕尷尬的再見。好在生命最後的勇氣驅使他渴望再一次的見面,讓自己魂歸故里。雖然他們再一次相見,卻再也說不出更多的話語,這不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深情,而是好久不見自我封閉的隔閡。學生和老師則是三個故事中相對較暖的一個,雖然雙方都落落大方地在人前談論著過去,但是終於是把該說的話說出了口。而在這三個故事中,結尾唯一沒有哭的就是第三個故事了,但是這個故事的結尾並不是笑,而是凝視。曾經的學生凝視著躺在自己的床上的曾經的老師,衣衫整齊,有些憂郁,有些釋然,因為距離感始終存在著,無論人們多麼親。總的來說,三個故事的主人公一點點變得更加積極,而積極的溝通帶來了12年遺憾的彌補,導演對於人類溝通困境的解法就在於原諒、勇敢、解放自我。
劇中對於人與人關系的論斷通過第三個故事的陳志彬之口高談闊論地拋出來,有點太過直白,並且如果做講座的老師水平如此這般而學校老師未償見同學們如此積極,那隻能說,講座的老師真TM帥。
另外女性形象在影片中從弱化的地位逐漸上升為主體地位,有點陰陽相調的思想。
Ⅳ 再見再也不見沒看懂
愛情的起點
都是最美的瞬間
什麼鐵達尼的經典
羅密歐跟茱麗葉
那些最煽情的電影情節
都說愛能超越生死離別
曾經 我們都很堅決
愛了就不改變
不要對我說再見一句再見
就結束這一切
能否不要說再見
你的再見說得那麼明確
怎麼我和你之間
兩個世界再也沒有交接
如果告別
能不能再見
我們的照 片
紀錄幸福到永遠
只是再幸福的畫面
只定格在 一瞬間
那些慢吞吞悲情的音樂
早說過愛過之後就是離別
早該相信那些預言
我們也沒有多特別
不要對我說再見一句再見
讓愛變得表 面
真的不用說再見
就算再見
結局不能改變
就算我和你之間
兩個世界 再也沒有交接
不用抱歉 就真的再見
如果有緣
我們會再遇見
反正地球本來就很圓
就算今天你要走得多遠
反正就是 一條地平線
反正願望不一定會實現
反正承諾不一定要兌現
反正睡醒是新的 一天
別對我說再見一句再見
讓愛變得表 面
真的不用說再見
就算再見
結局不能改變
就算我和你之間
兩個世界
再也沒有交接
不用抱歉
就真的再見
愛情到終點
我們只能說再見
Ⅳ 再見,在也不見的劇情簡介
《再見,在也不見》講述了三個發生在不同地域又互有關聯,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三段情感故事 。
一人串連起三段故事,並詮釋「最陌生的父子情」、「曖昧兄弟情」、「忘年師生戀」等多種復雜的情感糾葛 。
Ⅵ 電影再見在也不見什麼時候上映時間
《再見,在也不見》是廣西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的一部劇情片。該片由忻鈺坤、陳世傑、西瓦羅·孔薩庫聯合執導,蔣雯麗、陳柏霖、楊祐寧、秦沛等聯合主演。該片於2016年5月1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三個發生在不同地域又互有關聯,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1] 。
Ⅶ 《再見,在也不見》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影片的第一個故事是網路時代下的親情輓歌。秦沛飾演的老者原本是工頭大佬,卻因為意外負債累累,更殃及家庭,從此落寞營生。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陳柏霖飾演的兒子相遇。由於種種難以名狀的情感因素,陳柏霖與秦沛並沒有相認。與此同時,他發現秦沛與其尚在念中學的兒子關系生隙,並力圖拯救其,以彌合這對父子情。
網路時代的中國,很多90後00後所依戀的都是網路。父母對他們的意義,不再是情感的寄託與維系,只是錢財的補足和物質的供給。網路時代下,親情在被蠶食,被消弭。血緣被網路漸次替代,《再見,在也不見》的情感哀歌一再唱響。誰來拯救?!影片沒有給出明確的理療方案,卻足以引發人們深省、反思。
第二個故事有些另類,因為,他介於淳樸友情與隱晦基情之間。這則名為《湖畔》的故事講述的是兩個男孩間純潔卻又有些曖昧的情愫,是友情還是基情?其實,從不同角度都可以得到不同的解讀。這段小故事甚是凄厲慘絕。陳柏霖、楊佑寧小時候常在湖畔游泳嬉戲,情感漸深。陳父擔心湖畔危險,常阻止陳柏霖與楊佑寧來往,並因此節外生枝,意外發生。十多年後,楊佑寧已經踏上不歸路,而幸運的是,在他離開之前,還有機會再見陳柏霖一面。「再見,在也不見」的情感離歌再次唱響。
陳柏霖、蔣雯麗上演的師生忘年戀是影片的第三個故事。作為影片的結束,這段本是老生常談的戀情卻被拍出了新意,也因此令人深省、徹悟。在這則故事中,作為大學教授的陳柏霖前往蔣雯麗所在的泰國大學做關於「網路時代的我們」的主題演講,其主題就是網路時代下,人們該如何維系親情、愛情與友情。這個問題看似空泛,實則極能觸及人的魂靈身處。而且從影片結構上講,也與第一個故事形成了前呼後應之勢。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在經歷過一段段生死印記的親情、愛情、友情之後,即使生無可戀,此生非虛度,就好像片中陳柏霖飾演的三個角色。第一個故事中,雖然他沒能與父親相認,卻間接彌合了弟弟與父親的關系,讓親情打破了網戀(弟弟沉迷網路)的枷鎖,讓父子重歸家庭的溫暖,對他來說,人生再無遺憾。第二個故事中,陳柏霖見到了楊佑寧的最後一面,雖然兩人話語不多,但從眉目傳情中,卻能讀到這一面也是他們生而無憾的最後一面。第三個故事裡,陳柏霖與蔣雯麗因為種種原因,姐弟、師生、母子戀情未能修成正果,但對有所經歷的陳柏霖而言,有了這樣美好到渴盼不可及的愛情,也算是有了生無可戀的境界。
Ⅷ 如何評價電影《再見,在也不見》
釋然過往 坦然未來
文/夢里詩書
陳柏霖一人分飾三角,串聯了關於親情、友情、愛情三個各自獨立又都有著對《再見,在也不見》以詮釋的故事,但分屬各國三位導演不同的呈現,從成片來看卻顯得參差不齊,難成一體,電影並沒有能規避分段式影片這最為常見的詬病。
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會有著相遇和在也不見的離別,《再見,在也不見》正是以略帶悲情色彩的重逢後的再別離,形成了電影情感上的脈絡,分屬父子親情血濃於水的《背影》,友情上升到同性生離死別的《湖畔》,師生忘年之戀的《再見》,三組故事都是多年後久別重逢的再見,但電影所設置的境遇卻不是突顯那久別後的美好,而是填充出種種境況下的枷鎖,突顯出人物宿命式的悲情渲染,以此形成戲劇性的張力,為人動容於《再見,在也不見》的命題。
陳世傑的《湖畔》是此作個人之見最佳的故事,雙線齊驅並進的敘事手法中又包含以隱忍的剋制,對情緒的渲染可謂恰到好處,將一種友情上升到同性之愛的邊緣化情感躍然光影,質朴中對情感的拿捏可謂舉重若輕,而忻鈺坤則是將自已《心迷宮》中出色的語境表述力帶到了《背影》之中,那難以割捨的親情令人回味,由西瓦羅·孔薩庫執導的關乎愛情的《再見》卻顯得太過平淡,在邏輯上更倍感牽強,以至於這個最後壓軸之作並沒能為電影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分段式影片參差不齊的問題在此得到了最大化的暴露。
電影對情感的寄語凝重卻又治癒,在首個故事中,陳柏霖飾演的兒子與離別多年父親的重逢,昔日無從放下的仇怨都在此得以放下,第二個故事中,面對昔日與父親之死有莫大關系一起長大的好友,在好友即將走向絞刑架的死亡之路上,他依然完成了好友的遺願,將骨灰埋葬,同也是對過往的放下,而最後關於愛情的再見,是在倫理道德面前妥協的故事,一段塵封多年的師生之戀的再續前緣,最終依然亦只是落寞,三組故事實則都是對放下的告解,透過一個「見」字突顯出「情」上的釋懷。
三段不同的重逢離別,闡述的其實就人與人之間的緣,緣起再見,緣滅在也不見,釋然過往,坦然未來,這便是生活。
Ⅸ 電影《再見,在也不見》
《再見,在也不見》是由三位青年導演共同完成,《心迷宮》(原名《殯棺》)導演忻鈺坤執導了第一個單元《背影》,在中國廣西完成;第二段《湖畔》由新加坡導演陳世傑在中國台灣和新加坡完成;最後一段《再見》則是泰國導演西瓦羅孔薩庫在曼谷完成。有趣的是,三段劇情分別對應「親情」、「友情」和「愛情」,主人公都由陳柏霖扮演,角色和故事之間並無關聯,相同的是對人性的剖析,雖出自三地導演之手,影像基調卻難得保持統一,淡淡的離愁別緒貫穿始終。
第一:《背影》:父子情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寫的是父親,這段影片則用這個片名來講與父親的「再見」。因為躲債而拋妻棄子的父親,如今身在他鄉垂垂老矣,因為出差意外遇見父親的陳柏霖,心情復雜,他跟蹤父親的腳步和背影,窺探他新的家庭和生活,怨在心中,心底仍割捨不下那份親情。
忻鈺坤的敘事功力經過《心迷宮》之後,越發穩健,畫面的陰暗冰冷,和父子間的對手戲,從跟蹤到飯館對談,雖彼此試探,卻慢慢揭開了溫暖慈愛的一面,非常細膩動人。這也是全片個人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尤其是老戲骨秦沛扮演的父親一角,表演已入化境,無需用力,淡然之間,便塑造出一位心懷愧疚、充滿自責的父親,「回去能幹嘛?他們都不認識我了……」,陳柏霖不告而別,在陰暗的小巷裡痛打了不懂孝順、同父異母的兄弟,是對父親離家出走的怨恨發泄,父愛在時不懂珍惜,分離了,就只能望著對方背影漸行漸遠。
這一段的「再見」,雖有怨恨,但依然有愛,因為,始終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第二、《湖畔》:「兄弟」基情
這個故事最具意象,說是「兄弟情」,其實應該是一段青澀懵懂的「同志情」,只不過「友情之上、戀人未滿」。雙線並行的敘事手法,現實與過去交叉呈現。水波微瀾的野湖、難以言說的心事,一段隱秘的往事、兩個曖昧的少年,這一切都止於父親的溺亡。成年結婚生子的陳柏霖,收到來自新加坡的掛號信,開啟了這段塵封已久的「兄弟情」,遠赴他鄉為被判死刑的楊佑寧送行。過去和現在的對比,相隔二十年的「死亡」,舉重若輕。
「同志情」一向是台灣電影最擅長表達的題材,因此,雖然導演來自新加皮,卻最有台灣電影的風格,對白和配樂極為克制,只依靠畫面和演員的互動來推進,兩位少年演員的表現尤其驚艷,眼神之間的默契,遊走於友情和愛情的邊緣,甚至有些搶去成年後陳柏霖和楊佑寧的風頭。
這一段的「再見」,是成年後的痛,是對年少輕狂的釋懷,是面對的死亡的超然和放下。
第三、《再見》:忘年情
來自上海的年輕教授陳柏霖,遠赴泰國曼谷講學,遇到了十二年前的「舊愛」——僑居泰國的老師蔣雯麗。這個故事最具時代感,貼近現實生活,片中有一段戲,陳柏霖演講時談到了時下流行的電子社交工具,無論FACEBOOK還是微信,看似有上千個好友,真正在乎你的也許只不過只是其中的五個人而已,科技的進步,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反而變得日漸疏離。有意思的是,陳柏霖初到泰國,意外撥動了一位泰國女生的心弦,一如當年學子時代的他,對老師的那段情愫,若即若離,是為呼應。而最後的酒店一夜,相擁激吻,是十二年前的舊情復燃,卻也是無奈的告別,一個事業有成,一個已為人母,終究掙不脫倫理道德的束縛。
蔣雯麗的表演老道,無論神態還是肢體語言都非常精準自然,讓我想到了《山河故人》里的張艾嘉,這種「忘年情」,真的需要好的對手,才能避免尷尬。而那個泰國女演員,純凈的眼神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Ⅹ 誰知道電影《再見在也不見》究竟演了什麼
《再見,在也不見》選擇三段式,講述了三個發生在不同地域又互有關聯的故事,由《背影》陌生的父子情、《湖畔》曖昧的兄弟情、《再見》忘年師生戀三段故事組成,並分別由忻鈺坤、陳世傑、西瓦羅·孔薩庫三位80後導演執導。影片相比其他分段式電影,
最特別之處便在於,三個導演、三段故事、三段情感,卻是由陳柏霖一人分飾三角來完成的,這算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還是蠻讓人感到驚喜的。
全片看下來,如果我們不知道陳柏霖所飾演的三個角色的名字,我們真心會以為就是,一個人的人生,在不同的城市,見了不同的人,上演了三段不同的愛與別的情感故事。其實陳柏霖在角色塑造上並沒有故意區分開來,演出來的感覺就是一個人生,我想忻鈺坤、陳世傑、西瓦羅·孔薩三位導演之所以如此設計,就是想讓我們知道,不管是父子情,還是「兄弟情」,或是忘年師生戀,有些人我們不珍惜,一旦錯過了,從此便只是陌路。所以,人生無常,且行且珍惜!
三段不同地域不同情感的故事其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講述人生就是不斷的告別。過去是回不去的,無論過去的回憶多麼美好,無論你怎樣去追憶,過去的始終就是過去了。人在漸漸長大的同時,因為心智、年齡以及成長環境的變化,都可能漸漸的成為另一個人,這是無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