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浪潮電影的結局

浪潮電影的結局

發布時間:2022-09-06 04:16:38

⑴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

《浪潮》上映後引起了影評人以及眾多學者的強烈反響。該片是一個實驗,更是一曲極權主義的葬歌。影片以一個極貝戲劇張力的悲劇結尾告終,並且對於這場鬧劇注入了導演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批判。該片給觀眾提供了一副生動的集權主義畫卷,同時也對現實世界中的"烏合之眾"進行了形象的描摹。

⑵ 德國電影浪潮,最後男主角坐在警車里看見了什麼

老師被帶上警車之後,滿臉悔很茫然,但馬上轉變為驚恐的表情。他意識到事情沒有這么簡單,社會、年輕人狀況依舊,一個專制集體的雛形誕生了。

⑶ 電影浪潮觀後感

看完《浪潮》,覺得是部讓人思索,引人思考的電影。影片所蘊含的思想耐人尋味,下面我想就信仰的缺失,民主與專制兩個方面談談自己淺薄的看法。

一、信仰的缺失

當心中已沒有對信仰的追求,價值的堅守,為統治者的意志所禁錮,為掌權者的思想所束縛,或隨波逐流,人雲亦雲,縱然表面太平的社會卻是暗流涌動,危機四伏。影片中為何眾多同學對獨裁統治極力追隨,崇拜?探根溯源,我認為時一種信仰的缺失與內心的空虛。納粹,獨裁,專制,雖說不至於魂飛魄散般誇張,但也往往令人談之色變,聞之心驚。他們或許生活於所謂的民主社會當中,但這是為統治者所標榜的民主還是他們內心所期待的民主,是為統治者所強加的意識還是他們內心所追隨的價值,他們對浪潮的狂熱源於一時的沖動還是已久的期盼,是純屬巧合還是實屬必然?

我覺得這是一種必然,強扭的瓜不甜,強加的思想不牢,縱然一定時期,一定階段達到統治民意的效果,但結局往往卻是差強人意,人民總有幡然醒悟的時候。於是人們厭倦了這種所謂的正統思想,便去尋求新的思想,哪怕是偏激乃至錯誤的思想(思想其實沒有正誤之分,現在正確的思想置於一定歷史時期也許就是錯誤的思想,現在錯誤的思想置於一定歷史時期也許會是正確的思想)。民眾心中並無真正的信仰,但他們卻又極力想追求些什麼,因為人們的內心總要有一種價值去維系,一種精神去支撐,一種道德去約束,否者無異於水中浮萍,無異於行屍走肉,人既生於世,長於世,價值不存,意義不在,人生便也索然無味。而統治者的精神強製造就的不是虔誠的信仰,而是信仰的缺失。

對馬列信仰者寥寥無幾,虔誠者屈指可數。「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雖有些許絕對,但適用於大部分黨員黨員卻恰如其分,追名逐利,陞官發財。用貌似科學的理論去強加灌輸,我只想說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沒有一成不變的理論,一面強調毫不動搖,一面強調與時俱進,一面強調司法獨立,一面強調黨的利益至上。剝奪了民眾信仰的渠道與權利,又如何期待民眾的`信仰根深蒂固,又如何不引發諸多食品安全問題,真正的信仰是能使人全力而為,極力而做的。

大學之中開設思修、馬原、毛概。用此種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強化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實際效果卻是適得其反,大多數老師不會照本宣科,大多數的學生也不會深信不疑,反而更加叛逆。真正的信仰應該是真心而發,真心趨同的。最近,學校大搞唱紅歌,倍感荒唐之意,搞得不倫不類,令人啼笑皆非。不是真情所發,不是真情所至,全是假話,空話,套話,簡直不是人話,盡顯矯揉造作之態,盡露虛情假意之媚。「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的大學生風范盪然無存,領導強加意志,學生奉命而為,奈然為之,實屬不易,為那群所謂的領導哀之嘆之。沒有真正的信仰,怎可能流露出真摯的感情,讓學生被服從,讓耳朵被強奸。

信仰的構建需要包容性的思想,兼容並蓄,讓民眾有選擇的權利,讓民眾有發言的機會。

二、 民主與專制

何謂民主,何謂專制?對於人文社會科學而言,恐怕沒有正確的答案,有人將民主界定為大多數人的統治,有人講民主界定為:民即是人民大眾,主即是當家做主,民主即人民當家做主。我覺得民主與專制都是相對而言,絕對的民主有時會成為絕對的專制,絕對的專制未嘗沒有民主的蹤影。

人是理性動物,毋庸置疑,但很多時候人卻表現為極致的不理性,前段時間,搶鹽風波,搶購日化品風波,便是最好的佐證。人的意志與激情總會在不經意間被發掘,激發,一發不可收拾。譬如人們都說要把一個無罪的人處死,結果無罪的人無辜而死。這種民主建立與非理性的基礎之上,權利無所約束,肆意而為,任意而行,於民無益,於事無濟,與法西斯何異。

我認為民主不能因為它是一種普世價值觀念,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就一定好,民主的實施還需依賴一定的政治,經濟與民眾基礎。專制也不一定就一無是處,強權之下的效率恐怕是其他制度無可比擬的。無論民主還是專制,不應該僅僅追求一個過程,更應該對目的加以考量。心懷民眾,兼濟天下,真正能使民眾從中受益,讓利於民。要做到心懷民眾,就必須對權力加以限制和制約,絕對的權力意味著絕對的腐敗,絕對的權力也意味著絕對的專制。對權力的限制和制約必須通過合理的制度加以規范,並得到嚴格的遵循。這種合理的制度最終還是利益的分配,它需要制度的設計能統籌兼顧,對平等的主體不偏不倚。

法律在很多時候是制度構建的最好形式,以其成文性,穩定性,規范性而占絕對優勢。統治者的權力經過法律的制約,很大程度上能夠規避這種非理性的民主,讓權力在制度下運行,處於一種相對公開的方式,也可謂之「透明的權力」。法律的功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治利力的濫用,約束非理性的發生,維持著社會公平正義,從而保障民主的實現。

⑷ 德國電影浪潮的結局是文格爾被警察帶走,從法律角度講,他犯了什麼罪

作為教師 不管目的如何,他有煽動學生並導致上升至暴力刑事案件。性質還是很嚴重的

⑸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和《死亡詩社》

《浪潮》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講的是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組織新法西斯主義僅僅需要一星期。

電影中文格爾老師本來只是想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學生來認清獨裁專制的法西斯主義的本質。但是這群一開始只是想混學分的學生們的頭腦迅速被強大的精神力量給格式化了。他們馬上陷入到一種強大的集體無意識中去,他們給自己的組織取名「浪潮」,還自發地統一了制服,越來越多的學生給快速洗腦,他們自己建立了自己的網站,繪制了統一的圖標,還統一了見面打招呼的手勢——右手在胸前做浪潮狀。狂熱的學生占據了運動場,不讓別人進入,一位叫蒂姆的學生還從網上購買了手槍,並寸步不離文格爾先生,稱要保護好「領袖」……

事情發展得不可收拾了,文格爾先生在手球比賽中發現了事態的嚴重性,決定停止浪潮,但是事態已經不可控制,最後在集會上文格爾宣布解散浪潮並由此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法西斯主義的由來。這時,悲劇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狂熱的蒂姆不願意看到浪潮的解散,於是開槍在同學射擊,並飲彈自殺……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威爾頓預科學院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授學生,可是新學期來校的新文學老師基廷卻一改學校的常規,讓自己班上的學生們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們的能力。他告訴學生們要「把握當下」,並以該原則行事。在教學的第一堂課上,基廷並沒有在教室里上課,而是領同學們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並去領悟的生命的真諦。基廷甚至要求學生將課本中古板老套的內容撕去,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懂得自己的興趣、愛好、前途和目標。他的學生們甚至於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於該校學生時代參與過的秘密小組——死亡詩社,在校外很遠的山洞中探討詩歌、人生。但不久後,學校發現這個小組,校方對基廷老師教育方法十分反對。

基廷的學生尼爾熱愛表演,並在一次演出上大獲成功。但他父親堅決反對,並將他帶回家決定第二天讓其轉學。尼爾極度痛苦卻無法傾訴,在當晚自殺了。小組成員之一卡梅隆出賣了他們。校方逼小組成員在聲明上簽字,將責任推卸與基廷身上,將他開除出學校。在老師要離開學校的時候,學生們站立在桌上,說著"哦,船長,我的船長!"

兩部電影的結局都是老師作為了替罪羊,黯然離開。《死亡詩社》講述精英私立學校的學生們如何在老師的影響下開始獨立思考,試圖擺脫學校專制守舊的的桎錮。《浪潮》描述如今的公立學校,素來標榜崇尚自由與個性的學生在老師突發奇想開始的一個獨裁試驗里,如何進入一種法西斯式的集體無意識。

相隔二十年的這兩部片子倒像是一個開頭和一個結尾,二十年前敲響的希望的鍾,二十年後卻回響著警示的餘音。《死亡詩社》中追求人格之獨立、精神之自由的主題相對簡單,《浪潮》中學生們如何從自由散漫的無政府主義傾向主動轉變成激進的高度集體主義的團體更為令人深思。

真正的精神自由需要的從來都是理性,而不是激情。兩部片中的學生都包含激情,他們個性豐富、多才多藝。他們願意改變以及大膽嘗試,所以當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出現在他們身邊引導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聽老師的話,贊同老師的做法甚至盲目地崇拜他。《浪潮》中的老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法西斯主義的生成,自己當了一次獨裁者,一開始他的頭腦很清醒,還想方設法營造這樣的一種氛圍。可是過了三天,老師慢慢地變成獨裁者,他很享受這種「萬人之上」的感覺,他與妻子鬧僵,說出了很傷人的話。還好他最終回頭,避免了更大悲劇的發生。

《死亡詩社》里的那個學校有點象我們現在的高中,注重的是升學率,注重的是紀律。而紀律就意味著排斥多樣性,排斥不同意見,用剛性的手段求得劃一。老師是作為一名知識的灌輸者的角色存在著。而這時出現了一位英語老師,他的口號是享受生活,他的信念是讓學生們自己思考,自己選擇。我不反對老師的想法,但是他的教育理念與學校的教育目標發生了沖突,結局已經註定。

特別是撕書這一段,我覺得做得非常不地道。首先,他先叫學生們撕書,然後才告訴他們具體理由。所以孩子們在撕書的時候,臉上興奮的表情不是因為自己懂得了什麼真理,而是這一純粹的「叛逆行動」引發的荷爾蒙增加。當然這也可以說是基廷的一種策略,先叫他們行動,然後在進行理論說教的時候就會獲得一種共同情感上的支持。其次,這種行為從表面上看是引發孩子們自由思考,不被規矩束縛。但是換個角度看,他只是因為不認同另一位博士的教學理念,就強迫學生們全部撕掉他的導言——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專制思想嗎?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做學問,對別人的理解不贊同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基廷是老師。當他強迫所有人接受他的思維時,不管他的思維是要求自由還是要求束縛——這已與思維內容無關——這種做法本身就已經帶有了他所批判的東西的色彩。

兩部電影都是由於教師教育方式的無節制性與教育理念的片面化,導致這些本身正確的情感最終走向反面。老師針對青年學生這一易情緒化、渴望先鋒思維的特殊群體沒有把握好教育的「度」。

兩部電影內容上可以說對立也可以說相同,《死亡詩社》中的「自由獨立」思想恰好對立《浪潮》的「極權主義」,內容相反但模式幾乎一模一樣的教育路線。最後的悲劇結尾與這部影片也驚人的類似,一個孩子吞槍自殺了,少數幾個保持頭腦清醒的學生也沒能挽回這個悲劇。雖然《浪潮》我更願意用一種非理性化的思路考慮,它的重點並不在教育上,但是也不妨礙從這個方面稍作對比。不聽從於自己者,必將聽命於他人。人一生總會有一些階段需要「聽於他人」的。而這個「他人」究竟值不值得聽,怎樣去聽,聽些什麼,實在是很重要啊。

⑹ 德國電影《浪潮》 德語影評/簡介

影片根據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小說《浪潮》(The Wave,1981)改編而來,其筆名為Morton Rhue。小說取材於真實歷史時間,1967年4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師Ron Jones大膽地進的一場實驗,為了讓學生們理解法西斯主義,利用五天的時間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導演將這一事件搬到了現代的德國。教師萊納·文格爾在學校活動周中給班上的同學講授獨裁政治,並突發奇想進行了一個為期五天的試驗,卻沒想到事情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並最終引發悲劇

結尾處老師萊納·文格爾讀學生交的作業——關於「浪潮」的體會與感受:

「我想要的我應該都有了,衣服、零花錢,諸如此類,但我卻時常感到無聊。(台下有學生對旁邊的人小聲說:這是我寫的)這幾天的經歷很有趣,誰最漂亮、誰成績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讓我們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環境都不再重要,我們都是一場運動的一份子。「浪潮」讓我們的生活重新有了意義,給了我們一個可以為之奮斗的理想和目標。」

說的很好,如果說一開始給這些年輕人灌輸的「紀律鑄就力量」等思想是獨裁者藉以操縱他人的手段,那麼上述學生的內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團體的巨大影響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在物質上得到了滿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歸屬感、認同感,沒有人在乎你對什麼感興趣,沒人在乎你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生活漫無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們組成一個團體,一個有著令人甘願跟隨的精神領袖、嚴明的紀律;有統一的制服、統一的手勢、統一的LOGO;有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的團體,情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對待,團體中的每個人似乎都充滿激情,眼中時刻閃現著激動的光芒,滿腔熱血地做著自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極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領袖。。。一個小型的獨裁體制就這樣輕易地實現了。

⑺ 如何評價德國電影《浪潮》

《浪潮》中的多彩對應民主,單色對應獨裁;影片通過這種形象的色彩語言表達了抽象理性的政治概念,本真地傳達了對政治話語的情感態度。片中的多彩顏色與白、紅、黑單色的對照營造出一種對民主與獨裁關系的反思之勢。但是,影片的封閉性結尾容易導致民主好、獨裁壞的簡單區分,從而影響到觀眾對於民主與獨裁關系的深層反思。影片的死亡結局顯示了獨裁的血腥與慘敗,但是就這樣定論獨裁的死刑則顯得過於簡單化。

⑻ 關於德國電影《浪潮Die Welle》的一些疑惑

狂熱是一種靈魂的疾病」,它一旦散播開就像瘟疫一樣不容易消除,群眾運動一旦反動起來,它的走向和控制是難把握的,在《浪潮》的最後,電影中的教師並沒有像真實故事裡的教師一樣控制住局勢,「悲憤在希望即將得到補償的時候最為蝕骨」,而這憤怒最後導致了慘劇的發生。德國人有意給出的這個結局,似乎是在提醒人們,狂熱這種東西一旦養成猛獸,是可以反噬的。在《浪潮》里讓我十分吃驚的一點,是教師復制了很多納粹控制黨徒的手段,竟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被認為是正常的一部分,比如教室里重新排列桌椅的方式,比如學生們要穿校服,要喊口號,好學生和差學生被安排在一起坐,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團結,反復被宣講的集體主義,集體榮譽感。對了,還有踢正步,踢正步的奧妙在於「讓人心無二用,踢正步可以扼殺思想。踢正步可以泯滅個性。」

這些東西再熟悉不過。也讓我觸目驚心,看看他們都對我們幹了什麼?這也讓我想我們的一些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如果說,這些生活在民主的國家裡的孩子因為一時的蠱惑而成為了狂熱分子的話,那麼我們的年輕人,只能是比這些孩子更無望的年輕人,而我們的教育又是什麼教育呢?我們這個國家又是在培養什麼樣的年輕人?我們造就了什麼樣的狂熱分子,這片土地上有多少失意的年輕人?他們沒有自由,也看不到希望,按照霍弗理論,他們都是群眾運動的潛在皈依者,只要動用宣傳的力量,給他們指定出一個「魔鬼」,他們就可以撲過去,用最殘忍和粗暴的方式去撕咬。霍弗說,「當我們在群眾運動中喪失了自我的獨立性,我們就得到一種新的自由——一種無愧無疚的去恨,去恫嚇,去撒謊、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而那些赤貧中的年輕人,他們甚至連這樣的狂熱也不曾持有,要麼成為罪犯,要麼去跳樓。

⑼ 《浪潮》影片最後,那個老師究竟看到了什麼

最後一個眼神的頓悟,絕對是沒有結束的浪潮。老師一直在懊悔,潛意識是想浪潮結束了,轉變的表情,驚訝的眼神,說明浪潮還沒有結束,還有一點就是,一直有個隱秘的人,或者說,一個組織。比如紅衣女孩上傳資料總是斷網,回家時被關燈,被鎖門,都沒有交代,說明這個故事還有更深的一面~有地下組織還在潛伏。

⑽ 影片《浪潮》最後,老師的眼神是什麼意思。

《浪潮》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我仔細看了好多遍。
我就講講我自己的理解吧,畢竟這個電影含義太深刻了。

在車上,剛開始他看向車窗外:熟悉的環境卻物是人非,給人一種不真實感;
然後他埋著頭,雙手搓臉:不敢相信這一切是自己做的,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
再次看向車窗外:懷疑、疑惑……在如此和諧的社會環境下,怎麼可能造就這么極端的團體,極端的人;
轉頭看向前方(明顯有個無意間發現什麼的動作),使勁的一眨眼(發現了什麼很重要的事),變成最經典的表情(害怕,焦急,吃驚):
可能性1,引申電影主題,最有可能的解釋(文學、電影作品的慣用伎倆)。5天時間就能創造一個小型的****(和諧)主義團體,他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一個小小的老師都能做到,那麼整個國家呢?乃至整個世界呢?(警惕啊!世界隨時都處在危機邊緣!)
可能性2,發現浪潮的強大,浪潮還沒結束(歐美大片慣用伎倆,續集呢?三部曲?本句吐槽)。最後自殺的那個學生只是個代表,那麼多的參與者,有很多都不希望」浪潮「結束……所以說,」浪潮「失控了(這也是真實事件的結局,雖然最終懸崖勒馬)。可以想像後面的發展,核心成員轉入地下工作,繼續發展對現實不滿的人。自殺事件的發生並沒有消滅浪潮,而是讓浪潮升華了,從一個課程變成了一個惡性的組織,遇到機會就會爆發出強大的毀滅性。所以表情如此。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原創內容,謝絕轉發。

閱讀全文

與浪潮電影的結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裝電影小孩深藏不露 瀏覽:402
素媛電影裡面小女孩現實還活著嗎 瀏覽:297
解剖美女恐怖電影 瀏覽:251
以和為貴電影粵語完整版 瀏覽:203
范偉網吧吃泡麵電影名字叫什麼 瀏覽:768
霸道總裁強行要了女主的電影 瀏覽:86
托雷基亞搞笑電影 瀏覽:364
無需vip的好看電影 瀏覽:410
自己如何拍電影 瀏覽:51
小孩子不喜歡看電影 瀏覽:241
英文電影好詞帶翻譯 瀏覽:350
八佰電影兒童繪畫 瀏覽:344
印度老頭開車搞笑電影 瀏覽:146
哪個行刷卡看電影 瀏覽:745
獵狐行動電影女演員 瀏覽:238
電影兵臨城下國語 瀏覽:695
電影少年插曲叫什麼名字 瀏覽:919
外國看電影看不了下什麼軟體 瀏覽:708
電影懸疑破案類國產 瀏覽:903
啄木鳥電影的保鏢女主是誰 瀏覽: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