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格列佛游記》電影與書上的內容有什麼區別
電影中人物塑造最形象的當然還是里梅爾·格列佛這個主人公。電影與原著相比實在是粗糙太多。很多內容與原著不符,因為電影時間的限制,內容當然也就不全。
原著中格列佛出海以後在8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大人國、小人國、飛島國、賢馬國等等。電影由於技術與資金的原因,只保留了小人國Lilliput的段落。電影只能說以不少的笑點來吸引觀眾。這是一部比較幽默的電影。
而原著所包含的思想就比較多了,格列佛是個英國外科醫生,後升任船長;他受過良好教育,為祖國而自豪,在職業和政治兩方面似乎都頗有見識,可是他本質上卻是一個平庸的人,而作者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這種局限達到了最充分的諷刺效果。電影中的格列佛則是一個郵政室小職員,歲數也不小了,卻事業愛情一無所成。一次陰差陽錯的公派任務,把他帶到了百慕大群島,不想,出海即遭遇到大風暴。風平浪靜之後,格列佛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地圖上沒有的神秘小島Lilliput。原著作者想要表達的政治諷刺,電影中無一體現。
B. 格列佛游記內容簡介
格列佛游記
(喬納森·斯威夫特創作長篇小說)
《格列佛游記》是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又譯為江奈生·斯威夫特)創作的一部長篇游記體諷刺小說,首次出版於1726年。
作品以里梅爾·格列佛(又譯為萊繆爾·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周遊四國的經歷。通過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羅卜丁奈格、飛島國、慧駰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還以較為完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觀念,作者用了豐富的諷刺手法和虛構的幻想寫出了荒誕而離奇的情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英國議會中毫無意義的黨派斗爭,統治集團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圖,對殖民戰爭的殘酷暴戾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頌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統治者的英勇斗爭。
《格列佛游記》1726年在英國首次出版便受到讀者追捧,一周之內售空。出版幾個世紀以來,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在中國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被列為語文新課程標准必讀書目。根據其內容改編的電影分別於1977年、1996年、2010年被搬上大熒幕。
內容簡介
第一卷
格列佛游記圖書圖片(20張)
作者的文筆樸素而簡練。例如文中寫到格列佛在小人國抄錄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贊頌國王是「舉世擁戴」的「萬王之王」,「腳踏地心、頭頂太陽」,等等。格列佛還在括弧里不動聲色地解釋道:「周界約十二英里」。隨著這句解釋,那「直抵地球四極」的無邊領土陡然縮為周邊不過十餘里的彈丸之地。這種反差令人捧腹。括弧里的話顯示出作者樸素又實事求是的敘述風格,他似乎無意對此評論,只是在客觀忠實地為我們解釋利立浦特的尺度。他曾經聲明:「我寧願用最簡單樸素的文筆把平凡的事實敘述出來,因為我寫這本書主要是向你報道,而不是供你消遣。」盡管小人國、大人國、慧駰國的情景各異,主人公的境遇也不相同,但整部小說的布局、風格前後一致,格列佛每次出海的前因後果都有詳盡的交待,復雜紛繁的情節均按時間、空間順序依次描述,文字簡潔生動,故事性強。
作品影響
編輯
1726年在英國首次出版,受到讀者喜愛,一周之內售空;三周售出一萬冊。出版幾個多世紀以來,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在中國是初中生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
作品評價
斯威夫特以幽默豐富了作品的道德含義,以諷刺揭露荒誕,並通過人物性格和敘述框架使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成為現實,即使《魯濱遜漂流記》也難以在敘述的刻薄性和多樣性方面與其媲美。——英國作家司各特[8]
作者簡介
喬納桑·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生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一個貧困家 庭,由叔父撫養成人。英國18世紀的諷刺文學作家,也是散文家。[9]
C. 一句佳話成就《格列佛游記》,這部電影講述了怎麼樣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格列佛游記》吧,講述的是一個人,他因為各種原因來到了小人國和大人國,在裡面成功歷險的故事。這個小說也被翻拍成了電影,在電影裡面,他也被列為喜劇冒險片。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格列佛他還是一個小職員的時候,但是他卻沒有很好的愛情和事業。面對這樣的情況,他根據公司的命令去執行任務。
當時把他帶到了大群島,在出海的時候遭到了風暴。在風浪過去之後,格列佛就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的小島,裡面住著很小的人。他們將格列佛當成一個巨大的巨人,以為是侵略者,就將他釘在海灘上。隨著故事的發展,格列佛慢慢的也變成這里的英雄。
電影《格列佛游記》進行改編之後,他更傾向於娛樂性,可以供那些小孩子進行觀看。雖然票房不是很理想,但是影片裡面還是很精彩的。這部影片裡面有不少的惡搞場面,讓大家覺得實在是不恰當。所以在香港裡面,這部影片的心只有三星,總是會落人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