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國電影贖罪 的簡介
《贖罪》是由環球影業製作發行的123分鍾愛情影片。該片由喬·懷特執導,詹姆斯·麥卡沃伊、凱拉·奈特莉等主演,於2007年9月7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講述20世紀30年代一個英國庄園里發生的一場改變3名年輕人命運的故事。
劇情介紹:1935年夏天,來自一個寬裕的英國小康家庭的13歲的少女布里奧妮(斯奧里茲•羅南 飾)剛剛開始嘗試寫作,想像力豐富。一天,她暗中發現僕人的兒子——羅比•特納(詹姆斯•邁克沃伊 飾)和她姐姐塞西利亞(凱特•奈特莉 飾)之間有曖昧關系,而且發現他給她寫了一封充滿情色意味的情書。
布里奧妮豐富的想像力虛構著各種可怕的事情,浮想聯翩。當她的表姐羅拉被強奸後,布里奧妮相當肯定她看到是羅比做的,這次指證使羅比蒙冤入獄,留下傷心欲絕的塞西利亞。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出獄後的羅比和塞西利亞都投入了保衛祖國的戰斗,布利奧妮放棄到劍橋升學成為一名軍隊醫務人員。沒有人能理解她的做法,只有她知道她懷揣著巨大的秘密和自責。她鼓起勇氣,想把這秘密解開,能真正贖罪和得到寬恕。然而,世事幻變,出乎布利奧妮的預算。
(1)贖罪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贖罪》角色介紹:
1,塞西莉亞·泰麗思
驕傲的庄園主小姐,在劍橋的三年,甚至不願與羅比多說話。不願與他同桌吃飯,認為兄長邀請羅比吃飯是件荒唐的事情。她從心中,對於羅比是鄙夷的。她同她的家族一樣,認為羅比雖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骨子裡卻還是個下等人。
2,羅比·特納
管家的兒子。他是卑微的。羅比愛得很無力、很卑微,信寫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措詞都不足以表情達意。。他是個受盡了委屈的孩子。他的出身註定了他的命運,即便同樣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他身上永遠流著下等人的血。
3,布里奧妮·泰麗思
塞西莉亞的妹妹,單薄、瘦弱而充滿了幻想,懷揣著自己小心事的、懵懂的女孩。她不能理解姐姐與羅比的感情。她從主觀上認為羅比是個色狼。面對著嫉妒與任性,她的想法赤裸而真實,讓人無力責怪。
B. 《贖罪》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晚宴一開始,夫人就說了這么一句話。然後洛拉用手抹嘴,看不清手上有沒有口紅。然後,一段有深意的來了。茜聽到後,同樣抹嘴,但她用了餐巾,餐巾上有一抹紅色。我不清楚這是她之前的口紅沒擦乾凈還是和羅比接吻咬傷的,可我彷彿感到了一種暗示:洛拉之前做了和茜一樣的事,所以她雖然嘴唇很紅,但心知肚明自己沒塗口紅,不敢用餐巾抹,只能用手擦擦,讓夫人看不清。
《贖罪》是由環球影業製作發行的123分鍾愛情影片。該片由喬·懷特執導,詹姆斯·麥卡沃伊、凱拉·奈特莉等主演,於2007年9月7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講述20世紀30年代一個英國庄園里發生的一場改變3名年輕人命運的故事。
《贖罪》是一部很奇特的電影,該片的故事並不出奇,但導演喬·懷特選取的視角很獨到,用布里奧妮的一生來講述懺悔的故事。布里奧妮在影片中更像是一個旁觀者,年少無知時犯下的錯誤,註定她要用一生來彌補。
影片採取雙線並進,循環往復的結構,一條故事線是布里奧妮痛苦的一生,另一條故事線即是羅比和塞西莉亞艱難的愛情之路。兩條故事線互相交錯,影片的敘事時空也在不是的倒退和跳躍,給觀眾在視覺上帶來了很強的沖擊力。這樣獨具匠心的敘事手法,不僅增強了影片的觀賞性,也強調了三位主人公分崩離析的一生。
C. 跪求《贖罪(2007)》百度雲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詹姆斯·麥卡沃伊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bQ-VHDF1-ciz9bgTBF_i2w
D. 電影贖罪的結局
那都是小妹妹幻想並虛構的 事實是男的死在諾曼底 女的在空襲中因為防空洞被破裂水管淹沒而溺水身亡 妹妹為了贖罪給書編了那樣一個結局 那裡他們倆幸福的在一起 妹妹因為破壞了他們的生活內疚了一生
E. 《贖罪》:絕美的電影語言中,無法倒流的時光,無法逆轉的命運,你怎麼看
如果說才華橫溢的好萊塢導演蒂姆·伯頓是哥特電影大師的話,伯頓在1999年就把西方流傳已久的斷頭騎士傳奇搬上了銀幕。伯頓出品的電影《破碎的山谷》是伯頓哥特電影的代表作。
在哥特藝術的影響下,黑暗與優雅不再是絕對的矛盾,美與惡也不再是完全對立的。
哥特式的藝術風格總能讓人從最絕望最黑暗的處境中認識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
黑色-未知和恐懼
黑色是夜晚的顏色,象徵著污穢、邪惡、死亡、哀悼、僵硬、莊重、保守和個性。
伯頓刻意將色彩元素最小化,結合劇情形成黑白對比,營造出鮮明酷炫的色彩,凸顯血腥場面的震撼效果。
哥特式電影中的場景通常在黑暗中展開。
黑暗象徵未知,未知意味著恐懼。
帶來死亡的人都是一身黑衣,比如睡谷。
在象徵意義上,黑色代表醜陋和否定。黑色可以顛倒任何其他顏色的積極象徵意義。
電影《沉睡的山谷》中,死者的樹木、墓地、房屋、衣物都選擇了以黑色為主色調的黑暗體系,因為整部電影基調詭異,故事充滿懸念。
為了體現這種氛圍,整體色調以灰黑色為主,但色彩層次豐富,使得這種搭配不僅乏味,而且非常精緻、有層次感,使得整部影片充滿了高貴典雅的油畫質感。
獻血與死亡
為了營造強烈的哥特式氛圍,盡量減少布景和服裝的色彩,影片在幾乎單一色彩的黑白畫面上突然閃現鮮紅的筆觸,更加震撼。
紅色表示獻血和死亡。
每次「昏昏欲睡的山谷」出現,都快如閃電。劍落,人落如瓜果。獻血湧出來,晚上紅得刺眼。有幾滴獻血沿著刀刃緩緩滴落,營造出一種恐怖和懸念的氣氛。
每種色調都有自己的敘事意義,強調色彩的獨立表現力,以此來劃分敘事之間的差異。
紅黑對比非常鮮明,紅黑結合代表了另一種情緒:仇恨。
對這兩種顏色的偏愛決定了這部電影的基調:黑暗、血腥、仇恨和恐怖。
陰影
在光影的運用上,幾乎所有哥特電影都有自己獨特的圖案,光影的效果與電影風格密切相關。
一般來說,光象徵著安全、美德和幸福;黑暗代表恐懼、邪惡和未知。
蒂姆·伯頓的電影中,光影有氛圍,光影的充分運用造就了蒂姆·伯頓獨特的光影效果。
影片中,《沉睡的山谷》往往通過不穩定的陰影刻畫人物的神秘,通過背光勾勒出人物的剪影,表現出一種黑暗而神秘的魔幻意境,藝術表現力極強;
同時,每一次「睏倦抑鬱」的出現,都伴隨著閃電,使畫面中的人物顯得若隱若現,緊張而嚇人;
此外,城鎮的形象總是出現在霧中,因為光線不能在霧中直接穿透,增加了畫面的朦朧感。漫射光反射出村鎮中黑色的房屋,漆黑一片,寂靜無聲;
再者,猙獰的面部表情是由底光塑造的,以此來表達人物瘋狂憤怒的情緒。
哥特式藝術下的深刻主題
著名哥特小說創作者弗蘭納里·奧康納說:「對於聽力不好的人,應該大聲呼喊;對於視力不好的人,你要畫出大而驚人的數字。」
《斷谷》講的是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沖突。表面上看似乎表現出墮落和邪惡,但正如黑格爾所說:「純粹的光明就是純粹的黑暗」!
影片其實是執著於死亡的氣息和怪異的外表,停留在人類的注意力上,隱喻性的表達信仰和精神內涵,試圖用強大的吶喊喚醒靈魂。伯頓在用自己的方式分析人性和社會的悲哀。只有誇張而有力地渲染黑暗的東西,人才能思考生、死、快樂、痛苦、不朽、孤獨,這才是創作者的真實意圖。
蒂姆·伯頓的哥特電影放大了黑色的一面,讓光線顯得更加明亮,讓來之不易的溫暖到達人心。
伯頓可以從驚恐的形象和恐怖的故事中挖掘出人類慾望、罪惡、社會價值和倫理的不足和缺陷,而不拘泥於簡單血腥的感官刺激。
影片以非常規卻不失人性的視角來探索我們生活的世界,分析和表達灰暗、痛苦、悲涼的情感世界,充滿了人們對美的嚮往。
克萊恩的堅持,馬斯的勇敢,卡特里娜的善良,正義最終能戰勝邪惡,正是因為這些可貴的品質。
哥特式的藝術風格總能讓人從最荒誕的事物中感受到珍貴的溫暖,從最絕望黑暗的處境中體會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給心靈帶來極大的安慰和凈化。
黑色和殘酷吸引人,天真和溫暖打動人,這就是蒂姆·伯頓哥特電影的目的。就像在破碎山谷的黑暗世界裡,他讓丹頂鳥出現在樹枝上,很珍貴。這種鮮艷的顏色讓人看到希望,感到溫暖。
伯頓的電影雖然有恐怖的氣氛,不快樂的生活,孤獨憂郁的角色,但總是很難與人交流。
但無論如何,伯頓通過電影告訴我們,無論氛圍多麼恐怖,都可以誕生一個光明的結局,無論生活多麼不如意,都可以面對一張樂觀的臉,無論人物多麼孤獨憂郁,都可以展現一個微笑,無論溝通多麼艱難,都可以跨溝通。
就像黑色中的紅色...希望無處不在。
F. 電影 贖罪的一份專業性影評
電影分成兩截,前面有簡·奧斯丁的風格,一個哥特式英國庄園的故事,塞西莉婭小姐和管家的兒子羅比的愛情,很老套、很英國。我不太喜歡那種黑黢黢的偵探小說的筆法。迷人,但格局小巧。最要命的是那種斯文,給生命中要對付的苦難與罪愆,都蒙上一層「人性的、太人性的」面紗。有時構成一種張力,但至少在這部片子里,卻有一種削弱。
後半截,從軍的羅比把故事帶進二戰的宏偉敘事,影片也轉為好萊塢的敘述風格。羅比死在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最後一夜,導演用一個6分鍾的長鏡頭,來鋪陳大撤退的亂象。愛情和整個世界一起潰敗,幾個月後,塞西莉婭護士在一家戰地醫院,被洪水吞沒。
到此為止,這只是無數令人傷感的傾城之戀,信手拈來的一出。但整部影片,其實是塞西莉婭的妹妹布里奧妮的懺悔錄。滴答的打字機聲從頭到尾,非要刺破你的耳膜。結果不是造化弄人,而是布里奧妮一手促成了這一悲劇。13歲少女的懷疑、想像、驕傲、嫉妒和恐懼,在那個夏夜的庭院,將一對戀人活活撕開。
塞西莉婭與羅比彼此傾慕,卻執拗著很少說話。那個下午,他們在水池旁口角,羅比扯掉古老花瓶的一支耳,掉入水中。塞西莉婭賭氣地脫掉衣服,跳入水池。羅比轉過臉去,雙手握緊,攥到發白。這一幕,布里奧妮透過玻璃窗遠遠地看見。文學的想像力配合13歲的世界觀,使她認定羅比是一個色情狂,正在欺負她姐姐。接下來誤解逐步加深,直到布里奧妮在晚宴前的圖書室,撞見姐姐和羅比傾吐愛慕,肌膚相接。
當夜,庄園里碰巧發生了一樁強奸少女案。布里奧妮瞅見了逃跑者的背影,她向全家宣告,我知道是羅比。警長問了兩個很專業的問題,「你知道還是你看見」?她說,我看見。警長再問,「是否就像現在看見我一樣」?小姑娘堅定地說,是的。
身著禮服的羅比帶著羞辱,被拖入警車,後來送往歐洲戰場。塞西莉婭與全家斷絕往來,成了戰地護士。五年後,他們客死異鄉。布里奧妮18歲了,也成了護士,她看著法國士兵如何在她面前死去,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罪錯,在夜裡撰寫她的第一部小說《贖罪》。直到74歲,長達一生的悔恨走到盡頭。布里奧妮出版了最後一部小說,就是這本修改了56年的《贖罪》。
懺悔的議題,是很難在中文世界裡遇見的。有人一輩子造孽,晚上睡得最香。有人犯下一個錯,一生追悔不及。影片有一個鏡頭,護士布里奧妮反復洗自己的手,彷佛永遠洗不幹凈。人會找各種緣由開釋自己,但當布里奧妮在教堂,聽見牧師在婚姻誓詞前,對新郎新娘說,人若作假見證,上帝必不祝福他們的婚姻。她從此獨身一人,寫了一輩子小說,一輩子的懺悔錄。
在戰地醫院,同伴說,你一定有個隱秘的情人。布里奧妮說,我從未戀愛過。難道你從沒喜歡過一個人嗎——有的,我13歲時喜歡一個哥哥,我故意跳到河裡看他是否來救我,結果他救我之後,就轉身走了。
這個人就是羅比。布里奧妮對他的誣告,埋伏著要她用盡一生才能看清的情感,和其中怨恨的暗流。
所以這部電影不是關於浪漫愛情,而是關於無力自拔的痛苦,和自我贖罪的不可能。影片最打動人的段落,是布里奧妮鼓起勇氣向姐姐道歉,遇見羅比和姐姐在一起。羅比嚴厲地說,永遠不會原諒她。這段落拍得恍若隔世,接著老年布里奧妮在訪談中,說出了他們死亡的真相。她說,這一幕是我虛構的,其實我從來沒有機會向他們道歉。我的姐姐一生和她最愛的人在一起,只有圖書室里的十幾分鍾,和戰地相逢的半個小時。
如果懺悔的對象是人,他不在了,你活著就活在深淵里。因為你再也沒有機會。這就是影片留給人的仰天長嘆。我若是布里奧妮,我還有無可能,沒有屈辱地,沒有愧疚地,光明而自由地過我的餘生?或者說,他們的死,就是對我良心的死刑判決?
有人說,中國人懺悔意識缺乏,因為懺悔的對象只能是無限者,而不可能是有限者。在英文中,「atonement」的意思,是上帝與罪人之間的和解。到底是「造化弄人」,還是人在弄人?人的確要對自己的行為和心思負責,但塞西莉婭和羅比的結局,若在終極的意義上,是由布里奧妮的錯誤決定的。那麼布里奧妮就絕無贖罪的可能。她若有良知,她的一生就只能是地獄。可這樣的宇宙人生,實在不是人的生命可以負擔得起的。
其實當年奧古斯丁說到懺悔(confession)時,是指一個公開的認信和宣告。包含著類似法庭審判的場景。有三個因素,一是有審判者,他傾聽、問責,並施恩赦免;二是場景的透明性,在任何有限者、包括受害人面前的懺悔,都是不透明的。人可以審判人的行為,但人不知道人的心。古人說「天知地知」,天不知地不知的懺悔,就不是懺悔,也無法成為赦免的管道。第三是公開的見證。透明是針對宇宙萬物的,公開針對他人。很多人認為,懺悔是純粹個人主義的,是獨自與受害人,或獨自與上帝的關系。但在奧古斯丁的觀念里,缺乏見證,就沒有懺悔可言。所以世上絕沒有秘密的懺悔,這也是布里奧妮必須成為作家的原因,她的懺悔需要一個陪審團,就是她的讀者。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一本帳。一人一本懺悔錄。但只有這三點,才構成奧古斯丁式的《懺悔錄》。人若以自己為辯護律師,那是盧梭式的《懺悔錄》。人若是以自己為審判者,就是常說的「良心法庭」,那是托爾斯泰式的、或布里奧妮式的《懺悔錄》。值得尊敬,卻缺乏恩典。人若以他人為審判者,就是巴金式的《懺悔錄》,在歷史、文化、道德和數量面前的懺悔,就是常說的「道德法庭」。不但少了恩典,連公義也常被民意所左右,被局勢所遮蔽。在巴金那裡,最大的真話就是「毛主席偉大,但四人幫萬惡」。這是一種無法清除偶像崇拜的和自我虛構的赦免。
一個見鬼的時代,每個人的手上都沾滿了血。奧古斯丁說,「我懺悔故我在」;猶太人的先知以賽亞,在傾國傾城之際,仍有預言說,「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
那個13歲的小女孩卻用一輩子喊道:怎麼可能。
G. 如何評價2008年的奧斯卡提名影片《贖罪》
《贖罪》是2007年上映的一部奧斯卡冷門佳片。這部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及多項提名,還攬活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等獎項。本片也是由一眾實力演員主演,被譽為“歐洲第一美”的詹姆斯·麥卡沃伊飾演男主羅比·特納,女主塞西莉亞由同樣美艷的凱拉·奈特莉出演。就沖這一對的顏值,也是值得一看的電影了,另外女主的妹妹布里奧尼由斯西爾莎·羅南飾演。不過,這電影倒不是花架子,演技、劇情各方面都是不錯的。
善良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選擇
聽過一句話“美德即智慧”。善良就是這樣一種智慧的美德。善良也應該成為每個人做人的堅守。你可以不聰明,但一定不可不善良。不善良的人禍害他人的同時,也終歸要害了自己。布里奧妮在害了羅比後,自己的良心也備受譴責。不管她當年撒的謊是出於年幼無知的愚蠢犯錯還是謀篇布局的嫉妒使然,終歸她給他人造成的傷害無法挽救。她自己的內心也一直飽受良心的譴責與煎熬。這樣的懲罰,也不算輕了。何必呢?害他人,終歸害的是自己,命運從來不跟人開玩笑,當你想跟命運商量著給含冤的人洗去一身屈辱時,命運卻不再給你這樣做的機會。所謂贖罪,是永遠也救贖不了的罪過的了。
生而為人,要善良。做人的底線是不作惡。雖說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的說法過於佛理循環,但是,每個人內心都應該要有一把道義與良知的尺度。善良是一種美德,更是每個人該有的選擇。特別是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有太多的陰暗與不美好,那麼人心向善,世界也必將多一些陽光、多一些溫暖。
H. 關於電影《贖罪》中的問題。
首先,把信拿錯了是整片電影里不可缺少的一筆。試想,如果沒有拿錯信。後續的那些感人的一幕幕還會發生嗎?
然後,既然是杜撰的,時間上作家就會安排在和平年代,作家當時會考慮到戰後。一切都和平了,戰爭再也無法使這對落難鴛鴦般的愛人分開。也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會重逢,這是典型的20世紀戰爭愛情模式,至少他們沒有在天國重逢已經說明了作者較為實際了,如果不懂劇情的看了結尾就會稀里糊塗的認為結局很完美,世間充滿了愛。但是這無疑是作者留下的伏筆爆發凝結成的"圈套"
最起碼,作者還是希望主人公能夠美滿,雖然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或在思想的湖水中留下一絲漣漪。
所以。不知道這個完美結局是假的反而比知道的要好,人們的生活夢想總是好的。通過霍金的理論也許羅比和塞西利婭現在正幸福的生活在某個某個時間斷層里。
I. 求電影贖罪詳細劇情
劇情簡介:
1935年,寧靜悠閑的英國鄉村。生活富足且地位顯赫的泰麗思一家正在這里躲避著近年來英國少有的酷暑。
這天,家裡年僅十三歲的小姑娘布里奧妮·泰麗思(西爾莎·羅南飾)在農庄閑逛時偶然看到了自己不該看到的一切——天氣過於炎熱,以至塞西莉亞·泰麗思(凱拉·奈特利飾)脫掉衣服,跳進自家花園的噴泉乘涼。
庄園管家的兒子羅比·特納(詹姆斯·麥卡沃伊飾)剛剛從劍橋來到庄園。這一香艷景緻恰好被羅賓·特納看到。而二人又曾是同年玩伴,打小便親密無間。自然愛美之心讓特納驚在原地,寸步不能移動。
年幼無知的小姑娘以為高大的羅比要對美麗的姐姐欲行不軌。恰巧在同一天夜裡,招風的表姐勞拉·昆西(朱諾·坦普爾飾)又被人強暴,這一切更讓布里奧妮認定羅比就是那個無惡不作的罪犯。
事實上,受過良好教育的羅比·特納早就對性格堅毅的塞西莉亞情有獨鍾,而塞西莉亞同時對志向遠大的小夥子頗為看重。
此時的兩人已然處在了戀情當中。但小布里奧尼的突然出現加上此次對羅比堪稱致命的誤會,最終斷送了塞西莉亞與羅比青梅竹馬的愛情。
倒霉的羅比蒙冤入獄。只留下傷心欲絕的塞西莉亞獨自一人承受失去愛人的痛苦與內心愧疚的折磨。而貪慕虛榮的表姐勞拉竟然「一蹴而就」地嫁給了那個當年強暴自己的有錢人保羅·馬歇爾(本尼迪特·坎貝巴徹飾)。
多年後,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如同這場致命的誤會一般襲擊並蹂躪著帶給姐姐無盡痛苦的布里奧妮生活和內心。
自我救贖成了她此生最大的心願。然而,無情的戰火最終將一對未成眷屬的有情人相繼吞沒。
而心結難開的布里奧尼則花費了她畢生的經歷將這場致命誤會寫成情真意切的小說,期待有朝一日能真相大白於天下,還一對有情人清白。
《贖罪》是由環球影業製作發行的123分鍾愛情影片。該片由喬·懷特執導,詹姆斯·麥卡沃伊、凱拉·奈特莉等主演,於2007年9月7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講述20世紀30年代一個英國庄園里發生的一場改變3名年輕人命運的故事。
歌曲鑒賞:
《贖罪》的絕妙之處在於觀賞過程中的漸入佳境,影片前半段的敘事很平實,雖然羅比的冤案讓人揪心,但整個過程不存在太多的驚奇。
影片的後半段充滿了精彩看點,導演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全景式跟拍令人拍案叫絕,30萬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緊急撤退,展現了一幅凄涼的敗軍之相。
敦刻爾克港口的這場戲好比影片的點睛之筆,襯托出羅比的悲慘命運,這也是整部影片中耗資最大的場面。
原本還是文藝氣息很濃的《贖罪》,因為一場浩大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也一躍成為具有史詩氣魄的大作。對於整部戲,這場表現聯軍潰敗的大撤退,是不可或缺的一筆。(2007年12月29日16:56新浪娛樂)
角色介紹:
塞西莉亞·泰麗思
驕傲的庄園主小姐,在劍橋的三年,甚至不願與羅比多說話。不願與他同桌吃飯,認為兄長邀請羅比吃飯是件荒唐的事情。她從心中,對於羅比是鄙夷的。
她同她的家族一樣,認為羅比雖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骨子裡卻還是個下等人。但愛情就是在這樣的錯亂的場景下發生了,原本的暖昧升華成了愛情。
羅比·特納
管家的兒子。他是卑微的。羅比愛得很無力、很卑微,信寫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措詞都不足以表情達意。
他是個受盡了委屈的孩子。他的出身註定了他的命運,即便同樣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他身上永遠流著下等人的血。所以會沒有人相信他,大家同心協力將他送入監獄。沒有人站了來為他說話,沒有人肯相信他是無辜的。
布里奧妮·泰麗思
塞西莉亞的妹妹,單薄、瘦弱而充滿了幻想,懷揣著自己小心事的、懵懂的女孩。她不能理解姐姐與羅比的感情。她從主觀上認為羅比是個色狼。面對著嫉妒與任性,她的想法赤裸而真實,讓人無力責怪。
勞拉·昆西
布里奧妮的表姐。在布里奧妮偶然看到了羅比和塞西莉亞·泰麗思親密的同一天夜裡,性格招風的她被人強暴。而後貪慕虛榮的她竟嫁給了那個強暴自己的有錢人保羅·馬歇爾。
保羅·馬歇爾
勞拉的丈夫,里昂·泰麗思的好友。在一次泰麗思家歡迎他的派對晚上,他強暴了勞拉。道貌岸然、身家豐厚的有錢人,也正是因為他的家業,讓貪慕虛榮的勞拉嫁給了他。
J. 如何評價電影《贖罪》
推薦理由:整部電影哀艷的質感,以及片中那個近五分鍾的長鏡頭。
片 名:《救贖》
導 演:喬•懷特
主 演:凱拉•奈特麗,詹姆斯•麥卡沃伊
出品時間:2007年
獎 項:第六十五屆金球獎最佳影片,第八十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讀 家:石頭花園的歌女
愁雲慘淡的敦刻爾克。
有營火,有口琴,軍官近距離射殺戰馬,旋轉木馬上坐著酩酊大醉的士兵。
士兵們群毆、縱酒、策馬馳騁並發出印弟安人那樣放肆的呼嘯聲,或者什麼也不幹,只是坐在車邊茫然地搓著手,等待。
窮途末路中的等待。
《救贖》中這個致命的長鏡頭,它拍出了末世之感,以及末世的潰爛、崩塌和絕望。
而你知道,絕望的氣質與狂歡,從來都有點相像。
其實是一部地道的文藝片。
文藝得簡直要令我想起亦舒的小說來,比方說《連環》,也是庄園中性情迥異的一雙姐妹,間中還有一個下人的兒子。不過,當然,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救贖》講,妹妹布萊尼年方十三,已寫出第一個劇本,日常以文學家自居,連步態都透著股文藝女青年的自命不凡。
姐姐塞西莉亞與管家之子羅比互萌愛意,終於在藏書室中暗通款曲,不料被布萊尼撞破。
而就在當晚,寄居此地的表姐羅拉被強奸,於是布萊尼毫不猶豫地指認了羅比,令他蒙冤入獄。
之後不久,二戰就爆發了。
大概所有的戰爭都具備類似的效果,即,導致更多倉促的婚姻,倉促的死亡,還有倉促的成長。
同樣地,戰爭使布萊尼變成了一個成年人。
她失去了鋒芒,失去了十三歲那個炎夏,面孔上那種決然、傲慢、咄咄逼人、但同時又在渴望著什麼的表情。
簡言之,她不再銳利,她變鈍了。
大概是出於對那次偽證的悔悟,布萊尼放棄了進入劍橋的機會,轉而做了軍隊的護士——想做點真正有用的事。
但是,要等到一個少女明白在她的幻想世界之外其實另有天地,實在太遲了,至少,對於塞西莉亞和羅比的愛情來說,太遲了。
要知道麥克白夫人即使不斷洗手也洗不清她的罪,因為她所做過的事,已經成了。
令我動容的是那一幕——
清晨,法國西部曙色初動的灰藍色原野,羅比將信件貼身揣好,低下頭按一按自己腹部的傷口,它沒有出血,也沒有癒合。
他皺著眉頭,嘆氣,吸一口煙,望瞭望遠方。
配合那不知所起的薄弱的口琴聲,鳥鳴,還有野地里浮動的淡藍晨霧,真像一首詩。
正是在這里,我知道了,羅比永遠也回不去塞西莉亞的身邊。
一切都始於那個炎夏,躁動不安的午後。
他們曾經那麼年輕,負擔著夏日熾烈之光,還有自己內心復雜得不知怎麼樣表達才好的感情。
我想我算是明白了為什麼最頂尖的偵探小說家都產於英國,像柯南道爾,像阿加莎•克里斯蒂,因為,英國人這樣精緻、隱忍而又暗流涌動的人性,其本身實在就太像是一個案件了。
《救贖》在第八十屆奧斯卡上鮮有斬獲,只到手一個最佳配樂獎。
然而大可不必牆倒眾人推,即使它不敵《老無所依》的沉鬱,或是《血色將至》的酷烈,至少我們得承認它的詩意。
可以說,正是這種詩意造成了障礙——片中不斷的閃回,迭章復沓的敘事方式,主觀視角與全能視角的陡然切換與穿插,實在很容易激怒觀眾。
但是老實說,這個交織了誤會、嫉妒、回憶、痛悔、虛構和書寫的故事,除此之外,還能如何陳述呢?
十三歲的布萊尼坐在警察面前,斬釘截鐵地說,「是的,我看見他,我親眼看見是他」,帶著緊張,帶著殘忍的快意。
人之所見,皆是人所以為見。
從來就沒有什麼真相,只有曾被接受或不曾被接受的錯覺。
所以,即使布萊尼為此賠上她終生的書寫和終生的快樂,也無法改變現實里,曾發生過的一切
——
法國,敦刻爾克,羅比茫然地游盪到一幅大銀幕前,望著電影里男女主角的擁吻,他悲哀地掩住了自己的臉。
英國,巴勒姆,塞西莉亞正以吻封函,將情書投進紅色的郵筒。
他死於敗血症,她死於空襲。
而在這對情人急促並且戛然而止的生命里,從來也沒有幸福的結局,只有哀艷的戰火,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