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藤野先生》中的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和對魯迅的影響
這篇回憶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
⑵ 概括《藤野先生》中的「看電影事件」「匿名信事件」
匿名信事件說明:(1)弱國的人民在國際上沒有地位,遭受凌辱。(2)所謂的日本「愛國青年」對中國人懷有偏見(3)魯迅為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進行的斗爭。
看電影事件:看到同學們帶有諷刺意味的歡呼,感到自己作為「弱國子民」的悲哀與無助。通過電影鏡頭,我認識了當時國人精神的麻木與愚昧遠比肉體上的營養不良要可怕,從而產生了「棄醫從文」的念頭。
⑶ 藤野先生主要寫了哪兩件事
1、藤野先生讓助手把我叫去他的辦公室,詢問我的學習狀況,並主動提出為我修改講義。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藤野先生會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增加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2、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藤野先生很擔心,怕我不肯解剖屍體。看到我正常解剖,才算放心。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3)藤野先生看電影事件擴展閱讀:
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寫了「我」在東京的見聞和感受。
第二部分(4至35自然段)寫了「我」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三部分(36至38自然段)寫了「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藤野先生》,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憶了在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今日本東北大學)的留學生活,表達了深切的懷念之情。
另外,文中熱烈贊頌藤野嚴九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民的誠摯友誼。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斗爭的戰斗精神。
⑷ 藤野先生——魯迅 看電影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這個事件常被人們稱為「幻燈片事件」,當時正是日俄戰爭(這場戰爭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日本國內氣焰囂張,軍國主義意識已四處彌漫。在仙台醫學院課余之時,常放映一些關於日俄戰爭的時事幻燈片,有一次魯迅卻在其中一張幻燈片上看到了自己的同胞,據說是給俄國人做間諜,被日本人捉住了,要砍頭,周圍卻有許多中國人在圍觀,臉上盡是麻木的表情。這一張幻燈片給魯迅很大的刺激,使他明確地意識到中國人最大的問題不在於身體的不健康,更大的問題在於精神上的「疾病」,即麻木、愚昧、不覺醒,所以魯迅認為首要的任務在於改變國人的精神,而改變國人精神的一個途徑就是文學,因此,魯迅結束了在仙台的學醫之路,而返回東京開始進行文學事業。可以說,這是魯迅成為作家的一個重要轉折。
⑸ 藤野先生文章敘述了哪兩件事讓作者最終卻做出棄醫從文
《藤野先生》文章敘述了兩件事,讓作者最終卻做出棄醫從文: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影片事件(看電影事件),其中前者對作者的思想觸動最大。
1、「匿名信」事件是藤野先生關心「我」的「餘波」,能反襯出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
2、「看電影」事件是「我」離開仙台和藤野先生的前奏,也是作者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經歷。更以此說明如果不是受到如此巨大的刺激,「我」是不會中斷學醫而離開關心「我」的藤野先生的。
《藤野先生》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作者通過對留學日本生活時的回憶,以深切懷念之情,熱烈贊頌藤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民的誠摯的友誼;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斗爭的戰斗精神。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⑹ 藤野先生中的看電影事件概括
《藤野先生》回憶作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為魯迅添改講義,就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在這一個個片斷中,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
(6)藤野先生看電影事件擴展閱讀:
作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
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斗爭到底。
在描寫人物方面,作者運用了白描手法。如寫藤野先生時,無論寫他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自我介紹、耐心細致改正魯迅的聽課筆記和解剖圖、看到魯迅成功地進行了解剖實習的高興狀況以及魯迅要離開仙台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都只是簡練的幾筆,沒有粉飾,沒有渲染,但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人物鮮明的性格。
⑺ 藤野先生中圍繞藤野先生寫了哪些事件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著重選寫了他的四個典型事例.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1)寫藤野先生檢查並從頭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講義.表現了先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2)寫藤野先生指出「我」繪的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先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寫藤野先生為「我」不信鬼神,敢於解剖屍體而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先生的正直無私,直摯誠懇的工作精神.
(4)寫先生向「我」詢問,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贊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為什麼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2.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a「我」在東京b「我」在仙台c「我」離開仙台後
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贊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著重選寫了他的四個典型事例.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1)檢查添改講義----表現了他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2)指出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他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為我不信鬼神,敢於解剖屍體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他正直無私,真摯誠懇的工作精神
4)向我詢問,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他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贊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為什麼要滿腔熱忱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⑻ 為什麼這么排序藤野先生的事件
《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順敘。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變換了三個地點:a「我」在東京b「我」在仙台c「我」離開仙台後。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贊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⑼ 藤野先生29至31段記敘了一件什麼事
《藤野先生》第29至31段記敘了看電影事件。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
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主題思想:
作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
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斗爭到底。
⑽ 藤野先生主要內容概括100字
《藤野先生》主要記錄了作者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台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出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以及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藤野先生》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棄醫從文的轉變,表達了魯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他曾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
「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可以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魯迅說:「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被評價為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