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名以一個時間命名的好像叫(11:),就是講在這一時刻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好象有撞車的情節
英文名: 11:14
中文名: 11點14分
在一個幽暗的夜晚,小鎮公路上一名男子正在不耐煩的打著電話,誰卻不料車燈前方一陣撞擊的聲音過後,車主人卻發現一具面容不全的屍體橫立車前,此時的計時器上顯示的時間是——11:14。
根據影片的表現形勢,這人是突然出現的,這究竟是恐怖片?還是科幻片?
其實都不是,這是一部用時空交錯的畫面來表現似乎幾乎沒有聯系的五群人在某個時間段內相互糾葛的人生的電影,似乎在冥冥之中糾纏在一起的命運,有著驚人的關聯。
⑵ 誰知道這部電影謝謝!在線等
11:14
劇情簡介 · · · · · ·
但當午夜逐漸逼近,時間來到11點14分,所有互不相乾的命運突然地轉彎,彼此撞擊,朝向不可知的方向瘋狂加速………
一系列看似平常實則生死攸關的事件全部聚集在一個晚上的11點14分發生了...謀殺和謊言交織在5個不同的人和5段不同的故事情節中...
《11點14分》是近來看過最討喜的美國獨立製片。故事的所在地Middletown,是美國很普遍的一個地名,這樣的地點,和許多恐怖片一樣 ...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不守規矩,一面開車一面講手機還酗酒的年輕人,然後在11點14分的時候一聲巨響,發生了一場意外,意外發生 ...
⑶ 求幫忙找一部以前看過的歐美懸疑片 名字好像是個時間 好像是《11:xx》,劇情大概是發生在公路旁的一起車
《11:14》
內容:
本片講述一個晚上11點14分發生的一些看似平常實則生死攸關的事情。這些事件表面上隨機出現的,但實際上卻有重大關聯。電影里有5個角色,分為5個不同故事發展。但最後它們聚集一起,說出一個謀殺和欺騙的故事。 一個美國性感的女孩,懷孕了,要一筆錢去打掉。有可能的經手男人有3個,A,B,C,她不知道到底是誰的,但是她准備在A和B身上都弄一筆錢去墮胎。
故事1
A,帶著錢去找這個mm,然後順便去一起墓地嘿咻,高潮到來之際A被墓碑上的石像掉下砸死,mm跑掉,打電話跟朋友說被B看到她跟A在干,企圖讓人認為是B把A幹掉的,然後馬上跑去超級商場找正在准備搶劫弄這筆錢的B,偷走了B車上的保齡球和外套准備作為A死亡事件的罪證嫁禍於B,走之前順便報警說看到B正在打劫超市。
故事2
這個mm的父親溜狗在墓地看到A的屍體,以為是他的女兒跟A分手不成打鬥時誤殺了A,擔心她會被抓去坐牢,於是移屍到天橋上拋屍製造車禍假象,卻正好砸中橋下路過的一輛車.被屍體砸中的車主則是酒駕的C,他跟這個mm原本是打算拿到A跟B的錢之後一同跑路,這下莫明其妙」肇事「之後,只好移屍准備逃逸,結果被警察當場拿獲。
故事3
這個過程發生在過程1,3之間。一群瘋狂的小鬼駕車,先去B所在的超市買酒,然後一路瘋狂,在車上玩鬧打鬥。B搶劫成功,拿到錢去找這個女的,女的過馬路的時候,被這幫瘋狂的小鬼開車撞死。時間是:11:14分
⑷ 求邏輯性強的電影 驚悚性質的就算了
諜影重重3(估計您跟不上邏輯節奏的);恐怖游輪(不驚悚的);控方證人(出人意料的結局);電
話
情
殺
案(有些2
13說劇情有漏洞,您看看有沒有);
11點14分(倒敘的);微不足道(各種推理啊)。
⑸ 求一部電影
通天塔http://www.mtime.com/movie/44726/
「巴別塔」這個詞取自於《聖經》第十一章,講的是洪荒之後,諾亞方舟上留下的人類妄自尊大,竟然想修一座通天塔與上帝見面,於是上帝非常生氣,混亂了他們的語言,造成思想無法統一,文化產生差異,分歧,猜嫉等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於是,這座塔也便成了一個泡影。「巴別塔」這個詞在希伯萊語中意為「混亂」。
如果說「巴別塔」這個詞可以直指影片的內核,那麼「蝴蝶效應」一詞則多少可以解析此片的結構問題。「蝴蝶效應」是由氣象學家洛倫茲於1963年提出的,大概意思是指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關於影片的結構似乎可以不說了,導演亞利桑德羅是一個玩結構的高手,《愛情是狗娘》《21點》都是出自他的手,而這種交措敘事結構的影片最近也出不少,從《低俗小說》到《撞車》莫不如此。所以在評論時筆者還是按照順序進行,這樣雖然缺少了導演那種「混亂」的本意,但的確是更為清晰一些,也可以看出蝴蝶效應的可怕來。
影片開始於摩洛哥的沙漠中,但實際上那蝴蝶偶爾振動的翅膀卻在日本,即聾啞女孩的父親將槍支送給了摩洛哥人哈桑的手中。其實我們很難說女孩的母親用槍支自殺在前,還是這個父親送槍在前,但這無關緊要,只是憑借著一桿步槍,故事便發生了。
哈桑將槍倒手之後,兩個孩子游戲之時無意中射殺了一位美國遊客,由於事件發生在摩洛哥這個阿拉伯國家,於是事態變得充滿了政治意味,甚至說整個國際都陷入一種恐怖襲擊事件中,大家的關注早已超越了那個日本父親送槍那麼簡單的事。
為了擺脫這種窘狀,摩洛哥警方迅速破案,兩個孩子也是一死一被抓,但那位美國遊客卻已經送進了醫院。但身在異鄉的美國遊客卻不知道自己的兩個孩子同樣出現了問題。一個墨西哥保姆帶著兩個小孩前往墨西哥參加婚禮,在回來的路上卻遭到了某名的懷疑,於是兩個孩子平白地在荒漠中度過。
與此同時,日本那位聾啞女孩極度想引起別人的注意,青春萌發之時險些釀成苦果,而自己父親送槍一事也終於水落石出了,當然那個所謂的恐怖襲擊事件也就不攻自破了。
整個故事看起來是如此的荒謬,其內在的聯系也並不是那麼地緊密,無論是保姆問題還是送槍之舉都並沒有將這三地發生的事件結構故事之中去,那麼,我們看到的可以說是三個獨立的故事,發生地分別為美國邊境,摩洛哥與日本。
保姆由於帶著僱主家的孩子回墨西哥返回之時由於誤會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雖然兩個小孩平安無事,但對於這個在美國生活了16年的女人來說,這卻是一場真正的災難,她不得不被驅逐。美國的移民政策對於這種外來人是極度脆弱的,而那誤會的產生也是由於一種美國人對墨西哥人的敵意,誤以為是某某嫌犯。一個墨西哥人想真正地融入進美國社會幾乎是不可能的,生活16年竟然連做工的資格都沒有,這是一個巨大的反諷。
東京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聾啞女孩的身上,首先這種殘疾身份的確立已經表明了女孩對外界社會的渴望,但事實上,她根本達不到自己的心願,於是,她將性的出讓當作自己融入社會的一個方法,暴露,吃搖頭丸,泡迪廳,這一切都是她極力想融進社會,成為社會一分子的手段,但事實上,她並沒有成功。於是,她陷入了一種絕望之中,對警察講述自己母親跳樓一節實際上是她對生命渺茫的一種表現,她逃離社會的一種極端可能性。在她的幻想中,母親跳樓的瞬間,父親是處於睡眠狀態,這實際上也表明了她在家中得不到父親關愛的現狀。於是,我們看出這種青春期的少女最渴望的就是來自於父親的關懷。當女孩脫光了衣服站在警察面前的那一刻,她試圖尋找一種類似於父親的關愛。
影片的重頭戲發生在摩洛哥,兩名少年由於游戲而槍擊了美國遊客,於是這件事立即被敏感的定義為恐怖襲擊事件。於是,所有人都緊張了起來,摩洛哥警方忙著破案,遊客忙著自救,而闖禍的少年則忙著逃避。彼特所扮演的遊客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下,言語不通,交通不便,通信障礙,這一切都是他必須要面對的,必須忍耐的,但妻子卻身處生死關頭。不過,作為這對有著問題的夫婦來說,這次關乎生死的考驗卻將他們的隔閡消除了,也許只有在生與死之間的時候,人們才能夠真正地坐下來勾通一下,即便是夫婦。而兩名少年卻陷入一種可怕的狀態,從影片的鋪陳來說,兩個少年生活在山裡,是閉塞無助的,開槍實際上是他們走出去的方法之一,是他們能力的一種體顯。但可惜的是,他們這槍打錯了地方,無聊的閉塞的生活害了他們,在關乎國際恐怖問題的時候,他們只能選擇逃跑,哥哥也終於被打死了,兩個孩子成為悲劇者。最大的反諷莫過於美國政府的發言,當事實擺在觀眾面前的時候,我們看到了美國政府一意孤行的那種認定,恐怖襲擊,這種定性是美國人天生的一種思維,尤其是在阿伯拉國家遇到了這種事情,這一方面表現了美國人無聊的政治手段,而另一方面也體顯出美國人強烈的危機感,似乎認為自己是全球同愾的對象。
三個地方講述了三個故事,其實最小的故事那日本的聾啞女孩,它表現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困難,不僅僅是和外界的接觸,即便在家庭中,女孩與父親之間也是無話可說的。雖然影片結尾女孩赤身被父親懷抱著,但這真能意味著那種心與心的交流嗎?導演的用意是好的,但東京的燈光高樓則將這種用意無情的迷失了。同樣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那對美國乘客必須通過生與死的考驗才能將他們的愛情繼續下去,這豈不是一個悲劇嗎?
如果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存在著一種悲哀的話,那麼國與國之間的溝通便是一種可怕的敵意了。美國與墨西哥間雖然接壤,但所有政策中的名不副實,所有觀念上的疑慮都體顯在保姆的這段故事中。而真正的敵意自然是美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對峙,由槍擊事件引出的美國政府第一反應便是一種敵意的象徵,這種敵意是長期存在的,也是所有媒體都津津樂道的。但事實上,這的確是一件意外,於是,那種敏感的敵意便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諷刺。
人類社會由於無法溝通由於誤會而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無論僅僅限於個人還是擴大到某些民族之間,某個國與國之間,都是非常可怕的,也許都將會演變成一種敵意。當影片中彼特在上飛機時與阿拉伯人握手告別的時候,導演還是留有一絲善念的,但如果彼特的妻子死去了呢?也許龍卷風便會颳得更猛烈一些了。
這部影片所體顯的不僅僅是美國本身的問題所在,雖然對美國政府的移民及主觀國家意見有一定的反諷,但也表現出一種更為人本位的溝通關系,所以在今年的奧斯卡角逐中顯然顯得立意極其高遠,而且極有力度。成為今年的最大熱門獲獎影片當屬情理之中
⑹ 真正有水平的推理電影,誰曉得
1、心理游戲
(驚悚+懸念)
大衛·芬奇導演,曾經導演過《七宗罪》,由邁克爾·道格拉斯和肖恩·佩恩主演,影片懸念迭出,最後的結尾更是出人意料,別看影片介紹,直接看電影,絕對有驚喜。
2、穆赫蘭道
(驚悚+懸念)
大衛·林奇導演,一部復雜、多變、曲折的電影,建議看兩遍,內容成兩個極端,一則極為詭異,一則現實之極。第一遍,估計有很多人看不明白,因而你需要藉助一些專業朋友的解釋來對應的看,那時候,你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3、記憶片段
(驚悚+懸念)
克利斯托夫·諾蘭導演,說老實話,這部電影我只看了一遍,還有點疑問沒解決,一直沒勇氣看第二遍,太費腦細胞了。但很精彩,也是心理與思緒會隨著影片的發展而前行,至於結果,我想應該有興趣去自己發覺。
4、斗爭俱樂部
(驚悚+懸念)
大衛·芬奇導演,通過此片你會知道,哪怕你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虛幻的東西,就算對你而言再正常不過的情節,或許到最後,還是那麼的陌生,或許從來就沒有發生過,但留給你的記憶卻是那麼深,連你都懷疑自己的記憶與過往的時光,你還能相信什麼,看一下影片,結尾同樣出人意料。
5、賽末點
(劇情+犯罪)
伍迪·艾倫導演,別的什麼都不說,通過此片,你會知道兩點,一點是人的自私與慾望,是如此難以控制,第二點,原來運氣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重要,現在發覺還不晚。影片的結尾,我想如果是你,你也會有種說得出,但無法形容的感覺與反應。
PS:鑒於第三部推薦的影片,你可能不甚喜歡,額外推薦幾部老電影,不知道你看過沒有《七宗罪》(大衛·芬奇導演,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主演)、《亡命天涯》(哈里森·福特主演)、《沉默的羔羊》(朱迪·福斯特、安東尼·霍普金斯雙獲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奧斯卡最佳影片,值得推薦
.《危機四伏》:
(哈里森·福特主演)-類似文藝類的心理恐怖片,情節緊張,懸念百出。
2.《精神病患者》:
(導演希區柯克)精心的布局,在緊張中不斷推進的情節,直到最後才揭開那神秘的面紗。
⑺ 曾經關於時空的電影
1.機遇之歌 Przypadek(1981)
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編劇: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主演:Boguslaw Linda/Tadeusz Lomnicki/Zbigniew Zapasiewicz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波蘭
語言:波蘭語
上映日期:1987-5
片長:114 分鍾
又名:盲打誤撞 / Blind Chance
⑻ 找一部電影
是11點14/11:14
·劇情介紹
在一個幽暗的夜晚,小鎮公路上一名男子正在不耐煩的打著電話,誰卻不料車燈前方一陣撞擊的聲音過後,車主人卻發現一具面容不全的屍體橫立車前,此時的計時器上顯示的時間是——11:14。
根據影片的表現形勢,這人是突然出現的,這究竟是恐怖片?還是科幻片?
其實都不是,這是一部用時空交錯的畫面來表現似乎幾乎沒有聯系的五群人在某個時間段內相互糾葛的人生的電影,似乎在冥冥之中糾纏在一起的命運,有著驚人的關聯。
==============================================================
11:14,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寧靜的郊區小鎮,一切看來安詳無事,所有的人、事、物彷佛都將沉沉睡去。但當午夜逐漸逼近,時間來到11點14分,所有互不相乾的命運突然轉彎,彼此撞擊,朝向不可知的方向瘋狂加速………
Scene One
高速公路上,酩酊大醉的轎車駕駛傑克猛然撞上一個年輕的無名男性……
Scene Two
五百公尺外的便利商店裡,爆發一樁槍擊搶劫案,女店員芭芝左肩中槍,血流不止。但稍晚,她便被警方以嫌疑共犯的名義逮捕……
Scene Three
鄰近鎮上的墓園里,一位偏執頑固的父親-法蘭克正焦急掩蓋一樁與他無關的離奇兇殺……
Scene Four
馬路上,三個游手好閑的少年正漫不經心開著休旅車四處瞎竄,朝經過的其它車輛亂砸東西,還往車窗外尿尿。但他們卻不知道,這些惡毒混蛋的玩笑,將把自己,以及這個看似平靜如常的夜晚,引向致命且具爆炸性的結局……
Scene Five
同時間,舉鎮聞名的**辣妹雪莉正大玩劈腿游戲,設計引誘剛搭上的男友,幫她謀殺某人……
午夜結束前,兩個年輕人將被一連串看似互不相關,卻又緊緊交纏的荒謬、機緣、意外、巧合所牽引,謎底揭開,迎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