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電影一念無明結局

電影一念無明結局

發布時間:2022-08-28 02:04:30

① 如何評價電影《一念無明》

本片成本只有200萬,拍攝周期只有16天。

以8項提名領跑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終拿下新晉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三個大獎。

金燕玲只拍了1天戲,就憑藉此片得到了金馬獎和金像獎兩項最佳女配角獎。

《一念無明》改編自社會真實新聞事件。

由新人導演黃進和編劇陳楚珩這對情侶共同創作,兩年過程中聽了很多社工、康復者、醫生的真實故事,搜集了大量的訪談和資料。

余文樂和曾志偉都是被劇本打動,才決定零片酬演。

無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個念頭,可是一念生萬念,一個念頭後還會有下一個,一個念頭看不清楚,可能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錯的 。

想比之下其英文名Mad world翻譯過來是瘋狂的世界,更加直白,更加殘忍。

余文樂飾演的阿東患有躁鬱症,當年因為誤殺飽受病魔折磨的母親(金燕玲飾)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生而為人,對不起了。

除了阿東這條躁鬱症的故事主線外,影片還通過之言片語的方式,展現出香港,這個高速發展的城市下各種難以名狀的陰暗面。

城市現代化水平越高伴隨著人情的冷漠。

大陸妻,香港夫,身份尷尬的兒子,跨境上學的問題。

為求一處安身之所甘願淪為房奴。

自殺頻發,表面體面和內心崩壞的中產階層,對心靈歸宿的奢求和無處不在的無力感。

香港,一個平均每天都有三個人自殺的地方。樓房高聳,街道狹窄,並不是每幢樓後的街角都有春嬌與志明相遇的愛情故事。

電影只給你展現一角,讓你去想像冰山,沒有高大上的立意和過度的現實批判,只用很讓人感到真實的鏡頭語言和表演關注最底層的市井生活和弱勢群體。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喜歡港片的原因——人情味。

影片最後,父子二人在天台上的無言擁抱,決定與這個對“異類”充滿歧視的世界和解。

我們並不能消除痛苦,

所以在能擁抱的時候,

就盡力擁抱吧。

② 香港電影《一念無明》台詞

香港電影《一念無明》台詞

《一念無明》以寫實卻殘忍的方法,展現一時三刻無法改變的社會現況。香港電影《一念無明》台詞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香港電影《一念無明》台詞

1.我都好想學你,但是我做不到

2.你和你混蛋老爸一模一樣。

3.我不懂做人老公,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我不懂

4.其實做個混蛋很容易的,搞不定的,就撒手不管

5.不是什麼都可以外判給別人做

《一念無明》:灰色的家庭悲劇

《一念無明》是一出灰色的家庭悲劇,這個還在上映的香港電影獲了很多獎項,但影院的上座率並不高。也許是更多人不喜歡這種壓抑悲慘,沒有什麼溫暖和正能量的電影。要吐槽的是,這個電影的名字太文藝抽象,不接地氣。最大的驚喜是,它在影院放映用的是原版的粵語。這個電影要是翻譯成普通話,味道就變了。很多粵語詞跟地方口音一樣,帶著厚重的人情味和心酸味。

比如,曾志偉演的父親,用了好多次「撲街」來形容,就是“混蛋”的意思。「撲街」當然最直白,都不用解釋。還有他的幾句台詞:

升斗市民,有什麼辦法?

什麼事都能交給別人嗎?

做人左右為難,做一個撲街好容易。

故事從這幾句台詞就看出來了,一個普通的家庭悲劇,父親是卡車司機,年輕時在大陸跑車也風光過,娶了一個心比天高、神經脆弱的老婆,被嫌棄因而不愛回家,受寵的小兒子學業有成遠走高飛,大兒子阿東,就是男主角了,他成為這個家庭的支撐點。結果是他沒能撐住,失手殺了母親,被判為精神病,出院後想融入社會處處受困。

故事的焦點是從阿東出院開始,一半的重心落在父親身上。他本來認為「升斗市民,有什麼辦法?」,香港的貧民窟真當可怕,橫豎一個上下鋪的空間,不超過五平米,他接兒子出院時,找了一把錘子放在枕頭底下。前半輩子,他沒管過這個兒子,這時也是沒辦法。所以,阿東抱怨說,“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

如果阿東也像父親、像弟弟一樣,盡可能逃離,而不是被困在母親的無助里,也許不至於發生人倫慘劇,他自己也不至於重蹈母親的精神病。

這種可悲的疑問,故事結束時又發生了,父親實在無力承擔,唯一一次打電話給有出息的小兒子,電話那頭說,你把他送回精神病院,你自己找一個養老院,錢不是問題……

這時曾志偉演的父親從一個畏縮的「撲街」轉變了,問了那句話,“什麼事都能交給別人嗎?”人人都說面對不幸的原生家庭,你有多遠逃多遠,真是這樣的嗎?真正逃掉了,就免掉了不幸和悲慘了嗎?又有幾個人能徹底地斬斷自己身上那些尷尬齷齪的唯一聯系呢?

事實是,在灰色的人生里,通常人們是「做好人不徹底,做壞人也不徹底」。卡車司機在最有能力做一個好人時,選擇了逃避。在年老無力時,又選擇了承擔。該責怪誰呢?只要想一想,良心這回事並非與生俱來,也不會時時常在,最有能力的時候也許我們最有慾望,最有私心,最想過快樂日子,最難放眼以後……司機在好時候趨利避害,也許是因為有其它合理合情的幸福要追求;到了接近晚年,想得到的並沒有得到,不該失去的卻都失去了,已無力承擔的時候,卻要強撐著。這時候,一個做過混蛋的一事無成的父親,也還是唯一的父親,也還是絕望兒子的唯一依靠不是嗎?

那個遠在彼岸,逃離了這一切的,最成功的小兒子,他不過是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會不會有遺憾呢?會不會在往後的全部長路里感到內疚,倍嘗孤寂呢?

情緒這種東西,有時候我們會高估,有時候我們會低估。剛出院的阿東出席好友的婚宴,新人在台上致辭,眼淚汪汪,台下拍照,喧嘩,議論紛紛,那眼淚是真的被自己感動了,被自己人生中莊重的有意義的一次經歷感動了,可是台下的人誰不曾經歷那樣的時刻?本來也該是這樣,想流淚的盡管流淚,想打岔的盡管打岔。在歡樂的隔壁住著悲慘,在莊重的時刻戲謔多麼正常,我們用自己的位置判斷,什麼是「正常」,並且接受這種對正常的設定,妥協於自己的不重要,別人的不重要,人生中簡直沒有什麼重要的值得莊重對待的事。可是,精神病阿東不這么看。他看出來婚禮的莊重與旁觀者的輕浮是對立分裂的,是不可容忍的。

他甚至走到台上拿起話筒質問大家:今天是你結婚嗎?你在拍什麼?你在笑什麼?你們為什麼都在議論房價,議論婚禮的排場?為什麼不能停下來聽聽新人的致辭,這是他們一生中重要的時刻……

假如我們只把這種精神病看做是更認真,更不可妥協的一種行為偏執,或行為失調,也許不是太難善意地理解。可是,這種時候,人的普通的善意哪裡去了?誰不曾恥笑過他人?誰不曾被人恥笑?他人即地獄,在這個時候是成立的。

更嚴酷的是,生存作為一種現實,被他人逼迫、驅趕是真實存在的。當你的存在卑微到一種程度,你根本不可能奢望來自外部的一點點善意或幫助。你只是像螻蟻一樣活著,也會有人來驅趕你。那個方寸空間里,人人都是這樣的螻蟻。單親母親逼迫沒有身份的兒子,冷漠的老人憤怒於空間的逼仄……他們都沒有力量與外界抗爭,卻合力驅趕一對陷入困境的父子。

換一種情境,這對父子如果稍稍正常一點(曾志偉在不到五平方的房間里對躺在上鋪不肯吃飯、不肯洗澡的兒子,用小聲到不能再小聲的聲音說,“求求你,正常一點”),他們其實完全能調換成這群人里最有力量最有希望的人。就像他們的病,兒子的.精神病本來就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父親的高血壓、糖尿病,也是這個年齡人群的常見病。

他們沒有傷害到任何人,卻被懷疑這種精神病傾向是一種潛在的危害。

那個被單親母親殫精竭慮地保護的小男孩不是也有哮喘病嗎?如果他也當街發病呢?

面對大家的驅趕,一個父親的質問多麼無力。他其實再清楚不過,病也是有隱喻,有高低貴賤的,與傳染有關的,與聲譽有關的,是否是絕症,方方面面,又哪裡公平了?

當你處在弱者的境地,你就是被不公平對待的那個。所以,單親媽媽逼迫兒子在這個逼仄的空間里發奮圖強並沒有錯。錯的是時代,是社會,是環境嗎?它們是誰?它們又不會為某個真實的悲劇買單。

真實就是又灰色又殘酷的。

07年有個法國影片《穀子和鯔魚》,講的也是一出灰色的家庭悲劇。那是個移民家庭,題目“穀子和鯔魚”是一種阿拉伯燴飯,以穀子與鯔魚作為原料。故事背景是法國前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及其它北非國家的阿拉伯人在二戰後開始移民法國。第一代移民往往居住在法國城市郊區,是克勤克儉的普通工人,但他們的後代出生在法國的土地上,卻被正宗的法國人視為邊緣人,他們的心理與物質訴求與父輩自然不同,與生活在市中心的正宗法國人也有著巨大矛盾,這種矛盾和差別既不容忽視又帶來真實的社會問題。

那個故事圍繞大家庭復雜的人際關系展開。主角西蒙也是一位父親,年老被解僱的碼頭工人,他自己家裡一團亂麻,有個情人住在附近,無計可施之中想到開一個船屋餐廳,做家鄉的特色燴飯。所有人都指責他異想天開,只有情人的女兒陪他穿上西裝,去跟各種管理人員周旋、辦手續、填一堆表格。他乾瘦、沉默的身影穿梭在灰色的現實風景里,到了公務大廳與辦公人員交涉時,才露出尷尬、局促。這時,僅僅是官方語言的溝通困難就說明了一切背景問題、移民問題、底層生存問題。幸好有那個熱情的名義上的女兒。要不是有她,這個電影壓根就不用拍了。

這么多年,電影的結局一直令人難忘。天漸漸黑下來,經過反反復復的波折之後,餐館終於開始試營業,邀請了一切有頭有臉的人物,甚至連前妻、子女,情人及女兒都不計前嫌,用心合力想辦好這萬事開頭難的第一餐。這種殫精竭慮的計劃幾乎讓人心懸一線,明明就要出事,果真是要出事……老西蒙風流成性的兒子看到來賓中一個他有染的女人,居然是副市長的妻子,於是匆匆開車逃離,並關掉手機……車上偏偏放著最重要的穀子米飯,西蒙騎著摩托車去追,卻被幾個小孩子偷了車,百般戲耍。

他在夜晚的暮色里追他的穀子米飯,倒在了街頭……另一頭,賓客們等待得太久,慢慢失去了耐心。情人的女兒為了穩住人心,撩開衣服大跳特跳肚皮舞,那幾乎有點艷俗的異族風情舞蹈配著女主角並不完美的身材,大滴大滴的汗珠落下來,落在她黝黑的長發上,黝黑的皮膚上,嘈雜的音樂旋律里,電影里的觀眾看得又期待又疲憊,電影外的觀眾卻是又緊張又難過。

對底層生活來說,和解也許不太難,難的還是生活本身。所謂的“出頭之日”不過意味著,只要一天陷在困局裡不能出頭,隨時都容易重蹈覆轍。一個普通人,有多少信心給自己,又有多少信心支撐旁人?哪怕那個旁人是最緊密的家人?

說到底,阿東父子的困局和這個移民家庭的困局是一樣的,簡單的是物質,復雜的是人心。當人被環境困住,那個難以解脫的父親的悲慘人生是他真實的一生,也許,也是將來的我們的一生。


相關精彩文章推薦:

;

③ 《一念無明》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一念無明》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nTq7KmOzRrjuzO4FBXPrzg

?pwd=ieg5 提取碼: ieg5
《一念無明》
導演: 黃進
編劇: 黃進、陳楚珩
主演: 曾志偉、余文樂、方皓玟、金燕玲、陳學文、麥子樂、吳肇軒、稅瀞熙、陳彼得、朱躍希、陳鳳珍、曾潔卿
類型: 劇情、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 2017-04-07(中國大陸)、2017-03-30(中國香港)、2016-09-08(多倫多電影節)
片長: 101分鍾
又名: Mad World
患有躁鬱症的阿東(余文樂 飾)因為當年誤殺飽受痛症折磨的媽媽(金燕玲 飾)被判入住青山醫院,康復出院後住在當陸港司機的爸爸黃大海(曾志偉 飾)的板間房裡。黃大海試圖關心兒子,但阿東卻並不領情,原來阿東一直對爸爸當年拋棄家庭的事耿耿於懷。阿東重投社會,卻遭到身邊的朋友歧視,唯然他嘗試平復自己,同時阿東也想盡方法希望找回當天談到近乎訂婚的Jenny(方皓玟 飾),沒想到當找到Jenny時,卻有著另一番滋味。

④ 《一念無明》:有多驚喜就有多失望(一念無明)影評

下午終於看上了《一念無明》,雖然進場晚了點,錯過了出片名前的部分,但還是很快投入進影片中。從一開始曾志偉帶兒子余文樂回家掏鑰匙開始,我這淚就吧嗒吧嗒掉下來。回想整個觀影過程,其實我分不太清:到底是
1.電影劇本構思、台詞設置上的優秀,讓人看著轉化為試聽的影像那麼日常、親近且緊湊、卻又不庸俗刻意的舒適感。
還是,2.演員的表演都突破先前銀幕上留給我對他們的印象,施展更寬的演技。余文樂、曾志偉、金燕玲,包括出現過次數較少的方皓文。影片基本是以呈現每個人物「內心戲」來推動故事發展、影片進度的,因此鏡頭給人物的面部特寫/近景也比較多。但,越是這種看起來似乎很尋找的家庭瑣事(或是不幸家庭,但影片中哪個家庭是所謂有幸呢?),似乎每個人都能體會且自認為深知「不易」「責任」「主流」「愛」「信任」,並堅定自己的認知定義為「真實」(鑒定「真實與否」是「由大眾態度一致、同感」的人倫理念為標准),但事實卻離「真實」相去甚遠的情況下,演員的演技越能彰顯,具體以怎樣的表演形式,尤其面部表情、情緒等,才能做到貼切到位的呈現給觀眾,又能讓觀眾無縫隙的感受到人物內心的起伏波動、(掙扎、無望、痛苦、壓抑、退縮、擔當…)人物內外特徵(尤其男主又設置為「精神病患者」,事實他的病症並不是精神病)、因果關系,成為一件相較於其他特徵影片更難演繹的事情。稍加不當,影片便呈現給人「泄菜」的感覺,堆台詞、靠配樂、人物形象生硬等等。而這部影片中人物卻用「理智/本體的爆發張力、無聲勝有聲的蜷曲、嘴角漸近的抽動、用歇斯底里的吐食取代吶喊…將那種堵在內心的「塞子」撥開、又堵上、再撥開。
3. 剪輯上除了「在切換暴躁的母親與汽車內撒尿的父親那段有些不適」,整體流暢且意義豐富。
4、鏡頭運用上,除了特寫,當仁不讓的是余文樂黑夜中漫跑在那條不知有多少警匪、黑幫、愛情片…拍過的街道,如今的夜晚不是燈紅酒綠、車水馬龍,而是一個被視為不正常的正常靈魂在奔跑。此處用了跟鏡、長鏡。情緒隨之波動的同時,街道也真的是物是人非。
5、心境與城市。香港與大陸;香港社會與精神狀態;人人間的冷暖;親人從矛盾到相依的頓悟;孩童與成人;「真實」的標尺等等更多方面,都是不言自明的可以戳到淚點的依據。但這些都還不足以讓我接近全場抽泣。是,從一開始曾志偉掏出鑰匙又掉在地下彎腰去撿的那個表演動作開始,我想起了我爸,想起了更多。心頭湧上來的摻雜的情緒讓我更透徹的領悟到電影里的每個人物每個動作每個眼神和每句話。這不就是過往星星點點的日常嗎?

⑤ 《一念無明》電影觀後感

導語:年度口碑佳作《一念無明》一舉斬獲新晉導演(黃進)、最佳女配角(金燕玲)和最佳男配角(曾志偉)三座重磅獎杯,成績斐然。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一念無明》的觀後感,歡迎大家愛愛閱讀參考!

《一念無明》電影觀後感 篇1

這個社會對待病人真如我們想像般寬容嗎?摔折腿,拄著拐杖,路人退避三舍,怕再把你絆出什麼事故。突發感冒未准備口罩,地鐵上咳嗽兩聲,身邊人默默轉過臉,在噼里啪啦打著字:隔籬有人感冒都唔戴口罩。身體虛弱頭暈眼花不足與外人道,旁人看你並無大礙也不在意,個中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當這樣的痛苦,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疾病,就更讓人驚懼,對其表現出的嫌惡程度,也就更肆無忌憚。影片的開頭,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大海去精神病院接病癒出院的躁鬱症兒子阿東(余文樂飾演)出院,而早前,妻子在被兒子照料的過程中突發意外身亡。雖醫生稱此事與兒子病症無關,但父親的擔憂寫在臉上。他擠出笑容,故作輕松地與沒什麼表情、說話氣若游絲的兒子打招呼,眼神里卻全是防備。

父子許久沒見,在那之前,父親和在美國的小兒子都不知所蹤,而本來前途一片光明、擁有穩定女友的長子阿東辭掉工作,獨自陪伴病重且情緒不穩定的母親(金燕玲飾演)。母親用咒罵發泄怨恨,阿東在拚命隱忍和爆發中掙扎,終於把自己逼成了躁鬱病人。於是他入院、治療、出院、被父親接回到逼仄雜亂的板間房,試圖以一個正常人的姿態,再次獲得這個社會的接納。

病態的人:那個人樣子好怪……他好像一條狗哎。

如果你將自己代入阿東的視角,會發現他所處的這個世界,如同電影英文片名一樣,是一個mad world:

好友的婚禮上,所有人都在高談闊論嬉笑怒罵,沒人在意主角在說什麼,阿東忍無可忍下的仗義執言,似乎更令好友尷尬;用人單位聽到躁鬱症後避之不及的狀態,並不因他的坦誠和專業能力而改變;笑嘻嘻總是拜託自己和父親的鄰居,在他發病後,第一個落井下石;而狹小的空間,父親枕頭下發現的自衛用具,前女友寬容背後的強烈恨意,甚至令他找不到一個抒發情緒的角落……於是他沖去超市,大口大口吃著可以改善情緒的黑巧克力,換來的卻是路人的指指點點……

於是他強拉起來的,腦袋裡的那根弦,再次啪一聲斷掉,讓他從興奮且動力十足的躁期,滑去猶如萬丈深淵般的郁期。

有關阿東的片段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茫然的他突然疾走乃至大步奔跑在深夜的街道,電影畫面平行向後移動的樣子。阿東像一個被抽離掉的人,在對他而言意義不明的世界裡移動,空洞不知所蹤。他看人的眼神,總夾雜悲傷與懷疑,令人不由擔心,他下一秒會否作出什麼極端行為?而比起那些選擇主動去拒絕和傷害,沒心沒肺的看客,他的隱忍和善良,卻又顯得格外可貴。

好在總有溫情場景彌補:下一秒,他和父親說起年幼時去城門水塘的約定,二人無傷大雅地爭執了幾句,暫時和解,相互依靠著,走回他們的家。

病態的家庭:其實,是不是甚麼都可以外判給別人做?

家當然不是萬能的。而阿東的病因,顯而易見來自他的母親。苦等丈夫與小兒子卻無限失望的母親,沒有其餘的宣洩出口,只能把所有情感垃圾都傾倒在阿東身上。她是阿東世界裡的第一個瘋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需求無度,不懂感恩。她何嘗不可憐,然而她也親手毀掉了為他竭盡全力的阿東的人生。

在前不久上映的紀錄片《伴生》中,其中一位為照顧年邁父母、中年仍未出嫁的女士,對著鏡頭流淚:我好想有時間,可以安靜看一套戲、讀一本書,做些自己的事情,但是做不到!為人子女,都想做到孝順,然孝順的界限在何處,孝順分內事,究竟該親力親為,還是樂得交予他人,自己輕松?

影片中,束手無策的大海打電話給遠在美國的大兒子,兒子一句話說得輕巧:你把阿東送回精神病院,自己選間條件不錯的老人院,錢不是問題。絕望的大海,淡淡問出了這樣一句:其實,是不是甚麼都可以外判給別人做?

曾經他是逃避者:他努力工作,想給妻子更好的生活;他百般辛苦,卻害怕妻子的失望和不滿;他逃避家庭,釀成苦果,決定承擔,卻發現難度遠超他想像。他和阿東在對峙中說出心聲,而曾志偉在這一段落淚剖白的影帝級表現,實在無法不令人動容。

承擔是給自己的枷鎖,逃避是無視責任、把痛苦留給親人……二者之間,有沒有萬全之策?如何在調適好自己心情的同時,也對家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道理說來總是簡單,做起來,卻步步艱辛。

活在這個瘋狂世界:我沒事了

尚未被瘋狂世界改變的鄰家純真小男孩,成了阿東的解葯。在所有人都覺得他荒謬、不正常時,只有小男孩和他正常交流,與他相伴,聽他講話。他坐在天台上,對著急趕來的父親說,我沒事了。

他當然不是沒事。他生活的世界依然逼仄、雜亂、充斥著形形色色自私而缺乏同情心的人類,他依然善良而軟弱、恐懼而堅持,他的父親依然無從理解他的內心,還要背著巨大的包袱尋求解決之道。但年年難過年年過,活下去便有希望,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是影片一個頗為溫馨的Happy Ending。

導演黃進說,這是一個很想帶給香港人的故事:想呈現出如何直面問題、覺醒並尋求改變的狀態。事實上,在壓力巨大的城市裡,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故事中的阿東——不久前,香港心理衛生會的一項調查還顯示,香港人的抑鬱指數創新高,有百分之五點五受訪市民估計患有抑鬱症,需要接受專業輔導及治療,另有百分之九點一的受訪者屬應關注的組群。阿東非但不是邊緣人,甚至還可能早已融入每個人的生活而未被發現。

編劇則強調傷害往往來自不了解,無知造成日常的邪惡。她認為電影最強大之處,就是讓觀眾感受角色的.情感,學懂同理心,從而令世界更美麗。

這個故事整體來說,壓抑又不開心,但曾志偉、余文樂、金燕玲一眾大牌演員卻毫不猶豫以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出演,更稱之為十年一遇的好劇本(曾志偉語)。在快速發展、冷酷麻木的社會運轉成一部失控機器的同時,能有這樣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專業水平也絕不遜色的新導演作品出爐,實為觀眾的幸運。

《一念無明》電影觀後感 篇2

沒有完整觀看影片。本片講述了現實世界的人情世故,瞅瞅身邊的社會就可以讀懂故事。導演和編劇忠實於生活,沒有植入自己的觀點立場。在現實中,每位觀眾都有各自的解讀,答案因人而異。

筆者一直感到困擾,阿東(余文樂)弟弟,也是黃大海(曾志偉)二兒子,這一角色存在的意義?沒有二兒子,故事依然完整,為什麼安排這樣一個角色?

媽媽的躁鬱是一家人不幸的開始。關於媽媽的病因,會有不同解釋,筆者給出自己認為,最合情合理的一種解釋。

有一種男人顧家,有一種男人顧事業。顧家的男人工作認真,不求名利,只沉浸在家庭的幸福當中。顧事業的男人同樣看重家庭,負有責任感,但更專注事業,難與家人團聚。顧家的男人常被喚作是窩囊廢,事業型男人常被當成榜樣。若你是女人,會選擇哪一種?

媽媽出身名門,大家閨秀,家境好到何種程度影片沒有述及,但看得出,家人早與她劃清界限。媽媽年輕時追求者眾多,可偏偏嫁給了黃大海,選貨櫃司機,而不是富二代,社會精英。這故事好像童話愛情故事的續集。公主愛上掃煙囪的窮光蛋,大小姐愛上平民百姓,為愛情拋棄地位和金錢,凄美委婉。但續集告訴我們,愛情是理想,婚姻是現實。

媽媽生長在富裕的家庭,自然會有一個顧事業的父親,從小缺少家庭溫暖。因此媽媽選擇黃大海,認為他會是一個顧家的男人。

黃大海得到一顆明珠,必然壓力重重。兩鍾階層,兩種生活。為給妻子原本的生活,他用盡全部時間掙錢彌補。這個結果媽媽萬萬沒有想到,她重新陷入孤獨冰冷的家庭中。媽媽為此躁鬱,更增添了黃大海的壓力。這種因果,使得矛盾愈加惡化,成了一本難念的家常經。

片中,媽媽總在喊:沒人看我。她是在抱怨,是在懊悔,丈夫沒能看懂自己,沒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她改變不了丈夫,也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

兩個兒子恰是這兩種男人。阿東顧家,弟弟顧事業。躁鬱瘋癲的媽媽毒打阿東,好像在抱怨,為什麼留在身邊的不是二兒子。事實剛好相反,媽媽一生都在被事業型男人折磨,她怎會對二兒子抱有幻想。她多麼希望,丈夫能像大兒子那樣,多陪陪自己。

影片講得很徹底,黃大海直到最後才看透人情,才明白有問題的不是兒子,才醒悟妻子的苦衷,才意識到自己的錯。可他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

曾志偉把角色和劇本讀透,搞懂導演的意圖,理解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父親黃大海,起初心情復雜,不知道兒子阿東出院是好是壞,他只想和兒子過上簡單的生活,了此餘生。阿東躁鬱發作後,黃大海開始焦慮,他期盼兒子可以壓制情緒,但目的還是和兒子苟且活下去,躲在社會的角落。直到阿東被生活擊倒,出現自殺傾向,黃大海的父愛才被喚醒。我們甚至可以微弱感受到,在黃大海心中,妻子的死是一種解脫,可他不想讓兒子再出事。

黃大海參加家屬會談,病友親屬給他支招,怎樣把家人送回精神病院。醫生也給了黃大海一個機會,只要說出阿東有自殺傾向,就可以徹底解脫。病友和醫生也在逃避,黃大海逐漸反轉觀念,看清事實。原來這么多年,他沒有為妻子付出過,也沒有站在兒子一邊,有問題的是自己,而不是她們母子!

片尾。黃大海和鄰居辯論,開始承擔做父親的責任。阿東被人誤會,鄰居們嬉笑怒罵退出舞台。黃大海面對兒子微笑,此時,他終於理解了兒子一直以來的委屈。桃花樹下,父子兩人的意識,靜靜守護著他們溫馨的小家。

阿東沒有病,媽媽同樣沒病。母子二人看懂了現實,人生要活的自我,活的安心,活的真實,不被枷鎖困擾。可母子均無力掙脫,世上又多了兩個孤獨的靈魂。丈夫沒能看懂妻子,還好,父親最終明白了兒子!

本片的諷刺,無疑是阿東好友的自殺。你不覺得好笑嗎?好像真沒聽說過,有病人在精神病院成功自殺。精神病人怎麼會自殺呢?精神病院是正常人的避難所,最正常的地方。

二兒子角色的意義,是讓影片完整。影片並不存在正確答案,也沒有對與錯,是與非,因為導演和編劇依然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改變不了觀眾的選擇,也許你是阿東,也許你會是二兒子。大家都無法改變社會的現實。

筆者寫這篇文字時,意外看到《顛佬正傳》這部老港片。兩部影片內容相近,都在反映精神病患者受到歧視,無法回歸社會的現象。但《一念無明》寓意更加晦澀,更具深度。而且導演和編劇把影片定義成無解的狀態,設計巧妙。

影片沒有強調阿東誤殺媽媽的過程,也許導演心慈手軟,不知如何拿捏。筆者為此存有一絲幻想。媽媽是自殺,她看到了顧家男人的委屈,從兒子身上明白了丈夫的苦衷,她選擇了離開無法擺脫的枷鎖。

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卻無法改變別人。婚姻亦是如此,你無法改變你的另一半。有了孩子,家庭更是一團亂麻,想改變的事情越來越多。何必改變,何必強加於親人呢?也許錯的是自己呀!?

⑥ 你怎麼評價《一念無明》

由余文樂、曾志偉、金燕玲、方皓玟等主演,金馬獎最佳新導演黃進執導的年度品質佳作《一念無明》,於4月7日正式登陸全國各大院線,發行方博納影業為了奉獻給影迷一部原汁原味的高分電影,大膽決定以粵語原聲版本公映。
電影《一念無明》以8項重磅提名成為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奪獎大熱,並取得了最佳新晉導演和最佳導演兩項創作大獎同時提名,令人期待。此前,這部戲也曾在九大國際電影節展映,並收獲了不錯的口碑,看過電影的許鞍華導演、謝飛導演等都給予了《一念無明》高度的認可。片中余文樂曾志偉等奉獻的教科書級別的演技,震撼了張家輝惠英紅楊千嬅等影帝影後,他們紛紛不吝誇贊之詞,給影片點贊。
隨著《一念無明》今日在內地公映,片中主角阿東遭受心理打擊後,在超市瘋狂吃巧克力的一場戲份也被曝光,余文樂極具爆發力的演技令觀眾感慨「金像獎影帝提名實至名歸」!這部被評為「年度最佳香港電影」其他的幾大看點也一一揭曉。
看點一:高品質佳作獲九大國際電影節青睞
《一念無明》改編自真實的社會新聞,講述了余文樂和曾志偉飾演的父子,由於家庭責任而互相誤解和虧欠,最終相攜著面對生活的動人故事。影片對現實社會和人性的深刻挖掘,得到了國內外各大電影節的一致青睞,並斬獲諸多獎項,如金馬獎的最佳新導演獎和最佳女配角獎,香港電影評論協會大獎等。憑借罕見的題材和真實動人的故事,《一念無明》被曾志偉誇贊是「十年一遇的好劇本」,也成功吸引了余文樂、金燕玲等影星零片酬加入。《一念無明》先後在國內外九大電影節上大放異彩,被影迷們評論為「媲美《海邊的曼徹斯特》的佳作」,「在切身共鳴和『親近感』上,勝過《比海更深》」。
看點二:影帝影後為余文樂曾志偉教科書級別演技點贊余文樂曾志偉等人不僅是仗義地零片酬出演《一念無明》,還都在影片奉獻了教科書級別的演技,這也是影片令廣大影迷們極為期待之處。憑借和角色完全融為一體的表演,余文樂獲得了本屆香港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提名,這也是他從影以來的首個影帝獎項提名,巔峰的演技令觀眾充滿期待。此外,該片主演曾志偉、金燕玲、方皓玟等也都憑借精湛的演技在金像獎獲得提名。四位主演集體爆發的表演,震撼了影帝影後,張家輝、楊千嬅、惠英紅等都不吝誇贊之詞,張家輝評價道:「題材和人物跟我們日常生活很接近」,惠英紅感慨演員表達的真實力量:「我不覺得自己看了一套戲,我覺得我分享了一個家庭的事實」,楊千嬅甚至感動到哭:「所有的演員非常出色,感動非常」。看點三:故事溫暖表達深刻獲贊「年度最佳香港電影」
《一念無明》中余文樂和曾志偉之間溫暖的父子情,感動和治癒了許多觀眾:「無論什麼時候,家都是永遠的避風港」、「滿含人情味兒和生活意義」、「溫暖治癒,簡單又充滿溫情」、「講父子間母子間的多少嫌棄割捨都無法去除的親情,很動人。這樣的電影,看一部少一部了」等好評不斷。《一念無明》也打動了其在金像獎上的競爭對手曾國祥導演,他給出了「很真誠的一個作品」的評價,知名導演謝飛稱贊道:「新導演出手扎實」,陳德森導演評價道:「其實全世界的人,很多都有同樣的問題」,甚至連大導演許鞍華都驚嘆:「《一念無明》能完成簡直是個奇跡!」感人至深的真實情感和對現實生活深刻的剖析,令《一念無明》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年度最佳香港電影」,影迷紛紛評價道:「非常堅定的一部作品」、「比現在國內拍的商業片好很多,反映社會現實讓人深思」、「比起那些爆米花,我更推薦這部有思考的電影」。

⑦ 如何評價電影《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由真實的社會新聞改編,講述了因為母親的意外去世,患躁鬱症的兒子和曾志偉飾演的父親不得不共同生活的故事。

對於片名,導演黃進表示 「無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個念頭,可是一念生萬念,一個念頭後還會有下一個,一個念頭看不清楚,可能我們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錯的。戲裡面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在我們相處的時候,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沒有看到,就會互相傷害,可是本來我們是相愛的。」

導演黃進表示,希望《一念無明》可以讓觀眾正視過去、直面生活,「並從中找到值得我們珍惜的人和事,去療愈我們的心靈。」但看完片子,我悲觀地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好不了了。太多的痛苦,太多需要平復的傷害,而努力抗爭的人終歸是要回到生活里,等待一切慢慢被人遺忘。

⑧ 一念無明觀後感

一念無明這是一部很真實的影片。冷郁的基調,寫實的質感,普通的人物,這幾個元素平淡地推進這部電影的節奏,不快不慢,不急不躁,情理之中,意料之內。不炫技,也不煽情,一部寫實的片子,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阿東的故事是極端和個別的,但阿東的處境卻是普遍的。現代社會的人們既不會處理與親人愛人的關系,也不會處理與陌生人的關系。他們對待他人彬彬有禮,有禮中卻帶著冷漠,他們愛得如此笨拙,笨拙到甚至自我損傷。

我們是《一念無明》中的每一個人,既是阿東,也是阿東的親人,更是那些不認識阿東的陌生人。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或許只有用言語、用擁抱、用交流改變自己的一念萬念,撥開無明的遮蔽,真正認識我們自己和他人。這無疑很難,卻很必要。

⑨ 如何評價電影《一念無明》

看似親近的關系反倒是成為了家人們之間最厚重的感情區隔,看著讓人難受不過現實卻是如此,心理疾病正確治療早期治療才更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一念無明結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畫皮中國電影 瀏覽:976
溫暖的故事電影 瀏覽:969
好看的電影了 瀏覽:912
美女肚子疼搞笑電影 瀏覽:375
閃光少女電影版簡介 瀏覽:446
懷孕去看電影了 瀏覽:371
哪吒的新電影解說 瀏覽:837
九月有什麼電影上映的電影 瀏覽:554
最近有啥新上映的電影嗎 瀏覽:910
播放兒童看的大電影 瀏覽:615
色情宅男倫理電影網站 瀏覽:585
經典電影長篇 瀏覽:703
蔡瀚億香港電影 瀏覽:980
愛奇藝的搞笑電影免費 瀏覽:300
華夏電影院正在放映一部新電影 瀏覽:893
你一周看幾次電影英文翻譯 瀏覽:125
女主被追殺後反殺電影 瀏覽:659
小小少年是哪個國家的電影插曲 瀏覽:788
2017電影克里米亞字幕下載 瀏覽:247
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