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我看電影武術與武無生訣

我看電影武術與武無生訣

發布時間:2022-09-14 10:48:06

『壹』 國內十二位「武英級」演員,李連傑功成名就,有幾位卻叫不出名字

影視圈中,有許多武打演員深受觀眾喜愛。這些演員中有的是學戲曲出身, 戲台動作風格明顯,其中以成龍、洪金寶為代表;有的出身功夫世家從小習武,這其中以吳京、甄子丹為代表;還有的本身毫無功夫底子,卻演了一輩子大俠,比如梁家仁,同樣受到觀眾追捧。

當然, 也有一些受系統武術訓練的,比如李連傑、趙文卓,而且他倆都是國家「武英級」運動員出身的演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影視圈中十二位「武英級」演員吧,你都認識嗎?

1、李連傑

八歲開始習武, 1975年至1979年連續五年獲全國 武術 全能冠軍,時人稱為「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武林大師」,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更曾受到 尼克松 總統的賞識和邀約為保鏢,卻被李連傑拒絕。

1982年,憑《少林寺》步入影視圈,並一炮而紅,此後接連主演了《黃飛鴻》系列、《方世玉》系列、《精武英雄》、《霍元甲》等影片,部部堪稱經典,塑造了無數經典形象, 2007年創辦 壹基金 ,並開始致力於慈善事業。

如今的李連傑可以說是功成名就。

2、 戈春燕

她是中國首批"武英級"運動員之一(1985年) ,與李連傑、李霞等同時選入首批北京武術隊運動員,兼任女隊隊長。1984年,連續獲得全國武術比賽女子個人全能冠軍、八卦掌、太極拳、長穗劍、對練等五個項目的冠軍, 同年還參加了首屆中國舉辦的"國際太極拳、劍邀請賽",陳式太極拳,獲該比賽大會所有項目的最高分 - 金牌獎。

1983年,主演了 北京電影製片廠打造的第一部內地武打電影《武林志》, 轟動了中國大江南北,也推出一位神采照人的女中英傑。隨後,還拍攝了《大刀王五》、《 東瀛游俠 》、《中華武術》等影片。

戈春艷老師目前仍在多個武術團體及學校授課,不懈餘力地為武術的推廣與發展貢獻著力量。

3、 楊俊毅

八歲習武,十歲便 成為國家職業運動員, 1990年被評為國家武英級運動員 ,並於95年代表江蘇隊參加全國武術錦標賽,獲槍術冠軍,劍術亞軍,成績驕人,1998年,因傷退役。

2000年出演《武林外史》里的主角小四,小試熒屏,此後接連出演《蕭十一郎》、《水月洞天》、《靈鏡傳奇》等劇,也算是小有名氣,同於波、張晉一起被稱為「水月洞天三兄弟」。

然而在他 最紅的時候,卻義無反顧地投身江蘇武術事業,成為江蘇省武術隊教練,專心培養武術人才,其徒弟張凱在2011年10月世界武術錦標賽男子組長拳比賽中奪冠。

4、趙文卓

出身於武術世家,八歲習武, 1990年考進北京 體育 大學武術系。1990年獲中國全國錦標賽少年 冠軍 、 1991年 獲中國全國大學生比賽全能冠軍、全國 武術冠軍 ,並 當選中國國家武英級 運動健將 。

1993年,飾演電影《 方世玉 》反派「九門提督」出道,此後接連主演了《黃飛鴻之王者之風》、《黃飛鴻之龍城殲霸》、《風雲雄霸天下》、《霍元甲》、《蘇乞兒》、《盪寇風雲》等多部經典影視劇, 趙文卓憑借著俊朗的外形、真正的功夫、爽朗大方的男子漢氣概深受海內外觀眾喜愛。

5、 陳凱

九歲習武, 連續3屆獲得全國武術錦標賽冠軍, 1993年當選中國國家武英級 運動健將 ,1997 年從專業武術隊退役赴北京影視圈發展至今。

陳凱出道至今,參演過《小李飛刀》、《太極宗師》、《大旗英雄傳》、《萍蹤俠影》、《新少林寺》、《建國大業》、《烈火如歌》等多部影視劇,不過大多是配角,出道多年,屬於那種看著面熟,卻叫不出名字的演員。

6、吳樾

吳樾5歲開始習武,7歲起參加 武術 比賽。 1993年,參加全國第七屆運動會,被國家授予「 武英級 」稱號 ,1997年,以全國表演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 中央戲劇學院 ,畢業後以表演專業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專業演員。

退役後的吳樾進入影壇,先後出演了《精武英雄陳真》、《少年黃飛鴻》、《連城訣》、《浪子燕青》、《地下交通站》、《 殺破狼·貪狼 》、《葉問》等經典影視劇,只不過他一直未能躍進一線演員的行列。

作為「武英級」里唯一一個科班出身的演員,對吳樾來說,勤奮和演技已然足夠,他還需要一點點運氣,需要一部爆款作品,這樣的演員應該獲得肯定。

7、張晉

9歲習武,11歲進入四川少年武術隊,先後取得全國武術比賽陳式 太極拳 和 太極劍 冠軍,槍術、劍術冠軍, 1995年獲中國 武英級 運動員稱號 ,1998年退役之後加入武術指導 袁和平 的袁家班,開始轉行做武指和武替。

2002年和於波、蔡少芬合作的《水月洞天》讓很多人開始認識張晉,不過摸爬滾打多年一直處於寂寂無聞的狀態,直到2014年 憑《 一代宗師 》「馬三」一角榮獲 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配角」,《殺破狼2》中飾演的典獄長更是被影迷稱為「西裝暴徒」。

出道多年,張晉 也終於算是熬出頭了 。

8、周小飛

周小飛5歲開始習武,擅長劍、槍、拳、跆拳道等,兼習八極拳、八卦掌等拳械,是國家「武英級」運動員,擔任過江蘇武術隊、中國解放軍八一武術隊隊長 。

2002年出演電視劇《群英會》開啟自己的演藝生涯,後來又參演了電影《功夫夢》、《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一代宗師》、《葉問4》等。

武術出身的周小飛擁有著扎實的基本功和過硬的身手,在電影《楊門女將》中,受傷的她為了不影響到整個劇組的拍攝進度,她就像運動員比賽那樣去打封閉,還要堅持拍攝,其敬業態度獲得了導演的認可。

9、蔣璐霞

1998年前往少林寺習武,並且與釋小龍成為同門師兄妹,2003年考上北京 體育 大學, 2004年 成為全國少林拳 武術冠軍 , 國家 武英級 運動健將。

2009年參演動作電影《 戰無雙 》正式出道,此後幾年陸續參演《蘇乞兒》、《惡戰》、《絕色武器》、《盪寇風雲》、《 鮫珠傳 》等電影。

2018年,蔣璐霞主演由 林超賢 導演的電影《 紅海行動 》,飾演「蛟龍小隊」女機槍手佟莉, 這個角色不僅讓她俘獲了一幫粉絲,也為其斬獲了 第4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 「最佳動作女演員獎」、 第14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以及第3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10、許明虎

9歲開始習武,2000年由 李連傑 恩師 吳彬 欽點選入「 北京武術隊 」,先後獲得全國劍術、槍術、八卦掌、翻子拳、長拳冠軍,醉劍亞軍, 2008年被國家 體育 總局授予「武英級」運動員稱號

許明虎出道以來,出演過《少林寺傳奇3大漠英豪》、《 蓋世英雄方世玉 》、《少林寺傳奇4東歸英雄》等電視劇,受徐克導演青睞,還先後出演了《奇門遁甲》的「鬼見愁」和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中狄仁傑的左膀右臂 「乙安」。

許明虎條件尚可,又有武功底子傍身, 也希望他能繼續打磨演技,更進一步。

11、沙寶龍

沙寶龍本名張大生,十歲習武,十二歲參加 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歌舞類節目《行雲流水》, 2010年國家 體育 總局授予"武英級"運動員稱號 。

2011年退役後隨之進入影視圈,出演電視劇《 情定三生 》 、《奪寶傳奇》,電影《 武僧傳奇之終極一戰 》等。

12、李中棠

九歲習武,十一歲就讀沈陽武術學校,十三歲前往少林寺習武與 釋小龍 、蔣璐霞成為同門師兄妹,十八歲考上 北京 體育 大學, 全國少林拳武術冠軍,國家武英級運動健將。

李中棠和張晉一樣,退役後轉行做武術指導,如《少年嘉慶》、《武當2》、《鹿鼎記》(韓棟版)、《新蕭十一郎》等。

同樣是「武英級」,有的功成名就,有的不溫不火,有的籍籍無名,無論如何,他們都在戲里戲外,為中華武術的推廣和傳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貳』 關於武術電影的資料

武術,我國的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名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它具有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名族特色,不僅受到國內各族人民的喜愛,而且還對世界體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叄』 功夫練武口訣有哪些

練武雖然並不像武俠小說裡面那樣的深奧,玄幻。但在現實中還是有的,更多的是警醒世人,並不是氣沉丹田,任督二脈之類的口訣。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練武口訣
∴遇短勿近,遇長勿遠。 -

∴ 入門引路需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 -

∴ 舉手不留情,當堂不讓步。 -

同行較技,留手不留拳。-

∴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 -

∴ 無人當有人,有人當無人。 -

∴ 和為貴,義當先。 -

∴ 寧傳十藝,不傳一理。 -

∴ 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 -

∴ 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

∴ 不怕千招會,只怕一招精。 -

∴ 百巧奇能,無力不行。 -

∴ 以巧破千斤,千斤力在後。 -

∴ 一力降十會,以巧破千斤。 -

∴ 眼功練得精,克敵占上風。 -

∴ 眼無神,拳無魂。 -

∴ 拳無功,一場空。 -

∴ 攻講踢打摔拿通變,守求頂順化閃齊備。 -

∴ 技貴互變,理妙成圓。 -

∴ 習武貴在得法,求功尚在持久。 -

∴ 能文者疏於武,能武者疏於文。 -

∴ 經師不如訪友。 -

∴ 經師不到,學藝不精。 -

∴ 膽氣十足,催敵何難。 -

∴ 智者無敵,悟者大成。 -

∴ 臨敵心不靜,有招也無用。 -

∴ 拳理需靜悟,拳技要勤修。 -

∴ 練拳不拆手,什麼都沒有;練拳拆開手,讓你武林走。 -

∴ 對敵若無膽問先,空有一身拳腳功。 -

∴ 遇敵好似火燒身,放膽使招必成功。 -

∴ 久練功自純,勤悟理自通。 -

∴ 勝不足喜,敗亦無妨 -

∴ 文崇孔子,武尊關公。 -

∴ 拳無功不精,招無速不靈。 -

∴ 練武不習文,終究是個野蠻人。 -

∴ 文修其心,武練其身。 -

∴ 不蹬長城非好漢,不練武術太遺憾。 -

∴ 不武者,愚人也。 -

∴ 尊師要象長流水,愛徒要如鳥哺雛。 -

∴ 習文有武備, 練武有文理。 -

∴ 一力降十會。 -

∴ 智者不惑,仁者不 憂,勇者不懼。 -

∴ 以惡制惡理不悖,霹靂手段菩薩心。 -

∴ 妙訣勸君勤練習,強身勝敵樂無窮 -

∴ 數語妙訣拳中要,不用純功也枉然。 -

∴ 槍為百兵之王,劍為百兵之君。 -

∴ 低頭彎腰,傳授不高。 -

∴ 上盤百枝搖,下盤似生根。 -

∴ 重心奪敵位,神手亦難防。 -

∴ 准備萬般一旦無,千招不如一招熟。 -

∴ 登山要有好向導,高徒要有明師教。 -

∴ 武術都是腳和手,要看精華有沒有。 -

∴ 鐵桿磨成綉花針,功夫到了自然成。 -

∴ 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百日空。 -

∴ 朝朝用心學, 時時記在心,功夫如此練,必成一智人。 -

∴ 無力不是功, 無功不是拳。 -

∴ 渾元一氣武道成。 -

∴ 少站三體式, 老來渾元樁。 -

∴ 肢體形於外, 心意誠於中。 -

∴ 出手似閃電,回手似火燒。 -

∴ 沉肩垂肘氣到手 -

∴ 拳成家什就 -

∴ 禪通武達 -

∴ 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為正人。 -

∴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

∴ 陰陽混成,剛柔悉化。 -

∴ 靜心平氣,柔極至剛。 -

∴ 虛實兼備,開合相宜。 -

∴ 出於心靈,發於性能。 -

∴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 南拳北腿,東槍西棍。 -
練武口訣
∴ 出手如鋼叉,回手如鋼銼。 -

∴ 好腿不過膝,起腿三分險。-

好腿不過腰,起腿邊空。 -

∴ 四兩拔千斤,一力降十會。 -

∴ 晃膀撞倒山,跺腳震九州。 -

∴ 手法不明犯七十二擒拿。 -

∴ 鐵不煉不成剛,力不練不成勁。 -

∴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 -

∴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

∴ 天下兩難,學文打拳。 -

∴ 八極參劈掛神鬼都害怕,劈掛參八極英雄莫嘆及。 -

∴ 降龍伏虎逞剛強,手打起落人難防;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腳蹬。 -

∴ 千金難買一哆嗦 -

∴ 武醫結合 強身修禪 -

拳為先鋒,腿是主帥。-

∴ 上批咽喉,下打陰,中打兩肋並當心,去如棉,回如鋼!高了架,低了扒,中糾捶,難招家! -

∴ 一力壓九技,好腿不過腰,高腿就上頭-

∴ 鬆柔纏絲(裹)話太極 -

∴ 霧氣龍虎頭頂懸,出手一勢打不完。 -

∴ 外順得力,折疊得勢,內和得氣。 -

∴ 精以神聚,神以氣會。 -

∴ 起也打,落也打。 -

∴ 拳不空發,手不空回。 -

∴ 眼明手快,有勝無敗。 -

∴ 步法靈,閃躲行。 -

∴ 足來提膝,人退加踢。 -

∴ 武術皆相通,千拳歸一路。 -

∴ 練死練活始有功,欲巧須從拙練入。 -

∴ 武術之魂並非肉體的不敗,而是精神的不倒。 -

∴ 身腰一動手腳隨,應將兩手並一腿。 -

∴ 靜運無慌,沿路纏綿。 -

∴ 任其勇猛氣總偏,此有彼無是天然。 -

∴ 指撮一點,拳打一片,出拳如射箭。 -

∴ 千招會不如一招熟。 -

∴ 藝如明鏡澄萬里,德似菩提滿樹香 -

∴ 修德不修道,空被日煎熬; 修道不修德,必定要著魔。 -

∴ 四兩撥千斤,觸手驚彈,放人倒地不傷人 -

∴ 拳不收手賴身腰,力能復始循圓周。 -

∴ 拳要勝人圈中贏,圈外起力不擊人。 -

∴ 思悟不諳元中巧,另尋源頭哪得醒。 -

∴ 拳必先練消力技,否則一生碰運氣。 -

∴ 目中有敵始出拳,意中有敵方動腳。 -

∴ 力一說避,二說封,三始擊發定防攻。 -

∴ 無武不立,無文不傳。 -

∴ 睡不厭縮,覺不厭伸。 -

∴ 不固執以求氣,不著意以用力。 -

∴ 文中之治作禮樂,武中之花法實法。 -

∴ 學時有定式,用時無定法,法中有法,法外有法,無法之法,方為妙法。 -

∴ 法天象形取其意,練式務精不求博。 -

∴ 出手論准不論捶,十捶不換一指位。 -

∴ 莫用高難擋小敵,切記小技消大力。 -

∴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

∴ 兩唇要相合,封之氣力多。 -

∴ 習伏眾神莫狂語,得泉更須護源頭。 -

∴ 咬牙斷筋有助拳狠。 -

∴ 能勝在於進步占勢,不敗在於退步避鋒。 -

∴ 攻其必救。 -

∴ 打手知人,打拳知己。 -

∴ 學無先後,能者為師。 -

∴ 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 -

∴ 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

∴ 自古習拳知兵法,不知兵法枉練拳。 -

∴ 拳不在形而在勢,勢不在力力在變。 -

∴ 一打膽,二打眼,三打功力,四打閃。 -

∴ 拳勢強弱在平衡,狠練弱勢稱內行。 -

∴ 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

∴ 品酒同色不同度,練拳同式不同用。 -

∴ 明師練拳重內腑,切莫肢支滿天舞。 -

∴ 不壓不中用,不活不靈通。 -

∴ 練武恆為貴,技藝賴深思。 -

∴ 鶴頂似鑽,骨棱如箭。 -

∴ 掌心力從足心印。 -

∴ 進時擦地皮,退時先提膝。 -

∴ 進時低,退時高。 -

∴ 十腿不如一膝。 -

∴ 一力降十會。 -

∴ 眼似流星,手如電,身似蛇行,腿如鑽。 -

∴ 有意莫帶形,帶行必不贏。 -

∴ 巧拿不如拙打。 -

∴ 武術之為道乃陰陽也,武術之為功,非氣之學無以獲上乘之功法。 -

∴ 引手臂拳換身靠,白鶴亮翅貫雙肩。 -

∴ 知寬窄老嫩,會閃戰騰挪。 -

∴ 有錢難買“機靈顫”。 -

∴ 上保咽喉下保腎,左右兩肋加中心。 -

∴ 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熟。 -

∴ 要知拳精髓,首由站樁起。 -

∴ 千旋萬轉不如一站。 -

一打膽,再打眼,三打身法,四打閃。-

∴ 法不傳六耳。 -

∴ 真傳一張紙(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

∴ 寧教十手,不教一口(不教一步)。 -

∴ 寧給千兩金,不傳一口春。 -

∴ 臨們三不顧,放膽即成功。 -

∴ 大破硬進無遮攔。 -

∴ 大道至簡。 -

∴ 拳打一連氣,內要提,外要隨,起要橫,落要順。 -

∴ 拳架雖具趨避勢,有巧無神不算功。 -

∴ 拳如流星臂似鞭,腰走龍蛇眼似電。 -

∴ 拳打眨眼功夫。 -

∴ 拳打卧牛之地。 -

∴ 拳打陰陽兩面防。 -

∴ 出手沒有蜷(回)手快。 -

∴ 出手如閃電,回手如火燎。 -

∴ 發力一聲喊,強敵不倒也半癱。 -

∴ 閃如清風,跺如抽鞘。 -

∴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 -

∴ 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 -

∴ 打拳容易走步難。 -
練武口訣
∴ 手起撩陰,腳起望膝,膝起望懷,肘發護心。 -

∴ 拳無透意不中用。 -

∴ 手不過臉擊無用。 -

∴ 中節不明,四梢發空。 -

∴ 出手不過肩,掌指齊眉間。 -

∴ 起腿半身空。 -

∴ 踢腿不過膝。 -

∴ 臨陣須提防,小心沒大差。 -

∴ 疾、疾、疾,快打遲。 -

∴ 捶把尚一氣,兩氣不打人。 -

∴ 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若用腿打人,全靠連環腿。 -

∴ 手到腳不到,打到也無效。 -

∴ 兩手不離懷,神鬼難進來。 -

∴ 賓主分明中道皇皇 -

∴ 靜如處子動若江河 -

∴ 神以知來智以藏往 -

∴ 虛實兼到忽見忽藏 -

∴ 打拳不踢腿是個冒失鬼。 -

∴ 打拳不練腰終究藝不高。 -

∴ 練武不怕苦,練功不放鬆。 -

∴ 無氣不是功,無功不是拳,朝夕勤習練,內外緊相連。 -

∴ 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 -

∴ 拳無丹田功,終身一場空。 -

∴ 練功不站樁,等於瞎晃盪。 -

∴ 拳為功苗,功為拳本。-

猜你喜歡

1. 武術基本功

2. 關於武術的諺語

3. 如何練習武術基本功

4. 有關武術的諺語

5. 有關武術的諺語

6. 武術諺語

7. 關於武術的詞語

『肆』 各位武術喜愛者,請問有沒有一些書是專門介紹各種武術的

其實真正的古傳拳譜不多 很多都在文革時毀掉了

少林寺的都在1928年被大火給燒了 少林現在最有權威被大家廣泛研究的古譜 我建議你看一下「少林拳經拳法備要」 這本書上可以看到古代拳術和現代的拳術區別是很大的
古代武術注重技擊實戰同時更注重養生 而現在的多是以動作開合比較大的競技表演拳術 騰空動作、花動作多 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觀賞性很強 雖說這種功夫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自身素質 但這種功夫體力透支嚴重 給身體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一般人練到三十歲左右時 身體素質就會很快下降 這種少林功夫 是近代多元素的產物 並不同於少林傳統功夫

傳統少林功夫是以養生、技擊於一體的功夫 沒有花架子 可以一直練到老 對人的身體心裡都有相當的好處 由於講究身體內在的修養 和注重內氣的調理運行 一般少林傳統功夫高手四十到五十歲可以達到功夫的巔峰 而後功夫會伴隨終生

現在的武術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現在很多人以及武校包括文明世界的武術勝地少林寺,為了追求表演、美觀,很多都把「武術」變成了「舞術」,失去了武術的本意,都變味兒了。而近些年的武術發展,真正的傳統武術在很大程度上也並沒得到發展,都是傾向了武術表演,其動作表現為:架勢拉的很開「大開大合」,「擺造型、亮架子多」而且都是死架子,更追求於競技性、表演性。而現在的武校,也都要求學生學習國家規定的武術套路,而這些套路普遍沒有多大的實用性,很多人把這種表演套路誤認為是傳統功夫,也自然就不認同傳統功夫具備多大的實戰性。

現以少林傳統功夫和少林表演「舞術」為例,提一下自己的看法:
少林拳傳統拳的架子都是活架子,少林拳傳統拳要求「精、小、軟、綿、巧」。

少林傳統拳譜要求的「綿」有綿延不斷之意,無定勢、無始、無終之意。功夫到了一定境界也就無從套路可言,是有形向無形這一境界的轉變,隨機而動,隨意而發。也就達到了出手無手的境界,拳譜雲:「擊敵無影滾身起,見形出身不為能;出手無手拳法連,見手之術不為高」
武術中剛不等於快,柔更不等於慢,他們不是一個概念。剛猛之術皆為下乘,外柔內剛,出手不見手,勁力順達才是上乘。很多功夫,動作之間的過渡越慢越吃功夫,越容易懂勁,對養生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骨突之術只會給人帶來病痛,不利於人的健康,柔拳同樣可以快練,也就能達到武術上乘,出手無手的境界。慢練練功,快了練輕靈,但不是僵力,更不是蠻力,亦非剛猛之術
其中的「小」指的就是少林的上乘功夫都是小架子,馬步都是小馬步,與肩同寬,弓步也是小弓步,要求大腿夾緊,提襠,沒有大開大合的動作,弓步的後腿並不是蹬得很直,始終都像彈簧一樣,留有餘地。丁步也是小丁步,前後兩腿幾乎是貼在一起,一前一後,一虛一實,忽前忽後,忽左忽右,似剛非剛,似實而虛。

傳統少林拳「滾出滾入」,出拳時先滾身再滾拳。拳譜雲:「發勁滾出亦滾入,彈勁為輔沾身發」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少林拳譜雲:「不曲不直吞吐合」要求拳發出去不可過直,兩腿也是有一定的餘力,不是死力,就像彈簧一樣,過直則為死力,也就無從後力可言。少林拳譜雲:「腿走雞路頭比猿,身若蛟龍意在天;閭尾中正神貫頂,虛實圓活上下連;藏定千斤有餘力,借力還打瞬息間;」凡是一手出則另一手多護於胸部或肩側,而不是像少林武僧表演團練的功夫那樣放在腰側,那樣前胸則開,給人擊打的范圍也大,也失去了少林拳中「小」的意義,因為它不是表演的把戲,即便是放在腰附近也是放在腰前靠上,或是略低,但手要向上翹,成爪狀,有向上滾穿之意或者說是手而不是拳 ,是空拳而非實拳,這樣練出來才是真功夫,動作才能靈活自然,但也最難練。

拳譜雲:「肌肉不松,出拳不沖」。拳握的過緊,肌肉則僵緊,氣血則不易貫通,出拳也自然不會靈活。拳在沒有打到目標之前是似握非握的

整個身體用力七分在腿,三分在拳;四分攻力,六分回力
少林拳出手若為拳,回手若鉤爪,也說明少林傳統拳是不尚花架的,但不是現在很多影視上展示的表演功夫。

傳統武術中要求含胸拔背,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內氣自然順達下沉,下盤自然穩固
而現在很多武校都挺胸,雙拳放在腰側,好像挺有氣勢,卻不知犯了武術中的大忌

少林傳統功夫與少林武僧團的表演功夫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拳是完全從實戰出發的,練的時候怎樣實戰也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或者說與套路是相同的。但表演拳不是,比如有些拳法就要求弓步兩腳的前後寬度大於肩,左右寬度與肩寬,但這樣就會不靈活

傳統少林拳中弓步要求,前後腳距離是兩腳半,如果前後畫一條直線,前腳跟壓主線左側,右腳尖壓在線的右側。如左弓步,應是兩腳尖向右前方,基本平行。並要五趾抓地,提擋收腹,腳底生根,頭正身直。以腰腹發力為主。一點不誇張的說,我曾經見過少林高手練習弓步前行時,由於腳上和腿上的功力很大能夠把地面抓出吱吱的響聲來,我也曾照著他的方法練習了很久,功夫雖有長進,但始終也不如意,和真正的高手比差的太遠
比如弓步推掌,在少林拳里並不是正直的向前推掌,因為這樣腳下的根基就不是很牢,容易被對方所制。少林傳統拳要求向斜上方發力,用丹田向前頂,即使對方的力量比我大,正確的發力也可以把對方打倒
少林拳在練功時胯是合的,不是開的。練弓步時後腿要向內略扣,以左弓步為例,右腳尖應內扣向右斜前方,這樣就能起到合胯護襠的效果,太開了就沒有這個意義了。
而現在少林寺武僧表演團為了追求美觀,練的多為直胳膊直腿的那種,根本不符合少林古樸的要求,很多人也把這當成了真正的少林功夫
少林表演拳內在的力量體現很少。太多的動作過於機械話,捉猛之力太多,不夠靈活,沒有以身法去貫穿,百節不相隨,忽略了腰力在武術中的重要性

古傳少林拳有的動作 看著好像很柔,但即便是柔也是柔里有剛,是身體的整力,不只是四肢那點力量。
很多表演功夫過多的追求競技性、表演性,體力透支嚴重,缺乏內在的修煉,也自然會給身體帶來病痛。極限運動對身體並不好,也不是古人對養生的要求,就其防身來說,也並非很適用。按少林醫學來講氣血是雙行的,二者不可分,氣跟不上血,就會產生氣滯,人就要得病,最初表現會產生關節不利。血為氣之盾,當我們運動的強度過於透支時,很容易產生氣滯,可以表現為劇烈運動的地方發麻,甚至輕微的顫抖,由內到外,當年陳式太極拳名家「~~」大師在一次澳大利亞表演,一個振臂動作,使得氣滯肩關節,造成關節不靈便、僵硬,回國後專程到少林寺下院三皇寨找到「釋德建」禪師才把病醫好。所以一些競技運動很多對我們的健康並不完全有利。真正的傳統少林功夫輕技擊重養生、武身善念,講求實用,不追求花架子,與競技武術有很大的區別,身體強度是逐步的加上去的,更注重內在的修養,少林禪學、禪武、禪醫是有機的整體,不可分,是歷代高僧所追求的無上法門。但競技武術出成績快,同時也給身體帶來了隱患......
由於現在武術形式,和一些人的誤區,現今真正掌握少林傳統功夫精髓的人也是屈指可數,傳統少林功夫也正在面臨失傳的危險.....

少林妙興大師雲:
硬功法較軟功為多,完全用陽剛之勁,練習之法,亦較軟功為簡單,且不必皆有成法 ,成功易而收效速,故習者獨眾。然習硬功易傷身,不利氣血運行,老易傷殘。故習硬功者,須知內功調息之法、氣血運行之理、陰陽變換之術,內外合一,方能技有大成,化解勞疾之患。
軟功、內功乃禪門之上乘,是禪非拳矣,遠非硬功、外功可比也。其力粘滾渾厚,外柔內剛;身形飄忽似楊柳翻擺,周身相隨;上下起落如海中波浪,身形在於一縮一伸、一收一放;其手如流星一劃及過,亦似風、似雲變幻莫測;步法似醉漢捉摸不定,無形無式如奔流不息之泉水;禪門之功在其心,行於性。初未若軟功之罕見於世也。

此拳訣 是本人根據一些古拳譜 自己創編的 希望大家給予指點

拳如流星眼似電,腰如蛇行步賽粘;

腿走雞路頭比猿,身若蛟龍意在天;

閭尾中正神貫頂,虛實圓活上下連;

藏定千斤有餘力,借力還打瞬息間;

巧破重拳力在後,剛柔相繼勁回環;

拳術皆以身法先,運功之中腰貫穿;

動作緊湊無脫節,百節相隨身連貫;

剛在彼前柔在後,撂擠撩挎封崩纏;

以閃為進巧避化, 克敵制勝俄頃間;

發勁滾出亦滾入,彈勁為輔沾身發;

擊敵無影滾身起,見形出身不為能;

出手無手拳法連,見手之術不為高;

進低退高招術緊,變幻莫測敵難防;

收放進退和起落,一氣合成拳中藏;

拳打一線路不偏,不曲不直吞吐合;

朴實無華重技擊,立足實戰拳精悍;

靜如春水無波痕,動若翻江亦倒海;

餓虎撲食吞山河,落步如同生根須;

重如泰山輕如毛,守如處女犯若虎;

禪武合一為上乘, 內外相統形神備;

氣運周身通百節,丹田而出達四梢;

手足彈處氣先到,血為氣盾威力雄;

內在精神氣力功, 練就氣固神內斂;

外看手眼身法步, 滿身輕靈頭頂懸;

硬功練得碎頑石, 柔術引掛固千鈞;

輕身上騰攀崖走, 急跑如飛一陣風;

卧牛之地展身手,精敏朴實少林拳;

翁幼皆習拳不息,禪宗絕技萬載傳.
武術從實戰中走來原本都是很實用的武技,是融合健身、防身、適用於一體的,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由於元朝和清朝兩個朝代,政府對民間武術進行了嚴厲的控制以及文革的破除四舊,使得眾多中國的優秀傳統功夫失傳或是傳人很少,或是有傳人,很多也是遠不如前輩的水平,我國著名的武術家自然門傳人萬籟聲老先生曾經說過「我與杜師(杜心五)的功夫相比,尚不如其九牛之一毛而,可見武術承替之難」,雖然此話有些誇張,但也在情理之中。新中國成立後為發展體育運動重新使武術有了活力,後來為了適應競技比賽的需要而去掉了武術中真正實用的招數,而有了競技武術。
競技武術又分為「套路表演」和「擂台散打」 現在很多人把套路表演認為就是傳統武術,其實這是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無知。現在的武術競技套路,不屬於傳統武術的范疇,如果形象一點不應該叫它「武術套路」應該叫「舞術套路」或叫「武術體操」表現為:動作大開大合,過於誇張,騰空動作多,消耗體力大,基本上沒有實戰的作用。而競技武術散打是有規則限制、絕對不許擊要害、化劍為犁的交手對抗的搏擊體育運動,也可以說是一種文明的打鬥,更不屬於傳統武術的范疇。
傳統武術多為擊人要害,使人致傷、致殘、取人性命,沒有規則限制,是無數武術前輩在實戰中總結的經驗,是最切合街頭實戰的打法(當然,這只是傳統武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並不是與人交手便要使其致傷、致殘、致死,這是因情況而定的。當然練武術更重要的是修「德,對此就不闡述了)。
真正的傳統武術是輕技擊重養生、武身善念,講究實用,反對花架子,不拘於形式的束縛,武術達到一定的境界,也就無套路可言,套路只是武術的一種鍛煉手段。傳統武術套路與競技武術套路有很大的區別,身體強度是逐步的加上去的,更注重內在的修養。
許多人熱衷於探討泰拳與散打,或跆拳道與空手道哪個更厲害,是忘記在什麼規則下交手的前提,我們可以把泰拳理解為規則限制更少的、適合職業運動員參加的搏擊運動。

制定競技規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參賽運動員的安全、公平公正的、最大限度的發揮運動員的技術、體現體育運動的特點。不同規則的武道類運動項目之間的交手,背離了體育競賽的公平、公正、安全的起碼准則。

我可以給大家舉個真實的事例,那還是我在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有個省里的散打冠軍剛打完比賽,有很多記者在采訪他,也有很多圍觀的人在旁邊看。這時有個當地的痞子也過來與其交流,在這個散打冠軍一點防範意識都沒有的前提下,這個痞子突然向散打冠軍臉上吐了口吐沫,緊接著就是一個撩陰腳而後撒腿便跑,轉眼間這個痞子就消失在人群中不見了,而這個散打冠軍卻蹲在地上許久才站起來。在擂台上由於限制打法不可以打要害,所以運動員對要害部位的防守意識都很淡,所以擂台的打法和街頭的實戰還是差距很遠的。
拿跆拳道來說,也是和武術一樣,原本都是很適用的,被稱為武道,後來為了擂台競技的需要,去掉了本身一些真正適用狠毒的打法,而產生了大家所看到的競技跆拳道,或稱武道運動,跆拳道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武術,有說與中國的少林武術有關,也有說受日本空手道影響,據古籍中搜尋摘句,引經據典,從文物、古代壁畫中,發現跆拳道起源於朝鮮的三國時代,甚至最早可追訴到原始社會的徒手搏鬥。在朝鮮古典籍中沒有跆拳道一詞,各種徒手技擊的名稱是手搏、跆肩、角抵、唐手等,也說明跆拳道的產生、發展、演變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歲月。

防身時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如公文包、手機砸對方頭部,用鑰匙夾在指縫中揮擊,迅速解下腰帶向其頭頸猛抽等等,以增加殺傷力。拳擊運動員打架沒有必要帶上拳套,跆拳道運動員防身也沒有必要光著腳進攻,應抓住寶貴時機運用身體的各關節部位為武器,向其要害部位猛擊,而這些是競技武術所學不到的。
比如在堅硬易滑狹窄的地面上搏鬥,跆拳道的踢法下劈、騰空後旋踢、旋風腿、雙飛踢、高橫踢應避免使用,可能因為使用這類踢法而摔傷,反被對手所制。而且暴徒的身體姿勢很少會以賽場中對手的姿勢而出現,其動作毫無規律。

防身術的踢法高度一般不過心窩,進攻對手襠部、膝關節、脛骨、腹部、兩肋這些部位。橫踢這個技術對打開髖關節、速轉支撐腳、身體平衡要求很高,但橫踢除了進攻柔軟的部位如軟肋、腹部以外實際格鬥中用處不大,因為容易踢中對方堅硬部位,反而是自己腳背骨骼受傷。因此世界所有格鬥術的踢法一般為前踢、後踢、側踹、正蹬這四種。

競技武術容易普及,適合年輕人練,實用性強,可以很快出成績,特別是在中華武術很快走向國際體壇的今天,競技武術易於實行標准化,規范化管理,使正在探討的武術技能實施段位制管理成為可能。但競技武術文化積淀不足,缺少了武術內在的修習,正像其他很多項目一樣,過渡的體力透支和傷痛易給身體帶來隱患。

傳統武術不僅僅是一個體育項目,更不是單純的技擊,它是一門大學問,它集傳統文化思想於一身,集成百家之學術,擁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是世界的文化遺產,應該呼籲人們對它的重視,去挖掘、整理、保護、發揚,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武術的真諦是什麼。當然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更是相輔相成的。

這是我在06年看到一篇跆拳道的文章有感而寫下了此文

參考資料: http://kanba.youku.com/bar_bar/barid_D2NQOg5hVWMIOQ==_scid_2052

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cn/wangyong997

少林《拳經拳法備要》

『伍』 武術的靈魂是什麼

中國武術的優勢(靈魂的依附): 中國歷來有練武的文化氛圍 中國人的堅韌,包容的性格特點; 頑強拼搏,永不服輸的精神; 加之勤奮,善於思考,動腦,也就是智慧加刻苦。 武德——武術的靈魂 「武德」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里的「武」,指的是軍事。由於軍事與武術是同根共源,交叉發展的,後來武術也就將「武德」納為已有了。 我國人民歷來祟禮敬德。古人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因此,武術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讓它指引武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一直置優秀的品德於首要地位,讓它成為武術的靈魂;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當作評價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標准,激勵習武人士:一直用優秀的品德為有力的武器,鞭撻武林中的不良風氣與敗類。 武林人士深知,武藝是受人們的思想主司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確的地方,完全決定於思想。所謂「心正則拳正,心歪則拳偏」(拳諺)。執此之論,他們力主擇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惡的人,有如《拳經.拳法備要》說的:「賢良秘授救危困,邪亡休傳害眾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訣也再三強調:「忠誠善良傳衣缽」「少林真武技,莫傳惡歹人。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之前必須學習、培養高尚的品德:「練武先練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拳先習德。」(拳諺) 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的過程中,始終要將培養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技雙修,正象拳諺說的:「練武要修德,練功要按轍。」否則,「練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拳諺),那便與武術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為了培養高尚的品德,各個門派均制定了若干條律,要求門徒嚴格遵守。如少林有「練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誇,三忌躁急,四忌太過,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訟棍,八忌假正,九忌輕師,十忌欺小。 各門各派都認定:「功夫有限,仁者無敵。」(拳諺)因而對於練就了一定武藝的人,遇到什到沖突的時候,要求他們首先充分發揮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行,再施展武藝,制服對方,而不應單憑武力,先發制人,所謂「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拳諺)。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許他們的,輕則加以責備,重則逐出師門,更重則予以嚴懲。少林即嚴正宣告:「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之徒!」並諄諄告誡武僧:「功成之後莫輕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從來不從純武藝的角度去看待武術,而總是將武術與品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無德無拳」(拳諺),堅持「文以評心,武以評德」(拳諺)。 那麼,武德包括了哪些內容呢?主要的是: 1、忠於國家民族 忠於國家民族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歷代的仁人志士均視「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國憂」。在武林人士身上,這一優秀傳統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如少林寺有歌訣道:「罰懲惡歹忠國家,永為民族功績創。」「洪門」昭告成員;「吾宗之練習此術(指洪家拳),乃有愛國思想存於其間。誠肯筋骨廢弛,不能報國:東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練筋骨,留以有待。」許多武林人士都是這樣,象反秦復楚的項羽,抗擊匈奴的李廣,抗擊金兵的岳飛,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關天培,以及「滅洋」的義和團眾,均出身於武林,是武林愛國愛族的傑出英雄。 2、仗義濟民 中華民族的另一優良傳統,是仗義濟民。 陳子昂指出:「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百姓)。」范仲淹有名言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孔子強調:「君子喻於義。」墨子認定:「萬事莫貴於義。」這些名言,正是其顯示。武林也有類似的話語,如《少林歌訣》的「永為百姓解困苦,普度眾生扶危困」「懲制惡霸和歹徒,解救黎民濟良善。」唐人說的「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在武林人士中,實踐了這一點的為數不少。宋朝武陵農民鍾相宣布:「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為此,他領導農民起義,國號「楚」。「邊兵」出身的李白成也以給百姓「均田免糧」為口號,發動了起義,推翻了明朝。至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者,更是所在多有。 3、勇敢犧牲 如果說我國人民素來具有勇敢的精神、犧牲的精神,那麼軍隊將土便更是如此。「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馬革裹屍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這些即是他們的信條。武術與軍事一樣是勇敢者的事業,特別需要犧牲精神,因而武林人土也崇尚勇敢、犧牲。拳諺便說「一膽,二力,三功夫」,「一練膽,二練眼,三練力氣四練閃」,將「膽」(勇敢)放在首位。他們既不畏懼凶惡的侵略者,也不畏懼殘暴的統治者;既不畏懼惡霸地痞,也不畏懼土匪強盜。當遇到欺壓人民之徒時,他們便會如同戰國的劍客聶政似的「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聶政直人,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當跟敵人搏鬥時,他們便會如同王薄等人似的沖向前去: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稍侵天半,輪刀耀金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4、誠信謙讓 《中庸》有言:「誠者,……聖人也。」孔子主張「言必信」,古諺雲:「謙受益,滿招損。」由此可見,我國人民對誠信謙讓的高度重視。武林人士同樣十分講究這些。司馬遷即曾大力肯定游俠:「其言必信」,「已諾必誠」,「既已存亡(使將亡者得存),死生(使將死者得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對於武林人士來說,「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理不明,延名師;路不清,訪良友。」(拳諺)相沿成風。拳諺還告誡人們:「天外還有天,一滿即招損。」拳諺甚至說「一招即為師」。拳諺又力主讓人:「讓人一掌理不虧。」《萇氏武技書》也說:「凡是恭敬謙虛,不與人爭,方是正人君子。」少林派則倡導:「寧可受人打,決不先打人。」「絕技只對暴客施,若逢良善莫出把。」 5、勤奮艱苦 凡是到少林寺參觀的人,看了練功堂(千佛殿)里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幾寸深,無不為他們的勤奮、艱苦的練功精神所感動,無不衷心地嘖嘖贊嘆。的確,少林武功之所以出類拔萃、名揚天下,完全是由於代代武僧的勤奮、艱苦的練習。他們的歌訣也展示了這一點:「七十二藝須苦練,春夏秋冬不休閑;每天練習數百遍,持恆定然成好漢。」其他門派的情況同樣如此,所以拳諺說:「要想武藝好,從小練到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這也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的體現。「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艱難竭蹶,玉女於成。」這類話語都凝結著我國人民的美德。 上述五點,是武德的基本內涵。當然,武德還表現於其他方面,這里便不贅述了。 研究武德,對於今天很有現實意義。一方面,可以幫助傳授學習武術的人們,另一方面還可以供其他人借鑒。

『陸』 傳統武術的文化結構概述

中國 武術 是中國 傳統 文化 的重要一環,是我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用以鍛煉身體和自衛的一種 方法 。下面是我專門為您整理好的:傳統武術的文化結構概述。

傳統武術的文化結構概述

綿延五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其豐富、瑰麗和獨具特色輝耀於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並發展起來的中華傳統武術,折射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武術積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載量和一以貫之的文化命脈,芸芸民眾歷來高度的價值認同和自覺實踐,從而使武術在淪桑歲月中蘊藏了許多厚實的靈魂,並由此成為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支奇葩。武術的文化結構和 思維方式 是武術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科學把握和深入理解武術的文化結構和思維方式,對挖掘武術文化內涵和精髓,進一步弘揚武術文化的魅力,提升武術文化的品質,進而提高武術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武術的自信心,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傳統武術的文化結構概述一

傳統武術的文化思維方式是武術的文化結構的重要內容之一,深入理解武術的文化思維方式必須首先科學把握傳統武術的文化結構和基本內涵。?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埋、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因此,文化的內部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態文化。傳統武術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全息影像”,有著自身的內涵,可作為一種文化樣式。因此,按“文化層次”之說,可把傳統武術文化結構分為:拳種、套路、器械功法、外在活動形式等的外顯層(物質層);師徒傳承、師門規范等的中間層(制度層)和所反映出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的內隱層(精神層)。三個層次,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逐步升華,綜合構成傳統武術的文化體系。外顯層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武術文化事物,是武術文化的載體和基礎;內隱層是武術文化的積淀和升華,是核心;中間層是武術文化外顯到內隱轉化的橋梁。三個層次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

1.1 外顯層:“舞對合彀”的武技之道

套路、格鬥及功法練習是傳統武術最顯著的活動特徵之一。“舞對合彀”的打練結合,是傳統武術的最基本活動樣式。“舞對”指兩種有機的習武形式:套路單練為“舞”,兩兩相當的相互格打為“對”;“彀”指決竅。“舞對合彀”要求套路單練當與雙方的技擊訓練相互為用。個人的套路單練並非徒炫人目的“造型藝術”,於是需要習武者在了解技法意義基礎上的“練時無人似有人”;“兩兩相當”的對練,要求通過預設性的格打技法來強化對“用”的體會;而作為臨陣實用的散手,則是“敵我關系”及武術技擊價值的直接顯示。因此,以勢勢相承的套路作為習武入門之法,繼而拆招、散打並兼習各類功夫,由此組成了傳統武術的基本活動樣式和技術發展的基本內容,從中深刻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技進乎道”的旨趣特徵。

“舞對合彀”的武技之道的含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陰陽之變。對於傳統武術,渾然無跡、有感皆應既是中華武技之道的生動體現,又是陰陽互濟的契合結果。明陰陽之變是“技進乎道”的習武原則。傳統武術中的陰陽互濟觀反映了中國文化對於世界萬物最佳存在方式的基本認識,其中寓含了“道”的法則與精神。另一方面是“柔弱勝剛強。”傳統武術理論認為,只有“四兩撥千斤”式的隨機而發,方是傳統武學中特有的臻美境界與技術精髓。再一方面是習武者個人品質在某種意義上比身體條件更重要。只要具備了應有的意志品質加上訓練得法也就能彌補身體條件的不足,那怕身體有一點傷殘,照樣能練出驚人的功夫,這就是傳統武術中一再強調的“苦恆出高手” 。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在傳統武術中得到了最生動的閃現。

“舞對合彀”的武技之道是傳統武術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思考,也是一個東方智慧的文化成果。這種神明之境的“武技之道”,長期以來一直激勵著習武者的熱情,在實踐中不斷去營造武技藝術的自由王國。另一方面,傳統武術在整個“行之維艱”的具體過程中,它那注重“格物致知”的實踐理性,強調堅忍不撥的意志品質,講究陰陽互變的技擊思想,鍾情動作形式與藝術境界相統一的審美旨趣和追求內外兼修的習武原則等,都從一個側面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雋永魅力。?

1.2 中間層:“擇徒拜師”的傳承方式

一方面,擇徒,是傳統武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歷史上,各家拳種門派無一不把傳人的選擇當否,視為本門拳種是否能夠傳承繁盛的第一關鍵。盡管也有對求藝者身體條件方面的要求,但最終關注的是包括意志品質在內的道德狀況。“學拳宜以德行為先”已成為整個習武群體的普道認識,由此形成了入室傳薪的擇徒樣式。另一方面,作為傳承載體中的“師”,在整個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傳統社會中,一切以實踐 經驗 為特徵的百工諸藝的衍流,往往是通過掌握著豐富實踐經驗知識的師輩對後繼者的傳帶,其中包括武術。然而,傳統武術在對“徒”提出了種種要求外,也對為“師”者提出了相應的責任與規范:既要有拳理功夫上的真技實藝,同時也需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這是每一位被尊為師者賴以建立個人威信和地位,並能對本拳門產生強大凝聚力的兩個必要條件。

師徒傳承在傳統武術的生命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脈搏跳動,這就是對它文化價值的歷史肯定。當今,師徒傳承對武術的發展仍具有積極的意義,既有利於拳種技藝的經驗積累和技術發展,又具有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產生群體凝聚的價值。

1.3 內隱層:“道德本位”的人格塑造

中國的文化傳統素來視道德為根本,傳統武術,同樣奏鳴著中國文化的主旋律。作為內隱文化的武德,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歷史積流,也是構成中華武術文化的一節重要環鏈。傳統武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習武群體中有著各自的具體內容,但其主體精神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作為習武者的行為規范,從本質上講,即是提出的一個如何做人的價值尺度。這個尺度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是有著明顯的內在多重結構形成的一張反映廣大習武群落的道德倫理之網,這張道德之網大致由武德倫理規范、習武中的意志品質和體現為鄉土文化的俠義精神三部分所組成。武德倫理規范是傳統社會一般道德倫理在習武群體的投射,其核心內容是孝悌、敬誠;意志品質在傳統武術中強調的是習武者通過體膚磨礪而達到的人格完善,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俠義精神是指習武者以武技為手段,以道義為規范,在社會活動中顯示自我價值的一種自覺心理狀態,其具體內容主要表現在對習武者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對本人的秉性修養兩個方面。

傳統武術有兩個文化向度:一是習武者在技藝上的不斷提高,二是在自我道德上的逐步完善。在傳統武德的結構中,武德倫理規范是武德的基礎,意志品質是武德的實踐磨礪,而集中體現了習武者理想價值的俠義精神,則是傳統武德中流光溢彩的無限風光。千百年來,它綻開“武”的橫空浩氣,滲入廣大民眾的心靈,成為人們判斷事物的某種價值尺度,也是為習武者所設計的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境界。

傳統武術的文化結構概述二、 傳統武術的文化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傳統武術文化核心結構中的重要內容。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曾經說過:“文化應該包括人們行為和思維兩個主要方面,如果千姿百態的傳統武術技藝、功法好比視野中的浪花驚濤,那麼這一文化結構中,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思維方式則宛如海水深處的暗涌,從中顯示出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思維偏向。”因此,基於傳統武術的文化結構,挖掘武術的文化思維方式,對進一步弘揚武術文化的精髓,再現民族智慧,具有重要意義。總體看,傳統武術的文化思維方式主要有下列四種。

2.1 樸素的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方法,陰陽互補、天人合一則是其中的根本觀念。中國傳統中所謂的“道”,離開了陰陽,也就成了一個混沌的存在。因此,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有關萬物生存變化的關聯點,與太極、四向、五行、八卦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們的這個民族、這個世界總的理論。

傳統武術文化的塔尖上同樣閃爍著這一智慧的光芒,可以說,明陰陽之變,求內外合一,是傳統武術以及天地精神的一個基本道屬所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觀作為一種概括性的辯證思維方式,是用對立項的矛盾形式來概括出事物的特徵,以便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這種陰陽觀被引入傳統武術理論後,隨之衍生出了諸如形神、內外、動靜、剛柔、虛實、開闔、起落、攻防等一系列自己所具有的文化范疇。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在我國的傳統拳理中沒有了這些概念范疇,那麼傳統武術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的理論體系,就無法加以理解。傳統武術的文化魅力也就會大大遜色。

中國傳統武術中陰陽范疇的內容比較多,其中拳種將陰陽理論推演得更加淋漓盡致。中國傳統拳種無論哪一派別,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非常強調剛柔相濟的重要性。認為“剛不能久,柔不能守,純剛純柔都不是上乘功夫”。不同的拳種雖然練法不同,但訓練的最終目的都是達到剛柔相濟。求得剛柔相濟,是傳統武術的根本要求。由於剛體現為一種強猛的、外在的運動特質,所以屬陽;柔體現為一種恬靜的,內在的運動特性,所以屬陰。傳統武術理論中要求明陰陽,事實在許多地方就是指剛柔,所謂陰陽相濟也就是剛柔相濟。剛柔相濟集中體現了我國傳統武術樸素辨證的思維方式。一方面,從拳種訓練的實踐看,如以柔入手的 太極拳 ,要求首先要摧毀人們動作中原有的堅硬勁,使它化為柔軟。要“有心求軟”,“用意不用力”,全身松開,然後才能“無意成剛”,再到“剛柔相濟”;再如形意拳則是從剛入手,“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先練明勁,再練暗勁,最後是化勁。明勁是剛,暗勁是柔,化勁是剛柔相濟。另一方面,從剛柔相濟的內容上看,首先表現為一種兩兩相當的實際格鬥中體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剛柔相濟就是體現為凈力的發放,在凈力發放過程中,必須剛柔相濟,如果純用剛法,力布滿身,牽拉不力;如果純用柔法,則氣散不力,落點沒有歸著力。其次,從生理機能看,肌肉只有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強度以後,才能產生興奮,形成收縮,這種刺激,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刺激的強度越大,肌肉興奮性就越高,所募集到的運動單位就越多,因而,如果動作過分柔弱,必然導致缺乏足夠的刺激強度,肌肉的興奮性就不會出現,從而氣散不聚。

2.2 情感體驗的“意想”思維

意想,是我國古典美學理論中的重要范疇,也是傳統武術訓練中直接把握自我體物原則中的重要內容。傳統武術十分強調習武者在具體的訓練實踐中把握傳統武術理論中的要求和原則。“意想”在理論上又被稱異象,異指客體化了的主體情思,象是指主體化了的客體物象。作為內心世界的“意想”,一方面具有在線客觀事物形象的功能,因為任何客觀事物形象都是通過主體的思維方式、認識觀念體現出來的。另一方面,這種“意想”也可以產生出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事物的形象功能,這種沒有存在過的事物的形象,事實上就是一種符號化後的把握。

中國傳統武術歷來要求的就是到最後必須進入一種“拳無拳、意無意”的境界,這種以脫化神明為特徵的傳統武道是很難言說的。這種客觀存在就要求習武者必須在長期日積月累的不斷實踐中用心揣摩和感悟,方能有所把握。眾所周知,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漢字,大量帶有比興修飾手法的理論描述,同時也強化了傳統武術中的“意想思維”方式。在這種“意想思維”方式作用下,傳統武術就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意想訓練”,這種“意想訓練”是一個充滿了個人現有經驗和情感聯想的內心世界,在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太極拳家認為,習拳必須想其義,“心如夢,肝如劍……”這種對於人體五臟用了如夢、如劍、最靈便、快如風的不同要求,顯然不是一種對理論邏輯演繹以後的概括,而是訴諸於習武者內心自身的經驗感受。

通過內心對“意想”的體驗來感悟習武的要求,應該說是傳統武術中一個基本法則。清代乾隆年間《拳經拳法備要》中,聯繫到行役拳中描述“起時直龍升天,落入霹靂擊地,起無影,落無蹤……”這類帶有比興修辭手法的理論描述,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種審美意識,通過這種審美意識使得文字風姿綽約。但這種理論描述是意想性的,內容與內容之間並不具有邏輯性,這就導致習武者在對這種拳理進行理解時,不得不依靠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此時,“意想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意想訓練”從它的特徵來看,不是一種無端的冥思苦想,往往也藉助比賦、聯想、判斷、推導、自我預示等心理活動來作為訓練的方法路徑,從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的某種相似性或相近點出發,或對一事物的形象和本意引申,用另外一個事物去表徵,這樣就突破了事物之間的界限,形成一種主客觀高度融合以後產生的內在張力。應該說,以個人感悟為特徵的意想訓練,是傳統武術理論中充滿中國文化韻味的重要所在。意,在具有鮮明內向性思維的中國傳統武術中,具有難以磨滅的悠遠影響力。

2.3 經驗思維

強調實踐,注重行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所謂“道不可離”,就是指主體不能離開實踐,如果離開了實踐,就不是道了。在一些技藝性的傳統文化領域中,形的意義尤為重要。傳統武術的文化特性決定了武術的歷史延傳,主要不是通過對典籍文化的認識來進行的,也不是通過對典籍的閱讀理解進行的,關鍵在於實踐的體驗。習武者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中國武術中的傳統武德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由語言符號構成的觀念系統,要孝、要敬、要悌等等,要誠信、要講禮義廉恥等。另一個就是由具體行為體現的實踐程序,傳統武德不管在觀念上如何豐富高遠,它的根本宗旨就是對內在的人格塑造,這就決定了傳統武德從它形成的開始就是實踐,而非思辨,要完成武德的人格設計,也只能靠習武者本身對這一觀念理解基礎上的 社會實踐 。另外從技術提高上看,武術技術的提高同樣也是一個實踐體悟的過程,一部《中華武術史》從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歷代習武者在一種價值認同追求下,不斷建立、不斷 總結 、不斷積累的發展史,從這個過程中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求實務本、自強不自的文化精神。

以口傳心授為特點的傳統武術,奉行經驗哲學,師父的體驗可以講給徒弟聽,但他難以將嫻熟的技藝同時直接交付給徒弟,因為這種技藝是師父本人長期習練的結果,只能凝結在師父的個人經驗中,只能於師父之手,而不能達到徒弟之手。徒弟要把師父的經驗以及拳技水平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只能照法實例去做,而不可能通過其他途徑獲得。但從另一方面看,由於傳統的習武之道過於偏實踐體驗而忽視了理論上的論證、創造,因此使得積累了許多豐富的、閃爍著實踐理性之光的經驗,很少得到應有的系統整理和傳發,大多數是作為一種秘法心訣,或者五言格言。從而導致,對於一些妄語從從、多無邊際的妄談,只能採用經驗否定的方法。所以,缺乏理論深度的經驗,在實踐中又存在很大缺陷。

2.4 以類度類的類比思維

以類度類的類比思維特點,是通過並不存在的邏輯關系比賦推理,或者交感互滲,從一個已知對象的知識推演擴展到另外一個未知對象,這種思維方式給傳統武術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文化印痕。如,傳統的武術中,很多人吸收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五行學說,這種五行學說被滲入到武術中以後,不少拳種紛紛把這種東西強行分配到自己的技術動作上,從而使五行生剋無處不有。隨著五行學說的深入,相生相剋的理論被傳統武術引入,一些拳種也逐漸仿效,說什麼拳能克什麼拳。這方面,行役拳是一個代表。事實上,按照五行學說相生相剋理論類推出來的什麼拳克什麼拳,就是一種以類度類的類比思維結構。另外一個以類度類的典型事例就是功法練習。在功法練習中,這種以類度類的類比思維也清楚的反映出來。如點穴和輕功,大量的武俠小說,傳聞 故事 ,乃至於今天的影視媒體,都在渲染著這些東西。在今天的習武群體中,可能很少人會把這種點穴和輕功在實踐中加以練習,但是,在傳統武術文化上確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傳統武術功法的點穴,從它的文化源頭上看是由古代中醫學中的針灸而來的,應該說它源於中醫學中的針灸,在這里,針被類推為人的指。還有輕功中的縱躍術、踏壁等也都是類推出來的結果。但有些類比推理出來的功法練習缺乏必要的邏輯前提和因果關系,因此,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往往使一些理論描述走入了誤區。因此,這種練功方法只能是一張永遠無法兌現的練功處方。

傳統武術的根本旨意在於對習武者技術以及身與心的全麵塑造,由此構成了“目標-實踐-價值”這樣一個文化指向系統。其文化結構和文化思維方式是傳統武術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體現了武術文化的整體框架、豐富內涵,以及武術文化的思維智慧和品質。作為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它不只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身體活動范圍之內,必然帶著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價值觀,進入更為廣闊的社會空間,在人們的理解闡釋和實踐中實現著自己的生存與進化,它的基本精神,價值理念和思維智慧,至今在廣大的習武群落中發生著深刻的影響。

『柒』 李小龍截拳道留下無數神話,為何他經常輕描淡寫就能擊倒對手

李小龍的截拳道是世界上最好的武術,也可以說是一種體育武術,它結合了泰拳,散打,跆拳道,柔術,南拳和北腿的精髓,以及中國傳統武術,雙節棍是必不可少的,他結合了中國矛,長棍,日本長短刀,菲律賓短棍等,截拳道主要是關於實戰,他沒有所謂的表演行為,這與小龍提出的截拳道的目的相同。

『捌』 武術中有哪些動作名稱

武術基本功和基本動作(動作名稱)一、手型(一)拳(二)掌(三)勾二、步型(一)弓步(二)馬步(三)仆步(四)虛步(五)歇步三、手法(一)沖拳(二)推掌(三)架拳(四)亮掌(五)貫拳(六)砸拳(七)頂肘(八)盤肘四、步法(一)上步(二)退步(三)蓋步(四)插步(五)擊步(六)弧行步五、腿功(一)壓腿1、正壓腿2、側壓腿3、後壓腿4、仆步壓腿(二)搬腿1、正扳腿2、側扳腿3、後扳腿(三)劈腿1、豎叉2、橫叉(四)控腿六、腿法(一)正踢腿腳(二)側踢腿(三)外擺腿(四)里合腿(五)單拍腳(六)彈腿(七)蹬腿(八)側踹腿(九)前掃腿(十)後掃腿七、跳躍(一)大躍步前穿(二)騰空習腳(三)旋風腳(四)騰空外擺連(五)旋子(六)側空翻(七)轉體360o/720o八、平衡(一)提膝平衡(二)燕式平衡(三)望月平衡(四)側身平衡(五)仰身平衡(六)側控腿平衡【武術演變】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_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斗,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_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_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_人間世》和《荀子_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_太白陰經_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3,賑飢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余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其中包括嵩山少林寺南北武術院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玖』 看完《一個人的武林》你有什麼樣的感觸

《一個人的武林》是一部向香港武打片致敬之作。這片子主要講述了在現代警察抓罪犯的故事框架下,講一個武痴尋找武林高手決斗的故事。既分高下,又決生死的武鬥,放在現代文明語境里是一個特別荒誕的故事。公路決斗那裡特別放大了戲劇的荒誕感:高手過招,身邊車來車往,沒有驚聲尖叫,也沒有抱頭四竄的人群,一場以命搏命的廝殺跟人沒關系,就是在特別干凈、特別安靜的舞台上上演。甄子丹和王寶強,和身邊的車流幾乎處於不同的時空。

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簡明扼要,一針見血地揭開了功夫「練武是為了強身健體」的長久以來的虛偽面紗。同理可見在奧運賽場上得到金牌的運動員:就是要拿金牌,成為世界第一。要是為了強身健體,怎麼會把自己練得一身傷病呢?這不正與所謂「強身健體」矛盾嗎?「功夫是殺人技,不是小孩打架。」是非常正確的,也應該是所有學習功夫的人必須遵守的並貫徹的。觀點粗糙,歡迎評論、互動。




閱讀全文

與我看電影武術與武無生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救世主電影完整版 瀏覽:192
電影里讓人抑鬱的經典台詞 瀏覽:778
刺殺小說家電影英語 瀏覽:434
美國最近有什麼新電影上映 瀏覽:591
黃渤水裡放葯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明天喊他是什麼電影 瀏覽:974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國產電影 瀏覽:332
老電影老漢 瀏覽:114
上電影院買什麼3d眼鏡 瀏覽:652
愛情故事百度雲電影盤搜索 瀏覽:421
大人變回小孩子的電影 瀏覽:754
香港的復仇電影排行榜 瀏覽:47
好看的新國漫電影 瀏覽:5
蠟筆小新森林裡的暴風雨電影中文 瀏覽:911
電影大全動作國語甄子丹葉問 瀏覽:449
法國電影網倫理片 瀏覽:328
歌曲電影岳家小將小百合花 瀏覽:918
外國人看甄子丹電影字幕 瀏覽:495
久搖在線倫理電影 瀏覽:22
旺角揸fit人電影國語 瀏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