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電影頻道包公傳奇之端州案結局

電影頻道包公傳奇之端州案結局

發布時間:2022-09-13 03:56:04

Ⅰ 包拯有那些故事 謝謝!!!!!!!!!!!!

傳說中的包公簡直是個神,任何復雜的案件,經過他的審理,總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問下,總是原形畢露。他明察秋毫,摘奸發覆,洗冤雪枉,因而贏得「包青天」的稱號。一部洋洋灑灑、50餘萬言的《包公案》講述了包公許多精彩的斷獄故事。其實,這些斷案故事絕大多數都是後人虛構添加的。
確實見於歷史記載的、有關包拯的斷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長縣任知縣時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包拯在歷史上當然不至於只斷過這上個案件,可惜其他的案例在史書上沒有留下記載。包拯是人不是神,他不是時時事事都能做到「明察秋毫」的。他也不過失誤,有過被人愚弄的事情。歷史上倒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在他任開封府知府時,有個人犯了法,按法律規定,應當杖脊。於是犯人賄賂了包拯身邊的小吏。小吏深知包拯的性格,乃對那個罪犯說:「明天你見到包大人,他必定先交給我審問,你別的話不要說,只管喊冤自辯,我自有辦法。」第二天,罪犯來見包拯,包拯果然吩咐上小吏審問。罪犯按照小吏的提示,只是喊冤,自辨不已。這個小吏故意裝出盛氣凌人的樣子,大聲呵車斥道:「少廢話,給我老老實實地受杖!」包拯生平最恨以強凌弱,如今看到小吏這樣狐假虎威,不禁大怒,當場將小吏打了17杖,而對那罪犯卻從輕發落了。包拯這樣做,其目的是想壓一壓小吏的氣焰,殊不知卻中了小吏之計,為他所賣了。

傳說中的包拯家世清貧,命運偃蹇,生下來就是個「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兒,被父母遺棄。幸蒙兄嫂憐愛,將其撫養成人,並聘請恩師,教悔他一舉成名。這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時代,深受父母恩愛和教養。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所以史書上說他「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正因為他孝順父母,故在他29歲中進士後,竟辭官歸里,頤養雙親,以終天年。直到先後給父母送終,並且守制滿期後,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長縣知縣,後又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端州出產一種名硯——端硯,作為向朝廷進貢的貢品。由於過粗官吏大量貪污,每年進貢端硯數不斷增加,人民不堪負擔。包拯上任後,下令只按規定數進貢,任何官員不得加碼、貪污,一掃往日貪風,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包拯自己後來在離任時,連一方端硯也沒有帶走。

包拯的廉潔無私、受到人們的贊賞。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調往京城任監察御史,這雖沒有多大實權,但包拯能夠盡職盡責,對宋朝的內政外交提出許多批評和建議。三年後,包拯調任三司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掌管全國戶口和稅務。他曾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後來的省)的財政、監察事務,工作幹得很出色,故兩年後又升為戶部副使。

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無權。包拯又稱包待制,就是由此而來。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這倒是很重要的職務,可以指出朝政的種種弊病。在此任上,他曾多次抨擊不法的權臣,而且對時政提出種種批評和建議。然而包拯在此任上並未乾多久。兩年後,包拯被改命為龍圖閣學士,龍圖閣是皇家「圖書檔案館」,這也是包龍圖這一稱號的由來。龍圖閣學士是個虛銜,包拯帶著這個虛銜又先後在河北、廬州、池州、江寧等地任地方官,十幾年後他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在開封府任上,他只幹了三年,就升為權三司使之職。第二年又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傳說中說包拯是宰相,甚至是首相,人們呼之為「包相爺」,恐怕就是據此誇張而來,其實包拯從未任過宰相。

不過,此時包拯已是年過六旬的垂垂老翁了,兩年後,包拯就病死在開封。彌留之際,仁宗還親臨包拯府第看望。包拯死後,宋朝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謚號「孝肅」。所以人們也稱包公為「包孝肅」。

包拯無論在什麼任上,也確實能做到不畏權勢。他最受到百姓愛戴,還是在開封府任上。因為在此任上,他經常直接處理百姓中的事情。據歷史記載,他在任開封府知府期間,有兩件事比較突出:

一是簡化了民眾告狀的手續。當時盡管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一個平民百姓要想告狀,還是難於上青天。不但手續繁多,機時且根本見不到長官的面,這就為那些奸吏豪強舞弊創造了條件。包拯到開封府上任後,作出新規定:大開官衙正門,凡是告狀之人,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當面陳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難。這一改革,深受百姓歡迎。

二是疏通惠民河。開封城內有一條惠民河,河兩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達官貴人的府第。一年天下大雨,河水泛濫,淹沒街道,使許多平民無家可歸。包拯經過調查,發現河水泛濫,在於河流淤塞不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一些達官貴人在河上築堤修壩,將壩內之水據為己有,種花養魚,並和自己的住宅連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園。要疏通河流,必須拆毀堤壩,沖走水上花園。包拯不顧達官貴人們的反對,毅然下令將所有堤壩和花園拆毀。雖然後來權貴們告到仁宗那兒,由於包拯做得完全正確,仁宗也只得緘口不言。

正因為包拯敢於為民作主,不畏權貴,所以京城流傳一句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盡管百姓打不通關節也不要緊,因為有包拯為我們做主。

但是,包拯畢竟權力有限,並非像傳說中的那樣法力無邊,憑著皇帝賜給的三口「鋼鍘」,可以「先斬後奏」。因為當時宋朝法律規定,該判流刑和死刑的罪犯,地方上是無權判決的,必須上報中央審批,經皇帝欽定後才能實行,任何人包括包拯在內都沒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包拯也從來沒有所謂權威無邊的三口「鋼鍘」。而且宋朝的死刑執行方式也只有斬、絞二種,盡管後來出現過「凌遲」(即千刀萬剮),但也是極個別的特例罷了。

歷史上的真包拯確實大公無私,做了官以後對家裡人的要求也很嚴。他曾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已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誰要是做官犯了貪贓,死後不得葬進包家祖墳。所以包拯一直被人們視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有一個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千古流芳。這就是清正廉潔、萬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頓吏治、懲治貪官、解除民困而被稱為「包青天」,後世則敬稱他為包公。包公出生於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慶),揚名於開封。然而如今關於包公的故事大都來自開封。有幾人知曉包公與廣東肇慶的歷史淵源——包公於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長官,當時他42歲,是第一次擔任州級長官。
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聲斐然。他因地制宜,開創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式農業之雛形;他創建了端州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創辦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學校;他設立了一座龐大的儲糧備荒的谷倉——豐濟倉。這幾件大事,是包公為端州成為西江中下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籌劃與貢獻。包公主政端州期間,還促進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共同繁榮,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而在端州流傳最廣的一件事是包公「不持一硯歸」。當時端州出產的硯十分珍貴,被作為獻給皇帝的貢品,實行限額開采。過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進貢」名義層層加碼掠奪百姓,而包公離開端州時,卻「不持一硯歸」,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後來更衍變為一個美麗的傳說。
包公在端州不僅政績突出,還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遺跡。其中,七星岩的題字是現在僅存的包拯手跡,彌足珍貴。
所有這一切形成了獨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不僅是宋代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宋史研究上很有價值,還在嶺南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廣東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雖坐擁燦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肇慶長期以來卻開發利用不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曾多次指出,包拯在開封府1年零3個月名揚天下,在肇慶為官3年而世人知之甚少。在建設文化大省的今天,肇慶市明確提出了以「包公文化」為切入點建設文化名市的戰略。肇慶正在抓緊開發與「包公文化」相關的硯洲島以及端硯文化,恢復包公府衙,出版《包公興端州》一書,創作拍攝電視連續劇《包公端州傳奇》,與開封、合肥聯合開發「包公文化」旅遊線路,等等。可以相信,擦亮「包公文化」品牌,將為廣東文化大省建設寫下光輝的一頁。

記者目擊

硯渚清風今猶在 包公勝跡處處尋
在迷茫的煙雨中,沿途的木棉花開始零落,記者一行來到肇慶,我們的腳正踩在近千年前包公執政的地方,我們尋訪了包公祠、包公井、包公樓、包公府衙、硯洲島等,尋找包公在端州執政時期的遺跡。「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當年包拯心中奔涌的詩思,在今天同樣很有意義。

包公祠
清忠福績著端州 正直遺型傳稗史
巍峨挺立的包公祠在周圍村莊的反襯下格外醒目。高聳的牌坊、別致的山門、雄偉的大殿及配殿,亭、台、樓、閣、廊、井渾然一體,透露出古樸大方、庄嚴肅穆,還夾雜了些許嶺南古建築的風韻。
步入主殿,但見正中是金色的包公坐像,一派偉岸威嚴,旁繞四虎將立像,備顯英姿。兩旁的配殿,陳列著有關包公在端州「丹心明志、挖井除疾、築堤修路、興教辦學、為民伸冤」等幾幅壁畫,記載了包公在肇慶的政績。
據肇慶市文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眼前這座包公祠重建於新千年之際,成為懷「青天」,寄囑托,訴心跡,祈平安的去處。
包公祠陳列著後人贊頌之詩詞、楹聯,這里還不斷舉辦有關包公的文化藝術活動。

硯洲島
賢明正直萬民景仰頌青天 維德清廉一硯不持留聖跡
硯洲島位於肇慶市之東,羚羊峽出西江下游之江心,面積達6平方公里。近年這里開始發展旅遊業,開發「硯洲沙灘度假村」。度假村有河灘近2平方公里,風景如畫。灘上金沙閃爍,綠樹婆娑。西望羚羊峽,碧波千里,端水悠悠,讓人不禁聯想起硯洲富有神話色彩的故事。
據傳,包公離任時,端州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一些名流、士紳攜物相贈,都被包公一一謝絕。官船在一片贊揚聲中解纜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峽。本來風和日麗,天色晴朗,但這時風雲突變,烏雲翻滾,濁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蹺,便命家人包興把隨行人員叫來查問。隨從書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稟告,離開端州之前,紳士徐樂天特地送給大人端硯一件,因小的認為是小事,沒有啟稟,私下替大人收了,現放在船上。」包公一聽,當即命令書僮從速將硯取出,果然是方好硯,外包黃布袱,硯身雕龍刻鳳。包公一拿端硯到手,旋即拋到了江里。說也奇怪,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隨後,就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掉進水裡,順流而下,一片黃光,後來成為沙灘。這便是傳說中的「硯洲」和「黃布沙」。
包公「不持一硯歸」之說,在《宋史•包拯傳》中確有記載。

包公樓
空中氣象清新樓有三層高百尺 世上風波如此囊無一硯竟千秋
包公樓坐落於硯洲島東部,在茫茫的田野中,樓宇巍峨,蔚為壯觀。包公樓始建於清朝道光十四年,是洲人合力募捐所築,原稱「包公祠」,樓層3疊,四合院式建築,四周環以牆,後植以木。到了清同治七年,年久失修,將原樓3疊改為兩層,後來終因風霜侵蝕、於1984年被台風摧毀。
新建的包公樓於1990年告竣,1995年硯洲管理區投入300多萬元進行了擴建。步入包公樓,第一進為微孝肅牌坊,前面為放生池。第二進為大門口,橫額有「包公樓」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穿過牌坊,內有包公樓主樓建築及浩然亭、南北廂廊、天井、聚寶塔、五義橋等,楹聯、匾額、鍾鼓、神台、香案、宮燈等陳設俱全。在首層殿堂正中,端坐包公聖像,鐵麵包公威嚴表情讓人肅然起敬。

包公井
江水何如井水清 一挖甘洌福斯民
在肇慶市區一處尚未落成的宿舍建築工地的角落,我們找到了被石灰牆圍攏的一口包公井。路過此地的一位老者告訴我們,由於擔心建築工地落下雜物污染井水,市裡派人搭了這間小小的石灰房。井口被井繩多年來勒下的痕跡,依稀透出歷史的氣息。
當年包拯蒞臨端州時,洪水肆虐,瘴癘橫行,居民因飲用西江水和瀝湖水常導致瘟疫流行。對此,包公牽掛於懷,直到游覽惠能井時受到啟示,後來就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排列開鑿了7口井。而我們見到的這口井是7口包公井中僅存的兩口之一。雖然年代久遠,但是井水仍然清澈甘甜。
據清代張渠《粵東聞見錄》卷「井水」條雲:「肇慶昔有7井,包公守郡時鑿。內五外二,以象七星。」但如今,7口「包公井」只剩下龍頂崗井和今米倉巷高要市委宿舍大院內的一口井。而據張渠記載:「各署日需嶺峽泉,雇夫舟運,窮日之力而往返。論者謂幽溪邃澗之水,飲之消人肌體,不如浚治龍岡舊井,多益而省費。」可見歷史上包公井對於民生的重要性。在不少史籍中對於包公井水的「泉清滑甘」、「食無患害」、「端州之人咸受其福」都有記載。

包公府衙
星岩朗曜光山海 硯渚清風播古今
肇慶的宋城牆經歷千年風霜仍然屹立不倒,在全國來講,除了江西贛州的宋城牆,別無他處。在古城中心,我們看到了供奉宋徽宗御書的麗譙樓,御書「肇慶府」3個瘦金體大字筆力遒勁。環顧四周,密密麻麻的居民建築已經將古宋城的痕跡掩埋,而我們身後的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正是當年包公辦公的地方——包公府衙。
據史料記載,包公府衙始建於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內有10多座建築物,形成獨具嶺南特色的園林建築群;中央為大廳,西有枕書堂,東有清心堂,周邊有相魁堂、節堂、敬簡堂、雙瑞堂、秋霜堂、宅生堂;大廳西側建有菊圃,行10多步即見有軒,軒前壘土為山,砥石為基,書榜曰:「爛柯洞天」,左有包公井,西北還鑿有洗硯池。如今,這些早已被歲月塵封,但是包拯當年寫在府衙中央大廳牆壁上的那首明志詩《書端州君齋壁》卻依然讓我們感受到包公當年的意氣風發: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
往哲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康定元年,42歲的包拯自揚州天長縣知縣,以殿中丞知端州。任端州知州,是包拯第一次擔任州級長官,在政治上步入了成熟階段。他深知做官難,要上憂其君,下憂其民,都非易事,所以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為政宗旨,這成為他的一篇施政綱領,更成為他一生為官的政治准則。他在入宦之初,即宣告「清心直道」,可見志向高遠。他以畢生時間踐行了這個宣言。而這篇《書端州君齋壁》是包公一生僅存於史冊、流傳於後世的惟一詩篇,訴說了包公和端州不解的淵源。
在不久的將來,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將搬遷,在原址上將原樣恢復包拯府衙,突出披雲樓、麗譙樓的景觀效果,重現當年包公執政的風采。

包公生平及貢獻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29歲中進士,初授大理評事。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由天長縣令調任端州知州,任職3年。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任龍圖閣直學士,人稱包龍圖;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任開封知府。後任京官樞密副使。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任上,終年64歲。死後追授禮部尚書。
包拯在端州掌政3年,甚有政績。
治理水患 為民興利:宋時西江水患頻繁。每當洪水季節,端州城郊變成澤國。包拯到任後,繼前人在城西、城東擴築西江堤圍,與城牆連成一體,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時,指導民眾在城郊開渠、鑿池,改造瀝湖(今稱星湖),排漬水、築魚塘、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在城內打井7口,改變居民歷年來飲用西江河水或瀝湖水的習慣,減少疾病的發生。
儲糧備荒 興文辦學:在今城內中衙巷與米巷之間,興建豐濟倉,以儲糧備荒。為了紀念包拯建糧倉,端州人民把豐濟倉所在地命名為「米倉巷」,沿用至今。在寶月台興建星岩書院,是為端州歷史上第一所公立學校。
為政清廉 品德高尚:傳說中的「不持一硯歸」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當然比較有名的是狸貓換太子和鍘美案1、鍘美案 (6集)——001~006* 2、真假狀元 (5集)——007~011* 3、狸貓換太子 (7集)——012~018 4、雙釘記 (3集) ——019~021 5、探陰山 (4集)——022~025 6、紅花記 (4集)——026~029 7、鍘龐昱 (5集)——030~034 8、鍘包勉 (9集)——035~043* 9、烏盆記 (3集)——044~046* 10、秋娘 (5集)——047~051* 11、鍘王爺 (4集)——052~055 12、古琴怨 (5集)——056~060* 13、三擊鼓 (9集)——061~069* 14、孿生劫 (5集)——070~074 15、報恩亭 (5集)——075~079 16、真假女婿 (5集)——080~084 17、紫金錘 (4集)——085~088 18、天下第一庄 (9集)——089~097 19、寸草心 (5集)——098~102 20、屠龍記 (8集)——103~110 21、鴛鴦·蝴蝶·夢 (5集)——111~115 22、天倫劫 (6集)——116~121 23、孔雀膽 (6集)——122~127 24、真假包公 (6集)——128~133 25、貞節牌坊 (6集)——134~139 26、血雲幡傳奇 (5集)——140~144 27、生死戀 (7集)——145~151 28、尋親記 (6集)——152~157 29、踏雪尋梅 (6集)——158~163 30、青龍珠 (6集)——164~169 31、魚美人 (6集)——170~175 32、狄青 (5集)——175~180 33、孝子章洛 (7集)——181~187 34、雷霆怒 (7集)——188~194 35、陰陽判 (7集)——195~201 36、九道本 (6集)——202~207 37、菩薩嶺 (6集)——208~213 38、畫中話 (6集)——214~219 39、龐妃有喜 (6集)——220~225 40、乞丐王孫 (6集)——226~231 41、五鼠鬧東京 (5集)——232~236

Ⅱ 2020年11月27日下午電影頻道都放的什麼片子

你好,關於電影頻道都放什麼片子,我在網上幫你咨詢一下熱心網友,然後再回復你可以嗎?還有什麼可以幫到你的呢?請留言,謝謝。

Ⅲ 包公傳奇之端州案結局的兇手是誰

龐太師。包公傳奇之端州案結局的兇手是龐太師,,楚孟簡在賑災中對包公幫助極大,卻毫無徵兆地死在府中,這座深宅中每個人都對楚孟簡有著復雜的情感,在看似的意外中,包公卻發現了疑點,最終他用破碎的線索還原出一幅罪犯的真實樣貌,最終確定兇手是龐太師,《包公傳奇之端州案》是由安徽陸地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陳立軍執導,王亦霏編劇的電影,於2019年2月1日上映。

Ⅳ 包青天端州硯台是第幾集

包青天端州硯台是第35集。

第35集,包公前往端州越衙查案。包公將仁宗賜予的端州美硯收入府衙庫房,以示公私分明;公孫策道出端州盛產貢硯,故而知州一職為人覬覦。

周棟以石玉「私藏貢硯」為名將其抓來,逼其交出血硯。鐵牛帶領硯山村青壯村民到州衙外聚集,要求放人,被師爺王權驅散。

簡介

《包青天之七俠五義》是由陳烈、唐浩、王圻生聯合執導,曲偉、宋冠儀編劇,金超群、范鴻軒、何家勁、江宏恩等主演的古裝電視劇。該劇於2009年7月22日在中國大陸首播。

該劇講述了北宋清官包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傳奇故事。

Ⅳ 包公傳奇之端州案演員名單

由陳立軍導演
徐傑、呼延曉輝、張洪偉、王政主演的 包公傳奇之端州案 包公傳奇之天長案 於2018年10月9日(周二)在CCTV6套連續播出
18:25分播出 包公傳奇之端州案
20:25分播出 包公傳奇之天長案

Ⅵ 誰知道包拯的所有故事

包公無私 流芳百世

為了父母辭官職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倒坐開封府

包公先任天長(今屬安徽)知縣,後又升為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兩任滿後,他剛正清廉的英名已經傳遍天下,因此調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後來又歷任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待制(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知諫院,還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轉運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為彈劾外戚張堯佐而觸犯了仁宗,讓他離開京城去任河北督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區別,有"官"、"職"、"差遣"之分,歷史上稱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祿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祿官,簡稱為官。其他一些文官還有學士、直閣等頭銜,是一種榮譽稱號,叫做"貼職",簡稱為"職"。而擔任的實際職務叫做"差遣"或"職事",有實際權力。但是前邊還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詞,表示你的官職也是暫時的,隨時可以撤換,這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如"知縣"就是臨時讓你做縣長官的意思。如果官員沒有"職",就是吃國家閑飯的人。所以宋朝官員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軍隊數量大,軍費開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貧、弱,所以宋朝和遼、西夏、金的對抗一直處於下風。

轉運使的職務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並沒有極力打擊他,只是讓他離開京城。因為這次所加的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所以後來的人們就稱他為"包龍圖"。

這次離京後四年,包公又被調回了京城,任開封府的知府。這是個很重要的職位,相當於現在北京市的市長,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是很顯要的。在這個位置上,包公為了表示對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辦公時他就向著北面坐著,所以,後來的戲詞中便有了一句"包龍圖倒坐南衙開封府"。後來,包公又任右諫議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職是樞密副使,是主管軍事事務的副職,相當於副宰相。

包公無私 流芳百世

名聲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虛歲,中國古代及現在民間的習慣)。朝廷追封為禮部尚書,並贈謚號為"孝肅",即孝道和鐵面無私。由於包公一生為官正直無私,百姓稱他為包青天,包老爺,士大夫們則尊為包公。

包公去世後,宋仁宗親自率領百官弔唁,還派專使護送靈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東五十里的大興集,現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對聯:"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賑災黎,慈善無量,依然菩薩心腸。"總結了包公無私愛民的品格。

包公的聲名流傳極遠,在世時已到了塞外,根據《甲申雜記》的記載,西羌的於龍呵在歸順宋朝後,對宋神宗說:"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現在既然已經歸順漢族朝廷,就請求陛下賜我姓包吧。"神宗很高興,於是賜他姓名"包順"。"順"即歸順。

以民為貴 開倉放糧

在包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常常不辭辛勞,深入下層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之中。江南地區有一次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飢餓得難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況後,立即下令開倉放糧救濟,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是件大事,必須事先請示皇帝,等批准以後才能打開糧倉救濟百姓。但當時情況緊急,如果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邊派人急奏朝廷,一邊就果斷地開始放糧了,終於使很多百姓免於災難。

還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圍受災,百姓已缺糧斷炊,而地方的官吏們為了虛報政績、討好上級,以利升遷,便隱瞞了災情,置人民生命於不顧。不僅如此,還反過來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包公了解到災情後,就給皇帝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為,並予嚴懲。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稱為"再生父母"。現在仍然在上海地區上演的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這件事編寫而成的,並非憑空設想。

勸止食鹽專賣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實行食鹽官營專賣制度,出現了很多的弊端。由於工作非常辛苦,食鹽極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負,人則逃亡他鄉,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鹽供應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也影響了人民生活。

包公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專門去了陝西的解州(今山西運城)考察民情,並及時上奏朝廷,請求廢止官營專賣制度,讓商販們自由經營,國家可以收稅增加收入,這樣就可以雙方獲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採納了包公的建議。施行新的食鹽通商法後,國家的收入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為吃鹽而犯愁了。稍後的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也對此制度贊嘆道:"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

Ⅶ 包拯的小故事

您這屬於奇聞軼事啦

1. 包拯一生清廉,從不貪污受賄。他在端州,即今天的廣東肇(zhao)慶市,當了將近三年官。端州有一種著名的特產——端硯。筆、墨、紙、硯合稱為「文房四寶」,而湖筆、徽墨、宣紙、端硯被稱為「四寶之最」。端硯石質堅實溫潤,紋理細密,發墨快而不易干,書寫流利生輝,從唐代起就很有名,是上貢皇帝的貢品。包拯以前的縣官常徵收老百姓的端硯,用來賄賂朝中權貴。包拯當縣官時不加征端硯,也不賄賂權貴。雖然他十分喜愛書法,但他離開端州時竟然連一塊端硯也沒帶走。

2.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里發生一個案件,有個農民夜裡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裡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這個無頭案該往哪裡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農民本來捨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里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傢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那個傢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乾的。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讎,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後,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先就這些,其他都很長,除非弄成文言文。。。

最後,贈送樓主看包拯判案心得:包拯斷案如神,除了他有過人的智慧,也因為他日常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夠准確地把握常人的心理。這就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後,要擅於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出發去尋求解決之道

Ⅷ 誰知道包拯的廉潔故事

包拯(999—1062),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最初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因為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辭官不去赴任。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幾年之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
過了很時間,包拯才去接受調遣,擔任了天長縣的知縣。有盜賊將人家牛的舌頭割掉了,牛的主人前來上訴。包拯說:「你只管回家,把牛殺掉賣了。」不久又有人來控告,說有人私自殺掉耕牛,包拯道:「你為什麼割了人家的牛舌還要來控告別人呢?」這個盜賊聽罷又是吃驚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為殿中丞。端州這地方出產硯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貢的名義,隨意多征幾十倍的硯台來送給權貴們。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貢朝廷的數目製造。一年過去,他沒有拿一塊硯台回家。
不久,包拯被授為監察御史里行,改任監察御史。當時張堯佐被任命為節度使兼宣徽兩院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和包拯一齊對此進行辯論,話語十分懇切。又曾建議說:「國家每年用歲幣賄賂契丹,這並非防禦戎狄的良策,應該訓練士卒、選拔將領,致力於充實和鞏固邊防。」又請求朝廷重視門下省封駁制度,以及廢罷和禁銅貪贓枉法的官吏,選拔地方長官,實行對補蔭弟子進行考試的制度。當時各路轉運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無關緊要的小節來上奏彈劾官吏,專門以苛刻的考察來相互標榜、自詡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於是請求朝廷廢罷了按察使之職。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讓典禮官對包拯說:「雄州城新開了一個便門,是不是想招誘我國叛逆之人以刺探邊疆情報呀?」包拯說:「涿州城也曾經開過便門,刺探邊境情報何必用開便門的方式呢?」那人於是無言以對。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任京東轉運使,改授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移任陝西,又移任河北,進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專門置辦造船用的木材,隨意向老百姓攤派征取,而且這里的七個州負責提供造河橋用的竹索,常常多達幾十萬,包拯都上奏朝廷,停止了這些攤派。契丹在邊境附近集結軍隊,邊境的州郡逐漸緊張起來,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土地肥沃,百姓卻不能耕種,邢、氵名、趙三州有民田一萬五千頃,都用來牧馬,請求全部給老百姓耕種。」朝廷答應了他的請求。解州鹽法往往給百姓造成負擔,包拯前往經營治理,請求朝廷全部進行通商貿易。
包拯被任命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多次議論和斥責受寵信的權臣,請求朝廷廢止所有內授官職等不正當的恩寵。又羅列上陳唐代魏徵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們當作座右銘和借鑒。又上章陳述天子應當明智地聽取和採納臣下的意見,辨清結黨營私的人,愛借有才能的人,不能堅持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見,一共是七件事;又請求去除刻薄的風氣,抑制投機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確禁令,不要輕易大興土木,禁止妖妄荒誕的事情,朝廷大多實施推行了這些意見。
包拯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曾建議在邊境無事時將軍隊移到內地,但沒有得到答復。現在,包拯請求:「罷除河北的屯兵,將他們分別安置在黃河以南的兗、鄆、齊、濮、曹、濟各州,即使邊境告急,也無需擔心來不及調遣。如果說邊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減少,那麼就請求朝廷訓練義勇,減少干糧,每年的花費,比不上屯兵一個月的費用,一州的財賦就很充足了。」沒有得到答復。
移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因為兒子去世,包拯請求在方便的州郡任職,做揚州知州,又移任廬州5升為刑部郎中。因為保薦官員有失而獲罪,被降為兵部員外郎、池州知州。
官復原職,移任江寧府知府,朝廷召任權知開封府,升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升任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上奏說:「太子空缺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擔憂,陛下長時間猶豫不決,這是為什麼?」仁宗說:「你想讓誰立為太子呢?」包拯說:「微臣我沒什麼才能而擔任朝廷官職,之所以請求皇上預立太子,是為國家長遠著想。陛下問我想讓誰做太子,這是懷疑我啊。我已年屆七十,又沒有兒子,並不是謀求好處的人。」皇帝高興地說:「我會慢慢考慮這件事的。」包拯請求裁減內廷侍臣的人數,減損和節約浩大的開支,責成各路行政機構盡職盡業,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薦屬官,減少每年的休假日期,這些事情都得到了實行。
張方平任三司使,因購買豪民的財產而獲罪、包拯上奏彈劾,罷免了張的官職;但宋祁取代張方平,包拯又加以指責;宋祁被罷免後,包拯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權兼三司使。歐陽修說道:「包拯真是《左傳》中所說的『牽牛踩了別人的地而地的主人把牛搶奪過來』,這種懲罰已經過重了,又貪戀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過分了嗎!」包拯因此呆在家裡迴避,過了很長時間才出來。他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升給事中,擔任三司使。幾天後,被任命為樞密副使。隨即又升為禮部侍郎,包拯推辭不受。很快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他為禮部尚書,謚號為「孝肅」。

Ⅸ 包公傳奇端州案兇手是誰

由陳立軍導演徐傑、呼延曉輝、張洪偉、王政主演的 包公傳奇之端州案 包公傳奇之天長案 於2018年10月9日(周二)在CCTV6套連續播出 18:25分播出 包公傳奇之端州案 20:25分播出 包公傳奇之天長案

Ⅹ 歷史上的包青天,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我們喜歡看包公案,對於他的鋼直不阿公正廉潔,秉公執法、不畏權貴,鐵面無私,贊嘆不已,特別是他哪虎頭鍘,更是讓貪官,奸人為之膽寒。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包拯因患病逝世,終年六十四歲。

據《宋史包拯傳》記載:

1.為孝敬父母,辭官不做

包拯是宋仁宗年間人,字希仁,是廬州合肥縣人。當初考取進士,朝廷委任他為大理評事、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事已高,他辭掉不去就職,後朝廷委任調和州監稅,因父母不願離開家鄉,他也未就職。

後來父母相繼去世,包拯為父母守墓,到服喪期滿,徘徊不願離去。鄉親們勸他,他才離去。

2.出使契丹,不辱使命

包拯奉朝廷之命,出使契丹。契丹國要刻意為難一下這位大宋的使臣,授意接待官員,問包拯:「你們在雄州城新近開辟了便門是打算引誘我們的叛人,用來刺探我們的邊防情報嗎?」


包拯有一小妾,被包拯逐出家門,在娘家生了個男孩,崔氏一直悄悄接濟他們母子。丈夫死後,崔氏就接回了這位小妾的兒子,取名為包延。包拯共有奏章十五卷。

【參考文獻:《宋史包拯傳》】

閱讀全文

與電影頻道包公傳奇之端州案結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他知道風從哪個方向來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瀏覽:151
我的性青春電影下載 瀏覽:455
大天使米迦勒微電影的故事改編於什麼事情 瀏覽:779
韓國電影片活著演員表 瀏覽:314
家庭教電影演員張瀚育指導師 瀏覽:813
電影花木蘭英文名怎麼拼 瀏覽:620
古裝電影牛郎織女 瀏覽:700
美國電影關於女人一生的故事 瀏覽:826
外國午夜電影綜藝 瀏覽:446
如何騰訊讓電影在最前端 瀏覽:607
粵語播放電影免費 瀏覽:239
有什麼好看的兒童英文電影 瀏覽:269
抖音請你看電影直播 瀏覽:727
如何化解看完電影的悲傷 瀏覽:221
最新國產倫理電影名字 瀏覽:12
干炒牛河哪部電影最好看 瀏覽:579
南京電影公司在哪裡 瀏覽:388
關於西部礦工的外國電影 瀏覽:656
外國電影中國 瀏覽:511
一個人吃飯看電影粵語怎麼說 瀏覽: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