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英國電影都這么無聊
反正我覺得不無聊。
2. 《少年的你》將在英國上映,為何有網友對該片走國際化並不看好
今年國內票房的黑馬應該就是易烊千璽和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在裡面易烊千璽的表現很出彩,也是受到了很多人的贊賞。這部電影還要在英國上映,不過網友對這部電影在國外上映的票房並不看好。並不是說這部電影不是一部好的電影,只是因為這部電影並不一定能夠符合國外人的口味,就算在國外上映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去電影院觀看。
國內受歡迎的電影,如果放到國際上的話其實票房並不是很好,只有一些陣容強大的大片還有比較強的影響力。網友對這部電影走上國際化並不看好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國內很少有影片能夠收到國外觀眾的喜歡,其實就是因為彼此之間有文化的代溝。
3. 英國電影和美國電影有什麼不同
英國電影和美國電影的不同:市場背景不同、製作角度不同、要求不同、劇集的形式不同。
1.市場背景不同。
美國市場大,英國市場小。美國分銷得電視台基本都是市場化的,英國公營力量還比較強。
2.從製作角度
美劇是大製片商和觀眾主導的,更為市場化。
英劇是創意人主導體制,產權更多的在創意人方面(這也因為英國沒有很強大的製片商),所以創意人決定權更大,創意人可以決定他們想寫多長一集,多少集一季。
3.對劇集的首要要求不同
由於2,所以美國要求收視率和利潤(質量是實現手段,當然有幾個有線台相對寬容),英國更重視藝術質量(因為BBC的存在)但也追求利潤。
4.因為1,2,3的原因導致了劇集的形式不同。
美劇相當工業化標准,訂單下了,一季13或者22集,單集時長根據播出台的不同標准很嚴格,嚴格按照訂單合同辦事,收視率不好隨時砍。收視率好可以一直寫他個20季。開播停播都可測。
英劇隨創意人心情,一季可以3集,也可以10集,可以第一季4集,然後第2季12集,然後第三季又只有6集。甚至創意人心情不佳,可以2季之間完全休息1年。有長播10來季的,但是每季集數可以有多有少。
4. 西歐法國德國和英國電影評價,為什麼好片大片比不上美國
電影文化不同吧
5. 英國電影和美國電影的區別是什麼謝謝了!
1.英國電影體現溫情,人間情感的較多,比如最近《別讓我走》;美國電影表英雄主義較多,一般都是有一個英雄帶頭人,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最近《阿凡達》,《蜘蛛俠》等
2。英國電影體現團隊的較多,看主演就能看出來,主演都是一個團隊那樣集體出現的;像《海盜電台》
3,英國電影多展現英國歷史人文,豐富的文化底蘊體現在那些藝術作品裡,比如一些電影著重展現英國一些田園風光,人們細微的生活方式;美國電影一般配合人物體現的景象都是雄偉壯闊的天空或高層建築等
4,英國歷史電影較多,美國反映戰爭比較多
5,英國喜劇電影,體現了人與人既漠不關心又熱情過度的英式幽默;比如simon pegg系列《僵屍肖恩》,《熱血警探》;美國喜劇多迎合觀眾,寫一些觀眾喜聞樂見的故事
6,英國電影人與人情感上賦予深層愛與關懷;美國電影裡面賦予親情力量較多
7,英國電影寫實性強,色彩清淡,線條流暢;美國電影有一些濃墨重彩
我總結就這些,有些電影一時想不起名字,希望對你有幫助,樓下勿Copy~~
6. 為什麼英國,德國,法國還有其他一些國家的電影很少
應該是電影分級制的原因吧,我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很多好片到國內就要閹割,閹割的沒人看,爛片引進更沒人看,所以國外的純動作場面的大片就可以上映,想一些反映比較沉重的社會問題或者血腥暴力的片子一般不會在國內院線上映
7. 英國電影比美國的好看 我暫時認為
這個結論有點武斷了
蓋里奇這個多線性敘事結構在美國來講其實也是有很多這樣子的片子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低俗小說》
但是我承認英國電影的幽默風格確實是無與倫比的,這是美國人所不能企及的。像是《葬禮上的死亡》,《真愛至上》等片子無不透露著強烈的英式幽默感和智慧感,是一種很有格調的幽默。
像是BBC的劇集也是很有格調的,一般都是取材自名著,如著名的BBC版《霧都孤兒》,《遠大前程》等,看這種劇集是種享受,同時也能陶冶自己的情操
總之,我個人本身也是非常喜歡英國電影的,而且英國導演出才子,如蓋里奇,丹尼鮑爾,雷德利斯科特(這老頭常年混跡於好萊塢),艾倫帕克,都是我非常喜歡的英國導演