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合縱攻秦之戰,又稱五國攻秦之戰,合縱攻秦之戰是怎麼回事呢
合縱攻秦對決就是指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依次構成各種各樣同盟軍,攻擊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戰斗,大概有5次。
從外表上看來,這時的秦國可以說四面楚歌。但是,當發覺山東六國形同陌路的狀況以後,秦國找到一擊取勝的方式。在山東六國中,楚國和燕國由於遭受秦國的影響並不大,因此心態消沉,心懷猶豫,也即沒有投入全力以赴。對於趙國,盡管發兵協同魏國、韓國,可是,由於那時候秦國和趙國都還沒發生規模性的戰爭,因此趙國也不是關鍵的危害。
也即韓國和魏國長期性被秦國吞噬領土,因而在第一次合縱攻秦中,這兩個諸侯王當然派遣了精英能量,期待可以戰勝秦國,搶回被秦國佔領的領土。在確立這一情形後,秦國將軍樗里疾率軍兩軍對壘,於公元317年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重挫魏國、趙國、韓國三國的大軍,擊殺其主力軍魏軍8.2數萬人,殘留魏軍潰逃。
也即在修魚之戰中,魏國損害了8萬多元大軍。針對原本就邁向衰退的魏國,這一次棄甲曳兵,毫無疑問加快了其沒落過程,這也是魏國在東漢後半期欠缺響聲的因素之一。隨後,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同盟軍再潰敗觀澤(今河南清豐南)。秦軍追至觀澤再敗韓軍,斬頭超出3萬韓軍,俘獲韓將鯪(一作鯁)申差。
可是,韓國終究是戰國七雄中最軟弱的諸侯王,領土較小,人口數量較少,因此,這3萬大軍的損害,也充足讓韓國更為孱弱了。魏國的8萬大軍再加上韓國的3萬大軍,秦國在這次戰爭中最少擊潰了11萬將兵。
在秦國將軍樗里疾無堅不摧的情況下,楚國和燕國望風而逃,壓根沒有援助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國。但是,在歷史資料中,沒有趙國損失是多少將兵的記述,這很可能是由於在第一次合縱攻秦對決中,趙國派遣的軍力較為少。
因而,那時候的趙國,的確沒有整體實力派遣是多少將兵,也即那時候的三晉,或是以魏國為代表,直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才慢慢替代魏國,變成三晉的關鍵。
總體來說,正好似「一個和尚抬水喝,2個僧人抬水喝,三個和尚水少喝」這個故事一樣,山東六國協同進攻秦國,看起來人多勢眾,可是,這反倒無法協調一致,再再加上世界各國權益不一樣,相互之間中間通常也有如意算盤,這更為無法在合縱攻秦中團結一致了。因而,在第一次合縱攻秦中,秦國只必須擊潰韓國和魏國,別的諸侯王毫無疑問是樹倒猢猻散了。
B. 求中日函谷關之戰詳情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4月至6月,在抗日戰爭的豫湘桂戰役中,中國第1戰區部隊在河南中部地區對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2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1943年前後,日本通往太平洋前線海上交通線已無保證。日軍為挽救其不利態勢,從1944年春起,集中兵力,向中國正面戰場發動了代號為「1號作戰」的戰略進攻,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和殲滅中國西南部空軍基地。會戰分三次進行。第一次於4月初始,日軍從東北、華北抽調5個師團、5個旅團約15萬兵力,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指揮,分三路向豫中進攻,打通平漢線南段。第1戰區集中18個軍約30萬人,在第8、第5、第10戰區配合下,由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統一指揮,組織抵抗。
17日,駐開封地區日軍第37師團及獨立第7旅團由河南中牟渡河,守軍予以阻擊,激戰至19日,日軍突破暫編第15軍陣地後,在鄭州、新鄭、尉氏和洧川等地與第28集團軍發生戰斗。21日,新鄭、尉氏被日軍攻陷,守軍退守許昌西北地區。24日,密縣失陷,第85軍轉守西方山地區。駐豫北日軍第110、第62師團於19日晨向守軍第85軍邙山頭陣地攻擊,21日突破河防陣地,攻陷廣武、汜水、滎陽,與由開封西進的日軍會攻密縣後,繼續西進。守軍第4集團軍扼守馬駒嶺至虎牢關一線,阻止日軍西進。26日,守軍第31集團軍主力向密縣、馬駒嶺的日軍反擊,激戰至30日,日軍第67、第37師團、戰車第3師團及獨立混成第7旅團、騎兵第4旅團等陸續集結於密縣、鄭鄉等地區,以迅速的行動,向禹縣、許昌、襄城等地區進攻,與守軍第28、第31集團軍激戰。5月1日至4日,許昌、臨穎、郟縣、禹縣、臨汝相繼失守。5日,日軍先頭部隊進抵洛陽以南龍門附近。第4集團軍及第9軍雖數次給日軍以重創,最終被迫轉移。8日,日軍南北會攻西平。至此,平漢線南段被日軍打通。
9日,駐晉南垣曲日軍第69師團主力強渡黃河向澠池進攻。13日,郾師、龍門各路日軍會合於磁潤地區,向守軍攻擊。守軍第9、暫編第4軍雖奮勇阻擊,終因腹背受擊,向西轉移。澠池附近第36集團軍亦西移盧氏附近。此時,洛陽守軍已陷於孤軍苦戰。當守軍轉移期間,日軍分別沿隴海路(連雲港至寶雞)及洛(寧)、盧(氏)道向西突進,相繼陷洛寧、郟縣、盧氏。守軍為挽救戰局,以第5、第10戰區部隊,協同第1戰區部隊對日軍進行反擊,一度克遂平、漯河、魯山、嵩縣,進迫寶豐,並將平漢線截斷。22日,日軍以第63師團、戰車第3師團、附第110師團稻垣大隊向洛陽猛攻,守軍英勇奮戰,寸土必爭,激戰至25日晚,乃分路突圍,洛陽遂陷。
6月2日,第1、第10戰區部隊向日軍大舉反攻,各路均有進展。4日,日軍集結兵力6000餘、戰車60餘輛,向函谷關進攻,相繼攻陷靈寶、閔鄉。12日,守軍第8戰區第16、第40軍等部向日軍反擊,收復閔鄉、虢略鎮和靈寶。日軍打通平漢線後,駐守鐵路兩側第5戰區第55軍、豫南挺進軍,不斷向日軍夾擊。5月19日,克復漯河、西平、遂平、確山、上蔡等地。6月上旬,日軍再度進攻,相繼攻陷汝南、上蔡。17日,由明港北進的日軍與由許昌南下的日軍會合,第2次打通平漢線南段。
此戰,中國軍隊雖經艱苦奮戰,付出了重大犧牲,終未阻止日軍打通平漢線的目的,鄭州、許昌、洛陽、西平等戰略要地淪陷;但給予日軍以相當大的消耗。中國軍隊主力退守豫西、皖西各要地,繼續襲擾日軍,使其未能有效地利用平漢線(北平至漢口)的交通。
C. 函谷關之戰,五國起兵聯合攻秦,為何最後還失敗了
D. 函谷關之戰是在什麼情況下爆發的
戰國時期,秦國任用法家深入改革,對內建立法規制度,獎勵農耕,加強軍事,對外實行連橫擴張,「遠交近攻」,不斷強大起來。
公元前325年,秦國已完全據有關中,並在河東佔有汾陰、皮氏等前進基地;在河南佔有函谷關等重要關塞。
憑借黃河和函谷關天險,秦國進可攻、退可守,形成了並吞天下之勢。此時的齊、楚、燕、韓、趙、魏等國感到嚴重不安,不斷策劃「合縱」聯合抗秦。
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41年,接連發生了5次著名的「合縱攻秦」戰役,而函谷關就是這合縱攻秦戰役的主戰場。
公元前318年,在魏相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5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發起歷史上的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此次戰爭也被稱為「修魚之戰」或者「函谷關之戰」。
靈寶函谷關太初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