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紅高粱》讓你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哪個
電影《紅高粱》這部片子可以說是中國最經典的影片之一,同時也是被我認為最好的片子之一。
像前面幾個答案說道,印象最深的片段就是高粱地的那幕,這里確實精彩,但我認為算不上我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一幕。
屠夫胡二師徒,在胡二被逼著去給土三炮 剝皮,人家是屠夫,是剝牛皮的,不是劊子手啊,可以說在日本鬼子眼中,中國人等同畜生, 他下不了手,最後在土三炮的要求下,給了他一個痛快,並沒有剝皮。胡二殺了土三炮後轉身,大叫「我操你們祖宗」,最後死在了機槍之下。可以說,他是勇敢的,他不願意給自己的同胞做出剝皮這樣殘忍的舉動,他知道自己不做也一定難逃一死,所以他選擇給土三炮一個痛苦,不讓他遭受剝皮痛苦。他在生命最後之際,喊出心聲「我操你們祖宗」。
相比之下,胡二的小徒弟,在日軍的逼迫下,選擇了投降,他哭訴著,用自己的雙手將 羅漢 爺爺剝皮。 胡二的小徒弟剝完人皮後坐在荒蕪的高粱地里發出陣陣慘笑的全景不斷向後推移,一片沉寂的高粱地的空鏡頭流露出欲說還休的鏡語。此時無聲勝有聲,卻更擲地有聲啊!
電影《紅高粱》其中有幾處我印象最深
一群人抬著一個漂亮的小媳婦,再加上他們都很調皮,再加上大片的黃色和紅色的襯托,顯得很有震撼力,姜文對愛的執著,降大片的高粱弄到,鏡頭側著姜文,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當眾人一起舉酒碗,祭祀時,表現出一種古老的文化的低溫,在影片結尾的時候,一大片血染深紅中,姜文帶著自己的兒子,小男孩嘴裡一直嘮叨著歌。
這里的每一個畫面,都想導演刻意安排的,給人留下無比深刻的影響,也許時張藝謀在創造這部影片採用了大膽的色彩,和攝影手法,讓這部影片更加的好看,另外在色彩上,以紅色為主,利用色彩對人本色的感覺,以及色彩對象徵的意義,讓人有了悠遠的聯想,讓觀眾有了審美體驗,可以說是非常完美。還有很多隊紅色的體現,比如九兒的穿在身上的紅色棉沃。
除了畫面,色彩,影片在音樂上也有大膽的藝術, 姜文在影片唱著,妹妹你大膽往前走,小男孩在影片結束出唱著小調,從音樂上可以感受到一種純朴,鄉土的氣息,一種敢愛敢恨,敢做敢當盡情的揮灑著人生。
姜文在高粱地睡鞏俐。那個年代人們最需要自由戀愛,父母都是包辦婚姻,一輩子冷言冷語沒幸福,要在我們這一代終結。
《紅高粱》是張藝謀導演的經典之作,各方對其評價甚高,當年還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是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年齡很小,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在電視上看的,當時並沒不是整部看完,可直到如今也不願再從頭看一遍(無刪減版),因為其中一個片段「傷害」了我。
80後的年少時光簡單而快樂,看電視是很重要的消遣方式,正好有天此影片在電視中播出,看的時侯已經放了大半,正好演到小日本在圍困村民,本想著會是以前的套路,八路軍及時趕來解救他們,可天真害死了我,剝人皮的那一幕,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此後一個月,睡覺能夢到,吃飯時,我從來不吃肉,至今也沒有那部影片能給我留下這么深的印象。
都言《紅高粱》是經典,但對我來講卻是夢魘。
我是無名之輩,身處茫茫人海
《紅高粱》這部電影真的很經典,我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在藝考培訓的時候,那個時候對電影的了解還處於很淺的一個狀態,只知道追著鏡頭跑,導演讓看到什麼,我也就只能看到什麼,很是尷尬。
一直到現在我最忘不了的還是姜文在電影中唱歌的片段(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往前走啊,莫回呀頭……)
這句詞一直忘不了,現在不自禁還會唱兩句,可能是當時渴望這種愛情吧。
在玉米地姜文踩出一張床吧
說真的我是從「玉米地」這個梗,才知道這不劇的
高粱地苟合。這段不僅是電視劇也是小說里印象最深刻的。
B. 姜文的電影有哪些
1、《邪不壓正》
他帶領一幫弟兄劫了老湯的火車,卻因此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原本只想撈些實利的他,上任鵝城之後卻雄心百倍,鵝城一霸黃四郎及其鄉黨欺男霸女的所作所為,激起了他從未泯滅的救國救民熱情。
C. 姜文的哪些台詞讓人念念不忘呢
姜文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
作為演員,24歲就憑借《芙蓉鎮》榮獲百花獎最佳男主角,1988年又憑借《紅高粱》中威武兇猛、心懷家國大義的余占鰲一角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姜文電影中的台詞就像一瓶淳厚的紅酒,是需要細細品味的,如“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但沒有你對我很重要”“人們不願意相信一個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們更願意相信他叫麻子,人們特別願意相信,他臉上就應該TMD長著麻子”,是啊,從古至今的文學形象中“壞人”永遠是丑的,叫麻子那他臉上就該長著麻子,是土匪就不配擁有文雅的名字。
感謝觀看,你喜歡姜文嗎?你還記得有哪些經典台詞嗎?
D. 姜文演的電影有哪些
說到知名的導演,我們會想到張藝謀、馮小剛等,但是還有一位導演,他在他的導演生涯中一共拍攝了六部電影,他不擅長拍商業片,獨有的風格和喜歡拍攝文藝片,拍攝的每一部電影都反應出了某些時代的現實,雖然數量不多,但是部部都是經典,我們來看一下吧!
E. 電影《讓子彈飛》:打鼓1分鍾的戲花了幾百萬,你怎麼看
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豆瓣得分8.8,堪稱經典。良好的劇情和高的製作成本為戲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就像電影里的一個小橋段。費用達數百萬美元。正是因為劇組邀請了日本的鬼鼓樂隊。用一個真正的鼓手來解讀影片的片段,讓故事更真實,得到這樣的高度評價並不是徒勞,這是名副其實的。
對於電影《讓子彈飛》,網上眾說紛紜。其中豆瓣的8.8分。但也有觀眾認為這是一部糟糕的電影,讓人困惑、不解。不知道大家對這部電影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談論哦!
F. 姜文在電影《讓子彈飛》中有哪些搞笑的片段
應該是最後的片段中,張麻子把槍發給了眾人,然後帶領大家一起去打碉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肯追隨,只有幾十隻鵝去了。後來張麻子用假的黃老爺騙了眾人,把假貨的頭給砍了下來,這下眾人高潮了,全部沖進黃老爺家裡搶錢去了。理想的實現,那有什麼陽光、積極正面,只有欺騙、懦弱、貪婪中的利益最大化取捨。
G. 跪求姜文十大經典電影,【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https://pan..com/s/1ysJVa-30RngvU0KdJa-CsA?pwd=eqtb 馬山(姜文)是西南地區某邊陲小鎮的一名普通警察,某晚參加妹妹婚宴時因喝得酩酊大醉被人送回家中,次日早晨醒來時,他發現從不離身的配槍不翼而飛。意識到偷槍人可用槍里的三顆子彈殺人時,馬山不禁毛骨悚然,當晚所有參加妹妹婚禮的人都成了他的懷疑對象。
H. 姜文的電影作品有哪些
姜文的電影作品:
一、《芙蓉鎮》
這部電影是由姜文編導文藝片,講述了四段交錯的故事,分別以瘋、戀、槍、夢為主題。突破原有的人們心中固有的對親情的認知,告訴人們標准人生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存在的,用著他獨有的意象表達具象,十分晦澀。
I. 姜文和他的「三部曲」
《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姜文式「北洋三部曲」已悉數呈現,豆瓣評分分別為:8.7、6.3、7.1。
相比於早些年的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8.8、《鬼子來了》9.2,連晦澀難懂的文藝片《太陽照常升起》8.0都比「北洋三部曲」中的兩部要高的多,於是 有人說著姜文已「姜朗才盡」「神話不再」,有人仍力挺他拍的片子是「真男人風采」「有原始沖動的本能」「肆意揮灑生猛和超現實主義」。
截止7月24日,邪不壓正票房累計5.54億,不管口碑是否兩極分化,「姜文」二字的招牌仍表現出了強大的票房號召力。
強敘事
如同北平的哈姆雷特
如同李小龍智取危機四伏的卡薩布蘭卡!
邪不壓正宣傳海報
姜文拍的這「三部曲」的民國二十多年,嘗試了不同的風格和類型。
《讓子彈飛》把土匪打惡霸的故事講到了極致,《一步之遙》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譜寫了馬走日從風光無限到一樁謀殺案引發的悲劇收場的大起大落的人生,而相較於惡評如潮的《一步之遙》, 《邪不壓正》不管在表現手法、敘事和整體風格,都明顯克制了許多。
致敬昆汀,影片就像是中國1973李天然版《殺死比爾》,一個復仇的故事:朱潛龍作為大師兄和日本人根本一郎勾結殺死了師父全家,少年李天然僥幸逃生,背負著血海深仇,在美國訓練多年後回到了抗戰爆發前混亂的北平,各方勢力、人物各懷心思,風起雲涌,最後李天然走上了復仇之路,手刃仇人。
在一次訪談中他(姜文)說: 我覺得(這個故事)比以前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每個人無論對自己成長和自己的失敗,都帶有某種自覺性。
或許應該這么理解,相較於前兩部主人公的形象都是「智勇雙全」「奸詐狡猾」的社會老油條,青年熱血又迷惘的年輕一代李天然這個角色的塑造和他的故事更像是一種融合歷史大潮的新生力量。
他的出場設定不是上台就能跟各路軍閥特務鬥智斗勇的謀臣勇士,他,作為一個「個人」,或者說作為隱喻代表「新中國」覺醒的一員,他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原因和目的,最後才是結果,也就是這個故事的核心: 成長的「自覺性」。
隱喻
竇文濤問:你比如說今天的觀眾,咱就拿年輕觀眾來說,你電影里那一點點的講究,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所謂呢?
姜文回答說:我其實是一個非常正能量,一個樂觀的人。我覺得他今天不懂,他有一天會懂的,等他懂的那一天回來想,老薑真對得起我。
姜文圓桌派訪談
尚不得知這「北洋三部曲」是否真的有諸評所數的政治隱喻,按照時間結合故事內容來看,《讓子彈飛》評述最多的隱喻就是1911年關於「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而配上土匪惡霸互斗,群眾革命意識的覺醒,預示著層層剝削壓迫的舊社會已經過去,一個新的斗爭時代的來臨。
影片最後「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預示著下段故事開始的地方——上海,而上海1920年, 革命燃燒的火種和激情也在新文化運動等後達到了新的發展。
但辛亥革命後卻進入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一步之遙》在亂世中改編一件「閻瑞生案」,盡顯社會矛盾,荒誕中參雜著迷惘和困惑,如果說它隱喻著革命果實被竊取而離勝利「一步之遙」,那《邪不壓正》就是「自家兄弟相殺」(親日/保國)和「抗日」的矛盾。
是否隱喻著北洋統治時代的結束,國共十年對峙局面打亂,混亂的局面終於暫時完結,全民族開始一直對外抗日呢?
姜文的心思若能夠強猜得到,那《邪不壓正》也就不會硬生諷刺諸多影評人了。
或許他電影里有意思的那點「講究」,那點固執的時代感和歷史感,用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歷程由小見大的呈現出來,在觀眾們嬉笑之餘,也能夠靜下心認真的思考,撥開層層迷霧,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
人物/人性
江湖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姜文電影里的人物形象都是簡單又復雜的。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夏雨飾演的馬小軍,他頑劣、混日子、內心深處渴望著被有魅力的女性關注並「發生故事」,而實際上或許什麼也沒有發生。
他的 痞氣藏在心裡 ,獨自一人的時候就暢快的釋放自己,面對喜歡的女性,他 又羞於表達 ,隱藏自己的憤怒和悲傷。
這些在成長過程中交雜著的歡愉、困惑和痛苦,都在人物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虛幻又真實,讓觀眾既是馬小軍,又是自己。
「北洋三部曲」更是把人物的「痞性」,表現的更好更深。不管是《讓子彈飛》里智勇雙全的土匪頭子張牧之(張麻子),還是《一步之遙》里掛羊頭賣狗肉大起大落的馬走日,抑或是《邪不壓正》里亦敵亦友城府極深的藍青峰,都敞著一股 「大丈夫」「英雄主義」 和 「血肉情義深重」 敢於斗爭和放手一搏去幹事兒的猛勁兒。
可是這電影光有「猛」勁兒可不夠味,有勇無謀那就沒意思了,這男人都是個「人精」,不能瞎斗,同時他還得有點缺點,一根筋的性格就沒意思了,復雜的人性就有意思的多,英雄狗熊他也得接地氣,打牌也得看運勢啊!
比如 張麻子 就為了斗黃四郎,明明可以收手或者直接殺了黃四郎的時候卻依然執著群眾參與徹底推翻的重要性,從而犧牲了很多人。
湯師爺 是典型的小人,他買官斂財,貪婪狡黠,同時又對自己的夫人情深意重,斗到如火如荼險惡叢生時,又勸張麻子收手保全他自己。
馬走日 更是玩砸了自己的牌,從一開始的教父式出場,到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藍青峰 城府極深,可敵可友,涉及利益和危險暴露就殺了大亨德勒,既讓李天然歸心,又拿到了名單,一箭雙雕。
李天然 又聰敏又幼稚,有著年輕人的沖動,復仇的目標堅定又勇敢,但同時又迷惘和脆弱。
這些人物都是鮮明又復雜的,由此來表現人性中的惡與善,愛與恨,利益與人性的交織。
姜文善於表現「飯桌政治」,各色人物在飯桌上的沖突、矛盾、虛偽、謹慎、各方利益及詭譎都展露無疑,這人精斗人精,得斗的有法有面兒,得斗的讓人家心服口服,同時讓觀眾樂呵樂呵,也瞅瞅這高精人士們鬥法都是咋個整,再混雜個這些國破家亡的時代,各派勢力對峙,這戲就有的好看。
反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太陽照常升起。
姜文的電影彷彿倒敘著從北洋時期,到抗戰,再到抗戰勝利、新中國時期產出,風格多變,但是他的個人意識始終貫穿他的作品。
台詞磨刀處見功力,說半句留三句,讓人回味猜想,突出人物性格,那些「站著把錢掙了」「沒有你對我很重要」「肚子像天鵝絨」「Today we make history 」「我壓著速度呢」意味深長的台詞,斷的節奏剛剛好,火候剛剛好,他對細節的要求和處理也很苛刻。
《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小說《俠隱》,小說對老北京的描寫細節精確,是一個 傳統、現代、市井、江湖、最中國的、最西洋、最平常、最傳奇的結合體****,雜糅共處,顯示出「一種特殊的現代性」。
張北海在訪談中提到這個故事的主題是老北京的消逝和俠的終結,姜文在影片里還原了當時的老北京,比如李天然剛回北平時候鏡頭里被拆的城牆,開汽車、拉黃包車、騎自行車的各種各樣的人,體現了那時候老北京的樣子。
周韻飾演的關巧紅則還原了施劍翹作為一個小人物在歷史沉浮中隱忍報仇的形象。
片里的社會人物在時代的大潮中走向自己的命運,而這些伴隨著時代走勢的更多的意義和思考,就需要觀影人自己體會了。
他給你展現出來的東西,既不擺在桌上,又有跡可循,好像感覺要讓你從一條河的一岸去到另一岸,他帶著你在水中走,走到了一半突然消失了,留下你在河中間困惑:
究竟哪個岸是我要去的岸?
我為何要去那個岸?
我應該怎麼分清楚是哪個岸?
於是有的人回了原岸,
有的人過到對岸,
有的人在水裡罵著不盡職盡責,
有的人思考兩個岸的不同,為什麼要過岸,
有的人說這個河是姜文帶我走的,就算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我去哪都覺得他厲害。
這些人物、細節、故事情節、背景等「火候」熬成了一鍋濃湯,裡面又摻雜著姜式個人意識和風格以及拋磚引玉似的思考,使得這些作品既不老套低俗又不過於太文藝無趣。
只是這熬的濃湯以後可能還需要仔細斟酌,隱喻穿插在故事裡太深和晦澀而表達的太淺又過於片段化,則使觀影的體驗不佳,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這是姜文應該認真思考的地方。
洋洋灑灑這么多, 藝術作品文藝氣息太重又總不能被大眾所理解,太通俗又難以彰顯深處的思考,****個人意識又與普世價值觀時常沖突, 權威已經不再是引導和掌控輿論的風向標,觀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北洋三部曲」成績雖不如「出道時期」的那些巔峰之作,可是仍然無法阻擋姜文對個人意識、時代大潮和強故事結合體風格的電影的探索和執著。
美人在骨不在皮 ,這些「講究」或許總有一天會歷經時間的考驗被大眾認可,而姜文的下一部作品,又將會是令人期待的、新的開始。
最後,分別借用《一步之遙》、《太陽照常升起》的一句台詞: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太陽照常升起。
參考資料 :
J. 姜文拍過哪些電影你最喜歡哪一部為什麼
演藝圈中有很多有才華的人,但是要說能夠稱得上鬼才導演的人寥寥無幾。像是今天這位除了是一名導演,也是一個演技精湛的演員。就連張藝謀都誇贊他,是天生吃演藝圈這碗飯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只拍了6部電影,但是每一部都是難以逾越的經典。
迄今為止,姜文執導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其中《陽光燦爛的日子》總被人津津樂道,成為了每個人少年時候的經典,這部電影也讓十幾歲的夏雨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鬼子來了》沒在國內上映,所以流行度不高。後面的這幾部基本都是毀譽參半,《讓子彈飛》是在藝術水平和商業決策之間平衡最好的,也是票房最好口碑最好的,其他的幾部,小圈子裡有熱愛,但是大眾都不感冒,現在《邪不壓正》基本已經下線,這部電影不能說差,姜文的電影沒有差的,只有符合不符合大眾觀影的預期。
《陽光燦爛的日子》一部成也姜文、敗也姜文的片子。強烈的個人風格,讓影片已經跟原著《俠隱》成了兩個東西。姜文的電影里,角色總是帶著些瘋癲,所有人都像嗨過一樣,台詞密,表演也有意的過。同時,角色又有他眼裡的單純與浪漫,是可愛的一面。節奏依然特別飛,還是非常厲害。而台詞密度大到有些不適感,他開心就好吧。 想法太多,使得影片會有些散。另一方面,隱喻仍然很多,壞主意也仍然很多,可以注意廖凡越來越明顯的下巴。喜歡姜文風格的人,還是不會太討厭這部。
回顧姜文從1995年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到現在的23年雖然只有6部作品不過電影平均質量是非常之高。如今的《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的《俠隱》。電影更是集結了彭於晏、廖凡和姜文三個重量級大佬。還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